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语文八年级下册(2017)教案:《西江月 遣兴》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大版语文八年级下册(2017)教案:《西江月 遣兴》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3-15 09:02: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西江月 遣兴》
《西江月》是北师大版教材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诗词八首》扩展阅读部分的第八首诗歌。这一单元主要是古代诗文,从这首诗所处的位置来看,它不属于讲读内容,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我完成的内容。学习这首诗词,应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味诗歌的思想感情。可注意引导学生从掌握欣赏古诗词的方法(例如同一时代的不同作品、不同流派的作品或同一流派的其他作家作品的比较)人手,理解作品。那些表现诗词主旨的优秀诗句,应能默写并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灵活运用。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知识与能力目标】
熟读诗歌,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研读品味,体悟诗歌的表现手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诗意,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1.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
1.多媒体课件;
2.搜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
一、师生谈话,导入新课
1.导入(略)。
2.文体知识:
词是古代诗歌的一个分支,原来也称曲子词,又因句子参差不齐而称长短句。词,最早都是入乐的,要按照曲调的要求来写,所以作词也叫“填词”。每一个曲调都有一个名称,叫“词牌”,如这首词的词牌名《西江月》。词按字数多少分为小令、中调、长调三种,58字以内为小令,91字以上为长调,58字以上至90字为中调。其实并无根据,但习惯如此。长一点的词还可以分段,有双调、三叠、四叠之分。这首词有50字,仍属小令,但有两段,故称双调。读双调的词要注意上、下段(又称上片、下片或上阕、下阕)之间的联系。
3.解读诗题。
词题为“遣兴”。何谓“遣兴”?遣,即排遣,抒发;兴,即兴致,情趣。由此可见,“遣兴”就是抒发兴致,表达高兴的心情。21·cn·jy·com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了解作者及背景。
作者:辛弃疾(公元1140年-1207年),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公元1207年秋,辛弃疾逝世,年68岁。著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背景:辛弃疾二十二岁时,就在沦陷区的北方举起抗金义旗,为义军首领耿京掌书记,并劝耿京南向联络宋廷。后耿京为叛徒张安国所杀,辛弃疾率五十骑,将张安国劫出金营,解送南宋的建康斩首。这时的辛弃疾,豪气干云。但入南宋后,由于南宋小朝廷对外屈辱求和,主张抗金的辛弃疾不是沉沦下僚,就是被派往远离前线的后方去任职,不能发挥他抗金的志向与才能,最后还被废退家居,过着闲居生活达十八年之久。《西江月·遣兴》这首词,大概就是在他废退闲居时的作品。[21cnjy.com
2.初读课文,划出词的朗读节奏。
西江月 遣兴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www.21-cn-jy.com
3.小组合作,化诗为文:
酒醉之时我暂且贪图欢笑,哪有工夫再去发愁受苦?
我近来才感觉到那些古人的书,如果都信了它们,就完全没有用处。
昨晚我在松树边醉倒,笑问松树:“我醉得怎么样呀?”
我怀疑松树走过来要将我搀扶,赶快用手推它说:“去你的吧!”
三、解读诗句,体会意境
1.上片共四句: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前两句与后两句的关系是?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1·c·n·j·y
前两句是说:喝醉后我暂且尽情欢笑,要发愁哪里有那工夫?
三四句接着说:最近才发现古人的书,确实地、明显地全都没有对的地方。
意思是说,古人在酒与心情关系上的所谓“借酒消愁愁更愁”、“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之类的普遍看法完全是错误的,我辛弃疾的切身感受根本不是那样。恰恰相反,我是高兴,根本没有工夫发愁。21教育网
上片是直白议论,表达的是对“喝酒与心情”关系的看法。
2.下片也是四句: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写了什么内容?有何作用?与上片之间形成什么关系?
总体上是写作者的醉态,通过诗人的醉态来充分表现“遣兴”的题旨。
醉后竟与松树对话,问松树自己醉得如何,这是醉态之一。
以松树为友,可见知音极少。自己醉后摇晃,却以为松树摆动;明明是自己扶着松树站起来,却说松树要扶他,这是醉态之二。【来源:21·世纪·教育·网】
最后是用手推开松树,命令它走开。表现独立不倚的倔强性格,这是醉态之三。
但这不拘形迹的醉态,实际上也都是表现对当时现实的一种反抗。
由此可见,下片则扣住诗题,通过具体的描述,集中表现“遣兴”的题旨。
上下两片在逻辑上实际构成了观点和实证的关系。
四、悟读诗歌,理解主旨
1.《遣兴》的主旨可以有两种解读:
一是单纯的“遣兴”,借酒遣兴,表达作者高兴的心情;
二是正话反说,别有寄托,表达的是作者极度的苦闷。
联系作者的人生,作第二种解读似乎更为合理。但是,我们很难想像作者在其漫长的一生中没有高兴的时候,因此作第一种解读也该是可以的。 21·世纪*教育网
2.“醉”在文中出现了三次,有何作用?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通篇“醉”字出现了三次。难道词人真成了沉湎醉乡的“高阳酒徒”么?否。盖因其力主抗金而不为南宋统治者所用,只好借酒消愁,免得老是犯愁。说没工夫发愁,是反话,骨子里是说愁太多了,要愁也愁不完。
五、总结全文,分析手法
1.艺术手法最为突出的一点是:拟人。诗人以松喻人,借以表达自己喝酒尽兴后的醉态、兴致。
2.总结:
《西江月·遣兴》是辛弃疾一首有名的小词,选自《稼轩长短句》。词人借醉酒而大发牢骚,表达自己对现实社会和自身处境的不满。抒发了词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伤感和愤慨,呈现出词人的耿介、旷达的性格。www-2-1-cnjy-com
六、布置作业,预习新课
1.背诵默写课文。
2.把课文改写成散文。
3.预习《中国山水游记的感性》。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