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第一章《对环境的察觉》
综合测试卷(B)
班级: 姓名: 成绩:
一、选择题(每小题有且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下列各成语所反映的情景,能用光的反射知识解释的是( )
A.凿壁透光 B.一叶障目 C.镜花水月 D.形影相随
2、公安部门通常使用警犬缉毒,这是利用了狗的 ( )
A.目光敏锐 B.动作敏捷 C.发达的味觉 D.发达的嗅觉
3、手机是现代人们最常用的通信工具之一,手机间通话和收发信息是利用( )
A.电磁波传送 B.超声波传送 C.光纤传送 D.空气传送
4、小明在东钱湖畔看到:船儿在水面荡漾,鱼儿在白云中穿梭,青山在水中摇曳。小明看到的景物中,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是( )
A.船儿 B.鱼儿 C.白云 D.青山
5、在右图耳的结构中能够接受声波产生振动的是( )
A.①听小骨 B.④听小骨
C.①鼓膜 D.④鼓膜
6、在空气中,声音传播的速度与温度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温度越高,声速越快 B.温度越低,声速越快
C.温度与声速快慢无关 D.以上说法均不正确
7、“孔子闻韶音三月不知肉味”中的“闻韶音”和“知肉味”分别属于人的 ( )
A.嗅觉和听觉 B.听觉和视觉 C.听觉和味觉 D.触觉和味觉
8、如图所示的四种事例中,利用光的反射的是( )
9、使用显微镜时,如果光线较弱应( )
A.放大光圈或用平面镜 B.放大光圈或用凹面镜
C.缩小光圈或用平面镜 D.缩小光圈或用凹面镜
10、在盲点上不能形成视觉的的原因是( )
A.没有感光细胞 B.感光细胞过于集中
C.没有视神经 D.感光细胞过少
11、一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将点燃的蜡烛从离凸透镜50cm处移到15cm处的过程中,像的大小和像距的变化情况是( )
A.像变大,像距变小 B.像变大,像距变大
C.像变小,像距变小 D.像变小,像距变大
12、某人从平面镜内看到对面墙上挂钟钟面上的指针位置如图所示,
则此时的实际时刻是( )
A.8点20分 B.3点40分
C.2点40分 D.9点50分
13、阳光下盛开着一朵鲜红的月季花,你看到的月季花之所以是红色的,是因为( )
A.月季花瓣能发出红光 B.月季花瓣能反射阳光中的红光
C.月季花瓣能吸收阳光中的红光 D.月季花瓣能把各种色光变为红光
14、下图哪个能正确地表示了光从水中入射到空气中的情况( )
15、同学们正在湖边进行篝火晚会以庆贺自己的节日,在一片银白色的月光照耀下,燃起了一堆篝火。同学们的目光中流露出莫大的喜悦。以下能称得上光源的是( )
A.同学们的目光 B.一片银白色的月光
C.湖面上映出的篝火 D.在湖边燃烧的篝火
16、如图所示的四种情景中,主要由于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现象是( )
17、我们生活在声音的世界里,声音无处不在,下列声音:⑴工厂车间里机器的轰鸣声;⑵剧场里京剧表演的演奏声;⑶清晨公园里小鸟的呜叫声;⑷装修房子时的电钻声;
⑸婚庆时的爆竹声;⑹山间小溪潺潺的流水声。其中属于噪声的是 ( )
A.⑴⑶⑷ B.⑴⑵⑸ C.⑴⑷⑸ D.⑴⑷⑸⑹
18、到游泳池游泳时会有这样的经验,泳池的浅水区看上去好像很浅,但一脚踩下去,会有一种“踏空”的感觉,这是因为泳池的实际深度比看上去要深,原因是( )
A.发生了光的折射 B.发生了光的反射
C.光在水中沿直线传播 D.光的传播速度发生了改变
19、蜜蜂载着花蜜飞行时,它的翅平均每秒振动300次,不载花蜜时平均振动400次,有经验的养蜂人能分辨出蜜蜂是飞出采蜜,还是采了蜜回来,养蜂人是根据蜜蜂飞行时的什么特征来辨别的( )
A.声音的响度 B.声音的音调 C.飞行的高度 D.飞行的路线
20、关于科学知识的应用,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电视遥控系统使用的红外线是不可见光 B.医院杀菌用的紫外线是可见光
C.雷达天线发射和接收的是无线电波 D.医生用超声波为人们检查身体
二、简答题(每个空格2分,本大题共18个空格,共36分)
21、晴天,我们常常可以在茂密的树下看到一个个圆形的小亮斑。这些小亮斑是由于光在空气中沿___________的结果。其实,这些小亮斑是_______的像。这个像是_______像(填 “实”或“虚”);
22、中央电视台直播的北京奥运圣火采集仪式是通过_________传递到世界各地的。电视屏幕上丰富的色彩是由____、绿、蓝三种色光合成的。
23、图为采集奥运圣火的画面。圣火采集器是一个凹面镜,太阳光经 凹面镜 后会聚,使置于凹面镜 上的火炬点燃。
24、右图为眼球结构示意图:
⑴图中透明、有弹性、对光线起折射作用的是图中 表示的结构。
⑵视觉形成过程中,物像在图中 上形成,其上有对光线敏感的细胞。
⑶图中 的大小的调节可使进入眼球的光线强弱发
生改变,从而保护眼睛和适应外界环境变化。
⑷眼睛远视时应配 透镜。
25、我国已进行了“神舟”号载人航天飞船的试验,不久的将
来我国的宇航员将乘坐着宇宙飞船遨游太空。宇航员在太空
舱中可以和地球上一样自由的直接对话,这是因为太空舱中的空气能 。但在飞船外作业时,他们之间不能直接对话,必须借助电子通信设备进行交流,其原因是 。
26、唐诗《枫桥夜泊》中的诗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在枫桥边客船里的人听到了寒山寺的钟声,是因为寒山寺里的大钟受到僧人的撞击,产生 而发出 的,客船上的人能辨别出传来的是“钟声”而不是“鼓声”或其他声音,实际上他是根据声音的 来判别的。
27、如图所示,甲、乙两个装置完全一样,烧瓶里密封着一个小铃铛,其中乙烧瓶中被抽成真空。
(1)当摇动甲烧瓶(铃不碰瓶壁)时,将会__________________。
(2)当摇动乙烧瓶(铃不碰瓶壁)时,将会____________________。
(3)此实验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
28、天文爱好者可以使用望远镜观察远处的物体,当被观察物体在物镜的两倍焦距以外时,物体成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像(填像的性质,下同),这个像位于目镜的一倍焦距以内,物体通过目镜成一个____________像,观察者就能看清楚远处的物体,这就是望远镜的原理。
三、作图题(第29题3分,第30题4分,本大题7分)
29、根据反射定律,在图中画
出入射光线AO的反射光线。
30、完成图中经a、b两透镜的
光路图。
四、实验探究题(每空格3分,本大题共9个空格,共27分)
31、某班级科学探究小组的同学就为什么要用两只耳听声音,建立了如下猜测:
①用两只耳听到的声音的响度大,可以听的更清楚;
②用两只耳听声音,可以辨别声源的方向;
③左耳听左边的声音,右耳听右边的声音.
(1)为了验证其猜测①的正确与否,同学们设计并做了如下实验:
在离同一声源同样远近的条件下,同一人用两只耳听声音,然后再用一只耳听声音(另一只耳道用耳塞塞住)。若猜测①是正确的,则实验结果应该 ,实验中同学们应用了科学探究中的 法和 的方法。
(2)为了验证其猜测②的正确与否,同学们又做了实验且结果如下:
让一同学蒙上眼睛,用两只耳听某一声源发出的声音,结果该同学对声源的方位判断正确,然后改用一只耳听(声源换了方位),结果该同学对声源的方位判断错误。根据以上实验结果,可以断定猜测②是 。
32、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⑴先把蜡烛、凸透镜和光屏依次放置在光具座上,然后调整他们的高度,使三者的中心大致在_________,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
⑵在图示位置时,光屏上可得到清晰的等大的烛焰的像,据此可知此凸透镜的焦距是_______cm。
⑶将蜡烛向远离凸透镜的方向移动,同时移动光屏,可发现光屏上清晰的像逐渐_________(填“变大”或“变小”),像的性质是_________(填“倒立”或 “正立”;“放大”或“缩小”;“实像”或“虚像”)。
五、分析计算题(每小题5分,本大题共10分)
33、身高1.75米的人站在高1.5米的竖直平面镜前2米处,他在镜中的像高是多少米?
当人向后退l米,则此时像和他之间的距离是多少米?
34、在年三十晚上,大家都喜欢燃放烟花爆竹。小芳发现远处的的烟花燃放时,看到烟花后,过了大约2秒钟,才听到其爆炸的响声,则小芳离烟花燃放点的距离大约多少米?(声音的传播速度是340米/秒)
参考答案:第1章综合(B)
1、C 2、D 3、A 4、B 5、D 6、A 7、C 8、C 9、B 10、A 11、B 12、B 13、B 14、A 15、D 16、A 17、C 18、A 19、B 20、B 21、直线传播 太阳 实 22、电磁波 红23、反射 焦点24、⑴4 ⑵7 ⑶2 ⑷凸 25、传播声音 太空中没有空气 26、音色 27、⑴能听到铃声 ⑵听不到铃声 ⑶空气可以传播声音 28、缩小、倒立、实 放大、正立、虚 29、略 30、略31、(1)第一次听到的声音比第二次听到的声音的响度大 控制变量 对照 (2)正确的
32、(1)同一高度 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心 (2)12.5 (3)变小 倒立、缩小、实像 33、1.75 米 6米 34、680米
④
①
② ③
(第5题)
A.查木板的棱是否直
B.用冰透镜取火
C.用镜使阳光射入井底
D.形成手影
(第12题)
A
B
C
D
水
水
水
水
空气
空气
空气
空气
(第23题)
(第24题)
(第27题)
(第29题)
(第30题)
(第32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