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新沪粤版八下物理《第7章 运动和力》
单元测试卷
满分100分,时间60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下列不是机械运动的是( )
A.汽车的行驶 B.地球的公转 C.一杯水变凉 D.马在跑
2.《乘坐自动扶梯的礼仪规范》中提到:搭乘自动扶梯时“右侧站立,左侧急行”,这不仅是国际大都市的文明规则,也是城市文明程度的象征。如果以扶梯为参照物。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21cnjy.com
A.地面是静止的 B.右侧站立的人是运动的
C.扶梯是运动的 D.左侧急行的人是运动的
3.如图所示的两幅组成的画中,请你观察并判断两车的运动情况是( )
A.两车都静止 B.卡车静止,轿车运动
C.两车都运动 D.卡车运动,轿车静止
4.某校八年级物理兴趣小组对一辆在平直公路上做直线运动的小车进行观测研究.他们记录了小车在某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与所用的时间,并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制了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图象如图所示,根据图象可以判断( )
A.0~5 s内,小车的平均速度是1 m/s
B.0~2 s内,小车处于静止状态
C.2 s~5 s内,小车在做匀速直线运动
D.5 s~7 s内,小车以2 m/s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
5.在2017年7月26日进行的游泳世锦赛男子100米仰泳决赛中,我国选手徐增加嘉余以52秒44的成绩豪气夺金,成为在仰泳项目上获得世锦赛金牌的第一位中国男运动员。他在全程内的平均速度约为(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A.1.5m/s B.1.9m/s C.2.1m/s D.2.5m/s
6.同学们通过调查发现,身边个别司机开车时不喜欢系安全带,对于交通规则中要求系安全带的理由,你认为正确的是( )21*cnjy*com
A.系安全带是为了减小车内人员的惯性
B.系安全带是为了增大车内人员的惯性
C.系安全带是为了减小因汽车突然加速造成的人员伤害
D.系安全带是为了减小因汽车突然减速造成的人员伤害
7.质量为M的滑块甲和质量为m的滑块乙(M>m),先后从同一光滑斜面的相同高度处由静止滑下,然后沿同一光滑水平面继续运动.假设水平面足够长,那么两个滑块在光滑水平面上运动的过程中,它们之间的距离将( )
A.逐渐变长 B.逐渐变短
C.保持不变 D.以上情况都有可能
8.如图是演示“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装置,此时塑料片处于静止状态(不计摩擦、塑料片和绳重及空气阻力).若用手指向上轻托一下左边的钩码,使钩码开始向上运动,则钩码离开手指后将( )21教育网
A.向上运动且越来越快,直到碰到定滑轮
B.稍向上运动但马上静止
C.向上匀速运动,直到碰到定滑轮
D.稍向上运动后又向下回到原来位置
9.在如图中,物体能处于平衡状态的是( )
A. B. C. D.
10.下列各种情况中,物体的运动状态不变的是( )
A.抛出去的铅球在空中飞行
B.地球同步卫星随地球一起匀速运动
C.火箭发射升空的过程
D.小孩从平直的滑梯上匀速滑下
11.一名空降兵的质量为60kg.他随身所带的装备(包括降落伞和武器)总重为200N.在匀速下落过程中,若在竖直向上只受空气阻力和重力的作用,则他与所带装备所受的空气阻力为( )www-2-1-cnjy-com
A.ON B.260N C.788N D.388N
12.如图甲所示,水平地面上的一物体,受到方向不变的水平推力F的作用,F的大小与时间t的关系和物体的速度v与时间t的关系如图乙所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0~2秒,物体没有推动,是因为推力小于摩擦力
B.2~4秒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C.2~4秒物体受到的摩擦力是3 N
D.4~6秒,物体受到的摩擦力与水平推力是一对平衡力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16分)
13.国庆节时爸爸驾车带小明出去游玩,途经一座桥,如果小车以36km/h的速度匀速通过长为450m的大桥,则过桥所需的时间为 s.车行驶在桥中央时,爸爸问小明:为什么我们看到乔两边的路灯在不停地后退呢?小明告诉爸爸,这是因为他们选择了 为参照.21·cn·jy·com
14.物体从一个位置运动到另一个位置,总要经过一定的路线,根据运动路线的形状,可把机械运动分为 运动和 运动.2-1-c-n-j-y
15.如图是研究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示意图,为了让小车在下列三种不同平面上运动的初始速度相同,要控制小车从斜面 由静止开始滑下,平面越光滑,小车受到的摩擦力越小,速度减小得越慢,由此推理可知;如果小车所受的摩擦力为零,小车将以 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来源:21cnj*y.co*m】
16.跳伞运动员从飞机舱口跳出后,降落伞张开前,运动员下落的速度越来越快,这表明运动员受到的重力 空气阻力(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当降落伞张开后经过一段时间,重力和阻力大小相等,则运动员将 .
三.作图题(每小题3分,共6分)
17.如图所示,甲、乙两物体均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处于静止状态,请在图中分别画出另一个力F2.
18.如图,A图是一物体运动的v﹣t图象,请在B图中作出其对应的s﹣t图象
四.实验探究题(每空2分,共24分)
19.为探究机动车驾驶员违章驾驶的危害性,招募志愿者进行了如下实验.经测定,某志愿者的刹车反应时间(即图中“反应过程”所用时间)是0.4s.在某次实验中,该志愿者驾车以72km/h的速度在实验场的水平路面上匀速行驶,从发现情况到汽车停止,行驶距离33m,则经过 m距离后汽车才开始减速;若志愿者边打电话边驾车,以72km/h的速度在实验场的水平路面上匀速行驶,从发现情况到汽车停止,行驶距离39m,此时志愿者的刹车反应时间是 s,由此研究可知,驾驶员驾驶时打电话,驾驶员的刹车反应会 .(选填“变快”“变慢”或“不变”).请你对司机提出一条安全方面的建议: .
20.小吴同学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运动和力的关系”,他在水平桌面上分别铺上毛巾、棉布、木板,让小车从斜面上同一高度处由静止滑下,在小车停下的位置分别做上标记.21·世纪*教育网
(1)标记c是小车在 表面停下来的位置,分析可知,水平表面越光滑,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速度减小得越 .【版权所有:21教育】
(2)通过本实验推理可知 (选填“A”或“B”)观点是正确的
A.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B.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3)若让同一小车从斜面上不同高度处由静止滑下,观察小车在毛巾表面滑行的距离,可以探究小车的重力势能与 的关系.【出处:21教育名师】
21.在“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活动中,主要是通过探究力对物体的作用效果来实现探究目的.如图所示是可供选择的A、B两种探究方案.2·1·c·n·j·y
(1)小明选择了探究方案A.他将系于小卡片两对角的细线分别跨过左右支架上的滑轮后,就在两线端挂上钩码.该实验中我们以小卡片为研究对象,是因为可以 .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2)探究活动中还要求要把小卡片转过一个角度,然后再松手.这样做的目的是用于探究不在 上的两个力对物体平衡的影响.21*cnjy*com
(3)两个探究方案相比较,你认为方案的探究过程对实验结论的影响要大一些 ,理由是: .
五.计算题(每题9分,共18分)
22.一小球在光滑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10s内通过的路程为100m,问:
(1)小球前6秒的速度?
(2)小球前6内通过的路程?
(3)通过80m所用的时间?
23.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增强,骑共享单车出行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如图所示的共享单车,其相关数据如下表:www.21-cn-jy.com
车架材料 碳纤维
车架材料体积/cm3 2500
年架质量/kg 4.5
整车质量/kg 10
(1)求碳纤维车架的密度是多少kg/m3?
(2)云迪同学的质量为50kg,若他在骑行时受到的阻力是车总重的0.02 倍,则他所受到的阻力为多少N?(g取10N/kg)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新沪粤版八下物理《第7章 运动和力》
单元测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下列不是机械运动的是( )
A.汽车的行驶 B.地球的公转 C.一杯水变凉 D.马在跑
解:A、汽车行驶时相对于其它物体位置发生了改变,汽车的运动是机械运动;
B、地球公转时相对于太阳的位置发生变化,地球的公转是机械运动;
C、一杯水变凉时,水的位置相对于其它物体的位置保持不变,没有发生机械运动,它发生了热传递;
D、马在跑时,马的位置相对于其它物体位置发生变化,马在跑是机械运动;
故选C.
2.《乘坐自动扶梯的礼仪规范》中提到:搭乘自动扶梯时“右侧站立,左侧急行”,这不仅是国际大都市的文明规则,也是城市文明程度的象征。如果以扶梯为参照物。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21cnjy.com
A.地面是静止的 B.右侧站立的人是运动的
C.扶梯是运动的 D.左侧急行的人是运动的
解:
A、如果以扶梯为参照物,地面相对于扶梯的位置发生了改变,所以地面是运动的,故A错误;
B、如果以扶梯为参照物,右侧站立的人相对于扶梯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所以右侧站立的人是静止的,故B错误;2-1-c-n-j-y
C、如果以扶梯为参照物,是不能研究扶梯自身的运动情况的;应选其他物体为参照物,才能研究扶梯的运动情况,故C错误;21*cnjy*com
D、如果以扶梯为参照物,左侧急行的人相对于扶梯的位置发生了改变,所以左侧急行的人是运动的,故D正确。
故选D。
3.如图所示的两幅组成的画中,请你观察并判断两车的运动情况是( )
A.两车都静止 B.卡车静止,轿车运动
C.两车都运动 D.卡车运动,轿车静止
解:以公路牌(70km)为参照物时,卡车与公路牌的相对位置发生了变化,卡车是运动的;
轿车与公路牌的相对位置没有变化,轿车是静止的;所以卡车运动、轿车静止.
故选D.
4.某校八年级物理兴趣小组对一辆在平直公路上做直线运动的小车进行观测研究.他们记录了小车在某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与所用的时间,并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制了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图象如图所示,根据图象可以判断( )
A.0~5 s内,小车的平均速度是1 m/s
B.0~2 s内,小车处于静止状态
C.2 s~5 s内,小车在做匀速直线运动
D.5 s~7 s内,小车以2 m/s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
解:
A、由图象可知,小车在0~5s内通过的路程s1=2m,时间t1=5s,所以平均速度v1===0.4m/s.故A错误;2·1·c·n·j·y
B、0~2s内,小车通过的路程与时间的图象是一条斜向上的直线,所以此过程中做匀速直线运动.故B错误;【版权所有:21教育】
C、在2s~5s,小车通过的路程为零,说明小车处于静止状态.故C错误;
D、在5s~7s内通过的路程为s2=6m﹣2m=4m,时间t2=2s,所以该时间段小车的速度v2===2m/s,此时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说明此时小车以2m/s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故D正确.
故选D.
5.在2017年7月26日进行的游泳世锦赛男子100米仰泳决赛中,我国选手徐增加嘉余以52秒44的成绩豪气夺金,成为在仰泳项目上获得世锦赛金牌的第一位中国男运动员。他在全程内的平均速度约为( )
A.1.5m/s B.1.9m/s C.2.1m/s D.2.5m/s
解:他在全程内的平均速度:
v==≈1.9m/s;
故选B。
6.同学们通过调查发现,身边个别司机开车时不喜欢系安全带,对于交通规则中要求系安全带的理由,你认为正确的是(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A.系安全带是为了减小车内人员的惯性
B.系安全带是为了增大车内人员的惯性
C.系安全带是为了减小因汽车突然加速造成的人员伤害
D.系安全带是为了减小因汽车突然减速造成的人员伤害
解:AB、惯性大小只和物体的质量有关,系安全带不会改变车内人员的惯性,故A、B错误;
CD、系安全带是为了防止在紧急刹车(减速)时由于惯性人会向前冲,从而减小对人员造成的伤害,故C错误,D正确;www.21-cn-jy.com
故选D.
7.质量为M的滑块甲和质量为m的滑块乙(M>m),先后从同一光滑斜面的相同高度处由静止滑下,然后沿同一光滑水平面继续运动.假设水平面足够长,那么两个滑块在光滑水平面上运动的过程中,它们之间的距离将( )
A.逐渐变长 B.逐渐变短
C.保持不变 D.以上情况都有可能
解:滑块M、m先后从同一光滑斜面的同一高度下滑,则滑块M、m到达水平面上时的速度相等;然后沿同一光滑水平面继续运动,光滑平面不受摩擦力,则两滑块均做匀速直线运动,由于速度相等,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所以它们之间的距离将保持不变.
故选C.
8.如图是演示“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装置,此时塑料片处于静止状态(不计摩擦、塑料片和绳重及空气阻力).若用手指向上轻托一下左边的钩码,使钩码开始向上运动,则钩码离开手指后将( )【出处:21教育名师】
A.向上运动且越来越快,直到碰到定滑轮
B.稍向上运动但马上静止
C.向上匀速运动,直到碰到定滑轮
D.稍向上运动后又向下回到原来位置
解:由于塑料片处于静止状态,所以两边钩码的重力大小相等,塑料片受到的两个拉力是一对平衡力.用手指向上轻托一下左边的钩码,钩码受到外力的作用,就会由静止变为运动,钩码离开手指后则又恢复到一开始的受力平衡状态,此时钩码在这一对平衡力作用下,向上做匀速运动,故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9.在如图中,物体能处于平衡状态的是( )
A. B. C. D.
解:
A、图中二力不是作用在同一物体上,不是平衡力,物体不能处于平衡状态;故A错误;
B、图中二力没有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物体不能处于平衡状态;故B错误;
C、图中二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是一对平衡力,该物体会处于平衡状态;故C正确;
D、图中二力大小不相等,不是平衡力,物体不能处于平衡状态;故D错误.
故选:C.
10.下列各种情况中,物体的运动状态不变的是( )
A.抛出去的铅球在空中飞行
B.地球同步卫星随地球一起匀速运动
C.火箭发射升空的过程
D.小孩从平直的滑梯上匀速滑下
解:
A、抛出去的铅球在空中飞行只受到重力的作用,故运动状态会发生变化,故A错误;
B、地球同步卫星随地球一起匀速圆周运动,运动方向发生了变化,运动状态改变,故B错误;
C、火箭发射升空的过程中,速度越来越大,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故C错误;
D、小孩从平直的滑梯上匀速滑下,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运动状态不变,故D正确。
故选D。
11.一名空降兵的质量为60kg.他随身所带的装备(包括降落伞和武器)总重为200N.在匀速下落过程中,若在竖直向上只受空气阻力和重力的作用,则他与所带装备所受的空气阻力为( )21·cn·jy·com
A.ON B.260N C.788N D.388N
解:空降兵的重力为:G=mg=60kg×9.8N/kg=588N.
空降兵和装备的总重力为:G总=588N+200N=788N.
当他匀速下落时,受到重力和空气阻力的作用,这两个力是平衡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所以受到的空气阻力为:f=G总=788N.
故选C.
12.如图甲所示,水平地面上的一物体,受到方向不变的水平推力F的作用,F的大小与时间t的关系和物体的速度v与时间t的关系如图乙所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0~2秒,物体没有推动,是因为推力小于摩擦力
B.2~4秒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C.2~4秒物体受到的摩擦力是3 N
D.4~6秒,物体受到的摩擦力与水平推力是一对平衡力
解:(1)由v﹣t图象可知,0~2s内物体的速度为0,即静止,处于平衡状态,受到的摩擦力和推力是一道平衡力,二力大小相等,故A错误;
(2)由v﹣t图象可知,4s~6s内物体运动的速度4m/s不变,即做匀速直线运动,处于平衡状态,受到的滑动摩擦力和推力是一对平衡力,故D正确;
由F﹣t图象可知,4s~6s内推力的大小为2N,则物体受到的滑动摩擦力为2N;
(3)由v﹣t图象可知,2s~4s内物体运动的速度均匀增大,做的是匀加速直线运动,不是匀速直线运动,故B错误;21·世纪*教育网
因滑动摩擦力只与压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与物体运动的速度无关,
所以,2~4秒物体受到的摩擦力是2N,故C错误.
故选D.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16分)
13.国庆节时爸爸驾车带小明出去游玩,途经一座桥,如果小车以36km/h的速度匀速通过长为450m的大桥,则过桥所需的时间为 45 s.车行驶在桥中央时,爸爸问小明:为什么我们看到乔两边的路灯在不停地后退呢?小明告诉爸爸,这是因为他们选择了 汽车 为参照.21*cnjy*com
解:已知v=36km/h=10m/s,s=450m
由v=可得,过桥所需的时间:
t===45s;
看到车外路灯后退是以乘坐的行驶的汽车为参照物.
故答案为:45;汽车.
14.物体从一个位置运动到另一个位置,总要经过一定的路线,根据运动路线的形状,可把机械运动分为 直线 运动和 曲线 运动.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解:根据运动路线的形状,可把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故答案为:直线;曲线.
15.如图是研究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示意图,为了让小车在下列三种不同平面上运动的初始速度相同,要控制小车从斜面 同一高度 由静止开始滑下,平面越光滑,小车受到的摩擦力越小,速度减小得越慢,由此推理可知;如果小车所受的摩擦力为零,小车将以 恒定不变 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解:(1)当小车在斜面的同一高度时,所具有的重力势能相同,在下滑过程中,转化成的动能相同,质量又不变,所以到达水平面时的初速度相同.
(2)从实验中可以看出,水平面越光滑,对小车的阻力越小,小车运动得越远,小车的速度减小得越慢.
当水平面绝对光滑时,运动的小车受到的阻力为0,即小车在水平方向上不受力的作用时,小车将恒定不变的速度运动下去.
故答案为:同一高度;恒定不变.
16.跳伞运动员从飞机舱口跳出后,降落伞张开前,运动员下落的速度越来越快,这表明运动员受到的重力 大于 空气阻力(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当降落伞张开后经过一段时间,重力和阻力大小相等,则运动员将 匀速下落 .
解:在降落伞没有打开之前,跳伞运动员下落越来越快,此时运动员受非平衡力作用,阻力小于重力;
当降落伞张开后经过一段时间,重力和阻力大小相等,此时运动员受平衡力作用,运动员匀速下落.
故答案为:大于;匀速下落.
三.作图题(每小题3分,共6分)
17.如图所示,甲、乙两物体均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处于静止状态,请在图中分别画出另一个力F2.
解:由二力平衡的条件可知,F2的大小与F1的大小是相同的,方向是相反的,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两个力也在同一条直线上,故F2的示意图如下:
.
18.如图,A图是一物体运动的v﹣t图象,请在B图中作出其对应的s﹣t图象
解:由图A知,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大小为5m/s,由s=vt可知,s﹣t图象为过原点的直线,
当时间为8s时,通过的路程为:
s=vt=5m/s×8s=40m,在图B中找出对应的点,连接原点和这个点,如下图OA所示:
四.实验探究题(每空2分,共24分)
19.为探究机动车驾驶员违章驾驶的危害性,招募志愿者进行了如下实验.经测定,某志愿者的刹车反应时间(即图中“反应过程”所用时间)是0.4s.在某次实验中,该志愿者驾车以72km/h的速度在实验场的水平路面上匀速行驶,从发现情况到汽车停止,行驶距离33m,则经过 8 m距离后汽车才开始减速;若志愿者边打电话边驾车,以72km/h的速度在实验场的水平路面上匀速行驶,从发现情况到汽车停止,行驶距离39m,此时志愿者的刹车反应时间是 0.7 s,由此研究可知,驾驶员驾驶时打电话,驾驶员的刹车反应会 变慢 .(选填“变快”“变慢”或“不变”).请你对司机提出一条安全方面的建议: 请不要酒后驾车,请不要疲劳驾驶等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解:(1)反应时间是0.4s,此时的速度是72km/h,即20m/s,
由v=可得,此时运动的距离:s=vt=20m/s×0.4s=8m,
故从发现情况到汽车停止,行驶距离33m,则经过8m距离后汽车才开始减速;
(2)据(1)可知,汽车的司机反应后的距离是s=33m﹣8m=25m,故当司机打电话时,从发现情况到汽车停止,行驶距离39m,即汽车司机从发现情况到刹车运动的距离是S1=39m﹣25m=14m,故据v=得,志愿者的刹车反应时间t===0.7s;【来源:21cnj*y.co*m】
故驾驶员驾驶时打电话,驾驶员的刹车反应会变慢.
(3)为了您和他人的安全,请不要酒后驾车,请不要疲劳驾驶等.
故答案为:8;0.7;变慢;请不要酒后驾车,请不要疲劳驾驶等.
20.小吴同学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运动和力的关系”,他在水平桌面上分别铺上毛巾、棉布、木板,让小车从斜面上同一高度处由静止滑下,在小车停下的位置分别做上标记.
(1)标记c是小车在 木板 表面停下来的位置,分析可知,水平表面越光滑,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速度减小得越 慢 .
(2)通过本实验推理可知 B (选填“A”或“B”)观点是正确的
A.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B.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3)若让同一小车从斜面上不同高度处由静止滑下,观察小车在毛巾表面滑行的距离,可以探究小车的重力势能与 高度 的关系.
解:(1)图中标记C的距离最远,说明其表面是最光滑的,故应该是木板表面停下的位置;分析可知:水平表面越光滑,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速度减小得越慢.
(2)实验推理可知:运动小车如果不受阻力作用,它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即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状态而不能维持物体运动状态,故B正确;
(3)物体的重力势能与物体的质量和高度有关,动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运动的速度有关.根据实验现象,若让同一小车从不同高度处滑下,可以探究小车的重力势能与高度的关系.
故答案为:(1)木板;慢;(2)B;(3)高度.
21.在“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活动中,主要是通过探究力对物体的作用效果来实现探究目的.如图所示是可供选择的A、B两种探究方案.
(1)小明选择了探究方案A.他将系于小卡片两对角的细线分别跨过左右支架上的滑轮后,就在两线端挂上钩码.该实验中我们以小卡片为研究对象,是因为可以 忽略卡片的重力 .
(2)探究活动中还要求要把小卡片转过一个角度,然后再松手.这样做的目的是用于探究不在 同一直线 上的两个力对物体平衡的影响.
(3)两个探究方案相比较,你认为方案的探究过程对实验结论的影响要大一些 B ,理由是: 方案B中摩擦力较大 .
解:(1)由于小卡片的质量较小、重力较小,在实验过程中可以忽略卡片的重力对实验的影响.
(3)要把小卡片转过一个角度,然后再松手.这样做的目的是用于探究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对物体平衡的影响..
(3)方案A中小卡片的重力小可忽略不计,小卡片在水平方向上只受两个力的作用;方案B中桌面对物体的摩擦力较大,对实验结论的影响较大.
故答案为:(1)忽略卡片的重力;(2)同一直线;(3)B;方案B中摩擦力较大.
五.计算题(每题9分,共18分)
22.一小球在光滑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10s内通过的路程为100m,问:
(1)小球前6秒的速度?
(2)小球前6内通过的路程?
(3)通过80m所用的时间?
解:(1)小球的速度v===10m/s.
小球在光滑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则前6秒的速度等于10m/s;
(2)由v=可得,小球前6s内的路程:
s1=vt1=10m/s×6s=60m;
(3)由v=可得,通过80m所用的时间:
t2===8s.
答:(1)小球前6秒的速度是10m/s.
(2)小球前6内通过的路程60m.
(3)通过80m所用的时间8s.
23.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增强,骑共享单车出行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如图所示的共享单车,其相关数据如下表:21教育网
车架材料 碳纤维
车架材料体积/cm3 2500
年架质量/kg 4.5
整车质量/kg 10
(1)求碳纤维车架的密度是多少kg/m3?
(2)云迪同学的质量为50kg,若他在骑行时受到的阻力是车总重的0.02 倍,则他所受到的阻力为多少N?(g取10N/kg)www-2-1-cnjy-com
解:(1)碳纤维车架的密度:ρ===1.8×103kg/m3;
(2)车子和人的总重力为:G=mg=(50kg+10kg)×10N/kg=600N;
则阻力为:f=0.02G=0.02×600N=12N。
答:(1)碳纤维车架的密度是1.8×103kg/m3;
(2)他所受到的阻力为12N。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