(共38张PPT)
第17课 师 说
第四单元 文言文(2)
学习重点 1.积累文言知识,背诵课文。
2.了解韩愈及其主要作品。
3.了解韩愈的文学主张和他倡导的“古文运动”。
4.树立尊师的美好风尚,培养谦虚好学的美德。
文本名句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4.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5.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6.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晨读积累
文本导学
1.词语理解
(1)通假字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或师焉,或不焉:
语言积累
通“授”,传授
答案
通“否”,指不从师学习
(2)一词多义
①师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吾师道也:
吾从而师之:
或师焉,或不焉:
答案
②传
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父子相传,汉之约也:
朔气传金柝:
名词,老师
名词,老师
动词,学习
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动词,跟从老师学习
动词,传授
动词,流传
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动词,继承
动词,传送,传递
答案
③道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会天大雨,道不通:
策之不以其道:
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④惑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名词,知识、道理
名词,道路
名词,途径、方法
动词,取道
名词,疑惑、疑难问题
形容词,糊涂
(3)古今异义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
③吾从而师之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求学的人。
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所”与“以”的结合,“用来……的”、“……的凭借”。
表示因果关系。
两个词,从,跟从;而,并且。
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因此就。
④无贵无贱
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
⑤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古义: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
⑥小学而大遗
古义: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无论,不分。
没有。
普通人。
大家,许多人。
在小的方面学习。
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给儿童少年以全面的基础教育。
⑦师不必贤于弟子
古义: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不一定。
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4)虚词归纳
答案
①所以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_______
圣人之所以为圣:
②焉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犹且从师而问焉: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且焉置土石:
焉用亡郑以陪邻:
相当于“用来……的”、“……
的凭借”
相当于“……的原因”
句末语气词
代词,之
句末语气词
兼词,“于此”,在这里
兼语词,“于何”,在哪里
疑问副词,何,怎么
答案
③其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其可怪也欤: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④则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代词,他们的
语气词,表推测
代词,他们的
代词,指书
语气词,表感叹
代词,他们的
连词,表转折,却
连词,就
连词,用在对比句中
副词,表判断,就是
2.词类活用
(1)而耻学于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故圣益圣,愚益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学而大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吾从而师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其下圣人也亦远矣:__________________
(7)孔子师郯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形容词用作名词,聪明的人,愚蠢的人
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学习
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名词用作动词,低于
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3.特殊句式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_______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_______
(3)不拘于时:_______
(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___________
(5)而耻学于师:_______________
(6)师不必贤于弟子:______________
(7)今其智乃反不能及:_______
答案
判断句
判断句
被动句
宾语前置句
介宾短语后置句
介宾短语后置句
省略句
4.语句翻译
(1)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2)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知识、道理存在的地方,
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因此聪明人更加聪明,愚蠢的人更加愚蠢,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
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个原因吧!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如是而已。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4)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答案
因此学生不一定(永远)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样样都)胜过
学生,(师生的差别只是)听到道理有早有迟,学问和技艺上各自有专
门的研究,如此罢了。
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正道,(所以)写了《师说》来赠
送给他。
《师说》一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论述的?
整体把握
答案
答案 中心论点是“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围绕这个中心,文章首先从正面立论,从理论上阐明从师的重要性,提出了从师的标准。接着,慨叹师道不传已久,联系当时的社会实际,以众人的“耻学于师”反衬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在第四段中,又运用了孔子的典型事例,进一步说明从师的必要性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最后一段,说明本文的写作缘由,这本属于附记性质,但作者赞扬李蟠“不拘于时,学于余”,“能行古道(行从师之道)”,又一次强调了他的观点。
答案 (1)阐明老师的职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从理论上阐明从师学习的必要性,“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3)提出择师的标准,“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凡闻道者“我”就可以拜他为师。
(4)从师的原则,“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1.文章第一段介绍了有关老师的哪些方面的问题?
重点突破
答案
2.韩愈所讲的“师”是否就是一般意义上的“老师”?
答案 韩愈所讲的“师”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老师”。因为他在第二段中明确提出“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显然,韩愈认为教小孩子识文断句的老师不是他所讲的“师”,他讲的“师”应是“传道受业解惑”的。“道”即儒家思想,“业”就是承载这一思想的儒家的经典著作,“惑”就是学习这些著作时碰到的疑难问题。文中的“师”指的就是“传道受业解惑”的一个特定的群体。由此可以衍生出一个问题:谁能成为这样的“师”?从文中可知应是掌握“道”的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答案
3.韩愈批评“耻学于师”的风气,涉及的面似乎很广——开头是“今之众人”,接着是做父亲的人,最后是“士大夫之族”,他主要批判的对象是谁?为什么?
答案
答案 主要批判的对象是“士大夫之族”。理由有二:第一,从行文的语气看,批判“今之众人”用的是疑问语气,批判做父亲的人用的是判断语气,批判“士大夫之族”用的是感叹语气。他对士大夫之族不仅不满,而且显示出一种鄙夷和蔑视的态度,说他们瞧不起劳动群众,却不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聪明,这是因为这些士大夫们不懂得从师的道理。第二,“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正是士大夫们的特殊心态,这与以“道”为师的观点格格不入。
1.本文主要运用了对比的论证方法,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对比的?有何对比效果?请填写下面表格。
美点赏析
答案
对比角度 对比效果
答案
对比角度 对比效果
“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 得出“圣益圣,愚益愚”的结论
“择师而教”与“自身耻师” 得出“小学而大遗”的结论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 揭示了尊卑贵贱和见识高下成反比的奇怪现象,发人深思
2.本文运用了顶真的修辞方法,请结合文中语句,分析一下这种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 顶真又叫蝉联,民间俗称为“咬字”,即用上一句的结尾字,作为下一句的开头字,首尾相连。如开头的几句:“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这种句式的运用,加强了句子之间的连贯性,使论述环环相扣,严密紧凑。
答案
链接作家作品
1.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2.背景展示
此文作于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这一年,韩愈35岁,任国子监四门博士,这是一个“从七品”的学官,职位不高,但是他在文坛上早已有了名望,他所倡导的古文运动也已经开展,他是这个运动公认的领袖。这篇文章是针对门第观念影响下“耻学于师”的坏风气而作的。自魏文帝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后,形成了以士族为代表的门阀制度,重门第之分,严士庶之别;士族的子弟,凭高贵的门第可以做官,他们不需要学习,也看不起老师,他们尊“家法”而鄙“从师”。到唐代,九品中正制被废除,改以官爵的高下为区分门第的标准。这对择师也有很大的影响,在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就普遍存在着从师“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的心理。韩愈反对这种错误的观念,提出以“道”为师,“道”在即师在,这是有进步意义的。
3.文体知识
说
“说”是一种文体,是论说文的一种,一般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偏重于议论,可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比“论”随便些。初中学过的《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等都属于这种文体。“师说”,就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返回
文内文外
立意高远 结构谨严
韩愈是继司马迁之后,著名的散文作家之一。他的散文,雄奇奔放,气势高昂,一波三折,而又结构谨严。《师说》是韩愈散文中的名篇,充分体现了韩愈散文的特点。具体说来,这种特点在本文中有如下体现:
1.立意深远,高屋建瓴。《师说》从大处立论,又善于从阔处行文。首先强调从师的渊源和重要性,突破了一般人对教师职责认识的局限,把教师的职责从“授之书而习其句读”,扩大到“传道”、“受业”、“解惑”,接着文章以“师”、“惑”、“道”、“耻”等为中心话题,列举了“童蒙之学”与“成人解惑”、“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古之圣人”
文内深读
与“今之众人”在“从师”问题上的不同态度与做法,并进行了深入而透彻的论证,从而将小学大遗、贵不及贱、今不及古、圣益圣、愚益愚的不足为怪的缘由,揭示得入木三分,将“从师”的见解阐述得极为精辟,对当时“耻学于师”的社会风气给予了痛彻的抨击。
2.前后照应,结构谨严。《师说》一文,首尾呼应,以“师道”与“古道”互为印证。文章开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后文“吾师道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中的“师道”分明是“古之学者必有师”的从师之道。文中“传道”与“闻道”暗合,“解惑”与“惑之不解”勾连,“受业”又与下文“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相呼应,既指出古人从师的风尚,
又点明今人耻于从师的陋习,既有对古人“必有师”的赞颂,又有对今人“耻学于师”的嘲讽,脉络贯通,处处勾连。体现了作者论证的严密和结构的谨严。
总之,《师说》立论庄重,观点鲜明,文章不仅耐读有味,而且波澜迭起,情理交融,不愧为情激理切、气势浩瀚的美文。
学必求师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之所以能流传至今,就是因为它告诉我们每一个人应有虚怀若谷的心胸,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为什么要求师呢?因为人非生而知之,而是学而知之。学习是必须有老师指导的。在老师的指导下,如果学生虚怀若谷,勤学苦练,那就可以从无知变成有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从而使自己成为有丰富知识的人。正因为这个缘故,韩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
文外迁移
类文品悟
一切学者、科学家是无不“必有师”的。圣人孔子曾经拜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诺贝尔获奖者杨振宁拜芝加哥大学教授爱德华·特勒为师,李政道拜物理学家费米为师,华罗庚拜数学家熊庆来为师,陈景润拜沈元为师。当然无师自通的天才偶尔有之,但是少之甚少。
学问学问,先学后问。既然求学需要求师,该向哪些人求师呢?就算你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在众人之中也有人可成为你的老师。因为各行各业掌握的知识技能各有不同,所以有俗语“隔行如隔山”之说。一个大字不识一个的木匠也可以成为你的老师,因为他灵巧的双手能造出漂亮的家具;一个能准确地挑出甜蜜爽口的西瓜老农,可以成为你的老师,因为他掌握了辨别西瓜是否成熟的方法;
一个平凡普通的手机售货员可以成为你的老师,因为他熟知手机功能及鉴定质量的技巧。老师在家人中:王献之向父亲王羲之学习书法,成为书法大家。老师在朋友中:唐代齐巳因写“昨夜数枝梅”拜朋友郑谷为“一字之师”,留下“昨夜一枝梅”的绝句。求师在路人中:后汉的荀淑一次出门,在路上遇到了年仅十四岁的黄宪,“揖与语,移日不能去”,对黄宪说:“子,吾之师也。”正所谓“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呀!
求师一定要诚恳,要虚心。诚心拜师,虚心求知,方能长进。宋代杨时,为了丰富自己的学问,和他的朋友一块儿去拜见程颐,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睡,此时外面开始下起大雪。杨时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动。在雪地里等了大半天,留下“程门立雪”的佳话。
宋代宋濂仰慕圣贤的学说,担心没有学问渊博的老师可以请教,曾经背着书箱,拖着鞋子,顶着凛冽的寒风,踏着几尺深的积雪,行走在深山大谷里,到百里以外向有名望的前辈家中请教。他站老师旁边,提出疑难,弯下身子侧着耳朵向他请教;遇到老师大声斥责,他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句话来辩解,最终获得了知识。
古人云“十步之内,必有芳草”“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在今天知识信息爆炸的年代,让我们清楚地认识自己的不足,及时发现他人的长处,怀揣“人皆我师”的虔诚,在浩瀚的学海中获得真知吧!
微感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素材运用
点击文本
教育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国民对待教育的态度,是一个国家能否人才辈出、后继有人的关键。《师说》作为一篇第一次明确阐释教师职责、呼吁关注教育、注重从师学习的文章,无论是在唐代还是在今天,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韩愈作为“不顾流俗”、“抗颜为师”的先驱,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工作无疑也有示范作用。
运用示例
最近阅读了《古文观止》这本书,韩愈的《师说》给我的印象颇为深刻。文章阐述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开宗明义地指出:“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点明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现就其中一些句子谈谈我的看法。
喜欢其中一句“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简单地来说就是每个人都可以是我们的老师,每个人身上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就像一棵树,如果花不娇艳,也许叶子会绿得青翠欲滴;如果叶子和花都不漂亮,也许枝干会长得错落有致;如果花、叶子和枝干都不漂亮,
返回
也许它的地理位置很好,在蓝天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多姿。因此,在实际生活中找准每个人身上值得学习的地方是很重要的,只有不断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才能提升自己,充实自己,并走向成功。
从师学习固然重要,但在实际生活中也理应认识到从师学习只是我们的起始,只有不断努力去剖析创造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不管是学习,还是工作,都应这样,才显得更有意义。
本课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