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12 曹刿论战 教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六单元 12 曹刿论战 教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9.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3-13 08:14:09

文档简介

北师大版语文八年级下册(2017)教学案
(一)章节题目: 第 六 单元 第 12 课 曹刿论战 第 2 课时
(二)学习目标:
1.品读人物语言,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2.背诵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三)重难点:
概括人物性格的方法及词汇
(四)教学过程
【导入环节】 (约1分钟)
这节课老师将带领大家继续来学习《曹刿论战》这一课。
【目标出示】(约1分钟)
1.品读人物语言,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背诵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自学环节】
1.自学指导(约5分钟)
复述课文主要内容
2.自主学习 (约16分钟)
(1)读课文第2、3自然段,边读边对照课下注释来译讲课文,(若有不会的地方可同桌讨论),6分钟后比谁能正确译讲课文。
(2)品读课文,把握人物形象。思考以下问题:
①对文中出现的人物,你有怎样的评价?
②对于曹刿和鲁庄公的评价分别可以用文中的哪两个词来概括?
“远谋”和“鄙”。
③“远谋”和“鄙”分别是什么意思?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曹刿的“远谋”和鲁庄公的“鄙”?
④文中对曹刿的形象刻画,除了语言和行动描写之外,还运用了怎样的写法?
⑤鲁庄公是不是也有“远谋”?表现在哪里?
【导学环节】(约10分钟)
1.给课文的三段文字各拟一个小标题:
一、请战 战前准备
二、从战 战争过程
2.对文中出现的人物,你有怎样的评价?
曹刿是一个有深谋远虑的爱国的人,鲁庄公是一个没有远见的、不懂战争谋略的人。乡人对于国事并不是十分关心,对统治者并不信服。
3.“远谋”和“鄙”分别是什么意思?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曹刿的“远谋”和鲁庄公的“鄙”?
“远谋”是深谋远虑的意思,“鄙”是鄙陋,眼光短浅的意思。
先说曹刿的“远谋”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曹刿请见。如:“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的意思是:“居高位,享厚禄的人目光太短浅,不能深谋远虑。”在没有见到鲁庄公之前就了解统治者的目光短浅。
(2)曹刿问战。庄公三答,曹刿三评。三答和三评非常直接而且准确地指出了本次战争的依靠,表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
(3)曹刿参战。其中语言的简洁:两次“未可”,两次“可矣”,是在战场上的指挥用语,简短明确,不仅衬托出战事的紧迫,也表现出曹刿思维的敏捷和临战时坚定而自信的心态。还有动作的简洁。
(4)曹刿论战。结合文本:“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理解句子意思“作战是靠勇气的。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就耗尽了。对方的士气耗尽了,而我方的士气正旺盛,所以能战胜齐军”并抓住句中的关键词理解并积累文言词语“作:振作。再:第二次。 衰:衰弱。 竭:尽。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旺盛。克:战胜。”从曹刿的解释中更进一步了解他的“远谋”。(通过读的形式,在读中理解,在读中赏析,让学生带着多样的理解去尝试运用不同的语气和感情去读。在赏析语言、理解人物形象中掌握文言字词,理解文言语言的简洁和张力。)
鲁庄公的“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文本开始就用乡人之口侧面表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意思是:“居高位,享厚禄的人自会谋划此事,(你)又何必参与呢?”表现为鲁庄公的统治并不是很得人心。
(2)在曹刿问战中庄公的三答中可以看出他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小惠”和祈求神灵保佑上,表现了政治上的“鄙”。
(3)在战争中,急于求成,急于攻击,表现了军事指挥上的“鄙”。
(4)在战争结束取得胜利的情况下,仍然“问其故”再现其“鄙”。
4.文中对曹刿的形象刻画,除了语言和行动描写之外,还运用了怎样的写法?
文本开篇即以曹刿与乡人的对比突出曹刿的责任感和爱国热情;从曹刿和鲁庄公的对比中反衬曹刿的机敏、稳重、深谋远虑。(适时引导学生理解围绕中心选材,恰当安排详略,对比手法等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5.在背诵课文的基础上,分角色表现故事中的对话场景。
(通过前面的理解、朗读和品味,运用分角色朗读和表演的方式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也是一种检测。)
【检测环节】(约12分钟)
阅读课文,问题回答:
1.“曹刿请见”的原因是什么?
2.表现鲁庄公取信于民的句子是哪句?
3.文中的“将鼓”“将弛”表现了鲁庄公什么?“未可”“可矣”表现了曹刿什么?
4.曹刿分析取胜的原因有两条:一条是选择有利于进攻的时机,即文中的哪一句?一条是把握有利于追击的时机,又是哪一句?
5.曹刿认为弱国怎样才能战胜强国?
(五)教学反思北师大版语文八年级下册(2017)教学案
(一)章节题目: 第 六 单元 曹刿论战 第 1 课时
(二)学习目标:
1.诵读课文,积累重点文言词句。
2.品读人物语言,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三)重难点:
诵读课文,积累重点文言词句
(四)教学过程:
【导入环节】 (约1分钟)
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四次战役分别是淝水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今天老师要带领大家一起学习《左传》中的名篇----曹刿之战。
【目标出示】 (约1分钟)
1.诵读课文,积累重点文言词句。
2.品读人物语言,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自学环节】
1.自学指导 (约5分钟)
注音:曹刿( ) 又何间( )焉 肉食者鄙( )弗( )敢加也
小惠未徧( )小信未孚( )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下视其辙( )
登轼( )而望 彼竭( )我盈( )望其旗靡( )
(2)朗读课文,在朗读过程中标注出自己感觉陌生的文言字词的读音和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本文记叙了一件怎样的故事?曹刿帮助鲁庄公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战胜了齐国的入侵。
2.自主学习 (约16分钟)
(1)合作朗读,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资料,疏通文意
(3)思考下列问题:
①你怎么看出是齐国入侵鲁国,而不是鲁国入侵齐国呢?
“齐师伐我”中的“伐”字可以看出,“伐”是进攻的意思,是齐国主动攻打鲁国。
② 你知道这场战争的原因吗?
③ 再读课文,找出文中出现的主要人物,并把他们的语言标画出来。
【导学环节】(约10分钟)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分读课文
3.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第一段课下注释中字词句的意思,边读边记课下注释中的内容,6分钟后比谁能解释重点词和句子的意思。
重点词语:
(1)十年春,齐师伐我。 师:军队 伐:攻打
(2)肉食者鄙。 鄙:鄙陋,在文中指目光短浅。
又何间焉? 间:参与
(4)小惠未徧。 徧 通“遍”,遍及,普遍。
(5)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牺牲:指猪、牛、羊等。 加:虚报。 信:言语真实
(6)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7)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8)忠之属也
(9)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翻译句子:(1)何以战?凭借什么作战?
(2)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受,一定要把它分给别人。
(3)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细察,也一定要依据实情来处理。
(4)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让我跟随你去。
4.针对以上问题,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①发生战争的原因是齐襄公时,政令无常,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分别逃到莒国和鲁国避难。后来齐襄公被公孙无知所杀,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得王位,称为齐桓公。后来鲁国也送公子纠回齐国争夺王位,结果被齐桓公打败,齐桓公逼鲁庄公杀掉公子纠。鲁庄公十年(前684年)齐桓公又借口鲁国曾经帮助公子纠与他争夺齐国君位,再次举兵攻鲁。(学生的预习情况不同,对于本问题会有不同程度的回答,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回答,适当补充。)
② 本环节采用提读的方式,通过学生的朗读,发现初读中还没解决的字音、节奏的问题。如:读音:刿(guì) 又何间焉(jiàn) 鄙(bǐ)徧(biàn)帛(bó) 辙(zhé) 轼(shì)靡(mǐ)等,节奏:惧/有伏焉。在提学生朗读的同时,要求其他学生注意听读,并在听读后及时评价和纠错。
【检测环节】(约12分钟)
1.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1)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4)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2.解释下列句子:
(1)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夫战,勇气也。
(4)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五)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