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礼记》二则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22 《礼记》二则 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3-14 16:06:07

文档简介

课件22张PPT。大道之行也情境导入:
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天下无贼,可以说是我们中国几千年来的梦想。在两千多年前,我们的孔圣人也提出了一种社会模式,他称之为大同社会。大同社会完全可以做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天下无贼。那么,大同社会到底是怎样一种社会呢?它具有什么特征呢?今天,我们就从《大道之行也》中寻找答案。1.积累文言字词,理解文意,背诵课文。
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理解“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树立远大理想,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作品简介:
《礼记》,儒家经典之一,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故又名《小戴礼记》。“礼运”,《礼记》中的一篇,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读准字音
选贤与(jǔ)能 讲信修睦(mù)
矜(guān)、寡、孤、独、废疾者
男有分(fèn),女有归
货恶(wù)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朗读——熟悉课文译文: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所以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所以大门都不用关上了,这叫做理想社会。品读——理解内容
1.总领全文的语句是什么?照应此句的是哪话句话?“大道”和“大同”的含义是什么?明确: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大道,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大同,指理想社会。2.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有哪些?结合全文内容进行概括。明确:
(1) 人人都能得到社会的关爱。
文中内容: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文中内容:男有分,女有归。
(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文中内容: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3.文中描绘的大同社会的景象是怎样的?明确:
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外户而不闭。全文的结构:拓展——丰富视野
谈谈自古以来人们对“大同”社会的认识或论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
释义:在赡养孝敬自己的长辈时,不应忘记其他没有亲缘关系的老人。在抚养教育自己的小孩时不应忘记其他没有血缘关系的小孩。课件13张PPT。22 《礼记》二则
虽有嘉肴1.了解《礼记》,积累重点文言词语。
2.理解文中教学相长的含义并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学习本课的感受。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他的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而得名,即对“礼”的解释。
佳肴( ) ( )
自强( )
兑命( )
学学半( ) jiā yáoqiánɡyuèxiào1.读一读2.一词多义(1)学习/教导(2)了解/知道(3)代词,代指佳肴/表推测的语气词3.古今异义(1)即使(2)味美(3)困惑,疑难教和学的关系;教与学互相促进,教学相长的道理。本文论述了哪两者之间的关系?说明了什么道理?
一、研读文本1.文章是怎样论证观点的?请结合相关语句分析。文章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然后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进而又以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2.本文所讲的“教学相长”与现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有何不同?教与学的主体不同:本文“教学相长”的主体是一个人,现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的主体是两个人。3. 从学习的角度看,“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请谈谈“教学相长”的道理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做先生的,应该一面教一面学,并不是贩买些知识来,就可以终身卖不尽的。
——陶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