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庄子》二则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21 《庄子》二则 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3-14 16:07:12

文档简介

(共40张PPT)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惠子相梁
1.了解《庄子》及庄子的生平、思想。
2.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丰富文言知识。
3.欣赏《惠子相梁》的趣味性,把握比喻的深意。
庄子(约前369—前286)
,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者。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平民哲学家,一向不慕功名,无意于仕途,追求一种自由自在的隐居生活,主张君王“无为而治”。代表作有《逍遥游》《庖丁解牛》等。所著文章,内容丰富,气势磅礴,笔锋犀利,寓意深刻,《庄子》一书,其中有许多奇特有趣的寓言故事。
作品简介
《庄子》是庄周及其后学的著作集,为道家经典之一。《庄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文章多采用寓言、故事形式,文笔汪洋恣肆,想象丰富,气势壮阔。富有浓厚的文学气息和浪漫主义色彩。在道学和文史上对后世颇有影响。现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
 
庄子所处的时代正当极其动乱的战国中期,是战争最为频繁而统治者又最为骄横的时代,当时思想界又混乱不堪。宋国为殷微子封地,是一个腐朽的领主制国家,庄子的大半生处于宋王偃时期,而宋王偃又是战国有名的暴君,最为荒淫无道,残杀成性。诸侯皆以桀、纣喻之,最后激起各国的公愤。齐国联合魏、楚二国攻杀了宋王偃,灭了宋国。这样的时代,这样的国家,对庄子的思想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相:辅助君主的人,相当于后代的宰相。这里作动词,做宰相的意思。
惠子:即惠施,战国时宋国人,哲学家,庄子好友。
惠子相梁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译文]惠子做了魏国的宰相,庄子去看望他。有人告诉惠施说:“庄子到魏国来,想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施非常害怕,在国都搜捕三天三夜。
①往:
②或:
③谓:
⑤相:
⑥国:
④代:
重点词语
去。
有人。
对某人说。
代替。
辅助君主的人,相当于后代的宰相,这里用作动词,做宰相的意思。
国都。
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
鸟,其名为鹓
,子知之乎?
夫鹓
发于南海,而飞于北
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
食,非醴泉不饮。
②为:
③发:
④止:
①其:
⑤练实:
重点词语
它的。
叫作,称为。
出发。
栖息。
竹实,即竹子所结的子。
⑥醴泉:
甘泉,甜美的泉水。
[译文]庄子前去见他。说:
“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

,你知道吗?鹓
从南海
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
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
是甜美的泉水不喝。
于是鸱得腐鼠,鹓
过之,仰
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
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②鸱:
③吓:
④以:
①于是:
⑤吓:
重点词语
在这时。
猫头鹰。
拟声词,模仿鸱发怒的声音。
用。
作动词,吓唬。
[译文]在这时猫头鹰拾到
一只腐臭的老鼠,鹓
从它
面前飞过,猫头鹰仰头看着

,发出‘吓’的怒斥声。
现在你也想用你的魏国的相位
来‘吓’我吧 ”
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说说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惠子为相
庄子看望
受人挑拨
搜捕庄子
从容往见
奇鸟之喻
辛辣讽刺
起因:
经过:
结果:
故事发展出人意料,富有趣味性
1.庄子去看望惠子,惠子心态怎样?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心态?他对庄子来魏国有何反应?说明了什么?
害怕。怕庄子取代他的位置。起初的反应也可能是欣喜。可是在别人的挑拨下,他马上对庄子起了疑心,进而大动干戈,在城里进行大搜捕,非要把庄子拿捏在自己手里不可。说明惠子薄情寡义,见利忘义。
2.庄子对此有什么反应呢?
他没有躲,没有逃,没有破口大骂、当面痛
斥,而是大大方方地主动来到惠子面前。面对利
欲熏心、薄情寡义的惠子,给他讲了一个鹓
的故事,极其辛辣地讽刺了惠子醉心功名利禄,
心胸狭小,让惠子自己去感悟故事的用意。
3.《惠子相梁》这则故事对什么样的人进行了辛辣的嘲讽?
醉心功名利禄,心胸狭小的人。
4.你认为《惠子相梁》一文表现了庄子对功名利禄的一种怎样的态度?
清高自守,淡薄功名利禄。
5.在本文中,庄子将

、鸱、腐鼠各比
作什么

——自己(志向
高洁之士)
鸱——惠子(醉心功
名利禄的人)
腐鼠——做宰相(功
名利禄)
6.庄子讲鹓
的故事用意是什么?
既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和志趣,又极其辛辣地讥讽了惠子。庄子没有直言痛斥惠子,而用讲故事的方式绕着弯子骂人,收到既尖锐痛快又余味不尽的效果。
7.通过这则故事,你看出惠子和庄子各有怎样的性格?
惠子:
醉心于功名富贵
对朋友薄情寡义
庄子:
清高自守
鄙视富贵
文章的美点赏析:
(1)情节出人意料。朋友来贺,不喜却疑;搜捕在即,不躲自迎;义愤填膺,泰然相答;委婉相叙,一针见血。
(2)人物形象鲜明。惠子利欲熏心,庄子清高自守。
(3)比喻巧妙贴切。巧借鹓
的故事尖锐地批评了惠子的卑劣。
(4)描摹生动传神。鸱护“腐鼠”,丑态十足,让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惠子相梁》这则故事富有趣味,很能体现《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请同学们说说这篇课文有哪些值得赞赏的地方。
惠子相梁
情节出人意料
人物形象鲜明
比喻巧妙贴切
描摹生动传神
鄙视富贵
清高自守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1.朗读课文,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疏通文句,归纳相关文言现象。
2.理解文意,了解庄子的志趣。
3.把握故事中辩论的实质。
4.感受庄子生活的诗意,了解庄子的志趣。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
鱼出游从容,是鱼
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
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
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译文]庄子与惠施在濠水的
桥上游玩。庄子说:“白鲦在河
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
的快乐啊。”惠施说:“你不是
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
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
不知道鱼的快乐呢?”
①游:
②于:
③从容:
⑤安:
⑥子:
④是:
重点词语
游玩,游乐。
在。
不慌不忙,悠闲舒缓。
这。
怎么。
你。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译文]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肯定的!”庄子说:“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哪儿知道鱼快乐’的话,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在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②循:
③云者:
①全:
④既已:
重点词语
完全,确定是。
遵循,沿袭。
如此如此。
已经。
这则短文反映了庄子的什么思想?
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反映,也反映了庄子推崇“自然”,反对“人为”的思想。
1.你认为在庄子和惠子的辩论中,谁是胜者?
(1)从故事本身来看,庄子占了上风。结尾处,在惠子巧妙地援引庄子的反驳建立起符合逻辑的推理后,庄子似乎应该无言以对而就此认输了,可是他却又返回争论的起始,借偷换概念而避重就轻地将惠子的发难化解了。所谓偷换概念,指他把惠子说的“安知”,解释成“哪里知道”或“怎样知道”,而惠子的本意却是“怎么(能)知道”。
(2)从逻辑上看,惠子是胜者。前面说过,庄子是靠故意曲解惠子的意思,才在争论中得以维持自己最初的判断,而这种做法显然是有悖于逻辑判断规则的,所以说,惠子才是胜者。
(3)从逻辑上看,庄子其实并不应该输,只是他没找准方向,以致给惠子留下了可乘之机。惠子最初的发问是这样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这里暗含有这样的判断:惠子能够知道庄子“非鱼”。因此,庄子完全可以这样回敬惠子:你既然可以知道我不是鱼,我当然也可以知道鱼的快乐。
2.比较庄子与惠子的思想、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差异,理解庄子的人生态度。
《惠子相梁》中,惠子利欲熏心,薄情寡义,以自己的心思猜度庄子,却不知庄子清高自守,视爵禄如“腐鼠”,避之惟恐不及。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中,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知识的探讨。庄子智辩,重观赏,对于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
庄子:智辩,重欣赏,对外界认识
带有欣赏的态度。
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态度,重知识的探讨。
《庄子》有许多内容已演化为寓言和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中。你知道哪些寓言和成语出自《庄子》?
鹏程万里 扶摇直上 越俎代庖 望洋兴叹
朝三暮四 薪火相传 东施效颦 盗亦有道
无中生有 枯鱼之肆 呆若木鸡 无用之用
蜗角之争 每况愈下 涸辙之鲋 邯郸学步
运斤成风 佝偻承蜩 庖丁解牛 大而无当
中规中矩 大相径庭 朝生暮死 椿萱并茂
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 成者英雄败者贼
沉鱼落雁 秋毫之末 栩栩如生 目无全牛
如土委地 迎刃而解 游刃有余 得心应手
踌躇满志 不翼而飞 支离破碎 真知灼见
探囊取物 舔痈舐痔 屠龙之技 强聒不舍
吐故纳新 鼓盆而歌 昭然若揭 似是而非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失之交臂 捉襟见肘
学富五车 栉风沐雨 ……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惠子
庄子
求真
拘泥
力辩
巧辩
尚美
超然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庄子》(共15张PPT)
21
《庄子》二则
北冥有鱼
1.反复朗读,能清晰、流利地背诵课文。
2.积累“怒”“志”“抟”“扶摇”“野马”
等文言词汇,能流利地翻译文章。
3.理解本文借助丰富的想象和以寓言故事设喻说理的方法。
人物及其作品简介
1.人物:
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人,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老庄”。道家的主要精神是崇尚自然,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庄子一生著书十余万言,书名《庄子》。
2.作品:
《庄子》,道家经典之一。战国时期思想家(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著。现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
《庄子》的文章,想像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它不仅有很高的哲学成就,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人们评价这本书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鲁迅先生更评价说: “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北冥有鱼(

其名为鲲(

抟扶摇而上(
)海运则将徙(

齐谐(

正色邪(

míng
kūn
tuán

xié

疏通、翻译课文第一部分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译文:
北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鲲。鲲非常巨大,不知道有几千里。鲲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叫做鹏。鹏的脊背,也不知道有几千里长;当它用力振动翅膀奋起直飞的时候,翅膀就好像悬挂在天边的云彩。这只鸟,大风吹动海水的时候就要迁徙到南海去了。南海是一个天然的大池子。
疏通、翻译课文第二部分
《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译文:
《齐谐》是一本记载一些怪异事物的书。书上说:“鹏迁徙南海的时候,翅膀拍打水面,能激起三千里的浪涛,乘着旋风飞至九万里的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了北海。”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大鹏从天空往下看的时候,也不过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
内容理解
1.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大鹏这一形象 请简要分析。
明确:从体大、背大、翼大以及活动范围大(长度:从北海到南海;高度:九万里)四个方面极写鲲鹏形象磅礴壮观。用夸张的手法描述鲲鹏,“不知其几千里也”言其形,“若垂天之云”言其翼,“北冥”“南冥”“九万里”言其活动范围,极言鲲鹏形体之大、变化之神奇、飞腾时气势之壮观,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
内容理解
2.写鲲鹏的出现,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3.为什么要引述《齐谐》的记载?
明确:鲲鹏的出现,神奇壮美,充满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明确:引述《齐谐》的记载,是为了证明大鹏南飞是真实可信的
主旨探究
4.作者通过塑造大鹏的形象,表达了怎样的主旨?
明确:大鹏是作者追求的独立自由逍遥之精神的化身,作者很想像大鹏一样遨游天空,远离人间是非纷争。因此文章通过塑造大鹏的形象,表达了对自由逍遥的向往。
拓展延伸:《庄子》中的成语、出处及解释
(1)越俎代庖——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庄子·逍遥游》
解释:比喻超出自己职务范围去处理别人所管的事。
(2)大相径庭——大有径庭,不近人情焉。《庄子·逍遥游》
解释:彼此差异很大。
(3)肌肤胜雪——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庄子·逍遥游》
解释:用以说明女子皮肤的白皙。
(4)形如槁木——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 《庄子·齐物论》
解释:形容身体瘦得像干枯的木头,比喻毫无生气或极端消沉。
(5)游刃有余——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庄子·养生主》
解释:比喻工作熟练,有实际经验,解决问题毫不费事。
鸟兽不厌高,鱼鳖不厌深。——出自《庄子 庚桑楚》。厌:厌恶,引申为“嫌”。这两句大意是:鸟兽不嫌山高,鱼鳖不嫌水深。它启示我们应该寻找一个适合于自己生存、发展的环境条件,以便发挥才智,干出一番事业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