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课件(22张)+视频 (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2018年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课件(22张)+视频 (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8-03-15 07:48:45

文档简介

课件22张PPT。 第6课
北宋的政治第6课
北宋的政治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方针:
先南后北,先易后难
结果:
统一了南方和中原地区北宋统一中原和南方一、中央集权的加强观察五代十国部分政权更迭时间表
思考一下,五代十国的政权特点?结论:五代十国时期,政局动荡不止,王朝个个短命。 宋太祖那么聪明,不知想了多少夜晚,想出了一个万全之计。于是他把兵权、相权和地方的行政权和财权都牢牢的控制到了自己的手里。
首先下手的便是兵权!宋太祖赵匡胤为什么要这样做?原因:他深知唐末以来武将专权的积弊目的: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如何强化中央集权的呢? 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控制了军队。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还经常调动军队,定期换防,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1.军事方面: 我不会领兵打仗啊,强人所难。杯酒释兵权2.政治方面:在中央

措施: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宰相之下设副宰相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还设多重机构,分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目的:为防止宰相权力过大,加强皇权。2.政治方面:在地方
措施:①在地方,派文臣担任知州;
②知州实行三年一换制度;
③还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④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你来监督我,他来收财赋,我能干点啥呢?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目的:3.强化中央集权措施的影响: 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二、重文轻武的政策 措施:1.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2.宋太宗继续采取拟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 为了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的弊端重现。 目的:改革科举制的影响
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中央集权。
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注重发展文教事业,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2.改革和发展科举制
积极影响: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巩固和社会的安定。
消极影响:“三冗”:冗兵,冗官,冗费;
“两积”:积贫,积弱。重文轻武的影响:措施措施措施措施增设
官僚机构扩充军队养兵养官
战争赔款分散军权冗官冗兵冗费军队战
斗力弱积贫局面积弱局面中央集权消极影响
材料研读 宋初的大将曹翰写下一首《退将诗》,有“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之句;当时有谚语曰:“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武将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慨?为什么当时的人不以从军为荣? 答:宋朝为了防止武将跋扈,实施重文轻武的政策。文官地位高,待遇丰厚,掌握军政大权;武将则受到多方面的牵制,地位和待遇都比较低。 宋朝重文轻武,主要是为了压抑武将,防止武将跋扈,但不是轻视武备乃至军队。事实上,宋朝对军队是极为重视的,每年的军费开支约占财政支出的七八成,军队人数最多时达到120多万。相关史事课后活动2.对下列关于宋朝重文轻武的表述做出正误判断。中央机构的要职由文人出任。
文臣主持国家的军事大权。
派文人担任地方的知州。
知州的权力很大,不受牵制。
扩大科举考试录取的名额。
武将只有调动军队的权力。√ × √ √ √ × 宋太祖设通判来制衡知州。武将有统兵权,没有调兵权。学以致用1、“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毛泽东这一诗句中的“唐宗”“宋祖”分别指的是中国历史上的哪两位皇帝。 [ ]
A.唐高祖、宋太祖 B.唐高宗、宋太宗
C.唐太宗、宋太祖 D.唐太宗、宋真宗
2、《百家姓》是我国影响极深的一种启蒙读书,据考证,该书前几个姓氏的排列是有讲究,赵是一个朝代国君的姓,理应为首,请问是哪个朝代?[ ]
A.明代 B.元代
C.唐代 D.宋代学以致用3、一位学生在其研究性学习论文中出现“守内虚外、强干弱枝、重文轻武、三冗局面”等语句,这典型反映了哪一王朝的统治状况? [ ]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宋朝
4、北宋初期的政治改革最终形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局面,从借鉴的视角,当今政府应 [ ]
A.加强军队建设 B.重视精兵简政
C.加强民主政治建设 D.大力发展经济贤相辈出,却无力改变官场的腐败昏庸;
名将咸聚,却无法抵挡小国的进攻;
才子云集,却热衷无休无止的内耗;
经济富裕,却用于购买和平;
文化昌盛,却不能扭转颓败的国运。
这是最美好的时代,也是最糟糕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