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全一册教学案(打包11套)鲁教版选修5

文档属性

名称 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全一册教学案(打包11套)鲁教版选修5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8-03-13 13:51:36

文档简介

第一节 初识自然灾害
      
                     自然的力量及其威胁 
—————— 情景导入先思考 ———————
加拿大摄影记者凯文·弗赖尔拍摄的《台风海燕》夺得第十届国际新闻摄影比赛年度新闻照片战争灾难类的金奖。该照片反映的是在菲律宾塔克洛班,一名妇女和家人坐在被台风海燕摧毁房屋的阳台上。
思考探究:(1)台风“海燕”的力量来自哪里?
提示:来自自然界。
(2)台风是百害无一利吗?
提示:不是。 还能带来大量降水,缓解旱情,降温消暑。
—————— 基础知识要记牢 ———————
1.自然的力量
(1)自然界的巨大力量:
既是推动自然发展演变的动力,也可以给人类带来灾难。
(2)人类对待自然灾害的态度:
自然灾害具有双重性,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它,掌握趋利避害、化害为利的本领,将自然灾害的损害降低到最小限度。
2.自然力量的威胁
(1)呈现方式:自然灾害。
(2)自然灾害损失的表现:
①主要表现: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②造成难以估量的心理伤害和精神痛苦。
③导致秩序混乱和社会动荡,加重贫困和粮食不安全状况,阻碍地区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 重点难点掌握好 ———————
自然界中某些特定物质及物质的运动会产生巨大的能量,通过自然灾害的方式对人类构成全方位的威胁。如下图所示:
—————— 应用体验不可少 ———————
读下图,回答1~2题。
1.该图显示的自然力量是(  )
A.地光       B.彗木相撞
C.闪电 D.火灾
2.图中的自然力量不可能造成的危害是(  )
A.损毁高层建筑物 B.击落运行中的宇宙飞船
C.造成通信线路中断 D.损伤牲畜
解析:1.C 2.B 从图片中很容易看出是闪电。闪电会危害人畜生命安全,击毁建筑物,造成通讯设备损坏或通信线路中断,但宇宙飞船是在太空中运行,闪电不会对其产生影响。
3.阅读下面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印尼东爪哇省克卢德火山爆发使火山灰喷发到10英里高空,并向西和西南方向漂移了300英里,弥漫的火山灰导致空气能见度不足10 m,6座机场被迫关闭,逾20万民众被迫撤离。图为火山喷发的景观图。
(1)火山喷发的能量来自哪里?
(2)材料中的火山喷发会给人类带来哪些危害?
(3)谈一谈你对火山喷发“有百害而无一利”这句话的看法。
解析:火山喷发是一种奇特的地质现象,是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是高温的地下岩浆沿地下通道喷出地表而形成的。第(1)题,火山喷发的能量主要来自自然界蕴藏的巨大力量,它是地球内部热能在地表的一种最强烈的释放。第(2)题,自然灾害的危害主要表现
在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两方面。第(3)题,火山喷发在经济密集区,首先肯定它是自然灾害,给人类的生命、财产带来严重危害,同时火山喷出的火山灰含大量的矿物养分元素,可为人类提供肥沃的土壤、矿产、建材等自然资源。
答案:(1)地球内部的热能。
(2)造成人员伤亡;吞没周围的村镇、田园、建筑、造成财产损失;此外还会造成心理伤害和精神痛苦,导致秩序混乱和社会动荡等。
(3)这句话是错误的。因为火山喷发一方面危害人类,给人类的生命、财产带来极大威胁,并严重影响人类的生存环境;另一方面却又造福人类,为人类提供沃土、矿产、建材、能源和其他资源等。
P5活动提示 应辩证地来看待这位古人。古人认识到的天塌从形成机制上来看就是星际间的天体撞击地球,而地裂缝很大程度上是由地震引起的。了解自己所处地区的自然灾害类型,掌握防灾减灾的措施是非常必要的。不过如果过分地担心而导致无法正常生活和工作,甚至出现精神恍惚,影响到身体健康就没有必要了。
                        
                     自然灾害及其类型
—————— 情景导入先思考 ———————
俄罗斯国防部新闻局2016年6月9日证实,“俄罗斯勇士”飞行表演队一架战机当天完成飞行表演任务返回驻地途中坠毁,一名飞行员丧生,另一名飞行员生死不明,尚在搜寻中。战机两个黑匣子已经找到。有分析称,事故原因很可能是发动机故障。
思考探究:此次飞行事故是否属于自然灾害?
提示:不属于。因为虽然造成了人员伤亡,但不是自然原因引起的,不具备自然属性。
—————— 基础知识要记牢 ———————
1.灾害
(1)概念:危害人类生命财产和生存发展的各类事件。
(2)类型: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
(3)基本要素:致灾因子、承灾体。
2.自然灾害
(1)概念:自然过程的异常变化作用于人类社会,造成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社会秩序混乱,从而影响和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的事件。
(2)致灾因子:纯自然作用或是由人类活动所诱发的自然作用。
(3)分类:
分类方法
具体类型
按成因
地质灾害、气象灾害、生物灾害、人为诱发灾害等
按表现特征
突发型灾害、缓发型灾害等
按发展过程
原生灾害、次生灾害等
按承灾体的性质
城市灾害、农业灾害、矿山灾害等
按损失程度
轻度灾害、中度灾害、重大灾害等
3.人为灾害
(1)概念:以人为因素为主导因素造成的灾害。
(2)类型:生产事故、交通事故、生活事故以及战争和社会动乱等造成的灾害。
—————— 重点难点掌握好 ———————
一、自然灾害与自然异变的区别和联系
自然异变为自然灾害的诱因,是自然灾害的首要条件,而自然灾害是自然异变导致的一种结果,但并非唯一结果,其相互联系与区别如下表所示:
属性
衡量标准
关系
自然异变
只具有单一的自然属性
变化程度或强度
自然灾害
既具有自然属性,又具有社会属性
人类社会和自然资源的损失
二、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的关系
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都属于灾害,都会危及人类生命财产和生存条件,两者的比较如下表所示:
类型
自然灾害
人为灾害
致灾因子
自然因素或人类活动
人类活动
承灾体
人类和人类社会
典例
地震、洪涝、风暴潮
生产事故、交通事故、战争、社会动乱
[拓展提升]
(1)现代社会人类面临的各种灾害大部分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引发的。灾害的发生首先是自然现象,其次是人类活动的“放大”作用。
(2)一些灾害的表现形式为自然灾害,但主要是由人类活动诱发的。如过量采伐森林造成的水土流失,过量开采地下水引起的地面沉降等。
—————— 方法技巧很重要 ———————
“两条标准、两种属性”理解自然灾害
(1)自然灾害的判断标准有两条:一是以自然异变为诱因,二是造成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社会秩序混乱,进而影响和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如荒无人烟区的火山爆发只属于自然现象。
(2)自然灾害具有两种属性:自然灾害既是一种自然现象,又是一种社会现象,它同时具有自然和社会两种属性。
—————— 应用体验不可少 ———————
根据下面给出的四个事件,完成1~3题。
①无人区的火山喷发 ②阿斯旺大坝建成后库区地震频发 ③南方低山丘陵地区严重的水土流失 ④某村庄遭遇暴雪
1.以上给出的四个事件中,不属于自然灾害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四个事件中是由自然与人类活动叠加造成的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②③④
3.关于这四个事件的对应分类正确的是(  )
A.①按成因属地质灾害
B.②按成因属人为诱发灾害
C.③按承灾体性质属城市灾害
D.④按表现特征属缓发型灾害
解析:1.A 2.B 3.B 第1题,无人区的火山喷发没有给人类社会造成损失,所以不属于自然灾害。第2题,阿斯旺大坝库区的地震是由于人类修建大坝造成的;南方低山丘陵地区的水土流失是人们破坏植被造成的;这两者都是自然与人类活动叠加而形成的自然灾害。第3题,①不属于自然灾害;②按成因分类属于人为诱发灾害;③按承灾体的性质属于农业灾害;④按表现特征是突发型灾害。
4.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纵观人类的历史可以看出,灾害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自然异变,二是人为影响。因此,通常把以自然异变为主因的灾害称为自然灾害,如地震、风暴潮;而以人为影响为主因的灾害称为人为灾害,如人为引起的火灾和交通事故。
一般年份中国灾害损失估计
灾害种类
粮食损失
/亿千克
直接经济损失
/亿元人民币
干旱
200~250
150~200
洪涝
100
150~200
台风、风暴潮
2.5~5
50~60
冰雹与低温
15~25
20~30
森林火灾
50~100
崩塌、滑坡、
泥石流
2.5~5
20~30
风沙和沙漠化
2.5~5
20~30
(1)表中所列的灾害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的有哪些?
(2)把表中的灾害用所学知识按成因分类。
(3)从表中看出,对我国影响最大的自然灾害是什么?按其表现特征应属哪类灾害?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自然灾害基本构成要素的判断及分类方法。正确判断致灾因子的种类和掌握自然灾害的分类标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自然灾害的致灾因子可以是纯自然作用,也可以是由人类活动所诱发的自然作用。其中,表中所列的自然灾害中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的有森林火灾,滑坡、泥石流,风沙和沙漠化;按成因分类可分为地质灾害、水文灾害、气象灾害、人为诱发灾害等。结合表中资料可知,对我国造成损失最大的灾害应为干旱和洪涝,由于这二者从表现特征上看发生过程较为缓慢,应为缓发型灾害。
答案:(1)森林火灾,滑坡、泥石流,风沙和沙漠化。
(2)地质灾害:崩塌、滑坡、泥石流;水文灾害:洪涝;气象灾害:干旱、台风、风暴潮、冰雹、低温;人为诱发灾害:森林火灾、风沙和沙漠化。
(3)干旱与洪涝灾害;缓发型灾害。
P8活动提示 1.印度洋海啸造成死伤空前惨重的灾难,其发生原因和发展过程如下:苏门答腊岛以北地区位于印度洋板块(或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边缘的一个长距离破裂带,因长时间积累,蓄积了巨大能量
最后这些能量集中释放出来,形成里氏8.9级地震;此次地震导致海浪以每秒200 m的速度传播,形成海啸。
2.以成因分类,海啸属于海洋灾害;以表现特征分类,海啸属于突发型灾害;以发展过程分类,海啸属于次生灾害;以损失程度分类,此次海啸属于重大灾害。
3.要想减轻海啸对人类社会造成的危害,可采取的措施有:建设沿海防护林体系;高度重视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尽快完善灾害预警应急机制;加强全民防灾教育。
  
一、选择题
1.下列地理现象不属于自然力量的释放带给人类恩惠的是(  )
A.爪哇岛上的农民喜欢到火山附近进行农业耕作活动
B.唐山大地震后,我国政府在废墟上又建设起一座美丽的新城市
C.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造就了黄河三角洲
D.每年发生的台风给陆地上带来了丰富的淡水资源
解析:选B 灾后重建是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不属于自然力量的释放带给人类的恩惠。
2.下列对待自然灾害的态度可取的是(  )
A.大自然的报复是可怕的,人类应屈服于它
B.人类应遵循自然规律,尽可能减轻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
C.只要我们遵循自然规律就能避免自然灾害的发生
D.这是天意,我们对此无能为力
解析:选B 自然灾害具有双重性,应该辩证地对待它,既不能屈服于它认为无能为力,也不能避免自然灾害的发生,但人类应遵循自然规律,尽可能减轻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
结合灾害、自然灾害、人为灾害的区别与联系,回答3~4题。
3.下列现象或事件中,属于自然灾害的是(  )
A.酸雨危害生物体  B.马航MH370客机失联
C.墨西哥湾石油泄漏 D.印度洋地震、海啸
4.下列可以正确表示自然灾害、人为灾害和灾害关系的是(  )
解析:3.D 4.C 第3题,酸雨是人为原因引起的;B、C两项为人为灾害;印度洋地震、海啸既是以自然异变为诱因,又有承灾体,所以属于自然灾害。第4题,本题主要考查了灾害、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三者之间的关系。灾害分为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属并列关系。
阅读下表,回答5~6题。
发生时间
灾害地点及灾情摘要
1920年
中国华北大旱,灾民2 000万,死亡达50万人
1937年
印度加尔各答飓风,死亡30万人
2008年
5月12日
中国四川省汶川大地震死亡人数逾8万人
5.表中既属缓发型灾害,又属气象灾害的是(  )
A.大旱       B.飓风
C.地震 D.大旱和飓风
6.表中灾害发生时死亡的人数越来越少,这说明(  )
A.人类的抗灾能力越来越强
B.自然灾害的强度越来越小
C.人类已能控制灾害的发生、发展
D.人口的密度越来越小
解析:5.A 6.A 本题组主要考查了自然灾害分类及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第5题,地震属于地质灾害,而飓风属于突发型灾害。第6题,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的抗灾能力越来越强,灾害发生时死亡人数越来越少。
7.对于西藏墨竹工卡县大面积山体滑坡灾害分类正确的是(  )
A.属于气象灾害 B.属于缓发型灾害
C.属于原生灾害 D.属于轻度灾害
解析:选C 工卡县山体滑坡按成因、表现特征、发展过程、损失程度应分别属于地质灾害、突发型灾害、原生灾害、重大灾害。
二、综合题
8.阅读下面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2016年6月15日是皮纳图博火山喷发的第二十五个周年纪念日。当时火山喷出的灰、沙、石、蒸气等直冲云霄。两周内,伤亡700余人,20多万人逃离家园,损失达50亿比索。四处飞扬的火山灰使30万公顷农田绝收、7千多公顷森林毁于一旦。火山灰甚至远落到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以及中国海南省和福建省等地。
材料二 火山喷发的图片。
(1)皮纳图博火山喷发是否属于自然灾害?为什么?
(2)皮纳图博火山喷发反映了自然灾害的哪些属性?为什么?
解析:第(1)题,由自然灾害的概念可判断出皮纳图博火山属于自然灾害。第(2)题,火山喷发是岩石圈的变异活动,同时又对人员造成伤亡,所以体现了它同时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答案:(1)属于。因为皮纳图博火山喷发是岩石圈的变异活动引起的,并对人员造成了危害。
(2)皮纳图博火山喷发是岩石圈的变异活动,反映了自然灾害的自然属性。该火山喷发给人员造成了危害,反映了自然灾害的社会属性。
9.下图为我国西南地区多年平均气温和降水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1)描述气温和降水的变化特点。
(2)推断这种变化可能产生的气象灾害,并简述其危害。
解析:图中西南地区多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降水呈减少趋势。这种变化容易形成高温干旱灾害,对农作物生长、工业用电造成影响,还会导致缺水、森林火险等问题。
答案:(1)气温呈上升趋势;降水总体上减少。
(2)高温干旱。供电紧张,造成部分工业企业停产、减产;危害农作物生长,农作物减产;蒸发量增加,可用水源减少;森林火险等级偏高。
第二节 剖析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的特点
—————— 情景导入先思考 ———————
美国中文网报道:美国夏威夷一座火山近日爆发,而喷发的熔岩流入该地区的夏威夷火山国家公园,继而引发森林火灾。该公园消防员表示此次火灾已经烧毁至少75英亩的山林。
思考探究:此次火山喷发继而引发森林火灾,这说明了自然灾害具有什么特点?
提示:自然灾害之间具有一定的联系性。
—————— 基础知识要记牢 ———————
1.最基本的特点
对人类具有危害性。
2.基本属性
基本属性
含 义
突变和渐变双重性
大多具有突发性特点,但其发生、发展又往往表现为渐变过程
联系和分异双重性
灾害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分异规律
自然和社会双重性
自然灾害的发生、发展既是自然问题,也是社会问题;
防治既要依靠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也要依靠社会科学和人的思想观念的进步
难免和可防双重性  
原动力是自然所固有的,难以避免。但是可以认识其发生、发展规律,改变我们的行为方式进行防治
—————— 重点难点掌握好 ———————
自然灾害的特点——以黄土高原为例
1.突变和渐变的双重性
水土流失年复一年,从长时间尺度表现为渐变的特点,但在年内主要集中在降水较多的6~9月份,而且在此期间往往几场暴雨就能造成大的水土流失。
2.联系和分异的双重性
黄土高原是我国地质灾害的多发区,滑坡、塌陷、泥石流等时有发生,从而加剧了水土流失,但提到黄土高原最典型的灾害便是水土流失。
3.自然和社会的双重性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与其土壤特性、降水密不可分,但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加剧了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发生强度。
4.难免和可防的双重性
由于黄土高原地处过渡地带,自然环境特点决定了水土流失的难免性,但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加剧了水土流失,从这一方面来讲,水土流失又是可防的。
[拓展提升]
自然灾害的突变和渐变双重性侧重于自然灾害发生、发展的全过程,而根据表现特征将自然灾害分为突发型和缓发型是就自然力量释放的时间长短而言的,如水土流失在总体上主要表现为渐变的特点,属缓发型自然灾害;而地震则突变性明显,属突发型自然灾害。
—————— 应用体验不可少 ———————
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集中且分布面积最大的黄土区。长期以来,这里的水土流失十分严重。据此回答1~2题。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从长时间尺度和年内的时间过程看,具有的自然灾害特点是(  )
A.联系和分异双重性   B.突变和渐变双重性
C.自然和社会双重性 D.难免和可防双重性
2.其土壤性质和该区降水强度等是人类难以改变的,但通过生物措施、工程措施等可减少水土流失。说明自然灾害具有(  )
A.联系和分异双重性 B.突变和渐变双重性
C.自然和社会双重性 D.难免和可防双重性
解析:1.B 2.D 第1题,黄土高原年复一年的水土流失从长时间尺度上表现出渐变的特点,但从年内的时间过程长,又具有突发性的特点。第2题,自然灾害难以避免,但可以防御,从而规避风险,减少损失。
3.据统计,我国现有水土流失总面积达3.56×106km2(含风蚀),已占到国土面积的37.1%,读下图,回答问题。
(1)河流输沙量大的地区,水土流失也较严重,图示地区,水土流失自然灾害从长时间尺度上表现为________(突变或渐变)的特征;从年内的时间过程看,水土流失多发生在________季,这说明自然灾害具有________性。
(2)水土流失与人类破坏植被有关,它的发生又受到自然规律的控制,这说明自然灾害具有(  )
A.突变和渐变的双重性
B.联系和分异的双重性
C.自然和社会的双重性
D.难免和可防的双重性
(3)图示地区中,水土流失多发生在哪种地形区?洪涝灾害主要发生在哪种地形区?水土流失往往加剧洪涝灾害,试简要分析其原因,这反映了自然灾害的什么特点?
解析:本题考查自然灾害的特点。第(1)题,水土流失从长时间尺度上表现为渐变的特征,但是一年内的水土流失多发生在夏季,且夏季的水土流失往往是由暴雨造成的,这反映了自然灾害的突变性。第(2)题,水土流失的发生是一种自然现象,又与人类活动有关,这说明自然灾害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性。第(3)题,从图中看出,水土流失多发生在我国阶梯过渡地带的山地地区;而洪涝灾害主要发生在东部平原地区。分析水土流失导致洪涝加剧的原因,要从水土流失对河流排洪、湖泊调蓄洪能力的影响来分析。以上反映了自然灾害联系和分异的双重性。
答案:(1)渐变 夏 突变 (2)C
(3)山地。东部平原地区。水土流失导致河流含沙量增大,河床淤积,蓄洪、泄洪能力减弱;湖泊(水库)淤积,调蓄径流能力减弱,降低防洪标准。联系和分异的双重性。
                     自然灾害的规律 
—————— 情景导入先思考 ———————
据统计:我国在20世纪30年代和50年代为丰水期,10年分别发生8次和11次大洪水,60至70年代,20年中仅发生4次。另外,我国春季自然灾害主要有:华北春旱,北方的沙尘暴等;夏季自然灾害主要有:旱灾、水灾、风暴潮、暴雨洪涝等;秋季自然灾害主要有:台风、低温冷害、凌汛等;冬季自然灾害主要有:寒潮、雪灾等。
思考探究:以上文字说明了自然灾害有什么规律?
提示:时间分布的规律性。
—————— 基础知识要记牢 ———————
1.空间分布的规律性
(1)表现:不同区域有不同的主导性灾害、不同的灾害组合和不同的灾害后果。
(2)控制因素: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2.时间分布的规律性
具有周期性和阶段性。
3.成因机制的规律性
突出表现是“灾害链”现象。
—————— 重点难点掌握好 ———————
自然灾害主要规律的对比分析
自然灾害的发生、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规律
表现(含义)
举 例
空间
分布
的规
律性
不同区域有不同的主导性灾害、不同的灾害组合和不同的灾害后果
崩塌、泥石流、水土流失、滑坡主要分布在山区,洪涝、干旱、地面沉降、土地盐碱化主要发生在平原地区
时间
分布
的规
律性
从较长的时间尺度上来看,各种自然灾害总是表现出在某些时间发生或增多,而在另一些时间不发生或减少的不均匀分布现象,并且这种变动的时间间隔往往是有规律的,表现为周期性和阶段性
旱涝灾害发生频率的变化与太阳黑子变化的11年周期相关,表现出一定的周期性。地震发生频率的变化存在活跃期和相对平静期交替出现的现象,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
规律成因机制的规律性
成因机制的规律性突出表现是“灾害链”现象,即许多自然灾害,特别是强度较大的自然灾害,在它们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常常诱发一系列次生灾害
台风除带来大风外,还会带来暴雨,暴雨引起洪水和水土流失,暴雨和洪水引发泥石流和滑坡;滑坡和泥石流又可阻塞河流,破坏堤坝,并造成洪涝灾害;洪涝灾害还可能引发农作物病虫害和人畜瘟疫等灾害
—————— 方法技巧很重要 ———————
灾害之间联系性的判断方法
1.分清主灾和次生灾害
在判断哪些灾害之间能形成灾害链时,分清主灾能诱发出哪些次生灾害是关键。
2.看看能否联成灾害链
自然灾害链主要包括三类:串发性灾害链、并发性灾害链和串发—并发灾害链。例如:
(1)串发性灾害链:寒潮→低温→霜冻
—————— 应用体验不可少 ———————
读山区自然灾害链示意图,完成1~2题。
1.图中①②③④依次是(  )
A.滑坡、泥石流、地震、崩塌
B.泥石流、地震、崩塌、滑坡
C.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
D.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震
2.图中灾害链反映了自然灾害具有(  )
A.时间分布的规律性  B.空间分布的规律性
C.成因机制的规律性 D.变突和渐变的双重性
解析:1.C 2.C 第1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各种地质灾害之间的关联性。各种地质灾害之间的关联性具体思路分析如下图:
第2题,根据上题选项所给地质灾害中,地震为原生灾害,崩塌、滑坡、泥石流是其次生灾害。原生灾害诱发次生灾害反映了自然灾害成因机制的规律性。
3.2015年,台风“鲸鱼”、“莲花”、“灿鸿”、“苏迪罗”、“杜鹃”等先后在我国东南沿海登陆,给我国造成了极大的损失。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台风经常影响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季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体现了自然灾害的什么规律?
(2)我国东部沿海省份受台风危害影响大,而中西部地区较小,这说明了自然灾害具有(  )
A.时间分布的规律性  B.空间分布的规律性
C.成因机制的规律性 D.发生过程的规律性
(3)联系材料,分析台风登陆之后一般会带来哪些次生灾害?这体现了自然灾害的哪个特点和什么规律?
(4)台风除了能带来灾害以外,也有为人类造福的时候,试说出其对人类的有利之处。
解析:本题以新材料为背景,主要考查自然灾害的特点、规律及成因。解题关键是了解台风的发生时间、分布地区、危害特点及规律等。
答案:(1)夏秋季节 时间分布的规律性。
(2)B
(3)洪涝、风暴潮、大风、滑坡、泥石流等。联系和分异双重性;成因机制的规律性。
(4)①大量降水,缓解旱情;②降温消暑。
P12~P13活动提示 可画出如下的由干旱引发的灾害链示意图:
                         
                   
自然灾害的本质
—————— 情景导入先思考 ———————
位于阿富汗东北部马达赫尚省一处偏远山区发生的山体滑坡共造成两千多人死亡。导致这次重大灾难的原因有三个方面:第一,当地地质条件复杂,山体中断层分布广泛且植被稀疏,山体裸露,土质疏松;第二,持续一周的暴雨天气,降水量为百年一遇;第三,人类的建筑、采矿活动和交通工程建设破坏了斜坡力学平衡。
思考探究:根据上面的材料,说说自然灾害的本质是什么?与人类活动有什么关系?
提示:人地关系的冲突。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会导致自然灾害的发生。
—————— 基础知识要记牢 ———————
1.本质
(1)是人地关系的冲突。
(2)是人地关系不和谐的极端表现形式。
(3)是自然对人类的报复。
2.人类与自然灾害的关系
(1)人类诞生前:无自然灾害。
(2)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规模:出现自然灾害。
(3)人类无节制地扩张并改造自然时:自然灾害开始加重。
3.自然灾害加重的原因
(1)直接原因
(2)根本原因:人类中心主义观念指导下的传统发展模式所造成的人地关系失衡。
4.认识自然灾害本质的意义
协调好人地关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 重点难点掌握好 ———————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加重作用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有加重作用,这既有直接原因,又有根本原因。其内在关系,如下图所示:
[拓展提升]
自然灾害实质上是人地关系的冲突,是人地关系不和谐的极端表现形式。人类要发展,就要利用自然,利用自然必然会有风险。所以关键是认识其本质和特点,改变行为方式,遵循自然规律,以最小风险换取更好的发展。
—————— 应用体验不可少 ———————
1.导致自然灾害的频率和损失出现加速增长态势的根本原因是(  )
A.世界人口和经济快速增长
B.迅猛的城市化进程
C.防灾体系建设的相对滞后
D.以人类中心主义观念为指导的传统发展模式
解析:选D 自然灾害的本质在于人地关系的冲突,也就是人类中心主义观念指导下不合理的传统发展模式使人类遭到自然界的报复。A、B、C三项均是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
2.下列地理事件直观地表明自然灾害本质的是(  )
A.夏秋季节,我国东部沿海常遭受台风袭击
B.河流对泥沙的搬运沉积导致黄淮海平原多洪涝现象
C.黄土高原的人为植被破坏,使其水土流失灾害加剧
D.冬季大规模冷空气南下带来寒潮灾害
解析:选C 自然灾害的本质是人地关系的冲突,而A、B、D三项只表明了自然灾害过程的异变。
3.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从甲图到乙图洪水高风险区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在相同的灾害强度下,甲、乙两图中,灾情较大的是________图。
(3)从图中的变化说明人类活动对洪水灾害的影响并揭示自然灾害的本质。
解析:该题考查人类活动对承灾体(洪水高风险区环境)和灾情的影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学以致用的能力。人类活动进入高风险区,引起承灾体的变化,结合图例可以看出,乙图中居住人口增加,房屋建筑
增多,经济密度明显增大,人类活动进入高风险区就会“放大”区域灾情。 自然灾害的本质就是人地关系的冲突。
答案:(1)在洪水高风险区,居住人口增加,房屋建筑增多,经济密度明显增大。
(2)乙
(3)洪水本来是一种自然现象,当人类在河流两岸,进而在河漫滩上修筑定居点扩大耕地面积,用堤坝束狭河床、保护家园的同时,也人为抬高了洪水水位,增加了洪水灾害的风险和灾情。自然灾害的本质是人地关系的冲突。
P15活动提示 1.根据表中的数据绘制柱状统计图,如下图:
2.自然灾害是自然进程与人类发展矛盾冲突的产物,其本质就是人地关系的冲突,是人地关系不和谐的极端表现形式。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世界经济和科技加速发展的同时,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和造成的损失出现了加速增长的态势。其根本原因在于人类中心主义观念指导下的传统发展模式所造成的人地关系失衡。
3.人类诞生至今,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强。由于人类无节制地自我扩张,盲目地、大规模地改造自然,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同时迅猛的城市化进程和防灾体系建设的相对滞后,使自然灾害的风险和损失程度都大大提高。因此,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应该协调好人地关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不断探索和掌握自然发展的规律,调整发展的战略,趋利避害,用最小的自然风险换取最好的人类发展。同时,不断改进和完善减灾防灾体系,加强自然灾害预警系统的建设,减少自然灾害所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一、选择题
在过去的2 200年间,我国共发生大水灾1 600多次,大旱灾也有1 600多次,1977年以前的508年中,称得上“风调雨顺”的年份仅有7年,20世纪80年代以来,受灾的耕地每年都在40%左右。据此回答1~3题。
1.水旱灾害是我国最严重的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地区主要在东部沿海平原,这说明自然灾害的分布具有(  )
A.时间分布的规律性  B.空间分布的规律性
C.成因机制的规律性 D.变突和渐变的双重性
2.暴雨洪涝在山区可能诱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这说明自然灾害具有(  )
A.空间分布的规律性
B.时间分布的规律性
C.成因机制的规律性
D.自然和社会的双重性
3.目前人类尚不能控制水旱灾害的发生,但是我国通过修建水利工程和植树造林等措施,减轻了水旱灾害的损失,这说明自然灾害具有的特点是(  )
A.突变和渐变双重性
B.联系和分异双重性
C.自然和社会双重性
D.难免和可防双重性
解析:1.B 2.C 3.D 水旱灾害在我国的分布具有空间分布的规律性特点;暴雨洪涝可能诱发滑坡、泥石流灾害,这说明自然灾害具有联系性;我们不能控制水旱灾害的发生,但是可以减轻灾害损失,说明自然灾害具有难免和可防双重性。
2014年2月1日,印度尼西亚减灾署官员证实,北苏门答腊省锡纳朋火山已喷发,喷出的火山炽热岩屑造成至少11人丧生。2013年12月底,锡纳朋火山活动活跃,当地政府陆续疏散逾3万名民众。若火山爆发于高山,则会引发冰雪大量融化,使山谷中的泥石流暴发,造成巨大损失。据此回答4~5题。
4.关于火山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火山的喷发具有周期性
B.火山的分布具有规律性
C.火山喷发属渐变性的自然灾害
D.火山喷发常形成洼地地形
5.火山喷发可能诱发的自然灾害是(  )
A.地震和台风 B.风暴潮和泥石流
C.泥石流和地震 D.滑坡和寒潮
解析:4.B 5.C 第4题,火山根据活动特征可分为活火山、死火山、休眠火山,只有活火山喷发具有周期性。火山是地球内能量的释放形式,其分布是有规律可循的,一般分布在板块交界处,火山喷发物在火山口常形成火山锥。第5题,火山喷发是一种地质现象,常常诱发地震和滑坡,同时火山喷发使山顶积雪融化也能产生泥石流。
随着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日趋强烈,人类活动直接影响着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和承灾体的易损程度,对灾情的变化有“放大”和“缩小”作用。据此回答6~7题。
6.同一次灾害中,能缩小灾情的行为是(  )
A.迁入自然灾害的高风险区
B.到有肥沃的火山灰土地的活火山附近种田居住
C.在洪水的高风险区开垦荒地
D.尽快恢复灾区的生产、生活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自然灾害的本质是人地关系的冲突
B.台风灾害在人类诞生之前即存在
C.人类社会越发展自然灾害越严重
D.世界人口和经济规模快速增长是人类加重自然灾害的根本原因
解析:6.D 7.A 第6题,A、B、C三项均是人类进入了自然灾害的高风险区,这样能增大灾情,在灾后尽快恢复生产、生活可有效地减小灾害的影响。第7题,在人类诞生前,因无承灾体,因此,无所谓灾害;人类社会的发展在使灾害频率和损失增加的同时,也会开展减灾救灾活动,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人类中心主义观念指导下的传统发展模式是造成人地关系失衡的根本原因。
二、综合题
8.读台湾岛地形示意图,回答问题。
(1)台湾岛发生最多的自然灾害是什么?
(2)在同一次自然灾害中,岛的西部往往比东部灾情严重,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台湾地区发生地震的原因及决定灾情大小的因素。第(1)题,台湾岛位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比较活跃,多发生地震。第(2)题,在同一次自然灾害中,也就是说致灾因子的强度是相同的,那么决定灾情大小的因素主要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防灾抗灾的投入,防灾抗灾投入因处在同一行政范围内,差别也不大,因此应主要从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这一因素分析,从地形图可知,台湾岛的西部是平原地形,人口稠密、经济发达,而东部多为山地,平原面积小,人口、城市分布少,经济落后,在同一次灾害中灾情小于西部。
答案:(1)地震。
(2)西部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城市较多、交通设施密集。
9.下图是世界重大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柱状统计,读图回答问题。
(1)描述1950~2001年自然灾害损失的发展趋势,并分析说明这种趋势产生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2)从图中可以看出,不同的年份,灾害损失差异很大。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3)要减轻灾害损失,你认为应采取哪些措施?
解析:图中反映的是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回答问题时要明确:灾害强度越大,灾害的次数越多,经济损失越大;反之,经济损失越小。若经济发展水平高,防灾、抗灾能力弱,危害程度重;经济发展水平低,防灾、抗灾能力强,危害程度轻。若要减轻灾害损失,其措施要从遵循自然规律,及时预报,提高防灾、抗灾能力等方面分析。
答案:(1)灾害损失越来越重,1995年后有下降的趋势。不断加重的原因可能是:①重大灾害发生次数增多;②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后期下降的原因可能是:①重大灾害次数减少;②防灾、抗灾能力提高。
(2)不同年份重大灾害发生的次数不同和强度不同。
(3)①遵循自然规律,避免人地关系激化;②研究灾害发生规律,及时预报;③提高防灾、抗灾能力等。
第一节 自然灾害的地域差异
    
                     自然灾害发生的地域差异
—————— 情景导入先思考 ———————
2013年世界七级以上地震分布图
思考探究:(1)从图中来看2013年世界七级以上地震分布有何特点?
提示:呈带状分布。
(2)为什么上述地区多发生地震?
提示:多处在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跃。
—————— 基础知识要记牢 ———————
1.差异表现
(1)发生率的地域差异:亚洲是自然灾害最频繁的大洲。
(2)发生地点的地域差异:
灾害种类
分布地区
干旱
非洲、西亚十分突出
台风
西北太平洋沿岸国家
洪水
孟加拉国、中国、印度等亚洲国家
地震、火山
日本、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太平洋周边的一些国家
2.带状分布
(1)全球地震带:与活动性很强的地质构造带一致。
①最主要的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②重要的地震带:大洋中脊、大陆裂谷。
(2)全球两大灾害带:
①环太平洋灾害带:地震、火山、台风、海啸、风暴潮,以及大量的地质灾害和海岸带灾害。
②北半球中纬度灾害带: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洪水、台风、干旱、低温、风沙等气象灾害。
—————— 重点难点掌握好 ———————
一、全球两大灾害带的比较
灾害带
环太平洋灾害带
北半球中纬度灾害带
位置
环绕太平洋沿岸,宽数百千米的地带
北纬20°~50°之间的环球自然灾害带
主要灾害
地震、火山、台风、海啸、风暴潮
地震、滑坡、泥石流、水旱、风暴潮、台风
致灾因子(自然地理背景) 
板块交界处→火山、地震→海啸
热带、副热带海域→台风→风暴潮
不同气候带的边缘→水旱灾害
热带、副热带海域→台风→风暴潮
地势高差大、地形复杂→滑坡、泥石流
承灾体特征(人文地理背景) 
人口集中、经济发达地区
位于中低纬度地带,人口稠密、经济密集度大
二、世界各大洲自然灾害的特点
大洲名称
自然灾害特点
亚 洲
自然灾害类型齐全,主要有地震、干旱、洪涝、台风、热浪、寒潮、沙漠化、水土流失等。灾害分布广泛,灾害损失巨大。其中中国、日本、印度、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等国灾害频繁
欧 洲
自然灾害类型相对较少,低温灾害特别是雪灾比较严重
非 洲
灾害类型较少,以旱灾为主,旱灾引发蝗虫灾害。由于人口压力过大,引起严重的土地退化、沙漠化现象。旱灾主要分布于热带草原地区
北美洲
自然灾害类型齐全,地震、龙卷风、飓风、洪涝灾害突出,损失严重。西海岸主要为地震、火山灾害;东、南部龙卷风、飓风灾害突出;中、南部洪涝灾害严重
南美洲
自然灾害类型相对较少,以地震、火山喷发、泥石流灾害为主,集中分布在西海岸的智利、哥伦比亚、秘鲁等国
大洋洲
大陆内部气象灾害较多,岛屿多火山、地震灾害
—————— 应用体验不可少 ———————
全球的自然灾害在空间上的带状分布现象,称为自然灾害带。据此完成1~3题。
1.环太平洋自然灾害带内易发的自然灾害有(  )
①火山、地震 ②台风、海啸 ③风暴潮、洪涝 ④病虫害、鼠害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20°N~50°N之间的环球自然灾害带内山地地质灾害严重的原因是(  )
A.多高山积雪冰川
B.植被稀疏,地面以荒漠为主
C.地势高差大,地形复杂
D.水旱灾害频繁
3.经常遭地震、火山威胁的国家有(  )
A.中国、日本、伊拉克    B.日本、美国、巴西
C.日本、菲律宾、印尼 D.墨西哥、智利、印度
解析:1.A 2.C 3.C 第1题,根据环太平洋灾害带的环境特征推知易发生的灾害是火山、地震、台风、海啸、风暴潮等。第2题,20°N~50°N之间是全球山地最集中的地区,地势起伏大,地形复杂,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繁发生。第3题,日本、菲律宾、印尼三国位于环太平洋自然灾害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所以经常受到地震、火山的威胁。
4.(浙江自选模块)读美国本土主要自然灾害分布示意图,图中阴影部分①~④代表不同的灾害类型。完成(1)~(3)题。
(1)图中灾害类型与序号对应正确的是(  )
A.①龙卷风 ②海啸 ③飓风 ④暴风雪
B.①海啸 ②暴风雪 ③龙卷风 ④飓风
C.①海啸 ②飓风 ③龙卷风 ④暴风雪
D.①飓风 ②暴风雪 ③龙卷风 ④海啸
(2)下列关于美国本土自然灾害发生时间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飓风一般发生在春季
B.暴风雪主要发生在冬季
C.海啸一般发生在白天
D.龙卷风主要发生在夜晚
(3)龙卷风能把地面上的物体或人畜“吸”起卷入空中,往往造成严重的财产损失与人员伤亡。试从地形与气候角度分析美国本土龙卷风多发的原因。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熟记美国本土主要的自然灾害类型及分布地区。第(1)题,①地处美国西部的太平洋沿岸,此地区地处板块交界处多地震及海啸灾害。②地处西北大西洋沿岸,每年的夏秋季节多飓风灾害。③地处美国中部的大平原地区,春夏季节经常发生龙卷风灾害。④地处美国东北部地区,冬季常遭受暴风雪袭击。第(2)题,飓风常发生于夏秋季节,故A项错误;暴风雪主要发生于冬季,故B项正确;海啸的发生没有时间及季节规律,故C项错误;龙卷风的发生要有对流天气,常出现在白天,故D项错误。第(3)题,美国独特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有利于龙卷风的生成。位置:美国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南临墨西哥湾,水汽条件非常好。地形:美国东部为高原、西部为山地、中间为中央大平原,且主要山脉如落基山、阿巴拉契亚山大致都为南北走向,对来自墨西哥湾的暖湿气流和来自加拿大的冷空气不能起到很好的阻挡作用,冷暖空气都能长驱直入到达内陆地区。气候:在春夏季,美国主要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大西洋、太平洋和墨西哥湾的暖湿气流源源不断地向美国大陆输送,与来自西部落基山的干燥冷空气在低地平原相遇,当积聚到一定强度后,龙卷风就产生了。
答案:(1)C (2)B (3)地形:平原地形有利于冷暖空气长驱直入。气候:春夏季向大陆输送的暖湿空气与来自西部的干燥冷空气相遇,积聚到一定强度后产生龙卷风。
P48活动提示 根据地震在地理分布上的共同特点,运用板块构造知识分析地震的发生机制,地震的成因和规律;在地理分布上,1960年智利大地震和1999年我国台湾大地震,都位于环太平洋灾害带上。这两次地震的发生,都源于板块运动引起的断层活动。智利地震地区位于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交界地带,我国台湾地震地区位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交界地带。
                         
                     自然灾害危害的地域差异
—————— 情景导入先思考 ———————
2013年4月16号,巴基斯坦、伊朗交界地区发生里氏7.7级地震,震源深度15.2 km,45人遇难,逾千栋房屋受损。2013年4月20号,四川雅安发生里氏7.0级地震,震源深度13 km,196人死亡,12 211多人受伤,财产损失重大。
思考探究:巴基斯坦、伊朗交界地区发生的地震震级大于四川雅安发生的地震,而人员伤亡比四川雅安少,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巴基斯坦、伊朗交界地区人口稀少,震源深度大,而四川雅安人口稠密,震源深度较小。
—————— 基础知识要记牢 ———————
1.差异表现
(1)从个例看:强度相当的同一种灾害发生在不同的地点和不同的时间,其损害程度可能大不相同。
(2)从总体状况看:灾害损失的区域分布呈现极大的差异,在各大洲中,亚洲的灾害损失最为严重。
2.因素分析
—————— 重点难点掌握好 ———————
自然灾害损失程度差异的因素分析
—————— 方法技巧很重要 ———————
分析不同地区灾情大小的方法
影响灾情大小的因素主要有三个:经济发展水平、灾害强度、减灾能力。一般而言,经济发展水平、灾害强度与灾情呈正相关,减灾能力与灾情呈负相关。具体如下图所示:
因此分析不同地区灾情大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灾害本身强度、人口密度、经济发展水平、发生时间、救灾能力等。灾害本身强度大、人口城镇密集、经济发达,则灾害损失大;发生在夜间,抗灾能力差则造成的损害大。
—————— 应用体验不可少 ———————
1.与其他大洲相比,欧洲自然灾害损失较轻的原因是(  )
A.人口较多,密度较大
B.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城市人口少
C.经济发展水平高,抗灾减灾能力强
D.面积小,社会财富密度高
解析:选C 欧洲人口和城镇密集,经济发达,社会财富密度高,自然灾害绝对损失严重;但是欧洲经济发展水平高,抗灾减灾的能力强,自然灾害对其危害程度较轻,相对损失较低。
2.读某次震级为里氏7.8级地震构造图及资料统计,回答下列问题。
总人口
/万人
建筑面积
/×104m2
地震中
灾后死
亡人数
/人
伤亡人
数/人
经济损
失/亿元
倒塌建筑
/×104m2
A
127
8 119 746
34 762
176.310
3 187 789
187
B
16
68 837
1 487
3.462
34 163
77
C
0.23
362
56
0.000 87
217.2
32
 (1)此次地震中城市A的伤亡人数和经济损失远高于县城B和乡村C,试分析原因。
(2)地震造成的建筑损毁最严重的是__________,说明判断的依据。
(3)分析灾后死亡人数占伤亡总人数的比重,说明特点并分析原因。
解析:该题考查不同条件下的灾情差异。解答本题关键是抓住以下几点:(1)人口越集中,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灾情越严重。(2)经计算,建筑损毁比例最大的是乡村C,这与建筑抗震能力有关,同时与距震中距离有关。(3)灾后人员的伤亡与灾后救援及救助、自救水平有关。
答案:(1)城市A人口多、密度大,经济发展水平高。
(2)乡村C 乡村经济发展水平低,建筑水平低,房屋建筑抗震能力差,与震中距离较小。
(3)由A→B→C比重增大。城市医疗水平高,救助能力强,对灾中伤员救治及时到位,而县城、乡村相应条件较弱。
3.(福建高考)下图甲、乙分别示意广东省社会经济易损性和防洪标准。读图,结合有关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1)指出图中A地区防洪标准与社会经济易损性的关系,并分析原因。
(2)简述B地区为减少洪水引发的次生地质灾害的危害应采取的措施。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解自然灾害危害程度的区域差异及地质灾害的防御。第(1)题,从甲、乙两图可以看出A地区社会经济易损性高,防洪标准在100~200年一遇。原因要从地形、人口、经济等方面去综合分析。第(2)题,从图中B位置和水系形状,可知位于山区,洪水引发的地质灾害主要是滑坡和泥石流。采取措施应从修建水库,植树造林,调节洪峰,护坡,搬迁等方面去分析。
答案:(1)关系:正相关(A地区社会经济易损性高,防洪标准也高)。
原因:A地处于珠江三角洲,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发生洪涝灾害的危险度高;人口密集,经济发达,洪灾造成的社会经济损失大,所以应提高防洪标准。
(2)植树造林,生态退耕;修建护坡工程;修建水库;迁出高风险区。
一、选择题
1781年冰岛拉基火山喷发,其产生的有毒气体和饥荒使冰岛人口减少了1/5;1815年印尼坦博拉火山喷发导致9.2万人死亡;1985年哥伦比亚鲁伊斯火山一次中等规模的喷发也造成了2.3万人死亡。据此回答1~2题。
1.三次火山喷发位于两大自然灾害带的是(  )
①冰岛拉基火山喷发 ②印尼坦博拉火山喷发 ③哥伦比亚鲁伊斯火山喷发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
2.三次火山喷发造成的人员伤亡数不同,最不可能的原因是(  )
A.灾害强度不同 B.人口密度不同
C.抗灾减灾能力不同 D.太阳高度不同
解析:1.C 2.D 第1题,冰岛位于北极圈附近,既不位于环太平洋灾害带,又不位于北半球中纬度灾害带。第2 题,火山喷发的能量来自地球内部,危害大小与太阳高度无关。
读我国旱涝灾害分布示意图,回答3~5题。
3.P地和Q地常常此旱彼涝,主要原因是(  )
A.夏季风进退异常     B.海陆位置不同
C.台风影响 D.用水季节变化
4.我国旱涝灾害都较严重的是(  )
A.人口稀少地区 B.经济落后地区
C.东部平原地区 D.盆地高原地区
5.衡量旱涝灾害灾情大小的标准是(  )
①人口密度 ②人类伤亡和财产损失的数量 ③经济发展水平 ④自然资源与环境遭受破坏的程度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3.A 4.C 5.D 第3题,我国旱涝灾害的发生与夏季风的强弱变化关系密切,夏季风势力强,来得早、退得迟,易造成南旱北涝,反之南涝北旱。第4题,结合两幅图可知,东部平原地区旱涝灾害都较严重。第5题,人类伤亡和财产损失的数量、自然资源与环境遭受破坏的程度是衡量旱涝灾害灾情大小的标准。而人口密度、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旱涝灾害灾情大小的因素。
读全球自然灾害灾情的区域分布(1985~1999年),回答6~7题。
区域
非洲
北美洲
南美洲
亚洲
欧洲
大洋洲
全球
死亡人数/人
地震
2 670
11 510
27 900
127 020
320
180
169 600
风暴
1 250
18 140
550
59 810
1 460
440
81 650
洪水
15 810
3 670
4 480
222 780
1 800
3 290
251 830
其他
2 660
3 610
2 610
19 480
4 320
490
33 170
合计
22 390
36 930
35 540
429 090
7 900
4 400
536 250
经济损失/亿美元
地震
13.1
568.0
44.9
1 419.4
114.2
50.6
2 210.2
风暴
12.9
1 826.8
6.4
555.2
354.1
22.8
2 778.2
洪水
19.5
375.4
41.3
1 926.9
412.3
66.0
2 841.4
其他
22.7
624.1
16.5
196.4
243.2
25.4
1 128.3
合计
68.2
3 394.3
109.1
4 097.9
1 123.8
164.8
8 958.1
6.经济损失和死亡人数均最多的大洲和灾害种类分别是(  )
A.南美洲、地震      B.北美洲、风暴
C.亚洲、洪水 D.非洲、泥石流
7.北美洲和南美洲因灾害死亡的人数差不多,而经济损失北美洲是南美洲的33倍,这是因为(  )
A.南美洲的防灾能力强
B.政府的高度重视
C.经济密集度北美洲远远高于南美洲
D.地貌特点悬殊
解析:6.C 7.C 第6题,由表中灾情分布可知:各大洲中,经济损失最多的是4 097.9亿美元,为亚洲,死亡人数最多的是429 090人,还是亚洲;按灾害种类,经济损失最多为2 841.4亿美元,为洪水,死亡人数最多为251 830人,还是洪水,因此选C。第7题,自然灾害的损失受经济发展水平、防抗灾能力等因素的影响,联系世界地理相关知识,不难得出答案。
二、综合题
8.读世界洪涝灾害多发地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世界洪涝灾害多发地所在的自然灾害带,并归纳我国洪涝灾害多发区的分布。
(2)据图及所学知识分析甲地灾情形成的原因。
解析:第(1)题,世界各种自然灾害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灾害带和北半球中纬度(北纬20°~50°)灾害带。由图中点的分布可知世界洪涝灾害多发地在北半球中纬度(北纬20°~50°)灾害带,我国洪涝灾害多发区主要分布于东部季风区。第(2)题,首先确定甲地位于(恒河)三角洲,然后结合当地地形、气候、水文状况及社会经济状况来分析。
答案:(1)北半球中纬度(北纬20°~50°)灾害带。东部季风区。
(2)甲地位于(恒河)三角洲;地势低平,排水不畅;热带季风气候,雨季降水丰沛;河网密布;人口密度大;防灾减灾能力弱。
9.损失率是指受灾区域各类财产的损失值与灾前(正常)值之比。影响损失率的因素主要有灾害的强度、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地区抗灾能力等。下图为我国北方某区域自然灾害损失率(‰)等值线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简述图示区域自然灾害损失率的分布规律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2)造成图示区域经济损失最严重的自然灾害是什么?并分析自然原因。
解析:第(1)题,图示中等值线的分布较为复杂,像这样的等值线分布规律要分块描述;根据材料可知,东部地区是以经济发达的京津地区为中心损失率向周围递增,与经济发展水平递增的方向相反,其影响因素应该是抗灾能力;西部自东向西损失率递减,与经济发展水平递减方向相同。第(2)题,我国北方地区造成经济损失最严重的自然灾害是旱涝灾害。从图来看, 该灾害的受灾面积很广,不论什么地形都有分布(涝灾主要分布在地势低平的区域),可判断该灾害类型为旱灾。北方旱灾的自然原因主要从气候方面分析,一是降水总量少,二是降水变率大。
答案:(1)图中东部地区从京津地区向南、向西、向北,自然灾害损失率逐渐上升,主要影响因素是地区抗灾能力;西部地区从东向西,自然灾害损失率逐渐下降,主要影响因素是地区经济发展水平。
(2)旱灾。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小;降水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
第三节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
    
                     生态破坏诱发自然灾害
—————— 情景导入先思考 ———————
思考探究:图片中的景观反映了什么环境问题?与人类活动有没有关系?
提示:水土流失。有关系,主要是不合理的人类活动造成的。
—————— 基础知识要记牢 ———————
1.生态破坏
(1)产生原因:人类不合理地、过度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破坏了自然界原有的生态平衡。
(2)直接表现:森林锐减和草原退化。
(3)后果表现: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日趋严重。
2.水土流失灾害
(1)主要原因:人类乱垦土地、滥伐森林、破坏草地的活动。
(2)危害:
①直接危害:使肥沃的表层土壤变薄乃至丧失,土地生产力受到根本性的破坏。
②间接危害:加剧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的发生;淤塞水库、抬高河床、影响航运、增大洪涝的风险。
(3)我国分布
3.土地荒漠化灾害
(1)原因
(2)发展趋势:
①全球的土地荒漠化呈加速发展之势。
②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最大、蔓延迅速、受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 重点难点掌握好 ———————
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成因分析
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成因一般都要从自然和人为两个方面去分析,从目前状况看,人为因素是主要的、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具体图解如下所示:
[拓展提升]
土地荒漠化与沙尘暴的关系
沙尘暴的形成需要三个条件:大风、不稳定的大气层结构和地面上的沙尘。荒漠化的土地与空气层的摩擦力减小,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风速。而失去植被裸露的土地,成为沙尘暴的沙源地。近年发生的沙尘暴中,沙质草地和旱作耕地是主要沙源。因此,荒漠化扩大了沙尘源,增加了沙尘暴天气的发生。
—————— 应用体验不可少 ———————
下图为我国某地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分布图,甲、乙两图例各代表一类生态环境问题。读图回答1~2题。
1.乙图例代表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
A.森林锐减     B.水土流失
C.土地荒漠化 D.湿地减少
2.上述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间接危害不包括(  )
A.土层变薄,土壤肥力下降
B.加剧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的发生
C.抬高河床,影响航运
D.淤塞水库,增大洪涝
解析:1.B 2.A 第1题,图示区域为我国西南地区长江中上游的一部分。该区域降水丰沛,地形崎岖,落差较大,而人类活动对该区的植被破坏又较为严重,因而极易引起水土流失问题。第2题,土层变薄、土壤肥力下降是水土流失的直接危害;加剧滑坡、崩塌、泥石流、淤塞水库、抬高河床、影响航运、增大洪涝均为水土流失的间接危害。
读某区域30年前和现在环境变化示意图,回答3~4题。
3.图示地区出现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
A.水土流失     B.土地荒漠化
C.土壤盐碱化 D.水污染
4.造成该主要环境问题的原因是(  )
A.过度砍伐森林 B.过量引水灌溉
C.过度开发沼泽 D.城市化过度发展
解析:3.B 4.A 第3题,由图中环境变化信息判断,该地区沙漠广布,沙漠面积扩大。第4题,该地区随着森林的大面积减少,沙漠面积扩大。
5.甘肃民勤是我国沙尘暴多发地区之一。1998~2006年间平均每年发生沙尘暴11次。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甘肃民勤春季沙尘暴频发的地理因素。
(2)分析甘肃民勤沙尘暴强烈的人为因素。
(3)为保护民勤绿洲,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解析:沙尘暴的形成需要物质条件(沙源)和动力条件(大风)。由图中信息可知民勤地表沙漠广布、地处温带大陆性气候区,降水少,多大风,具备形成沙尘暴发生的条件。沙尘暴形成的人为因素主要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如过度放牧、过度开垦、过度樵采和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等有关。保护绿洲的措施主要从节水、保护生态环境、加强法制建设等方面分析。
答案:(1)民勤周围沙漠广布(沙源丰富,植被少),春季升温快、降水少,地表干燥,易起沙;气旋与冷空气活动频繁(恰位于寒潮南下的路径上),多大风天气。受地形影响(狭管效应),地面风速增强。
(2)过度放牧、过度开垦、过度樵采;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等。
(3)调整农业结构,发展高效农业;关闭高耗水工业部门;退耕还林、还草,植树种草;兴修水利工程,保护水源地;加强节水和环保宣传,加强相关法制建设。
P62活动提示 
                         
                     环境污染诱发自然灾害
—————— 情景导入先思考 ———————
近几年以来水污染事件频发,特别饮用水、地下水污染等问题,已严重威胁民众的正常生活。2014年4月10日,兰州市威立雅水务公司出厂水及自流沟水样中苯含量严重超标,引发水污染事件。兰州市自来水污染事件污染源被认定为中石油兰州石化分公司一条管道发生原油泄露,污染供水企业的自流沟所致;检测结果显示出厂水苯含量高达118 μg/L,自流沟苯含量170 μg/L,远超国家标准的10 μg/L。
思考探究:(1)分析饮用水污染造成的主要危害有哪些?
提示:①影响居民的正常生活,②危害居民身体健康。
(2)针对饮用水污染可采取哪些防控措施?
提示:加强供水体系的日常管理和维护;划定水源保护区;建立应对水污染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加强监督管理和执法,提高公众保护饮用水源的意识。
—————— 基础知识要记牢 ———————
1.环境污染造成的人为自然灾害
(1)概念:人类排放到自然环境中的各种人造物质破坏了环境的自然状态,通过某些自然过程的积聚和放大,会引发一系列的灾害,反过来给人类自身造成严重的后果。
(2)案例:
①过度排放氮、磷等物质引起的湖泊富营养化和水华暴发灾害,近海海域赤潮灾害。
②重金属化合物和有机毒物污染水体和土壤。
2.土壤污染灾害
(1)污染源:农药、化肥、各种废弃物。
(2)危害
(3)防治:建立土壤质量监测机制。
3.水体污染灾害链
(1)产生原因:大量排放生产废水和生活污水。
(2)危害:引起地下水超采,水位下降,导致地面沉降、地裂缝、盐渍化和海水入侵。
—————— 重点难点掌握好 ———————
一、土壤污染的产生及其危害链
二、水体污染灾害链
—————— 方法技巧很重要 ———————
环境污染防治措施的思维模板
环境污染的成因有多种,但都是因为污染物的浓度与数量超过了环境承载力而造成的,因此环境污染的整治应重点从降低污染物的浓度、减少污染物的数量两方面着手。此外,再好的措施也需要人来实施,因此需要政府、公众的参与。
—————— 应用体验不可少 ———————
2014年4月12日,广东大亚湾黄金海岸沿岸海水变黑,沙滩和水面上有黄绿色泡沫,专家确认是由红色赤潮藻引发的赤潮,目前影响海域达80km2,为2004年以来最大面积赤潮。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有关赤潮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赤潮是水体富营养化的结果
B.含磷洗涤剂广泛使用与排放是发生赤潮的主要原因之一
C.在封闭的海湾更容易发生赤潮
D.赤潮的发生是与人类活动无关的自然现象
2.在下列水域中,最容易发生赤潮的是(  )
A.杭州湾      B.莱州湾
C.辽东湾 D.珠江口
解析:1.D 2.D 第1题,由题中B项可以得出赤潮主要是人为原因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第2题,珠江口周围岛屿众多,相对较封闭,海水净化速度慢,水温高,并且污水排放量大,海水富营养化程度高,是最容易发生赤潮的水域。
3.(全国卷)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近百年来,上海市饮用水主要水源地发生了很大变化:1910年为苏州河,1928年改至黄浦江中、下游,1978年改至黄浦江中、上游,2010年改至长江青草沙(见图)。
(1)分析上海市饮用水主要水源地变化的原因。
(2)提出保护城市水源地应采取的措施。
解析:第(1)题,据图示,饮用水源地由苏州河→黄浦江→长江,河流的水量越来越大,说明城市供水量在增加;供水地由流经市区的河流变为长江,说明原水源地受到污染。第(2)题,侧重从水源地的环境保护分析。
答案:(1)水环境污染严重,城市需水量增加。
(2)控制污染源,加强水质监测和日常管理,防治水污染;制定污染事件的应急处理方案;加强城市水环境教育,增强公众水环境保护意识;强化水资源管理等。(答出其中三项即可)
                     气候变暖诱发自然灾害
—————— 情景导入先思考 ———————
思考探究:漫画中反映的是哪种环境问题?该环境问题对地球产生哪些影响?
提示:全球气候变暖。会使各地的降水和干湿状况发生变化,导致干旱、沙尘暴等灾害性天气频繁发生;生物多样性减少;人类健康受到威胁等。
—————— 基础知识要记牢 ———————
1.气候变暖的事实和原因
(1)事实
(2)原因
2.气候变暖的灾难性后果
(1)世界各地异常气候现象增多,洪水、滑坡、泥石流和雪崩的损失增加。
(2)水土流失增强,农作物产量下降。
(3)传染病蔓延的风险增加。
—————— 重点难点掌握好 ———————
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及产生的灾难性后果
[拓展提升]
(1)温室气体不仅是二氧化碳,还有甲烷、氢氟碳化物、氧化亚氮等。
(2)气候变暖也不是有百害而无一利,例如,气候变暖导致高纬地区气温上升,农作物生长的热量条件得到改善,其产量将增加。
—————— 应用体验不可少 ———————
(江苏高考)下图是1992年和2003年格陵兰冰原面积对比图。读图回答1~2题。
1.1992年至2003年格陵兰冰原面积不断缩小,反映了(  )
A.地壳活动加剧     B.日地距离缩短
C.黄赤交角增大 D.全球气候变暖
2.全球冰川大量融化和退缩会导致(  )
A.海平面上升,海岸侵蚀加剧
B.冰川融水增多,全球水量增加
C.海洋面积增大,海岸线长度增加
D.热量消耗增多,全球温度下降
解析:1.D 2.A 第1题,图示格陵兰冰原面积2003年比1992年明显变小,说明冰川大量融化,反映了全球气候变暖。第2题,冰川大量融化,会导致海平面上升,海岸侵蚀加剧,沿海低地被海水淹没,海洋面积扩大、陆地面积缩小,海岸线变短;冰川水属于全球水量的组成部分,所以,冰川融化,并不能导致全球水量增多;冰川融化是全球气候变暖的结果,大量冰川融化,吸收热量增多,会导致局部地区气温上升幅度变慢,但并不能使全球气温下降。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全球气温变化曲线图。
材料二 江湖很受伤,珠峰不下雪。
隆冬时节,珠峰反倒没有大雪满山、冰川倾泻的风采,强烈的高空风吹走了珠峰“颈部”的一圈白色“围巾”,裸露出瘦骨嶙峋的青色岩石,尖尖的峰顶“雪帽”显得单薄而孤独,而珠峰“腰部”以下的“裙摆”则呈现一片赭黄色。“15年前,珠峰的冬天往往大雪封山。这两年夏天降水明显减少,冬天也几乎不下雪。”珠峰山脚下寺庙的一位僧人如是说。
(1)全球气温的变化特点是怎样的?
(2)冰川快速融化,易引起喜马拉雅地区哪些自然灾害多发?对沿海地区又有何影响?
(3)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发展低碳经济,人类可以采取哪些有效措施?
解析:该题主要考查全球气候变暖及其带来的影响。第(1)题,注意准确描述气温的变化特点。第(2)题,喜马拉雅地区主要为高山,地形起伏大,大量的冰雪融水易诱发滑坡、泥石流、洪涝等灾害,冰川融水会导致海平面的上升。第(3)题,针对二氧化碳浓度上升的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
答案:(1)波动上升。
(2)滑坡、泥石流、洪涝等。海平面上升,危及沿海低地。
(3)减少化石燃料使用量,提高能源利用技术和利用率,采用新能源;大力植树造林,停止对森林(尤其是热带雨林)的破坏;倡导低碳生活方式等。
P66活动提示 1.过去100年来全球温度的变化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除1946~1975年全球大部分地区温度异常偏低外,其他时段世界绝大部分地区基本上是气温异常偏高,而且呈现出愈来愈高的特点。从全球温度增高的地区分布来看,经济较发达、人口较密集的中低纬度地区增温更加明显。
2.略。
一、选择题
(重庆高考)地理兴趣小组对某小流域进行水土流失的调查。据此回答1~2题。
1.在调查之前,该组同学需要优先收集调查区的地形图和(  )
A.气温分布图     B.降水量分布图
C.工业分布图 D.旅游景点分布图
2.下图是几位同学根据调查结果绘制的坡度与单位面积产沙量关系曲线,其中符合水土流失一般规律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1.B 2.A 第1题,影响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主要有地形(坡度较大)、降雨(降水集中多暴雨)、土壤(疏松物质组成)、植被(差)四个方面,因此需收集水土流失调查区的地形图、降水量分布图、植被分布图等。第2题,在一定坡度范围内,地面坡度越陡,地表径流的流速越快,对土壤的冲刷侵蚀力就越强,单位面积产沙量就越大,故排除②和④曲线;当坡度达到一定程度(25°~40°),单位面积产沙量不再有明显增加,而是保持一定水平,故①正确、③错误。
科尔沁草原,曾经水草丰美,但前些年却变成荒漠化严重的沙地。从1997年开始,科尔沁人因地制宜,防沙用沙,目前已初步扭转了“沙进人退”的局面,开始走向“沙绿民富”的道路。读科尔沁沙地位置示意图,完成3~4题。
3.科尔沁沙地曾经“沙进人退”、荒漠化严重的主要原因有(  )
①过度樵采 ②过度放牧 ③过度开垦 ④不合理灌溉导致的盐碱化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4.科尔沁沙地“沙绿民富”的主要原因不可能是(  )
A.全球气候变暖,冰雪融水增加
B.沙地边缘构建乔、灌、草防护林带
C.配套排灌设施,合理引用水资源
D.推广沙地植被恢复配套技术
解析:3.B 4.A 第3题,科尔沁沙地位于农牧过渡地带,导致荒漠化的主要原因是过度农垦和过度放牧。第4题,全球气候变暖,短时间内冰雪融水会增加,但蒸发愈加旺盛,会愈加干旱,加重荒漠化,故全球气候变暖不会使“沙绿民富”。
读化肥的污染示意图,完成5~6题。
5.若水中鱼类死亡,其原因可能是(  )
A.硝酸盐中毒死亡
B.溶解氧缺乏窒息死亡
C.藻类缺乏饥饿死亡
D.食道癌、胃癌发病死亡
6.由图可知,过量施用化肥可造成(  )
①土壤污染 ②白色污染 ③臭氧层破坏 ④水体污染 ⑤农作物污染
A.①②③④⑤ B.①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④⑤
解析:5.B 6.B 第5题,水体富营养化后导致藻类过度繁殖,水体缺氧,鱼类窒息而死亡。第6题,图中显示过量施用化肥造成的问题有土壤污染、臭氧层破坏、水体污染、农作物污染等。
7.(上海高考)气候变暖对全球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产生影响。下列现象与气候变暖有关的是(  )
①中低纬度沿海地区台风减少 ②冰川融化加速,海平面上升 ③我国东北水稻种植向北推进 ④青藏高寒区农作物播种推迟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选D 台风是太平洋热带低压强烈发展的天气现象,因全球气候变暖,可能导致热带低压值更低,更易发展成台风;青藏高寒区农作物因气候变暖,农作物播种可能提前。
二、综合题
8.读我国北方农牧过渡地带(局部区域)及其土地退化过程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将下列正确的代号填入图乙中相应的空白框中(每个代号限填一次)。
a.陡坡开垦 B.过度放牧
c.生态环境脆弱 D.大风季节开垦
(2)图示大部分地区的自然带属于________。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从气候因素分析该区域荒漠化严重的原因。
(3)我国北方的农牧过渡带,恰恰又是我国荒漠化最为严重的区域。请简要分析原因。
解析:本题侧重考查推理能力和对荒漠化的发生过程的理解。第(1)题,关键是通过读图把握北方农牧过渡地带土地退化的过程,理解因素间的相互联系,明确因果关系。第(2)题,结合已有知识根据所示地区的位置及生产活动(农牧过渡)可判断其自然带属于温带草原带,荒漠化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其气候特征影响荒漠化的发生。第(3)题,农牧过渡带本身生态环境脆弱,各自然要素变化大且人类活动变化也较大,利用不稳定。
答案:(1)自上而下依次是:c、b、a、d。
(2)温带草原带 ①夏季气温高,蒸发强烈;②降水较少,土壤干燥;③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加剧水分蒸发。
(3)农牧过渡地带生态环境脆弱且不稳定,人类活动也不稳定,土地很容易产生荒漠化。
9.(山东高考)下图为某流域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1)指出A支流的主要污水来源,并分析这些污水排入河流所产生的危害。
(2)分析B流域中农业土地利用整体布局所产生的生态效益。
解析:第(1)题,河流水体污染主要是来自人类工农业生产、生活中排放的废水。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A支流所流经地区有居民区和化工厂,故A支流的污水来源主要有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这些污水当中含有丰富的氮、磷成分,易使水体营养物质过多导致水质恶化,破坏河流生态系统。第(2)题,据图分析B流域等高线较稀疏且海拔在500 m以下,判断为低山丘陵地形,农业布局从山脚到山上依次是耕地、果园、林地,是典型的立体农业。林地和果园分布在山坡,可以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并且可调节局部小气候。
答案:(1)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危害:水质下降;破坏河流生态系统。
(2)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减轻水污染;调节小气候。
10.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示地区地面沉降的分布特点为________、__________。其中沉降平均速度最快的地区出现在________附近。
(2)导致图示地区地面沉降最直接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由于地面沉降,可能给A地区带来的环境问题主要有哪些方面?
解析:该题以地面沉降等值线图为背景,综合考查由于过量开采地下水而导致地面沉降的相关问题。该题可从两个方面突破,一是由经纬网确定该地区地处华北地区渤海沿岸;二是通过负等值线判读地面沉降状况,注意该图相邻两条等值线差值不相等。
答案:(1)分布不均 多中心 宁河
(2)长期超量开采地下水 地面沉降导致地下排污管道遭到破坏,致使市区出现污水外溢;河道泥沙大量淤积,汛期排洪不畅;沿海地区海水倒灌,水质恶化;风暴潮灾害损失剧增。
11.近些年来,自然灾害在全球范围频繁发生,自然灾害影响着人类生命安全,给人类造成极大经济损失,对自然环境也会产生极大的破坏。根据所给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一般年份我国自然灾害损失估计表
灾害种类
粮食损失/×108kg
直接经济损失/亿元人民币
干旱
200~250
150~200
洪涝
100
150~200
风暴潮
2.5~5
50~60
冰雹与低温
15~25
20~30
森林火灾
50~100
崩塌、滑坡、泥石流
2.5~5
20~30
风沙和沙漠化
2.5~5
20~30
(1)对我国影响最大的两种自然灾害是什么?简述其形成原因。
(2)修水库会改变自然环境的一些特点。2004年秋季,渭河流域发生洪水泛滥,陕西人就怪罪于三门峡水库,三门峡水库的管理者却认为洪水泛滥是陕西人自己造成的。请结合有关地理知识,站在水库管理者的角度分析这是为什么?
解析:本题考查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第(1)题,从表中分析,损失最大的两种自然灾害为干旱和洪涝,其原因一方面体现在季风气候的不稳定性,降水频率大;一方面体现在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这无疑对灾情起到了“放大”作用。第(2)题,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是黄河含沙量大的成因,因而三门峡水库的淤积以及渭河的一些河段成为地上河归根结底是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工作成效不够好的结果。
答案:(1)干旱与洪涝。我国东部季风区的降雨主要是因为夏季风的影响导致锋面雨带的推移而形成。季风环流不稳定,会引起不同地区的水旱灾害(我国东部地区的降水主要是由夏威夷高压的强弱、进退决定的,副高的位置和强弱一旦异常,就会引起我国不同地区的水旱灾害);我国众多的人口和悠久的农业历史使得旱涝灾害影响加大。
(2)理由是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工作成效不够好,导致黄河三门峡水库泥沙淤积严重,也使得渭河许多河段形成了地上“悬河”。
第二节 我国自然灾害的地理背景
    
                     我国自然灾害严重的地理背景
—————— 情景导入先思考 ———————
2013年,我国自然灾害以洪涝和地震、台风、干旱灾害为主,风雹、低温冷冻、雪灾、海洋灾害、森林火灾等灾害也均有不同程度发生。经核定,全年各类自然灾害共造成全国38 818.7万人次受灾,1 851人死亡,433人失踪,1 215万人次紧急转移安置;87.5万间房屋倒塌,7 703万间房屋不同程度损坏;农作物受灾面积31 349.8千公顷,其中绝收3 844.4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5 808.4亿元。
思考探究:我国自然灾害的总体特点是什么?
提示:灾情严重;灾害的种类多、发生频率高、强度大;灾害时空分布广,区域差异和季节性明显。
—————— 基础知识要记牢 ———————
1.自然地理背景
灾害类型
地理背景
气象灾害
海陆位置:东部濒临太平洋,面对世界上最大的台风源区;
气候:季风环流控制,气候复杂多变
地质灾害
山地、丘陵广布,地势起伏大;地壳运动活跃
生物灾害
我国地域辽阔,气候、土壤和植被多种多样
2.人文地理背景
(1)生态环境状况:长期积累的对自然的过度利用,形成了相对脆弱的生态环境。
(2)社会经济状况:社会经济系统对自然灾害的承受能力和防御能力低下。
(3)地理分布的不平衡性:我国人口和经济高度集中在自然灾害多发、易损的东部地区,加剧了自然灾害的严重性。
—————— 重点难点掌握好 ———————
我国自然灾害严重的地理背景
原 因
具体内容
自然地理背景
疆域范围
我国幅员辽阔、自然环境条件复杂,几乎所有的自然灾害类型都有发生,是世界上灾害类型最多的国家之一
地理位置
我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因此,陆地灾害与海洋灾害都有发生
气候特征
我国是一个季风气候典型的国家。夏季风影响我国东南半壁,冬季风则影响全国大部分地区。降水的年内与年际变化大,导致干旱、暴雨、洪涝等灾害经常发生。冬季的寒潮、大风天气则容易导致低温冷害、冰雪灾害等
地质地貌
我国境内的板块交界地带,地壳运动频繁,是世界地震、火山带的重要分布地区。由于我国地形条件复杂,山地和丘陵面积广布,表层岩体破碎,土层瘠薄,加之人类活动的影响深刻,植被覆盖率低,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等灾害极易发生
人文地理背景
人口和经济分布
我国人口的地理分布很不均衡,经济水平的地区差异也很明显。全国的大多数城市和人口集中在东部地区,这里经济相对发达,但洪涝、暴雨、台风、地震等自然灾害频繁,是我国自然灾害易发、多发地区
不合理的人类活动
我国是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长期对自然的过度利用,形成了相对脆弱的生态环境
防灾抗灾能力 
社会经济系统对自然灾害的承受能力和防御能力低下
—————— 应用体验不可少 ———————
我国的自然灾害以地震、洪涝风雹、高温干旱、台风、滑坡为主,低温冷冻、雪灾、沙尘暴、森林火灾等灾害也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据此回答1~2题。
1.我国自然灾害多发且严重,主要是因为(  )
A.气候类型多样
B.地形复杂多样
C.地域广大、幅员辽阔
D.独特而复杂的自然和社会经济环境
2.我国洪涝、台风、风雹、干旱等气象灾害多发的主要原因是(  )
A.幅员广阔,纬度跨度广
B.多山的地形,气候复杂
C.地势西高东低,海洋气流极易深入
D.独特的地理位置,强大的季风环流
解析:1.D 2.D 第1题,我国地域辽阔,自然地理环境复杂多样,加上各地各种各样的社会经济环境,使得我国自然灾害多发且严重。第2题,我国东部濒临太平洋,面对世界上最大的台风源区;受季风环流控制,气候复杂多变,台风、洪涝、风雹、干旱等气象灾害严重。
3.(全国卷)长江下游某城市边缘分布着丘陵,丘陵的基岩上有黄土覆盖(如下图所示)。近年来,由于城区扩展,大量开挖山坡,该地在夏季暴雨后曾发生多起黄土崩塌、滑坡灾害。阅读图文资料,分析该地黄土崩塌、滑坡多发的原因。
解析:解答该问题的关键是联系所学的黄土性质,崩塌、滑坡产生的原因及对图中信息进行综合分析。①崩塌是较陡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黄土的垂直节理发育,内部孔隙较大,在坡脚遭到人为作用而变陡,或者发生暴雨时容易使黄土层发生崩塌。②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图中显示黄土覆盖层和基岩之间有明显的滑动面,特别是该区域降水较多,加之人为开挖边坡的影响,从而导致滑坡发生。
答案:黄土垂直节理发育,孔隙度大;人工开挖边坡,破坏了坡面地形的稳定性。暴雨容易诱发坡地黄土崩塌;雨水下渗,在基岩与黄土之间容易形成滑动面,造成黄土滑坡。
          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分布特点和原因及多发区案例分析
—————— 情景导入先思考 ———————
据《清实录》和连横《台湾通史》中的有关记载,从1683年康熙统一台湾到1895年台湾被日本窃据前的212年间,台湾发生各种自然灾害110次,其中台风灾害60次,地震灾害21次。与大陆地区不同,台湾最严重的自然灾害是台风和地震灾害。
思考探究:台湾为什么多台风、地震?
提示:受海洋影响强烈, 是我国台风的主要登陆地点;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
—————— 基础知识要记牢 ———————
一、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分布特点和原因
1.自然因素与灾害分布
(1)季风气候:决定气象灾害的时空分布。
灾害类型
时间分布
空间分布
干旱灾害
多发于春秋两季
主要在西北和华北地区
洪涝灾害
多发于夏季
主要在东部季风区
台风、风暴潮
集中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
(2)地质地貌条件与气候条件叠加控制地质灾害的分布。
灾害类型
分布地区
地震
台湾以及西南、西北和华北的活动构造带
滑坡、泥石流
东部季风区与青藏高原区交界的西南山地
(3)主导性灾害组合类型的地区差异:
①东部季风区:以旱涝、暴雨、地震等灾害为主。
②西北干旱区:以干旱、风沙、盐渍化等灾害为主。
③青藏高寒区:以低温冷害、冰雪灾害等为主。
2.人文因素与灾害分布
人口、经济等人文环境因素决定了中国最严重的灾害集中于东部,其次为中部,而西部很少。
二、自然灾害多发区案例分析
1.自然灾害多发的表现
(1)华北:洪涝、干旱、地震、农作物病虫害等。
(2)东南沿海:台风、风暴潮等。
(3)川滇藏贵: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4)过渡地带:不稳定,自然灾害呈现多发、群发特征。
2.案例:自然灾害多发区—广东
(1)环境特点:地处热带、亚热带、海陆过渡带;属于人口和经济密集区。
(2)灾害类型:暴雨、洪涝、台风最常见,低温冷害、干旱、生物灾害也常发生。
(3)表现:①突发性气象灾害发生频率居全国之首;②自然灾害的危害后果相当严重,经济损失大。
—————— 重点难点掌握好 ———————
一、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分布特点和原因
灾害
类型
地域分布
多发
季节
主要原因
旱灾
黄淮海平原、东北平原为多发区
春、秋
季节降水和年际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衡
洪涝
长江中下游平原、黄淮海平原为多发区
夏季
受夏季风的影响大,受夏威夷高压势力强弱、雨带进退快慢的影响
地震
台湾省以及华北、西北、西南地区为多发区
无季
节性
台湾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处;西南地区、西北地区位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上;华北地区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
滑坡、
泥石流
西南地区为多发区
夏秋
较多
西南地区地形崎岖,地质构造复杂,大斜坡多,降水历时长
低温
冷害
东北地区为多发区
冬季
纬度高、气温低,接近冬季风源地
台风
东南沿海地区为多发区
夏、秋
濒临西北太平洋
二、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灾害类型及原因
地区
自然灾害类型
原 因
华北地区
洪涝、干旱、地震、农作物病虫害
受季风环流影响,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
东南沿海
台风、风暴潮灾害
处于海陆过渡带,受热带海洋气团影响较大
西南地区
地震、滑坡、泥石流
处于板块交界处,降水集中,植被破坏严重
续表
西北地区
干旱、风沙、盐渍化 
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受高大山体阻挡,水汽难以到达
青藏高寒地区
低温冷害、冰雪灾害
地势高,气温低
东北地区
寒潮、干旱、低温冷害
纬度高、气温低,靠近冬季风源地
—————— 方法技巧很重要 ———————
自然灾害多发区灾害多发的思路分析
由于自然灾害之间具有相互联系的特点,因此,某一地区多种自然灾害的发生,往往是由一种主要的自然灾害而引发了其他的自然灾害,从而使得多种自然灾害连锁发生。因此,抓住该地区的最主要的自然灾害,再结合该地区的地形地势、海陆位置、气候等特点,就能分析出该地区易发生哪些自然灾害,原因是什么。
—————— 应用体验不可少 ———————
下图为我国某年夏季等温线和盛行风向图(图中阴影部分为我国暴雨洪水严重地区)。读图完成1~2题。
1.同时受暴雨、洪涝、风沙、春旱影响的地区是(  )
A.东南沿海地区     B.西北内陆地区
C.华北平原地区 D.四川盆地地区
2.华北平原暴雨水灾严重的自然原因是(  )
A.降水多 B.降水集中、多洼地
C.人口稠密 D.经济发达
解析:1.C 2.B 华北地区春季气温回升快,多大风,蒸发旺盛,降水少,故容易形成风沙天气,夏季暴雨集中,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易出现洪涝灾害。
3.读海河水系示意图,回答问题。
(1)永定河发源于______________(地形区)。
(2)图示区域主要的自然灾害有哪些?
(3)请从地形、气候、水系等三方面简要分析海河流域易发生水灾的自然原因。
解析:第(1)题,读图看出永定河属于海河的支流,发源地在太行山西部的黄土高原。第(2)题,图示地区属于黄淮海平原,主要的自然灾害有水旱灾害、地震、农业病虫害以及台风灾害等。第(3)题,一般分析洪涝灾害的成因都要从地形、气候、水系等方面总结。该区域属于平原地形,地势低洼,气候是温带季风气候,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扇形水系,汇水面积大,这些因素都决定了海河洪涝灾害多发。
答案:(1)黄土高原
(2)水旱灾害、地震、农业病虫害、台风等。
(3)多数支流发源和流经黄土高原,河流含沙量大,下游流经平原,泥沙淤积,抬高河床;降水集中于夏秋,且多暴雨;扇形水系,支流集中汇入干流,排水不畅。
4.(浙江高考)读中国部分区域水土流失状况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示区域中,水土流失地区分布规律是什么?
(2)分别说明A、B地区地质灾害类型及其成因。
(3)C地区为什么多洪涝灾害?
解析:第(1)、(2)题,由图分析,我国水土流失地区主要分布于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上,呈东北-西南走向。由图例可知,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最严重,主要与该地区土质疏松,降水季节变化大,夏季多暴雨有关。云贵高原因其地壳活动强烈,岩石破碎,暴雨集中,多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第(3)题,图中C地位于黄河下游地区,黄河冬季有结冰期,又从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有凌汛现象。本区为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降水集中,平原地形,地势低平,排水不畅,黄河含沙量大,泥沙淤积,形成地上河。
答案:(1)主要分布在地势第二级阶梯上;大致呈东北-西南方向延伸;最严重的地区集中分布在黄土高原地区。
(2)A地区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土质疏松,降水季节变化大。B地区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等;地壳活动强烈,岩石破碎;暴雨集中。
(3)C地区因黄河从纬度较低处流向纬度较高处,在春季和初冬有凌汛;降水集中在夏季;地势低平,河道淤积。
5.读我国重大灾害点位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上图可以看出我国自然灾害发生的特点是(  )
A.灾害种类多样     B.灾害种类少
C.灾次较少 D.灾害发生频率小
(2)根据上图分析我国自然灾害的地域分异特征。
(3)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我国东部和西部的灾情有何差异?
解析:本题侧重考查读图分析能力。由上图可直接看出我国自然灾害种类多样。由我国自然灾害点位分布图可以看出,我国以黑河——腾冲一线为界。自然灾害的灾种、灾情具有明显的差异。
答案:(1)A
(2)以黑河——腾冲一线为界,该线东南部自然灾害不仅种类多而且面积广;该线的西北部,自然灾害种类少,分布比较稀疏;自然灾害种类存在明显的区域性。
(3)我国灾情地域差异显著,以人口分界线(黑河——腾冲一线)为界,东南部灾情严重,农作物受灾面积大;西北部灾情主要表现为牲畜灾情。
P55活动提示 我国旱灾最严重的地区是黄淮海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华南地区旱灾也较严重;我国洪涝灾害最严重的地区是华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黄淮海地区、东北地区洪涝灾害也较严重,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的旱涝灾害主要发生在东部季风区。旱涝灾害的分布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这主要是因为我国旱涝灾害的发生与季风的强弱变化关系密切。在东部季风区,由于季风的不稳定性,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较大,旱涝灾害频繁发生。
P57活动提示 淤地坝属于水土保护措施中的工程措施。修筑淤地坝,对于抬高沟谷侵蚀基准面、防止水土流失、滞洪、拦泥、淤泥、减少入河泥沙、改善当地生产生活条件、建设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促进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修筑淤地坝是小流域综合治理的一项重要措施。
                         
 一、选择题
下图是我国某地区气象灾害成因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甲、乙、丙气象灾害分别是(  )
A.春旱、寒潮、沙尘暴
B.寒潮、台风、沙尘暴
C.干热风、暴雪、沙尘暴
D.干热风、寒潮、冻害
2.该地区最有可能是(  )
A.准噶尔盆地     B.东北平原
C.华北平原 D.东南丘陵
解析:1.A 2.C 该地区冬季风强盛,距冬季风源地近,易发生寒潮天气;降水总量少,变率大,春季灌溉用水多,易发生春旱;接近沙源地,多沙尘暴天气;加上该地人口、城市密集,植被覆盖率低,可判定该地为华北平原。
3.下列地区与主要自然灾害搭配正确的是(  )
A.长江中下游平原——旱灾
B.西南横断山区——地震、滑坡、泥石流
C.东北地区——台风
D.西北地区——低温冷害
解析:选B 长江中下游平原多洪涝灾害,东北地区低温冷害严重,西北地区多地震、沙尘暴、霜冻、干旱、病虫害等自然灾害。
读下图,回答4~5题。
4.下列关于①~④所属灾害带正确的是(  )
A.①属于东北灾害带    B.②属于海洋灾害带
C.③属于青藏高原灾害带 D.④属于西北灾害带
5.图中①~④所属灾害带的主要灾害对应正确的是(  )
A.①是暴雨、洪涝、地震、滑坡、泥石流
B.②是台风、风暴潮、赤潮
C.③是台风、旱灾、病虫害
D.④是沙尘暴、干旱、病虫害
解析:4.D 5.D 第4题,由图可知,①②属于东部灾害带,③属于中部灾害带,④属于西北灾害带。第5题,东部灾害带主要有:洪涝、旱灾、病虫害等;中部灾害带主要有暴雨、洪涝、地震、滑坡、泥石流等;西北灾害带主要有地震、沙尘暴、霜冻、干旱、病虫害等。
读20世纪50~90年代广东省平均受灾情况统计表,完成6~7题。
项目
20世纪
50年代
20世纪
60年代
20世纪
70年代
20世纪80年代
20世纪90年代
受灾人口/ (万人/年)
242
743
859
1 226
1 590
受灾农田/ (万公顷/年)
18.1
43.9
53.7
82.0
89.1
6.广东省突发性气象灾害的发生频率居全国之首,其中最常见的气象灾害有(  )
A.地震、洪涝、台风    B.海啸、风暴潮、干旱
C.低温冷害、冰雹、滑坡 D.台风、洪涝、暴雨
7.广东省受灾面积和受灾人口逐年上升的原因是(  )
A.寒潮灾害频繁
B.人口增长快,经济发展迅速
C.居民防灾、减灾意识淡薄
D.季风环流改变
解析:6.D 7.B 第6题,地震、滑坡属于地质灾害,海啸、风暴潮属于海洋灾害。第7题,随着人口增长、经济发展,自然灾害发生时,受灾人口和受灾农田就会逐年上升。
二、综合题
8.读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Ⅲ地区多发的自然灾害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右上图中死亡人数最多的自然灾害是(  )
A.地震灾害     B.地质(滑坡、泥石流)灾害
C.气象灾害 D.海洋灾害
(3)简要分析我国成为世界上自然灾害较严重的国家之一的原因。
解析:第(1)题,Ⅲ地区为我国东部季风区,地形以平原为主,由于季风不稳定,降水的季节分配不均,年际变化也较大,使不同地区或同一地区不同季节,往往交替出现水旱灾害。第(2)题,在各种自然灾害中,地震是危害最大的地质灾害,死亡人数最多,其次是气象灾害和滑坡、泥石流;海洋灾害造成死亡人数最少。第(3)题,我国自然灾害较严重,与我国所处的位置、地形、地质条件及气候条件有关。
答案:(1)洪涝 干旱  (2)A
(3)气候类型多样,季风气候显著,洪涝、暴雨、干旱等灾害多发;国土广大,地形以山地为主,地质条件复杂,滑坡、泥石流多发;地处世界两大地震带之间,地震频发;海岸线漫长,常受台风、风暴潮等侵袭。
9.读我国自然灾害类型及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
(1)我国自然灾害空间分布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图中看出,内蒙古自治区主要的自然灾害有________、________等。
(3)试分析长江中下游地区多洪涝灾害的原因。
解析:对于读图题,首先要注意图区所示的范围,熟悉图例所代表的地理事物以及这些事物在整个图区的分布。分析长江中下游地区多洪涝灾害的原因,应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着手。
答案:(1)东南一侧自然灾害多 (2)洪涝 病虫害
(3)地处季风气候区,降水量大、降水变率大;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低平),雨季河流排水不畅;砍伐森林、陡坡开荒,导致水土流失,泥沙淤积河道和湖泊;围湖造田,使湖泊面积缩小,调蓄洪水的能力下降。
第一节 地质灾害
    
                     地震灾害
—————— 情景导入先思考 ———————
2016年2月6日凌晨3时57分,台湾高雄发生里氏6.7级地震。震中位于高雄市美浓区(北纬22.93度,东经120.54度),震源深度16.7 km。
思考探究:(1)试分析这次地震的类型。
提示:按震源深度属浅源地震;按成因机制属构造地震。
(2)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吗?为什么?
提示:是。由于一次地震释放多少能量是一定的,所以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 基础知识要记牢 ———————
1.地震的概念
一定区域内的地面震动现象,它主要是地壳运动等地质作用引起的地球内部能量突然释放的结果。
2.地震构造
(1)图中C为震源,B为震中,BC为震源深度,AB为震中距。
(2)D位于等震线上,是指地面破坏程度相似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
3.衡量指标
(1)震级:衡量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的指标。
(2)烈度:
①定义:衡量地震发生时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的指标。
②影响因素: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地质构造等。
4.分类
划分方法
主要类型
按震级
微震(<3级)、有感地震(3~5级)、破坏性地震(>5级)
按震源深度
浅源地震(<70 km)、中源地震(70~300 km)、深源地震(>300 km)
按成因机制
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人工诱发地震
5.构造地震的发生机制
构造运动使岩石变形积累能量,从而发生破裂和错动。
6.地震的发生过程
发生较大地震时,震中附近地区的人们先感觉到上下颠簸,然后感觉到水平晃动。
—————— 重点难点掌握好 ———————
一、地震的分类
1.构造地震
由于地下深处岩层错动、破裂所造成的地震称为构造地震。这类地震发生的次数最多,破坏力也最大,约占全世界地震的90%以上。
2.火山地震
由于火山作用,如岩浆活动、气体爆炸等引起的地震称为火山地震。只有在火山活动区才可能发生火山地震,这类地震只占全世界地震的7%左右。
3.陷落地震
由于地下岩洞或矿井顶部塌陷而引起的地震称为陷落地震。这类地震的规模比较小,次数也很少,即使有,也往往发生在溶洞密布的石灰岩地区或大规模地下开采的矿区。
4.人工诱发地震
由于水库蓄水、油田注水、地下核爆炸、炸药爆破等人为引起的地面震动。
二、地震的发生机制分析
大部分地震的发生与地质构造有关。各种地震中构造地震影响最大,世界上发生的地震大部分属于构造地震。根据板块构造学说,板块边界是地球上最主要的地震分布带。全球地震大多分布在环太平洋地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这两个地震带都位于板块交界处。另外,板块内部大大小小的断层活动带也是地震的主要发生地带。用图表示地震的形成与分布如下:
三、震级和烈度的区别与联系
1.震级与烈度的区别
概念
计量和单位
影响因素
震级
表示地震的大小
是通过地震仪器的记录计算出来的,它的单位是“级”,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地震释放的能量
烈度
表示地面遭受的地震影响和破坏程度
大小是根据人的感觉、室内设施的反应、建筑物的破坏程度及地面破坏现象等综合评定,一次地震有多个烈度
震级、震中距、震源深度、地质构造、建筑物性状等
2.震级与烈度的联系
震级越大、烈度越大。一般而言,5级以上的地震会造成破坏,7级以上的地震会造成重大损害。
—————— 方法技巧很重要 ———————
图示法理解影响烈度的因素与烈度之间的关系
—————— 应用体验不可少 ———————
(江苏高考)2011年3月11日,日本近海发生9.0级强烈地震,并引发海啸,随后福岛核电站发生爆炸及核泄漏。读图,完成1~2题。
1.上图为日本及其附近海域震源深度分布示意图。该地区震源深度的分布特点是 (  )
A.由北向南深度增大  B.由南向北深度增大
C.由西向东深度增大 D.由东向西深度增大
2.此次地震海啸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原因有(  )
①震级高 ②震源较深 ③建筑物抗灾性差
④灾情突发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①②③④
解析:1.D 2.C 第1题,根据图中不同震源深度图例的位置,可知日本及其附近海域震源深度分布特点是由东向西深度增大。第2题,影响地震破坏程度的因素有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建筑物的坚固程度、地质构造等,日本此次地震伤亡大的原因有震级高、灾情突发等。
3.(山东高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556年1月23日24时左右,陕西关中地区发生8.0级以上地震。据《明史·五行志》记载:“山西、陕西、河南同时地震,声如雷。渭南、华州、朝邑、三原、蒲州等处尤甚。或地裂泉涌,中有鱼物,或城郭房屋陷入地中,或平地突成山阜,或一日数震,或累日震不止。河、渭大泛,华岳、终南山鸣,河清数日。官吏、军民压死八十三万有奇。”
据材料分析此次地震导致重大人员伤亡的主要原因。
解析:从材料看,该次地震震级高,余震多,地震影响的范围广,发生地震时“24时左右”,不利于逃生、自救与互救,又加上“河、渭大泛”,所以造成的损失较大。
答案:地震震级高,烈度大;地震发生在午夜,人员来不及反应;地震波及范围广、人口多;房屋倒塌严重;次生灾害(水灾)严重。
                     滑坡和泥石流灾害
—————— 情景导入先思考 ———————
2016年5月8日凌晨5时许,福建省三明市泰宁县因连降大雨发生山体滑坡。滑坡事故造成一在建工地7人受伤,39人失踪。截止5月9日上午11:00,已发现14具遇难者遗体。
思考探究:什么样的地区易发生滑坡?
提示:滑坡一般发生在岩体比较破碎、地势起伏较大、植被覆盖较差的地区。山地丘陵和工程建设频繁的地区,都是滑坡多发区。
—————— 基础知识要记牢 ———————
1.滑坡和泥石流的概念
(1)滑坡: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软弱面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
(2)泥石流:山区沟谷中,由山洪水流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2.滑坡和泥石流的共性
二者都是地球外力作用导致的,都具有突发性特点。
3.滑坡和泥石流的危害
摧毁道路、桥梁、村庄、厂房,堵塞河道,埋没田舍,导致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环境退化。
4.滑坡发生机制
(1)不稳定的山坡形态。
(2)软弱面的存在。
(3)破坏平衡的触发机制。
5.泥石流发生机制
(1)充足的水。
(2)足够的堆积物。
(3)足够的地表和沟谷坡度。
6.滑坡发生过程
蠕动变形→急剧滑动→渐趋稳定。
—————— 重点难点掌握好 ———————
一、滑坡和泥石流的异同
滑坡
泥石流



发生部位
山地斜坡上
山地沟谷中
运动物质的
体积大小
较大
较小
是否必须有
水的参与
可以无水的参与
必须有水的参与



①主要发生在山区;②主要由重力作用形成,在一定坡度上,物质向下运动;③人类活动可诱发其发生;④破坏力极强;⑤由外力作用导致;⑥突发性
二、正确认识泥石流的形成机制
三、认识滑坡的形成机制
—————— 方法技巧很重要 ———————
分析一个区域地质灾害多发的一般思路(以我国西南地区为例)
—————— 应用体验不可少 ———————
2016年6月19日凌晨3时至20日8时,湖北黄冈地区发生百年不遇特大暴雨,并引发山体滑坡,导致多处道路损毁。据此完成1~2题。
1.关于该滑坡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该滑坡是由山洪水流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B.该滑坡的发生具有突发性, 不可能有任何先兆
C.该滑坡的形成原因是岩体或土体结构松软、比较破碎、地势起伏较大
D.该滑坡的形成完全是人为因素造成的
2.不考虑岩体影响,在下图中的①②③④四处修建公路,不容易出现滑坡现象的是(  )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1.C 2.B 第1题,A项表述的是泥石流概念;B项中说滑坡的发生没有先兆不正确,因为典型滑坡的形成要经过蠕动变形、急剧滑动、渐趋稳定的三个阶段;D项中提到滑坡的形成,自然因素往往起决定性的作用。第2题,滑坡的形成有三个基本控制性因素:图中①③不存在软弱面(岩层之间交界面)。②④有软弱面且软弱面与山坡体倾向一致,故容易发生滑坡。
3.(全国卷Ⅱ)福建省低山丘陵区是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多发区。下图示意该区域1990~2006年地质灾害各月多年平均发生的次数。
概括该区域地质灾害月际分布特点,说明6月、7月地质灾害发生次数差异的自然原因。
解析:据图概括地质灾害的月际分布特点。由图可知,位于我国东南沿海的福建省,其低山丘陵区各月都会发生地质灾害,只是灾害的次数不同,5~8月次数较多,6月次数最多,11月~次年2月次数较少。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的多少与降水量密切相关,降水多的月份地质灾害就多,6月份发生次数最多,说明6月份受夏季风影响大,山地迎风坡降水多,且多暴雨;7月份地质灾害相对较少,说明7月份降水少,原因是该月份受夏季风影响相对较小,受副热带高压影响较大。
答案:特点:各月都有地质灾害发生,(夏季多,冬季少)5~8月相对集中,其中6月份发生次数最多。
原因:福建省低山丘陵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6月,降水多,且多暴雨,易引发地质灾害;7月,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降水少,地质灾害发生次数减少。
一、选择题
1.有关地质灾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我国地质灾害主要有地震、火山喷发、滑坡、泥石流、台风和洪涝
B.地震是最严重的地质灾害,烈度越高,释放的能量越大
C.地震、火山喷发和泥石流经常发生在山区
D.人类对植被的破坏和大规模的工程建设不当,是泥石流和滑坡日益频繁发生的重要原因
解析:选D 地质灾害都与地质构造有关,如地震、火山喷发、滑坡、泥石流等。其中的地震震级越大,其释放的能量越大;滑坡、泥石流多发生在山区,并且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也会加剧其发生。
2.川滇山地是我国滑坡、泥石流多发地区,该地区泥石流成因类型最有可能是(  )
A.冰川泥石流      B.降雨泥石流
C.暴雨激发的黄土泥流 D.暴雨引发泥石流
解析:选B 我国川滇山地的泥石流类型主要是降雨泥石流。
3.下列关于我国滑坡、泥石流分布叙述正确的是(  )
A.具有与地震相对一致的同步性
B.滑坡、泥石流主要发生在我国山区
C.青藏高原是我国滑坡、泥石流重灾区
D.在地域分布上具有广泛和相对分散的分布特点
解析:选B 滑坡、泥石流具有与降水相对一致的季节变化,主要发生在我国的山区,西南地区是我国滑坡、泥石流的重灾区。滑坡和泥石流在地域分布上具有广泛性和相对集中的分布特点。
(天津高考)图甲为两种地质现象示意图,图乙为华北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结合图文材料,回答4~5题。
4.发生图甲所示两种地质现象共同的必要条件是(  )
A.突发地震      B.坡度较大的山地
C.连降暴雨 D.地表堆积物较多
5.图乙所示的四处房屋,阳光射入时间最长,且受图甲所示地质灾害威胁最小的是(  )
A.a B.b
C.c D.d
解析:4.B 5.B 第4题,根据图甲可知,上面表示滑坡、下面表示泥石流,这两种地质现象都发生在坡度较大的山地。第5题,根据生活经验可知,山区有受山峰、山脊遮挡的地区,阳光照射的时间最长;结合等高线可知,b位于小山峰的南侧山脊上,周围没有山峰或山脊遮挡该处的阳光。此外,该处的等高线较稀疏,坡度较缓,因此不易出现滑坡、泥石流。
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发生时会掩埋、摧毁道路,严重导致交通正常运行。据此回答6~7题。
6.下列铁路线受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危害严重的是(  )
A.京广线、京九线 B.石太线、石德线
C.成昆线、宝成线 D.包兰线、兰新线
7.在修筑铁路时,为防止泥石流或者滑坡的发生,在设计中应注意(  )
A.加固路基,植树种草护坡
B.大量开挖坡脚,以增加铁路周围的宽度
C.驱散积雨云,减少暴雨洪水的发生
D.发射卫星及时监测灾害,进行卫星导航
解析:6.C 7.A 第6题,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多发生在我国西南地区,西南地区的铁路干线有宝成线、成昆线等,C项符合题意。第7题,根据滑坡、泥石流形成的条件,修筑铁路时,应加固路基,植树种草护坡,以减少滑坡、泥石流的发生。
二、综合题
8.阅读下面两图,回答问题。
(1)根据图表资料,说明震级、烈度、震源深度三者之间的关系。
(2)地震带来的次生灾害有哪些?
解析:第(1)题,由左图可看出,在5级地震中,震中烈度随震源深度的增大而变小。由右图可看出,在震源深度5 km的地震中,震级越高,震中烈度越大。第(2)题,地震往往带来滑坡、海啸、火灾以及疫病的传播等次生灾害。
答案:(1)烈度主要受震级和震源深度的影响;震级相同,震中烈度随震源深度的加大而减小;震源深度相同,烈度随震级的增大而增加。
(2)引发的灾害:火灾、滑坡、泥石流、海啸以及疫病蔓延等。
9.(全国卷Ⅰ)下图所示区域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的断裂带。2013年4月20日,这里发生了7.0级强烈地震。2013年4月21日夜至24日,震区出现多次降雨。本次地震后,图示区域发生了严重的次生地质灾害。
说明本次地震后图示区域次生地质灾害严重的原因。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图示地区发生地震,导致岩层破碎,土层疏松;地震后出现了多次降雨,加上该地区地势起伏大,为滑坡和泥石流次生灾害的发生提供了条件。
答案:图示区域(地处断裂带)岩石破碎,山高、坡陡、谷深,强烈地震造成震区岩体松动、破裂,形成崩塌、滑坡等次生地质灾害;降雨致滑坡、崩塌加剧,引发泥石流。
第三节 生物灾害

                     虫灾 
—————— 情景导入先思考 ———————
(元)至正十九年(1353年),五月,山东、河东、河南、关中等处,蝗飞蔽天,人马不能行,所落沟堑尽平。(蝗)食禾稼草木俱尽。所至蔽日,碍人马不能行。填坑堑皆盈。饥民捕蝗以为食,或曝干而积之……
思考探究:上述材料记录了我国哪种自然灾害发生时的状况?
提示:蝗虫灾害。
—————— 基础知识要记牢 ———————
1.虫灾的概念
害虫造成的灾害,一般指昆虫造成的灾害。
2.害虫及其危害
(1)害虫:
①农作物害虫:
主要类型
分布地区
主要特点
粘虫
东北和华北
随温度梯度分布
蝗虫
黄河河滩和沿海滩涂
稻螟
长江流域及其以南
②森林害虫:有松毛虫、天牛等。
(2)危害:造成谷物、棉花生产损失,农业投资增加。
3.我国的蝗虫灾害
(1)历史:与水灾、旱灾并称为三大自然灾害。
(2)现状:并未消失,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
—————— 重点难点掌握好 ———————
一、蝗灾的发生、分布与旱涝的关系
水、旱、蝗虫是中国历史上三大农业自然灾害,蝗虫的发生、分布与旱涝关系密切,具体如下表所示:
二、我国蝗灾严重的原因
1.由蝗虫的生活习性决定
蝗虫特别是飞蝗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食性又杂,使得它们能经常保持巨大的种群数量,并能积极适应环境,不容易被人类清除。
2.与气候条件有关
一方面,我国以季风气候为主,季风气候条件下降水的不稳定性和不均匀性使得我国旱涝灾害频繁,为蝗虫的生存繁衍提供了便利条件。另一方面,我国气候类型复杂多样,也给蝗虫提供了多样的生存环境,从而增加了防治的难度。
3.农业类型的多样性起到了加剧作用
我国作物种类和耕作栽培方式的地域差异也为不同种类的蝗虫提供了多样的生存环境,使得蝗灾的种类和危害形式也趋于多样,从而增加了蝗灾防治的复杂性。
三、蝗虫的防治措施
1.人工捕杀。
2.夜晚利用篝火焚烧。
3.农业防治:
减少蝗虫的食物源;减少蝗虫的生存地;减少蝗虫的产卵地。
4.生物防治:
保护和利用当地蝗虫的天敌控制蝗虫;采用生物农药防治蝗虫;牧鸡和牧鸭防治蝗虫等。
[拓展提升]
农作物病虫害形成的主要原因
—————— 应用体验不可少 ———————
我国黄淮地区洪涝过后,水位降低,天气变干,出现大量适于某种害虫生活和繁殖的荒地、草滩,引发害虫灾害。据此回答1~2题。
1.材料中提到的“某种害虫”应为(  )
A.老鼠        B.蝗虫
C.松毛虫 D.粘虫
2.此种害虫大量繁殖的自然因素是(  )
A.农作物众多 B.害虫天敌多
C.气候条件有利 D.人类防虫害意识差
解析:1.B 2.C 第1题,蝗虫的发生与旱涝关系十分密切。洪涝过后,水位降低,退水区域特别适宜雌蝗产卵,天气变干,又有利于蝗虫繁殖,使得蝗虫数量激增。根据材料可以确定该害虫为蝗虫。第2题,蝗虫大量繁殖得益于有利的气候条件。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飞蝗灾害是指飞蝗种群数量激增,并且成群迁飞为害,造成重大农业损失的自然灾害。飞蝗俗称蝗虫、蚂蚱、蚱蜢等。我国发生的主要有三种:东亚飞蝗、亚洲飞蝗、西藏飞蝗,以东亚飞蝗危害最大。
东亚飞蝗是我国历史上危害最大的害虫,发生地分布区域极广,但是经常或有发生基地的蝗区,主要在河北、天津、山东、河南、江苏、安徽等省市的低洼地带。
亚洲飞蝗主要分布于新疆、内蒙古地区的低洼地方。
西藏飞蝗主要分布于西藏的雅鲁藏布江流域或草滩地带。
(1)我国飞蝗灾害多发区在地形上有何共同特点?
(2)东亚飞蝗危害大,发生地区广,但主要分布在黄淮海平原。试结合本区的气候、地形、土壤等条件分析其原因。
解析:第(1)题,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即可。第(2)题,蝗灾的发生除与旱涝关系密切外,还与地形条件有关,结合黄淮海平原的气候、地形以及土壤条件作答即可。
答案:(1)蝗灾的发生需要一定的气候、地形、土壤等条件。地形上低洼地带是我国蝗灾的多发区。
(2)黄淮海平原地处我国暖湿季风气候区,旱涝灾害频发;地形由斜缓平原、冲积平原和滨海平原组成,涝洼地、盐碱荒地、沙荒地多;土壤的水分及温度等条件比较有利于虫卵的孵化。
P38活动提示 依据表中的数据,可绘制成如下折线图:
分析图可以看出一年中蝗灾出现较多的月份是4、5、6、7、8几个月,其他月份很少或没有,分布很不均匀,这主要是受气温的影响,春夏季是蝗虫繁殖的活跃季节。
                         
                     鼠灾
—————— 情景导入先思考 ———————
东死鼠,西死鼠,人见死鼠如见虎!鼠死不几日,人死如拆堵。昼死人,莫问数,日色惨淡愁云护。三人行末十步多,忽死两人横截路。夜死人,不敢哭,“疫鬼”吐气灯摇绿。须臾风起灯忽无,人鬼尸棺暗同屋。
——清朝·师道南《死鼠行》
思考探究:该诗内容反映了什么灾害?
提示:鼠灾(鼠疫传播导致人员死亡)。
—————— 基础知识要记牢 ———————
1.鼠灾的概念
鼠类造成的灾害。
2.危害
(1)糟蹋粮食,造成农作物减产。
(2)破坏森林和草场。
(3)危及水库和防洪大堤的安全。
(4)传播疾病,危害人体健康。
3.鼠灾类型
农田鼠灾、草地鼠灾、森林鼠灾。
—————— 重点难点掌握好 ———————
鼠灾的种类、危害及特点
老鼠属啮齿类动物,种类多、数量大、分布广。老鼠的繁殖能力极强,当其密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造成严重的鼠灾。有关鼠灾的种类、特点、危害及在我国的分布情况如下图所示:
—————— 应用体验不可少 ———————
据统计,全球每年因老鼠损失贮粮3 500多万吨,因鼠害减产5 000万吨,足供3亿人吃1年。此外,老鼠还是各种鼠源性疾病的传染源。全球90%的鼠种,携带着200多种病原体,能使人致病的病原体主要有57种。据此回答1~2题。
1.上述材料中的损失主要是由________造成的(  )
A.家鼠      B.田鼠
C.草地鼠 D.森林鼠
2.鼠害对我国农业生产已造成很大威胁,我们应加强灭鼠保粮工作,下列措施中最科学的是(  )
A.加大毒鼠强的投放力度
B.人人参与,捕捉老鼠
C.将地面硬化,让其无藏身之地
D.生态灭鼠,保护和饲养老鼠的天敌
解析:1.B 2.D 第1题,材料中提到的损失主要是收获的粮食减少,因此应主要是由田鼠造成的。第2题,灭鼠工作应该采取有利于生态保护的措施,A项会使鼠类抗药性增强,同时会杀灭其天敌。B项单靠人力捕捉远远不够,C项不利于生态保护。
3.下图为长江源区环境恶化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试从自然和人类活动两个方面概述长江源区环境恶化的原因。
(2)试提出防止该区环境进一步恶化的合理化建议。
(3)该区鼠类灾害增加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解析:认真阅读长江源区环境恶化过程示意图,弄清楚其含义及各部分的因果关系,根据图示线索从自然和人类活动两个方面概括其成因,然后再根据环境恶化的成因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鼠灾发生、发展是长期过度放牧引起草场退化的结果。
答案:(1)从自然条件方面看,全球气候变暖是主要原因,由此导致蒸发增加和地温上升,使河流的补给(冰川融水、土壤水)每况愈下,导致部分河段干涸,环境恶化。在人类活动中,滥捕野生动物,投药灭鼠误害其他动物,使得生态平衡破坏;鼠害日益严重,以及过度放牧,是破坏草场和草场沙化的两大因素。
(2)制止对有益动物的滥捕滥猎,加强草场建设,提高畜牧业管理水平,是防止该区环境进一步恶化的主要措施。
(3)鼠灾与草场退化互为因果,相互作用。该区鼠灾增加的根本原因是长期超载放牧引起草场退化的结果。
P40活动提示 从活动内容中需要归纳出:鼠害与草原生态环境的关系。
草场过载放牧退化或弃耕撂荒的草场鼠密度增大加速草场退化鼠害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是长期的过载放牧引起的草场退化。退化或弃耕撂荒的草场,鼠密度增加,加速草场退化,二者互为因果。相互关系结构图如右:
                         
一、选择题
我国幅员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多样,有害生物种类繁多、数量大,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每年因生物灾害损失粮食约200亿千克、棉花400万担,种植业经济损失在100亿元以上,森林虫害受灾面积700万公顷,经济损失达50亿元,据此回答1~3题。
1.下列有关虫灾的表现说法正确的是(  )
A.虫灾一般指昆虫造成的灾害,因身材小,不会造成较大的危害
B.破坏森林,有“不冒烟的森林火灾”之称
C.蝗灾因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而消失
D.传播疾病,危害人类健康
2.对我国农作物造成危害最严重的虫灾是(  )
A.粘虫        B.蝗虫
C.蚜虫 D.稻飞虱
3.我国北方蝗灾十分严重,与其相关联的另一种灾害是(  )
A.寒潮 B.干旱
C.雷暴 D.洪涝
解析:1.B 2.B 3.B 第1题,发生虫灾的害虫是昆虫,虽体积小,但数量多,繁殖快,对农作物及牧场造成严重的威胁。蝗灾只要条件适宜,就会卷土重来。鼠灾危害人体健康。第2题,蝗虫种类多,适应性强,分布范围广,是危害最严重的虫灾。第3题,蝗虫易在干旱、高温的环境中生长繁殖。我国北方持续高温、干旱的天气,致使蝗灾十分严重。
孟津县政府网消息:针对近日美国白蛾在洛阳市孟津县大爆发的形势,孟津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及时印发了“孟津县松材线虫病和美国白蛾防控应急预案的通知”,全县集中开展了防治美国白蛾的行动。据此回答4~5题。
4.“美国白蛾”在我国比美国成灾严重的原因是(  )
A.我国气候更适宜白蛾的生长
B.美国的食源缺乏
C.我国缺少白蛾的天敌
D.美国灭虫技术高
5.森林病虫害多发的人为原因是(  )
A.原始森林面积大
B.森林树种组成多
C.单一人工林太多
D.森林抗虫害能力差
解析:4.C 5.C 第4题,美国白蛾在中国成灾更严重是因为缺少天敌。第5题,单一人工林易遭受病虫害。
6.下列有关鼠类灾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鼠类会危及水库和防洪大堤的安全
B.鼠类传播禽流感,危害人类健康
C.森林鼠和草地鼠分别破坏森林和草原
D.鼠类糟蹋粮食,造成农作物减产
解析:选B 禽流感主要是由家禽和鸟类传播,因此不属于鼠灾危害。
7.下列因素中,不是生物灾害成灾区域差异因素的是(  )
A.气候条件 B.生态环境
C.地质条件 D.作物种类
解析:选C 生物灾害的发生是由于各地的气候条件、生态环境、作物种类和耕作栽培制度不同,致使生物灾害在地域上有很大差异。地质条件虽然各地也不相同,但并不能影响到生物灾害的发生。
二、综合题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我国历史上从春秋到元朝111次蝗灾发生的月份统计图。
材料二 传统社会中,人们每遇到蝗灾时就到虫神庙中求蝗神接受人们的供品,不再吃他们的庄稼。下图为中国虫神庙的分布。
(1)由材料一分析我国蝗灾发生的特点及原因。
(2)据材料二显示的信息,说明我国蝗灾的分布特点。
(3)据上述资料,分析说明蝗灾与旱灾的关系。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蝗灾的时空分布特点及成因,重在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及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第(1)、(2)题,结合材料及教材有关知识回答即可。第(3)题,干旱少雨年份,河湖水位降低,退水区域特别适宜雌蝗产卵。
答案:(1)蝗灾多发生在夏季,其中6月份发生频率最高,冬季蝗灾几乎没有。原因:夏季气温高特别适宜蝗虫大量繁殖生长,冬季气温低,不利于蝗虫生长繁殖。
(2)黄河中下游地区最为集中;长江以南蝗灾减少,到东南沿海几乎没有。
(3)蝗灾与旱灾经常链性发生。因为在干旱少雨年份,河湖水位降低,退水区域特别适宜雌蝗产卵,使得蝗虫数量剧增,出现严重蝗灾。
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生物入侵是指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种后成为野生状态,并对本地生态造成一定危害的现象。外来生物每年给我国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570亿元,我国防治外来生物入侵的法律法规正在实施。
材料二 我国将原产于南美洲的水葫芦作为猪饲料引进后,现已遍布我国许多河湖水塘,并疯长成灾,严重破坏了水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导致大量水生动植物死亡。
材料三 薇甘菊是多年生草质藤本植物,其种子又轻又小,可随风传播。它爬到树上,覆盖吞噬整个树木,使森林变成草地。薇甘菊原产南美洲,在那里上百种昆虫和菌类吃它,还有很多植物来限制它生长,从而达到一种生态平衡。
(1)你认为物种入侵的途径可能有哪些?
(2)外来物种入侵会带来哪些危害?在防治外来物种入侵方面可采取哪些措施?
解析:第(1)题,结合生物入侵的含义可知物种入侵的途径。第(2)题,生物入侵将对入侵地造成生物多样性减少,破坏侵入地生态平衡并危及人类健康,从而造成重大经济损失。防治外来物种可利用法制手段及生物措施等手段进行防治。
答案:(1)自然入侵;人为引进(无意引进;有意引进)。(2)严重破坏生物的多样性,并加速物种的灭绝;严重破坏生态平衡;对人类健康构成直接威胁;给受害地区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等。利用入侵生物的天敌、人工清除、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等。
第二节 气象灾害
      
                     洪涝和干旱灾害 
—————— 情景导入先思考 ———————
“三天一小干、五天一大旱”“春雨贵如油”“春旱不算旱、夏旱减一半”。
思考探究:上述谚语主要反映了我国哪种气象灾害的发生?分别对应我国的哪些地区?
提示:干旱。 东北地区、华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
—————— 基础知识要记牢 ———————
1.洪涝灾害
概念

主要是指洪水泛滥常与流域性的暴雨洪水、融雪(冰川)洪水、冰凌洪水、风暴潮洪水等相关

主要是指积水内涝,与本区的降水、积水过多,排水不畅相联系
危害
直接
损失
对城市和工农业等各部门造成直接破坏和经济损失
间接
损失
冲击社会,造成严重的生态环境恶化
发生
机制
自然
因素
气象和水文,是决定性因素
人文因素
毁林开荒、围湖造田、修筑堤坝、城市化等社会经济活动起重要作用
2.干旱灾害
(1)概念:是因久晴无雨或少雨,降水量明显少于正常年份而导致的灾害。
(2)危害:
①直接危害
②间接危害
(3)发生机制:降水分配的不均匀性是干旱发生的基本原因。
—————— 重点难点掌握好 ———————
一、洪水灾害成因的分析
因素
影响
自然原因
流域状况
降水强度
降水强度大,历时长,造成洪水水量大,水位高
地面坡度
地面坡度大
汇水速度加快,有利于洪水形成
土壤含水率
土壤含水率高
植被覆盖率
植被覆盖率低
水系状况
支流多少
支流多,特别是扇形水系
排水速度减慢,容易形成洪水
河道曲直
河道弯曲
河谷坡度
纵向坡度小
入海口宽窄
入海口狭窄
人为原因
破坏植被
导致流域汇水速度加快,加剧水土流失和河道淤积,使河流水位升高、河床坡度减小,诱发或加剧洪水
围湖造田
使湖泊对洪水调节能力减弱
二、我国三种洪水灾害类型的成因及时空分布规律的对比分析
类型
分布地区
发生时间
形成原因
暴雨
洪水
东部季风区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地区
4~9月
降水多,且暴雨集中;地势低平,雨季河流排水不畅;人类经济活动不合理
融雪
(冰川)
洪水
西部和东北高纬度山区
4~5月融雪洪水,7~8月冰川融水
冬季气温低、积雪多,随气温升高,积雪、冰川融化形成洪水
冰凌
洪水
河流从低纬流向高纬的河段,如黄河上游的宁夏、内蒙古河段和部分下游河段及松花江部分河段
初冬河流结冰时和初春河流融冰时
初冬河流封冻时,高纬度的下游河段先封冻,上游河水因水流不畅溢出两岸,或初春河流解冻时,低纬度的上游河段先行开冻,而下游河段仍封冻,上游河水和冰块堆积在下游河床并溢出两岸,形成洪水
三、干旱灾害在我国的分布及成因分析
—————— 方法技巧很重要 ———————
河流洪涝灾害的成因思路分析
(1)自然原因:主要从三个方面考虑,即水系特征(水系形状、流域面积等)、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地形(地势低洼)。
(2)人为原因:主要从植被破坏、围湖造田方面考虑。
以长江流域为例:
—————— 应用体验不可少 ———————
1.(福建高考)下图示意洪涝年份鄱阳湖与长江相连河段的水位变化。读图回答问题。
(1)说出滨湖地区洪灾最可能发生的时间,简析产生洪灾的自然原因。
(2)简述滨湖农业区防治涝灾可采取的主要措施。
解析:第(1)题,当河流水位高于湖泊水位时,滨湖地区可能发生涝灾,形成原因要结合气候(降水)、地形等进行分析。第(2)题,防治涝灾的主要措施有完善抗洪排涝系统,退田还湖,开展防灾减灾教育,推广耐涝作物等。
答案: (1)可能发生在6月~9月(夏秋季节)。
地势低洼,排水不畅;6月~9月雨季,降水多且集中;河湖均处于高水位,且河流水位更高,湖水难于外泄,甚至河水倒灌入湖。
(2)完善抗洪排涝系统;合理退田还湖;培育、推广耐涝作物;调整耕作制度和土地利用方式,减少灾损面积;开展防灾减灾教育,提高监测预警水平。(答三点即可)
2.读我国干旱灾害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干旱频次大于30的地区是________平原、________平原及________流域,其原因主要是夏季风的强弱及进退变化的不稳定。
(2)从水资源方面看,北方干旱灾害严重的原因有哪些?
(3)从社会经济方面看,北方干旱灾害严重的原因有哪些?
解析:此题考查读图分析、归纳、回答地理问题的能力。从图中可以读出干旱频次大于30的三大地区。北方地区是我国干旱严重的地区,从影响因素看,既有降水因素,也有水资源因素和社会经济发展因素。
答案:(1)华北 长江中下游 珠江
(2)北方水资源数量少、耕地多,供需矛盾突出。
(3)北方耕地复种指数增加,灌溉面积扩大,造成农田需水量增加;北方地区冬小麦播种面积增加、受春旱威胁的农田面积进一步扩大;北方地区人口多,工农业发达,生活和工农业用水量大。
P28活动提示 图中红色区域是植被,蓝色区域为水域,灰白色为建筑物和道路。B图中的许多建筑物已被洪水淹没,所以应是决堤后拍摄的。
                         
                     台风灾害 
—————— 情景导入先思考 ———————
2014年7月18日,第9号超强台风“威马逊”,是1973年以来登陆华南地区的最强台风。造成广东、广西、海南和云南4省(自治区)154个县(市、区)超过1 100万人受灾,62人死亡,21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384.8亿元,灾区电力、供水、道路、通信等基础设施损毁严重。
思考探究:你知道这次台风灾害严重的原因吗?
提示:台风带来狂风暴雨,引发风暴潮、洪涝等;登陆区人口稠密,城镇众多,经济发达,造成严重损失。
—————— 基础知识要记牢 ———————
1.台风的概念
热带洋面上形成的巨大空气漩涡,是热带气旋发展的强烈形式。
2.发生领域
(1)生成于太平洋西部的被称为台风。
(2)生成于大西洋和东太平洋的则被称为飓风。
(3)西北太平洋是世界上台风活动最多的地区。
3.灾害表现
狂风、暴雨、巨浪和风暴潮,破坏力强。
4.影响我国的台风
(1)时空分布:
①时间:每年5~10月,7~9月最多。
②空间:东南沿海。
(2)路径:
主要路径
移动方向
主要影响地区
西移路径
从源地向偏西方向移动
我国广东、海南岛,越南
西北路径
从源地向西北偏西方向或向西北方向移动
台湾、福建、浙江、江苏
转向路径
从源地先向西北然后转向东北朝日本方向移去
对我国影响比较小
—————— 重点难点掌握好 ———————
一、台风的剖面结构
台风自外围向中心可分为三部分:外围大风区、漩涡风雨区、台风眼。如下图所示:
二、台风的形成条件
生成于太平洋西部的叫台风,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台风是热带气旋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台风形成所具备的条件如下图所示:
三、影响我国的台风
1.成因
热带气旋发展的强烈形式,其天气系统图如下图所示:
2.不利影响
台风的破坏力主要由强风、暴雨和风暴潮三个因素引起。
(1)强风会摧毁海上建筑物,吹翻轮船。
(2)台风形成的暴雨强度大,洪水出现频率高,波及范围广,来势凶猛,破坏性极大。
(3)台风带来的风暴潮会冲毁房屋和各类建筑设施,淹没城镇和农田,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风暴潮还会造成海岸侵蚀,海水倒灌造成土地盐渍化等灾害。
3.有利影响
7~8月份的台风所带来的降水,能够缓解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旱情,为人们降温消暑。
4.防御措施
(1)加强监测和预报(对台风的探测主要是利用气象卫星,台风到达近海时,还可用雷达监视)。
(2)船只及时返港避风。
(3)防洪、防风、防潮,加固大堤,加固防潮海塘,撤离低洼区。
(4)固定门窗,固定广告牌。
—————— 方法技巧很重要 ———————
图示法记忆影响我国的台风源地及路径
—————— 应用体验不可少 ———————
下图是我国某天气系统在某地过境时的气压与风速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该天气现象是(  )
A.冬天大风寒潮天气   B.东南沿海台风天气
C.华北地区沙尘暴天气 D.长江流域伏旱天气
2.该天气系统是(  )
A.快行冷锋 B.反气旋
C.气旋 D.准静止锋
解析:1.B 2.C 第1题,从图中可看出,此天气系统过境时气压很低,而风速很大,在气压最低时,风速陡然降低,说明为台风天气,台风眼的天气表现为无风。第2题,台风是气旋的一种。
3.(山东高考)下图为登陆我国南部沿海地区的某台风路径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台风过境A地前后,该地气压和风速有何变化?
(2)该台风在A、B两地引发的主要次生灾害有何不同?说明B地预防这些次生灾害的工程措施。
解析:本题以台风为载体考查气象灾害。台风过境前后的气压先降低后升高,风速先增大后减少。A处于沿海,易引发风暴潮,B处于山区,易引发崩塌、滑坡、泥石流;其防治措施主要是护坡固沙、植树种草等。
答案:(1)气压先降低后升高;风速先增大后减小。
(2)A地:风暴潮;B地:滑坡、崩塌、泥石流。
护坡固沙、植树种草。
P32活动提示 1.画图略,台风中心位置(12°N,135°E),向西北偏西方向移动。
2.我国海南省和广东省最可能遭受这次台风的袭击。台风中心抵达该地区的时间大约是7月30日10时。
3.船只提前返航;做好危险地区人员的疏散、转移;电力、通信、建设、物资、财政、卫生防疫等各部门各司其职,做好防灾、抗灾的准备工作。
                     寒潮灾害
—————— 情景导入先思考 ———————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 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思考探究:你能说出诗中所反映的天气现象吗?
提示:寒潮。
—————— 基础知识要记牢 ———————
1.寒潮的概念
大规模的强冷空气活动,可导致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同时伴随大风、雨、雪、雨凇或霜冻、冰冻天气。
2.寒潮的危害
(1)使农作物、果木和热带作物遭受严重冻害。
(2)大雪、冰冻造成牲畜死亡、交通堵塞,以及电力、通信中断。
(3)沿海地区大风造成风暴潮及海上翻船事故等。
3.时空分布
(1)时间分布:
9月下旬至次年5月;最高峰:3~4月;次高峰:11月。
(2)空间分布:入侵我国的寒潮都来自北极地区,大致可归并为中路、东路、西路三条路径。
—————— 重点难点掌握好 ———————
一、寒潮灾害
1.入侵我国的寒潮路径和源地
(1)中路:源自俄罗斯新地岛附近的北冰洋。
(2)东路:源自亚洲北部的北冰洋。
(3)西路:源自欧洲北部的北冰洋。
2.危害
强烈的大风降温天气使农作物和牲畜受到冻害,交通、通讯和建筑物受到很大影响。
3.防御措施
(1)发布准确的信息和警报。
(2)做好防寒、防风准备,减少损失。
二、山脉走向对寒潮的影响
—————— 应用体验不可少 ———————
2016年1月20日开始中国南方出现大范围雨雪冰冻天气,根据中国气象局的数据,在北方全国范围内的普遍降温还达不到历史低温极值,南方部分地区低温低于历史同期极值纪录。 读寒潮—大风—雪灾的灾害链图,回答1~2题。
1.形成此次灾害的近地面天气系统是(  )
A.冷锋        B.暖锋
C.准静止锋 D.气旋
2.图中①②③④所对应的内容正确的是(  )
A.①雪灾 ②大气污染 ③生物冻害 ④低温
B.①雪灾 ②大气污染 ③低温 ④生物冻害
C.①大气污染 ②雪灾 ③生物冻害 ④低温
D.①低温 ②大气污染 ③雪灾 ④生物冻害
解析:1.A 2.B 寒潮是冬半年的快行冷锋形成的灾害性天气。做题时注意灾害之间的联系:农牧区雪灾与①雪灾有关;沙尘暴会造成②大气污染;③低温会造成④生物冻害。
3.(浙江自选模块)“冷湖”是丘陵地区山谷中冬、春季节微风晴夜因近地面空气的长波辐射冷却而形成的近地面逆温现象。我国江南丘陵山谷中出现的“冷湖”经常使种植的柑桔遭受冻害。图1为冬、春季节微风晴夜江南丘陵山谷出现的气温分布模型, a、b、c、d代表等温线,且数值a>b>c>d。图2为江南丘陵山谷一次超强寒潮过境的微风晴夜测得的不同地形部位气温变化过程曲线。读图,完成(1)~(3)题。
(1)春季江南丘陵山谷地形中通常最早出现植物发芽、开花的地方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江南丘陵地区大量种植柑桔,柑桔受冻害的临界低温是-9 ℃。图2中,若按“冷湖”逆温垂直递增率1 ℃/10 m计算,则该山谷种植柑桔的地方到谷底的相对高度至少为(  )
A.24 m B.40 m
C.6 m D.60 m
(3)为预防遭受“冷湖”冻害,你认为应该选择怎样的地形条件种植柑桔?
解析:第(1)题,山谷地形中植物发芽、开花最早的地方应是气温最高的地方。根据四条等温线数值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为a>b>c>d可知,甲、乙、丙三地的气温都低于d,而丁地的气温在c~d之间,即丁地气温最高。故选D。第(2)题,已知柑桔受冻害的临界低温是-9℃,从图2中可读取谷底部的最低气温约为-11.4℃,根据“冷湖”逆温垂直递增率1℃/10 m可计算出山谷种植柑桔的地方到谷底的相对高度至少为24 m。故选A。第(3)题,由上面两题可以看出,柑桔应种植在热量条件较好的地方,因此要选择在山地阳坡、坡的中部,或者是向南开口的小盆地中,避开山谷的底部。
答案:(1)D (2)A (3)南坡(阳坡);坡中部;向南开口的围椅状小盆地。(任答两点)
P34~P35活动提示 1.过度砍伐 过度开垦
2.不是的。沙尘暴能增加空气中的凝结核,有利于成云致雨;沙尘天气有利于海洋生物生长;沙尘暴缓解了酸雨危害;沙尘暴有利于抑制全球气候变暖;沙尘还造就了黄土高原。
3.沙尘暴的防治首先要建立沙尘暴的预报体系,形成全国性监测网络;其次要加强环境治理与保护,包括退耕还林,退耕还草,降低载畜量,植树造林,建立防护林,建立健全法规,工程固沙,生态管理;还应该控制人口增长,提高环保意识。 
                        
一、选择题
热带风暴是级别较低的台风。2014年第3号热带风暴“法茜”于3月3日5时在关岛东南西北太平洋上加强为强热带风暴。据此回答1~2题。
1.根据下图可知,该热带风暴风力最大的时间大致是(  )
A.18时       B.9时
C.6时 D.12时
2.下列海域最有可能生成台风的是(  )
解析:1.B 2.A 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热带风暴风力最大时为9时。第2题,影响我国的台风主要生成于西北太平洋菲律宾以东洋面上,与A的经纬度范围最接近。B地位于赤道附近,地转偏向力很小,形不成台风;C地位于日本以东温带洋面,而台风主要形成于热带、副热带海域的洋面;D地位于太平洋中部的温带海域,也无台风形成。
每年的10月到次年5月,我国华北大部及江淮北部等地区常常遭遇旱情。下图为某年1月29日我国局部地区气象干旱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3~5题。
3.干旱最严重的省级行政区有(  )
A.山西、河北、山东、北京
B.陕西、北京、天津、安徽
C.湖北、河南、安徽、江苏
D.河南、山东、江苏、安徽
4.下列与干旱不属于同一类型灾害的是(  )
A.暴雨 B.寒潮
C.泥石流 D.台风
5.我国干旱的分布特点是(  )
A.分布范围的广泛性
B.干旱只分布在东部季风区
C.只对植物造成影响
D.干旱只在春季才发生
解析:3.D 4.C 5.A 第3题,读图可知,特旱区出现在山东、河南、安徽和江苏四省。第4题,干旱、暴雨、寒潮、台风都属于气象灾害,泥石流是地质灾害。第5题,我国干旱的分布范围较广,全国都有可能发生旱灾。
如图为我国局部地区某种气象灾害平均每年出现的次数等值线图。读图,完成6~7题。
6.这种气象灾害最有可能是(  )
A.台风 B.寒潮
C.洪涝 D.干旱
7.甲地受该种气象灾害的影响很小,主要原因是(  )
A.地形为盆地 B.受盛行风影响小
C.距离海洋较远 D.纬度较低
解析:6.B 7.A 第6题,从次数等值线看,此气象灾害纬度越高发生的次数越多,且源地位于西伯利亚、蒙古一带,因此可判断此灾害为寒潮。第7题,图中的甲地通过经纬网可知是四川盆地,北部有秦巴山地阻挡了冬季风的南下,受寒潮影响较小。
二、综合题
8.(福建高考)下图示意我国部分地区冷冻灾害发生频次分布,读图回答问题。

(1)指出冷冻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并分析图中P区域冷冻灾害高发的原因。
(2)简述该区域农业生产预防冷冻灾害可采取的主要措施。
解析:第(1)题,冷冻灾害对农业的危害主要体现在作物减产、农业设施受损伤;由图可知,山地地形阻碍寒潮南下,加剧了该地区的冷冻灾害。第(2)题,预防冷冻灾害主要从监测预报、防灾管理、生物措施等方面分析。
答案:(1)农业减产(农作物、牲畜、林木、渔业减产);农田基础设施被破坏。寒潮南下受地形影响,冷空气堆积;地势较高,气温低。
(2)加强天气监测与预报;加强减灾防灾管理,做好防冻措施;培育与推广耐寒品种。
9.《海西晨报》报道,一场暴雨再度让繁华的现代都市原形毕露。11日,深圳上演暴雨围城,5 000辆公车受阻、2 000辆汽车被淹。该地发生的内涝灾害在警醒城市管理者排水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读我国洪涝灾害主要分布区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读图分析我国洪涝灾害分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并分析不同区域形成该洪涝灾害的共同原因。
(2)试分析材料中上演“暴雨围城”的原因。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洪涝灾害的特点。第(1)题,从图中可看出,我国洪涝灾害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其形成的共同原因主要有气候和地形两方面。第(2)题,城市“内涝”的原因要从自然和人为两方面分析,其中城市排水设施不完善、城市硬化地面影响下渗和城市的应急管理系统滞后是主要原因。
答案:(1)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原因:降水的季节分配不均,夏季降水多且集中,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2)自然原因:降水强度大,范围集中;城市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人为原因:城市排水设施老化或不完善,排水系统建设滞后;城市大量的硬质铺装,降雨时水渗透性不好,不容易下渗,易形成路面的积水;城市在暴雨应急机制、管理能力等方面存在软肋。
10.(浙江高考)影响我国的台风有西移、西北移、转向三种移动路径,其中转向路径台风常到达我国东部海面或在我国沿海地区登陆后转向东北方向,路径呈抛物线状。图1是西太平洋台风转向点的平均经纬度图,括号内是台风统计次数,实折线上各点表示纬度,虚折线上各点表示经度。图2是西太平洋部分地区示意图。读图1、图2,完成下列问题。
(1)台风转向点自东北向东南方向变化的时段是(  )
A.5~6月         B.6~8月
C.8~10月 D.10~11月
(2)图2中,台风中心正从东南向西北偏北方向移动,靠近台湾东部沿海,速度明显减小,有转向的迹象,这个台风可能出现的时段是(  )
A.5~6月 B.6~7月
C.9~10月 D.10~11月
(3)图2中的台风靠近台湾时,对台湾的危害主要是通过哪些方式造成的?
解析:第(1)题,由图1知,台风转向点自西北向东南方向变化的时段在8~10月。第(2)题,向偏北方向移动,应在8月份以前;靠近台湾东部沿海,纬度应在回归线附近。第(3)题,台风的危害主要是狂风、暴雨和风暴潮。
答案:(1)C (2)B (3)狂风、暴雨、风暴潮。
第一节 深入理解减灾防灾
                     减灾防灾的涵义
—————— 情景导入先思考 ———————
通过“三北”四期工程建设,黑龙江省森林资源和生态总量持续扩大。全省有林地面积达2 097.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46.14%,活立木总蓄积达到18.29亿立方米。土地沙化得到有效遏制。黑龙江省累计完成治沙造林193.5万亩,杜绝了“风剥地、撸籽粒”的现象。防护林体系不断完善,松嫩、三江两大平原区农田防护林面积达634.3万亩,农田庇护率达到75%以上。营造水保林面积达1 185万亩,治理侵蚀沟2.3万条,治理水土流失地面积6 946.5万亩,基本构建了乔灌草、带网片结合的防护林体系。
思考探究:(1)我国“三北”防护林防御的主要是什么自然灾害?
提示: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
(2)我国“三北”防护林的建设属于哪一种防御措施?
提示:工程措施。
—————— 基础知识要记牢 ———————
1.减灾防灾的概念
采取各种预防措施以减少灾害的发生并减轻灾害发生时的损失。
2.减灾防灾的核心
在于减,强调减少灾害、减轻灾情而不是“战胜自然”“杜绝灾害”。
3.实现条件
(1)有赖于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的提高。
(2)有赖于人的观念的进步。
(3)有赖于人类和自然的和谐发展。
4.意义
(1)减灾有增产作用,能产生经济效益。
(2)有利于保持经济、政治和社会稳定。
(3)有助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5.原则
(1)减灾防灾工作必须与生态环境治理相结合。
(2)注意减灾工程与周边环境的协调。
—————— 重点难点掌握好 ———————
减灾防灾为什么以“减”为核心
强调“减”就是在观念上强调减少灾害、减轻灾情,而不是“战胜自然”“杜绝灾害”。因为许多自然灾害的发生是自然异常变化的结果,如台风过境、地震发生和火山喷发时造成的灾害。这些灾害是人类无法拒绝的,但通过预防措施可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还有一些自然灾害的发生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密切相关,因此通过规范人类的活动可以减少灾害的发生,如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以及滑坡等自然灾害。
再者,减少损失,实际上相当于增加了国内生产总值,因此减灾有增产作用,能产生经济效益。同时,减灾有利于保持经济、政治和社会的稳定,有助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所以说减灾防灾的核心在于“减”,而不是“杜绝灾害”。
—————— 应用体验不可少 ———————
20世纪最后十年的“国际减灾十年”和“国际减灾战略”活动,倡导科学的减灾观,有利于指导科学减灾防灾,据此回答1~2题。
1.“国际减灾战略”倡导的科学减灾观念是(  )
①减少灾害 ②战胜灾害 ③杜绝灾害 ④减轻灾害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2.关于国际减灾精神的叙述正确是(  )
A.防灾意识是核心 B.灾后救援是核心
C.国际合作是途径 D.灾后救援是重点
解析:1.C 2.C 减灾防灾的核心在于“减”,在观念上强调减少灾害,减轻灾情,而国际合作是减灾的重要途径。
3.减灾防灾的核心是“减”,对此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减灾是一种理想化的理念,在目前技术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
B.只要科学技术提高了,我们就可以避免、杜绝各种自然灾害
C.准确预测各种自然灾害的发生,是减灾防灾的关键
D.减灾防灾有助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解析:选D 只要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和人的观念不断进步,人们就可以预防和减轻各种自然灾害的影响,但是不可能杜绝各种灾害的发生;同时准确预测各种自然灾害的发生,也是不可能的。
               减灾防灾的社会行动、个人行为和国际努力
—————— 情景导入先思考 ———————
2016年4月,中国南方出现持续强降雨过程,引发洪涝、风雹等灾害,截止到4月18日,已导致湖南省6人死亡,73.4万人受灾。大风冰雹造成1 336间房屋倒塌。
思考探究:当你遭遇洪灾时,应怎么办?
提示:若能逃脱:应尽量逃向高处,登上坚固建筑的屋顶、大树、山丘和高坡等;若不能逃脱:应借助木制家具、木板、树干等漂浮物,尽量不让身体下沉,等待救援。
—————— 基础知识要记牢 ———————
1.社会行动
(1)加强自然灾害科学研究。
(2)实施减灾工程。
(3)制定减灾规划,健全灾害管理的法规。
(4)开展社会减灾教育,提高全民减灾意识。
(5)加强国际合作。
2.个人行为
(1)原则:拯救生命优先。
(2)保持健康的心态:镇静;有团队精神;积极的生活态度。
(3)冷静地采取适当的应对方式。
3.国际减灾十年
(1)时间:1990~2000年。
(2)目的:减轻自然灾害给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所造成的生命和财产损失。
(3)重点:针对地震、飓风、海啸、水灾、火山爆发、森林火灾等突发性自然灾害。
(4)意义:培育了一种灾害预防文化,提高了减灾在政治中的地位。
4.国际减灾战略
(1)提高公众对灾害危险性的认识。
(2)政府对减轻灾害损害做出承诺。
(3)在减灾实施活动中确保公众的参与。
(4)加强社区减灾网络建设。
—————— 重点难点掌握好 ———————
应对主要自然灾害的方法和应急措施
1.应对地震灾害的正确方法
(1)地震发生时,保障安全的关键三点:
(2)地震中的自救与互救:
地震是最不可预知且最具破坏性的自然灾害之一,掌握相关自救与互救的知识,可能减少自己及周围人在地震中的伤亡。具体图解如下所示:
2.应对滑坡、泥石流的正确方法
(1)发生时间:滑坡、泥石流大多发生在持续暴雨后。
(2)注意地区:暴雨过后的山区、半山区的村庄。
(3)自救措施:
①在野外遇到泥石流时,要向垂直于泥石流前进的方向跑,切忌顺着滚石方向往山下跑;要特别注意保护好头部。
②可根据现场地形,向未发生泥石流的高处逃避。
③在山区扎营,不要选在谷底排洪的通道,以及河道弯曲、汇合处。
3.应对洪水灾害的正确方法
(1)防洪准备: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防洪准备,以起到有备无患、增加生存机会的作用。
(2)洪水应急:洪水应急应抓住高处、坚固、漂浮物。
(3)洪水中的救助:洪水中的救助,应抓住游泳、科学地控水、人工呼吸等重点,以互救为主。
—————— 应用体验不可少 ———————
1.下列叙述属于减灾防灾中社会行动的是(  )
①实施减灾工程 ②加强自救、互救的训练 ③提高全民减灾意识 ④灾难降临时保持健康的心态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选C 要注意区别减灾防灾中的社会行动和个人行为。社会行动是政府领导做的工作,而不是个人行为,个人行为是个人在灾难中应该怎样做。
2.灾难降临时非常有效的减灾行为是(  )
A.自救和互救 B.保持健康的心态
C.增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D.普及减灾科学知识
解析:选A 当灾难降临时,自救和互救是非常有效的减灾行为,平时加强这方面的教育和训练,在性命攸关的时刻会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3.读下图,回答问题。
(1)个人在灾难中应注意什么重要问题?
(2)根据图示内容说出在火灾中应怎样逃生?
解析:本题以插图的形式考查了个人应对灾难时应注意的问题及在火灾中逃生的主要手段,解题时注意从图中分析相关逃生手段和注意问题。
答案:(1)①遵循拯救生命优先的原则;②保持健康的心态;③科学地开展自救和互救行动。
(2)①勿乘电梯,走安全门;②湿被蒙头;③发出求救信号。
4.(安徽高考)根据材料和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亚洲冷高压一般形成于9月份,并逐步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冬半年的天气。受其影响,2006年9月3日至5日,四川盆地经历一次暴雨过程。下图表示2006年9月3日20时地面气压场。
(1)指出图中成都的风向,判断过境成都的天气系统并简述理由。
(2)该天气过程在四川盆地边缘可能引发哪些地质灾害?若野营遇此情况,应如何防范和自救?
解析:第(1)题,由地面气压场分布图可知,成都南部为低压,先垂直于等压线,指向低压画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北半球右偏即为成都的风向,成都北为高压,且等压线较密集,说明成都北侧的冷空气势力强,且主动向南移动与暖气团相遇,形成冷锋。冷锋过境能带来大风、降温、暴雨天气。第(2)题,四川盆地边缘以山地为主,地势起伏大,暴雨易引发滑坡、泥石流灾害。滑坡、泥石流的自救要点:①发现迹象马上转移疏散;②设法同外界联系,求得救助;③遇到泥石流时,要向垂直于泥石流前进的方向的两边跑;④向未发生泥石流的高处逃避;⑤扎营时,不能选在谷底排洪的通道及河道弯曲、支流汇合处扎营。
答案:(1)偏北风;冷锋;成都北为高压,南为低压;冷气团主动向南移动,与暖气团相遇形成锋面;过境时形成暴雨。
(2)滑坡、泥石流。扎营时,避开谷底排洪通道,河道弯曲和汇合处,以及悬崖、陡坡附近;在野外遇到泥石流时,要向垂直于泥石流前进方向的高处跑,切忌顺着滚石方向往山下跑,注意保护头部。
P76活动提示 1.不正确。过分夸大自然的威力,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宿命论的表现。
2.不正确。减灾防灾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减灾防灾工程的实施既需要政府领导下的全社会行动,也需要广大社会公众的个人参与。
3.不正确。自然灾害的发生、分布非常复杂,要尊重事实,不能只凭主观臆断。
4.不正确。 同第3题。
5.不正确。灾难救助中,不仅要珍惜自己的生命、财产,更要关心他人的生命、财产。                         
6.不正确。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
7.不正确。要尊重事实,不能心存侥幸。
8.不正确。面对自然灾害不该畏惧、逃避,而是应该积极应对。
9.不正确。过分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防灾工程只能减轻、减少灾情,而不能“战胜自然”“杜绝灾害”。
10.正确。灾前措施是减灾防灾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是减灾防灾的基本方针。                         
一、选择题
(北京高考)下图是某地区大地震后救灾工作程序。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所示救灾工作程序还可能适用于(  )
A.鼠害        B.洪涝
C.旱灾 D.寒潮
2.为降低大城市震后救灾活动强度,应采取的主要防灾减灾措施包括(  )
①完善城市功能区划 ②调整产业结构 ③人口外迁 ④房屋加固 ⑤组建志愿者队伍 ⑥避灾自救技能培训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③④⑤⑥ D.①④⑤⑥
解析:1.B 2.D 第1题,根据紧急救援强度在短期内突然升高、迅速降低甚至停止这一特点,说明此类灾害是突发性的,并且容易造成较大人员伤亡。洪涝最符合此特点。第2题,完善城市功能区划能降低灾害损失,如生产危险品的工业应远离居民区布局;房屋加固能增加建筑物的抗震能力,直接降低地震对房屋的破坏程度,从而减少灾害损失,降低救灾活动强度;组建志愿者队伍有利于紧急救援工作的开展;避灾自救技能培训能提高居民的自救和他救能力,减少人员伤亡。故选项D正确。
2016年6月的一个周末,有20多名“驴友”通过网络自发组织,去邻近的浙江一山区探险旅行。傍晚他们就在山沟一个水道弯曲处的平地上搭上帐篷扎营过夜。夜里突发山洪,一名女性驴友在这次山洪中死亡。据此完成3~4题。
3.造成这个事故的原因之一是防洪准备不充分,具体表现为(  )
A.没有关注天气预报,不该在雨季去山区探险
B.没有事先进行登高、快跑能力训练
C.没有准备好急救药品
D.没有学会并具备游泳、划船等救生技能
4.当这样的山洪来临时,人们最好的逃生方法是(  )
A.迅速顺着山沟向低处跑
B.迅速朝山洪来向的山沟高处跑
C.迅速向垂直于山沟的高处跑
D.迅速找到树枝漂浮不下沉
解析:3.A 4.C 第3题,雨季发生山洪、地质灾害的概率大,不宜去山区探险旅游。第4题,山洪突发性强、速度快,且有异于一般洪水,垂直于山沟向高处跑能最快地躲避泥石流。
减少洪涝灾害的损失,熟悉一些灾害中的自救和互救常识是很有必要的,这样才能做到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根据所学知识,完成5~7题。
5.下列属于个人或家庭防洪准备的是(  )
①训练爬高能力 ②预备钢制家具 ③听汛期天气预报 ④暴雨季节不去山区郊游 ⑤学会游泳 ⑥学会救生演习的知识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③④⑤⑥
C.③④⑤⑥ D.④⑤⑥
6.下列洪水应急方法错误的是(  )
A.登上大树 B.爬到电线杆上
C.抓住木板等漂浮物 D.尽量跑到高坡上
7.下列洪水互救方法不正确的是(  )
A.向落水者抛救生圈
B.对溺水人员进行人工呼吸
C.划船、游泳去救人
D.等洪水过后再去救人
解析:5.B 6.B 7.D 钢制家具易沉入水中,不适宜防洪;爬到电线杆上,可能导致触电;对落水人员应及时救治。
二、综合题
8.由于灾难事故而死亡的人中,立即死亡者不到1/3,而大部分的死亡者属于“丧失生命机会”的人。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判断下面在灾害发生时的做法是否正确,并说明判断理由。
(2)结合下图说明地震后被埋压时如何进行自救?
解析: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图中内容。第(1)题,①顺泥石流方向跑;②藏在大石后;③用毛巾掩住口鼻匍匐前进;④离开桥梁;⑤抱头屈膝躲在屋梁下;⑥躲避在墙角,头顶棉被。第(2)题,结合图形内容可知,地震发生后若被埋压,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用木棍支撑、包扎伤口、敲击水管和静卧。
答案:(1)①不正确。顺着泥石流的方向逃跑会被掩埋。
②正确。山崩时躲在巨石背后,以防被乱石击伤。
③正确。发生火灾时地面可获得氧气,匍匐前行可逃离火场。
④正确。洪水来临时应远离河流和桥梁。
⑤不正确。屋梁在地震中易倒塌。
⑥正确。屋角稳定,不易倒塌;头顶棉被,保护头部。
(2)首先,用身边的木棒等坚硬物体把上覆块体支撑牢固,以防继续塌落;其次,要处理好伤口,以防失血昏迷;再次,用石块敲击掩埋的物体求救;最后,要保存体力,等待救援,不能惊慌失措,大喊大叫。
9.阅读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监测显示,2016年5月25日至29日,安徽南部有184个乡镇雨量超过100 mm,最大降雨量出现在休宁徽州高速公路站,为206.3 mm。其中,旌德县于28日上午遭强降雨侵袭,8~9时的小时降雨量达34.9 mm,全天累积降雨量为121.5 mm,达到大暴雨量级。境内徽水河等主要干支流水位上涨迅速,造成洪水泛滥。损失巨大。
(1)当遭遇突发洪水时,个人应怎样做才能获得逃生的机会?
(2)在洪水危险区和多发区的个人和家庭,应如何做好防洪准备?
解析:暴雨洪水主要分布在大江大河的下游,针对洪水灾害,灾中逃生要尽量逃向高处,灾前要关注天气预报,学习游泳、划船等基本技能,准备应急物资等,并以保护生命安全为核心。
答案:(1)不能惊慌失措,而应尽量逃向高处,登上坚固建筑的顶部、大树、山丘或高坡等。
(2)①关注汛期天气预报;②学习并具备游泳、划船等技能;③准备逃生物资等。
第三节 我国的减灾防灾
    
                     我国减灾防灾的基本方针
—————— 情景导入先思考 ———————
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 图标以彩虹、伞、人为基本构图元素。其中,雨后天晴的彩虹韵意着美好、未来和希望;伞是人们防雨的最常用工具,其弧形形象代表着保护、呵护之意;两个人代表着一男一女、一老一少……大家携手,共同防灾减灾。
思考探究:(1)我国设立“防灾减灾日”的目的是什么?
提示:重视防灾减灾,努力减少灾害损失。
(2)我国防灾减灾的基本方针是什么?
提示: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
—————— 基础知识要记牢 ———————
1.减灾防灾模式
(1)方针: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
(2)方式:面临重大灾害
2.基本目标
(1)建立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自然灾害综合防治体系。
(2)加强对灾害科学的研究和认识,促进现代化技术的应用,因地制宜地实施减灾对策。
(3)努力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防止灾情扩展,增强全社会承受自然灾害的能力。
—————— 重点难点掌握好 ———————
我国的救灾方针和救灾管理体系
—————— 应用体验不可少 ———————
1.下列有关我国减灾防灾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方针
B.面临重大灾害,要各自为战,无需统一行动
C.严密组织各种力量,全民参与抗灾
D.中央统一决策,部门地方要分工协作
解析:选B 我国在实践中总结出的减灾防灾模式是:对付灾害应当采取“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方针,面临重大灾害,应当采取中央统一决策,部门地方分工协作的方式,严密组织各种力量,全民参与抗御灾害。以防为主就是防患于未然;全民参与就是避免各自为战,集中抗灾力量,克服重大灾情。
2.实施减灾防灾对策要因地制宜,下列对策不正确的是(  )
A.黄土高原和江南丘陵应植树造林、保持水土
B.上海市要注意采取防止地面沉降的措施
C.我国西南地区要建设护坡工程和抗震工程
D.四川盆地大力植树造林,防治沙尘暴
解析:选D 四川盆地由于多年耕作,自然植被较少,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较为严重,应注重植树造林,四川盆地北有秦岭、大巴山阻挡,受沙尘暴影响很小。
3.读灾后恢复图,完成下列问题。
(1)在图中适当的位置填上相应的内容。
(2)我国多年来坚持的防灾抗灾工作方针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救灾工作方针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国减灾的主要管理部门是________。
(4)我国农业保险的主要险种有水稻保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奶牛保险、________和畜禽保险等。
解析:本题考查灾后恢复的基础知识,要求掌握灾后恢复的核心措施、目标、方针、管理部门等基本知识。
答案:(1)从上至下依次为:将灾害造成的损失减轻到最低 生命线 生产线 增强对未来灾害的抵御能力
(2)以预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 依靠群众,依靠集体,生产自救,互助互济,辅之以国家必要的救济和扶持
(3)民政部
(4)小麦保险 棉花保险 生猪保险 养鱼保险
                     我国减灾防灾的主要行动和成就 
—————— 情景导入先思考 ———————
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是一项正在我国北方实施的宏伟生态建设工程,它是我国林业发展史上的一大壮举,开创了我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先河。2013年11月,被誉为我国“绿色长城”的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已走过了35周年,如今这项工程已取得令世人瞩目成就。该工程从1978年开始到2050年结束,共分三个阶段,建设期限73年,共需造林5.34亿亩。该工程建成后使三北地区的森林覆盖率由5.05%提高到14.95%,沙漠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水土流失得到基本控制,生态环境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从根本上得到改善。
思考探究:建设“三北”防护林的主要生态意义有哪些?
提示:提高森林覆盖率,防风固沙,保护农田,防治沙尘、土地荒漠化,改善生态和生产生活条件等。
—————— 基础知识要记牢 ———————
1.我国的防灾减灾工作
时间
防灾减灾工作
20世纪50年代初
大规模的江河治理建立一定规模的防灾工程体系
20世纪70年代以来
加强地震灾害监测、预防的组织领导
20世纪80年代以来
注重建立健全防灾减灾的法律、规划及对自然灾害的管理工作
1989年
中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成立
1997年11月
成立国家减灾中心
2.我国的减灾防灾的行动
(1)建立健全灾害管理体系。
(2)开展减灾工程建设。
(3)建立和完善各类灾害监测预警系统。
(4)加强灾害保险与救援工作。
(5)开展防灾减灾科学研究。
(6)进行减灾宣传教育。
3.我国减灾防灾的主要成就
(1)参与“国际减灾十年”活动取得巨大成就。
(2)成功抗御了多次重大自然灾害的侵袭。
(3)建立和完善了各类灾害监测预警系统。
(4)自然灾害防治科学研究取得重大成果,中国政府已在全国建立了100多个减灾研究机构。
—————— 重点难点掌握好 ———————
一、我国的主要减灾工程
工程名称
主要措施
取得的成就
长江防洪
体系建设
工程  
①中下游:治理支流、加固干流堤防;平垸行洪、退田还湖、移民建镇;②上游:退耕还林、封山育林、治理水土流失;③建设三峡工程
提高了防洪标准和能力,减轻了洪水对中下游地区的威胁,改善了生态环境
“三北”防
护林体
系工程
①人工造林、封山封沙育林和飞机播种造林;②实行乔、灌、草相结合,带、片、网相结合,多树种、多林种相结合
①防风固沙、荒漠化和水土流失得到基本控制;
②重点治理区的环境质量有较大改善,生态、经济及社会效益明显提高
淮河流域
治理工程
①治理上中游水土流失;②除险加固病险水库、河堤;③疏通河道
经历洪水和旱灾考验,治理任务仍然艰巨
二、我国减灾防灾的主要成就
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的建立和完善是我国减灾防灾成就的一大表现,具体内容如下所示:
—————— 方法技巧很重要 ———————
图示归类法把握我国重大减灾项目
—————— 应用体验不可少 ———————
1.读淮河水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图和所学知识从自然角度分析淮河多水灾的原因。
(2)受________________的影响,淮河流域旱涝灾害频发,简述其洪涝的整治措施。
解析:第(1)题,河流流域多水灾的自然原因应从河流水系特征、水文特征、地形及气候等方面综合考虑。第(2)题,由于季风的强弱不均,引起锋面雨带移动快慢不同,从而导致淮河流域旱涝灾害频发。整治淮河洪涝的措施因地段不同而不同。
答案:(1)支流多,落差小,河道弯曲狭窄,湖泊淤积,暴雨频繁。
(2)锋面雨带移动快慢 上游修水库、植树造林;中游退耕还湖、修筑大堤;下游开凿入海新河。
2.阅读材料和图,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长江支流众多,基本上南北对称,一般年份,影响我国的夏季风与我国北方南下的冷空气之间形成锋面,5月份位于南岭一带,长江南岸各支流进入汛期;6月份,锋面雨带移到长江中下游一带,北岸支流和干流开始进入汛期。这种支流的南北分布和雨带自南向北的推移规律,使南岸支流与北岸支流涨水的时间错开,加之沿长江地带有洞庭湖、鄱阳湖等众多湖泊对洪水起调节作用,干流不至于在短时间内出现过大洪峰。但在1998年夏季,锋面雨带在长江流域活动时间过长,并且长江流域普遍出现暴雨,南北支流普遍涨水,与上游的洪水共同汇入长江,使干流水量大增,引发了特大洪水。
(1)一般年份,对长江干流水量起天然调节作用的两个因素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资料1反映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产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中资料2反映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产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图中资料3反映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产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针对长江洪水灾害,写出我国加强防洪设施建设的具体实例。(至少三例)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和图可以总结出一般年份长江不会出现过大洪水的原因。第(2)、(3)、(4)题,分别根据图中资料1、2、3分析长江流域存在的问题以及其产生原因。第(5)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掌握,应联系教材内容作答。
答案:(1)中游支流南北分布 雨带由南向北推移
(2)河源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加剧,荒漠化扩大 过度放牧
(3)湖泊面积不断缩小,蓄水能力降低,调节功能减弱 围湖造田
(4)森林减少,覆盖率低,水土流失加剧 乱砍滥伐森林
(5)兴建长江三峡水利枢纽;营造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加固长江堤防;建分洪、蓄洪工程;退耕还湖。
一、选择题
1.下列工程中,属于防灾减灾设施建设的是(  )
①兴建长江三峡大型水利枢纽 ②兴建长江、黄河中上游防护林工程 ③修建“西气东输”管道 ④在沿海一带修建海防林工程 ⑤兴建广东大亚湾和阳江核电站 ⑥加固长江、黄河、珠江大堤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⑥
C.①②③⑥ D.②③④⑤
解析:选B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首要任务是防洪;长江、黄河中上游防护林工程的主要作用是防止水土流失、涵养水源;海防林工程的作用是防风抗灾和固岸;加固长江、黄河、珠江大堤的作用是防洪;修建“西气东输”管道和兴建大亚湾、阳江核电站是为了解决能源短缺问题。
我国西南地区的川、滇、黔交界地区形成以地震、泥石流、滑坡为主的灾害系统。据此完成2~3题。
2.造成该地区灾害系统的原因有(  )
①该地区地震频发,山体中断裂发育,岩石破碎,风化严重 ②降水集中,多暴雨,促使滑坡、泥石流突发 ③人类活动大肆砍伐森林是该地区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 ④滑坡导致地壳产生强烈的振动,产生地震,加上多暴雨,进而形成泥石流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为防止地质灾害对人类的影响,采取的正确的防御措施有(  )
①实施护坡工程,防止滑坡和崩塌 ②退林还耕 ③实施植树造林等生物工程,改善生态环境 ④修筑梯田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2.A 3.C 第2题,西南地区现代地壳活动强烈,地震频发,震级高。由于地壳活动强烈,山体中断裂发育,岩石破碎,风化严重,加上干湿季分明,暴雨集中,促使滑坡、泥石流灾害突发,故选A项。第3题,地质灾害的防御措施有:(1)加强地质灾害的科学研究,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2)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3)实施一些预防措施。此外,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减灾意识,故选C项。
在山区公路和铁路道旁经常可以看到如下图所示的工程建设。据图完成4~5题。
4.图中的防护工程主要是针对下列灾害中(  )
①地震 ②滑坡 ③泥石流 ④崩塌 ⑤山洪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5.图中边坡上网格状装置的主要功能是(  )
A.加速径流 B.保持水土
C.促进蒸发 D.美化环境
解析:4.C 5.B 挖方边坡、护栏、碎落台可以防止滑坡、崩塌;排水边沟可减轻泥石流和山洪灾害危害。挖方边坡上网格状装置可以减缓地表径流,拦截泥沙,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
读我国主要救灾物资储备基地分布示意图,完成6~7题。
6.京珠高速广东粤北段沿线受灾,从图中调运救灾物资最近的基地是(  )
A.a    B.b
C.c     D.d
7.图中b、c两个救灾物资储备基地中,应大量储备的物资是(  )
A.冲锋舟 B.食品
C.矿泉水 D.棉衣
解析:6.B 7.A 由图中经纬度可知,a为南宁,b为长沙,c为武汉,d为郑州。粤北段高速离长沙最近。长江中下游地区多发洪水灾害,应大量储备冲锋舟。
二、综合题
8.(福建高考)冰雹是在气流强烈升降条件下发生的一种固体降水现象,其颗料大小一般为5~50 mm。月雹日指某月降雹的天数。下图示意我国东南沿海某省多年平均月雹日的变化。读图回答问题。
简述冰雹带来的危害,并提出防御措施。
解析:冰雹为固体降水,对地面的破坏极大,不仅会击毁农作物,还可击伤人畜及房屋等建筑物。防御气象灾害的措施主要是加强监测与预报,做好防灾减灾工作。
答案:危害:毁坏农作物,击伤人畜,甚至砸坏建筑物。
措施:加强监测与预报,做好人工防雹等。
9.农业气象灾害是由于不利气象条件的出现而使农业生产遭受损失的自然灾害。下图为2013年2月初中央气象台发布全国农业气象灾害预估与防御重点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试依据图示分析任意两种农业气象灾害对所在区域农业生产的影响。
(2)请你谈谈如何预防B、C两地的旱情。
解析:第(1)题,A分布在东北和西北地区,冬季受蒙古西伯利亚冷空气影响,容易发生大风降温、降雪等灾害,强降温可能使作物和牲畜受到冻害,降雪可能压倒棚圈、掩盖草场,导致牲畜食物不足。B位于华北地区,主要干旱灾害是春旱,春季气温回升,蒸发旺盛,小麦等作物生长需水量大,而锋面雨带尚未到达,导致土壤缺水,影响小麦返青生长,造成旱灾。C位于云贵高原地区,主要干旱灾害是在冬、春季,这里是湿润区,石灰岩分布广,多溶洞、地下河,导致地下水丰富,但地表水缺乏。造成地面作物缺水的情况。D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湿渍灾害是指冬季低温阴雨天气,此时,长江中下游地区小麦正在拔节,油菜陆续抽薹,抗寒能力下降,持续低温阴雨天气将使在田作物根系活力下降,植株生长缓慢,茎干水分增多,抗倒伏能力减弱,病害发生加重,造成减产。第(2)题,B、C两地地表水缺乏,所以要整修水利,充分利用地表水,打机井,适当利用地下水,优化水资源配置,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发展培育耐旱作物,提高抗旱能力。
答案:(1)A-强降雪易使棚圈损毁倒塌,掩盖草场,强降温会使作物和牲畜受冻害严重;B-对冬小麦返青生长不利;C-春播用水紧张,影响小麦、油菜、蚕豆等作物生长发育;D-影响油菜、冬小麦等越冬作物正常生长。(任答两种)
(2)积极整修水利、开发水源(兴修水利工程);优化水资源配置(合理分配水资源);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增强农作物耐旱抗灾的能力等。
第二节科学技术与减灾防灾
    
                     减灾防灾的主要措施 
—————— 情景导入先思考 ———————
2016年5月15日,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将遥感卫星三十号发射升空。遥感卫星三十号将主要用于科学试验、国土资源普查、农作物估产及防灾减灾等领域。
思考探究:遥感技术可用于哪些自然灾害的监测?
提示:台风、沙尘、暴雨等灾害性天气的形成,森林火灾、赤潮等突发性灾害的发现。
—————— 基础知识要记牢 ———————
减少防灾的各种措施
(1)基本途径:依靠科技进步。
(2)重要途径:加强减灾法制建设,提高全民减灾防灾意识,协调人地关系。
(3)指导方针:预防为主,加强自然灾害综合监测预报,大力推动减灾防灾系统工程建设。
(4)法制规范:以科学的观念和法制的力量规范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 重点难点掌握好 ———————
一、减灾措施体系
二、自然灾害的防御措施
1.非工程性防御措施
2.工程性防御
就是通过修建防灾工程,从各个方面改变自然灾害系统,最终达到减灾的目的。
改变地表环境(孕灾环境的稳定),防止和减轻自然灾害的强度
岩土体改造工程、疏排水工程,加固稳定变形土体,防止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
生物工程措施防风固沙,防止土地沙化、水土流失、沙尘暴等
阻隔或控制灾害与人口、财产等的直接相遇
修建大堤防洪防潮,保护堤内的人口和财产安全
建立护坡、挡墙等支挡物,避免泥石流冲击村庄、耕地
改变财物等的特性,提高抗灾性能,减少灾害损失
兴建水库、排灌站、电机井等,防洪抗旱
加固房屋建筑,增强抗震性能
  [拓展提升]
工程性防御和非工程性防御的区别与联系
(1)区别:凡是通过规划、法律、管理及教育等途径达到防灾减灾目的的防御,即非工程性防御,其中最著名的就是20世纪末的“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工程性防御措施的关键是修建防灾工程,故二者的区别就是“工程”,在于“软件”和“硬件”的差别。
(2)联系:
—————— 应用体验不可少 ———————
我国自然灾害频次多、范围广、强度大,为防御自然灾害,我们要采取工程性防御和非工程性防御两种措施,抓好落实和相互配合。据此回答1~2题。
1.在下列灾害防御措施中,属于非工程性防御措施的是(  )
A.颁布《洪水灾害防御法》
B.植树造林,保持水土
C.加固防洪大堤
D.修建水库,蓄水防旱
2.在干旱地区修建水库可以起到的减灾作用有(  )
A.改变地表环境,提高灾害强度
B.控制灾害与人口的直接相遇
C.改变水循环,提高抗灾性能
D.消除旱灾灾情
解析:1.A 2.C 用法律的手段来规范全社会的减灾行动,提高防灾减灾意识,属于非工程性防御措施的范畴。修建水库可保证人畜、作物的正常需求,提高抗灾性能。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我国《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中,地面沉降被定义为“缓变性地质灾害”,目前全国遭受地面沉降灾害的城市超过50个,华北地区尤为严重,累计损失高达三千多亿元。
材料二 下图为华北某城市附近地面沉降量等值线分布图(单位:mm)。
(1)指出图示地区地面沉降幅度的分布特点,并简析其主要成因。
(2)针对该地区的地面沉降,除了加强宣传和监测外,你还能为该地区的地面沉降防治工作提出哪些合理化建议?
解析:第(1)题,地面沉降又称为地面下沉或地陷,人为的地表沉降主要是大量抽取地下水所致。图中东北部为主城区,区内用水量大,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地面发生沉降,所以图示地区地面沉降幅度的分布特点是沉降幅度由东北向西南减小;沉降幅度由城区向四周减小。第(2)题,人为的地表沉降主要是大量抽取地下水所致,所以地面沉降防治工作应从合理使用水资源的角度分析。引河水对城区地下水开采层位进行人工回灌;合理开发地表水资源,控制地下水开采量,提高水资源利用率,节约用水;公众参与。
答案:(1)特点:沉降幅度由东北向西南减小;沉降幅度由城区向四周减小。(距主城区越近沉降幅度越大,靠近河流的地方沉降幅度较小)
成因:城区用水量大,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地面发生沉降。
(2)引河水对城区地下水开采层位进行人工回灌;合理开发地表水资源,控制地下水开采量,提高水资源利用率,节约用水,公众参与。
                     科学技术在减灾防灾中的应用
—————— 情景导入先思考 ———————
科技日报北京2016年1月17日电 经过历时两年的科研攻关,中国计量院解决了我国气象观测量值溯源难题,使风云气象卫星红外遥感测温有了精准的“刻度尺”。 该科研项目“风云气象卫星红外遥感亮度温度溯源标准研究”近日通过了专家验收。
思考探究:气象卫星在台风监测中有何作用,试举例说明?
提示:如台风发生后可随时跟踪,并向受灾地区发出警报。
—————— 基础知识要记牢 ———————
1.遥感技术在减灾防灾中的应用
(1)重大自然灾害监测系统的核心技术:遥感技术。
(2)国家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组成:卫星、地面接收站、空间信息交换中心、区域监测网络应用系统。
(3)应用:及时为救灾行动提供精确的数据信息。
2.全球定位技术在减灾防灾中的应用
交通导航、绘制地图、火灾跟踪、人员救生、地震监测等。
3.地理信息系统在综合减灾中的应用
(1)实质:集成与减灾防灾有关的多种数据库和模型库,构成功能强大、快速高效的减灾决策支持系统。
(2)用途:
①模拟和预测灾害的发生发展情景。
②灾害危险性评估和预案制定。
③灾情实况评估和抢险救灾决策。
④灾后重建决策。
(3)案例:防汛指挥决策支持系统。
①基础:网络GIS。
②功能:信息服务、洪水预报、淹没分析、指挥调度等。
4.利用高科技趋利避害的远景
(1)趋利避害:
①基本手段:提高对自然灾害的预警能力。
②技术支持
③成果
(2)化害为利:
将自然灾害强大的力量从致灾的方向引向造福的方向。例如,城市的雨洪调蓄。
—————— 重点难点掌握好 ———————
“3S”技术及其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遥感技术
(RS)
监测沙尘、台风、暴雨等灾害形成和发展过程;利用遥感影像可以迅速地发现一些突发性灾害,如赤潮等;在交通不便、人迹罕至的地区可以展现遥感作为灾害监测“千里眼”的优越性;在灾害发展过程中和消除后,对灾害发生的规模、速度以及是否复发进行监测
全球定位系统(GPS)
交通导航、绘制地图、人员救生、地震监测等诸多方面
地理信息系统(GIS)
对自然灾害进行预报预警、动态监测、灾害发生成因与规律分析、灾害损失调查、灾情评估,为制定减灾预案和指导灾后重建工作提供依据
RS和GIS结合
灾前:圈定危险区,对危害程度作出评价,指导防灾活动;灾中:实况监测并作出评价,指导抗灾活动。灾后:评价损失,指导救灾活动
[拓展提升]
卫星是重要的遥感平台,可以通过我国近年发射的卫星成为防灾减灾的“千里眼”,进一步理解遥感技术的作用,如下表所示:
卫星系列
主要作用
气象卫星
天气分析预报、灾害性天气监测、气候分析与预测以及火灾、雪灾、沙尘暴的监测
资源卫星
灾情评估、灾害区域动态监测和管理以及为防灾、减灾规划提供信息支持等方面
海洋卫星
在海洋防灾减灾、海洋资源和环境综合管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 应用体验不可少 ———————
(江苏高考)2013年4月20日,四川雅安芦山县发生里氏7.0级地震。在震后救灾中,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发挥了重要作用。BDS是我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定位与短文通信系统,是继美国全球定位系统(GPS)和俄罗斯格洛纳斯(GLONASS)之后的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据此回答1~2题。
1.BDS在抗震救灾中发挥的主要作用有(  )
①提供灾区的影像 ②统计灾区的经济损失
③确定救灾人员的位置 ④提供短文联络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2.芦山地震与2008年汶川8.0级地震震中位置同处龙门山断裂带,但芦山地震造成的损失较小,主要原因有(  )
①震级较低 ②提前预报 ③防震意识强
④救援及时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解析:1.D 2.B 第1题,本题的关键在于材料中“BDS是我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定位与短文通信系统”,故选择③④两项,而①项为遥感的主要作用;统计灾区经济损失,需要GIS的参与。第2题,①芦山地震7.0级相比汶川地震8.0级震级较小;②地震的发生具有突发性,预报较为困难,未能提前预报,故排除。③防震意识强、④救援及时,在汶川地震以后,无论政府还是个人,抗震意识增强、反应及时,有效降低了损失。
RS、GIS、GPS等现代化技术是灾害防治中应用非常广泛的技术手段。结合所学知识,完成3~4题。
3.自然灾害监测系统应用的监测手段,主要是(  )
①遥感技术 ②全球卫星定位系统
③地理信息系统
A.①②③ B.①②
C.①③ D.②③
4.运用遥感技术监测森林火灾比人工监测(  )
①获取资料大 ②受地面限制少 ③获取信息量大
④探测范围小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解析:3.C 4.A 第3题,自然灾害监测系统应用的主要监测手段是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第4题,遥感技术具有观测范围广、受地面限制少、信息获取量大、获取速度快、实时性好和动态性强等特点。
P81活动提示 1.1月份白色区域比4~5月份大,绿色区域面积比4~5月份小。1月份为冬季,植物生长不旺盛,并且地面上有冰雪覆盖。4~5月份气温上升,冰雪融化,卫星影像图上白色区域变小;同时气温回升利于植物生长,从而使绿色区域变大。
2.被滑坡体阻断的河流,其上游方向在图的左上方,即西北方向。因为位于滑坡体西北方的易贡湖水面从4月13日到5月9日处于扩大之中,说明河流从西北方向注入易贡湖。
3.该案例充分体现了卫星遥感在监测自然灾害方面具有观测范围广、信息获取量大、获取速度快、实时性好和动态性强等优点,尤其是在交通不便、人迹罕至的地区更能体现遥感技术的优越性。 
      
 一、选择题(天津高考)2009年4月14日晚,渤海沿岸发生了一次较强风暴潮。这次风暴潮是由低压系统、向岸风共同引起的,海水涌向陆地,给沿岸地区造成较大损失。读图,回答1~2题。
1.在渤海沿岸,能有效抵御风暴潮的措施是(  )
A.完善预警系统
B.围海造田
C.修筑沿海堤坝
D.建防护林
2.不能有效防御风暴潮灾害的非工程性措施是(  )
A.完善预警系统    B.进行防灾演练
C.制定防灾预案 D.加固沿海堤坝
解析:1.C 2.D 第1题,题干突出强调有效抵御风暴潮的措施,A选项中完善预警系统,能提前发布警报,及时作出防范措施,减轻危害,但不能有效抵御风暴潮;围海造田可能加剧风暴潮的危害;建防护林也能抵御风暴潮,可以抵御大风,但不能抵御海水涌向陆地,并且目前还没有适合在北方海岸地区大面积种植的植被类型(盐碱度高),亚热带或热带地区的红树林海岸可有效防御风暴潮灾害;修筑沿海堤坝可有效防御海水涌向陆地且效果直接、明显,并与题干相符,故选C项。第2题,加固沿海堤坝能有效防御风暴潮灾害,但属于工程性措施。
当地时间2016年5月17日下午5时,斯里兰卡暴雨引发泥石流,席卷三处村庄,造成大规模掩埋。18日为止的官方死亡人数为35人,但救援人员称可能另有150多人已遭泥石流活埋。据此回答3~4题。
3.政府欲获取此次泥石流地区图像信息依靠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A.遥感技术 B.地理信息系统
C.全球定位系统 D.信息高速公路
4.防御此类地质灾害的正确做法是(  )
①加强地质灾害的科学研究,建立灾情监测预报系统
②植树造林,减小滑坡和泥石流的频率和强度
③陡坡地开山采石,可减少滑坡发生
④砍伐森林,让地表水畅流,可减少泥石流发生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3.A 4.A 第3题,要快速的获取该区域的图像信息,要利用遥感技术。第4题,防御地质灾害要综合采取工程性措施和非工程性措施。加强科学研究,提高监测预报水平,是非工程性措施的重要内容。植树造林可以增强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陡坡开山采石,砍伐森林则会诱发滑坡、泥石流。
全球定位系统(GPS)能为全球范围内的用户提供全天候、连续、实时、高精度的三维位置、速度及时间数据。据此完成5~7题。
5.森林发生火灾时,GPS的主要作用是(  )
A.交通导航     B.绘制地图
C.灾情跟踪 D.通讯联络
6.救灾物资空投,利用GPS主要是为了(  )
A.减少人力劳动,提高劳动效率
B.提高空投精确度,让救灾物资尽快投入使用
C.缩短空投距离
D.减少人员伤亡
7.利用GPS可以对地震进行监测,监测的对象主要是(  )
A.海陆分布的变化
B.地球内部岩浆的活动情况
C.地壳的运动状况
D.灾情的发展
解析:5.C 6.B 7.C 本组题主要考查全球定位技术在减灾防灾中的应用。由于GPS能为全球范围内的用户提供全天候、连续、实时、高精度的三维位置、速度及时间数据,因此在减灾防灾中可用于交通导航、绘制地图、火灾跟踪、人员救生、地震监测等诸多方面。利用GPS对地震监测主要是监测地壳的运动状况,从而预测地震的发生。
二、综合题
8.(全国卷)下图示意美国本土飓风、地震灾害的空间分布。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判断甲、乙自然灾害的种类并说明判断的依据。
(2)说明为防范上述灾害应采取的措施。
解析:第(1)题,美国西部由于受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碰撞挤压,地壳活跃,多地震灾害,即图中甲灾害为地震。飓风是生成于海洋上的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乙类灾害多出现在墨西哥湾沿岸及大西洋沿岸,此灾害为飓风。第(2)题,预防气象灾害重在加强天气预报,及时躲避,以及加固沿岸堤坝等,将灾害损失降到最小。预防地震灾害的措施主要是提高人们防灾意识,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等。
答案:(1)甲为地震,(西临太平洋)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乙为飓风,东部处在北大西洋飓风侵袭路径上;南部接近飓风发源地。
(2)加强灾害监测与预报;制定防灾应急预案;修建避难场所等工程性防御设施;进行防灾教育和培训等。
9.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森林火灾位居破坏森林的三大自然灾害(火灾、病害、虫害)之首,它不仅给人类的经济建设造成巨大损失,破坏生态环境,而且还会威胁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图1是我国北方某地区2013年森林火灾频次统计图,图2是某地区火灾发生时的资料图。气象与森林火灾的关系非常密切。
(1)分析判断在火灾发生后,及时获得图2中影像资料的技术与传统监测手段相比有何优点?
(2)依据材料,从气象因素分析我国北方森林火灾多发的季节和原因。
解析:从图中可以判断出获取信息的技术主要是遥感。它与传统方式相比,主要是获取信息的速度、数量具有明显的优势,同时具有动态性和实时性。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北方的火灾多发生在春季。影响火灾多发的气象要素主要从气温、降水、大风等主要的因素来分析。
答案:(1)遥感(RS)技术具有:探测范围大;信息获取量大;获取速度快;实时性好;动态性强的特点。
(2)春季。春季气温回温快,气温偏高;春季降水少,气候干旱;大风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