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课件教案学案练习4份打包)语文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17---2018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课件教案学案练习4份打包)语文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04.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3-14 15:44:35

文档简介

期末复习
一、预习案
(一)预习目标
语言的积累和运用。
文言文古诗词阅读、理解和背诵。
文言文专题练习。
4、记叙文的有关知识复习回顾。
(二)预习要点
1、熟练掌握1——7单元重点词语的读音、写法及意义。
2、熟练背诵及默写24、29中所有古诗词,《邹忌讽齐王纳谏》《孙权劝学》《桃花源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是重点课文。
3、文言文解释重点实词的意义,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和一词多义现象;对重点句子要会准确顺畅的翻译;会整体把握课文,概括文章内容和理解文章的主旨,会理解和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会分析和评价文章的写作特色。
4、重点古文:
《邹忌讽齐王纳谏》《孙权劝学》《桃花源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
(三)、达标练习
1.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嗫嚅(nièrú) 狞笑(níng) 忸怩(niǔní) 肆无忌惮(tán)
B.讪笑(shān) 盈眶(kuàng) 蜕变(tuì) 懵懵懂懂(měng)
C.色子(shǎi) 镣铐(liáo) 作揖(yī) 扣人心弦(xuán)
D.勒转(lè) 隘口(ài) 蹲踞(dūnjù) 呱呱坠地(gū)
2.下列词语书写全对的一项是( )
A.琐屑 妥贴 荆棘 鸦雀无声 B.鼓噪 授与 慷慨 唯命是从
C.仓皇 遮蔽 荒莽 不能自己 D.黯然 陨落 狼籍 俯拾谐是
3.下列搭配正确的是( )
A.霍达 —— 当代 ——《穆斯林的葬礼》—— 梁亦清
B.老舍 —— 现当代——《骆驼祥子》 —— 范进
C.鲁迅 —— 近代 ——《朝花夕拾》 —— 胡屠户
D.司马光—— 汉代 ——《史记》 —— 吕蒙
4.朗读下面的文言句子,语气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B.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
C.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D.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
5.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忌不自信 ②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B.①朝服衣冠 ②有时朝发白帝
C.①闻寡人之耳者 ②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D.①时时而间进 ②又何间焉。
6.记叙文是以( )、( )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记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
7.记叙的要素,包括( )、( )、( )、事件的原因、经过和结果。
8.记叙文的线索是( )的一条脉落,体现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它把所有材料联结成一个有机体。
9.记叙的顺序包括顺叙、( )、( )。
二、探究案
(一)要点回顾
A.重点古文:
《邹忌讽齐王纳谏》《孙权劝学》《桃花源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
B.重点古诗
《把酒问月》《月下独酌》《水调歌头·中秋》《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送元二使安西》《别董大》
(二)、问题展示
1.下列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缘溪行。 缘:沿着。欲穷其林。穷:尽,走完。
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延:邀请。
C.便扶向路。 扶:扶着。
D.后遂无问津者.问津:问路,这里指寻访。津本指渡口。
2.下列关于词类活用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处处志之。 志,名词作动词,做记号。
B.渔人甚异之。 异,名词作动词,奇怪。
C.欲穷其林。 穷,形容词作动词,走完。
D.有仙则名。 名,名词作动词,出名。
3.古诗文默写。
(1)在陆游《诉衷情》一诗中表达诗人平生不得志,并流露出沉痛感情的句子是: , , 。
(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 ,不复出焉, 。
(陶渊明《桃花源记》)
(3) ,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记》欧阳修
(4)天接云涛连晓雾, 。《渔家傲》李清照
(5)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方法总结
1、充分利用早读时间把好基础知识的过关,主要包括:
A.1—7单元重点词语的读音、写法和含义。
B.24、29课、所有古诗词的背诵与默写。
C.重点古文的背诵与默写。
2、利用好课堂上的时间,结合期末复习资料和单元测试的文段阅读训练,指导学生阅读的答题方法与技巧,落实记叙文、说明文、散文、议论文的一些知识点。
3、利用阅读课的时间,引导学生梳理名著的作者、主人公姓名及性格、经典故事情节、书的主要内容和特色等。
4、适时进行基础知识与重点古文释词译句的测试,督促学生牢固掌握。
5、每天的语文作业主要让学生复习古文,结合期末复习资料的练习进行。
(四)拓展交流
阅读甲乙两文,回答问题。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飞至孝,母留河北,遣人求访,迎归。母有痼疾,药饵必亲。母卒,水浆不入口者三日。家无姬侍。吴玠素服飞,愿与交欢,饰名姝遗之。飞曰:“主上宵旰, 岂大将安乐时?”却不受,玠益敬服。少豪饮,帝戒之曰:“卿异时到河朔,乃可饮。”遂绝不饮。帝初为飞营第,飞辞曰:“敌未灭,何以家为?”或问天下何时太平,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1.解释划线的词语。
(1)或异二者之为 ( ) (2)是进亦忧,退亦忧( )
(3)吴玠素服飞 ( ) (4)玠益敬服 ( )
2.翻译句子。
(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译文:
(2)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译文:
3.甲文作者提出的观点与乙文所记岳飞的品质有哪些共同点?乙文所记的几件事中又有哪些是甲文没有论及的?
答:
4.甲文中提到了“古仁人之心”,既包括为人处世的旷大胸襟,也包含有高尚的政治抱负。下面课文中提出了怎样的“仁人之心”?
答:
记叙文阅读理解
看完电视以后,老王一整夜都没睡好。第二天一大早就往武汉打电话,直到9点,那端才响起儿子的声音:“爸,什么事?”他连忙问:“昨晚的天气预报看了没有?寒流快到武汉了,厚衣服准备好了吗?要不然,叫你妈给寄……”
儿子漫不经心:“不要紧的,还很暖和呢,到真冷了再说。”老王絮絮叨叨,儿子不耐烦了:“知道了,知道了。”搁了电话。
他刚准备再拨过去,铃声突响,是他住在哈尔滨的老母亲,声音发颤:“天气预报说,北京今天要变天,你加衣服了没有?”疾风阵阵,穿过窗户缝隙乘虚而入,他还来不及答话,已经结结实实打了个大喷嚏。
老母亲急了:“已经感冒了不是?怎么这么不听话?从小就不爱加衣服……”絮絮叨叨,从他7岁时的“劣迹”一直说起,他赶紧截住:“妈,你那边天气怎么样?”老人答:“雪还在下呢。”
他不由自主地愣住了。
在寒潮初袭的清晨,他深深牵挂的,是北风尚未抵达的武汉,却忘了匀一些,给北风起源处的故乡和已经年过7旬的母亲。
人间最温暖的亲情,为什么意是这样的?老王自己都有点发懵
1.指出上文所叙事情发生的时间_____、地点_____、文中主要人物_____。
2.用文中词语填空。
(1)老王对儿子的关爱、老母亲对老王的关爱,同样表现为他们说活时的___。
(2)对于父亲的叮嘱,儿子的态度是________;对于老母亲的叮嘱,老王的表现是__________。
3.老王为什么“不由自主地愣住了?”
答:
4.“人间最温暖的亲情,为什么竟是这样的”含义是什么?表现了老王怎样的心理?
答:
5.老王对儿子和对母亲的不同态度,主要是用什么写法来表现的?
答:
6.读了上文,你受到什么教育?
答:
参考答案
一、预习案
(三)、达标练习
1.D.【A.肆无忌惮(tán);B.讪笑:(shàn );C.扣人心弦(xián)】
2.A.(B.授予;C.不能自已;D.狼藉。)
3.B.(老舍——现当代——《骆驼祥子》—— 祥子)
4.C
5.B
6.叙述 描写
7.时间 地点 人物
8.贯穿全文始终
9.倒叙 插叙
二、探究案
(二)问题展示
1.C(扶:沿着。)
2.B(异,形容词作动词,认为奇怪。)
3.古诗文默写。
(1)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2)来此绝境 遂与外人间隔(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4)星河欲转千帆舞(5)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四)拓展交流
阅读甲乙两文,回答问题。
1.(1)有的(2)也(3)一向、平素。(4)更加。
2.(1)在朝廷里做高官就担忧他的百姓;处在僻远的江湖间就担忧他的君王。(2)文臣不贪爱钱财,武将不怕死,那样天下就太平了,
3.共同点:忧国忧民,先忧后乐。乙文所写关于天下太平的看法是甲文所未论及的
4.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记叙文阅读理解
1.时间:某天上午9点左右或:一个寒潮初袭的清晨地点:北京,老王家中人物:老王。
2.⑴絮絮叨叨⑵漫不经心、不耐烦;赶紧截住。
3.竟没有想到故乡已经下雪了;寒潮初袭时,竟对七旬老母少有牵挂。
4.含义:父母对儿女儿女对父母的感情应是人间最温暖的,生活中往往是父母对儿女牵肠挂肚,而儿女对父母少有牵挂。心理:表现了老王的困惑、内疚、有所醒悟。
5.对比的写法。
6.要点:领会父母的爱;报答父母的爱;以实际行动发扬敬老爱幼的传统。
期末复习
教学目标
语言的积累和运用。
文言文古诗词阅读、理解和背诵。
文言文专题练习。
记叙文的有关知识复习回顾。
教学重点
1、注意辨别字形,正字音,释词义,理解具体语句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掌握相关文学常识。
2、复习文言文,重在朗读、背诵、默写。掌握积累一些文言词语,理解文章的大意,会翻译一些重点的文言文。
教学难点
1、理解背诵重点古诗文。
2、理解古诗文的主旨。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个学期的课程学完了,为了为了巩固本学期的学习内容,期末取得好成绩,我们一定要做好复习。这节课主要复习语言的积累与运用、古诗文以及散文的一些知识。
二、复习内容
1、熟练掌握1——7单元重点词语的读音、写法及意义。
2、熟练背诵及默写24、29中所有古诗词,《邹忌讽齐王纳谏》《孙权劝学》《桃花源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是重点课文。
3、文言文解释重点实词的意义,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和一词多义现象;对重点句子要会准确顺畅的翻译;会整体把握课文,概括文章内容和理解文章的主旨,会理解和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会分析和评价文章的写作特色。
4、重点古文:
《邹忌讽齐王纳谏》《孙权劝学》《桃花源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
二、复习过程及措施
1、充分利用早读时间把好基础知识的过关,主要包括:
(1)1—7单元重点词语的读音、写法和含义。
(2)24、29课所有古诗词的背诵与默写。
(3)《邹忌讽齐王纳谏》《孙权劝学》《桃花源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重点古文的背诵与默写。
2、利用好课堂上的时间,结合期末复习资料和单元测试的文段阅读训练,指导学生阅读的答题方法与技巧,落实记叙文、说明文、散文、议论文的一些知识点。
3、利用阅读课的时间,引导学生梳理名著的作者、主人人物的性格特点、经典故事情节、作品的主要内容和特色等。
4、适时进行基础知识与重点古文释词译句的测试,督促学生牢固掌握。
5、每天的语文作业主要让学生复习古文,结合期末复习资料的练习进行。
三、考点解析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1.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嗫嚅(nièrú) 狞笑(níng) 忸怩(niǔní) 肆无忌惮(tán)
B.讪笑(shān) 盈眶(kuàng) 蜕变(tuì) 懵懵懂懂(měng)
C.色子(shǎi) 镣铐(liáo) 作揖(yī) 扣人心弦(xuán)
D.勒转(lè) 隘口(ài) 蹲踞(dūnjù) 呱呱坠地(gū)
2.下列词语书写全对的一项是( )
A.琐屑 妥贴 荆棘 鸦雀无声 B.鼓噪 授与 慷慨 唯命是从
C.仓皇 遮蔽 荒莽 不能自己 D.黯然 陨落 狼籍 俯拾谐是
3.下列搭配正确的是( )
A.霍达——当代——《穆斯林的葬礼》——梁亦清
B.老舍——现当代——《骆驼祥子》——范进
C.鲁 ——近代——《朝花夕拾》——胡屠户
D.司马光——汉代——《史记》——吕蒙
4.朗读下面的文言句子,语气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B.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
C.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D.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
5.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忌不自信 ②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B.①朝服衣冠 ②有时朝发白帝
C.①闻寡人之耳者 ②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D.①时时而间进 ②又何间焉。
6.下列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缘溪行。缘:沿着。欲穷其林。 穷:尽,走完。
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延:邀请。
C.便扶向路。 扶:扶着。
D.后遂无问津者。 问津:问路,这里指寻访。津本指渡口。
7.下列关于词类活用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处处志之。志:名词作动词,做记号。
B.渔人甚异之。异:名词作动词,奇怪。
C.欲穷其林。穷:形容词作动词,走完。
D.有仙则名。名:名词作动词,出名。
8.下列不含有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A.万钟于我何加焉。
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9.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谓为信然。信:确实。
B.时人莫之许也。许:认同,认可。
C.此人可就见。就:就去。
D.挟天子而令诸侯。挟:挟持。
10.什么是记叙文?
答:
11.记叙文的六要素是什么?
答:
12.记叙文的线索有哪些?
答:
13.记叙的顺序有哪些?
参考答案
1.D.【A.肆无忌惮(tán);B.讪笑:(shàn );C.扣人心弦(xián)】
2.A.(B.授予;C.不能自已;D.狼藉。)
3. B.(老舍 —— 现当代——《骆驼祥子》—— 祥子)
4.C
5.B
6.C(扶:沿着)
7.B(异: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异)
8.A
9.C(就:接近、趋向)
10.记叙文是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记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
11.记叙的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原因、经过和结果。
12.(1)以具体事物或事物的特征为线索。(2)以人物或人物的特征为线索。(3)以中心事件为线索。(4)以思想感情为线索。(5)以时间推移或空间变换为线索。(6)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
13.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二)名句默写填空。
①燕、赵、韩、齐闻之,皆朝于齐。 。
② ,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十五从军征》
③ ,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
④《长歌行》中包含哲理的句子是 , 。
参考答案:①此所谓战胜于朝廷。②海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③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④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三)文言文阅读理解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下列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朝服衣冠,窥镜(察看) B.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偏爱)
C.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蒙蔽) D.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间或,偶然)
2.下列句子中划线的“之”与“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中的“之”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徐公来,孰视之 B.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C.吾妻之美我者 D.暮寝而思之
3.下列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第①段写出了邹忌头脑冷静,不为奉承所迷惑。
B.本文第②段运用两组排比句式增强了语势,给人以无可辩驳之感。
C.本文第③、④段从侧面表现邹忌的精明能干,具有治国之才。
D.本文的主旨是通过邹忌“暮寝而思之”,悟出了人们由于种种原因,不会说出事情的真相的道理。
4.下列对本文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邹忌面对妻、妾、客的赞美,没有沾沾自喜,而是冷静思考,由己及君,现身说法,劝说齐王除蔽纳谏。
B.齐威王的可贵之处在于有自知之明,能广开言路,博采众议,使齐国在内政治清明,在外“战胜于朝廷”。
C.讽喻是本文的一大写作特色。文章用邹忌与徐公比美设喻,从家事到国事,以小见大,由浅入深,说服力强。
D.本文剪裁巧妙,详略得当。开头详写比美,为下文做充分的铺垫,突出了进谏的作用和纳谏的效果。
5.翻译下列句子。
⑴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译文:
⑵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译文:
参考答案:1.C 2.B 3.D 4.D
5.⑴(邹忌)再照镜子看看自己,更觉得远远不如(徐公美)。
⑵命令刚下达,群臣都来进谏,门前、院内像集市一样(热闹)。
醉翁亭记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选出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 )
A.环滁/皆山也 B.而乐/亦无穷也
C.负者/歌于途 D.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名:( )
(2)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晦:( )
(3)行者休于树 于:( )
(4)临溪而渔 渔:( )
3.用现代汉浯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译文:
(2)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译文:
4.作者被贬滁州知州,自号“醉翁”。细读文章,说说作者写作本文的真实意图是什么?
答案:1.(2分)D
2.(4分)(1)命名 (2)暗 (3)在 (4)捕鱼
3.(4分)(1)醉翁的情趣不在喝酒上,而在于山水之间啊。
(2)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
4.(2分)表达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散文阅读理解
自舌尖上的乡愁
①无论怎样的匆忙,不管聚散与悲欢,纯粹的美食伴随着每天三次舌尖上的提醒,总会让我们停下脚步,围坐一起,味不分咸淡,菜不分南北,在酣畅火热或孑然一身中,孜孜不倦的追寻每一口美食。这一场场别具风味的盛宴不停流转在每个不同的角落,即使用化学式分析分解食物的构成,想看出其中的端倪,却无法参透真正的美味。我们只能用舌尖体会,感受着生命中的最新鲜味道。
②美食对于中国人,似乎总是凝结了精神和肉体上的二重享受——古朴的食材承载着血亲之间的取舍关联。它承载的不仅是味蕾上的感官刺激,更是灵魂深处的涤荡和牵引。虽然地域的辽阔造就了各地饮食的差异。但即便差异再大,饮食中也有一种味道是相似的。乡音跟味觉,就代表故乡的味道,总是熟悉而顽固。
③我是抵挡不住这种味道的诱惑的,抑或是“好吃不懒做,能吃不体宽”的缘故,这种熟悉而顽固的味道,让我对家中美食的喜好更是欲罢不能。
④工作在外,不能常伴父母身边,最本真的感受即是思亲、念家,就会常想起家里的一碗饭一桌菜,泛起的乡愁,在舌尖酝酿。这些感受与体验,在作家那里写成了文字,在诗人那里吟成了诗,在妈妈那里变成了唠叨,煮成了饭,炒成了菜。父母朝五晚九,餐风饮露,为的不过是一家人能吃饱穿暖,能好吃好喝一顿,能安逸舒适睡上一觉。
⑤跳跃于我舌尖上的记忆,莫过于妈妈一手焖炖的清汤排骨。去菜场买来最好的肋排,配以笋片、墨鱼、花生,清泉洗之,烈油烹之,文火炖之,巧搭成一锅营养均衡、鲜嫩爽口的佳肴。尝一口,齿颊留香,是青丝换了华发都不会忘却的记忆。吞没口中的涎,脑海里开始一帧帧闪现,仿佛一切都是那样的清晰,让我清楚地看见妈妈系上围裙,忙碌的身影,还有那一碗鲫鱼汤。几尾野生的鲫鱼,撒上几滴鲜奶,几片豆腐,文火慢炖,就可以熬成一锅靓汤。抛些提神的香菜,翠泽的葱花,肉质细嫩,汁液浓郁。
⑥而所有的美食,都是时间沉淀下来的火候和手感。越是弥足珍贵的美味,外表看上去往往越是平淡无奇。妈妈懂得美味需要耐心的等待,也感谢大自然给予的恩赐。只有妈妈最明白自家胃口,她所挑拣的新鲜香菇肉质肥厚,伞盖匀称,剪去蒂,洗净放置竹篮里,借助阳光和风,肥美的香菇慢慢散失水分,鲜美的味道一点点凝聚。这便是最好的增味品,跟其他海鲜和菜肴搭配,提鲜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持食材的本味。
⑦眼见妈妈辛苦劳作奉献精彩的烹饪过程,我会迫不及待地第一个品尝着来自妈妈创造的美味。不懂得人生厚味的人,只会喜欢舌尖上的厚味。我那时虽然不懂什么叫人生厚味,却知晓了家中美味。等一切的辛劳换来一顿喷香的饭菜,家人围坐一起的时候,沉甸甸的爱融聚在一锅美味之中。朴素,而有力量的幸福,是回荡在舌尖的福报。
⑧滚烫而粗糙的甜蜜,储存在心底的思念和期盼,简简单单的美食,纯纯粹粹的世间真情。美味之所以值得回味,只是因了那一饭一粥皆由满满的温情和爱意慢慢熬煮煨炖,用一生的时光盛好等待。
⑨最珍贵的等待,也许就是餐桌上另一副碗筷的归属吧。
1.本文的文学体裁是 ;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来叙述;第⑤段和第⑥段中画线句分别运用了 和 的表达方式。
2.第③段在文章的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答:
3.第④段中加点的“这些感受与体验”在本段具体指代 。
4.谈谈第⑦段“不懂得人生厚味的人,只会喜欢舌尖上的厚味”这句话中,加点的两个“厚味”的不同含义。
答:
5.文章以“舌尖上的多愁”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
参考答案:1.散文 描写 议论
2.结构上起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内容上承接了上文的生命中最新鲜的味道和故乡味道,同时开启下文对家乡美食的回忆。
3.那是思亲、停飞家,就会常想起家里的一碗饭一桌菜,泛起的乡愁,在舌尖酝酿。(思亲、乡愁也可)
4.第一个“厚味”是指:血亲之间的关系,母亲的辛苦劳作,对亲人和家乡的思念等人生感悟;第二个“厚味”是指:喷香的饭菜(妈妈创造的美味)。
5.⑴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⑵交待文章的内容(线索)。全文以“舌尖上的味道”为切入点来组织材料,巧妙的揭示了美味和乡愁之间的关系。⑶点明了文章主旨。全文通过舌尖上的美食的描写,抒发了对亲人和家乡的思念之情。
四、课堂小结
这堂课我们主要复习了有关语言的积累与运用及古诗文的一些知识,这些知识需要同学们平时记忆和积累,是学习好语文的基本功,没有捷径可走。
五、板书设计
1、语言的积累和运用。
2、文言文古诗词阅读。
3、文言文专题练习。
4、散文阅读理解练习。
六、作业布置
1、《期末测试一》
2、《期末测试二》
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复习课,针对教学的重点内容进行复习总结,重视基础知识的复习,对学生在学习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重点讲解。重视教师、学生和教学资源之间的互动。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体现对重点、难点的突破,用创设的问题带领学生对知识进行探索、感悟和提升。根据复习课的特点,采用题目带动复习策略。通过习题,发现问题,对点解决,再补偿训练,课堂效果好。但教师关键点的点评要恰到好处,把握好。
期末复习
【基础知识】
一、名句默写
1._______________,溪上青青草。(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2.最喜小儿无赖,_______________。(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3.《山居秋暝》中一静一动,一光一声,先视觉,后听觉,写出了山间自然景物的幽静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描写洞庭湖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孙权劝学》一文中的包含成语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桃花源记》陶渊明
【语言表达】
7.文章写了两件事,分别是_____和______。
8.文章结尾写“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有何作用?
答:
【课内阅读】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9.解释下列语句中加黑的词的意义。
(1)欲穷其林
穷:
便要还家
要:
处处志之
志:
欣然规往
规:
10.翻译句子: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翻译:
11.阅读思考,简要回答:
文中的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社会,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这在文中也有暗示,请找出相应得一两处语句。
答:
文章第二段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生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①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②吹取三山③去。
【注】①星河:银河。②蓬舟:指轻舟。③三山:传说中的海上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
12.赏析“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答:
13.这首词,《花庵词选》题作“记梦”,词人着力描写梦境的作用是什么?
答:
14.这首词表现了怎样的艺术风格?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风格的?
答:
【课外阅读】
卑微母亲的眼泪
雪小禅
他有一个卑微的母亲。
母亲穷,所以,供他上学费了劲。那时,他是家中的老三,两个哥哥已经成了家,可因为媳妇的关系,与母亲的关系很紧张。
像所有农村的家庭一样,母亲在万般无奈之下,向两个哥哥张了口,她说,你们供弟弟上大学吧。
他那时考上了一个不错的大学,为了学费,他整个暑假都在煤矿上当小工,整个人累得脱了形,可是有什么用呢?昂贵的学费让他的大学梦就要破灭了。
他听到过母亲哭,呜呜咽咽地压抑着,父亲则在旁边抽着烟。
两个哥哥为他的学费吵了起来,他们只上到小学毕业,他们说,凭什么让小弟去上大学?凭什么要我们供他?
他听得心如刀割,都说是亲情如水,在他这里,却感觉到刺骨的冰冷,他的两个嫂子也是跳出来嚷着,自己没有能耐就不要供孩子上学了,凭什么和我们要?我们也有孩子!
母亲忽然做出了一个举动,她踉跄着扑过去,然后跪在了两个哥哥和嫂子的面前,所有人吓了一跳。他冲上去:妈,我不上学了,不上了!他哭着,声嘶力竭地嚷着,这一幕让他一辈子忘不了!
他终于去上学了,算是两个哥哥供他吧。
母亲认识几个字,写信来说,家里都好。
他明白那好里是什么,短短几个字,足以泪沾襟。他在大学里是最艰苦的学生,吃咸菜做义工……别人休闲娱乐过生日的时候,他去拼命挣钱。
甚至,他拾过同学们丢掉的馒头吃,这算丢人吗?不,想起母亲下跪的一幕,这又算什么?
大四的时候,他听到同乡告诉他,他的两个哥哥又去找母亲闹事了,母亲气得一病不起,在床上躺了好多天了。
他的眼泪在眼眶里转了又转,大学几年,他没有回过一次家,不是不想念母亲,是怕来回费钱,更是怕回去看到母亲的眼泪。他忘记不了母亲的眼泪,那是一个卑微母亲的眼泪,为了自己的儿子而流,所以,他下定了决心,一定要让母亲过上好日子,不让母亲再流眼泪。
那次,他果断地把哥哥们寄来的钱退了回去,当然,他没有告诉母亲。大学的最后一年,他是如何过的呢——自己打工,靠同学和老师的周济,吃了一年咸菜,穿了一年别人的旧衣服,甚至在夏天,他还穿着冬天的那件外罩!
终于大学毕业了,他分到了一个不错的单位,第一个月的工资,他一分不剩地寄给了母亲。
母亲是含着眼泪收的钱,写信给他说,儿子,妈是不要回报的,只要你好就行。后来的几年,他挣来的钱全寄给了两个哥哥,他要还他们,以求母亲的心理平衡,以偿还母亲当年那一跪!
他把母亲从乡下接了出来,两个哥哥见了他讪讪的,母亲劝他说,算了吧,到底是亲哥哥。他买了大米和牛羊肉,给母亲带回家,却看到两个哥哥家摆着他买的东西。他的心头一阵哽咽,他一直对两个哥哥耿耿于怀,倒是母亲,咬哪个指头都疼,她早已经忘记从前的不快,把小儿子的东西全给了两个大儿子。
就是从那时开始他和两个哥哥关系缓和的。卑微的母亲,给他上了人生最好的一课,以最仁慈的心来对待人和事,而母亲的眼泪告诉他,一切都可以过去,苦难或者仇恨。
15.文中的母亲卑微吗?为什么?
答:
16.他得知“母亲气得一病不起”后,“眼泪在眼眶里转了又转”。请具体分析他此刻的心理活动。
答:
17.他工作后的几年,将挣来的钱全寄给了两个哥哥,“以偿还母亲当年那一跪”。对此,班上的同学进行了讨论。张同学认为都是一家人没有必要偿还,陈同学则认为尊严是最重要的,偿还是为了获得尊严。你有什么看法呢?请结合文章内容谈一谈。(不超过150字 )
答:
【体验中考】
从前有个人,在沙漠中迷失了方向,饥渴难忍,濒临死亡。可他仍然拖着沉重的脚步,一步一步地向前走,终于找到了一间废弃的小屋。这间屋子已久无人住,风吹日晒,摇摇欲坠。在屋前,他发现了一个吸水器,于是便用力抽水,可滴水全无。他气恼至极。忽又发现旁边有一个水壶,壶口被木塞塞住,塞上有一个纸条,上面写着:“你要先把这壶水灌到吸水器中,然后才能打水。但是,在你走之前一定要把水壶装满。”他小心翼翼地打开水壶塞,里面果然有一壶水。
这个人面临着艰难的抉择,是不是该按纸条上所说的,把这壶水倒进吸水器里?如果倒进去之后吸水器不出水,岂不白白浪费了这救命之水?相反,要是把这壶水喝下去就会保住自己的生命。一种奇妙的灵感给了他力量,他下决心照纸条上说的做,果然吸水器中涌出了泉水。他痛痛快快地喝了个够!休息一会儿,他把水壶装满水,塞上壶塞,在纸条上加了几句话:“请相信我,纸条上的话是真的,你只有把生死置之度外,才能尝到甘美的泉水。”
18.读完文章后思考:为什么说“这个人面临着艰难的抉择”?
参考答案
【基础知识】
一、名句默写
1.茅檐低小。2.溪头卧剥莲蓬。3.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4.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5.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6.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语言表达】
7.孙权劝学 鲁肃惊赞
8.侧面衬托吕蒙才略非同寻常,表明他进步之快,从而表达“开卷有益”的中心。
【课内阅读】
9.穷尽、走尽;通“邀”,邀请;做标记;计划,规划
10.带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往来。
11.(1)①“忽逢桃花林”、“渔人甚异之”②“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2)表达了作者对没有战乱、宁静和平和自由和谐的理想社会(生活)的追求。
12.比喻或用典,把自己比成大鹏,乘万里风高飞远举,叫风不要停止,把她的轻快小舟吹到仙山去,使她过着那自由自在的生活。表示了作者有大鹏高飞之志,对现实的不满,对自由生活的向往。(手法1分,感情1分)
13.词人借梦境把天上和人间作了一个鲜明的对照,充分表现了她对现实的不满及人生际遇坎坷的感怀。词人还借虚幻梦境表达对自由的渴望,对理想人生的追求,其非凡才能和美好愿望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实现,因此只有把它寄托于梦中仙境,在这梦境中寻求出路。
14.浪漫或豪放的艺术风格,该词意境阔大,想象丰富,天上人间,摇曳多姿,给人应接不暇之感,梦幻现实辉映对照,那船摇帆舞,星河欲转,既富于生活的真实感,也具有梦境的虚幻性,虚虚实实,为全篇的奇情壮采奠定了基调,利清照晚年虽身处困境,想象的翅膀却飞进了另一个世界,幻想出一条能使精神有所寄托的道路,显示了“九万里风鹏正举”的豪迈气概,使这首词显示出来浪漫的情调,豪放的风格。
【课外阅读】
15.不卑微,母亲为了儿子读书可以做任何卑微的事,母亲本身一点也不卑微,为了让考上大学的儿子能够继续学业,为了能够维系家人的关系都能够体现母亲以最仁慈的心来对待人和事的主题,从而更显示出母亲形象的高大,人格的高尚、伟大。
16.围绕气愤、悲伤 、担心、心疼等心理活动写出具体的心理活动。
17.观点1分,联系文本内容2分,联系文章表现的主题1分,语言表达1分。
【体验中考】
18.一是若按纸条上所说的去做而仍然吸不出水,则白白浪费了这救命的水;二是若把这壶水喝下去,虽可保住自己的生命,但这种自私的做法,将受到良心的谴责。
课件34张PPT。期末复习1、语言的积累和运用。
2、文言文古诗词阅读、理解和背诵。
3、文言文专题练习。
4、记叙文的有关知识复习回顾。1、熟练掌握1——7单元重点词语的读音、写法及意义。
2、熟练背诵及默写24、29中所有古诗词,《邹忌讽齐王纳谏》《孙权劝学》《桃花源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是重点课文。
3、文言文解释重点实词的意义,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和一词多义现象;对重点句子要会准确顺畅的翻译;会整体把握课文,概括文章内容和理解文章的主旨,会理解和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会分析和评价文章的写作特色。
4、重点古文:
《邹忌讽齐王纳谏》《孙权劝学》《桃花源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复习内容
1.加粗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嗫嚅(nièrú) 狞笑(níng) 忸怩(niǔní) 肆无忌惮(tán)
B.讪笑(shān) 盈眶(kuàng)蜕变(tuì) 懵懵懂懂(měn)
C.色子(shǎi) 镣铐(liáo) 作揖(yī) 扣人心弦(xuán)
D.勒转(lè) 隘口(ài) 蹲踞(dūnjù) 呱呱坠地(gū)2.下列词语书写全对的一项是( )
A.琐屑 妥贴 荆棘 鸦雀无声 B.鼓噪 授与 慷慨 唯命是从
C.仓皇 遮蔽 荒莽 不能自己 D.黯然 陨落 狼籍 俯拾谐是3.下列搭配正确的是( )
A.霍达 —— 当代 ——《穆斯林的葬礼》—— 梁亦清
B.老舍 —— 现当代——《骆驼祥子》 —— 范进
C.鲁迅 —— 近代 ——《朝花夕拾》 —— 胡屠户
D.司马光—— 汉代 ——《史记》 —— 吕蒙 4.朗读下面的文言句子,语气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B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
C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D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
5.下列句子中红色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忌不自信 ②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B.①朝服衣冠 ②有时朝发白帝
C.①闻寡人之耳者 ②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D.①时时而间进 ②又何间焉6. 下列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缘溪行。缘:沿着。欲穷其林。穷:尽,走完。
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邀请。
C.便扶向路。扶:扶着。
D.后遂无问津者.问津:问路,这里指寻访。津本指渡口。7. 下列关于词类活用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处处志之。志:名词作动词,做记号。
B.渔人甚异之。异:名词作动词,奇怪。
C.欲穷其林。穷:形容词作动词,走完。
D.有仙则名。名:名词作动词,出名。
8. 下列不含有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A.万钟于我何加焉。
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9.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谓为信然。信,确实。
B.时人莫之许也。许,认同,认可。
C.此人可就见。就,就去。
D.挟天子而令诸侯。挟,挟持。10. 什么是记叙文?
11.记叙文的六要素是什么?
12.记叙文的线索有哪些?
13. 记叙的顺序有哪些?1. D.【A.肆无忌惮(tán);B. 讪笑:(shàn );C. 扣人心弦(xián)】
2. A.(B.授予;C.不能自已;D.狼藉。)
3. B.(老舍 —— 现当代——《骆驼祥子》 —— 祥子)
4.C
5.B
6.C(扶:沿着)
7.B(异: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异)
8.A
9.C(就:接近、趋向)参考答案10.记叙文是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记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
11. 记叙的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原因、经过和结果。
12. (1)以具体事物或事物的特征为线索。(2)以人物或人物的特征为线索。(3)以中心事件为线索。(4)以思想感情为线索。(5)以时间推移或空间变换为线索。(6)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
13. 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参考答案 ①燕、赵、韩、齐闻之,皆朝于齐。 。
② ,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十五从军征》
③ ,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
④《长歌行》中包含哲理的句子是 , 。
参考答案:①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②海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③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④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名句默写填空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文言文阅读理解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文言文阅读理解1. 下列红色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朝服衣冠,窥镜(察看)
B.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偏爱)
C.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蒙蔽)
D.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间或,偶然)
2.下列句子中划线的“之”与“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中的“之”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徐公来,孰视之 B.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C.吾妻之美我者 D.暮寝而思之
3. 下列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第①段写出了邹忌头脑冷静,不为奉承所迷惑。
B.本文第②段运用两组排比句式增强了语势,给人以无可辩驳之感。
C.本文第③、④段从侧面表现邹忌的精明能干,具有治国之才。
D.本文的主旨是通过邹忌“暮寝而思之”,悟出了人们由于种种原因,不会说出事情的真相的道理。4.下列对本文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邹忌面对妻、妾、客的赞美,没有沾沾自喜,而是冷静思考,由己及君,现身说法,劝说齐王除蔽纳谏。
B.齐威王的可贵之处在于有自知之明,能广开言路,博采众议,使齐国在内政治清明,在外“战胜于朝廷”。
C.讽喻是本文的一大写作特色。文章用邹忌与徐公比美设喻,从家事到国事,以小见大,由浅入深,说服力强。
D.本文剪裁巧妙,详略得当。开头详写比美,为下文做充分的铺垫,突出了进谏的作用和纳谏的效果。5.翻译下列句子。
⑴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译文:
⑵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译文: 答案:
1.C
2.B
3.D
4.D
5.⑴(邹忌)再照镜子看看自己,更觉得远远不如(徐公美)。
⑵命令刚下达,群臣都来进谏,门前、院内像集市一样(热闹)。醉翁亭记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1.选出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 )
A.环滁/皆山也 B.而乐/亦无穷也
C.负者/歌于途 D.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名: ( )
(2)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晦:( )
(3)行者休于树 于: ( )
(4)临溪而渔 渔: ( )3.用现代汉浯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译文:
(2)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译文:
4.作者被贬滁州知州,自号“醉翁”。细读文章,说说作者写作本文的真实意图是什么?
答: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隆中对策”前,作者先采用侧面叙写的方式衬托出诸葛亮的与众不同和非凡才智。
B.诸葛亮以高祖刘邦在益州成就帝业为例提示刘备可以将益州作为建立蜀汉大业的基地。
C.诸葛亮分析天下形势,既论及地理、经济、军事等因素,又提到了恤民和用贤的重要。
D.文章通过隆中对策这一核心事件,突出展示了诸葛亮作为政治家和军事家的远见卓识。答案:
1.(2分)D
2.(4分)(1)命名 (2)暗 (3)在 (4)捕鱼
3.(4分)(1)醉翁的情趣不在喝酒上,而在于山水之间啊。
(2)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
4.(2分)表达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自舌尖上的乡愁
①无论怎样的匆忙,不管聚散与悲欢,纯粹的美食伴随着每天三次舌尖上的提醒,总会让我们停下脚步,围坐一起,味不分咸淡,菜不分南北,在酣畅火热或孑然一身中,孜孜不倦的追寻每一口美食。这一场场别具风味的盛宴不停流转在每个不同的角落,即使用化学式分析分解食物的构成,想看出其中的端倪,却无法参透真正的美味。我们只能用舌尖体会,感受着生命中的最新鲜味道。
②美食对于中国人,似乎总是凝结了精神和肉体上的二重享受——古朴的食材承载着血亲之间的取舍关联。它承载的不仅是味蕾上的感官刺激,更是灵魂深处的涤荡和牵引。虽然地域的辽阔造就了各地饮食的差异。但即便差异再大,饮食中也有一种味道是相似的。乡音跟味觉,就代表故乡的味道,总是熟悉而顽固。 记叙文阅读理解③我是抵挡不住这种味道的诱惑的,抑或是“好吃不懒做,能吃不体宽”的缘故,这种熟悉而顽固的味道,让我对家中美食的喜好更是欲罢不能。
④工作在外,不能常伴父母身边,最本真的感受即是思亲、念家,就会常想起家里的一碗饭一桌菜,泛起的乡愁,在舌尖酝酿。这些感受与体验,在作家那里写成了文字,在诗人那里吟成了诗,在妈妈那里变成了唠叨,煮成了饭,炒成了菜。父母朝五晚九,餐风饮露,为的不过是一家人能吃饱穿暖,能好吃好喝一顿,能安逸舒适睡上一觉。⑤跳跃于我舌尖上的记忆,莫过于妈妈一手焖炖的清汤排骨。去菜场买来最好的肋排,配以笋片、墨鱼、花生,清泉洗之,烈油烹之,文火炖之,巧搭成一锅营养均衡、鲜嫩爽口的佳肴。尝一口,齿颊留香,是青丝换了华发都不会忘却的记忆。吞没口中的涎,脑海里开始一帧帧闪现,仿佛一切都是那样的清晰,让我清楚地看见妈妈系上围裙,忙碌的身影,还有那一碗鲫鱼汤。几尾野生的鲫鱼,撒上几滴鲜奶,几片豆腐,文火慢炖,就可以熬成一锅靓汤。抛些提神的香菜,翠泽的葱花,肉质细嫩,汁液浓郁。
⑥而所有的美食,都是时间沉淀下来的火候和手感。越是弥足珍贵的美味,外表看上去往往越是平淡无奇。妈妈懂得美味需要耐心的等待,也感谢大自然给予的恩赐。只有妈妈最明白自家胃口,她所挑拣的新鲜香菇肉质肥厚,伞盖匀称,剪去蒂,洗净放置竹篮里,借助阳光和风,肥美的香菇慢慢散失水分,鲜美的味道一点点凝聚。这便是最好的增味品,跟其他海鲜和菜肴搭配,提鲜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持食材的本味。⑦眼见妈妈辛苦劳作奉献精彩的烹饪过程,我会迫不及待地第一个品尝着来自妈妈创造的美味。不懂得人生厚味的人,只会喜欢舌尖上的厚味。我那时虽然不懂什么叫人生厚味,却知晓了家中美味。等一切的辛劳换来一顿喷香的饭菜,家人围坐一起的时候,沉甸甸的爱融聚在一锅美味之中。朴素,而有力量的幸福,是回荡在舌尖的福报。
⑧滚烫而粗糙的甜蜜,储存在心底的思念和期盼,简简单单的美食,纯纯粹粹的世间真情。美味之所以值得回味,只是因了那一饭一粥皆由满满的温情和爱意慢慢熬煮煨炖,用一生的时光盛好等待。
⑨最珍贵的等待,也许就是餐桌上另一副碗筷的归属吧。
1.本文的文学体裁是 ;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来叙述;第⑤段和第⑥段中画线句分别运用了 和 的表达方式。
2.第③段在文章的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答:
3.第④段中加点的“这些感受与体验”在本段具体指代 。
4.谈谈第⑦段“不懂得人生厚味的人,只会喜欢舌尖上的厚味”这句话中,加点的两个“厚味”的不同含义。
答:
5.文章以“舌尖上的多愁”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答案:1.散文 描写 议论
2.结构上起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内容上承接了上文的生命中最新鲜的味道和故乡味道,同时开启下文对家乡美食的回忆。
3.那是思亲、停飞家,就会常想起家里的一碗饭一桌菜,泛起的乡愁,在舌尖酝酿。(思亲、乡愁也可)
4.第一个“厚味”是指:血亲之间的关系,母亲的辛苦劳作,对亲人和家乡的思念等人生感悟;第二个“厚味”是指:喷香的饭菜(妈妈创造的美味)。
5.⑴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⑵交待文章的内容(线索)。全文以“舌尖上的味道”为切入点来组织材料,巧妙的揭示了美味和乡愁之间的关系。⑶点明了文章主旨。全文通过舌尖上的美食的描写,抒发了对亲人和家乡的思念之情。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