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语文八年级下册(2017)教案:《黄山记》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大版语文八年级下册(2017)教案:《黄山记》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8.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3-15 07:35: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黄山记》
《黄山记》是北师大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作者徐迟用大手笔描写黄山雄放瑰奇的景色,抒发了对祖国壮丽山河、对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热爱。《黄山记》虽是本单元的课内自读教材,但文章语言优美,构思谋篇独具匠心,体现了游记散文的又一特色:大手笔绘景,突出景物特点。 21教育网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朗读课文,理解文意;
2.欣赏本文别出心裁的构思,气势磅礴、大开大合的布局和酣畅华美、色彩浓郁的文笔。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诵读了解本文简练巧妙、热情奔放的语言特色;
2.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积累—感悟—运用”的学习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领略黄山峰峦奇险而美妙的壮丽景色,了解作者对祖国河山和对社会主义的热爱、赞颂之情。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理解文意;
2.理解本文构思谋篇的手法。
【教学难点】
1.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欣赏课文,揣摩作者笔法之妙。
1.多媒体课件;
2.搜集与黄山有关的图片和故事资料。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导语:
俗话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下面就让我们共同领略黄山的奇峻。(ppt播放黄山美景图片,介绍黄山)今天我们来学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 —— 《黄山记》。黄山的美,举世无双;描写黄山的诗文,不胜枚举。以写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著称于世的徐迟,怎样以他恢宏的“大手笔”写出了黄山的美,怎样以他不落前人窠臼的独特的构思显示了他雄奇奔放的风格,这是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的重点。 21cnjy.com
2.作者简介:
徐迟,现代诗人,著名报告文学作家。 1914年10月15日生。浙江省吴兴县南浔人。苏州东吴大学文学院肄业。 1933年开始发表作品, 1957年担任《诗刊》副主编, 1960年调湖北文联当专业作家, 1963年当选为作协武汉分会副主席。代表作报告文学集《哥德巴赫猜想》。他的作品感情真挚,憎爱分明,说理透辟,繁简相宜,语言洗炼。
3.以小组为单位,给字词正音、词语补释。
皖 w ǎ n( 安徽的别称 ) 悭吝 qi ā n l ì n( 过分爱惜,舍不得拿出自己的东西 )??
糗 qi ǔ ( 干粮 )?? 氤氲 y ī n? y ū n( 形容烟或气很盛 )?? 甫 f ǔ刚刚
煞费心机:形容费尽了心思。 煞 sh à很、极。
扑朔迷离:原指模糊不清,很难辨别是雄是雌,后来形容事情错综复杂,不易看清底细。扑朔:指兔脚乱动;迷离:指眼睛半闭。 www.21-cn-jy.com
绮丽多采:灿烂美丽。
万仞之巅:形容很高的山峰。仞:?古代八尺或七尺叫做一仞。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文四部分各写什么?
第一部分想象大自然怎样创造形成黄山这处胜境,实质上介绍了黄山景物的特色:云海、奇松、温泉、飞瀑,写出黄山“奇、险”的特点。它是全文的总起。
第二部分分三阶段(史前,唐宋,元明清以后)写黄山的登山史。
第三部分着重按游踪写登天都峰的过程,与第二部分对比,形成古今、虚实相映,点明题旨:“属于少数人的幸福已属于多数人。”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第四部分写在黄山之巅所见的黄山四大景观:云海、苍松、日出、摄身光,和第一部分的“奇”紧扣。
2.填空:黄山的地理位置:______,成因______,范围:______、______这段介绍突出一个“______”字。 2·1·c·n·j·y
三、品读课文,理解内容
1.第一部分写了黄山景物的什么特点?第三段在第一部分中起了什么作用?
黄山景物的特点:云海、奇松、温泉、飞瀑,写出黄山“奇、险”的特点。它是全文的总起。
2.第二部分的内容是如何展开的?
分三阶段(史前,唐宋,明清以后)写黄山的登山史,呼应第一部分黄山的“险”,为后文写今天黄山化险为夷作反衬(伏笔),表明时代不同,风景区已能为全民所享用。
3.快速阅读课文第四部分,分别找出描写云海、奇松、日出和摄身光的句子和词语。
每组分别推荐代表朗读找出来的句子。
四、悟读课文,体会主旨
1.研读:“我们这江山,这时代,正是这样,属于少数人的幸福已属于多数人。”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提示本文的主题:
黄山的自然风光是美丽的,而更美的是把仙境送给“人间”的人们!那些征服、改造大自然的攀登者、探索者!——这正是本文要写黄山石工、药农、气象工作者的寓意所在,是烘托主题的亮点。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给我们展示黄山壮丽美景的同时,赞颂那些改造自然的"人",从而表现对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无限热爱之情。
2.本文的构思。
本文不像一般游记那样从登山写起,而是居高临下,从大自然如何安排黄山胜景这个角度起篇,写出黄山“奇、险”的特点。给第二部分埋下伏笔,也给“三、四”作铺垫;接着分三阶段(史前,唐宋,明清以后)写黄山的登山史,呼应第一部分黄山的“险”,为后文写今天黄山化险为夷作反衬(伏笔),表明时代不同,风景区已能为全民所享用;第三部分着重按游踪写登天都峰的过程,与第二部分对比,形成古今、虚实相映,点明题旨:“属于少数人的幸福已属于多数人。”最后,写在黄山之巅所见黄山的四大景观:云海、苍松、日出、摄身光,和第一部分的"奇"紧扣。 21·世纪*教育网
这四部分联系是很紧密的,全文采用总分结构的组织形式。借用书上的句子来概括:
(1)大自然安排胜境;
(2)不可攀登的黄山;
(3)幸福已属多数人;
(4)这是何等的公园!
3.第二、三两部分写登山的情况,它跟黄山的特点,以及表达主题的关系。
第二部分写几千年来,人们攀登黄山的简要历史,看似与写黄山的特点无关,实则是妙笔,几千年来很少有人登上黄山最高峰,是因为其险峻,这里侧面烘托黄山的险。第三部分写"我们"登山时的情况,正面直接写其"险",同时,也处处与第二部分比较,以突出“换了人间”之意,表达了主题。 21·cn·jy·com
五、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记叙顺序:
宏观顺序:混沌初开──宇宙形成──人类出现
微观顺序:早晨出发登山──登上天都峰──黄山顶上过夜──第二天凌晨观日出──白天见摄身光奇景
2.总结写法:
构思选材: 选择最能突出黄山特色的几种景物重 点描写,详略得当。
一般游记的写法: 时空线索,从登山写起,由远及近,由下而上。
描写方法:移步换景、定点换景、定景换点、点面结合。直接描写、间接描写、细描、白描、动静结合。
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融为一体。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衬托、对比、夸张、排比。
语言句式:多用短句和排偶句(叙述、描写)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