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课件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共2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课件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共22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8-03-15 08:25: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2张PPT。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第五课材料一:天子骄于佚乐而用不知节,大抵用物之数,常过其所入。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五一《食货志一》
材料二: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白居易《长恨歌》
材料三:(天宝元年)李林甫为相,凡才望功业出己右及为上所厚、势位将逼己者,必百计去之;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一五《唐纪三一》
结合以上材料,说一说唐玄宗统治后期的统治情况。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腐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社会矛盾尖锐节度使权力集中“外重内轻”唐睿宗景云二年,贺拔延嗣为凉州都督充河西节度使,节度使开始成为正式的官职。难点突破内轻外重所谓“内”与“外”是中央政府与地方势力关系一种形象的描述。当中央政府软弱而地方势力强硬时,便是“内轻外重”。
唐朝“内轻外重”局面的形成与节度使的设置紧密相关,而节度使的设置又与唐朝当时的边疆形势有关。为了防御外来的强敌,保障边陲的安全,节度使的权力不断扩大。从仅拥有军事权,到逐渐享有政治上的自主权,经济上也控制着财权,最终发展成为割据势力。根本原因:唐玄宗后期政治腐败。
直接原因:
①社会上的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边疆形势也日益紧张。
②各地的节度使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膨胀。
③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去平衡,形成内轻外重的局面。1、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一、安史之乱阅读以下材料,结合书本,概括安史之乱基本情况 材料一:安禄山兼三大兵镇独掌15万的兵力,拥兵边陲,其手下骁勇善战,甚获玄宗宠信,引来宰相杨国忠忌恨。两人因而交恶,而唐玄宗又对此不加干预。安禄山久怀异志,加上手握重兵,就以讨杨之名举兵叛唐。 材料二:天宝十五载(756)正月,安禄山在洛阳称帝,国号“大燕”。同年六月,叛军攻破潼关,占领长安,唐玄宗西逃,发生马嵬兵变,唐玄宗七月抵达成都。同年七月十二日,唐肃宗即位于灵武,尊玄宗为上皇天帝,年号至德。 一、安史之乱2、安史之乱基本情况时间:人物:过程:755年安禄山、史思明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发动叛乱。安史叛军从河北大举南下,先攻占洛阳,安禄山在洛阳称帝,国号“大燕”。同年六月,叛军攻破潼关,占领长安,唐玄宗西逃入蜀。安史之乱755年763年,安史之乱被平定材料一:北方覃(tán)怀,经于相土,人烟断绝,千里萧条
——《旧唐书》卷一二〇《郭子仪传》
材料二: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杜甫《无家别》
材料三:由是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由兼三四。故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天子顾力不能制,则忍耻含垢,因而抚之,谓之姑息之政。……由是号令自出,以相侵击,虏其将帅,并其土地,天子熟视不知所为,反为和解之,莫肯听命。
——《新唐书·卷五十》
根据材料,说说安史之乱对唐朝发展的影响使北方生产遭受摧残,给人民造成巨大灾难。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3、安史之乱的影响唐玄宗统治前、后期作为对比表二、黄巢起义与唐朝的灭亡诗中抒发了黄巢什么样的愿望?《不第后赋菊》
待到秋来九月八,
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
满城尽带黄金甲。这首诗以菊喻志,借物抒怀,通过刻画菊花的形象,歌颂菊花的威武精神,表现了作者等待时机改天换地的英雄气魄。二、黄巢起义与唐朝的灭亡1、背景: 唐朝后期,统治腐败,宦官专权,藩镇割据越来越严重。人民生活困苦,无以为生。2、经过:3、结果:朱温叛变,被镇压,起义失败。转战南北,并攻入长安,建立政权。黄巢起义给唐朝统治以致命打击。4、意义:黄巢起义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带来致命打击 朱温投降唐朝,被分为节度使,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了黄巢起义。朱温 朱温陆续兼并了北方的大小割据势力,907年,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灭亡。唐朝灭亡唐朝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地区出现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加上北汉,史称“五代十国”。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阅读史料,回答问题 五代十国,包括五代与十国等众多割据政权,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时期,自唐朝灭亡开始,至宋朝建立为止;也可以定义为到宋朝统一十国剩余政权为止。 形成五代十国局面的历史根源是什么?唐朝藩镇割据。1、五代十国统治特点五代诸镇节度使,未有不用勋臣武将者。
五代的开国皇帝都是凭武力夺位,在位的时间也都不长,最短的只有十个月。这五个朝代的统治平均约为十年,最短的不到四年。武人统治政权更迭频繁2.五代十国的历史影响北方: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
南方:地区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一定的发展。 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使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随堂训练史料记载:天宝十四载,又请以蕃将三十二人代1.光汉将,组成一个以少数族武人为骨干、有汉族失意文人和地方军人参加的财富力强的武装集团,最终导致爆发( )
A.安史之乱 B.黄巢起义
C.七国之乱 D.八国之乱A2.史料记载:这些藩镇名义上虽然是受唐朝中央政府的管制,实则是自己各霸一方,不服从中央的政命,形成了自己的独立王国,朝廷进一步失去对地方的控制,节度使林立,他们拥兵自雄,互相兼并。藩镇割据的最严重后果是什么( )
A.影响中央财政收入 B.危害国家的统一局面
C.形成五代十国 D.使得中央政令无法实行B3.史料记载:……安禄山每次入宫,都是先拜贵妃,再拜皇帝。皇帝不解,问他何故,安禄山恭恭敬敬地说:“我们胡人的习俗,都是先拜母亲,后拜父亲。”皇帝释然,对安禄山的憨厚和朴实添了几分好感。这位皇帝是( )
A.隋文帝 B.隋炀帝
C.唐太宗 D.唐玄宗
4.领导安史之乱的主要人物是( )
A.安禄山 B.宇文化及
C.朱温 D.姚崇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