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课件(共5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荷塘月色课件(共54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3-13 07:24: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4张PPT)
第1课 荷塘月色
第一单元 自然——人类的精神家园
《荷塘月色》
田田的荷叶,洁白的荷花,叶子底下的脉脉流水,嗅着风中的花香,看着淡淡的月光泻在叶子和花上,浮在荷塘上。这一幅美轮美奂的画面,被朱自清先生刻画得栩栩如生、淋漓尽致。我们不仅领略了作者笔下的美景,还能置身其中尽情地观花赏月,我陶醉了……突然,美丽的、柔美淡薄的月光消失了,周围是蓊蓊郁郁的树,树间透着光,原来我们走进了朱自清先生笔下的那片蓊郁树林……
《故都的秋》
秋天,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骚人墨客。有的描写秋天的肃杀和凄凉,有的刻画了秋天的绚丽多彩。郁达夫的秋“清、静、悲凉”,弥漫在小院中那座低矮的破屋内外,在秋槐的每一朵落蕊里,在秋蝉的每一声残鸣中,在秋雨的每一个雨点中,在秋枣的
每一丝微黄里,也在那故都闲人充满了京腔的互答声中。心中有秋,笔下才有秋。郁达夫先生让我们品尝了一回老北平的大碗茶,齿颊留芳,清爽宜人;又仿佛是听完了一曲字正腔圆的京剧清唱,余音绕梁,不绝如缕。
《囚绿记》
这是一张发黄的旧照片,它记录着一个曾经鲜活但却永远定格在34岁的年轻的生命——陆蠡,他衣着整洁,面貌清秀,眼睛、嘴角带着羞涩的微笑。当年,陆蠡经常眺望山水,相对无言,除了陶醉,还有在宁静中自由放飞的憧憬。当一抹绿色出现在沙漠中时,我们仿佛看
到生命的奇迹;当一叶绿芽冲破障碍,破土而出时,我们可以看到生命的顽强。而陆蠡在“烽火四逼”的民族危亡时刻,写下了《囚绿记》。
预读先学 ——读文本内容,学基础知常识
精读研析 ——读课文题点,析思路明答案
内容索引
多读厚积 ——读素材美文,积素养提技能
预读先学 —— 读文本内容,学基础知常识
一、音正形准
语言知识积累
1.给下列加颜色的字注音
(1)单音字
①蓊蓊郁郁(   )  
②袅娜(  ) 
③弥望(  )
④煤屑(  )
wěnɡ
niǎo

xiè
⑤敛裾(  )
⑥酣眠(  )
⑦峭楞楞(  )

hān
lénɡ
(2)多音字
①媛
媛女(  )
婵媛(  )
②脉
挨近(  )
挨打(  )
③挨
脉络(  )
含情脉脉(  )
④乘
乘凉(   )
千乘之国(   )
yuàn
yuán
āi
ái
mài

chénɡ
shènɡ
2.给下列形似字组词
(1)
媛(   )
湲(   )
瑗(   )
(2)
惦(   )
掂(   )
踮(   )
(3)
裾(   )
踞(   )
倨(    )
(4)
袅(   )
枭(   )
媛女
潺湲
瑗玉
惦记
掂量
踮脚
敛裾
盘踞
前倨后恭
袅娜
枭雄
(1)斑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脉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袅娜:____________
(4)丰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蓊蓊郁郁:___________________
(6)没精打采:___________________
理解运用
二、词语积累
原指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的颜色,这里有深浅不一的意思。
这里形容水没有声音,好像饱含深情的样子。
柔美的样子。
风度、仪态,一般指美好的姿态。也写作“风姿”。
形容树木茂盛的样子。
形容不高兴,不振作。
判断下列加颜色成语的运用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小车在通往村头的水泥路上疾驶,两旁新开垦的耕地平坦而宽阔,地里的油菜苗已经蓊蓊郁郁,又预示着来年的油菜花的烂漫和丰收。(  )
(2)他的学习劲头越来越足,过去那种没精打采的样子再也看不见了。
(  )
×
对点小测
“蓊蓊郁郁”形容树木茂盛,不能形容油菜苗 

(1)幽僻·偏僻
幽僻:昏暗而僻静。也指诗歌创作的深幽与冷僻的意象特点。偏僻:离城市或中心区远,交通不便。
①这里林木青翠,既不喧嚣吵闹,又不______荒凉。便捷的交通、优质的管理、安静的环境,岂不是一处休闲养老的好居所?
②孟郊写了许多充满______、清冷、苦涩意象的诗,表现了诗人凄怆寒苦的生活。
偏僻
幽僻
辨词填空
(2)风致·风韵
风致:除了指美好的容貌和举止外,还可指风味、风趣。除此之外,还有风度、品格和情趣等语义。风韵:除了指风度神韵(多用于女子)外,还可指诗文书画的风格、韵味。
①参加展示会其实不必尽穿拘谨的晚礼服,有时候轻松随意反而更见_____。
②油画艺术家用画笔把令人心醉的江南园林景观刻画得真实细腻,极具中国_____。
风致
风韵
1.课文名句
(1)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2)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3)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三、名言警句
2.课外名句——描写荷花的名句
(1)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李白《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2)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3)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4)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王昌龄《采莲曲》
(5)佳人反覆看荷花,自恨鬓边簪不得。——宋自逊《东湖看荷花呈愿父》
(6)十里荷花带月看,花和月色一般般。只应舞彻霓裳曲,宫女三千下广寒。——杨公远《月下看白莲》
一、作者简介
文本常识积累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中国现代诗人、散文作家、民主主义战士。1927年大革命失败,中国的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给朱自清思想带来极大的震撼,使其思想和创作发生很大转变。他的作品不再限于日常生活的抒情小品,也有抨击现实丑恶的杂文。在反饥饿、反内战的实际斗争中,他身患重病,签名于《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宁愿饿死也不去领美国配售的救济粮面粉,始终保持着一个正直的爱国知识分子的气节和情操。
主要作品有《背影》《春》《欧游杂记》。
二、背景展示
《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四·一二”政变之后的清华园,此时南方还在进行着血雨腥风的屠杀。新文化运动统一战线发生分化。仍然坚守文化批判阵地的知识分子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寂寞和凄凉,因而陷入苦闷彷徨之中。这是处在“五四”和第一次大革命两个革命高潮之间的低谷中的时代的苦闷,是觉醒的一代醒来之后面对无际的黑暗而深感理想失落、无路可走的苦闷。怀着火一样的热情的启蒙者碰到的却是冰一般冷酷的现实,觉醒的个性却无法找到让个性自由伸展的条件,怀着这种孤独苦闷的心情,朱自清先生写下了《荷塘月色》这篇文章。
三、文体知识
现代散文
现代散文,是指与小说、诗歌、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对它又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散文,是指诗歌、小说、戏剧以外的所有具有文学性的散行文章。除以议论抒情为主的散文外,还包括通讯、报告文学、随笔杂文、回忆录、传记等文体。随着写作学科的发展,许多文体自立门户,散文的范围日益缩小。狭义的散文是指文艺性散文,它是一种以记叙或抒情为主,取材广泛、笔法灵活、篇幅短小、情文并茂的文学样式。
散文具有记叙、抒情、议论三种功能,与此相应,散文可分为记叙性散文、抒情性散文和议论性散文三种。散文具有较强的纪实性、取材的广泛性、形式的灵活性、结构多种多样、表达方式自由灵活、语言运用自如、诗意浓郁、语言优美、(篇幅)短小精悍等特点。
精读研析 —— 读课文题点,析思路明答案
教师用书独有
学习目标
课堂导语
脉络梳理
学习目标
1.了解相关文学常识,理清全文结构。
2.培养快速阅读文章及筛选关键词语的能力。
3.体会作者情感,领会作者对民族命运的关注。
课堂导语
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位著名的文学家、教授,他在极为贫困,自己一身重病的情况下,宁愿饿死,也不去领取美国的“救济粮”,他以对生命的抗争表现了中国人民不屈于外侮的铮铮铁骨,他以对权贵的蔑视展示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伟岸人格。毛泽东同志称赞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他是谁呢?他,就是著名的美文家朱自清先生。朱自清先生不仅有铁骨,是个有骨气的人,他的高尚品格就如同周敦颐笔下的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同时饱含柔情,他的笔下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与憧憬。
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他文情并茂的美文——《荷塘月色》。
脉络梳理
下列对课文内容的分析和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A.《荷塘月色》是以写景为主的抒情散文,作者通过描写荷塘、月色,直接表达了不
满现实、幻想超脱现实而又无法超脱的苦闷心理。
B.《荷塘月色》写的是一个夏夜,作者为了排解苦闷,去观赏月下荷塘所见到的景色
和此时此际的心情。全篇的“文眼”是开头的“心里颇不宁静”一句,以此统摄
全篇。
C.“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运用了通感的修辞
手法,写出了夜晚的宁静与荷香的浓郁。
D.作者在文章里描绘了一幅优美的图景:荷叶田田,荷花朵朵,荷香缕缕,月色溶溶,
真可谓有画,有诗,有情。文中的“荷塘月色”与“江南采莲图”两幅画面,在
“冷”与“热”、“静”与“动”的强烈对比中,写尽了作者的内心矛盾和冲突。
E.“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
处”,这种“好处”是因为不能朗照,表现出了静美淡雅的韵味。
整体感知
解析
答案


解析 A项“直接表达了”错,应该是“委婉而曲折地表达了”。
C项应是“写出了荷香时断时续的特点”。
E项这种“好处”应是“因为不能朗照,正好与作者希望求得恬静的心境相吻合”。
1.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绘“月下荷塘”的?请找出相关的句子,体会它们的美妙之处。
课堂互动
答案
答案 (1)荷叶。“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用“田田”写出了叶子之多;“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运用比喻的手法写出荷叶的风姿。由“出水很高”联想到“亭亭的舞女的裙”,两者不仅相似,而且写出其动态美。
(2)荷花。“层层的叶子中间……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运用拟人、比喻的手法。“袅娜”写出荷花的饱满盛开状,“羞涩”写荷花含苞待放。这两个词赋予荷花以生命力和感情,这是拟人写法。接着连用三个比喻,分别描绘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的闪光,绿叶衬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闪光,以及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写出了荷花的神韵,倾注了作者的主观感情。
(3)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由嗅觉向听觉转移。“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如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缥缈、沁人心脾等,其间感觉的转移伴随想象的跳跃。“清香”与“歌声”同属美好的事物,把“清香”比喻成远处的“歌声”,烘托出几分幽雅和宁静。
(4)荷波。“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微风过处叶花颤动的情状,既有视觉形象,叶子“有一丝的颤动”,化为“一道凝碧的波痕”;又有听觉形象,风吹叶花的颤动声音。动静结合,形象地传达出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创造出清幽恬静的氛围。
(5)荷韵。“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作者把所见与想象结合。塘水在茂密的荷叶下是看不到的,作者却由叶子的“风韵”想象到那叶子下的水“脉脉”有情,真正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
2.作者为什么说“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答案 那弥望的荷塘,那田田的叶子,那袅娜的花朵,那缕缕的清香,那凝碧的波痕,那脉脉的流水,那薄薄的青雾,那淡淡的云影,那柔和的月光以及那光与影和谐的旋律……都让作者的心得到了暂时的安宁。然而,这安宁的确只是暂时的,因为作者心灵深处的惆怅是难以排遣的,所以当耳边传来“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时,他便发出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的感叹。
答案
3.作者两次联想到了有关采莲的内容,你认为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
答案 表达对江南的怀念。这种怀念,不仅是为了慰藉自己的苦痛寂寞,同时也寄托着他的追求,希望与幻想眼前的黑暗能够烟消云散。
答案
4.对于朱自清先生浸透文中的淡淡哀愁,有人认为表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软弱性,也有人认为这恰恰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对此,你有何看法?请联系历史和现实,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 (示例一)这浸透文中的“哀愁”,是作者在国家民族处于危难的时候,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注,是一种高度的国家责任感的流露。这是中国优秀知识分子一脉相承的忧患意识的体现,他们即便身处陋室,穷愁潦倒,也不忘以“兼济天下”为己任!
(示例二)这里可以窥见中国知识分子既充满忧患意识,又有其“软弱性”,只知抒发心中伤感惆怅,而缺乏壮士情怀,更缺乏大丈夫“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壮行。
答案
关于本文的主题思想,历来有多种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本文是作者寄情山水之作,抒写清冷幽深的境界,表现凄凉的心境;有人认为本文是借景抒情之作,表现作者愁闷的心情;有人认为是表现作者欣赏月下荷塘自然之美的情趣,拘守个人的小天地,表现闲适的心情;有人认为它不是抒发作者逃避现实的情绪,而是表现作者对现实不满的愤激心情;有人认为是表现对黑暗现实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还有人认为本文是抒发作者“知音难觅”的苦哀。你的观点呢?
我的观点:
问题争鸣
争论话题
答案
答案 (观点一)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复杂的,文中既有淡淡的忧愁,又有求得片刻宁静的淡淡的喜悦。处忧愁之中而向往喜悦,处喜悦之中而受忧愁的牵制,是观景时矛盾心理变化的两个方面。但内心的波动没有大起大落,而是有所掩抑的,情感的抒发是有节制的(他自称是个中和主义者),这就是所谓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中和主义”的表现。所以无论是忧愁还是喜悦,都是“淡淡的”。
(观点二)本文只是记述了一个普通人的平常的思想情绪,描绘了一次不平常的夏夜之游。不宁静的心人人都可能有,时时都可能出现。有了这样的心绪,就有可能去到一个清静的所在,享受一个人的孤独,寻找一个人所能得到的一时的自由空间。在这样的时空里,看到的景物可能使我们忧愁,也可能使我们喜悦,我们也会由此而想到久远,想到其他人和事。这样看来,朱自清不过是写了一个普通人一种极为平常的思想情绪,只不过我们普通人没有他这样的妙笔,写不出像《荷塘月色》这样能够感染人的心灵、引起人共鸣的文章而已。
(观点三)这篇散文委婉细腻地描写了荷塘月色的恬静朦胧,抒发了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光明的感情,同时也流露出一个正直知识分子在那个时代里彷徨苦闷的心情。作者用细腻而真实的笔触,勇敢而真诚地坦露了一个正直而文弱的知识分子在面对暴行时的愤怒但又无奈的心路历程,强烈地鞭挞了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和对人民的残酷镇压,从而激励人们勇敢地面对现实,奋起抗争,推翻黑暗统治,建立自由民主的新中国。
多读厚积 —— 读素材美文,积素养提技能
苦闷与追求——在那个铁屋子一样的时代,像朱自清一样的知识分子的苦闷无处不在。人们感到苦闷,是由于自我被压抑。因为尝试使生活有新的目的和意义,所以,充满追求的生活富有了崭新的意义。苦闷的人总是在行走,在行走中思考,在行走中寻找,在寻找中追求。四处行走,四处寻找,毕生追求:或许,这就是生命的一种表现形式!
素材运用
一、课本素材
点击文本
西汉刘向云:“书如药也,善读可以治愚。”朱自清的文章珍藏着人生思想的精髓。捧读他的散文,感慨他是文坛最绚丽的一朵奇葩,依稀看见一位风度翩翩、才华横溢的青年,站在船头,仰望北大母校,清风吹皱湖中的道道柔波,吹开他幽幽的思绪……朱自清更是我们精神家园里一颗耀眼的明星。读着他的故事,我心潮澎湃——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这不仅是高贵人格的体现,更是伟岸国格的展现。“贫贱不能移”的骨气矗立了一座不倒的丰碑。
运用示例
刘德华坚守民族气节
2007年6月5日,刘德华一行来到日本并举行了小型歌友会。歌友会一开始,歌迷欢呼,但是刘德华拒绝用日语向大家问好。接着又拒绝了举办方安排的日语歌曲,并把所有曲目都译为普通话,原来的粤语歌曲也全部取消。他说:“引用一句话,艺术是没有国界的,但是艺术家是有国界的。我想说,音乐是没有国界的,但是音乐家是有国界的。”他对举办方说:“以后介绍我时,不要说我是香港歌手,因为我首先是一个中国人。”然后他当着所有日本歌迷的面演唱了一首《中国人》。
二、课外素材
【选材感言】 作为一个代表公众形象的明星,刘德华展现出了中国人应当有的气节,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在这个新时代,有了气节才能行得端,才能坐得正。有了气节才能面对困难,冲锋陷阵;面对诱惑,心如止水;面对名利,泰然坦荡。有了气节,才能正视人际现实,才能是非分明、明事理,才能让阳光照耀心灵。
【请你思考】 你觉得该素材能运用到哪类话题文章中?
美文深读
核心亮点:拟题、点题(一)
作文命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我家楼下不远处,有个废品收购站。收废品的来自安徽,一家三口,每天经过时我都会看到他们俯着身子整理废品。这时,我总会想到“艰难”两个字。家里有空饮料瓶或废报纸,我就趁早晨上班时,顺手悄悄放到废品收购站门口,然后离开。某个早晨,我仍像往常一样,把一袋旧报纸放到收购站门口,没想到,准备离开时那女人竟然出来了。我愣住了,急忙摆手说:“不要的,送给你们了。”没想到,她竟跑过来,拦住我,硬塞给我两枚一元的硬币。我推搡着,那女人说:“大哥,我们是收废品的,
虽然挣钱不多,但也算是做生意的,没道理不给你钱,快拿着吧。”听了女人的话,我隐隐感觉脸上发烫。我郑重地收下两元钱,看着她高兴地转身离开。
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没有气节,哪有亮节!(1)(2)
①小河之所以蜿蜒盘旋却延绵不断,因为它懂得追求;小草之所以饱受蹂躏却永不屈服,因为它懂得容忍;雄鹰之所以忍受风暴却展翅翱翔,因为它懂得奋斗;人之所以面对挫折却永不言弃,因为他有气节。(3)
1.精准拟题
(1)本文是如何根据材料拟题的?
[先读佳作]
[思悟亮点]
提示 材料是一则普通平民的故事,本文作者能根据材料总结出自己的理解,有气节才有亮节,无疑是这则材料的中心意思,题目是对材料的高度概括。
提示
(2)本文运用了什么方法拟题?
提示
提示 本文故意运用反常手法拟题,用一个变式的假设复句作为题目。
2.巧妙点题
(3)第①段是如何点题的?
提示 这一段运用排比句式列举了四种有气节的表现,充分点出气节的必要性。
②“我”把废品放在废品收购站门口悄悄走掉,不要人家的钱,废品收购站的女人发现后坚持给钱令“我”脸上发烫,废品收购站的女人因为有气节,才有亮节,有道德操守!“我”在无形中碰触了人家的底线。(4)
(4)第②段点题有什么特色?
提示
提示 这一段用精练的语言概括了原题材料,既讲清了故事,又概括出材料的意义,直接点题,亮出论点。
③气节是“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淡泊。
④东晋陶渊明在担任县令时,面对腐败的官场,他选择挂冠而去,辞职回乡,选择了艰苦但宁静的田园生活,那是因为他不趋炎附势,不为世上名利所动容。他深知百姓疾苦,可他怎能与小人同流合污呢?有着“大济苍生”抱负的他,面对官场腐败,世事黑暗,也只有无奈。他淡泊名利,不为区区一饱而折腰,他执着追求,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学财富和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我们更要如此,用淡泊的心
态面对一切,执着追求,以节义为重,不为世上任何名利浮华所改变。
⑤气节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不屈。
⑥南宋爱国诗人文天祥,面对元人的威逼利诱,他选择从容就义。深受亡国悲痛的他,自责与自叹交织,最后,他以舍生取义的壮举博得了世人对他的崇敬。他是不会妥协面对一切的,更不会投降,这是他英雄气概与高风亮节的表现,他心甘情愿为国牺牲,那是他铮铮
铁骨与耿耿忠心的崇高精神的最后诠释。我们更要如此,用勇敢与不屈面对一切,而不是一度退缩与沉沦。
⑦气节是“我要扼住命运咽喉”的执着。
⑧德国音乐家贝多芬,面对两耳失聪的厄运,他并没有低头,而是执着地追求。要知道,对于一个音乐家来说,没有什么比失聪更可怕了。在他看来,音乐不仅只是迷人的旋律,还是表现深刻思想的一种语言,更是他生命的全部。他那永不言弃的执着让我折服,那美妙动
人的作品更让我们感叹,一朵禁受厄运纠缠的花儿竟能在黑暗中绽放得如此鲜艳。我们更要如此,执着面对一切,而不是轻易放弃,不在自己的生命道路上留下遗憾。(5)
(5)第③~⑧段作为文章主体是如何点题的?
提示
提示 这几段运用排比段的方式,将“气节”从三个方面点出题目所包含的内涵。
(6)结尾段落是如何点题的?
⑨废品收购站的女人的行为很好地诠释了自己的尊严和道德,她可能不懂什么是节操,怎样是高尚,但她的不卑不亢恰恰是气节的表现,是亮节的展示。
⑩没有气节,哪有亮节!气节,是人民爱国的表现,亦是人们伟大精神的体现。我们需要它,因为它能让垂头丧气的人昂首挺胸。我们需要它,因为它能让一蹶不振的人奋发向上。我们需要它,因为它能让饱受挫折的人永不言弃。(6)
提示 结尾段落再一次回扣题目,点出中心论点。
提示
本课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