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5张PPT。秦昭襄王嬴稷
(前305—前251年在位)
“称霸战国”秦孝公嬴渠梁
(前361—前338年在位)
“变法图强”秦始皇嬴政
(前247—前210年在位)
“统一天下”重难点:
1、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风潮兴起的根本原因?
2、从秦国改革前的有利条件看变法的成功.
3、商鞅变法的措施内容与历史作用第2单元 商鞅变法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一 潮流之变 思考1:图片所体现的变化,引发了社会哪些方面的变化?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1、经济(根本原因):
2、阶级:
3、政治(内在动力):
4、思想文化:一、潮流之变(1)农业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封建生产关系产生铁农具、牛耕的推广(2)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伴随着井田制的崩溃和土地私有制的出现,阶级关系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一部分奴隶和平民自己垦荒种地,获得了小块土地,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奴隶主贵族的控制和束缚,成为自耕农;许多奴隶主贵族眼见奴隶制剥削已无利可图,便改变剥削方式,把土地分成小块,招徕逃亡奴隶和破产平民耕种,从中收取地租。----《朱绍候·中国古代史》1、经济(根本原因):
2、阶级:
3、政治(内在动力):
4、思想文化:一、潮流之变(1)农业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封建生产关系产生铁农具、牛耕的推广(2)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变革,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1、经济(根本原因):
2、阶级:
3、政治(内在动力):
4、思想文化:一、潮流之变(1)农业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变革,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争霸、兼并战争不断各国追求富国强兵封建生产关系产生铁农具、牛耕的推广(2)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在文化领域,私人讲学风气兴起,民间办学兴盛,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格局,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学派陆续诞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热烈局面。——人教版历史选修一1、经济(根本原因):
2、阶级:
3、政治(内在动力):
4、思想文化:一、潮流之变(1)农业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变革,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争霸、兼并战争不断各国追求富国强兵封建生产关系产生铁农具、牛耕的推广(2)手工业、商业的发展百家争鸣管子对曰:“相地而衰征, 则民不移;政不屡旧, 则民不偷;山泽各致其时,则民不苟;陆、阜、陵、攫, 井田畴均, 则民不憾;无夺民时,则百姓富;牺牲不略,则牛羊遂。”按韦昭的注释:相,视也;衰,等差也;征,征取也。初税亩。初者,始也。古者什一,籍二不税。初亩者,非正也。古者三百步为里,名曰井田。井田者九百亩,公田居一。……初税亩者,非公之去公田,而履亩十取一也。——《谷梁传·宣公十五年》改革赋税制度:“相地而衰征”管仲李悝①发展农业:“尽地力之教”;
②推行平籴法;
③制定《法经》二、各国改革风潮初税亩:按亩收税,承认土地私有吴起者,卫人也,好用兵。尝学于曾子,事鲁君。齐人攻鲁,鲁欲将吴起,吴起取齐女为妻,而鲁疑之。吴起于是欲就名,遂杀其妻,以明不与齐也。鲁卒以为将。将而攻齐,大破之。——《史记》改革赋税制度:“相地而衰征”管仲李悝①发展农业:“尽地力之教”;
②推行平籴法;
③制定《法经》吴起
(P20第3段)①限制贵族权力,改变分封制;
②强令旧贵族迁居(没收土地);
③裁官、削俸、养兵和奖励军功;
④要求官吏秉公执法,严禁私门请托二、各国改革风潮初税亩:按亩收税,承认土地私有昔我缪公自歧雍之间,修德行武。东平晋乱,以河为界。西霸戎翟,广地千里。天子致伯,诸侯毕贺,为后世开业,甚光美。会往者厉、躁、简公、出子(公元前476—前385年)之不宁,国家内忧,未遑外事,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秦孝公求贤令》1、地理环境:
2、不利因素:
3、有利因素:
4、历史机遇三、秦国偏居西部关中地区政治、经济、文化较落后(1)君主权力较为集中,守旧势力相对薄弱
(2)重视法家学说
(3)有尚武精神1、地理环境:
2、不利因素:
3、有利因素:
4、历史机遇三、秦国偏居西部关中地区政治、经济、文化较落后(1)君主权力较为集中,守旧势力相对薄弱
(2)重视法家学说
(3)有尚武精神昔我缪公自歧雍之间,修德行武。东平晋乱,以河为界。西霸戎翟,广地千里。天子致伯,诸侯毕贺,为后世开业,甚光美。会往者厉、躁、简公、出子之不宁,国家内忧,未遑外事,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 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求贤令》(秦孝公)1、地理环境:
2、不利因素:
3、有利因素:
4、历史机遇三、秦国偏居西部关中地区政治、经济、文化较落后(1)君主权力较为集中,守旧势力相对薄弱
(2)重视法家学说
(3)有尚武精神(1)“三家分晋”(外患减少)
(2)中原地区士人纷纷游说各国
(3)秦孝公继位,支持改革。
(4)直接因素:商鞅来到秦国1.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开展变法运动的深刻根源是( )
A.法家政治改革主张的影响
B.新兴地主阶级的积极推动
C.各诸侯国国君的支持
D.封建土地私有制的产生和发展解析:本题是对战国时期各诸侯国进行了变法运动根本原因的考查。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根源应该是经济根源,而经济根源是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使封建土地私有制不断发展,导致兼并战争的产生与扩大。各诸侯国为在战争中取胜,先后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或变法,增强了割据称雄的综合国力。据以上分析,A、B、C三项不符合题目要求。
答案:D010203卫国魏国秦国商鞅其人重难点:
1、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风潮兴起的根本原因?
2、从秦国改革前的有利条件看变法的成功.
3、商鞅变法的措施内容与历史作用第2单元 商鞅变法1、经济:
铁犁牛耕,井田瓦解,土地私有( )产生
2、阶级:( )要求变革,废除( )特权
3、政治:各国追求( )
4、思想文化:( )
1、春秋:
2、战国:魏国( ),楚国( )
1、不利因素:偏居西部关中,社会较落后
2、有利因素:国君权力大,重视( ),有尚武精神
3、机遇一、潮流之变地主阶级 奴隶主贵族富国强兵封建生产关系百家争鸣二、各国改革风潮齐国管仲:改革赋税制度,( )
鲁国:承认土地私有,( )“相地而衰征”初税亩吴起变法三、公元前4世纪的秦国( ),外部阻力减小
( )即位,支持改革
( )来到秦国李悝变法法家三家分晋秦孝公商鞅(约前390年—前338年)◆人物概述:商鞅公孙氏,卫国国君后裔;
投奔魏国——遭忽视;
投奔秦国(孝公)——被重用;
任左庶长,官至大良造,赐封商地,号“商君”商鞅三见秦孝公商鞅到秦国时,通过秦孝公的亲信景监见到了孝公。开始两次,商鞅向孝公讲述学尧舜等“帝道治国”和商周的“王道治国”,孝公听得直打瞌睡。商鞅走后,孝公对景监生气地说:“你的客人大言迂腐,怎能用他呢?”景监责备商鞅,商鞅要求再见孝公。这一次商鞅向孝公讲了“霸道治国”。孝公听了很满意,又要求见商鞅。孝公对商鞅讲述的富国强兵之道听得津津有味,不自觉地移动双膝凑近商鞅,一连谈了几天都不厌烦。徙木立信《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现今折合约14万元)。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史记·商君列传》一、改革措施1、经济(1)“废井田,开阡陌”(P23第2段)
以法律形式承认封建土地私有制,允许土地买卖(2)重农抑商,奖励耕织一、改革措施1、经济(1)“废井田,开阡陌”(P23第2段)
以法律形式承认封建土地私有制,允许土地买卖(2)重农抑商,奖励耕织一、改革措施1、经济(1)“废井田,开阡陌”(P23第2段)
以法律形式承认封建土地私有制,允许土地买卖(2)重农抑商,奖励耕织(3)统一度量衡(“富国”)2、军事(1)奖励军功(二十等爵制),禁止私斗(2)废除“世卿世禄制”(“强兵”)《资治通鉴》记载:“秦被甲百万。山东之士被甲蒙胄以会战,秦人捐(除去)甲以趋敌,左掌人头,右挟生虏。”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重,匿奸者与降敌同罚。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商君书》一、改革措施1、经济(“富国”)2、军事(1)奖励军功(二十等爵制),禁止私斗(2)废除“世卿世禄制”(“强兵”)3、政治一、改革措施1、经济(“富国”)2、军事(1)奖励军功(二十等爵制),禁止私斗(2)废除“世卿世禄制”(“强兵”)3、政治(1)基层:建立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2)地方:普遍推行县制(P24第3段)
废除分封制,由国君直接委派县令《商君书·靳令》指出,礼乐、诗书、修善孝悌、诚信贞廉、仁义、非兵羞战为“六虱(寄生虫)”。一、改革措施1、经济(“富国”)2、军事(1)奖励军功(二十等爵制),禁止私斗(2)废除“世卿世禄制”(“强兵”)3、政治(1)基层:建立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2)地方:普遍推行县制(P24第3段)
废除分封制,由国君直接委派县令(3)思想:“燔诗书而明法令”,制订秦律(“集权”)4、社会习俗:小家庭政策(P24最后一段) 禁止父子和成年兄弟同居一室,强制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
1.《史记·商君列传》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这主要是商鞅变法( )
A.允许工商者入仕
B.准许土地自由买卖
C.承认土地归私人所有
D.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
D牛刀小试:2. 商鞅变法中,对维护新兴地主阶级利益起决定性作用的内容( )
A.“为田开阡陌封疆”
B.奖励军功
C.重农抑商
D.推行县制
A二、商鞅变法的特点法家思想指导下的自上而下的改革运动1、形式:
2、内容:
3、实质:
4、地位:以鼓励“农战”,实行“法治”为核心废除旧贵族特权,建立新兴地主阶级统治战国时期最彻底、最全面;影响最深远的改革 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惩治)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第二天),秦人皆趋令。 ──《史记·商君列传》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商君亡至关下,欲舍客舍。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曰:“商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商君喟然叹曰:“嗟乎,为法之敝一至此哉!”......遂内秦。商君既复入秦,走商邑,与其徒属发邑兵北出击郑。秦发兵攻商君,杀之於郑黾池。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史记·商君列传》一、商鞅之死“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史记·李斯列传》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汉书·食货志》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商鞅变法有哪些历史作用?三、商鞅变法的作用(1)经济:废除旧生产关系,确立土地私有制。
(2)政治:打击血缘宗法制度,开创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3)军事:提高军队战斗力。
1、直接(对秦):
2、间接(对后世)(P27第二段):
3、局限(消极):
废除了旧制度,创建了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影响深远。富国强兵,促进统一旅店不能收留没有官府凭证的人住宿,否则店主连坐。
盗窃牛马为死罪。
弃灰(垃圾)于道路者在过去是被斩脚趾,此时则要被处以死刑。
——《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三、商鞅变法的作用(1)经济:废除旧生产关系,确立土地私有制。
(2)政治:打击血缘宗法制度,开创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3)军事:提高军队战斗力。
1、直接(对秦):
2、间接(对后世)(P27第二段):
3、局限(消极):
废除了旧制度,创建了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影响深远。(2)未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1)轻视教化,轻罪重罚,加重人民负担富国强兵,促进统一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开始变法。这一天,在咸阳城内,一名官员正在向下面围观的人大声宣读变法法令:听了这些法令,人群中议论纷纷。不同阶层的人对法令褒贬不一。
回答:(1)如果你是人群中的新兴封建地主,你会对法令中的哪些措施表示欢迎?理由是什么?
(2)如果你是人群中的奴隶主旧贵族,你会对法令中的哪一条措施最为不满?原因是什么?
(3)如果你是人群中的农民,你对法令的看法如何?体验变法(1)如果你是人群中的新兴封建地主,你会对法令中的哪些措施表示欢迎?理由是什么?
承认土地私有权,保证了我对土地的占有;
奖励军功使我能得到以前只有奴隶主贵族才能享有的爵位、官职;
建立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稳定。对按军功授予爵位这一条最为不满。因为如果没有军功,就不能享受世袭的贵族特权,严重地损害了我的利益。 (3)如果你是人群中的农民,你对法令的看法如何?(2)如果你是人群中的奴隶主旧贵族,你会对法令中的哪一条措施最为不满?原因是什么? 对改革表示欢迎。
因为国家重视农业,奖励耕织,调动了我的生产积极性。
同时,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的安定,能让我安定地生产生活。3.支持商鞅变法的秦孝公死后,商鞅被施以车裂之刑.但是商鞅虽死,秦法未败.上述现象说明 ( )
①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②商鞅变法损害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③变法者多数没有好结果
④商鞅实行严格的法律自食其果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② D. ①②③④
C课 后 作 业如果你是商鞅变法时期秦国的新兴封建地主、奴隶主旧贵族、普通农民(三选一),你会对商鞅变法表示欢迎还是反对?理由是什么?
(1)选择身份:
(2)表明态度:
(3)说明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