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3 最后一次讲演课件(3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4.13 最后一次讲演课件(30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7.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3-14 16:53: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0张PPT。第 四 单 元
第13课 最后一次讲演  【填一填·识记】
答案: bēi hènɡ jiàn 诬 屠 恐 2.通晓词义,填对词语
①__________:捏造事实败坏别人的名誉。?
②__________:(态度)粗暴不讲理。?
③__________:搬弄是非,破坏团结。?
答案:①诬蔑 ②蛮横 ③挑拨离间 【读一读·感知】
1.作者名片
闻一多,著名诗人,学者。作品有诗集《红烛》《死水》。2.写作背景
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先生大会上,由于混入的国民党分子毫无顾忌,说笑取闹,扰乱会场,使人们忍无可忍,闻一多先生就拍案而起,满腔悲愤地发表了这一篇讲演。会后又参加了记者招待会,在返家途中,被特务分子暗杀。这篇讲演就成了他的“最后一次讲演”。3.行文思路
第一部分(1~3段):高度赞扬李公朴和昆明人民
______________而斗争的精神,痛斥国民党反动派暗
杀李公朴的罪行,揭露了其虚伪的本性。?
第二部分(4、5段):剖析国民党反动派的虚伪本
质,指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部分(6~12段):号召昆明人民发扬优良传
统,坚持斗争,并表达自己______________的决心。?答案:为争取民主和平 人民必胜,光明就在眼前 为正义而献身【知识链接】
讲 演 词
讲演词,也叫演讲词、演说词,它常在各种大型的群众集会或较为隆重的场合使用,而且讲话人所讲的都是些较为重大的问题或是讲话人就某个专门问题进行的论述。讲演词具有宣传、鼓动和教育作用,它可以把讲演者的观点、主张与思想感情传达给听众及读者,使他们信服并在思想感情上产生共鸣。1.这篇讲演稿主要写了闻一多在________________,义正词严地当众揭露、痛斥______________,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
答案:李公朴的追悼会上 反动派的罪恶和卑劣 对民主和平的坚定信心2.闻一多先生预言敌人“快完了”,人民一定胜利,有什么根据?请从文章中找答案。
答案:第一,他们这样疯狂地来制造恐怖,正是他们自己在慌啊!在害怕啊;第二,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第三,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的!考点:文章的论证思路
考查角度: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
考题形式:试分析文章(段)的论证思路答题思路:
  首先应该了解一般议论文的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其次,就是在段落层次的基础上加上一些诸如“首先”“然后”“接着”“最后”一类表承转启合关系的词语。做这个题目,尤其要注意开头结尾的表述。【中考链接】
(2017·江西中考)
背书是写作的基本功
梁 衡
语文学习的方法固然很多,但我以为最基本的也是最简便的办法之一就是背书。 一切知识都是以记忆为基础的,语文学习更是如此。要达到一般的阅读、书写水平,你总得记住几千个汉字;要进一步使文字自然、流畅、华丽、优美,你就得记住许多精词妙句;如要再进一步使文章严谨、生动、清晰、新奇,你就得记住许多体式、结构。正像跳舞要掌握基本舞步一样,只有肚子里滚瓜烂熟地装上几十篇范文,才能循规为圆,依矩成方,进而方圆自如,为其所用。至于文章内容的深浅,风格的高下,那是其他方面的修养,又当别论。 当然,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便于记忆,所以教师
指导学生学习时要尽量讲清字、词、文章的含义。但
遗憾的是人脑的生理规律正好相反,年轻时长于记
忆,稍长时长于理解,如果一切等理解之后再记便会
“失之东隅”。因此有必要少时先背诵记忆一些优秀
诗文,以后再慢慢加深理解。我国古代的幼儿语文教学多用此法,现在国外教育也很注意这点。苏联在小
学低年级教材中就加进普希金的诗歌,让学生背诵。
这种知识的积累方法,好比先贮存上许多干柴,以后
一有火种,自然会着。前不久,我在娘子关看瀑布,
那飞泉后的半壁山上长满青苔葛藤,密密麻麻,随风
摆动。我观察良久,总难对眼前景物加以描绘。猛然想起柳宗元《小石潭记》里“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的描写,何其传神!当初对柳文只是记住了,理解得并不深,现在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印证,便立即融会贯通。这有点像老牛吃草,先吃后嚼,慢慢吸收。但是假如牛事先不吃进草去,它闲时卧在树下,就是把自己的胃囊全翻出来,也是不会反刍出新养分的。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文章之
“炊”,就是由字、词、句之“米”组成的。要使自
己的语言准确、生动,便要有足够的后备词句来供选
择,这就要记要背。比如那鸟的动作吧,小时作文只
需一“飞”字,就全部解决。后来背的诗多了,脑子
里记下许多:燕剪春风、鹰击长空、雁横烟渚、莺穿柳带等,以后再遇到写鸟时,就很少以一“飞”字搪塞了。可现在也常遇到这种情况,那笔握在手里,却晃来晃去,半晌落不下去,好像笔干得流不出墨一样,其实是脑子里干得想不出恰当的词,这时就更恨当初记得少了。 强调背和记,决不是限制创造,文学是继承性很
强的,只有记住了前人的东西,才可能进一步创新。
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名句都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作。
宋词人秦观的“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就是从那个暴君隋炀帝杨广“寒鸦千万点,流水绕孤
村”的诗中化来;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则脱于庾信的“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
共春旗一色”。就是毛主席诗词中也有不少如“天若
有情天亦老”等取于古人的句子。试想王勃肚子里如
果不装有前人的那么多佳词丽句,决不可能即席挥就
那篇《滕王阁序》。高明的文章家在熟读前人文章的
基础上,不但能向前人借词、借句,还能借气、借势,翻出新意。文章相因,从司马迁到韩愈、柳宗
元,再而苏轼、欧阳修,总是在不断地学习、创造、
再学习、再创造。你看,人们现在不是多记住了秦、
王等后人的名篇佳句,倒忘了杨、庾等前人的旧作
吗?这正说明文学在继承中前进。我们应该多记多背
些最新最美的诗文,好去提高语文水平,到时也会压
倒秦观、王勃的。
(选自《我的阅读与写作》,有删改)1.文章是从哪四个方面论述中心论点的?请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内容概括。通读全文,把握第2~5段内容要点,归纳概括。
答案:①语文学习是以记忆为基础的。②少时先背诵记忆,以后再慢慢理解。③要使语言准确、生动,需要平时记背的词句来供选择。④只有记住了前人的东西,才可能进一步创新。★2.简要分析文章第4自然段的论证过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论证思路。理解该段内容,把握分论点及论证方法,使用恰当的关联词语,阐述回答。
答案:作者以一句俗语引出观点,然后进行论证。首先列举小时候作文时写鸟的动作的事例正面论证观点,其次以自己写作时遇到的情况反面论证观点。3.文章语言不乏生动之处,请从第3自然段中列举一
处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此题考查议论文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可以从修辞、描述性词语的角度来举例分析。
答案(示例):例句:这有点像老牛吃草,先吃后嚼,慢慢吸收。
分析:运用比喻,生动地阐明了“少时先背诵记忆一些优秀诗文,以后再慢慢加深理解”的观点,通俗易懂,便于理解。4.从作者的观点出发,你认为语文学习在多背的同时
还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拓展延伸能力。可以在探寻规律、理解内容、掌握技巧等方面作答。
答案:语文学习中,在多背的同时还要加强对所记忆的内容的理解;在强调背诵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