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月、日》
本单元教学有关年、月、日和24时记时法的知识。本单元的教学起点是在学生已经在二年级下学期学习了时、分、秒的相关知识,并在实际生活中积累了一些年、月、日方面的感性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有关年、月、日方面的知识,时常在学生的身边环绕,并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他们的生活和学习中,可以说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时间观念。本单元正是在此基础上向学生明确介绍有关年、月、日等时间单位和24时记时法等方面的知识,以及求简单的经过时间。www.21-cn-jy.com
第一课时
【知识与能力目标】
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大月、小月的知识,能判断某月是什么月,记住各月的天数;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年、月、日等时间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渗透科学思想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使学生在经历自主探究年月日之间关系的过程中初步学会选择有用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推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乐于探求知识的情感。
【教学重点】
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掌握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
掌握大月、小月的判断方法。
相应课件。
一、谈话导入
1.创设情境:你知道你出生的具体时间吗?
让学生自由发言。
追问:×年×月×日,有的同学还知道×时×分,你知道这些信息里都包含哪些信息吗?(年、月、日、时、分)
2.谈话导入:这些都是时间单位,我们已经认识了时、分、秒,这节课我们要认识年、月、日。
二、新知学习
1.初步认识年历。
(1)观察年历。
课件出示2014年年历。你知道这是什么吗?(年历)年历上面记录了月份、日期、星期等信息。
你的生日是几月几号?能在年历上找到你的生日吗?
大家可别小看它,它里面可是藏着许多的小秘密呢!观察年历,你还能知道些什么?
(2)交流汇报。
①一年有12个月。
②有些月份有31天,有些月份有30天。
③2月份有28天。
2.初步认识大月、小月。
(1)统计:
学生分组探究课前准备的2014年年历,把年历中每个月的天数填入下表: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天数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统计结果。
(2)介绍:一年有12个月,有31天的月份是大月,有30天的月份是小月。
(3)涂色:把上面表格中的大月涂上红色,小月涂上绿色。
(4)比较:观察表格,你有什么发现?
(5)交流:指名口答,教师适时归纳。
①大月有1月、3月、5月、7月、8月、10月、12月;小月有4月、6月、9月、11月。
②一年中有7个大月,4个小月。
③2月有28天,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
3.记忆大月、小月。
(1)提问:你有办法记住哪几个月是大月,哪几个月是小月吗?
(2)交流:学生根据课前收集的相关知识进行交流,教师适时归纳。
①7月和8月是连续的两个大月,7月以前的单数月是大月,8月以后的双数月是大月。
②拳头记忆法:(出示教材第45页拳头图)教师边演示边口头讲解用拳头记忆大月、小月的方法,要求学生边看、边听、边跟着学。【版权所有:21教育】
③儿歌记忆法:
A要找大月你记住,七、八两月换着数,七月以前找单数,八月以后找双数。
B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四、六、九、冬三十整,二月一般二十八。
(3)记忆:
①自己选择喜欢的一种方法记住它。
②同座之间互相背一背、数一数。
③大家来挑战(我出题,你判断)。
4.教学试一试。
(1)提问:2014年全年有多少天?你是怎样算的?
(2)交流:学生小组交流,说说自己的想法,并在练习本上写出过程。
(3)汇报:
方法一:将每个月的天数加起来:
31+28+31+30+31+30+31+31+30+31+30+31=365(天)
方法二:将大月的总天数、小月的总天数和2月的天数加起来:
31×7+30×4+28=365(天)
(让学生重点掌握方法二)
(4)小结:2014年全年有365天。
三、巩固提升
1.完成教材第46页“想想做做”第1题。
让学生先交流题中节日的具体日期,再在年历上圈出来,最后集体订正答案。
2.完成教材第46页“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在今年的年历上圈出六一国际儿童节、五一国际劳动节和三八妇女节,并说说分别是星期几。
学生完成后,指名汇报,全班交流。
3.完成教材第46页“想想做做”第3、4题。
学生先填空,再集体交流,最后订正答案。
4.完成教材第46页“想想做做”第5题。
启发学生根据今年12月31日的星期数进行推想。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年、月、日的关系有了哪些新的认识?有关平年和闰年的知识中,你还想进一步研究哪些问题?21·世纪*教育网
略。
第二课时
【知识与能力目标】
使学生初步了解平年和闰年的含义,知道通常每4年里有3个平年、1个闰年,能正确判断某个年份是平年还是闰年。www-2-1-cnjy-com
【过程与方法目标】
使学生在经历自主探究平年、闰年分布规律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观察、比较、分析、综合、以及合情推理的能力。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增强对自然科学的好奇心,引发自主探索、主动获取知识的兴趣。21*cnjy*com
【教学重点】
发现并掌握平年和闰年的判断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判断年份数是整百数的年份是否是闰年的方法。
相应课件。
一、设疑激趣
1.创设情境:小芳有一个可爱的小表妹,她是2012年出生的。在这个表妹生日到来之际,小芳准备了一份生日礼物,打算在表妹生日那天送给她。可是小芳在年历上怎么也找不到表妹的生日。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上面的年份可随着教学时间的不同作适当调整)
学生自由发言、交流,教师不做评价。
2.谈话导入:这个问题涉及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新知识。学习了本节课之后,你就会明白其中的奥秘了。
二、新知学习
1. 初步认识平年、闰年。
(1)观察年历:课件分别出示2005~2016年的年历。
(2)提出要求:比较这几个年份2月的天数,你有什么发现?
(3)交流汇报。
① 2月,有的有28天,有的有29天。
② 2008、2012、2016年的2月有29天,其他年份的2月有28天。
(4)揭示平年和闰年的含义:根据2月天数的不同,我们把年份分为两种,2月只有28天的年份是平年,有29天的年份是闰年。
2. 探究判断平年和闰年的方法。
(1)提问:平年和闰年的出现是随意的,还是有一定的规律?你发现它们有什么规律?
指名回答并引导学生共同发现“四年一闰”的规律,通常每4年里有3个平年和1个闰年。
(2)引导:根据刚才的发现,想一想,2020年是平年还是闰年,2030年呢?
如果学生是用列举的方法做出判断,则进一步启发:请大家将闰年的年份数分别除以4,看看得到的结果有什么共同特点。
(3)讨论:如果把平年的年份数也除以4,你估计结果又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4)归纳:年份数除以4没有余数的一般是闰年。
(5)判断:下面的年份,哪些是平年,哪些是闰年?
1996,1998,2003,2012,2018,2040。
3.数学文化。
(1)谈话:同学们,你们想知道为什么会有“四年一闰”的规律吗?这里面包含很多的天文知识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本第48页“你知道吗”的内容。【来源:21cnj*y.co*m】
(2)阅读:指名阅读短文,并让学生解释“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又闰”的意思。
(3)强调: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并板书:公历年份数是整百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
(4)举例:要求学生举例说明“百年不闰,四百年又闰”。
如2000年、1600年是闰年,2100年、1800年、1700年是平年。
4.闰年全年的天数
(1)启发:通过刚才的学习,大家对平年、闰年已经有了一些了解。请你想一想,闰年的全年一共有多少天?
(2)追问:你是怎么知道闰年的全年一共有366天的?
(3)指出:平年全年有365天,而闰年的二月份比平年的二月份多出了1天,所以闰年的全年一共有366天。21·cn·jy·com
三、巩固提升
1.完成教材第48页“想想做做”第1题。
让学生先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平年和闰年的判断方法,再指名回答,最后集体订正。
2.完成教材第48页“想想做做”第2题。
引导学生想一想小华的生日是几月几日?为什么?
提问:现在大家知道小芳的表妹生日是在哪一天了吗?
学生根据平年和闰年的知识回答:2月29日。
3.完成教材第48页“想想做做”第3题。
提问:你知道什么是季度吗?
明确:一年有4个季度,把12个月平均分成4份,每3个月是一个季度。
提出要求:算出今年每个季度的天数,并把教材中的表格填写完整。
学生计算,并说说计算的方法。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略。
第三课时
【知识与能力目标】
使学生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认识24时记时法,初步理解其基本原理,会用24时记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间,能正确进行普通记时法与24时记时法的相互转换。
【过程与方法目标】
使学生在经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经历24时记时法的认识过程,进一步培养观察、比较、归纳的能力,增强探究意识。21教育网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使学生在认识24时记时法的过程中,体会24时记时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进一步增强时间观念,体会合理安排时间的重要性。【来源:21·世纪·教育·网】
【教学重点】
会用24时记时法表示时刻。
【教学难点】
理解和发现普通记时法和24时记时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并能正确进行互换。
相应课件。
一、情境导入
1.谈话:小明约小强明天6时一起跑步,可是到了第二天,小明和小强都准时来到同一地点,却没有见到对方,这是怎么回事呢?(学生自由发表各自意见)
师:原来,一天有2个6时,像“上午6时、下午6时”这种平时交谈中经常使用的带有“上午”“下午”这样词语的记时方法我们称之为“普通记时法”,生活中经常因为这样的描述出现错误,为了简易、不出错,广播、电视等部门都用24时记时法。
2.揭题:本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下24时记时法的相关知识。
二、新知学习
1.初步认识24时记时法。
(1)出示节目预告表。
提出提问:这是一份某电视台少儿频道的节目预告表。请你选一个自己最喜欢的节目,告诉大家这个节目是在什么时间播出的。(学生自由发言)
根据学生的回答设疑:《动画剧场》是在什么时间播出的?怎么会有14:00呢?
学生讨论后明确:这里用的是24时记时法,14:00是下午2时。
根据学生对24时记时法的理解,指出节目预告中的其他时间所表示的具体时间。
上午8:10
上午8:40
下午2:00
下午4:00
下午6:30
8:10
8:40
14:00
16:00
18:30
(2)对比观察。
提出要求:观察这两种记时法,它们在表示方法上有什么区别?
学生交流讨论:上面一行的时间前都加了“上午”或“下午”等词,下面一行的时间前没有这些词;表示同一时间的两个数,有时是一样的,有时则相差12;等等。
教师小结:上面一行的记时方法称为普通记时法,下面一行的记时方法称为24时记时法。
2.探索24时记时法的基本原理。
(1)谈话:我们知道,一天有24小时。你知道一天的24小时,我们通常是怎样度过的吗?出示钟面(指向12时)。
(2)课件演示(时间)。
教师介绍:新的一天是从0时开始的。此时月亮高挂,我们正在睡觉。时间继续走,早上8时,我们去学校上学。时间继续走,中午12时,我们吃午饭。到这时,时间已经悄悄走过了钟面的一圈。时间继续走,开始第二圈的旅程,到了晚上8时,我们要上床睡觉了。当时间走到晚上12时时,这一天就过去了,它又将开始新的一天。
提问:现在时针一共走了几圈?(结合彩条,让学生看清走了2个12,是2圈)一共走了多少个小时?(24小时)
出示情境图,学习用24时记时法记时。
情境图1(升旗):上午8:00,用24时记时法仍然记作8:00;
情境图2(午餐):中午12:00,用24时记时法仍然记作12:00;
情境图3(睡觉):晚上8:00,用24时记时法记作20:00。
进一步启发:你知道“20”是怎样得到的吗?
3.介绍24时记时法。
用24时记时法表示时针走一圈的时刻时,钟面上的时针指几就是几时,表示时针走第二圈的时刻时,钟面上时针所指的数加上12就是24时记时法的时刻。
4.24时记时法和普通记时法的关系。
提问:24时记时法和普通记时法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引导学生明确:(1)24时记时法表示时刻时,这个时刻从0时起过了几小时,就直接说几时;而普通记时法为了区别两个不同的时段,要在时间前面加上凌晨、早上、下午、晚上等词。(2)中午12时之前表示的时刻相同,1时之后,表示的时刻相差12小时。
追问:16:00是下午几时?18:30呢?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16:00是下午4时,18:30是下午6时30分。21*cnjy*com
三、巩固提升
1.完成教材第52页“想想做做”第1题。
先让学生说说图意,再联系生活经验用24时记时法表示出相关的时间,然后让学生小组讨论,说说自己的想法,并指明汇报。
2.完成教材第52页“想想做做”第2题。
出示图标,提问:你认识这个图标吗?(禁止机动车通行),7:30~18:30表示什么?从上午几时几分到下午几时几分禁止机动车通行?(提醒学生将24时记时法转换成普通记时法)
3.完成教材第52页“想想做做”第3题。
先让学生说说题目的要求,再启发学生想一想题中给出的四个时间用普通记时法表示各是几时,然后要求学生动手在钟面上画一画时钟。
4.完成教材第52页“想想做做”第4题。
提示:钟面上表示的时间可能是上午,也可能是下午,可能是白天,也可能是晚上。
提问:用普通记时法怎样表示?用24时记时法怎样表示?
交流:让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这些时间你可能在做什么?
四、课堂总结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过程,说说自己的收获和感受。
略。
第四课时
【知识与能力目标】
使学生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学会推算出从一个时刻到另一个时刻所经过的时间。
【过程与方法目标】
使学生在经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经历求简单的经过时间的推算过程,进一步培养观察、比较、归纳的能力,增强探究意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进一步增强时间观念,体会合理安排时间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学会推算出从一个时刻到另一个时刻所经过的时间。
【教学难点】
学会推算出从一个时刻到另一个时刻所经过的时间。
相应课件。
一、复习导入
复习:用24时记时法表示下面的时刻。
晚上11时( )时 中午12时( )时
上午8时( )时 下午3时( )时
提问:怎样把普通记时法转化为24时记时法。
谈话:这是我们上节课学习的24时记时法,24时记时法还能帮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很多实际问题,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来学习新的知识。
二、探索发现
1.计算整时到整时经过的时间。
(1)出示例4,提出问题。
提问:《动画剧场》从什么时候开始?(14:00)什么时候结束?(16:00)一共播放了多长时间?
(2)独立解答,交流算法。
①在钟面上数一数:
钟面上是从2:00到3:00经过几小时?(1小时)从3:00到4:00经过几小时?(1小时)一共就是经过几个小时?(2小时)2·1·c·n·j·y
②画线段图看一看:
学生尝试画线段图表示。
提示:画线段图时只要画出经过的时间的开始和结束部分。
③用减法计算:
明确:从14:00到16:00经过的时间,还可以用减法计算,根据“结束时刻-开始时刻=经过的时间”可算出播放时间。2-1-c-n-j-y
16-14=2(时)
2.计算非整时经过的时间。
(1)出示教材第53页“试一试”问题。
谈话:仔细观察,《智慧树》从什么时刻开始播出,什么时刻结束?(8:10播出,8:40结束)
(2)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讨论交流,然后组织学生集体讨论。
(3)教师结合学生的思路,用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
出示线段图:说说线段图的起点和终点。
追问:8:10应该怎样表示?中间的这段线应该平均分成几份?(把8时和9时这一段平均分成6份,每份表示10分钟。)【出处:21教育名师】
教师演示从8:10到8:40,用不同颜色的线段表示出来。
提问:现在你能计算从8:10到8:40这段时间有多长吗?
学生计算,指名汇报,说说计算方法,教师板书:40-10=30(分)。
三、巩固提升
1.完成教材第54页“想想做做”第1题。
引导:先分别算出两个时段的时间,再把两段的时间相加,就是每天借书的时间。
用减法算:13-12=1(时) 17-15=2(时) 1+2=3(时)
2.完成教材第54页“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独立思考,列式解答,鼓励学生勇敢表达自己的解题思路,最后师生共讲评。
3.完成教材第54页“想想做做”第3题。
提示:可以将普通记时法转换成24时记时法再计算,也可以分段计算。
4.完成教材第54页“想想做做”第4题。
提示:可以从12:25起往后推35分钟,得到播音结束的时间是13:00;也可以先算25+35=60(分),再结合题意写出答案。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5.完成教材第54页“想想做做”第5题。
(1)提问:小星是什么时候睡觉的?什么时候起床的?这个时间从第一天晚上的8时跨越到第二天的早上的6时。应该怎样计算?21cnjy.com
(2)指导:指名交流,让学生口述计算过程;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具体指导推算方法。
6.完成教材第55页“想想做做”第6题。
教师结合运行时刻表帮助学生理解 “运行时间”和“停靠时间”的含义,在理解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再提出一些求动车在相邻两个车站之间运行时间,或在某个车站停靠时间的问题。
7.完成教材第55页“想想做做”第7题。
出示题目,学生读题,指名说说小强挖土豆的时间有几个小时,然后再进行计算。
8.完成教材第55页“想想做做”第8题。
提示:可以先将用普通记时法表示的两个时间转换成用24时记时法表示,这样能够方便地求出汽车行驶的时间,进而求出行驶的路程。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