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 八年级下册 10 《小石潭记》 精备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 八年级下册 10 《小石潭记》 精备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4.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3-13 07:53: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1 《小石潭记》 精备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3、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悲凉的心境;
4、通过对课文的品读,感受祖国山河的美,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是本课的重点;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的乐与忧。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大家好。杜甫曾有诗云:“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可见,景与情、情与景常常是紧密相联的。唐代诗人柳宗元被贬永州时曾写过《永州八记》,寄情山水,落笔不俗,视角独特,是后人公认的我国古代山水游记名作。今天,我们就一同来欣赏他的八记之一——《小石潭记》。www-2-1-cnjy-com
第一课时
一:读一读
下面,首先请大家认真听读课文,注意生僻字的读音。
教师范读课文
请同学们自己放声地把课文读几遍,要求读得正确,读得流利。稍后我们请几位同学来展示一下,并请其他同学从正确和流利两个角度进行点评。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现场老师组织学生朗读、展示、评价。时间约8分钟)
二:译一译
通过刚才这个朗读环节,相信大家已经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下面,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疏通文意。请大家结合页下注和工具书,自己把课文翻译一遍,不懂的地方,可以问问同学和老师。
(现场老师组织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对共性问题在全班进行解答。时间约10分钟)
刚才大家把课文自学了一遍,对文章的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很好。下面我们一起来巩固一下重点字词的含义。
课件展示:
一词多义
以:①全石以为底(介词,用)
? ②卷石底以出(承接,“而”可不译)
? ③以其境过清(介词,表原因,因为)
为:①全石以为底(动词,当“作为”讲)
②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动词,“成为”)
清:?①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形容词,清澈)
? ②以其境过清(形容词,冷清)
可:①潭中鱼可百许头(副词,大约)
②不可知其源(助动词,能够)
差:①参差披拂(形容词,长短不一)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动词,交错)
还有一些词性活用的词也要注意。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
“西”,方位词作状语,译时要补出省略了的介词“向”,讲作向西。
2.皆若空游无所依。
空,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3.日光下彻。
下,名词作状语,表动作行为的方向,向下。
4.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西南望”的“西南”是方位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的趋向,实际上省略了一个介词“向”,解释的时候要补上。“斗折蛇行”的“斗”和“蛇”是名词作状语,意思是山溪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像蛇爬行那样弯曲。这里的“斗”和“蛇”是表示比喻的,所以它的前面隐含了一个“像”。“斗折”和“蛇行”,结构并列,意思相同。www.21-cn-jy.com
5.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之源。
犬牙,像狗的牙齿那样,名词作状语。
课件展示: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
“西”, 向西,方位名词作状语。
2.皆若空游无所依。
空,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3.日光下彻。
下,名词作状语,表动作行为的方向,向下。
4.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西南”,“向西南”的意思,方位名词作状语。“斗折蛇行”的“斗”和“蛇”是名词作状语,意思是“像北斗七星”,“像蛇”。21·世纪*教育网
5.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之源。
犬牙,像狗的牙齿那样,名词作状语。
三:记一记
下面就请大家读读背背记记,重点识记课下注释,看谁记得最好。稍后我们通过检测的形式来比一比。
(现场老师组织学生读读背背记记,时间约8分钟)
刚才我们对课文词句的含义进行了识记,效果怎么样呢?让我们一起进入检测环节,看谁是识记的高手?请大家将正确答案写在作业本上。
课件展示:
1.解释划线的词。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潭中鱼可百许头
佁然不动
俶尔远逝
其岸势犬牙差互
以其境过清
不可久居
怎么样,你都对了吗?
课件展示:
2.用现代汉语说出下列句子的含义。
①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③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你说的意思和老师说的是不是差不多呢?请将错误的地方修改过来。
四:背一背
接下来,让我们根据老师的问题提示一起来朗读课文。
课件展示:
请用原文回答问题: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5.同游者还有哪些人呢?
由此可见,本文是按照“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记同游者”这样的顺序来写的,层次十分清晰。请同学根据问题提示再把课文读几遍。
(现场老师组织学生朗读课文。基本读熟后,由现场老师提问引读,学生试着背出有关语段,如此反复几次。时间约8分钟)2·1·c·n·j·y
通过刚才几个环节,同学们是否已经能背诵课文了呢?如果还不熟练,没有关系,我们还可以在下一节课巩固。下一节课,我们将在诵读中深入品味这篇散文的美的内涵。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原文,能给小石潭的景点配上一段生动的解说词。
2.能结合写作背景,说出作者“悄怆幽邃”的原因,并通过想像来表达作者忧伤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走进小石潭
有人说,小石潭是一幅画。这幅画既有粗线勾勒,又有工笔细描。粗线勾勒时,寥寥数笔,就点出了小石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和“四面竹树环合”的主要特点。工笔细描时,近岸之石的奇形怪状,水中游鱼的怡然自得,溪流岸势的犬牙差互,四面竹树的凄神寒骨,刻画得淋漓尽致,形神兼备。【来源:21·世纪·教育·网】
作为这幅画的欣赏者,你最喜欢的景点是什么呢?请仿照示例,给你喜欢的景点取个名称,再配上一段不少于50字的解说词。解说词要尽量引用原文的话,最后要有自己的感受。
课件展示:
请仿照示例,给你喜欢的景点取个名称,再配上一段不少于50字的解说词。解说词要尽量引用原文的话,最后要有自己的感受。【来源:21cnj*y.co*m】
示例:我喜欢“奇石图”。你看,“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形状各异,千变万化,怎不让人心生奇趣呢?【版权所有:21教育】
(现场老师组织学生动笔拟写并交流评价,时间约8分钟)
刚才同学们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一定发现了不少美的景点吧。也许你喜欢“游鱼清水图”,你看“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水是那么的清澈透明,鱼儿是那么的怡然自得,动静相生,光影闪烁,怎不让人心生快慰!
当然,你也可能喜欢那“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的“翠蔓图”, 喜欢那“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的溪流图等等。是啊,石潭虽小,但却环境清幽,景致优美,真可以让人洗涤尘埃,心地空明,暂时忘却那尘世的烦扰!那就让我们一起小声地再把课文读一遍,一起陶醉在这美丽的“世外桃源”中。21cnjy.com
(学生齐读课文)
二:走近柳宗元
在幽静的小石潭边,我们都会感到心旷神怡,流连忘返。而柳宗元在小石潭上又有什么感受?感受有什么变化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近柳宗元。请大家在课文中划出体现作者感情变化的三句话来,并分析作者感情变化的原因。
(现场老师组织学生阅读思考,划出有关语句,旁批引起心情变化的原因。时间约6分钟)
作者的心情是如何变化的呢?文中先后出现这样三个句子:
课件展示:
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似与游者相乐。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刻画了作者初闻水声、觅到新景时的快乐。“似与游者相乐”表面是写水中鱼儿的自得其乐,其实是写作者自己看到如此自由自在的生活时得到的快慰。但是一个“似”字,又让人感觉到作者是“似乐非乐”,想乐却乐不起来。“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行文至此,作者的忧伤终于冲破的了快乐的防线,彻底占据了自己的心灵。也就是说,作者的情感经历了由乐而似乐非乐,最终悲从中来的过程。为什么呼朋引伴,随性而游,觅到如此一处清幽之境,结果却是“凄神寒骨,悄怆幽邃”,黯然神伤呢?作者内心深处究竟有什么无法排遣的伤痛与忧愁呢?我想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对柳宗元的了解先说一说。21教育网
(现场老师组织学生发表看法,时间约3分钟)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面对如此优美景色,作者却是“情怆幽邃”。这当然与作者当时的处境密切相关。
课件展示:
写作背景:
柳宗元年轻时才华横溢,踌躇满志。13岁便能写出好文章。20岁的考中进土,31岁任见习监察御史。后因参与王叔文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永州司马。当时的永州地处偏远,人烟稀少,生活十分艰苦。在永州,残酷的政治迫害,艰苦的生活环境,使柳宗元悲愤、忧郁、痛苦,加之几次无情的火灾,严重损害了他的健康,竟至到了"行则膝颤、坐则髀痹"的程度。
柳宗元年轻时才华横溢,踌躇满志。13岁便能写出好文章。20岁的考中进土,同时中进土的还有他的好友刘禹锡。柳宗元29岁调为蓝田尉,两年后又调回长安任见习监察御史,时年31岁,与韩愈同官。从此与官场上层人物交游更广泛,对政治的黑暗腐败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逐渐萌发了要求改革的愿望,与好友刘禹锡共同成为王叔文革新派的重要人物。年轻的柳宗元在政治舞台上同宦官、豪族、旧官僚进行了尖锐的斗争,打击了当时专横跋扈的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利国利民,顺应了历史的发展。21·cn·jy·com
但是由于顺宗下台、宪宗上台,革新失败。宪宗八月即位,柳宗元九月便被贬为邵州(今湖南邵阳市)刺史,行未半路,又被加贬为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永州地处湖南和广东交界的地方,当时甚为荒僻,是个人烟稀少令人可怕的地方。和柳宗元同去永州的,有他67岁的老母、堂弟柳宗直、表弟卢遵。他们到永州后,连住的地方都没有,后来在一位僧人的帮助下,在龙兴寺寄宿。由于生活艰苦,到永州未及半载,他的老母卢氏便离开了人世。 柳宗元被贬后,政敌们仍不肯放过他。造谣诽谤,人身攻击,把他丑化成"怪民",而且好几年后,也还骂声不绝。由此可见保守派恨他的程度。在永州,残酷的政治迫害,艰苦的生活环境,使柳宗元悲愤、忧郁、痛苦,加之几次无情的火灾,严重损害了他的健康,竟至到了“行则膝颤、坐则髀痹”的程度。
通过刚才这段介绍,我们知道了,柳宗元遭遇政治迫害,心中愤懑难平,试图借助山水来排解自己的抑郁之情。于是他探山访水,“寻寻觅觅”,觅得如此佳境,却发现她是如此“冷冷清清”,联想到自己的处境遭遇,更不免“凄凄惨惨戚戚”了!美丽的自然景物只能使他暂时忘记愁苦,但这种快乐终究是短暂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情感又会不期然地涌上心头。
三:告别小石潭
所以,在这种心境下,即使看到石奇,水清,鱼欢,岸曲,树荣,他也是满怀凄凉、无心流连,只好抽身而去,悄悄告别了。临别时,他一定会有很多心里话想对小石潭说。假如你是作者,你会说些什么呢?【出处:21教育名师】
(现场教师组织学生自由地说,鼓励学生的独特见解。时间约5分钟)
刚才同学们一定说得声情并茂,很好。假如我是柳宗元,我可能会说:
小石潭啊,远在百二十步之外,我就听到了你的潺潺的水声。你的声音如鸣佩环,是那么的清脆悦耳,似乎要荡涤尽我心间的一切尘埃,使我宁静而又快乐,纯净而又空明。可惜啊,这声音响在这深山密林里,不被世人欣赏,却声声敲在我心坎上,勾起我的忧伤,让我倍感凄凉!2-1-c-n-j-y
小石潭啊,你石头的形状是么的奇特,高高低低,卷卷曲曲,树影婆娑与你共舞,溪流潺潺与你同唱,可惜啊,无情的岁月已经吞噬了我的健康,我像一只坠落的蝴蝶,已无力踏上你的舞步,我像一支喑哑的破笛,已无能和上你的旋律!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小石潭啊,你的水是那么的清澈,金色的日光洒下斑驳的身影,水中的鱼儿留下快活的身姿,它们忽动忽静,忽近忽远,似乎要与我这样的游者玩乐。可惜啊,我内心忧伤如一支哀怨的曲子,我的魂魄已经飘向远方!
小石潭啊,小石潭,你是“养在深闺人未识”,你是“流水无情草自春”,你是“远客无心空自明”啊!睹物伤怀,情不能已,不如去也!
刚才老师与大家一起揣摩了临别时作者的内心世界。我们无法准确地说,这就是作者当时的所思所想。但是,我们可以肯定的是,作者的那颗倍受压抑、深感愤懑的心始终没有找到快乐的归宿。他寄情山水,借景消愁,却未能如愿。但是美丽的小石潭从此却刻上了作者那郁郁寡欢的身影,中国的文学史上从此便多了一篇情景交融的山水名作。
其实,在中国的文学史上,像作者这样因命运遭受挫折而在文学上却写出大量优秀作品的不在少数。屈原、李白、杜甫、李清照、苏轼都是这样。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去研究一番。
四、品味《小石潭记》
精读感悟,体会以景写情的写法
(1)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情境,畅说优美景色给人的感受:小石潭的美景令人目不暇接,仿佛置身其境。自古以来,多少文人墨客对《小石潭记》称赞不已,
请同学们找出课文中那些句子写出小石潭的“小”,那些句子写出了小石潭的石,哪些句子写出了小石潭的水,那些句子写出了小石潭的竹树。21*cnjy*com
要求:说明理由;并调动你的思维分析:作者抓住了小石潭景物的什么特点,采用了什么方法进行描写?写到自己的本子上。21*cnjy*com
小:全石以为底、潭中鱼可百许头、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
石: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影布石上、其岸势犬牙差互、凄神寒骨、青树翠蔓,参差披拂。
潭(水):闻水声,如鸣佩环、水尤清冽、潭中鱼可百许头……翕忽、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竹树:四面竹树环合、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请1、2、3、4组同学派同学把相关句子的板书到黑板上,并准备阐述理由,其他的同学板书到本上。其他组同学如果有补充可以用红笔补充。
小结:作者抓住景物的“声、形、色、神、影”的特点,采用“静动结合,远近相衬,明暗相映,整散相粹”来描写景物,同时还运用多种的修辞方法来表现,这些都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同学们,黑板上的这些句子都是写小石潭的景,前面我们已经初步探讨过作者情感变化的原因是因为景物的变化,请思考你通过哪些写景的句子可以感受到作者情感的变化(注意要和作者去对话),请同学们各自在本子上的划出,并想进一步思索:你觉得作者情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补充:柳宗元20岁中进士,同时中进士的还有好友刘禹锡,他俩成为参与王叔文的革新派的重要人物,想以此改变社会的黑暗腐朽,想有一番大作为,革新失败后,两人都被贬。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写道: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柳宗元也是在三十三岁被下放到永州,一呆10年……
师归纳:作者写景即写情,可谓景语皆情语,情与景在本文中是交融在一起。引起作者情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内心痛苦”,他在大自然美好的风光前,也乐,但这是淡淡的,内心积郁的愁苦却是浓浓的,小石潭的静勾起了他内心的痛。《江雪》中“独钓寒江雪”正是作者孤独失意的写照。
如果我们能穿越时光隧道与一千多年前的柳宗元对话,请问同学,你想说什么?请大家畅所欲言。
结束语:
中国有句话,叫做“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柳宗元虽然内心充满苦痛,但在被贬的10多年中他依然能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进行着一些有利于社会进步的改革,使百姓受益。他的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怀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