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奠基 课件(共1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奠基 课件(共18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中华书局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8-03-13 14:43: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18张PPT。第3课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奠基 第一个五年计划 “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用外国人的话说,这是一个连铁钉都需要进口的国家。”
——毛泽东新中国成立之初,经济上面临怎样的局面?(背景)背景: 国民经济迅速好转。但新中国工业基础相当薄弱,任然是一个落后的工业国。目的: 开展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把中国建成繁荣
富强的现代化国家。时间:1953年—1957年资金技术援助:国民经济内部的积累,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援助任务有步骤地促进农业、手工业的合作化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1234继续进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保证国民经济中社会主义成分的比重稳步增长。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1、学习苏联建设的经验; 斯大林论述苏联工业化时说:“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通常是从轻工业开始……共产党当然不能走这条路,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做迟了,就要失败。”——《斯大林选集》下卷2、主要是我国的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础十分薄弱,这种落后的经济状况只有优先发展重工业才能改变。结果: 到1957年底,“一五”计划大多数经济指标超额完成。“胜利超额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 ”纪念邮票意义: 飞机、汽车、发电设备、重型机器制造业等从无到有地建设起来,基础工业实力大为增强,农业、交通运输业、科技、教育、卫生、文艺等事业得到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得到较大改善。工业化建设: 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苏联援助建设的156项重点工程是工业化建设的核心。主要是能源、原材料、机器制造等重工业项目 1954年10月周恩来和米高扬在苏联援助中国建设项目协定文本上签字苏联专家与中国技术人员一起研究工作建设成就:1、1953年,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等三大工程新建成的鞍山无缝钢管厂生产的无缝钢管2、1954年,南昌飞机制造厂制造的第一架飞机试飞成功 3、1955年,我国自行设计的第一个自动化水电站官厅水电站开始发电 4、1956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成立,并生产出第一辆国产汽车。5、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意义: 中国已经为建立门类比较齐全的、完整的工业体系奠定了基础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