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第4节 人体的排泄
教学目标:1、了解泌尿系统的组成
2、了解明脏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
3、了解输尿管、膀胱、尿道的位置、形态和功能
教学重点 肾脏的结构和尿的形成的基础知识。
教学难点 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教学用具 课件、新鲜的猪肾脏标本、肾脏模型。
教学方法 观察、讲述和谈话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了《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人体的呼吸》、《人体内的物质运输》,那么这些系统是有什么联系吗?
人体从外界摄取的食物通过消化系统分解成可被小肠吸收的小分子物质,并吸收进入血液循环,通过血液循环系统运输到身体的每个细胞。外界空气中的氧通过呼吸系统也进入血液循环运输到身体的每个细胞。细胞内的营养物质,一部分用来制造细胞,一部分被贮起来备用;被贮存起来的营养物质分解,释放出能量,供给人体进行各项生命活动。
营养物质分解产生的二氧化碳和水是代谢的终产物。有些有机物分解时,还会产生尿素。二氧化碳、尿素和多余的水、无机盐在人体内积聚多了,对人体有害,因此,必须及时排出体外。人体内的代谢终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叫做排泄。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专门来研究排泄。
排泄的概念:
人体内的代谢终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叫排泄。
提问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想想看,排泄有哪些途径?(答:1.排汗;2.呼气;3.排尿。
排泄的途径:
1.通过皮肤排汗排出。
2.通过呼吸系统呼气排出。
3.通过泌尿系统排尿排出。
(教师补充说明排便不是排泄)
讲述 皮肤的排汗、呼吸系统呼气这两条排泄途径,我们在前面都学过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着重讲第三条途径,也是最重要的途径。
展示:泌尿系统模式图
教师边提问边出示各组成部分名称和功能。
提问 从它们的功能可以看出哪个器官最重要?(答:肾脏。)
教师补充并提问。对。应运用贯穿全书的一个生物学基本观点:结构与功能相适应来分析。此外,我们在分析一个器官的结构时,是从宏观到微观,还是从微观到宏观去分析?(答:从宏观到微观去分析。)
讲述 我们也按这个方法来分析肾脏的结构。我们每两个同学桌面有一个解剖盘,里面放的是已经纵剖开的新鲜猪肾脏标本,大家对照标本来看书。
观察与阅读提纲
1.肾脏位于哪里?
2.肾脏由哪几部分构成?
3.肾单位包括哪几部分?
4.肾小体的结构是怎样的?
(学生按要求看书、观察、思考,教师巡回指导)
肾脏纵剖面图
教师提问,学生一边回答,教师一边用课件出示各部位名称)
启发皮质和髓质又是由什么构成的呢?我们将这一块放大来看看。
肾实质上取下一块,并放大。
(依次让肾小体、肾小管处闪烁,教师一边提问)
提问 l.闪烁处1叫什么?(答:略)
2.内烁处2叫什么?(答:略)
3.它们合起来称作什么?(答:肾单位)
教师补充 肾单位是肾脏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每个肾由一百多万个肾单位构成。
提问 肾小体和肾小管在肾实质里是如何分布的?(答:肾小体位于皮质里,肾小管一部分位于皮质里,另一部分位于髓质里。)
启发 肾小体又是由什么构成的呢?我们将肾小体放大来看看。
肾小体移动,并放大
教师指图提问:(学生一边回答,教师一边出示各部位名称)
提问 从这个图上,大家能不能看出为什么皮质的颜色深?(学生观察后回答:皮质颜色深实际上是显现肾小球内血液的颜色,因为每个肾由一百多万个肾单位构成,这样就有一百多万个肾小球,而肾小球都在皮质里。)讲述肾小球两端连着2条血管,一条是入球小动脉,一条是出球小动脉。(教师一边讲,一边出示名称)注意这是一个特例,毛细血管两端连的都是动脉。
我们将阅读提纲中的4个问题归纳起来,可以这样表示
位置:腹后壁脊柱的两旁,左右各一
讲述 肾脏的结构我们弄明白了,我们也知道肾脏的功能是形成尿液,那么,肾脏是怎样形成尿液的呢?要搞清楚这个问题,就必须先弄清肾单位处血液流动的途径。
动画(肾单位处的血液循环)由15幅静图组成
讲述:大家仔细观察,一边观察,一边思考两个问题:1.肾单位处的血液循环的途径是怎样的?2.肾单位处的血液循环有什么特点?
(学生观察好后,请一个学生回答第一个问题,学生回答后出示:)
(请另一个学生回答第二问题)(答:肾单位处血液循环的特点是血液流经了两套毛细血管网。)
教师补充 肾单位处血液循环的这个特点,对尿的形成有重大的意义。
启发 当血液流经肾单位时,会发生什么变化呢?我们来仔细观察一下。
动画(尿的形成)
(教师对动画进行一些说明:四种颜色的点分别代表什么物质。要求学生观察时对一种一种颜色的点进行观察)
提问 我们先来观察肾小球。血液流经肾小球时,滤出了什么物质?还有什么物质没有滤出来?(答:略)
讲述葡萄糖、水、无机盐和尿素被滤到肾小囊里,形成了原尿。一个健康的成年人一天大约形成原尿150升。人每天排尿会不会排150升这么多呢?(答:不会)每天大约排尿1.5升。那么,原尿中的绝大部分物质到哪里去了呢?我们再来看看肾小管处。
提问 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发生了什么变化呢?(答: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和全部的葡萄糖进入了肾小管外的毛细血管)
教师补充 这个过程就叫做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提问大家注意到老师用了“重吸收”这个词,为什么用“重吸收”而不用“吸收”?
(答:因为水、无机盐和葡萄糖最先进入血液是在消化系统,在肾小球又被滤出来,在肾小管再回到血液里,所以叫重吸收。)
讲述 经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剩下的少量水、无机盐和尿素就形成了尿液,经肾小管流向肾盂。归纳尿的形成过程。
展示:泌尿系统模式图
指图提问:肾脏形成尿液后,经输尿管流入膀胱,会不会马上经尿道排出体外呢?(答:不会)
教师补充:这是因为膀胱能暂时贮存尿液。为什么膀胱能暂时贮存尿液呢?这与它的结构有关。
膀胱剖面图
指图提问:这是膀胱壁(一边 出示名词),主要由一种肌肉组织构成,按照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规律想想看,应该主要由哪种肌肉组织构成?(答:平滑肌)
教师补充:对,平滑肌比较容易拉长。
讲述 这是尿道括约肌(一边用CAI出示名词),它是一种环形的平滑肌。平时,尿道括约肌收缩,出口呈关闭状态;当膀胱内的尿液贮存到一定量时,尿道括约肌舒张,尿从膀胱里流出,经尿道排出体外。我们来观察一下排尿的过程。
动画(排尿的途径)〔本动画由51幅静图组成〕(学生观察后,请一个学生叙述排尿的途径。)
讲述 在前面已经讲到,人体内产生的废物必须及时地排出,否则会影响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甚至危及生命。因此排尿对人体有着重要的意义。人体排出尿,不仅起到排出废物的作用,而且对调节体内水和无机盐的含量,维持组织细胞正常的生理功能,也有重要的作用。
(师生一起将本节课的主要知识回忆一遍)
第七章第4节人体的排泄
一、排泄的概念和途径
二、泌尿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肾脏的结构
三、尿的形成—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四、尿的排出
五、排尿的意义
课堂练习(采取学生讨论后,再请学生个别回答,然后教师出示答案的方法)
1.下图为肾脏内部结构的一部分(肾单位模式图)
(1)图中有一条两端都是毛细血管的血管是___________。
(2)尿中发现蛋白质是由于_____出了毛病。
(3)原尿出现于_______中。
(4)原尿中的葡萄糖由______吸入毛细血管。
2.下面是某人的血浆、原尿、尿液样品中的主要物质浓度比较表:
(1)样品_______是尿液。
(2)样品B、C中蛋白质大大低于样品A,原因是________。
(3)如样品B中有血细胞,则发生病变的结构是______。
3.流进和流出肾小球的血液分别是[ ]
A.动脉血和静脉血 B.动脉血和动脉血
C.静脉血和动脉血 D.静脉血和静脉血
4.尿里的含氮废物产生于[ ]
A.肾单位 B.肾小体
C.细胞内 D.血液中
7/2/2008 蛟川书院戴赛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