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节 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 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65.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3-13 18:50: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55张PPT。第四课 词语万花筒第四节 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学习重点
1.掌握熟语的类型。
2.积累熟语并能正确运用。探究 · 体验区  探究疑难 体验“语”“文”魅力考点 · 对练区  在演练中巩固 在运用中提升内容索引探究 · 体验区引子引用张大千劝酒的故事说明了什么?熟语是汉语词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准确灵活地运用、活用和化用熟语,不仅能丰富自己的语言,为语言增加文采,而且还能取得形象生动、诙谐幽默的艺术效果。引子中张大千劝酒的故事就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答案阅读“走‘马’观‘花’”,思考以下问题:
1.漫画与成语有何关系?成语与漫画有相似之处,都言简意赅,用很少的笔墨反映丰富的内容,有画龙点睛的作用。答案2.成语有哪些来源?(1)来源于古代人们的生活。如,带“马”的成语大多与战争有关,因为马是古代战争中的“重装备”,古代战争一般少不了它,因而流传下来的与战争有关的带“马”的成语就非常多,如“兵荒马乱”“人仰马翻”“千军万马”“鞍前马后”“马革裹尸”等。
(2)来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马不仅在战争中担任主要角色,在日常生活中也运用得非常普遍,因此,一些与生活关系密切的成语也流传了下来,如“走马观花”“走马上任”“青梅竹马”等。另外,马身上还有许多优秀的品质,我们的祖先据此还创造了许多与“马”有关的成语,如“马不停蹄”“龙马精神”等。
(3)来自古代寓言、历史故事。这样的成语一般都包含着一个具体的内容,大都可以在书本上找到它的出处,也称为典故。如“指鹿为马”“倚马可待”“风马牛不相及”等。答案1.如何定义成语?其特点是什么?成语是人们长期使用后凝固下来的固定词组。
成语一般采用“四字格”形式,保留古汉语词汇、语法、修辞等特点。答案2.如何定义惯用语、歇后语、谚语?请根据特点给它们分别分类。答案熟语家族中的兄弟姐妹有很多,较常用的是惯用语、歇后语和谚语。
(1)惯用语,指有特定比喻含义的固定词组。按词性分:动词性惯用语,如“走后门、碰钉子”等;名词性惯用语,如“马后炮、定心丸”等。按褒贬分:含贬义的惯用语(占大多数),如“开倒车”等;含褒义的惯用语(占少数),如“主心骨”等。
(2)歇后语,是汉语的一种特殊熟语形式,一般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像谜面,后一部分像谜底,通常只说前一部分,而本意在后一部分。歇后语一般可分为:喻意歇后语,如“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谐音歇后语,如“老虎拉车——没人赶(敢)”。
(3)谚语,指在民间流传的比喻通俗的一些语句。谚语可分为反映生产和生活经验,有深刻寓意的语句和只反映某种实际现象的语句,亦称“俗语(俗话)”。3.熟语在构造上有什么特点?答案(1)结构上有固定性。熟语是一种特定的组合形式。因此不能颠倒原有成分,不能插入其他成分,不能替换原有成分。
(2)意义上有整体性。熟语大多不能像词组那样根据组成成分来分析整体意义,往往有自身特殊的意义。
(3)有自身的特殊形式。4.熟语误用主要有哪些类型?答案(1)望文生义,主观臆断
例如:“三人成虎”比喻谣言或讹传一再反复,就使人信以为真。多被误解为团结起来力量大。
(2)色彩不分,褒贬失当
例如:《三国演义》中《火烧赤壁》一回,活画了蒋干这个不学无术、胸无城府的腐儒形象。
“胸无城府”形容待人接物坦率真诚,心口如一,是褒义词。把此词加于无能的腐儒蒋干身上,明显犯了褒词贬用之误。但是有时为了收到特殊的修辞效果,有意地贬词褒用或褒词贬用,就不应视为错误。(3)对象不当,张冠李戴
例如:民谣云:“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足见贾府金玉之多,简直达到了汗牛充栋的地步。
“汗牛充栋”只用来形容书籍很多,不能指金玉之类,例句中属误用。
(4)范围不清,轻重失当
例如:考前每个考生都应好好复习,否则,上了考场万一有个三长两短,就会影响正常水平的发挥。
“三长两短”指意外的灾祸或事故,特指人的死亡,词义很重。例句中用在“考生”身上犯了“重词轻用”的错误。(5)搭配不当,功能混乱
例如:该项社会调查显示,如果丈夫的收入低于妻子,丈夫难免会感到自惭形秽,甚至无端地对自己进行心理折磨。
“自惭形秽”指因自己容貌举止不如别人而感到惭愧,后来泛指自愧不如别人。该词已隐含有“感到”之意,故例句不能再用“感到”一词。
(6)不合逻辑,事理不通
例如:领导者应该在问题出现之时就未雨绸缪,而不应在问题出现之后惊慌失措。
“未雨绸缪”比喻事先做好准备,“事先”显然与“出现之时”矛盾。1.下列各句中,加颜色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中国与世界》这本书体现出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全书没有一篇
文章是未经长期准备和思考就率尔操觚的。
B.“为利而学”而不是“为学而学”的状况,是旧中国长期衰弱、国人
“非愚则谀”的主要原因,使中国科学事业举步维艰,发展缓慢。
C.狄德罗早年的写作生活,是贫困与朝不保夕的不安定生活。虽然生活很
拮据、艰苦,但他还是处之泰然。
D.京东地区传来喜讯,经过考古队翻云覆雨的挖掘工作,大批商代文物终
于在平谷刘家河重见天日了。答案解析√D项翻云覆雨:比喻反复无常。有时也指耍手段,弄权术。句中将该成语等同于“挖掘”之类的词语,犯了望文生义的错误。
A项率尔操觚:不经考虑,挥笔成文。形容才思敏捷。
B项举步维艰:迈开步子都很艰难。形容处境艰难。
C项处之泰然:对待发生的紧急情况或困难,安然自得,毫不在乎。2.下列各句中,加颜色的熟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妇女进行思想教育,固然要从宏观上着眼,抓好面上的教育引导,
但更要注意从微观入手,区别不同对象,采取不同办法。一把钥匙开
一把锁,切实把工作做深做细。
B.刘经理果然是商场高手,很快就和外商谈好价格,签订了合同,完成了
“凯利公司”的第一笔一锤子买卖。
C.杜威出众的弹跳和优异的头球技术已经成为国奥队的重要得分手段,
沈祥福不会忘记,在昆明,正是杜威的两个头球避免了国奥队在叙利亚
小阴沟里翻船。
D.在银行看来,货币市场天生就是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卧榻之侧,
岂容他人安睡?答案解析√“一锤子买卖”比喻一次性交易,多指不法商贩的行为,含贬义。3.下列各句中,加颜色的熟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就连和东方文化八竿子打不着的情人节、愚人节,也大有席卷华夏之势。
B.共同犯罪,特别是重大经济犯罪,案犯之间盘根错节,每个案犯的存在
都以其他案犯为条件。借用“拖泥带水”的说法,他们互为萝卜,又互
为泥土。在这种情况下,“拖泥带水”就不可避免。
C.鬼子教官训练这支杂牌军时洋相百出,站队列前后左右混乱,稍息立正
不分里出外进,前仰后合,气得鬼子教官“八格呀鲁”的直骂。
D.锻炼的方法多种多样,条条大道通罗马,做做操、走走路、跑跑步都是
锻炼,选择环境条件允许的最佳锻炼方法,持之以恒,肯定能见实效。“拖泥带水”比喻做事不干净利落,与句意不合。答案解析√4.下列各句中,加颜色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构建信息安全管理体系(ISMS)不是一挥而就的,也不是每一个企业都使用
同一个统一的模板。
B.北京冬储大白菜风光不再,缘于近几年“菜篮子工程”建设的巨大成就,
老百姓冬季可选择的蔬菜品种日渐丰富,因此大白菜作为百姓“当家菜”
的地位才逐年下降。
C.你们对此人不了解,但我们对他的底细一目了然。
D.某市教委删除了《中学生守则》中“节俭”和“谦虚”的内容,对此人们
义愤填膺,褒贬不一。答案解析√A项“一挥而就”指一动笔就可写成了。形容文思敏捷或笔法娴熟。此处应改为“一蹴而就”。
B项“风光不再”指从前的好形势已经结束,开始走下坡路。
C项“一目了然”是“一眼就可看清楚”,应改为“了如指掌”。
D项“义愤填膺”指义愤充满胸膛。形容极端愤怒。语意与语境不合。5.下列各句中,加颜色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尽管丰田对美国和中国市场实行的差别化理赔待遇大家众所周知,但是
国内所有政府职能部门都还没有对此公开提出异议。
B.“生易死难”是最突出的中国生命特色,其中无妨有“好死不如赖活着”
的拖沓因素,由此却孕育出洋洋大观的中国长寿文化。
C.精英决策者高瞻远瞩的胆识与气魄,早期创业者筚路蓝缕的辛勤劳作,
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与发展让读者荡气回肠、感慨万千。
D.中美关系已有巨变,即使奥巴马个人风采依然,他也无法在中国挥洒自如,
难怪美国传媒批评他此行没有具体成果。答案解析√“大家”与“众所周知”语意重复。考点 · 对练区题型 正确使用熟语
(一)客观选择型
例题1 (2014·北京)下列句子中加颜色的俗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界上热点问题不少,按下葫芦起了瓢。解决这些问题要得理又得法,一味示
强施压不行,外部武力干预更要不得,政治解决是唯一出路。
B.河北省的领导在签约会上表示,为京津冀整体协同发展,一家人不说两家话,
河北将全力建好水清服装城,确保北京的服装商场如期迁入。
C.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刚进入4G时代,抢占市场的“搏杀”已见端倪,
几大运营商争相推出各种优惠套餐,在价格上做足了文章。
D.“今天请各位老同学来,为咱们县的发展献计献策,我只备下清茶一杯,君子
之交淡如水嘛!”县长话音一落,老同学们报以一片笑声和掌声。答案解析√本题考查熟语的使用。A项按下葫芦起了瓢;顾了这头丢了那头,无法使事情得到圆满的解决。符合语境。
B项一家人不说两家话:自家人不说客气话。符合语境。
C项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指出兵之前,先准备好粮食和草料。比喻在做某件事情之前,提前做好准备工作。运营商进行价格竞争,不是“提前做好准备工作”,不符合语境。
D项君子之交淡如水:贤者之间的交情,平淡如水,不尚虚华。符合语境。(二)主观应用型
例题2 在下面横线上分别续写一个含“明”字的成语,然后加以解释。
在汉语里,含有“明”字的成语可以表示褒扬、赞美,例如“光明正大”,形容襟怀坦白,行为正派;再如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含有“明”字的成语也可以表示批评、贬责,例如“明抢暗偷”,斥责公开抢劫、暗中偷盗的行为;再如②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解析“明镜高悬”,比喻法官判案的公正严明“明哲保身”,多指为了个人利益,回避原则性问题的处世态度此题是一个具有创新意义的题,将续写和对成语的理解结合起来考查,起到了“一石三鸟”的作用。第一,考查了读写能力;第二,考查了对相应成语的理解;第三,考查了对含有“明”字的成语的识记。解答此题一要有一定的成语识记量,二要对识记的成语进行准确理解并恰当表述,三要按每组句子前面的中心句的提示进行续写。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不要抓住有“明”字的成语就写,那样可能会文不对题。①要分辨熟语的语义。
高考中有一些大家不常见的熟语,这时切忌望文生义,很多时候,字面的意思与它本来的意思是大不相同的。如果仅按字面的意思来理解就会出错。另外,还有不少词义后来都被引申了,但它的本义偶尔还会出现,当一个熟语重新回到本义时,我们不能轻易认定它用错了。
②要辨明熟语的细微差异。
汉语中的同义词极其丰富,同义熟语也比比皆是,因而在运用时,我们要注意同义熟语的辨析,通过辨明其细微差异,达到准确、贴切运用的目的。如“耸人听闻”与“骇人听闻”、“震耳欲聋”与“振聋发聩”等。③要区分熟语语义的范围。
熟语有一定的使用范围,有些熟语的误用正是由于分不清范围的大小。
④要注意熟语语义与句子中有些词语意义重复。
这种类型的误用主要表现在句子中已含有和该熟语的部分意思相同的词语,造成整个句子有叠床架屋的毛病,如不加细辨,就会发生误判。
⑤要重视熟语所指的对象,要辨别熟语特定的方向性。
有些熟语只适用于描述特定的人或事,如果不了解它特定的适用对象,就会出现错误。
有些熟语有特定的“方向性”,如果在理解时忽视了这方面的内容,就会出现错误。⑥要看熟语与其他词语的搭配。
一个词语依据的某种语法关系,往往有较固定的搭配方式,如果脱离这种搭配则容易出错;有些熟语的使用也有其特定规则,比如说修饰语与中心词不搭配,动词与宾语不搭配,有的本身就不能带宾语等等。
⑦要分析熟语所在句子的语境,巧扣语境答题。
使用熟语,就表明熟语是处在一种“动态”之中的。巧扣语境,就是要对上下文的内容有清楚的理解,只有理解上下文的内容,才会知道所用熟语的语境义是什么。可以说准确地把握了上下文,死死扣住语境,巧妙地联系语境,也就找到了解答熟语运用题的钥匙。具体的语境往往有区别语义的功能,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忽视语境,否则就可能会出现用词不当的错误。
例如:只要你设身处地,到抗洪抢险第一线去,你就不能不为我们子弟兵那种舍己为人的精神所感动。
“设身处地”的意思是“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地位或境遇中”,而句子的语境是要“到抗洪抢险第一线去”,不是设想,因此此处不能用“设身处地”,用“身临其境”才妥当。⑧要分析熟语的感彩。
熟语的感彩可谓褒贬分明,如“无微不至”与“无所不至”仅一字之差,感彩却截然不同。因此,我们在运用时要因目的、场合、对象的不同而异,用于赞扬、夸奖的使用褒义熟语;用于贬斥、批评的使用贬义熟语。否则,熟语运用就不恰当了。
⑨要注意熟语使用是否符合逻辑。
有些熟语从意义上看符合句意,似乎没有错误,这时不妨从逻辑事理的角度来检查一下,熟语误用的“不合逻辑”主要表现为自相矛盾。1.下列各句中,加颜色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滥挖天山雪莲现象日益猖獗的原因之一是,违法者众多且分布广泛,
而管理部门人手不足,因此执法时往往捉襟见肘。
B.今天头场雪后城市主干道上都没有发生车辆拥堵现象,在这种秩序井
然的背后,包含着交通部门未雨绸缪的辛劳。
C.一项社会调查显示,如果丈夫的收入低于妻子,一部分男性难免会感
到自惭形秽,甚至无端地对自己进行心理折磨。
D.老王家的橱柜里摆满了他多年收藏的各种老旧钟表,每当他向慕名来
访的参观者介绍这些宝贝时,总是如数家珍。答案解析√12345678910111213D项中“如数家珍”是形容对列举的事物或叙述的故事十分熟悉。本句中说“他向慕名来访的参观者介绍这些宝贝”,可见“他”对这些东西一定“十分熟悉”。但是使用“如数家珍”这个成语有一种情况必须除外,即“熟悉”的对象不能就是“家珍”,这也就是词典中说到的是“像数(说)家中的珍宝一样”。本句中说的“老旧钟表”其实就是“(他)家中的珍宝”,而且句中特别用“老王家的橱柜里”“多年收藏”和“宝贝”来强调这一点,当然这里用“如数家珍”就不合适了。123456789101112132.下列各句中,加颜色的成语不能用句后括号中的熟语替换的一项是
A.情况十分紧急,险情就是命令,李刚当机立断,顾不上向连部请假,
就跳进了汹涌的江水里。(不管三七二十一)
B.两个单位有点矛盾,可以坐下来心平气和地交换意见,总这么针锋相对、
寸土不让的,对哪方都没好处。(针尖对麦芒)
C.办事情要有个轻重缓急,有的事虽然是好事,但是时机不对,只凭
一厢情愿,即使办成了,也会招来不少意见。(剃头挑子一头热)
D.张主任本以为问题不大,调解一下就可以解决了,谁知道他们两个
各执一词,怎样也谈不拢。(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答案解析√12345678910111213“当机立断”表示果断地作出决定;“不管三七二十一”是不顾一切,不问是非情由的意思,有莽撞的含义,与句子所表达的意义不同。123456789101112133.下列各句中,加颜色的词语与句后括号内所给词语互换,句子意思不变的一项是
A.无论学习哪一门功课,把基础知识掌握得扎实了,把基本方法运用得
熟练了,自然就能做到游刃有余,得心应手。(如鱼得水)
B.下课之后,班上的几个“混世魔王”扔书包丢本子,拍桌子踢凳子,
吼叫吵闹,把教室搞得沸反盈天,乌烟瘴气。(乱七八糟)
C.我们固然要为实现理想而执著奋斗,但是,有时理想与现实并不协调,
需要适当调整改变,这叫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见风使舵)
D.对父母能随时关心、安慰,就是孝顺;想等到自己财足物丰、功成名就
再来尽孝,却常常是正月十五贴门神。(亡羊补牢,犹未为晚)答案解析√12345678910111213乱七八糟:形容无秩序,无条理,乱得不成样子。本句中用来与“沸反盈天”互换,句子的意思不变。12345678910111213“人生地不熟”是指人地生疏。“素不相能”指一向不和睦。两词意义相差甚远。4.下列各句中,加颜色的熟语不能与句后括号内的词语换用的一项是
A.营销专家告诫:“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进一个篮子”,否则一旦市场突然
发生变化,企业就可能因产品的崩溃而元气大伤。(孤注一掷)
B.招聘人才不是买蔬菜,挨个捏捏捡捡,照个大鲜亮的拿。“人不可貌相”,
这个道理,用人单位自然明了。但怎么一到自己招聘人才时就犯了糊涂呢?
(海水不可斗量)
C.碰上了说几句闲话,一不沾亲,二不带故,人家和咱近乎什么?(素昧平生)
D.咱们在重庆人生地不熟,找人不是件容易事啊。(素不相能)答案解析√123456789101112135.下列各句中,加颜色的熟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浙江绿城俱乐部董事长宋卫平,今天在接受本报特约记者采访时表示:
我们敢于揭盖子,就是为了中国足球的整体利益。
B.护士把烧伤药膏谨慎地涂擦在患者的患处,不敢越雷池一步,尽量减轻
患者的痛苦。
C.或者是他们饱汉不知饿汉饥,不知道民工等着这钱去治病救命,等着这
钱给孩子交学费。
D.这次深圳市有关方面之所以派曾在中国证券市场翻云覆雨的两位重量级
人物出山,标准也就是这一条,“不管白猫黑猫,能捉老鼠就是好猫”。答案解析√1234567891011121312345678910111213A项“揭盖子”比喻揭露矛盾或问题,用在此处贴切。
B项“不敢越雷池一步”比喻不敢跨越一定的范围和界限。
C项“饱汉不知饿汉饥”比喻不能设身处地为有困难的人着想。
D项“不管白猫黑猫,能捉老鼠就是好猫”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形象化表述。6.下列各句中,加颜色的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专家认为,汽车销售厂家为了提高销售量而采取的种种恶性竞争手段,
无疑是病急乱投医,治标不治本。
B.银行抢劫案发生后,人民警察四面出击,不到24小时就把案犯缉拿归案,
真是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C.投资商铺,机遇多,风险也大,如何科学而经久不息地回避投资风险,
颇值得我们仔细琢磨。
D.一些单位和企业领导不是从国家和集体的根本利益出发,而是借机构和
人事改革之机结党营私,党同伐异。答案解析√1234567891011121312345678910111213“经久不息”一般用来形容掌声或喝彩声连续不断,持续时间长。句中用来修饰“回避投资风险”,明显用错对象。7.下列各句中,加颜色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没有人仅因富甲一方而被长久纪念,相反,人们念念不忘的,大都是
超脱于物质利益的追逐的人。
B.在军阀混战和北平沦陷期间,碧云寺孙中山衣冠冢得以保全,这多亏
中山先生生前的卫士谭惠全等人恪尽职守,矢志护灵。
C.自行车队被两只高大威猛的藏獒追赶得几入绝境,最后靠下坡高速骑
行才得以摆脱,队员们至今仍心有余悸。
D.暮春时节是潭柘寺“二乔玉兰”的盛花期,4月上旬,这两株玉兰的
树冠上就布满了含英咀华的花蕾。12345678910111213答案解析√12345678910111213D项“含英咀华”比喻琢磨和领会诗文的要点精神,适用对象和语意都不符,所以错误。8.下列各句中,加颜色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些战士虽然远离家乡,远离繁华,每天过着艰苦单调的生活,但是
他们一个个甘之如饴,毫无怨言。
B.近年来,新闻学专业越来越热,许多学生也跟着蠢蠢欲动,纷纷选学
这一专业,希望将来能做一名新闻工作者。
C.故乡变化真大,高楼拔地而起,小路变通衢,不毛的小山被夷为平地,
建成了现代化的开发区,真是沧海桑田啊!
D.我国的智力残疾人已有1 000万,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因缺碘造成的,所以
坚持食用含碘盐并不是一件无足轻重的小事。12345678910111213答案解析√12345678910111213B项“蠢蠢欲动”的意思是指“敌人准备进行攻击或坏人策划破坏活动”,含贬义。此处用来指报考学生显然不对。123456789101112139.下列各句中,加颜色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每天从开市到收市,他两眼始终盯着不瘟不火的股票,一遍一遍地推算
自己的判断究竟有几分把握。
B.他杀了人是没错,但他不是有意的,况且他还不满十六岁,我认为他
罪不容诛。
C.他为群众做了很多好事,群众也给了他很多荣誉,这真是投桃报李。
D.广东是外向型省份,人民币继续升值,这会带来更多外来资源涌入国内,
冲击国内市场,所以郎咸平教授认为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影响,广东首当
其冲。答案解析√A项“不瘟不火”指的是表演既不沉闷也不过火,对角色的把握恰如其分,这是一个赞扬演员演技的褒义词。
B项“罪不容诛”是指罪大恶极,处死都不能抵偿。
C项“投桃报李”比喻友好往来。这里不合语境。
D项“首当其冲”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遭到灾难。12345678910111213A项“三人成虎”比喻谣言或讹传一再反复,就有使人信以为真的可能。
B项“半斤八两”比喻彼此不相上下。含贬义。此处感彩不适合。
C项“差强人意”表示大体上还能够使人满意。
D项“罚不当罪”比喻处罚和所犯的罪行不相当,多指处罚过重。此处意义正好相反。1234567891011121310.下列各句中,加颜色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只要我们大家能够齐心协力,三人成虎,就一定能够克服眼前的困难。
B.长春亚泰与山东鲁能两支球队实力相当,半斤八两,难分高低。
C.那几篇文章写得都不怎么样,只有这一篇还算差强人意。
D.他是主犯,如果与从犯判一样的刑,那就罚不当罪了。答案解析√1234567891011121311.(2016·浙江)下列各句中,加颜色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他爱好广泛,喜欢安静的棋类运动,对热闹的纸牌游戏也来者不拒;欣赏
通俗感性的流行歌曲,对庄重恢宏的交响乐也甘之如饴。
B.荧屏上,他沉着大方,点评时事亦庄亦谐,精辟的见解让人折服;镜头外,
他开朗乐观、热心助人,是邻居、朋友心中的活雷锋。
C.虽然最初并不相信自己涉嫌犯罪,但由于电话那头的骗子言之凿凿,加上
所谓最高检的“全国通缉公告”,信息闭塞的受害人最终成了骗子的猎物。
D.在媒体的长枪短炮前,明星们也许悟出了言多必失的道理,鲜有人会在
聚光灯前竹筒倒豆子,少说、不说成了他们自我保护的明智选择。答案解析√12345678910111213本题考查词语(包括熟语)的识记、理解和正确使用的能力。
A项甘之如饴:感到像糖一样甜,形容甘愿承受艰难、痛苦。不合语境。
B项亦庄亦谐:(讲话或文章的内容)既庄重,又风趣。
C项言之凿凿:话说得有根有据,非常肯定。
D项竹筒倒豆子:比喻把事实全部说出来,没有隐瞒。本题主要考查能否根据表达的需要恰当地使用熟语。解答时,要依据上下文的意思判断。12.根据下面句子的语境,写出两个适用于句中横线处的熟语(包括同义的歇后语、俗语或成语)。
(1)庄山林说完了,转过身去喝水。可王杏花偏偏有个_________的习惯,就又追问了一句:“这个消息究竟是从哪里来的?”
①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
(2)学生会主席说:“近来大家对学生会的工作有不少意见。今天这个座谈会,就是想请同学们__________,有什么说什么,帮助我们做好工作。”
①________;②____________。12345678910111213刨根问底打破砂锅问到底畅所欲言竹筒里倒豆子答案解析13.在下列句中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成语。
(1)在足球赛中,传球技术再高,控制球能力再强,若缺乏临门一脚的射门技术,也会________。12345678910111213填写成语,一定要准确理解语境,从而写出恰当的答案。“再高”“再强”显示射门能力强,“缺乏临门一脚”显示最终未成,可见是本该成功却最后由于某一失误而导致失败。答案解析功亏一篑(2)联合国安理会有明确的职权范围,不应_________,介入其他机构处理的事情,特别应尊重联合国大会的权威。“有明确的职权范围”却“介入其他机构处理的事情”,可见是越权行事。答案解析越俎代庖(3)为迎接奥运,出租车司机学普通话、说普通话已__________,令来津的游客刮目相看。12345678910111213“来津的游客”之所以刮目相看,是因为出租车司机学普通话、说普通话已成普遍现象,成为一种风气。答案解析蔚然成风(4)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面对险情,面对生命的呼唤,普通百姓没有丝毫的迟疑和退缩,用自己最朴素无华的行动,将中华民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传统美德诠释得_________。普通百姓用行动来诠释传统美德,具体感人,达到了极点。答案解析淋漓尽致本课结束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