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01张PPT。云南省学业水平考试考试说明解读及复习建议第一部分考试标准及要求
一、考试性质
初中物理学业水平考试是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进行的义务教育阶段物理学科的终结性考试。考试的目的是全面、准确地考查初中毕业生在物理学习方面所达到的水平,考试结果既是衡量初中学生学业水平的主要依据,也是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之一。
考试要有利于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有利于体现九年义务教育的性质,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利于中学物理课程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减轻学生过重的负担,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促进学生均衡发展。 初中物理学业水平考试要全面考查学生在物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达到课程目标所要求的程度。学业水平考试的试题应注重与学生社会实践和生活实际的联系,特别是在具体物理问题情境中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和把握运用规律的能力,积极引导初中物理教学朝着全面落实物理课程标准所设定的目标、整体提高学生物理科学素养的方向推进,杜绝偏题、怪题。
三、考试内容和要求
考试内容和要求是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结合我省所用人教版、沪科版初中物理教材和我省教育教学实际确定。
1.考试范围
《物理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所要求的科学探究和科学内容。2.内容和目标要求
考查的内容分科学探究及科学内容(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能量)两部分。把科学探究与科学内容融合在试题中,在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渗透过程、方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对科学探究的能力要求如表一所示;对科学内容要求掌握的程度在表二中用字母a 、 b、c标出。字母a、 b、 c的含义如下:
a:了解和认识所列的知识内容。能描述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举出例子,在有关问题中能识别它们。
b:理解所列的知识内容。能把握知识的内在逻辑联系,能与已有知识建立联系;能运用知识对相关问题进行解释、推断、区分、扩展;会收集、整理信息,并能用来分析、解决简单的问题。如解释简单的物理现象,区分不同的概念,进行简单的计算等。
c:能独立操作实验仪器,会实验探究。
一、如何帮助后进生提高物理成绩 考试说明所列出的考试内容是依据课程标准来制定的,课程标准是一个保底要求,是全体学生经过努力应该要达到的要求。所以,正确理解课程标准中各个行为动词的含义和各个知识点的要求很重要。正确理解了这些要求的含义,教学才不会盲目、随意。
2011版课标把行为动词分为三大类:认知性目标行为动词、技能性目标行为动词和体验性目标行为动词。云南省考试说明将课标内容具体到a、b、c三个层次上,如第2条“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a层次,认知性)。会用常见的温度计测量温度(c层次,技能性)。尝试对环境温度问题发表见解(c层次,体验性)” 又如,第三条,经历物态变化的实验探究过程(c层次,体验性);知道物质的熔点、凝固点和沸点,了解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a层次,认知性);能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说明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b层次,认知性)。
再如,第五十三条,了解家庭电路(a层次,认知性);有安全用电和节约用电的意识(a层次,体验性)(一)认知性目标行为动词及其含义 2011版标准中,认知性目标行为动词分为了解、认识和理解三个层次。个人理解其对应着初中阶段的一般知识、重要知识和重点知识。
要求了解的共54条。如,描述固、液、气三种状态的基本特征。列举自然界和生活中不同状态的物质及其应用;又如,知道物质的熔点、凝固点和沸点,了解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要求认识的共11条。如,通过实验,认识磁场;又如,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燃料的热值。
要求理解的共4条。理解密度。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理解压强;理解欧姆定律;理解电功和电功率(二)技能性行为目标 是对课程内容在技能方面的要求,其水平是对所提出的项目能独立地进行操作,即要“会”。技能性目标行为动词主要有:会测量、会估测、会使用、会选用、会连接等《标准(2011年版)》中的以下技能要求都应属于独立操作的水平。
1.1.2 会用常见温度计测量温度。
1.2.2 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1.2.3 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2.2.1 会根据生活经验估测长度和时间。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
2.2.4 会测量力的大小。
3.4.3 会看、会画简单的电路图。会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3.4.4 会使用电流表和电压表。 (三)体验性目标行为动词
《标准(2011年版)》内容要求中的体验性目标,有“经历”和“认同”两个水平。
1.“经历”水平
属于“经历”水平的体验性目标行为动词主要有经历、探究、尝试、观察等,其共同特点是学习者确确实实发生了所要求的体验性学习行为。《标准(2011年版)》中的以下要求都属于“经历”水平。
1.1.2 尝试对环境温度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1.1.3 经历物态变化的实验探究过程。
1.4.2 能在个人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所作为。
2.2.2 通过实验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
2.2.6 探究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2.2.8 探究并了解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
2.2.9 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2.3.3 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定律,探究并了解光的折射现象及其特点。
2.3.4 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
2.3.5 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4.1 探究并了解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2.4.2 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
2.4.3 探究并了解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
2.4.5 探究并了解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3.3.2 尝试用比热容说明简单的自然现象。
3.4.6 探究并了解焦耳定律。 2.“认同”水平
认同是指学习者的行为表明他对相关结论持认可和赞同的态度。属于认同的行为动词主要有“关注”、“有……意识”等。《标准(2011年饭)》中的以下要求都属于“认同”水平
1.1.4 有关心环境和节约用水的意识。
1.3.2 关注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新进展。
1.3.3 关注探索宇宙的一些重大活动。
1.4.2 有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3.4.7 有安全用电和节约用电的意识。
3.5.1 有用能量转化与守恒的观点分析问题的意识。
3.6.4 对于能源开发利用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从省考试说明92条内容要求可以看出,初中整个知识以a层次(49条,占53%)和c层次(30条,占33%)为大头;b层次的较高要求13条,仅占14%,是很小的一部分。
所以中等生和成绩差的学生应该要求哪些,教师应该要做到心中有底,不要对他们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对他们应以课标的保底要求为限,对考试中已经明确要考内容可采取人人过关的办法,如基本概念的内涵、作图读数问题,基本的计算题,可通过平时的作业、测验进行考查,一次不过,再来第二次、第三次,直至通过,当然教师要对这些学生有个明细帐,每一个知识点要具体到每一个学生,要有记录,通过这些手段尽可能地让他们多得一些分。 对于中下学生,有关公式应该要求最基本的,不要以为公式越多越好,公式多了,如果不理解反而成了累赘。例如,机械功率P=Fv;判断物体的浮沉条件时,还可以用密度关系,但这个判据是有条件的;电功率的公式P=U2/R、 P=I2R。
“站得高看得远”与“不越雷池半步”都是应试教育的表现,都要反对。23.(8分)某家庭电路中,空调上标有“220V,880W”、电视机上标有“220V,220W”的字样。求:
(2)两个用电器均 正常工作时,电路中的总电阻是多少?
例如,一个标有“6V 3W”的小灯泡,求小灯泡的电阻。
解法一:R=U2 /P=(6V)2/3W=12Ω
解法二:R=U/I
∵I=P/U=3W/6V=0.5A
∴R=U/I=6V/0.5A=12 Ω
对于这两种解法,不好说哪种是最好的。适合学生的就是最好的。对于理解了公式R=U2 /P来龙去脉的当然第一种最快,但如果不理解,就不是好的方法。
事实上,方法一是方法二在将I=P/U代入R=U/I后得到的,而I=P/U、R=U/I是作为电学最基本的公式,学生必须要记得。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作为特殊情况下的 公式P=U2 /R是否要求学生记忆,因为一部分学生完全是机械的记住了这个公式,完全有可能记错,公式不是越多越好。 我们总有一种观念,面对差生,讲道理是没有用的,唯一的办法就是灌。教学中根本不关注课堂的生成,教师我行我素。大量的知识(包括方法、能力异化后的知识),采取灌的方式,至少还会落得个知识的讲授比较到位,知识的落实情况还可以,只是方法有欠缺,能力培养不够。所以反复的练习就成为了法宝,题海战术、条件反射式的教学也就形成了。反复地讲、练,没有学生的感悟,学生的能力是提不高的。大量的机械记忆知识太多,学生是记不住的,所以,为什么每一次考试下来,教师总在埋怨学生,某某题我已经讲过了嘛,怎么又做错了。凭什么教师讲过了,学生就要记住!问题关键就在于思维不可以复制!更严重的是,学生长期负担过重,对学习失去了兴趣,最后丧失信心。 “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学习是建构内在的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理解。这种建构是他人无法取代的”
1919—1921年之间,美国教育家杜威偕夫人和女儿到中国一游,在中国做过近百场演讲。“陆地学游泳”是杜威引用的一句英国谚语。当时听众中有人提出了一个问题,说为什么,我们讲了很多道理,可学生的道德水平还是不高呢?杜威打了一个比喻,说只有道理(既道德知识),而缺乏道德实践,是不行的,“那些求知不实行的人,就好象学游泳不入水”,是永远都学不会游泳的。他同时还引用孙中山先生的一句名言“知之非艰,行之维艰。”以此说明学习知识要经过实践的历练才能真正掌握的道理。“要是有信仰,一知便行,行了智识(智慧)自然增进。要是先求智识的完全,然后去行,恐怕终身也无机会去行呢。”(杜威,1920)311 [孙亚林,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 。 个体参与活动是外部活动得以内化的前题,没有个体活动的参与,就没有个体的成长与发展,也就没有学习。“真正的学习”通常不是正规教学的结果;相反,它往往是来自个体的体验和思考,通过个体的自我发现和自我发展而产生。 陶行之:教学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
魏书生:教师不替学生说学生自己能说的话,不替学生做学生自己能做的事,学生能讲明白的知识尽可能让学生讲。
教学重要的不是老师讲得精彩而是学生学得精彩。因为老师说的不一定学生都懂,但学生能说、能做的,他们一定是懂了。
我们所做的一切工作都要思考是让学生学会了,还是会学了。
2011版课标要求培养的七种能力1.初步的观察能力
2.初步的提出问题的能力
3.初步的信息收集能力
4.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5.初步的信息交流能力
6.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7.自学能力二、物理总复习阶段如何处理“教”与“练”的关系 一般说来,学生掌握知识需要经过领会、巩固和应用这三个相互联系、又有区别的环节。其中巩固这个环境特别重要。所谓巩固,是通过反复强化,把领会了的知识牢固地保持在记忆中。知识是否巩固的标志在于是否能够正确而迅速地再认和重现,以至灵活地应用知识来解决问题。所以,巩固地掌握知识是继续学习和灵活应用知识的前题。 教的作用是帮助学生领会、巩固知识,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学生是否具备了这种能力,关键是看他们能否将知识进行迁移。而练,重要的是强调独立性,学生只有独立地解决了问题,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懂了!要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靠大量的机械重复即“题海战术”是解决不了的。教师大量的讲、学生大量的练,都缺乏一个关键的因素~悟,即感悟。学生对解决问题的基本程序不清楚、步骤不明确,一类题中的重要条件不掌握、关键不清楚,是很难解决问题的,而这些都需要学生去悟。光靠老师不停的重复是达不到作用的。这就是同一个班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成绩,因为各人感悟的不一样,结果也就不一样。
知识不是智慧,知识的迁移才是智慧。在个体的知识总量中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具有同样的迁移性,而是其中内化的、熟练的、编码合理的知识才是可以随时提取,灵活应用,“自由出入”的知识。这部分知识称为个体知识总量中的有效知识,是智慧的象征。
谁也无法改变教学过程中教师所处的主导地位。只有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好了,课堂才能向积极的方面发展。 “知之非艰,行之维艰”。学习知识要经过实践的历练才能真正掌握。
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的理解,是一种内化了的知识,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既体验成功,又体验失败,就像初学游泳的人必然要喝几口水一样,犯错误本身也是学习----孙亚林。
即使按照老师说的记住了,这样的知识对他们来说又有什么意义呢----孙亚林? 例如,对于动态问题,可以通过以下一组练习,来总结解决动态问题的程序和步骤:
1.当P向右滑时电流表、电压表示数如何变?
2.当P向右滑时电流表、电压表示数如何变?
3.当P向右滑时电流表、电压表示数如何变? 通过教师示范例1、师生合作例2、学生独立完成例3,教师提出解决此类问题的程序和步骤是什么。先让学生尝试总结,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得出:
1.首先判断电路连接方式
2.画出等效电路(可以画,也可以不画;或开始时画,熟悉了就不画。等效电路就是个拐杖,就像幼儿用学步车一样)
3.确定电流表、电压表测量的是哪一部分的电流和电压
4.根据P的滑动方向,确定电阻是增大或减小,根据欧姆定律判断电流的变化情况,再根据欧姆定律判断电压的变化情况。或从局部到整体,再从整体到局部或根据电压的分配关系等,都可以进行判断 类似这样的问题,我们不希望经过做大量的题后,学生在今后的考试中碰到类似的问题不假思索就给出答案,因为这不仅是不必要的,而且也是做不到的。还有就是才考过的题特别是有一定难度的题,在来年的考试中一般就不会出现了,你反复地练习有意义吗?所以一定要端正做题地指导思想,通过做题,总结做题的思路和方法。象上述这个题就是通过一题多变,总结解决此类题目的步骤和方法。再如,对于电路计算问题 如图电路,电源电压和小灯泡电阻不变,小灯泡L标有“6V 3W”字样,滑动变阻器阻值变化范围为0~12Ω。(1)当开关S1、S2、S3都闭合,小灯泡L正常发光,电流表的示数为0.8A,求R1的阻值和通电10min电流通过R1做的功;(2)当S1闭合, S2、S3断开,求小灯泡功率的变化范围。(1)
(2)
∵
当滑动变阻器滑到最左端时
当滑动变阻器滑到最右端时
解决此类电路问题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电源电压不变是关键,定值电阻的阻值不变是一个重要条件。教学中应通过一定数量的练习,让学生去领悟这些普遍特征,并让学生自己解决一些问题,仔细揣摩命题者是如何利用这些“关键”、“条件”设置问题的。试想,如果学生能够想到这类题是如何设计的,对于他们来说,还是问题吗?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句话为孔子所提倡的一种读书学习方法。指的是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就会因为不能深刻理解书本的意义而不能合理有效利用书本的知识,甚至会陷入迷茫。而如果一味空想而不去进行实实在在地学习和钻研,则终究是沙上建塔,一无所得。告诫我们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切实有用的知识,否则就会收效甚微。 再例如,电路故障问题是学生学习中的一个难点,很多教师喜欢给学生总结一些判断电路故障的“方法”,希望把学生训练成“高效、快速、傻瓜”电路故障判断仪,结果事与愿违。
如下电路,开关闭合后两灯都不亮(或L1亮,L2不亮)用电压表测量L1两端时,电压表示为0(3V);用电压表测量L2两端时,电压表示约为3V(0)。则电路故 障可能是
A. L1短路
B. L2短路
C. L1断路
D. L2断路 通过实验,教师得出此故障是L2发生了断路(短路),并把实验结果填入表格中
结论: 无 断 有压处断
串联电路 看电流表
有 短 无压处短
一短全短
并联电路 看电压表
独立性
问题是,这样的结论有普遍性吗?而且,仅是从实验现象就得出结论,没有任何的理论分析,学生能记得住吗?能记住多长时间?假如,此时是测量电源两端,这样的结论还成立吗?
事实上,上述故障现象,完全可以用前面学习过的知识获得解释。
由于L2断开,所以测量L1两端时就是
下面的电路。由于电路是断开的,电路中
的电流为0,此时L1的电压就是0乘于L1的
电阻,当然为0。
由于L2断开,所以测量L2 两端时就是
下面的电路。是L1与 电压表串联,由于电
压表电阻很大(几千欧),所以绝大部分
电压(接近于电源电压)分配 到了电压表
上,而小灯泡上的电压近似为0。由于电压
表电阻很大,电路中的电 流近似为0,很小
的电流乘于一个很大的电阻,大约近似等于
电源电压,很小的电流乘于几欧的电阻,近
似等于0(可以具体的演算一 下,让学生感
受一下)
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电路故障的判断,以不变应万变如图所示的容器,置于水平桌面上。容器中盛有高10cm的水,杯子的重力是1N,杯子的 底面积为10cm2。求(1)水对杯子底部的压强;
(2)水对杯子底部的压力;
(3)杯子对桌面的压力;
(4)杯子对桌面的压强。
一节复习课能够把这个题目让大多数学生真正会了,并引导学生总结出解决固体、液体问题的一般方法已经阿弥陀佛了。
每年的中考结束后,我们都发现一个共同的特点:只要题目有一点新意,学生的得分率就要下降,说明学生的应变能力比较差,也就是学生的迁移能力差。实践反复证明“题海战术”是不能提高学生的能力的,老师让学生机械地练了10道题,没有深入地引领学生去分析每道题为什么这样出,还可以怎样出,应该怎样思考这个问题,从何入手等等,结果考试时出了第101道题,学生还是不会! 在图5所示电路中,电源电压恒为6V。闭合S后,发现两个小灯泡(均标有“3V 1W”)都不亮,用电压表测得Uac = Ubd = 6V,如果电路中的各段导线及连接处均无问题且故障只有一处,那么电路故障是
A .灯泡L1短路 B.灯泡L1断路
C.灯泡L2短路 D.灯泡L2断路
在图5所示电路中,电源电压恒为6V。闭合S后,发现两个小灯泡(均标有“3V 1W”)都不亮,用电压表测得Uac = Ubd = 6V,如果电路中的各段导线及连接处均无问题且故障只有一处,那么电路故障是 (须指明那个元件出了什么故障);如果此时用电压表去测灯泡L1两端的电压,则电压表的示数为 。
难度:0.23 0.27
三、物理复习课教学设计应注意哪些问题 一、不要贪多,力求做到做一题会一题,会一题做一题。复习要有阶段性(三阶段复习法)
二、夯实基础、注重方法教学、立足能力培养
三、复习要以学生讲为主,讲练结合。教师的作用就是画龙点睛。所谓画龙点睛,就是讲学生难、易混、易错的问题。
四、一定要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上展开复习
五、例题、练习要有针对性、典型性,题目编排要有梯度、有层次。不要在一个问题上重复设置问题,比如一节课做了全国7、8个城市的长度测量的题,结果却没有总结长度的基本要求。
六、多做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一解的训练
七、少跟学生总结解决某类题应该注意的问题,多让学生体验解决某类题应该注意的问题。
八、教师讲什么、略讲什么、不讲什么,一定要心里有底四、如何通过复习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把书读薄 第一轮复习,我认为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结构图很重要,这样可以让学生清楚哪些是主干,哪些是分支;哪些是基础,哪些是应用;知识间的关系一目了然。
当然知识结构图的构建,一开始教师先作几次示范,然后师生共同构建,最后,学生单独构建。在结构图周围应留够足够的空间,便于进行一些批注,这就是一个把书读厚的过程。等到把这些问题都掌握了,到临考前能够对着教材目录,说出相关的知识的来龙去脉,甚至一些重要的应用都能够说出,这就是一个把书本读薄的过程。五、如何把握中考实验的复习 教材中的实验改编,主要要研究近几年省里地考试,参考各地的考题,各地的考题在命题思路也是大同小异。主要是从实验的要求和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如每一步骤的目的作用设置问题。所以做实验题,不仅仅停留在对答案上,应引领学生研究题目这样设问,还可以有别的设问吗?才能变被动为主动。 教材内实验的改编的复习,一定要注意改什么?(2011年昆明)在“测定小灯泡额定功率”的实验中,(1)小华按照电路图进行连接,当他刚把最后一根
导线连接好,小灯泡就立刻发光了。出现
这种现象,是由于在连接电路前 。除此
之外,连接电路还要注意两点:一是连接
电路前要使变阻器置 于最大阻值处,二是
闭合开关前要先进行 。变阻器置于最大
阻值处的作用是 。
(2)小华按规范要求重新连接好电路(如图12),闭合开关后,发现小灯泡不亮。他利用电压表判断故障(假设故障只有一处),保持电压表接d点的一端不动,另一端分别接a、b、c三点。分别接a、b两点时电压表均无示数,接c点时电压表有示数,故障原因是________。
(3)排除故障,电路恢复正常后,滑片P向左滑动的过程中,小灯泡的功率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小灯泡的亮度 (选填“变亮”、“变暗”或“不变”)。(2014年昆明)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三班学生在老师的要求下,全班分成7个小组,使用焦距都是10cm的凸透镜做实验。最后,老师将各组实验的结果画在了图11中,图中1和1′、2和2′… 7和 7′分别表示实验时各组的物和对应像的位置。请你根据实验的要求和图中的信息,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时,光具座水平放置,位于光具座上的烛焰的中心、凸透镜的中心和光屏的中心应该处于 。
(2)从 两组可以看出,当物体位于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时,所成的像是 立的、 的实像;
(3)从6、7两组可以看出,凸透镜成虚像时,像与物在 侧,且像是 立的;
(4)由图可知成实像时,当物远离凸透镜,则像 凸透镜(填“远离”或“靠近”),且像的大小变 (填“大”或“小”)。(2014年昆明)我们知道导体都能导电,那么导体对电流是否有阻碍作用呢?不同导体导电本领一样吗?怎样衡量导体的导电本领呢?小明设计了如图12所示的电路来回答上面的问题。(1)小明先后将a、b两根不同的合金丝接入电路中,这样做的目的是改变电路中的 。实验中,将a换成b后,应调节滑动变阻器,使电压表的示数与接a时的示数 ,分别观察先后接a和b后电流表的示数,结果发现其示数 ,说明导体对电流 阻碍作用;把不同的合金丝接入电路后,观察到 不同,还说明不同导体导电的本领是 的。
(2)为进一步研究导体的导电本领,小明又先后将a、b两根不同的合金丝接入电路,并改变合金丝两端的电压,分别获得多组电压和对应的电流如下表所示: 根据表中数据分析可知:对同一根合金丝,其两端的电压与电流的比是 的;对不同合金丝,其两端的电压与电流的比是 的。于是,我们就用电压与电流的比来衡量导体的导电本领。
(3)一根合金丝,加在它两端的电压是9V时,通过它的电流是3A,则该合金丝的阻值是 Ω;当加在它两端的电压为零时,它的阻值是 Ω。(2015年昆明)在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实验中,采用了图10所示的实验装置。(1)当闭合开关S后,小磁针______发生偏转(填“会”或“不会”),说明通电螺线管与小磁针之间是通过__________发生力的作用。
(2)用铁屑来做实验,得到了图11所示的情形,它与_______磁铁的磁场分布相似。为描述磁场而引入的磁感线______真实存在的。甲(3)为了研究通电螺线管的磁极性质,老师与同学们一起对螺线管可能的电流方向和绕线方式进行了实验,得到了如图12所示的四种情况。实验说明通电螺线管的磁极极性只与它的_________有关,且这个关系可以用__________判断。(4)闭合开关S,通电螺线管周围的小磁针N极指向如 图13所示,由图可知:在通电螺线管外部,磁感线是从 极发出,最后回到 极。(2015云南省)图I5是测量额定电压为3.8V的小灯泡的电功率的实物电路图,小灯泡的电阻约为10Ω。
(1)请在虚线框内画出与实物图对应的电路图。
(2)实物电路中连接不合理的是 。开关闭合前,滑动变阻器滑片应置于 (选填“A”或“B”)端,目的是 。
(3)调节滑动变阻器,分别读出电流表和电压表的示数,记录如下表:
小灯泡的额定功率为____W。小灯泡逐渐变亮的原因是实际功率逐渐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015年云南省)为安全起见,妈妈为小明买了一块浮板辅助练习游泳。妈妈认为浮板能漂在水面上是因为它轻,小明认为妈妈的说法不对,科学的说法是因为浮板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小。为验证自己的说法,小明设计了如下实验:
(1)找一根轻质均匀木棍、
细绳(质量忽略不计)和
一块标有“净重115g”字
样的新肥皂,用如图16所
示的方法进行测量。测量
时,使木棍在____位置平
衡,记下A、B的位置,用
刻度尺测出OA=10cm,
OB=40cm,则浮板的质量为 kg。
?
.
(2)把浮板压入装满水的桶中刚好浸没,用塑料袋(质量忽略不计)收集溢出的水,用(1)所述方法测得溢出水的质量为4. 6 kg,则浮板的体积为 m3,密度为 kg/m3;用刻度尺测肥皂的长、宽、厚,算出肥皂的密度为1.33 xl03kg/m3。浮板在水中漂浮而肥皂在水中下沉,说明小明的说法是正确的。小明用此浮板游泳时浮板受到的最大浮力为______N。
(3)根据这个实验结果,小明说原来用密度比水小的材料制成的物体才能漂浮在水上,这种说法____(选填“正确”或“不正确”)。请举例说明 。(2016年云南省)某小组选用了图14甲中光源、水、水槽、可折转的光屏(带刻度)等器材,用于完成探究“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时的折射规律”。
(1)使用可折转的光屏,是为了观察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是否 。
(2)光从空气射入水中,入射点为O点,不断改变入射角,读出刻度盘上对应的折射角,将实验结果画在图14丙中,其中1和1′、2和2′… 4和 4′分别表示各次入射光线和对应的折射光线的位置。由此可得出,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 ,且折射角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入射角;当光从空气垂直射入水中时,折射角等于 度。 (2016云南省)小明在探究“通过导体的电流跟电压的关系”实验中,根据实验目的设计出实
验电路图,并按电路图连接实验器材如图15所示。
(1)电路中有一根线未连接,请在图15中以笔画线代替导线,将电路连接完整。
(2)连接电路过程中,开关应处于 状态,闭合开关前应将滑动变阻器滑片调至阻值最 的位置。
(3)实验中要控制 不变,通过调节滑动变阻器改变电阻两端的 。
(4)电流表和电压表示数记录如下表:
表中空白处的电流值如图16所示,该值为 A。
(5)分析实验数据可得结论:当电阻一定时, 。
(2017云南省) 小东同学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水平运动的物体所受的滑动摩擦力.
(1)测量前观察弹簧测力计,发现指针指在图1所示的位置,他应先 后再测量;此弹簧测力计的分度值是 N.
(2)如图2所示,测量时长木板应 放置,用弹簧测力计平行与长木板拉着木板做 运动,根据 知识,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就等于木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3)小东在实验中还发现你,用此装置按照(2)中的方式快拉或慢拉木块,弹簧测力计的示数都相同,说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 无关.测量时,如果不小心使弹簧测力计像右上方倾斜,则木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会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017云南省)发电机是如何发电的呢?同学们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探究.
(1)当导体ab静止悬挂起来后,闭合开关,灵敏电流计G指针不偏转,说明电路中 (选填“有”或“无”)电流产生.
(2)小芳无意间碰到导体ab,导
体ab晃动起来,小明发现电流表指
针发生了 偏转,就说: “让导体在
磁场中运动就可产生电流”,但小
芳说:“不一定,还要看导体怎样
运动”.为验证猜想,它们继续探
究,并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如下:
分析实验现象后,同学们一致认为小芳的观点是 (选填“正确”或“错误”)的,比较第2、3次实验现象发现,产生的电流的方向跟 有关;比较第3、6次实验现象发现,产生的电流的方向还跟 有关.
(3)在整理器材时,小明未断开开关,先撤去蹄形磁铁,有同学发现指针又偏转了!他们再重复刚才的操作,发现电流表的指针都偏转,请教老师后得知,不论是导体运动还是磁体运动,只要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 中做 运动,电路中就会产生感应电流,这就是发电机发电的原理,此原理最早由英国物理学家 发现.
(2017年云南省)小华在电视节目里看到,在气温低于0℃的寒冷冬季,为保障交通安全,交警在积雪的路面上撒盐,路面的冰雪就会融化;在煤撒盐的道路上,汽车反复碾压也会使积雪融熔化,她对上述积雪熔化的原因作出如下猜想:
A.加盐可能使冰雪在低于0℃时熔化
B.汽车碾压增大了压强,冰雪就可能在低于0℃时熔化
C.汽车碾压使冰层变薄了,冰雪就可能在低于0℃时熔化
为验证她的猜想,同学们用冰块模拟冰雪进行了如下探究
(1)在气温较低时,将冰块放入易拉罐中并加入适量的盐,用筷子搅拌大约半分钟,观察到有些冰块已经熔化,用温度计测量罐中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温度计示数低于0℃,证明猜想A是 (选填“正确”或“错误”)的;同时观察到罐底出现了白霜,这是发生了 现象(填物态变化名称)(2)如图所示,在气温低于0℃的室外用窄长凳支起甲、乙、丙三块冰块,甲和乙的厚度相等并大于丙的厚度,把完全相同的三根细钢丝分别挂在冰块上,钢丝下分别挂上体积相同的实心铁块和泡沫块,过一段时间后,甲、丙上的钢丝都陷入到冰块中相同的深度,乙上的钢丝未明显陷入冰块.
通过比甲甲、乙中钢丝陷入冰块的情况可知:甲汇总钢丝下的冰受到的压强 (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使冰发生了熔化,此时冰的熔点 (选填“高于”、“低于”或“等于”)0℃,说明猜想B是 (选填“正确”或“错误”)的,比较甲和丙则可说明猜想 是错误的.
(3)探究结束后,他们查阅相关资料,知道了晶体的熔点均 受压强的影响,当冰熔化成水时密度 ,体积 (均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才会出现(2)中的现象.
从以上实验的改编,可以看出,大概有以下几方面的改编:
1.教学中的实验,受时间限制,一般都是从有关去做,无关的因素较少涉及。改编就会涉及到这方面的问题,目的是考查学生教学中方法给会了。
2.考查实验中的基本技能,是否会按要求选择实验器材、如是否会连接、是否会按照正确顺序进行实验、是否会摆放实验器材、是否会选择量程等等。
3.是否会进行正确的操作,如试触的问题、等高的问题、滑动变阻器的调节问题等试验中要注意的问题
4.实验中没有按照正确操作而出现的问题。如电路故障的问题、凸透镜的成像问题
5.实验方法,如实验中是否会按照要求控制变量
6.按照实验进行的顺序,设置问题
7.教材内的方法教材外的背景
六、复习中如何指导学生联系生活解决问题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是我们国家对学以致用在课本中更具体的体现。严格说,这条理念的贯彻,是在整个教学中,而不是到了复习阶段才进行的。联系实际,个人认为要跨过两道坎:第一,问题是属于哪个知识点的,特别是新情景的问题,就更困难;第二,如何用所对应知识对其进行解答。所以应该教会学生,首先要对问题进行归属,确定属于力、热、电、光中的哪个知识,然后用对应的知识加以解决。事实上,不论什么问题,其基本的解题程序和步骤都是一样的,所以强调基本的解题思路是非常重要的。另外,在贯彻这条理念的时候,思维的独立性显得尤为重要,该让学生去独立思考的教师一定不要包办代替。在学生感悟这个问题上,急是没有用的。 如果老师也讲了很多学生都懂的东西,效果就很差。让学生提问题,实际上就是与学生对话,所以为什么要强调复习要以学生讲为主,复习一定要在学生已有基础上展开。因为学生讲才知道他们的认知情况,老师才能对症下药。学生已知的,老师就不要再重复,一定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情况,决定讲或不讲、重点讲还是略讲、怎样讲。让学生讲的目的,还在于了解他们已有的知识怎样,由此决定如何让学生更上一层楼。例如,老师提了一个问题“电功与电功率有什么区别”
1、作为知识的再现,学生应该要能够说出什么是电功、什么是电功率,即要说出电功是电流所做的功,电流做功的过程是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的过程,W=UIt,电功的单位是J,公式W=UIt适用于一切电流做功的问题;电功率描述电流做功快慢的物理量,P=W/t=UI,电功率的单位是W,公式P=W/t=UI适用于描述一切电流做功快慢的问题 2、 学生尽管背得了上述的这些内容,不一定理解,但记住应该是作为知识再现的最低要求。那么如何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深化这两个概念呢?
对于初中学生,用具体问题给予说明是他们容易接受的方式。
举例:分别用甲、乙两个电热器对质量都为100g、温度都为20℃的水加热至100 ℃ ,甲用了60s,乙用了90s。请分别算出两个电热器对水加热的功和功率。
请同学讨论,计算结果说明说明什么问题?
再回到公式P=W/t,学生已经有上面具体的情景,再来理解公式的意义,就不那么困难了。 有的老师在引导学生回答这个问题时,不是从功和功率的内涵去解释它们的不同,而是问学生功的公式、单位、测量方法是什么?功率的公式、单位、测量方法又是什么?学生连两个概念的内涵都不清楚,只是从两个概念的表现形式去加以区分,显然没有抓住问题的本质。
当然,对一个问题的理解和认识,是阶段性的,不要希望一次教学就要把问题都解决。
比如牛顿第一定律,虽然学生都背得了,但一到具体问题就容易出错。就要注意让学生在不同的情景中解释问题,如测量摩擦力的时,为什么要匀速地拉物体;将一个物体匀速地提起、静止在空中、匀速下降,三个过程拉力与重力的关系是什么?为什么?为什么托里拆利实验可以通过测量水银的压强来测量大气的压强;为什么要匀速地拉滑轮?等等。
再比如,做功的过程是能量转移和转化的过程;电功和电功率在纯电阻下的两个表达式。返回 问题的设置要有层次,要有梯度,要有针对性和典型性。
例如,要使100kg的水温度升高10℃,需要完全燃烧多少焦炭?如果完全燃烧0.001m3的天然气,那么可以使100kg的水温度从10℃升高到多少度?如果燃气灶的热效率是80%,那么实际可以使水的温度从10℃升高到多少度?返回1.1.1 描述固、液和气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列举自然界和生活中不同状态的物质及其应用。
1.1.2 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
1.1.3 知道物质的熔点、凝固点和沸腾点,了解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说明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1.1.4 用水的三态变化说明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了解我国和当地的水资源状况。
1.2.1 了解物质的一些物理属性,如弹性、磁性、导电性和导热性等,用语言、文字或图表描述物质的这些物理属性。
1.2.2 知道质量的含义。
1.2.4 了解人类关于物质属性的研究对日常生活和科技进步的影响。
1.3.1 知道常见的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1.3.2 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了解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
1.3.3 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的历程,知道对宇宙的探索将不断深入。
1.3.4 了解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大致尺度。
1.4.1 了解一些新材料的特点及其应用。了解新材料的发展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
2.1.1 知道机械运动,举例说明机械运动的相对性。
2.1.2 了解分子热运动的一些特点。知道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2.1.3 举例说明自然界存在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知道世界处于不停的运动中。
2.2.2 用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2.2.3 了解重力、弹力和摩擦力。
2.2.4 知道二力平衡条件。
2.2.6 知道简单机械。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2.2.7 知道日常生活中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2.2.8 了解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知道大气压强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了解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2.9 知道阿基米德原理,运用物体的浮沉条件说明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2.3.2 了解乐音的特性。了解现代技术中声学知识的一些应用。知道噪声的危害和控制的方法。
2.3.3 了解光的反射定律,了解光的折射现象及其特点。
2.3.4 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及应用。
2.3.5 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
2.3.6 了解白光的组成和不同色光混合的现象。2.3.7 知道波长、频率和波速。
2.4.1 了解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2.4.2 知道地磁场。
2.4.3 了解电流周围存在磁场。了解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
2.4.4 了解通电导线在磁场中会受到力的作用,知道力的方向与哪些因素有关。
2.4.5 了解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了解电磁感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4.6 知道电磁波。知道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了解电磁波的应用及其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3.1.1 了解能量及其存在的不同形式。描述各种各样的能量和生产、生活的联系。
3.1.2 知道动能、势能和机械能。了解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举例说明机械能和其他形式能量的相互转化。
3.1.3 知道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或转移的过程。
3.2.2 知道机械功和功率。用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机械功和功率的含义。
3.2.3 知道机械效率。了解提高机械效率的途径和意义。
3.2.4 了解人类使用机械的历程。了解机械的使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3.3.1 了解内能和热量。
3.3.2 了解比热容。
3.3.3 了解热机的工作原理。知道内能的利用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
3.4.2 知道电压、电流和电阻。
3.4.3 说出生产、生活中采用简单串联或并联电路的实例。了解串、并联电路电流和电压的特点。
3.4.5 知道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
3.4.6 了解焦耳定律,用焦耳定律说明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3.4.7了解家庭电路。3.5.1知道能量守恒定律。列举日常生活中能量守恒的实例。
3.5.3知道能量的转化与转移有一定的方向性。
3.6.1 结合实例,说出能源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3.6.2 列举常见的不可再生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3.6.3 知道核能等新能源的特点和可能带来的问题。
3.6.4 了解我国和世界的能源状况。2.3.7知道波长、频率和波速
波长、频率和波速属于知道的水平,不要求知道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关系。不要求出现定量的计算公式。所以给一个电台的频率或波长,来计算波长或频率,这样的问题就不能再搞了。返回1.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2.通过实验,认识牛顿第一定律
3.通过实验,认识浮力
4.通过实验,认识声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5.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
6.通过实验认识磁场
7.通过实验,认识能量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转化
8.结合实例认识功的概念
9.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燃料的热值
10.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电源和电器的作用
11.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效率返回 从问题的提出人手,顺藤摸瓜(逆向思维),从未知推向已知。
一个能装1kg水的瓶子,能装多少油?(已知ρ水=1.0×103kg/m3 ,ρ油=0.8×103kg/m3)
m油= ρ油×V油
∵V油= V水=m水/ ρ水= 1kg/ 1.0×103kg/m3
= 1.0×10-3m3
∴ m油= 0.8×103kg/m3 × 1.0×10-3m3
= 0.8kg返回 学生的起点能力指的是在教学开始之前学生原来具有的学习准备状态。不了解学生的起点能力,教学就很难做到“有的放矢”,所以,学生起点能力是教学的出发点,不了解学生的起点能力,将学生的起点能力定得太高或太低,要么脱离学生的实际,要么使学生在低水平的内容上做无效的劳动,都会造成学生时间和精力上的浪费,从而影响影响教学的有效性。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学习是建构内在的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构建新的理解。这种构建是他人无法取代的。 学生的起点能力包括三个方面:知识起点能力、技能起点能力和态度起点能力。心理研究指出,先前学习的知识、技能、态度影响后继的学习行为(陈琦、刘儒德,1997)。“学习中经常取得成功可能会导致更大的学习兴趣,并改善作为学习者的自我概念。学校学习变得更具有吸引力,学生精神涣散的问题也更少” (布卢姆,1987)。奥苏伯尔(1987)也指出”假如必须把一切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我就要说,影响学习最为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弄清楚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返回 比如功率和效率的问题,内能、热量、温度的问题,动态电路的问题
比如计算题中的单位问题、运算问题、平方和立方单位的换算问题,机械能的变化问题,电动机、发电机的区别
比如惯性和牛顿第一定律的问题,对功的理解和应用的问题,计算题特别是电路计算中张冠李戴的问题 返回 例如,针对学生在应用牛顿第一定律时,虽然口头上能够说出其内容,但一碰到具体问题时就容易出错,可以出这样的题:
起重机吊着一个物体先匀速上升1m,然后停在空中,最后匀速的下降1m。在这三个过程中起重机钢绳的拉力大小关系是什么?
变化:起重机吊着一个物体先以2m/s匀速上升1m,然后停在空中,最后以1m/s匀速的下降1m。在这三个过程中起重机钢绳的拉力大小关系是什么?
返回“b层次”要求(13条):
1.能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说明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2.能用水的三态变化说明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
3.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4.用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5.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6.用物体的惯性解释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7.了解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8.知道机械功和功率。用生活中实例说明机械功和功率的含义
9.理解欧姆定律
10.会看、会画简单电路图
11.结合实例理解电功和电功率
12.用焦耳定律说明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13.有能量转化与守恒的观点分析问题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