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全册阶段验收评估(打包4套)鲁教版选修5

文档属性

名称 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全册阶段验收评估(打包4套)鲁教版选修5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8-03-13 13:43:57

文档简介

阶段验收评估(一) 用辩证观点认识自然灾害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下列现象或事件中,属于自然灾害的是(  )
A.南极无人区冰山相撞
B.重庆遭遇暴雨袭击,形成特大洪灾
C.胶济铁路两列火车相撞
D.切尔诺贝利核泄漏
解析:选B 南极无人区冰山相撞,无受灾体,人类不受影响不属于灾害;火车相撞不是自然异常变化引起的,是人为事故;切尔诺贝利核泄漏属于人为灾害;暴雨是气象条件发生异变,且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属于自然灾害。
危害人类生命财产和生存发展的各类事件统称为灾害,按其发生的主导因素可以将各种灾害划分为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两大类。据此完成2~3题。
2.人为灾害与自然灾害的共同特点是(  )
①相同的致灾因子 ②相同的承灾体 ③相同的主导因素 ④都统称为灾害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3.下列关于自然灾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自然灾害的致灾因子就是纯自然作用
B.过量开采地下水引起的地面沉降不是自然灾害
C.自然灾害的致灾因子可以是由人类活动诱发的自然作用
D.火星上的地震属于自然灾害
解析:2.B 3.C 第2题,危害人类生命财产和生存发展的各类事件统称为灾害。按灾害发生的主导因素可以将各种灾害划分为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两大类,二者的承灾体都是人类和人类社会,但致灾因子分别以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为主。第3题,自然灾害形成的条件:一是要以自然异变为诱因,二是要有受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作为承受灾害的客体,其致灾因子可以是纯自然作用,也可以是由人类活动所诱发的自然作用。
读世界主要自然灾害经济损失图,回答4~6题。
4.图中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由大到小排序正确的是(  )
A.地震、洪涝、干旱
B.泥石流、风雹、风暴潮
C.风暴潮、火山爆发、干旱
D.风雹、洪涝、滑坡
5.根据资料可以看出,造成的经济损失居前两位的自然灾害按表现特征主要属于(  )
A.缓发型灾害 B.突发型灾害
C.过渡型灾害 D.人为诱发灾害
6.地震造成经济损失最大的原因是(  )
①释放能量大 ②突发性强 ③防御难度大
④社会影响深远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4.A 5.B 6.B 第4题,从图中柱状图的大小便能把损失大小正确排序。第5题,从图中可以看出,造成经济损失最大的灾害是地震,其次是洪涝,按表现特征都属于突发型灾害。第6题,地震造成经济损失最大的原因是突发性强,破坏力大,防御难度大。
读不同自然灾害持续时间对比表,回答7~9题。
7.图中①②③④表示的自然灾害依次是(  )
A.地震、火山喷发、洪涝、干旱
B.火山喷发、台风、泥石流、洪涝
C.滑坡、寒潮、风暴潮、洪涝
D.泥石流、地震、飓风、干旱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灾害多分布在板块内部
B.②灾害有百害而无一利
C.③灾害在我国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
D.④灾害主要是热带气旋强烈发展造成的
9.许多自然灾害在发生、发展过程中,往往会诱发出一系列的次生灾害与衍生灾害,形成多种形式的自然灾害。下列灾害链表达错误的是(  )
A.
B.
C.
D.
解析:7.A 8.C 9.C 第7题,自然灾害中,干旱持续时间最长,地震持续时间最短。第8题,地震多发生在板块交界处;火山喷发带来的火山灰是肥力较高的肥料;受季风气候的影响,洪涝灾害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季风区;热带气旋强烈发展会形成台风,造成洪涝灾害。第9题,泥石流的发生往往与暴雨有关,C选项中干旱诱发泥石流表述错误。
《齐民要术》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凡五果,花盛时遭霜,则无子。天雨新晴,北风寒彻,是夜必霜。此时放火作煴,少得烟气,则免于霜矣。”据此完成10~11题。
10.“放火作煴,少得烟气,则免于霜矣”的原因是(  )
①“烟气”使得大气逆辐射增强,使地面温度不至于降得过快 ②“烟气”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碳,对地面有明显的保温作用 ③“放火作煴”将地面直接烤暖
④“放火作煴”将大气直接熏暖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1.放火作煴,能“免于霜”,这说明自然灾害具有(  )
A.突变和渐变双重性 B.难免和可防双重性
C.联系和分异双重性 D.自然和社会双重性
解析:10.A 11.B 第10题,人造烟气防霜冻的原理是人造烟气的主要成分二氧化碳能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保存热量,并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把热量还给地面,从而对地面起保温作用。第11题,霜冻不能消除,但可利用“放火作煴”的原理来防御,说明其具有难免和可防双重性。
中新网2016年4月17日电,当地时间16日凌晨,日本本州岛发生里氏7.3级地震。这是自14日以来,三天内日本本州岛发生的第二次强震。截至发稿时,两次地震已造成逾40人死亡,上千人受伤,当地房屋道路受损,交通、生活被打乱,目前仍有数万民众避难。据此回答12~13题。
12.人是最活跃的受灾体,主要是因为(  )
①灾损中人员伤亡最重要
②人以各种行为来影响其他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③人能影响到自身的易损性
④人能根据灾兆进行预报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13.下列人类活动能“放大”灾情的是(  )
A.恢复灾区的生产、生活
B.政府高度重视,迅速救援
C.在洪水高风险区开垦耕地
D.修建水库,避开断层
解析:12.B 13.C 第12题,在自然灾害中,人及各种社会活动的产物都是受灾体,人之所以是最活跃的受灾体,是因为人的各种行为既能影响自身的易损性,也能影响其他受灾体的易损程度。第13题,灾害发生后,政府高度重视并及时组织救援,迅速恢复灾区的生产和生活,能够“缩小”灾情。断层地带修建水库增加地表的重量,能诱发断层活动,从而产生地震灾害。
读右图,完成14~15题。
14.如果该图表示的是某条河流不同年代的流量年变化曲线,则a→b期间该河流可能(  )
A.修建了水利工程
B.开辟了运输航线
C.加固了防洪大堤
D.流域内植被遭到破坏
15.使该河流易发生洪水灾害的人类活动是(  )
A.生产生活废水大量排入河流
B.跨流域调水
C.大量燃烧矿物燃料排放CO2
D.迅猛的城市化进程
解析:14.D 15.D 图中的不同年代河流流量变化是:a时间段流量较为平稳,b时间段流量变化大,这种变化可能是流域内植被破坏造成的。使河流多发洪水灾害的原因是城市化进程使地表植被减少,径流变化变大。
二、综合题(共70分)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北京时间2014年4月5日6时40分,在云南省昭通市永善县发生里氏5.3级地震,震源深度约13 km。截至当日20时,已造成25人受伤,民房受损844户2 731间,倒塌43户75间,6个乡镇48所学校不同程度受损,紧急转移安置群众2.1万人。从县城通往震中地区的两条公路被滚石阻断。
材料二 2008年7月3日,西藏班戈县发生里氏5.1级地震,而在4天前同一地点还发生了里氏5.5级地震。西藏自治区地震局说,这两次地震都发生在藏北无人区,地震影响有限。
材料三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级强震,共造成近7万人死亡,37万多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8 000多亿元。
(1)材料中所述的几次地震都是自然灾害吗?阐述判断的理由?(4分)
(2)四川汶川主震后又发生了多次余震,体现了自然灾害具有(2分)(  )
A.突变和渐变双重性 B.难免和可防双重性
C.联系和分异双重性 D.自然和社会双重性
(3)地震灾害产生的影响除材料中所述以外,还有哪些?(4分)
解析:第(1)题,判断是否为自然灾害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以自然异变为诱因;二是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等危害;两者缺一不可。第(2)题,明确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第(3)题,地震除造成直接损失外,也有间接损失,如心理、精神伤害等。
答案:(1)西藏班戈县的地震不是自然灾害,汶川地震、云南地震是自然灾害。因为三地的地震虽然都具备诱因条件,即地质条件的异变,但西藏班戈县的地震发生于无人区,没有承受灾害的客体即人员、财产、资源等条件,故不是自然灾害;汶川地震、云南地震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所以是自然灾害。
(2)A
(3)还有灾区人们心理、精神上的巨大伤害,因停产停工和交通通信中断等导致的物资生产流通、商贸金融、社会结构和管理等方面的损失,生态环境破坏等。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各题。(15分)
材料一 2016年初春,内蒙古自西向东出现大风扬沙天气,其中阿拉善盟、乌海市等地受沙尘天气影响较大,最大风力达7级以上,能见度不足1 000 m,气温下降到0 ℃以下。此次沙尘暴共造成46 000多人受灾,8 400多公顷农作物受灾,直接经济损失近600万元。 
材料二 我国沙尘天气年分布图。
(1)根据灾害成因分类,沙尘暴属于________灾害;按表现特征,属于________灾害;按发展过程属于________灾害。(3分)
(2)内蒙古的沙尘暴多发生在________季节,这体现了自然灾害____________的规律性。(2分)
(3)与沙尘暴相关的自然灾害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体现了自然灾害的__________________规律。(2分)
(4)根据上图所示,大致归纳出我国沙尘天气的分布规律。(3分)
(5)与广东省相比,沙尘暴在河北省的出现次数较________(多或少)。为什么?(5分)
解析:第(1)题,考查自然灾害的分类,属基础知识。第(2)题,沙尘暴一般发生在冬春季节,这体现了自然灾害时间分布的规律性。第(3)题,沙尘暴是一种风与沙相互作用的天气现象,与干旱、大风、寒潮等天气密切相关,体现了自然灾害成因机制的规律性。第(4)题,参照图例,依据我国的自然区划就可以得出答案。第(5)题,受沙尘暴影响大小与距离沙尘暴源地的远近、地表植被覆盖率和降水多少有关。
答案:(1)气象 突发型 次生
(2)冬春 时间分布
(3)干旱、大风、寒潮等 成因机制
(4)南方少北方多,西北最多(主要分布在北方)。
(5)多 位于北方,靠近沙源地;冬春季节降水少,植被稀少,多风沙。
18.读区域旱灾的特点,回答问题。(10分)
分区
旱灾类型与特点
东北区
盛夏季节,辽河和嫩江流域,常有久晴高温天气,引起旱灾
华北区
全国旱灾最频繁、影响最严重的地区,特别是春季旱情严重
长江区
旱灾多发生在7~8月,称“伏旱”,影响作物生长、水电和城市供水
华南区
以夏秋为主,春旱次之,沿海地区的旱灾频率和强度均超过内陆
西南区
一年四季都可能发生旱灾
(1)该表格反映自然灾害的什么规律?(4分)
(2)哪些人类活动可以加剧旱灾?(6分)
解析:第(1)题,从材料可以看出,旱灾的分布具有空间分布的差异性和时间分布的差异性,同时旱灾在时间和空间分布上又有很多的共同点。第(2)题,主要从人为因素考虑。
答案:(1)空间分布的规律性,时间分布的规律性。
(2)破坏植被;温室效应使蒸发加强;生产、生活用水量持续增加等。
19.我国是地质灾害多发的国家,其中泥石流灾害有多个易发区。读下面表格,完成下列问题。(10分)
区 域
成因类型
特点
青藏高原东南部山地
川滇地区
降雨泥石流
黄土高原
暴雨激发的黄土泥流
华北和东北山地
(1)将下列内容填入表中空格(只填字母)。(6分)
A.冰川泥石流
B.爆发较频繁,与人类经济活动密切相关
C.爆发频率较低,但规模较大且来势迅猛
D.规模巨大,爆发频繁而猛烈
E.爆发频率、规模和强度均不及山区泥石流
F.暴雨引发的泥石流
(2)就泥石流发生的地区及其特点,联系自然灾害的本质分析其原因。(4分)
解析:第(1)题,结合不同区域的水源特点以及人类活动很容易作答。第(2)题,自然灾害的本质是人地关系的冲突,所以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分析泥石流的成因。
答案:(1)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依次是:A D B E F C
(2)自然灾害的本质是人地关系的冲突,所以,泥石流的发生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自然原因:地表有疏松物质,降水强度大。人为原因:对自然植被的破坏。
20.狮泉河盆地风速≥17 m/s的大风日数多达113.4天/年。读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该区域最易发生的气象灾害是什么,其成因有哪些?(5分)
(2)人类活动可减轻自然灾害,如何减轻该灾害?(5分)
解析:从材料和图中可以看出,该区域位于西北地区,气候干旱,多风沙,再加上人类破坏植被,因而易发生沙尘暴天气。要减轻沙尘暴,必须搞好当地生态建设。
答案:(1)风沙(沙尘暴或沙尘)。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旺盛)、植被稀疏,地表土质疏松;风力强劲;人类对当地植被的毁灭性破坏。
(2)①深入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②建立风沙灾害的监测,预报体系;③因地制宜开展退耕还林还草,植树造林种草;④设置沙障;⑤改善干旱的生态环境。
21.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5分)
材料 西海固,史称“苦瘠甲天下”的地方。它地处黄土高原,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是西吉、海原、固原等七个国家级贫困县的统称。该地区位于黄土高原向北部风沙区的过渡地带,包括六盘山区和黄土丘陵区,地表以黄土丘陵为主,地形破碎,沟壑纵横,干旱少雨,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200~400 mm之间,且季节分配不均,年际变化大,蒸发量在1 000 mm以上,植被匮乏,森林覆盖率不到9%。
(1)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灾害类型及灾害组合,结合材料说明西海固所在的黄土高原地区的自然灾害有哪些?这体现了自然灾害的什么特点?(4分)
(2)黄土高原成为自然灾害多发区的原因有哪些?(7分)
(3)西海固曾一度陷入“人口膨胀—粮食短缺—滥垦土地—植被破坏—生态环境恶化—贫困加剧”的恶性循环之中。为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你认为应采取哪些措施?(4分)
解析:第(1)题,黄土高原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生态环境脆弱,干旱、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寒潮等多种灾害频发。第(2)题,黄土高原自然灾害多发的原因既有自然原因,又有人为原因。第(3)题,黄土高原自然灾害多发的根本原因在于人类中心主义观念指导下的人地关系失衡,因此应针对人为原因来采取相应的措施,如控制人口增长,调整农业结构,进行工程治理等。
答案:(1)黄土高原地区自然灾害的类型有干旱、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寒潮等。灾害集中分布体现了自然灾害的空间分布的规律性特点。
(2)自然原因:①地理位置特殊,生态环境脆弱;②离冬季风源地较近,易受寒潮影响;③夏季降水集中,易发生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灾害;④黄土土质疏松,易受侵蚀。人为原因:①采用轮荒耕作制度;②开矿等不合理的工程建设活动;③破坏植被。
(3)①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②调整农业结构,合理利用土地;③采用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农业技术措施对小流域进行综合整治;④在矿区开展土地复垦工作。
阶段验收评估(三) 以地理视角分析自然灾害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世界各种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据此完成1~2题。
1.有关世界自然灾害危害的地域差异,叙述正确的是(  )
A.世界自然灾害发生的地域差异很大,强度相当的同一种灾害发生的时空不同,产生的损害程度也可能大不相同
B.从总体状况看,灾害损失的区域分布在全球范围内并无多大差异
C.与灾害发生次数的情况相对应,世界各大洲中灾害损失最严重的当属大洋洲
D.对各地区造成重大损失的主要自然灾害种类也有一定差异,欧美主要表现为台风、干旱和寒潮
2.下列关于各地区主要自然灾害说法,正确的是(  )
A.欧洲以洪水和台风最为严重
B.南美洲干旱和热浪危害最大
C.西亚和北非,洪水和地震的破坏最为严重
D.东南亚主要是洪水和热浪
解析:1.A 2.C 第1题,世界自然灾害发生的地域差异很大,强度相当的同一种灾害发生的时空不同,产生的损害程度也可能大不相同。第2题,欧洲以洪水和地震最为严重,南美洲洪水危害最大,东南亚主要是洪水、地震、滑坡、干旱。
全球各地区地理环境不同,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也有很大的不同,据此回答3~4题。
3.下列沿海或岛屿国家中最易发生洪水灾害的是(  )
A.印尼、中国      B.中国、印度
C.日本、美国 D.孟加拉国、蒙古
4.属于干旱灾害突出地区的是(  )
A.非洲、西亚 B.非洲、中亚
C.中欧、西亚 D.北美、南亚
解析:3.B 4.A 各种灾害的发生频率在地理分布上有很大的差异,洪水在孟加拉国、中国、印度等亚洲国家多发;干旱在非洲、西亚十分突出。
读世界主要农业灾害分布表,回答5~7题。
地区
亚洲
欧洲
非洲
南美洲
大洋洲
北美洲
主要
灾害
种类
干旱、
洪水、
沙漠化、
水土流失、
台风、
龙卷风
酸雨、
雪灾
干旱、
洪水、
沙漠化、
蝗灾
干旱、
洪水、
飓风、
龙卷风、
水土流失、
酸雨
干旱、
洪水、
水土流失
干旱、
土壤盐
碱化、
生物灾害
5.欧洲雪灾明显多于其他大洲的主要原因是(  )
A.草场面积广阔、牲畜多
B.冬季气候温湿,气旋活动频繁
C.冬季气候寒冷,一月均温低于0 ℃
D.地形以平原为主,地表水源丰富
6.与其他大洲相比,为什么欧洲旱灾不明显(  )
A.欧洲经济发达 B.欧洲所处纬度高
C.欧洲气候较湿润 D.欧洲历史悠久
7.孟加拉国是全球水患问题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其水患的成因有(  )
①地势低平 ②位居赤道,全年多雨 ③热带气旋频频侵袭 ④春季积雪大量融化 ⑤受印度洋西南季风的影响
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③④⑤
解析:5.B 6.C 7.A 第5题,欧洲主要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冬季气候温湿,气旋活动频繁,易形成雪灾。第6题,受海洋和西风带的影响欧洲气候较湿润,降水较多,所以旱灾不明显。第7题,孟加拉国夏季受印度洋西南季风的影响,再加上热带气旋侵袭频繁,降水非常丰富,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因而水患灾害频繁发生。
我国是世界上遭受自然灾害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8~9题。
8.下列与我国地质灾害发生无关的因素是(  )
A.我国位于三大板块交界地区,地质作用强烈
B.我国位于季风气候区,降水较多
C.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抵御地质灾害的能力不足
D.我国是一个多山地国家且植被覆盖率较低
9.我国山区地质灾害日趋频繁的主要原因有(  )
①山区毁林开荒 ②人类大规模工程活动 ③农民在缓坡地带大量修筑梯田 ④山区自然环境突变频繁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④
解析:8.C 9.A 第8题,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抵御地质灾害的能力不足,灾害造成的危害大,与地质灾害的发生无关。第9题,我国山区地质灾害日趋频繁的主要原因与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有关。
读我国农牧交错带分布范围图,回答10~11题。
10.农牧交错带是生态系统较为脆弱的地区,a地区生态环境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A.过度樵采      B.过度放牧
C.过度农垦 D.水资源利用不当
11.b地区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
①位于板块交界地带,多地震 ②毁林开荒,粗放耕作 ③人口增长速度过快 ④处于西南季风区,降水多且雨季集中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10.C 11.D 第10题,a地区位于北方农牧交错带,由于过度开垦,导致荒漠化严重。第11题,b地区位于西南地区,结合西南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可知,主要自然原因是地壳活跃、多地震,降水量大且集中,容易引发地质灾害。
“安固里淖”,史称鸳鸯泺,是华北第一大高原内陆湖,草原面积23万亩,水域面积10万亩,曾经水草丰美,鹅雁栖息。短短几年时间,碧波荡漾的“安固里淖”从10万亩的水域面积锐减到不足千亩,直至2004年冬季彻底干涸。据此回答12~13题。
12.而今,当地群众说“坡地风舔了,滩地起碱了,生活危险了”,这反映了当地哪些生态环境问题(  )
①土地沙漠化 ②土壤盐碱化 ③生物多样性减少
④水土流失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13.造成“安固里淖”干涸的原因可能有(  )
①连续多年气候大旱 ②严重超采地下水 ③蒸发量增大 ④湖泊旅游业的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12.A 13.A 第12题,根据题干可知,当地由于水源短缺,湖泊干涸,造成了土地沙漠化和盐碱化,并导致生物多样性锐减。第13题,“安固里淖”干涸的主要原因除气候干旱外,与当地过量开采地下水也有关系。
(安徽高考)《安徽省应对气候变化方案》提出,安徽省应对气候变化面临巨大挑战,必须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下图表示1962年~2007年安徽省年平均气温变化。读图完成14~15题。
14.1962年~2007年安徽省年平均气温变化的总体趋势是(  )
A.降幅超过升幅     B.逐年上升
C.升高约2.1 ℃ D.波动上升
15.气候变化对安徽省地理环境的影响有(  )
A.各地的生长期缩短 B.低温冻害损失减小
C.极端天气事件增多 D.天然湿地面积扩大
解析:14.D 15.C 从图中可以看出,1962~2007年,安徽省年平均气温变化的总趋势是波动上升的,升高了1 ℃多。安徽省年平均气温呈波动上升的趋势使得该省各地积温增加,农作物生长期延长,但是却更易受低温冻害影响;而由于气温升高,蒸发增加,气候将变干,天然湿地面积将缩小。
二、综合题(共70分)
16.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15分)
(1)在同一次地震中东、西两坡相比,造成的经济损失较大的是________坡,试分析原因。(4分)
(2)东、西两坡在暴雨时容易造成水土流失的是____________坡,原因是什么?(4分)
(3)该城镇在地下水利用上存在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继续发展下去,将造成怎样的后果?(7分)
解析:第(1)题,由于西坡有城镇分布,人口和经济活动较多,相对东坡来说同一次地震西坡经济损失较大。第(2)题,暴雨时水土流失的状况与坡面的植被的覆盖率和坡度的大小有关。第(3)题,从图中可看出水井附近地下水位线较低,可能存在过度抽取地下水的问题,过度抽取地下水易导致地面沉降、建筑物坍塌,或者诱发地震或塌方。
答案:(1)西 有城镇分布,人口和经济密度大。
(2)东 坡度较大,又缺乏植被保护。
(3)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下降 地面沉降,并引起建筑物坍塌,并有可能诱发地震或塌方。
17.读2013年我国各类自然灾害农作物受灾面积比例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注:统计资料未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省资料。
(1)2013年我国各类自然灾害农作物受灾面积比例居前两位的自然灾害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些灾害在成因上有什么关联性?(6分)
(2)2013年,全国因灾造成的死亡(含失踪)人口、紧急转移安置人口、倒塌房屋数量大多分布于“老、少、边、穷”地区。为什么我国自然灾害出现上述特点?(4分)
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2013年我国自然灾害造成农作物受灾面积比例最大的自然灾害是旱灾,其次是洪涝和地质灾害。其中旱灾和洪涝都与降水有关,可从气候条件分析原因。第(2)题,“老、少、边、穷”地区易发生自然灾害与其地理环境有关,可从自然背景和人文背景两方面分析。
答案:(1)旱灾 洪涝和地质灾害 洪涝和旱灾成因上都与降水异常有关。因为我国东部为季风气候,降水主要来自夏季风带来的水汽,而夏季风并不稳定,造成我国降水的不稳定,集中强降水就会发生洪涝,而长期无降水则形成旱灾。
(2)我国“老、少、边、穷”地区自然环境较为脆弱,易发生自然灾害,而这些地区经济较落后,建筑条件和基础设施较落后,抗灾能力差。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就在人们为荒漠化忧心忡忡时,“石漠化”的幽灵又肆无忌惮地袭来。“石漠化”全称石质荒漠化,主要是指亚热带湿润的岩溶地区,土壤遭受严重侵蚀,基岩大面积裸露,地表呈现出类似荒漠化景观的土地退化现象。它严重阻碍了地区经济的发展,成为当地贫困和多发灾害的根源,也逐渐演变成继沙漠化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之后的我国第三大生态问题。
材料二 有关坡度与土壤厚度的实测数据。
坡度/°
5~10
10~15
15~20
20~25
25~30
30~35
>35
土层厚度/cm
120
81
80
78
71
42
20
有机质层厚度/cm
28
20
17
15
12
9
7
(1)由以上材料分析可知,坡度与土层厚度、有机质厚度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土层厚度和有机质又直接影响土壤的________。(5分)
(2)分析造成该地区石漠化的自然和人为原因。(6分)
(3)防止石漠化问题应该采取怎样的对策?(4分)
解析:本题以“石漠化”发生地区及其危害和坡度与土壤厚度的相关材料为背景,考查石漠化发生的原因和防治措施。从材料二中分析出坡度与土壤厚度、有机质厚度的关系,最后总结出石漠化发生的自然和人为原因及防治对策。
答案:(1)坡度越大,土层越薄,有机质层越薄 肥力
(2)自然原因:坡度陡峻,土层较薄,降水丰富,特别是夏季降水强度大,水土流失严重。人为原因:本地区人口稠密,土地超载,地面植被破坏严重。
(3)陡坡退耕还林,增加植被覆盖率。
1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0分)
材料一 我国某一粮食作物的时空变化示意图。
材料二 据统计,从公元前206年到1949年的2 155年间,中国发生较大水灾1 029次,旱灾1 056次,旱灾的发生频率比水灾有过之而无不及。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气候的变化,全国农业,特别是北方地区农业干旱缺水状况更为严重。20世纪70年代全国农田受旱面积1 133万公顷,到90年代增加到2 067万公顷,干旱缺水对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失比水灾更为严重。
(1)该粮食作物种植范围不断扩大,给我国带来较多粮食供应的同时,还带来的问题是什么?(4分)
(2)干旱缺水已经成为我国农业稳定发展和粮食安全供给的主要制约因素。试分析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受旱面积大规模扩大的原因。(6分)
解析:第(1)题,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过程中,人类可以取得所需要的物质和能量,但同时打破了自然地理环境自身的发展状况,特别是人类不合理地、过度地开发利用,会导致生态破坏,形成严重的环境问题。第(2)题,干旱缺水是我国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之一,这种现象自古就有,而20世纪70年代以来,受旱面积扩大,主要原因应该从人类自身方面来探讨。
答案:(1)农业用水紧张,旱灾加剧。
(2)气候异常,降水时空分布不均;人口增长快、人口数量众多、生活水平提高、生活用水量大增;经济发展,工、农业生产需水量大;技术水平较低,水资源利用率低;水资源浪费、污染严重;节水意识较差。(答出三点即可)
20.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0分)
利比亚是一个典型的沙漠国家,尽管拥有1 900多千米的海岸线,全境95%以上的地区为沙漠和半沙漠,全国550万人口绝大多数聚居在北部地中海沿岸的城市带。现在,沿海地区的地下水已经消耗殆尽,加之海水渗透,水质咸涩难饮。
(1)指出利比亚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4分)
(2)分析沿海地区过度开采地下水可能带来的影响。(6分)
解析:第(1)题,材料中“95%以上地区为沙漠和半沙漠”,说明存在土地荒漠化;材料中“沿海地区的地下水已经消耗殆尽,加之海水渗透,水质咸涩难饮”,说明存在水资源短缺、超采地下水、海水倒灌等环境问题。第(2)题,过度开采地下水→地下水位下降→海水倒灌→地下水盐度升高(水质恶化)→土地盐碱化。
答案:(1)土地荒漠化;水资源短缺;过度开采地下水;土地盐碱化。
(2)地下水水位下降;地面沉降;海水倒灌;水质恶化;土地盐碱化加重。
21.(全国丙卷)河南省按水文气象特点可分为5区。下图示意河南省各水文气象区1450~1979年水旱灾害年数。
概括河南省1450~1979年水旱灾害空间分布特征,并解释原因。(10分)
解析:河南省该时段水旱灾害空间分布特征可结合图示从南、北部的差异上回答,原因主要从南、北方气候的差异上分析。
答案:分布特征:北部(三区)水旱灾害发生年份相对较多,南部(两区)水旱灾害发生年份相对较少。
原因:[北部(三区)和南部(两区)基本上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分属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北部(三区)属温带季风气候(半湿润区),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较大,易发水旱灾害;南部(两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湿润区),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较小,水旱灾害发生频率也较低。
阶段验收评估(二) 从主要灾种了解自然灾害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下图是我国不同时间地质灾害(泥石流、滑坡等)、气象预报等级分布示意图(3级表示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较大,4级表示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大,5级表示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很大)。据此回答1~2题。
1.5月28日,我国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省(市、区)是(  )
A.粤、桂、滇       B.滇、川、赣
C.浙、湘、鄂 D.川、陕、鄂
2.造成5月28日与8月23日易发生地质灾害区域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壳活动 B.地形状况
C.雨带分布 D.植被状况
解析:1.B 2.C 第1题,读图可知,滇、川地质灾害等级为4级和5级,赣为3级,5月28日这三省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第2题,8月23日,易发生地质灾害的省区是川、渝、陕、鄂、鲁等地,不同时间,易发生地质灾害的区域出现明显差异,这与气象条件有关,联系我国雨带的分布确定C项正确。
3.(广东高考)右图所示为我国东南部某地出现的灾害现场,其灾害类型是(  )
A.泥石流   B.地面沉降
C.陨石坠落 D.滑坡
解析:选D 图中信息显示该自然灾害是地质灾害中的塌方或者滑坡。我国东南部降水较多,诱发滑坡的概率较高。
读下图,回答4~5题。
4.图示地区洪涝灾害多发的原因是(  )
①地势低洼,曲流多 ②季风气候,降水变率大 ③无天然入海河道,泄流不畅 ④众多支流汇聚,洪峰叠加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5.该地采取的防洪工程措施是(  )
A.深挖河道 B.修筑大堤
C.植树造林 D.退耕还湖
解析:4.A  5.B 第4题,图示地区是我国湖北省长江的荆江河段,该地为季风气候降水变率大,从图中看,荆江河段“九曲回肠”,水流缓慢,且多洼地,易积水。 第5题,深挖河道能破坏河流的输沙平衡,侵蚀大堤,不可取。植树造林、退耕还湖虽然可取,但属于生态措施。
(四川高考)2013年春我国部分地区发生了严重的干旱。读图回答6~7题。
6.图示重旱的主要省(区)简称是(  )
A.陕、桂、湘 B.滇、黔、蜀
C.滇、黔、湘 D.陕、蜀、桂
7.在发生重、特旱的地区,此时期最可能出现(  )
A.滑坡 B.沙尘暴
C.森林火险 D.土壤盐碱化
解析:6.B 7.C 第6题,从图中可知,重旱的省(区)主要在云南、贵州和四川,它们的简称分别是云(或滇)、贵(或黔)、川(或蜀)。第7题,西南地区面积广大,气候湿润,森林覆盖率高,气候干旱容易导致森林火灾。暴雨容易引起滑坡、泥石流;沙尘暴天气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和北方地区;土壤盐碱化主要由不合理的灌溉引起。
读某年5月各省地质灾害发生数量统计表,回答8~9题。
省份
广西
广东
湖南
四川
湖北
江西
浙江
数量
91
44
21
20
16
9
7
省份
甘肃
山东
辽宁
云南
重庆
福建
青海
数量
6
5
5
5
4
3
3
省份
山西
新疆
黑龙江
贵州
西藏
其他省
份为0
数量
2
2
1
1
1
8.按发生数量看,广西多于广东。但是从造成经济损失看,广东远大于广西,其主要原因是(  )
A.广东地势低洼,受灾严重
B.广东易遭受台风、风暴潮等侵袭,受灾严重
C.广东经济发达,人口密集
D.喀斯特地貌可以减缓地质灾害的影响
9.地质灾害之间往往具有关联性,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台风—干旱—泥石流   B.泥石流—地震
C.地震—滑坡 D.水土流失—洪涝
解析:8.C 9.C 第8题,广东遭受的经济损失大于广西,原因在于广东省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第9题,题干要求的是“地质灾害之间”的“关联性”,只有C项“地震诱发滑坡”表述正确,B项中泥石流一般不会引起地震。
2015年7月,内蒙古自治区草原发生蝗虫灾害。截至7月15日,全区草原蝗虫危害面积3 334.6万亩,严重危害面积1 473.6万亩。蝗虫灾害除与人类活动有关外,还与气象灾害有密切关系。据此回答10~11题。
10.与此次蝗虫灾害相关联的另一种灾害最可能是(  )
A.寒潮 B.干旱
C.风暴潮 D.洪涝
11.造成虫害增多的人为因素不包括(  )
A.土壤水肥条件改变
B.大棚蔬菜的大面积种植
C.厄尔尼诺导致气候变化
D.长期使用化肥、农药
解析:10.B 11.C 第10题,蝗虫繁殖的有利气候条件是干湿季分明,且旱灾多发。第11题,害虫大量繁殖主要是气候的变化和天敌的减少造成的。厄尔尼诺现象导致气候的变化,受人类活动的影响较小。
12.(重庆高考)下图是47°N部分地点海拔与年降水量对照图,乙地所在地形区春季影响农作物生长的突出自然灾害是(  )
A.虫灾 B.冻害
C.滑坡 D.洪水
解析:选B 从其海拔、经纬度来判断,乙地位于东北平原,春季受北方冷空气影响,低温冻害时有发生,影响农作物生长,因此B项正确。
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鼠害严重,大大小小的老鼠洞随处可见,约1 m2的草地上就有十几个老鼠洞,维系着保护区脆弱原始生态的草皮遭到高原田鼠和鼠兔吞食,现已发生大面积枯死,导致草场出现沙化。据此回答13~14题。
13.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的鼠类属于(  )
A.家栖鼠 B.森林鼠
C.农田鼠 D.草原鼠
14.鼠类除了盗取粮食外,还会造成(  )
①农作物减产 ②破坏森林和草场 ③危及水库和防洪大堤 ④传播疾病,危害人体健康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13.D 14.D 可可西里属于我国干旱半干旱的草原地区,鼠类属于草原鼠。鼠类不仅糟蹋粮食,还破坏林草,危及水库和防洪大堤,传播疾病,危害人体健康。
15.我国云南昆明引种桉树后,引起地下水位下降,造成周围植被大量死亡,这属于(  )
A.生物灾害 B.水文灾害
C.地质灾害 D.人为灾害
解析:选A 桉树原生长于澳大利亚,引入云南昆明后导致其他植被死亡,这属于生物灾害。
二、综合题(共70分)
16.(全国乙卷)古乡沟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上游地区有6条冰川,沟谷有厚度达300多米的堆积物。中游河谷狭窄。冰川末端伸入森林带。每年夏秋季常有冰川泥石流爆发,其破坏力在世界上是罕见的。
分析古乡沟夏秋季节冰川泥石流破坏力巨大的原因。(10分)
解析:古乡沟夏秋季节冰川泥石流破坏力巨大的原因分析,要抓住“夏秋”“沟谷有厚度达300多米的堆积物”“河谷狭窄”等关键信息。“夏秋”——气温高,冰川融水多,西南季风影响大,降水多,形成泥石流的水源特别丰富;“沟谷有厚度达300多米的堆积物”——泥石流物质来源丰富;“河谷狭窄”——流速快,泥石流能量集中;冰川末端伸入森林带——落差大。
答案:深厚的松散堆积物提供了异常丰富的物质条件;夏秋气温高,冰川强烈消融,此时降水较为丰沛,冰川融水与降水叠加,提供了极为丰沛的水源;狭窄的河谷,巨大的落差,积累了巨大的能量。
17.图1为2006~2010年云南滑坡、泥石流灾害发生次数分布图(单位:次)。图2为云南滑坡、泥石流灾害月际变化图。读图回答问题。(10分)
(1)简述云南滑坡、泥石流的空间分布特征。(4分)
(2)指出云南滑坡、泥石流多发的月份,并分析其形成机制。(6分)
解析:第(1)题,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特征,先从整体上来描述,如分布广泛或分布不均等;再描述其变化趋势,如东多西少或从东向西递减等;然后描述局部地区(极值区)的方位。第(2)题,从图中看出每年的夏季都有滑坡、泥石流发生,总体上是6~8月发生次数最多。分析滑坡、泥石流的成因机制时,首先要明确其成因机制的因素(断裂发育、岩石破碎、坡度大的沟谷、充足的碎屑物质或堆积物、充足的水分等),再结合图中信息,分析其形成机制。
答案:(1)云南滑坡、泥石流灾害分布广泛;总趋势是西多东少(或西北多,东南少)。
(2)6~8月份。暴雨是诱发滑坡、泥石流的一个动力条件、诱发因素;6~8月份,受夏季风影响,云南省多暴雨,降水量多,降水强度大,致使滑坡、泥石流多发。
18.(上海高考)阅读下列图表资料,回答问题。(15分)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水、旱灾害尤其突出,对我国人民的生产和生活造成极大危害。
1949年到1998年我国部分地区水、旱灾害频次表
地区
旱灾频次
水灾频次
三江平原及长白山地
32
219
松辽平原
169
357
环渤海平原
415
799
黄淮平原
846
1 407
长江中下游平原和江南丘陵
949
2 151
(1) 概括我国水、旱灾害的分布及发生频次的特点。(7分)
(2)长江中下游平原和江南丘陵是水灾最严重的地区。从气候、地形的角度分析其原因。(4分)
(3)长江中下游平原和江南丘陵地区为减少水灾的影响,分别应该采取哪些措施?(4分)
解析:第(1)题,由表格明显看出水旱灾害在分布上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南北差异:南多北少;北方以华北最严重。发生频次:由南向北降低;南北方水旱灾害特点不同:南水灾北旱灾。第(2)题,注意本题设问是长江中下游平原和江南丘陵水旱最严重,从发生的气候、地形角度分析。气候抓住降水量大和时间长;地形抓住地势地平。第(3)题,长江中下游平原需抓住河流在中下游不同河段的治理措施。丘陵地区(与上游类似:治理原则是调蓄洪水,做法是修建水库、植树造林):中游治理原则是分洪、蓄洪,做法是修水库,修建分洪、蓄洪工程;下游:治理原则是泄洪、束水,其做法是加固大堤、清淤疏浚河道、开挖河道。
答案:(1)分布特点:我国水、旱灾害集中分布在东部地区;南方以水灾为主,北方以旱灾为主。
频次特点:我国水、旱灾害发生频次较高,且发生频次由南向北减少;无论南方还是北方,频次均是水灾多于旱灾。
(2)该地区受夏季风影响大,降水集中,易于引发洪涝灾害。江南丘陵地区地势起伏,易引发山洪;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易发生内涝(或受长江干流洪水威胁)。
(3)江南丘陵地区:加强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有条件的地区建造水库,削减洪峰的威胁。
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加固堤防;疏通河道;退田还湖,增强湖泊调蓄能力;河流截弯取直,提高河流的泄洪能力。
19.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干旱灾害是我国最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据统计,自然灾害中85种为气象灾害,而干旱灾害又占气象灾害的50%左右。
材料二 我国部分地区干旱灾害分布区域图。
(1)图中A、B、C是我国三个干旱严重地区,分别说明干旱形成的季节及原因。(8分)
(2)我国①②两地全年降水比较丰富但干旱严重,简要分析造成两地干旱的主要原因。(7分)
解析:第(1)题,A为华北平原,多春旱;B为长江中下游地区,多伏旱;C为华南一带,易形成冬旱。根据各地的气候条件及农业生产特点分析成因。第(2)题,结合两地的地形地质条件,分析地表水缺乏的原因。
答案:(1)A地主要为春旱。原因:春季降水少,并且春季气温升温较快造成蒸发量大,形成春旱。B地主要为伏旱( 7 、 8 月份)。原因:该地在7、 8 月份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降水少,气温高,形成伏旱。C地主要为冬旱。冬季我国大部分地区受冬季风影响降水少,且此地区纬度低,冬季气温较高,形成冬旱。
(2)①地石灰岩广泛分布,形成喀斯特地貌,多地下暗河,地表水渗透比较严重。②为海南岛,中部为山地,中央高四周低,河流径流快,而且河流比较短,使当地地表水缺乏。
20.(全国卷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三江源地区位于青海省南部,农业生产以草地畜牧业为主。20世纪50年代以来耕地面积比重增加。该地区是我国冰雹天气多发地区,但近60年来冰雹天气次数呈下降趋势,冰雹成灾次数却呈明显上升趋势。下图为三江源地区1950~2011年各月雹灾累积次数统计图。
(1)简述三江源地区冰雹灾害的年内分布特征。(5分)
(2)分析近60年来三江源地区冰雹成灾次数呈上升趋势的原因。(5分)
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直接读出三江源地区冰雹灾害的分布特征是夏季多,冬、春两季少。第(2)题,原因可从冰雹对种植业的危害比畜牧业大、种植业面积不断扩大等方面分析。
答案:(1)年内分布不均(雹灾发生在4~10月,其他月份无雹灾);主要集中在5~9月;8月最多。
(2)冰雹对种植业的危害大于畜牧业;该区种植业面积增大。
21.(上海高考)读某飓风位置示意图,回答问题。(10分)
飓风是对人类危害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往往给沿海人民带来生命与财产的巨大损失。了解飓风发生、发展的过程和特点,有利于做好防灾、减灾工作。
(1)飓风一般发生在什么季节?属于哪一类天气系统?(2分)
(2)简述飓风的气流运动状况。(4分)
(3)飓风往往导致沿岸遭受海浪、海潮的袭击。若图示的飓风向西移动,中心到达C地时,A、B两地哪里更容易遭受风暴潮的袭击?分别说明两地遭受风暴潮袭击程度差异的原因。(4分)
解析:第(1)题,飓风和台风都属于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飓风和台风形成需要三个条件:温暖的水域、潮湿的大气、海洋洋面上的风能够将空气变成向内旋转流动,故飓风多发生在气温较高的夏秋季节。第(2)题,图示区域为北半球,飓风是气旋,气流运动情况从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两方面来描述。第(3)题,飓风到达C地时,A、B距C距离相当,判断其受风暴潮影响大小时主要看风向;向岸风带来巨大的风暴潮,受风暴潮影响大,而离岸风是由陆地吹向海洋,受风暴潮影响小;风向的判断,先根据气压高低确定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再根据北半球风向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右侧来确定风向。
答案:(1)发生在夏秋季节。属于气旋(低压系统)。
(2)水平方向的气流沿逆时针方向由四周向中心汇聚,中心气流呈上升运动。
(3)B地。因为B地位于飓风的迎风岸,而A地吹离岸风,因此B地更容易遭受风暴潮的正面袭击。
阶段验收评估(四) 以科学观念防治自然灾害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读全球自然灾害及其损失示意图,完成1~2题。
1.图中符号“▲”“□”所代表的自然灾害分别是(  )
①强风 ②干旱 ③地震 ④洪水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2.为减轻上述两种灾害损失,下列工程措施适宜的是(  )
①营建防风林 ②修建水库 ③跨流域调水
④建设护坡工程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1.B 2.B 第1题,干旱、洪水等气象灾害,由于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大、出现的频率高,而带来的损失最严重。图中显示符号“▲”“□”所代表的自然灾害损失最大。第2题,修建水库可调节水资源的时间分配,能有效减轻洪水的威胁;跨流域调水能调节水资源的空间分布,可有效减轻干旱带来的损失。
读某区域全年大风天数分布图,回答3~4题。
3.图中反映该区域风力分布的特点是(  )
A.沿海强于内地     B.低纬度强于高纬
C.城市强于农村 D.山区强于平原
4.为防止该地大风危害,可采取的有效措施是(  )
A.开展农田水利建设 B.营造沿海防护林
C.修建分洪蓄洪区 D.改进耕作制度
解析:3.A 4.B 第3题,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由图中的经纬度可判断该区域为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由图中数据的变化可看出沿海风力强于内地。第4题,沿海防护林的主要功能就是防风、防风暴潮。
读我国部分防护林分布示意图,回答5~6题。
5.关于图中各防护林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保护农田
B.②是防风固沙、保持水土、保护农田
C.③是防止海风、海浪和暴雨的袭击,保护农田与城市
D.③是进行平原绿化、美化城市环境
6.图中①工程主要减轻的灾害是(  )
①泥石流 ②土地荒漠化 ③干旱 ④霜冻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5.C 6.B 第5题,①是三北防护林,主要作用是防风固沙,保持水土,保护农田;②是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主要作用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止洪涝等;③是沿海防护林,主要是防止海风、海浪和暴雨对沿海地区的侵袭。第6题,“三北”地区历史上曾有茂密的森林、肥美的草原,由于人类不合理活动,大面积的森林与草原变为裸地,进而导致日益严重的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和干旱。“三北”防护林工程就是要减轻上述自然灾害。
洪水、滑坡和泥石流都是破坏性很强的自然灾害,在遇到这些灾害时,我们要掌握正确的自救和互救方法,才能在灾害中获得生的希望。据此完成7~9题。
7.关于洪水中的救助,做法不正确的是(  )
A.抛救生圈把落水者救上岸
B.划船将落水者救上岸,并且带到安全地带
C.户外突遇洪水向高处躲避
D.不会游泳,但急于救人,使两人落入洪水中
8.关于滑坡和泥石流中的自救方法,不正确的是(  )
A.要向垂直于泥石流前进的方向跑
B.山区扎营,应选择在避风的谷底
C.要向未发生泥石流的高处跑
D.不要顺着滚石方向往山下跑
9.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洪水中的救助,主要在洪水发生过程中进行,并以自救为主
B.做人工呼吸时,应拉直喉管
C.洪水一般与其他地质灾害有关联性
D.大雾和沙暴会使大气能见度下降,但不影响人们的健康
解析:7.D 8.B 9.B 第7题,洪水中的救助要注意正确的救助方法和原则,如不会游泳应采取抛救生圈或救生衣,划船去救人,不能只考虑救人,而使两人落入洪水中,这样自己不但没有救人,反而增加了其他人员的负担,搞不好自己也有生命危险。第8题,在泥石流和滑坡中自救时,特别是在山区扎营,切忌在谷底扎营,因为滑坡、泥石流像洪水一样,它们会直接冲向谷底,造成危险,应在未发生泥石流的高处扎营。第9题,洪水中的救助互救更重要,故A项错。洪水一般与水文灾害和气象灾害有关联性,与地质灾害关联性不大,所以C项错。大雾和沙暴会使大气能见度下降,且含有大量的微小尘粒,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故D项错。
在遥感技术中,可以根据植物的反射波谱特征判断植物的生长状况。读图,回答10~12题。
10.图中,重度病害植物反射率高于健康植物反射率的是(  )
①红外线 ②X光 ③可见光 ④紫外线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11.根据上图的原理,可用遥感技术直接(  )
①划分植物类型 ②判读植物生长的土壤类型 ③监测树木的生长状况 ④估计粮食作物的产量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12.不同的地物和地物的不同状况也有不同的反射率,根据这个原理,可以利用遥感的工作有(  )
①判断水体污染 ②分析城市大气污染 ③判断人口分布 ④估计工业生产总值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10.A 11.D 12.A 第10题,由图看出,重度病害植物反射率高于健康植物反射率的波段是0.6~0.8 μm左右,这一范围在0.4~1.5 μm之间,对应的是可见光和红外线。第11题,由图可知,植物生长状况不同,其反射率不同,运用遥感技术可以对其监测;作物亦属于植物,其生长状况也可用遥感监测,根据其生长状况,就可以估计粮食产量。第12题,水体污染与否,城市大气质量好坏均属于地物的不同状况,所以它们的反射率不相同。
(上海高考)近年来,大地震频繁发生,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然而,目前地震预防仍是世界性难题。据此回答13~14题。
13.下列我国省区中,属于地震重点预防区的是(  )
A.湖南、内蒙古 B.内蒙古、云南
C.台湾、云南 D.台湾、湖南
14.在下列选项中,可以利用全球定位系统检测的是(  )
A.山体位移 B.地震震级
C.震源深度 D.地震烈度
解析:13.C 14.A 第13题,考查我国地震带省区分布。台湾和云南距离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和亚欧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最近。第14题,考查全球定位系统的应用和地震的相关概念理解。全球定位系统的作用在于动态捕捉地表目标物的空间位置。
15.下列有关在减灾防灾中的个人行为,不妥当的是(  )
A.拯救生命优先是灾难救助的一项基本原则
B.当灾难突然降临时,最要紧的是保持健康的心态
C.减灾防灾是社会行为,个人无能为力
D.在不同的灾难和瞬息万变的灾情面前,需要冷静地采取适当的应对方式
解析:选C 减灾防灾既是各级政府、科学家、工程师的责任和义务,同时也与我们的个人生活和行动密切相关。当灾害迫在眉睫或正在发生时,个人的行为是否积极、合理,往往决定了我们在灾害中能否生存,因此减灾防灾是关系到社会行动和个人行为的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二、综合题(共70分)
16.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2016年5月12日,是我国第八个“防灾减灾日”,其主题为“减少灾害风险 建设安全城市”。
材料二 我国部分主要减灾工程分布图。
材料三 淮河水系图。
(1)“防灾减灾日”的设立,有利于(多选)(4分)(  )
A.唤起社会各界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高度关注
B.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的普遍增强
C.推动全民防灾减灾知识和避灾自救技能的普及推广
D.各级综合减灾能力的普遍提高,最大限度地减轻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
(2)材料二中面积最大的生态工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范围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该工程的主要功能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分)
(3)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建设的生态作用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对防止________、________等自然灾害起作用。(4分)
解析:第(1)题,主要从提高人们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方面分析。第(2)题,从图中看,我国面积最大的生态工程为“三北”防护林体系,分布在我国主要的风沙危害区,它的作用主要是应对风沙危害,在黄土高原和东北平原还兼有防治水土流失的作用。第(3)题,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地区的山地丘陵区,这里山高坡陡,年降水量丰富,水土流失严重,它的作用主要是保持水土。
答案:(1)ABCD
(2)“三北”防护林体系 东北西部、华北北部和西北大部分地区,东起黑龙江省,西至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防风固沙、保护农田、保持水土
(3)保持水土、涵养水源 洪水 水土流失
1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各题。(10分)
材料一 冷冻灾害是指气温骤降在0 ℃以上的相对于农作物的低温而形成的冷害和气温骤降在0 ℃以下造成冻害两大类灾害的总称。
材料二 1954~2008年我国冷冻灾害频次分布图。
(1)据图写出我国冷冻灾害空间分布的总体特点。(4分)
(2)应对冷冻灾害,可采取哪些防灾减灾的措施?(6分)
解析:第(1)题,着重考查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从图中数据可以直接获得有用信息、得出答案。第(2)题,考查了冷冻灾害及其防御的有关知识。冷冻对农作物造成的危害最大,防灾减灾措施主要针对农作物的保护。
答案:(1)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且南方多于北方。
(2)建立预警机制;培养耐低温的农作物品种;发展温室(塑料大棚)农业等。
18.雷电一般产生于对流旺盛的积雨云中,下图示意我国南、北方多年平均雷电日数的月份分配。根据材料回答问题。(10分)
(1)指出我国南、北方雷电时间分布的差异。(4分)
(2)简述雷电灾害的预防措施。(6分)
解析:从题目看,“对流旺盛的积雨云”这句话很关键,要“对流旺盛”,那得温度高,南方气温高;要“积雨云”,那得水汽多,而南方多雨。根据图中信息可知月份、日数都是南方多。预防措施一般从加强教育、提高意识、贯彻法规、加强预报、预警、完善防治措施等方面回答。
答案:(1)南方出现雷电的月份比北方多,雷电日数较北方多。
(2)加强民众防雷教育,提高防雷意识和能力,贯彻防雷政策法规;加强雷电的检测、预报、预警;完善防雷设施建设。
19.阅读材料,完成问题。(10分)
材料一 堰塞湖是指地震后引起的大规模山体滑坡,河水冲击泥土、山石而造成堆积,堵截河谷或河床后贮水形成的湖泊。堰塞湖应急处理最基本的原因就是在最短时间内,最大限度地降低和排除堰塞坝以内拦蓄的大量洪水,保证堰塞湖的稳定和安全,以免堰塞湖蓄水可能引发堆积体上游淹没或溃决,造成危害。
材料二 某区域形成的堰塞湖位置图。
试分析堰塞湖对该区域地理环境可能带的不利影响。针对堰塞湖所产生的不利影响,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应对?(10分)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堰塞湖是由泥石流、滑坡堵塞河流形成的,随着水位上涨,湖坝崩溃造成洪水危害,岩体受到上涨水位的长期浸泡,很容易诱发新的滑坡。为了防治堰塞湖造成的危害,一方面要加强监测预报,及时疏散和撤离下游居民;另一方面要及时在堰塞湖堤坝上开挖泄洪槽疏通河道。
答案:容易诱发新的滑坡、泥石流;堰塞坝崩溃容易造成洪水灾害。加强监测预报;及时疏通河道(在堰塞湖堤坝上开挖泄洪槽);及时疏散和撤离居民。
20.(全国甲卷)江苏省里下河地区总面积1.35万平方千米,平均海拔2~3 m。其东面的通榆运河比里下河地区高1~2 m,北面的黄河故道比里下河地区高5 m,南面是新通扬运河和沿江高沙地,西面是高耸的京杭运河大堤,因此里下河地区易发洪涝灾害。下图示意里下河地区位置和河网分布。
提出里下河地区防治洪涝灾害的措施。(10分)
解析:洪涝灾害的防治措施主要包括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其中工程措施应“因河制宜”。由题目的图文信息知,里下河地区地势低洼、排水不畅,这是洪涝灾害发生的重要原因,因此防治洪涝灾害的工程措施应包括开挖入海河道、修建蓄洪工程、退耕还湖等方面,而非工程措施主要包括加强监测、重视宣传教育、提高防灾减灾意识等。
答案:开挖入海新河,改造河网,分散水流;建设水利枢纽工程,洪涝期间排水;修筑蓄洪工程(水库),加强湖泊对洪水的调节能力;退耕还湖;加强预报监测;加强宣传教育,提高防灾、减灾意识。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15分)
材料一 长江流域工农业发达,是我国人口、城市密集区,也是我国遭受洪涝灾害最严重的区域,每年因洪水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上百亿元。
材料二 下图为长江流域重大洪水灾害点位图。
材料三 下面的漫画示意洪水灾害中的逃生。
(1)长江下游地区发生洪水的原因有哪些?(6分)
(2)当洪水发生时,我们应该如何自救?(9分)
解析:本题以长江流域洪水灾害为背景考查长江洪水多发的原因、分布及洪水中的自救措施。从材料二图中可看出长江流域下游地区洪水比上游多;洪水的成因与降雨的多少、人类不合理的开发活动有关;洪水中自救措施结合教材知识回答即可。
答案:(1)下游降水量大且集中;植被破坏,蓄水滞水能力下降;水土流失造成河床变浅;人类进入河流高风险区进行开发,易受灾害侵袭。
(2)洪水发生时,要保持镇定,尽量逃往高处,登上坚固建筑的屋顶、大树、高坡等,以获得逃生机会;如果不能逃脱,要借助家中的木制家具或尽可能抓住木板、树干等漂浮物,尽量不让身体下沉;提高警惕,防止被毒蛇、毒虫咬伤以及倒塌电线杆上的电线电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