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考点提分练
一、(2017·扬州模拟)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管鲍之交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2·1·c·n·j·y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21*cnjy*com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选自司马迁《史记·管晏列传》)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
(1)少时常与鲍叔牙游( )
(2)管仲既用 ( )
(3)尝与鲍叔贾 ( )
(4)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 )
答案:(1)交往 (2)已经 (3)曾经 (4)以……为耻
2.下列句中的“以”的意思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
A.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B.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送东阳马生序》)
C.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D.以刀劈狼首(《狼》)
【解析】选C。例句和C项都是“因为”的意思;A项,通“已”,已经;B项,用来、来;D项,用。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与朱元思书》)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天下的人不称赞管仲的贤能,反而赞美鲍叔能够识别人才。
(2)(桃源中人)问渔人,如今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个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3)高山凭依着高峻的山势,争着向上,这些高山彼此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群山竞争着高耸,笔直地向上形成无数个山峰。www-2-1-cnjy-com
4.管仲对于鲍叔牙的评价是“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请结合文中具体的事例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句话是说鲍叔牙对管仲的理解和信任:(1)管仲和鲍叔牙一起做生意,管仲得的多,鲍叔牙理解他家境贫寒。(2)管仲为鲍叔牙管事却失败了,鲍叔牙知道是因为缺少有利的时机。(3)管仲多次做官都没成功,鲍叔牙知道是因为生不逢时。(4)管仲作战时逃跑,鲍叔牙知道是因为家中有老母。(5)管仲辅佐公子纠失败却没有以死明志,鲍叔牙理解他是因为不拘小节。(任说三个事例即可)
附【译文】
管仲又名夷吾,颍上人。青年时经常与鲍叔牙交往,鲍叔知道他有贤才。管仲家境贫困,常常占用鲍叔的一部分财产,鲍叔却一直待他很好,不因这生怨言。后来鲍叔侍奉齐国的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公子纠。到了小白立为桓公的时候,公子纠被杀死,管仲也被囚禁。鲍叔就向桓公推荐管仲。管仲被录用以后,在齐国掌理政事。齐桓公因此而称霸,多次召集诸侯会盟,匡正天下,都是管仲的谋略。
管仲说:“当初我贫困的时候,曾经同鲍叔一道做买卖,分财利往往自己多得,而鲍叔不将我看成贪婪的人,他知道我贫穷。我曾经替鲍叔出谋办事,结果弄得更加处境恶劣,而鲍叔不认为我是愚笨的人,他知道时机有利和不利。我曾经多次做官又多次被国君斥退,鲍叔不拿我当无能之人看待,他知道我没遇上好时运。我曾经多次打仗多次退却,鲍叔不认为我是胆小鬼,他知道我家中还有老母。公子纠争王位失败之后,我的同僚召忽为此自杀,而我被关在深牢中忍辱苟活,鲍叔不认为我无耻,他知道我不会为失小节而羞,却为功名不曾显耀于天下而耻。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鲍叔啊!”21*cnjy*com
鲍叔荐举了管仲之后,甘心位居管仲之下。他的子孙世世代代在齐国享有俸禄,得到封地的有十几代,多数是著名的大夫。因此,天下的人不称赞管仲的贤能,反而赞美鲍叔能够识别人才。【来源:21cnj*y.co*m】
二、(2017·娄底模拟)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秋 水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版权所有:21教育】
1.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B.河伯/始旋其面目
C.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
D.以为/莫己若者
【解析】选C。这句话意思是顺着水流往东走,到了北海边。所以正确的划分是: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介词,在)
B.我之谓也(宾语前置的标志)
C.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学识)
D.百川灌河(这里指黄河)
【解析】选C。“闻”是“听说”的意思。
3.下列对选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选文第一、二句写黄河的壮阔:第一句写黄河泛滥,“百川灌河”极言黄河之雄壮。
B.“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中一个“天下”,一个“尽”把河伯踌躇满志、飘飘然的情态描写得淋漓尽致。
C.选文用河神见海神的寓言故事说明哲理,通篇都在设喻。
D.在河伯的感叹里,河伯觉得有些人对孔子和伯夷的看法是不正确的,他们不应该认为孔子的学识少,也不应该认为伯夷的道义轻。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解析】选D。河伯的感叹里表达了这样的意思:自己有幸来到大海,增长了见识,否则,因见识短浅而自以为是,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因为个人的见识是有限的,即使是博学的孔子也有被人认为学问少的时候。21教育网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听到了许多道理,就以为没有人能比得上自己”,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啊。
(2)我将永远会被懂得大道理的人耻笑。
5.庄子这篇寓言给你哪些启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人的见识是有限的,不能囿于自己的所见所闻而骄傲自满。如果盲目自大,就难免会贻笑大方。
附【译文】
秋天里河水按时到来,千百条江河注入黄河,直流的水畅通无阻,两岸和水中沙洲之间连牛马都不能分辨。在这个情况下河伯自得其乐,认为天下一切美景全都聚集在自己这里。河伯顺着水流向东而去,来到北海边,面朝东边一望,看不见大海的尽头。在这个时候河伯转变了原来欣然自得的表情,面对海神若仰首慨叹道:“有句俗话说,‘听到了许多道理,就以为没有人能比得上自己’,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啊。况且我曾听说有人认为孔子的见闻浅陋,伯夷的道义微不足道,开始我还不相信;如今我看见您的广阔无边,我如果不是来到您的家门前那就危险了。我将永远会被懂得大道理的人耻笑。”21cnjy.com
三、(2017·南通模拟)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韩娥善歌
昔韩娥①东之齐,匮②粮。过雍门,鬻歌③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④,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过逆旅,逆旅人辱之。韩娥因曼声⑤哀哭,一里老幼悲愁,垂涕相对,三日不食。遽而追之。娥还,复为曼声长歌,一里老幼喜跃挗尬?,弗能自禁,忘向之悲也。乃厚赂⑦发之。故雍门之人至今善歌哭,仿娥之遗声。
(《列子·汤问》)
【注】①韩娥:韩国的歌唱家。②匮:尽。③鬻(yù)歌:卖唱。④梁(lì):房屋的中梁。⑤曼声:长声。⑥?(biàn):鼓掌。⑦赂:赠送礼物。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①既去而余音绕梁 ( )
②左右以其人弗去 ( )
③遽而追之 ( )
④故雍门之人至今善歌哭 ( )
答案:①已经 ②认为 ③立即 ④善于,擅长
2.下列各句中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昔韩娥东之齐
A.闻之,欣然规往(《桃花源记》)
B.小大之狱(《曹刿论战》)
C.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D.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爱莲说》)
【解析】选C。C项与例句都是“动词,到”;A项为代词,代这件事;B项、D项都为助词。
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故 雍 门 之 人 至 今 善 歌 哭
答案:故/雍门之人/至今善歌哭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一里老幼喜跃捨?,弗能自禁,忘向之悲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整个乡里的老人和小孩都高兴得鼓掌跳舞,情不自禁,忘记了先前的悲哀。
5.从文中找出侧面表现韩娥的歌声具有极大感染力的句子,写出其中的两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左右以其人弗去。②一里老幼悲愁,垂涕相对,三日不食。③一里老幼喜跃捨?,弗能自禁,忘向之悲也。(任意两句即可)www.21-cn-jy.com
附【译文】
以前韩娥向东到齐国去,缺粮。经过齐国都城雍门时,卖唱求取食物。已经离开但余音还在城门中梁缭绕,三日不断。听过她唱歌的人都认为她还没有离开。来到客栈,客栈的人侮辱她。韩娥为此伤心至极,禁不住拖着长音痛哭不已。(她那哭声弥漫开去)竟使得整个乡里的人们,无论男女老幼都为之动容,大家泪眼相向,愁眉不展,人人都难过得三天吃不下饭。人们急急忙忙地分头去追她,将她请回来,再为劳苦大众纵情高歌一曲。(韩娥的热情演唱,又引得)整个乡里的老人和小孩都高兴得鼓掌跳舞,情不自禁,忘记了先前的悲哀。于是就送给她丰厚的财物。所以齐国雍门附近的人们,到现在还善于欢歌,痛哭,是仿效韩娥留传下来的声音的缘故。21·世纪*教育网
四、(2017·北京模拟)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臣本布衣……臣不胜受恩感激。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夫国之大务,莫先于戒备。若夫失之毫厘,则差若千里,覆军杀将,势不逾①息,可不惧哉!故有患难,君臣旰②食而谋之,择贤而任之。若乃居安而不思危,寇至不知惧,此谓燕巢于幕,鱼游于鼎,亡不俟③夕矣!传曰:“不备不虞④,不可以师。”又曰:“预⑤备无虞⑥,古之善政。”又曰:“蜂虿⑦尚有毒,而况国乎?”无备,虽众不可恃也。故曰:“有备无患。”故三军之行,不可无备也。
(选自《将苑》)
【注】①逾:超过。②旰:念ɡàn,晩;迟。③俟:念sì,等待。④虞:准备,防范。⑤预:预先;事先作准备。⑥虞:忧虑,忧患。⑦虿:念chài,蝎子一类毒虫。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先帝不以臣卑鄙( )
(2)不可以师( )
答案:(1)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2)出兵征伐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我)因此感动奋发,于是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
3.“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是《论语·学而》中的一条语录。请结合【甲】文说说诸葛亮“敬事而信”的具体表现。2-1-c-n-j-y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临危接受重任;接受先帝遗命;平定南方;上书陛下北伐中原。
4.【乙】文中提到“居安而不思危”,结合你读过的《出师表》全文和《三国演义》说说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后主刘禅“居安而不思危”。【出处:21教育名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赏罚不明、亲近小人、贪图享乐。
附【乙】【译文】
国家的重大事务,没有什么比警戒防备更为重要的。在国防的问题上稍有偏差,就会导致国家的灭亡,使全国覆没,无可挽回,这是最可怕的事情啊!所以,一旦国家出现了危难,君臣应齐心一致,废寝忘食,共同谋策,挑选有本领的人任用。如果不能居安思危,就是敌人已打到了家里也不能警觉,如同燕子的窝巢搭筑在门帘上,鱼儿游戏在旱锅里,灭亡的日子已经不远了。《左传》说:“对事物没有计划,不做好准备防范,不能出兵!”又说:“居安思危,妥善安排,防止可能出现的灾难,这是古代推崇的善政。”还说:“蜜蜂和蝎子一类的小昆虫都以毒刺作为防御的工具,更何况是一个庞大的国家呢?”如果一个国家忽视了国防建设,即使有百万之众也不可怕。所以说:“有备无患。”可见,三军将士在出征之前,一定要做好准备。
五、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召令徒属曰……卒数万人。
(选自《史记·陈涉世家》)
【乙】酒数行①,腊涕泣曰:“今赋役繁重,官吏侵渔②,农桑不足以供应。暴虐如是,能无愠乎?诸君以为何如?”皆愤愤曰:“惟命!”腊曰:“三十年来,元老旧臣贬死殆尽,当轴③者皆龌龊④邪佞⑤之徒。东南之民,苦于剥削久矣!近岁花石⑥之扰,尤所弗堪⑦。诸君若能仗义而起,四方必闻风响应;旬日之间,万众可集。朝廷得报,调习兵食⑧,非半年不可,是我起兵已首尾期月矣。此时当已大定,无足虑也。况西北二虏⑨岁币百万,朝廷军国经费十万,多出东南;我既据有江表,必将酷取于中原。中原不堪,必生内变。二虏闻之,亦将乘机而入。腹背受敌,虽有伊、吕,不能为之谋也。我但划江而守,轻徭薄赋,以宽民力,十年之间,终当混一矣。”皆曰:“善!”21·cn·jy·com
遂部署其众千余人,见官吏、公使人皆杀之。民方苦于侵渔,果云集响应。数日有众十万,遂连陷郡县数十,众殆⑩百万,四方大震。
(选自《方腊起义》)
【注】①行:量词,表示斟酒的遍数。②渔:掠夺。③轴:权要的地位。④龌龊:恶浊,不干净。⑤佞:用巧言奉承人,奸伪。⑥花石:指花石纲,是宋徽宗时运输东南奇花异石船只的编组。⑦尤所弗堪:特别不能令人忍受。⑧调习兵食:调集训练军队和调拨粮饷。⑨虏:对敌人的蔑称,这里指辽、西夏。⑩殆:近于。
1.解释下列语句中文言词语的意思。
(1)徇蕲以东 ( )
(2)能无愠乎 ( )
答案:(1)攻占(土地) (2)怨恨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1)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民方苦于侵渔。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王侯将相难道有天生的贵种吗!
(2)百姓正苦于官吏掠夺勒索。
3.阅读两段文字,说说陈涉与方腊的起义动员有何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陈涉先指出徒属面临的绝境,进而指出起义是最佳选择,最后激励徒属的斗志,坚定他们的信心。方腊先揭露了北宋王朝的暴政导致民不聊生,然后具体分析了起义的胜算很大。【来源:21·世纪·教育·网】
附【乙】【译文】
依次斟了几遍酒后,方腊流着眼泪说:“现在赋税和劳役这样繁重,官吏掠夺勒索,农业和养蚕业所得不够满足需要。官府竟凶恶残暴到这种地步!天意和人心,能不怨恨吗?大家看应该怎么办呢?”大家都愤愤不平地说:“听从您的吩咐!”方腊说:“三十年来,元老旧臣降职的降职,死的死,几乎没有剩下的,现在当权的都是些卑劣龌龊、奸邪谄媚的家伙。东南百姓被剥削所苦已经很久了!近年来花石纲的侵扰,特别不能令人忍受。各位如果能主持正义发动起义,全国各地必定闻风响应;十多天的工夫,就可聚众万人。朝廷接到申奏后,调集训练军队和调拨粮饷,没有半年不可,这样我们起兵前后已经一年了。这时局势应已基本确定,不用担心了。况且进贡西边、北边的外敌的钱币每年有上百万,朝廷军政费用每年达十万,这些钱财大多出自东南地区;我们已经占有了江南地区,朝廷必将残酷地向中原地区榨取。中原百姓忍受不了,必定会起来反抗。西边、北边的外敌知道了,也将会乘机进攻。朝廷受到内外夹击,即使有伊尹和吕尚这样的谋臣,也不能为他们想出什么办法来。我们只要以长江为界,守住江南,减轻劳役,减免赋税,使百姓人力物力得到恢复和发展,十年之内,终将统一天下了。”大家都说:“好!”
于是方腊部署他的部下一千余人,见到官吏及其爪牙全都杀掉。百姓正苦于官吏掠夺勒索,果然到处得到响应。几天之内,就聚集了十万人,很快接连攻陷几十座州县,部下发展到近百万,全国大为震动。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