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5张PPT。第四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1鉴真东渡遣唐使2玄奘西行3学习目标
1.了解唐朝对外交往比较活跃的情况,包括日本派往中国的遣唐使与唐文化对日本产生的深远影响、鉴真和尚东渡日本、玄奘西行取经等史实。2.通过玄奘、鉴真不畏艰险,出国远行,学习交流的事迹,启发学生不怕困难险阻、勇于开拓追求的精神。
3.认识唐代的强盛及其在国际上的地位,从而增强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认同情感。
?重点:
唐朝与日本、天竺的交往
难点:
唐朝对外交往活跃的原因一、遣唐使次数:
成员:
规模:
特点:
目的:
十多批(从贞观年间开始)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庞大,有十几批,最多的一次达到500多人。使节、留学生和留学僧等成员素质较高 遣唐使,是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进行交流的使团,包括使者、僧人、留学生和专业技术人员。 遣唐使船原因:日本认为唐朝是一个制度完备的国家,应该经常 去学习。
意义: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向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日本的和同开珎
(始铸于708年)唐朝的开元通宝
(始铸于621年) 货币 唐装 和服服饰生活中的历史二、鉴真东渡时间:
地位:
经过:
目的:
影响:唐玄宗时期六次东渡到日本传播唐朝文化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贡献是唐朝与日本的文化交流中,最有影响的人物。鉴真扬州江阴人,俗姓淳于。原为扬州大明寺高僧,精通佛经和医学。日本僧人荣睿、普照等邀请他去日本。唐玄宗时期鉴真六次东渡概况日本奈良唐招提寺 从鉴真六次东渡中,你们能得出什么启示? 玄奘西行辨一辩:唐僧西游真相?“白龙马,蹄儿朝西,驮着唐三藏跟着仨徒弟,一走就是几万里……”玄 奘
唐代高僧,法相宗创始人,佛经翻译家、旅行家。幼年家贫,父母早丧,13岁出家,20岁在成都受具足戒。曾游历各地,参访名师。627年他从长安出发,西行求法。645年正月,玄奘带着657部佛经回到长安。后20年间从事佛经翻译工作。三、玄奘西行唐太宗时期1、时间: 3、成果带回大量佛经记载亲身经历的《大唐西域记》长安——丝绸之路——天竺 2、路线: 4、意义:为中印文化交流作了重要贡献 玄奘西行图那烂陀寺遗址比较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的异同僧人僧人日本天竺千难万险,九死一生。结伴独行六次航行,
五次失败,
历尽磨难。弘扬佛法求取佛经1、为什么隋唐时期对外交往如此繁盛?
2、唐朝采取什么样的外交政策?它与当今的开放有什么区别? 【点播】:
1、唐朝时期,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因此对周边很多国家发生了很大的吸引力。在对外交往中,唐朝又采取开明的政策,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允许他们长期居住。
2. 唐朝采取的外交政策是对外开放。
唐朝对外交往十分频繁,但封建时代的交往,多在政治、文化方面,经济交往的比重还很小,相互间的赠品和回礼,与当今的国际贸易无法相提并论。 对外友好往来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日本印度玄奘西行
《大唐西域记》遣唐使
鉴真东渡双向交流兼容并蓄1、下列国家,受唐朝文化影响最大,在社会生活上至今还保留着唐朝人的某些风尚的是
A.朝鲜 B.阿拉伯 C.日本 D.印度练一练C2、右图人物的事迹不包括
A. 历经艰险,前往天竺学习佛经
B. 在天竺遍访有名的佛教寺院,成为著名的佛学大师
C. 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潜心翻译
D. 以亲身见闻写成《西游记》D10、阅读郭沫若的下列诗作
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
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
请回答:
(1)“鉴真盲目航东海”发生在哪一朝代?他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2)郭沫若为什么说鉴真“一片精诚照太清”?
(3) “奈良城”属于哪一国家?哪一句诗体现了鉴真“传道艺”的影响?
唐朝(唐玄宗)弘扬佛法,传播唐朝文化前后六次东渡日本日本唐风洋溢奈良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