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9张PPT)
第一单元 人类的百科全书——
第2课 祝福
目标·重点
1.梳理情节,研读环境,了解鉴赏小说的基本方法。
2.分析人物,把握祥林嫂的性格特征,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
3.研究祥林嫂一步一步沦落致死的原因,确定小说的主题和社会价值。
栏目索引
自知自疑 自学在前
互动互学 交流深化
点击主题 积累素材
文苑氧吧 生成素养
1.读准字音
(1)单音字
①钝响( )
②寒暄( )
③贺家墺( )
④瑟瑟有声( )
⑤悚然( )
⑥踌蹰( )
自知自疑 自学在前
语言积累
答案
⑦谬种( )
⑧俨然( )
⑨雪褥( )
⑩尘芥堆( )
形骸( )
脸颊( )
荸荠( )
絮絮( )
沸反盈天( )
驯熟( )
桌帏( )
讪讪( )
dùn
xuān
ào
sè
sǒnɡ
chóu chú
miù
yǎn
rù
jiè
hái
jiá
bí qi
xù
yínɡ
xùn
wéi
shàn
咀嚼( )
渣滓( )
瞥见( )
蹙缩( )
门槛( )
答案
窈陷( )
惴惴( )
歆享( )
牲醴( )
蹒跚( )
jǔ
zhā zǐ
piē
cù
kǎn
yǎo
zhuì
xīn xiǎnɡ
shēnɡ lǐ
pán shān
答案
(2)多音字
①拓
朱拓( )
拓展( )
②槛
门槛( )
兽槛( )
③折
折罪( )
折本( )
折腾( )
④薄
鄙薄( )
薄荷( )
薄饼( )
⑤嚼
咀嚼( )
咬文嚼字( )
倒嚼( )
⑥拗
执拗( )
拗断( )
拗口( )
tà
tuò
kǎn
jiàn
zhé
shé
zhē
bó
bò
báo
jué
jiáo
jiào
niù
ǎo
ào
答案
⑦正
新正( )
正在( )
⑧间
间或( )
中间( )
⑨模
模样( )
模糊( )
⑩落
丢三落四( )
落落大方( )
落枕( )
zhēnɡ
zhènɡ
jiàn
jiān
mú
mó
là
luò
lào
2.写对字形
答案
(1)
寒xuān( )
xuān( )哗
xuàn( )染
(2)
chà( )异
叱zhà( )
chà( )紫嫣红
(3)
miù( )种
未雨绸móu( )
(4)
xī xī( )攘攘
yí( )养天年
(5)
放浪形hái( )
言简意ɡāi( )
惊世hài( )俗
(6)
zhuì zhuì( )不安
chuǎi( )测
chuǎn( )气
暄
喧
渲
诧
咤
姹
谬
缪
熙熙
颐
骸
赅
骇
惴惴
揣
喘
答案
3.理解词义
(1)间或:
(2)出格:
(3)踌蹰:
(4)歆享:
(5)蹒跚:
(6)沸反盈天:
(7)不更事:
(8)百无聊赖:
副词,偶尔;有时候。
超越常规,与众不同。
犹豫。也作“踌躇”。
神灵享用供品。
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也作“盘跚”。
形容人声喧嚣杂乱。沸反,像沸水一样翻腾。盈,满。
经历世事不多,即缺乏社会经验,不懂世故人情。更,经历。
精神无所依托,感到非常无聊。
答案
(9)走投无路:
(10)天有不测风云:
无路可走,无处投奔,比喻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形容处境极端困难。
本指天气变化使人无法预测。后比喻有些灾祸的发生,事先是无法预料的。
品读感悟
答案
一、图表知全局
1.速读课文,填写表格,梳理小说的情节结构。
情节 内容 起讫段落 时间
序幕 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 1~2段
结局 ______段
开端 ______段
发展 ______段
高潮 ______段
尾声 祝福景象与“我”的感受 第111段
答案
情节 内容 起讫段落 时间
序幕 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 1~2段
结局 祥林嫂寂然中死去 3~33段 迎春之时,一命归天
开端 祥林嫂初到鲁镇 34~53段 春日之时,丈夫死亡
发展 祥林嫂被卖改嫁 54~65段 孟春之时,被卖改嫁
高潮 祥林嫂再到鲁镇 66~110段 暮春之时,痛失爱子
尾声 祝福景象与“我”的感受 第111段
2.从文中圈画出祥林嫂一生的几次重大变化,试分析这些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事件 性质 原因分析 逃出来进鲁宅 生活改善, 反抗精神
被抓回卖进山 生活改善, 伦理恶化 丈夫死于伤寒 恶化 孩子被狼衔走 恶化
答案
大伯收屋 恶化
二进鲁宅 改善 祭祀第一次遭拒 恶化 阿毛的惨剧被嘲笑 恶化 柳妈嘲笑,教捐门槛 恶化 祥林嫂捐门槛 潜在改善 祭祀第二次遭拒 恶化 被辞退 恶化 答案
事件 性质 原因分析 逃出来进鲁宅 生活改善, 反抗精神 追求幸福 黑暗的社会环境,吃人的封建礼教和迷信思想,封建家族内的恃强凌弱,周围人的淡漠麻木,加上祥林嫂自身的愚昧,最终杀死了祥林嫂。
被抓回卖进山 生活改善, 伦理恶化 族权压制, 道德沦落 丈夫死于伤寒 恶化 闭塞贫困 孩子被狼衔走 恶化 自然因素 大伯收屋 恶化 礼教,族权 二进鲁宅 改善 先前表现
答案
事件 性质 原因分析 祭祀第一次遭拒 恶化 不明就里 黑暗的社会环境,吃人的封建礼教和迷信思想,封建家族内的恃强凌弱,周围人的淡漠麻木,加上祥林嫂自身的愚昧,最终杀死了祥林嫂。
阿毛的惨剧被嘲笑 恶化 让人厌烦 柳妈嘲笑, 教捐门槛 恶化 自觉认同 迷信思想 祥林嫂捐门槛 潜在改善 以为赎了罪名 祭祀第二次遭拒 恶化 歧视依旧 被辞退 恶化 不再伶俐, 雇主不同情
答案
二、细读析文本
1.本文是按什么叙述方式叙事的?结合课文,你认为这样的叙述方式有什么作用?
答案 倒叙。
(1)为读者设置了一系列悬念:祥林嫂过去是什么人?为什么会落到这个地步?为什么又会在死前提出那样奇怪的问题呢?这一切都使读者急于追根溯源探求原委。
(2)祥林嫂在富人们的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造成了浓厚的悲剧气氛,揭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尖锐的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3)这样的一个悲惨结局非但没有人同情,竟然引起鲁四老爷的震怒,甚至被骂为“谬种”,这就揭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尖锐的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答案
2.四叔、四婶、柳妈对祥林嫂的态度是怎样的?他们代表什么?
答案 他们嘲笑和歧视祥林嫂,给祥林嫂造成了巨大的精神压力,并最终导致精神崩溃。封建礼教以及相关的封建迷信思想,四叔、四婶、柳妈是典型代表。
3.祥林嫂的婆婆为什么要逼她改嫁,这又代表了什么?
答案 导致祥林嫂成为封建礼教的迫害对象的事件之一是被迫改嫁,这件事中,祥林嫂没有任何个人选择自由,尽最大努力的反抗也没有效果。这件事的主谋是祥林嫂的婆婆,婆婆这种做法,不是在维护封建礼教,如果是维护封建礼教——一女不事二夫,她就应该让祥林嫂守节,她可以把祥林嫂抓回去,但不能强行出卖。因此,婆婆是一个封建礼教的破坏者,她使用了十分野蛮的手段来达到自家的功利目的,这反映的是她恃强凌弱,唯利是图,道德沦落。婆婆代表了族权,但是封建礼教并不允许家长做出这样卑劣的事,这种行径应当受到当时社会舆论的谴责,但是没有,这反映了社会道德的沦落。
答案
答案
4.祥林嫂自己对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是怎样的态度?
答案 导致祥林嫂成为封建礼教的迫害对象的事件之一是祥林嫂对封建礼教和迷信思想的接受认同。这个问题可以一分为二地看待,一方面是祥林嫂的愚昧,另一方面当时的环境缺少让祥林嫂可以对抗封建礼教和迷信思想的精神资源,这种精神资源可能是一种比较先进的思想意识,也可能是更加友善的人际关怀和精神安慰,可以减轻祥林嫂的不安的程度,而这两种精神资源祥林嫂都没有得到,所以在听信了柳妈的灌输之后,精神惶恐不安,苦闷异常。最后在捐门槛无效之后,精神不能自持,彻底崩溃。
1.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新文学的
奠基人。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历史小
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
草》,杂文集《南腔北调集》《坟》《热风》等十五部。
相关链接
2.背景剖析
《祝福》是鲁迅的小说代表作之一,它是鲁迅第二个小说集《彷徨》中的第一篇。小说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旧中国黑暗的社会现实。《祝福》写于1924年2月7日。20世纪20年代,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时期。鲁迅正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残酷的现实不久就让他失望了。他看到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因此他在作品《祝福》里,深刻地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民主、科学”,而阻止中国进入民主、
科学时代的最大障碍,就是中国两千多年遗留下来的腐朽愚昧的封建思想。妇女则是封建思想的最大受害者。鲁迅选择妇女题材,写作了《祝福》这篇小说。目的是深刻揭露封建思想文化的流弊和余毒。
3.相关知识
(1)四书:朱熹抽取《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和《论语》《孟子》编在一起,称为“四书”。
(2)“祝福”:旧时浙江绍兴一带曾经流行过的一种迷信习俗。每当旧历年底,地主和有钱人家举行年终大典,杀鸡、宰鹅、买猪肉,并将三牲煮熟作为“福礼”,恭请天神和祖宗享用,感谢他们保佑当年平安,并祈求来年幸福。
返回
互动互学 交流深化
答案
交流释疑
1
1.文中有几次描写祥林嫂的肖像?有什么变化? 从中反映了什么?肖像中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找出相关描写体会其作用。
脸色 两颊 眼睛 衣着饰物 作用(反映)
第一次 青黄 红的 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 年轻寡妇,生活贫困,但身体还健康,精力充沛。
第二次 青黄
第三次 黄中带黑 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
答案
答案
脸色 两颊 眼睛 衣着饰物 作用(反映)
第一次 青黄 红的 顺着眼 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 年轻寡妇,生活贫困,但身体还健康,精力充沛。
第二次 青黄 消失了 血色 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 生活更为贫困,精神上也受到更大打击,健康状况不如从前了。
脸色 两颊 眼睛 衣着饰物 作用(反映)
第三次 黄中 带黑 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 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竹篮,空的破碗,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 精神已完全麻木,枯竭无寄托,物资上一无所有,肉体、精神均垮掉,陷入绝境。
2.鲁迅说过:“要极俭省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还是画她的眼睛。”(《我怎样做起小说来的》)文中是怎样描写祥林嫂的眼睛的?有什么作用?
答案
答案 (1)眼睛描写
顺着眼 初到鲁镇做工
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第二次到鲁镇
直着眼 讲阿毛的故事
瞪着眼 别人嘲笑她的伤疤
眼光分外有神 捐了门槛之后
失神、窈陷 不让祝福
眼珠间或一轮 沦为乞丐
眼睛忽然发光 问有无灵魂
(2)眼睛的描写,有丰富的内涵,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了人物命运的变化,形象地揭示了祥林嫂走向绝境的过程。
3.从文中找出几处典型的语言描写并品味其心理。
答案
答案
自述阿毛之死 更突出了祥林嫂的痛苦与自责
与柳妈对话 加重了精神负担
与“我”对话 矛盾心理,希望破灭
4.从文中找出祥林嫂的动作描写,分析其“反抗”精神。
答案 (1)逃:山中出逃,做工鲁镇——敢于直面封建妇道、孝道, 维护自我尊严。
撞:改嫁中的“出格”行为——对婆家为她安排的命运的反抗。
捐:倾其所有——洗刷“污秽”。
问:死前问“我”鬼神——对天经地义的神权的质疑。
(2)抗争是自发的,缺乏明确的认识,而且方式方法都是错误的。所以,抗争的结果只能是逃出“苦海”,又进“狼窝”。封建礼教与迷信在祥林嫂头脑中也是根深蒂固的,落后与愚昧仍然是祥林嫂性格中相当突出的因素。
答案
答案
5.总结祥林嫂的形象。
答案 祥林嫂是个勤劳淳朴、身体健壮、意志坚韧的劳动妇女,在封建礼教的重重束缚下,经济上受尽剥削,政治上备受压迫,精神上惨遭摧残,虽经一系列反抗最后仍不免沦为乞丐,冻饿致死。她是我国封建社会千千万万个妇女悲惨命运的缩影,她的结局是对中国吃人的封建社会的血泪控诉。
答案
6.这部小说有哪几处环境描写?品味其中的语句,体味环境描写的作用。
答案 (1)开头的祝福景象:小说在开头就渲染了鲁镇年终祝福的热闹忙碌的气氛:晚云的闪光、爆竹的钝响、幽微的火药香和人们忙碌的景象。调动了读者的视觉、听觉和嗅觉,写得层次分明,具体形象,使人如见其景,如闻其声。课文中用“沉重”的晚云、“阴暗”的天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等语句透露出作者对这种气氛的反感和贬抑。为小说情节的开展勾画背景和渲染气氛。
(2)祥林嫂死后当晚“冬季日短……反而渐渐的舒畅起来”一节:这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是渲染悲凉沉寂的气氛,烘托“我”的心情,从“寂静”“沉寂”等词中可以看出。中间的议论是反语,表现了“我”对这个黑暗社会的憎恨。最后一句的“舒畅”实际上可理解为愤激和沉痛。
答案
答案
(3)祝福前夕柳妈寻祥林嫂开心时,“微雪点点的下来了”:暗示着下文柳妈的话即将带给祥林嫂巨大的心理阴影,起到了点明时节,暗示情节的作用。
(4)结尾的祝福景象:这一段景物描写是由回想到现实,第一句是过渡,与前面转入回忆的句子照应,这一段描写与开头的景物描写前后呼应,渲染了热烈气氛,同时反衬出祥林嫂惨死的悲凉。最后一句故意虚写,那些“醉醺醺”蹒跚的“天地圣众”,哪里会赐福给穷人呢?买不起爆竹的穷人们,得到的只是无限的痛苦和悲哀。这个结尾,以“我”的感受来写景,深化了旧社会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使结构更加严谨完善。
作用:文中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交织在一起,年末雪景是自然环境,祝福景象是社会环境。另外,祥林嫂周围其他人物也是她生活的社会环境。鲁四老爷、四婶、婆婆、大伯、卫老婆子、柳妈等与祥林嫂之死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这些人将祥林嫂逼上死地。鲁镇的人可以说都不是凶手,又可以说都是凶手。迫害祥林嫂的人们,他们的行为都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封建观念的驱使。鲁镇上的人们对祥林嫂的遭遇没有任何的同情,他们一开始只是用祥林嫂的悲剧满足一下自己的猎奇心理,等到厌倦了,便对之嘲笑唾弃,表现出一种冷漠厌烦的态度,他们也是深受封建礼教思想毒害的人,正是由于这种思想统治了他们的灵魂,所以,他们鄙视祥林嫂,他们的态度,也增加了祥林嫂精神上的痛苦,他们和鲁四老爷一起,把祥林嫂逼上了死路。
1.作家丁玲曾说:“祥林嫂是非死不可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把她往死里赶,是一样使她精神上增加痛苦。”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说明理由。即杀死了祥林嫂的凶手是谁?
答案
深度研读
2
答案 (1)鲁四老爷:
①鲁四老爷对雇用祥林嫂最初的态度是“皱眉,讨厌她是一个寡妇”。
②祥林嫂被抢走时,鲁四老爷的反应可以用两次“可恶”和“然而”来概括:鲁四老爷估计祥林嫂是逃出来的,“皱一皱眉”表示反感,却没有丝毫同情心。寻人时,也仍然是“踱”。 发现祥林嫂被抢走,鲁四老爷说了两次“可恶”,“然而”。细细分析一下就可以发现,里面没有丝毫是对祥林嫂的同情。第一次“可恶”的是婆婆“抢”的举动,给自己带来了麻烦。“然而”是书面语转折连词,后面隐含的意思是:祥林嫂私自逃出,礼教不容;婆婆做主,理所当然。而且表示了鲁四老爷的
答案
假斯文。第二次说“可恶”是针对卫老婆子的,对卫老婆子先荐祥林嫂然后又合伙劫她,闹得沸反盈天,有损鲁家的体面表示不满。“然而”找到像祥林嫂这样比男人还勤快的劳动力是不容易的。
③第一部分有鲁四老爷大骂新党的描写。这一切都可看出鲁四老爷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他迂腐、保守、顽固,反对一切改革和革命,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他自私伪善、冷酷无情,对祥林嫂的迫害大都是他授意或得到他默许的,是他通过“祝福”阻断了祥林嫂的生路,把她逼向死地。他是导致祥林嫂惨死的人物。
答案
(2)婆婆和大伯:
婆婆强迫祥林嫂改嫁,说明旧社会劳动妇女没有人身自由,丈夫死了还要受制于婆婆。绳子一捆,塞在花轿里,以八十千的价格“卖”掉了。祥林嫂的出格反抗也不可能改变她的命运。从中我们还可看到一个矛盾:婆婆卖媳妇是应该的,甚至人们还夸她精明,祥林嫂的反抗是不应该的。在这个角度上,封建思想是支持她婆婆的,婆婆可以支配媳妇的命运。但改嫁又偏偏是祥林嫂最大也是唯一的罪名。在这个方面,封建思想又不可能原谅祥林嫂的“罪”。在这个矛盾中,我们看不到祥林嫂的活路。
大伯收房子也是应该的。原因很简单,祥林嫂没了儿子,也就是没了贺家的后代,也就成了贺家的外人,房子是不能给她的。但封建思想又教育女子们:生是夫家人,死是夫家鬼。在这个矛盾中,我们也看不见祥林嫂的生存空间。
答案
(3)柳妈:
柳妈和祥林嫂同样是一个旧社会的受害者,虽然她脸上已经“打皱”,眼睛已经“干枯”,可是在年节时还要给地主去帮工,可见她是一个受压迫的劳动妇女。但是由于她受封建迷信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毒害很深,相信地狱、报应之类的封建迷信思想和“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理学信条。至于她讲阴司故事给祥林嫂听,本身没有什么恶意,也完全是出于善意,主观愿望还是想为祥林嫂寻求“赎罪”的办法,救她出苦海,并非要置祥林嫂于死地。但柳妈以剥削阶级统治人民的思想——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为指导,来寻求解救祥林嫂的“药方”,这不但不会产生疗救的效果,反而给自己的姐妹造成难以支持的精神重压,把祥林嫂推
答案
向更恐怖的深渊。祥林嫂花了十二元鹰洋去捐门槛,是她的又一次反抗和挣扎,她要顽强地活下去,争取恢复一个普通女佣的地位。所以捐了门槛以后“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祥林嫂以为从此可以摆脱厄运了。可是四婶在祭祀时的一句话使祥林嫂陷于绝境。祥林嫂捐门槛后本已告诉四婶,可四婶仍不让她沾手。祥林嫂受到了致命的打击。“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胆怯,惴惴,是一个木偶人。祥林嫂精神上的巨大变化,显示了心灵上的巨大创伤。最终,祥林嫂竟被鲁四老爷一脚踢开。柳妈还算是同情祥林嫂的一个。同情祥林嫂的人,也把祥林嫂推向深渊,更显示出悲剧之可悲。
答案
(4)鲁镇上的人们:
鲁镇上的人们对祥林嫂的遭遇没有任何的同情,他们一开始只是用祥林嫂的悲剧满足一下自己的猎奇心理,等到厌倦了,便对之嘲笑唾弃,表现出一种冷漠厌烦的态度,他们也是深受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思想毒害的人,正是由于这种思想统治了他们的灵魂,所以,他们鄙视祥林嫂,他们的态度,也增加了祥林嫂精神上的痛苦,他们和鲁四老爷一起,把祥林嫂逼上了死路。“祥林嫂是非死不可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把她往死里赶,是一样使她精神上增加痛苦。” ——丁玲
封建秩序对妇女的压迫尤为深重,妇女没有人身权利。“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违背这一秩序的妇女,都被视为“罪人”。
答案
祥林嫂是普通的农村妇女,却深受封建节烈观的影响。可见封建思想对中国人的毒害多么深重,不仅在鲁四老爷这样保守的乡绅头脑中根深蒂固,而且深入到社会最底层。祥林嫂对再嫁反抗越激烈,说明她受的毒害越深。不仅世人认为祥林嫂再嫁是罪恶,就连她自己也一直以再嫁为耻,精神萎靡,心怀恐惧。
2.“悲剧就是把美撕毁了给人看。”(鲁迅语),古希腊的剧作家把悲剧分为命运悲剧(不可抗拒的注定命运)、性格悲剧(性格缺陷导致的悲剧)、社会悲剧。你认为祥林嫂的悲剧属于哪种悲剧?鲁迅先生塑造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的意义何在?
答案
返回
答案 (1)社会悲剧。
(2)酿成祥林嫂悲剧的根源,是封建礼教、封建宗法势力对当时中国社会的根深蒂固的统治。要使祥林嫂获得解放,只有粉碎绞在她脖子上的封建政权、族权、夫权、神权这四条绳索。因此,我们认为,塑造祥林嫂这个人物形象,表现了鲁迅先生两个方面的思想内容:一是表现了他对妇女解放问题进行的广泛、深入、务实的思考,二是为她们深受封建思想毒害之深感到彷徨。
返回
点击主题 积累素材
一、文本素材
主题:冷漠 爱
拒绝冷漠,爱满人间
鲁迅笔下的祥林嫂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封建思想对她的毒害,那些把听她讲故事当作安慰,无聊的、麻木的看客,更突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性。捐门槛之后仍不被理解成了祥林嫂内心深处永远的痛。也正是这不被理解的痛苦,才让她在富人的“祝福”声中死去。
现实中,人与人之间的这种冷漠依然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愿我们每个人心中都多一些责任,多一份关爱,多一点善良,让冷漠远离生活,让世界变成美好的人间。
“爱”之名言
1.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
2.爱是生命的火焰,没有它,一切变成黑夜。——(法)罗曼·罗兰
3.人间如果没有爱,太阳也会死。——(法)雨果
4.爱是美德的种子。——(意大利)但丁
5.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法)大仲马
二、名言积累
大院爱心,香飘九州
郑州市二七社区陇海大院居民高新海,高位截瘫,父母也相继去世,留下高新海孤零零一人。
当不幸开始笼罩这个家庭的时候,大院里的邻居们自发形成的爱心群体自觉承担起照顾他的义务,三十多年来从未间断。
年夜饭到高新海家吃,这个传统有好多年了。高新海说:“不光是年夜饭,遇到世界杯、欧洲杯等大赛时,我家也是邻居们聚在一起看球的地方,其实,我知道,邻居们就是为了陪陪我,怕我寂寞,跟我说说话。”如今,高新海学会了骑电动三轮车,他用这辆三轮车免费接送社区赶着去办急事的人。
三、相关链接
返回
一座爱的大院,满是善良的人,温暖的手,真诚的心。陇海大院里的邻居,给了父母不在人世、高位截瘫的高新海一个家。
人间鲁迅
林贤治
一个可以由此得生,也可以由此得死的时代是一个大时代。大时代总要产生巨人。
鲁迅是巨人。(1)他不是帝王,不是将军,他无须挥舞权杖。作为旧世界的逆子贰臣,唯以他的人格和思想,招引了大群年轻的奴隶,他把民族和人类的热爱埋得那么深沉,乃至他的目光,几乎只让人望见直逼现实的愤怒的火焰。数千年的僵尸政治,“东方文明”,专制、虚伪、保守和愚昧,都是他攻击的目标,他教奴隶们如何反抗,如何“钻网”,
文苑氧吧 生成素养
如何进行韧性的战斗。他虽然注意实力的保存,却不怕牺牲自己,必要时照例地单身鏖战。在一生中,他呐喊过也彷徨过,甚至在横站着作战的晚年仍然背负着难耐的寂寞(2),但是从来耻于屈服和停顿。中国的思想文化界,没有一个人像他一样赢来众多的“私敌”,没有一个人像他一样招致密集的刀剑,因此,也没有一个人像他一样获得更为辉煌的战绩。他所凭借的仅仅是一支“金不换”,便在看不见的却是无比险恶的战场里,建树了超人一等的殊勋。
提示
(1)作者为什么说鲁迅是巨人?
揣摩第二段中“唯以他的人格和思想,招引了大群年
轻的奴隶”“在一生中,他呐喊过也彷徨过,甚至在
横站着作战的晚年仍然背负着难耐的寂寞,但是从来
耻于屈服和停顿”“便在看不见的却是无比险恶的战场里,建树了超人一等的殊勋”就可概括出称鲁迅为巨人的原因:伟大的人格,战斗的精神,超人的殊勋。
(2)“横站着作战的晚年仍然背负着难耐的寂寞”这句话所要表现的有两方面意思:一是作战,二是寂寞。包含这两层意思的短语只有“单身鏖战”。
在他身后,自然要出现大大小小的纪念物。石雕、铜像,以及传记。可悲哀的是:当再度被赋予形体的时候,这个始终屹立于人间的猛士,却不止一次地经过有意无意的铺垫与厚饰,成了奥林匹斯山上的宙斯。(3)
(3)作者为什么不主张对鲁迅做“铺垫与厚饰”?
由“如果它所激发的,不是对真理的渴求,不是奔赴生活的勇气和变革现实的热情,而是宗教式的膜拜,那么毋宁说:我们什么都不需要”可知,作者反对“铺垫与厚饰”的根本原因是“铺垫与厚饰所激发的不是对真理的渴求”。
提示
平凡的伟大才是真正的伟大。鲁迅是“人之子”,人所具有的他都具有。正因为他耳闻了愚昧的欢呼和悲惨的呼号,目睹了淋漓的鲜血和升腾的地火,深味了人间的一切苦辛,在他的著作中,古老而艰深的象形文字,才会变得那么平易,那么新鲜,那么富于生命的活力。
这样一个毕生以文字从事搏战的人,他的形象,其实早经文学表达无遗了。世间的一切纪念物,丝毫不能为他增添或减损什么,无非是后人的一种感念而已。如果它所激发的,不是对真理的渴求,不是奔赴生活的勇气和变革现实的热情,而是宗教式的膜拜,那么毋宁说:我们什么都不需要!
历史人物之所以伟大,正在于我们可以因他而深刻地意识到自身的存在;在存在的方式的选择中间,我们根本不愿拒绝他的灵魂的参与。鲁迅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没有把黄金世界轻易预约给人类,却以燃烧般的生命,成为千千万万追求者的精神的火光。
真正的巨人活在时间的深度里。应当相信,历史会把最有分量的东西保留下来。
鲁迅是一个真正的“巨人”。在时间的单向延续中,也许流洗出一个日渐清晰的凡人形象,也许蜕变为一个面目全非的偶像。这些并不取决于鲁迅自身的精神或文字,而在于后来者的阐释与解读。所以,鲁迅在死后是悲哀的。对于缺少理解力、缺乏判断力的人们而言,时间不过是一个连续的平面,虽无尽延展却异常单薄;唯有对清醒又懂得鉴别的人们,那些过往的巨人和文字才变得鲜活,能从时间的无尽绵延中立起身来,体现出历史的厚重与深度。
赏析
返回
郁达夫在《怀鲁迅》一文中说过:“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想想鲁迅死后出现的大大小小的纪念,以及题词、雕像、研究专著和传记,似乎不能说作为文化伟人的鲁迅没有受到拥护、爱戴和崇仰。但是,倘要听听鲁迅辞世之后的第一个世纪末泛起的批判、否定、攻击、污蔑鲁迅的嘈杂声浪,你又不能不感到困惑和悲哀:我们尚未真正理解和继承鲁迅留给我们的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遗产,便似乎要匆匆不迭地“告别鲁迅”了。
本课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