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初中科学八年级(下)助学稿
主备人陈治县 审核人___黄立荣____
班级 学号 姓名__________
2.1 形成视觉的条件,光的反射(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 通过活动了解人看到周围物体的条件
2. 能正确描述光的反射规律
3. 能区别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二.课前预习:
1. 叫法线。 叫入射角。 叫反射角。
2.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是: 。
3. 叫镜面反射。 叫漫反射。
4.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应遵守光的 。光路图是 的。
8.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 千米/秒,合 米/秒。
9.光在同一种均匀的介质中是沿 传播的。
三.课内导学:
探究1:我们是怎样才能看到周围的物体?
学生活动并分组讨论:
1. 拿出一支蜡烛问看到什么?点燃后继续问此问题,它们有什么区别?
结论:人看到的物体可以是 ,也可以是 。
2.观察讲台上一个密闭的箱体(箱面上有一个小孔),看一看箱内有什么东西?为什么?
结论:
3在不透明挡板后面,放一支点燃的蜡烛。请大家猜:挡板后面是什么东西。
结论: 小结:物体上的光还必须传播到我们眼里,被眼接收。
1. 人看到周围物体的条件:
1.人要看到物体,必须要有光线,物体必须是 ,也可以是
2.我们的眼必须在光传播的 ,并且被眼接收
3.光信息必须能被我们的 所感知。
提问:人眼为什么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
结论:
2. 光的反射:
探究2:光的反射有什么规律
活动1:将一束光射到背景板析缝下端的平面镜上,并不断改变方向
现象:(1)天花板出现光斑。 (2)光斑在移动
结论: 。
小结:如图:2-1-1
,
1. 叫入射光线。 叫入射点。
2. 叫反射光线。 叫法线。
3. 叫入射角。 叫反射角。
4.光射到任何物体的表面,都会发生反射。
5.光的反射可改变光的
活动2:按照上图2-1-2的方法,把一束光射到平面镜上,并在背景上描出入射光和反射光的径迹。改变入射方向后再重复以上步骤,用量角器测量入射角和反射角,并记录在下列表格中:
入射角i 反射角r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小结:反射角随着入射角的变化而 ,反射角始终等于 ,但不能反过来说。
活动3:将背景板的右半面以法线为轴线向后偏折如书上23页2.1.2b图,
看看右侧板上是否有反射光线。
小结: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 ,并且分居在法线的
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
例1. 关于光的反射定律的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且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B. 入射光线位于反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决定的平面内,且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C. 反射光线位于入射光线和法线决定的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且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D. 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例2. 入射光线与平面镜夹角为250,请作出反射线,算出反射角
例3. 如图3所示,入射光线与平面镜镜面夹角为250,图3
要想使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之间夹角变为1200,则
平面镜应绕O轴沿 (填“顺”或“逆”)时针转过
3. 光路的可逆性原理
光在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如果光沿着反射光线的方向射到反射面上,根据反射定律,这时反射光是一定会沿着原来入射光线方向射出去
4. 镜面反射,漫反射
实验:1。太阳光斜射在平面镜上,会在墙上产生一个亮的光斑
2. 太阳光斜射在白纸上则不会产生光斑
思考与讨论: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现象?
结论:平行光线入射,反射光线还是平行的,这种反射叫镜面反射。如果反射光线是向着不同方向的,这种反射叫漫反射。
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区别:是物体表面光滑程度不同,但无论是镜面反射还是漫反射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例4.晚上,在桌上铺一张白纸,把一块小平面镜放在纸上(镜面朝上),让手电筒的光正对着平面镜照射,从侧面看去: ( )
A.镜子比较亮,它发生了镜面反射 B.镜子比较暗,它发生了镜面反射
C.白纸比较亮,它发生了镜面反射 D.白纸比较暗,它发生了漫反射
四.当堂训练:
1.完成下列光的反射图
图2
2.如图2所示,入射光线与平面镜MN的夹角是300,如果保持入射光线不动,使平面镜绕入射点逆时针转动100,则反射光线跟入射光线的夹角是:( )
A.增大200 B.增大100 C.减小200 D.减小100
3.下列事例中,属于光的反射现象的是:( ) 图3
A.用放大镜看物体 B.影子的形成
C.从某一角度看不清黑板上的字 D.人看到了水中的鱼
4.如图3所示,AO为入射光线,入射光线OA与反射光线OB之间的夹角为
5.人看到物体的条件是:物体必须 或 ,人的眼睛必须在
的方向上,光信息必须被我们的 所感知。
6.坐在教室里,我们能看到各位置上的同学,人本身是不发光的,我们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是由于发生了光的 反射。这时每一条光线 反射定律。
7.发生光的反射现象时,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都在 物质中(填“同种”或“不同种” ),光的传播速度 (填“改变”或“不改变” ),在反射现象里,光路是 的(填“可逆”或“不可逆” )
五.学后反思:
六.课后作业
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东西,能否解决下列简单的问题
1.如图所示的四种事例中,利用光的反射的是: ( )
A.检查木板的棱是否直 B.用冰透镜向日取火
C.用镜子使阳光射入井底 D.形成手影
2.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为300,则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为: ( )
A.1200 B.600 C.900 D.300
3.下列仪器不是利用光的反射改变光的传播方向的是: ( )
A.潜望镜 B.汽车观后镜 C.公路导向镜 D.望远镜
4.在雨后晴朗的夜晚行走为了不踩到地上的积水下面的判断中正确的是:( )
A. 迎着月光走,地上发亮的是水,背着月光走地上暗处是水
B. 迎着月光走,地上暗处是水,背着月光走地上发亮处是水
C. 迎着月光走,或背着月光走,都应是地上发亮处是水
D. 迎着月光或背着月光走,都应是地上暗处是水
5.如图6所示,两平面镜A和B相交成600,一束光垂直射到平面镜A上,那么光线在平面镜A、B上的反射角分别是: ( )
A.900,300 B.900,600
C.0,300 D.0,600
6.如甲看到了乙的眼睛,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乙一定能看到甲的眼晴 B.乙一定看不到甲的眼晴
C.乙什么也看不到 D.乙可能看得到甲的眼晴,也可能看不到甲的眼晴
7.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时,老师把一块平面镜CD竖立在讲台上,坐在B点的甲同学通过平面镜看到了坐在A点的乙同学,在这一现象中,光线的反射角是: ( )
A.∠1 B.∠2 C.∠3 D.∠4
8.如右图所示,光照到镜面后发生了反射,请完成下列问题:
(1)入射光线是 ,入射角是
(2)反射光线是 ,反射角是
(3)若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为300,那么入射角为 度,
反射角为 度。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是 度。
(4)当入射角渐减小时,反射角的大小变化是
10.请根据平面镜中射出的两条反射光线,作出入射光线和点光源的位置。
初中科学八年级(下)助学稿
编写人:胡冲儿 审核人:黄立荣
班级 学号 姓名
第二章第二节 光的折射
一.学习目标:
1. 了解光的折射现象,知道折射的主要特征。
2. 知道在两种特殊介质,如空气(真空)与水或玻璃等之间发生折射时的折射线、法线、人射线,以及折射角、人射角之间的定性关系。
3. 正确描述光折射的规律。
4. 了解光的折射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应用。
二. 课前预习:
1. 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通常既会发生 现象,又会发生 现象。
2. .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与 、 在同一平面上;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在 两侧;折射角 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 ;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折射角等于 。
三.课内导学:
多媒体展示:初升的太阳(课本图2-2-2所示)
想一想:为什么我们能看到太阳,我们看到的太阳是真实的太阳吗?
小结 当光从空气进入眼里后,我们就能够看到物体了。我们看到太阳时,实际上太阳并没有从地平线上升起,看到的太阳是经过折射后的虚象。就是说,光经过不同介质的界面时,不仅会发生反射而且还会发生折射。
活动1 观察插入水中的筷子。
(1) 把一支筷子插入到空碗中后(课本图2-2-3所示),从上方往下看,你看到的筷子是怎么样的?
【结论】 。
(2) 往碗中倒入一定量的水,你看到得筷子还是笔直的吗?
【结论】 。
(3) 画出你所看到的简图。
【结论】发现筷子在水中的部分 弯折。
小结: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传播时产生的偏折现象,叫做光的折射。我们把发生偏折的这条光线叫做折射光线。折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叫折射角。
提问:那么,光线折射时有什么规律呢?
活动2:探究光的折射的特点。
(1) 演示:让一束光从空气射入水中,如图2-2-4所示。观察光束在空气和水中的径迹。
现象 当光是垂直射入水中时,光的传播方向 (改变/不变);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光线向 (靠近/离开)法线的方向偏折。通过观察还可以发现,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 (是/否)在同一平面上。
【结论】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光线偏向法线方向,即入射角大于折射角。
提问 那么,光从空气射向玻璃时,折射光线又偏向哪里呢?
(2) 用一束光斜射向玻璃砖,光束进入玻璃砖向哪个方向偏折?当该光束从玻璃砖的另一侧面射出时,出射的光束又会向哪个方向偏折?
【结论】光束进入玻璃砖向法线方向偏折,光束从玻璃砖的另一侧面射出时,出射的光束向偏离法线方向偏折。
总结 实验结果表明:光从空气斜向射入水或玻璃中时,折射光线 法线方向;光从水或玻璃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 法线方向;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 ;当光垂直入射时,进入第二种介质的光线方向 改变。(见课本图2.2.6光折射的特点)
提问:在上面用手电筒将光射向水面或玻璃时,是否也发生了反射现象呢?
小结: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不仅有折射现象,而且还有反射现象存在。
练习:大致画出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时的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标出入射角、反射角和折射角。
例1. 如图5所示,当光线从空气斜射入水面时,发生反射和折射,其中正确的图是( )
例2. 人在岸上看到水中的鱼,其实是 ( )
A.变高了的鱼的虚象 B.变低了的鱼的虚象
C.变高了的鱼的实象 D.变低了的鱼的实象。
四.当堂训练:
1.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通常既会发生 现象,又会发生 现象。
2.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时,折射光线与 在同一平面上;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 两侧;折射角 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 ;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折射角等于 。
3在游泳池里潜水的运动员,从水中看到水池旁小红旗的高度,要比小红旗实际悬挂的高度( )
A.略高一些 B.略低一些 C.一样高 D.三者都有可能
4.下列现象中,属于折射现象的是 ( )
①平静的水面映出岸上树木的倒影 ②在岸边看到水中有游动的鱼
③游泳运动员在水下看到水面上方的景物 ④利用最简单的潜望镜观察景物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5.如图所示,有一束光线从空气射入某种透明介质,在分界面处发生反射和折射。则空气与透明物质的界面是 ,反射光线是 ,折射光线 。反射角是 ,折射角是
五.学后反思
六.课后作业:
1.画出左图中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时的折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并标出折射光线的大致位置,注明折射角。
2.如图所示,光线在空气和玻璃面MM′上发生折射,则入射角为 ,折射角为 ,界面的 方是空气, 方是玻璃。
3.早晨看刚刚从地平线上升起时的太阳,实际上它还处在地平线的下方,这种现象是由
造成的。透过厚玻璃看压在其下边的照片,发现照片的位置比实际位置
(填“高”或“低”),这是由于 现象造成的。
4.小孩在湖边观鱼,如图2-3所示。这条鱼实际在C处,但小孩看见鱼是在D处,这是因为从水中鱼反射的光在水面处发生了 ,所看到的是鱼的 (“实”或“虚”)像。光从 (填“空气中射到水中”或“水中射到空气中”),光线 (填“靠近”或“偏离”)法线,小孩看到鱼的深度比鱼所在的实际深度 。
5.当你漫步在池塘边,常会看到池塘中的“白云”和在“白云”中游动的鱼。这一现象的正确解释是:看到的“鱼”是由于光的 (填“折射”或“反射”,下同)形成的虚象;看到的“白云”是光的 形成的虚象。
6.如图2-4所示,画出了一束光经过三棱镜的光路图,其中正确的光路是 ___。
7.插入水中的筷子,水里部分从水面斜着看起来是()
A.向上曲折 B.向下曲折 C.没有变化 D.与水对光线的反射有关,难以确定
8.下列关于光的折射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折射光线一定和法线、入射光线在同一平面上
B入射光线、法线与折射光线一定在同一平面上
C入射角总大于折射角
D光线从空气斜射入玻璃时,入射角大于折射角
9.在水面上看到水中的鱼,看到鱼的位置比实际的浅。这是由于( )
A光由水中进入空气中后仍保持原来的直线方向
B光在水面处发生反射
C光从水中射入空气时发生折射,一般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D人眼睛射出的光线在水面处折射而产生错觉
10.下列现象中,属于折射现象的是( )
①平静的水面映出岸上树木的倒影 ②在岸边看到水中游动的鱼
③游泳运动员在水下看到水面上方的景物 ④利用最简单的潜望镜观察景物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11.一支木棒下端拴有一段铁丝,将它放入水中,恰能竖直漂浮,如图2-6所示。若潜入水面下的人斜着看这根木棒,则它的水上部分和水下部分的长度变化分别为( )
A变长、不变 B变短、不变
C不变、变长 D不变、变短
12.早晨阳光射到地球上,看到太阳在远方的地平线上,阳光在这时 (填“是”或“不是”)沿直线传播的,因此,看到太阳的所在位置 (填“高于”或“低于”)太阳的实际位置,这种现象是由于阳光通过了大气层时发生了 而出现的。傍晚时分,太阳快要下山了,夕阳照在地平线上,这时看到太阳的所在位置 (填“高于”或“低于”)太阳的实际位置。
13.如图所示的四幅画图中,能正确表示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是 ( )
14.光从空气中斜射到一块水平透明玻璃板上,设入射角为а ,反射光线跟折射光线之间的夹角为β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β随а的减小而减小 ②β随а的增大而增大
③当а=30°时,β在120°到150°之间 ④当а=30°时,β可能大于150°
A.①④ B.①③ C.② D.③
15.当光从空气斜射入一块玻璃砖时,光将怎样传播?
(1)光是否仍沿直线传播? 。
(2)发生几次折射? 。
(3)每一次折射光线是靠近法线还是偏离法线 。
(4)把你的猜想在图上表示出来。
16.右图的碗中放一枚硬币,使眼刚好看不到硬币。保持眼的位置不变,向碗中倒水,这时看到了什么?请你用光的折射的知识来解释这一现象,并画出光路图。
初中科学八年级(下)助学稿
编写人:翁爱莉 审核人:黄立荣
班级 学号 姓名
第二章第三节 眼、凸透镜成像(第1课时)
一、学习目标:
1.了解眼睛的结构及其照相机的相似之处。
2.知道透镜的种类和平行光通过时的特点。
二、课前预习:
1.观察同学的眼睛,描述你对眼睛的一些认识。
2.连连看:用线把下列结构和功能相似的名称连起来。
凸透镜 瞳孔
光圈 视网膜
胶片 晶状体
3.如图2-7所示的透镜中,属于凸透镜的是__________,它们的共同特点是__________;属于凹透镜的是__________,它们的共同特点是__________。
4.实验表明,凸透镜对光有__________作用,所以又叫__________透镜;凹透镜对光有__________作用,所以又叫__________透镜。
1.活动:观察眼睛
教师出示眼球模型,让学生仔细观察:找一找瞳孔、晶状体、视网膜,想一想它们有什么作用,它们与照相机的什么结构相似?
小结:人眼球的晶状体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它是我们能看清物体的关键部位。
2.出示凸透镜和凹透镜,观察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凸透镜
凹透镜 __________
3.演示:让平行光线从一侧射入,经凸透镜折射后会会聚吗?
凸透镜对光具有会聚作用; 平行光线经凸透镜折射会聚的点叫焦点,用字母F表示,从焦点到透镜的距离叫焦距,用符号f表示。
想一想:如果在凸透镜的焦点上放一只小灯泡,光经过凸透镜后将如何折射?
4.演示:让平行光线从一侧射入,经凹透镜折射后会会聚吗?
凹透镜对光具有发散作用;凹透镜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是凹透镜的虚焦点。
5.活动:用“凸透镜”观察周围的景物
(1)在塑料卡片上钻一个3mm的孔,在孔上滴一滴水,拿着它放在纸上小字的上方,透过小孔观察。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2)手拿一只玻璃杯,透过玻璃杯看自己的手指;然后,往杯中注水近满,再看自己的手指;再把杯子放在桌上,前后移动手指的位置。你发现手指有什么的变化?
(3)用放大镜观察书本上的字或画,观察窗外的景物,把窗外的景物成像在墙上或屏上,你有什么发现?
四、当堂训练:
1人的眼球结构复杂,其中视物成像的关键部分是( )
A.瞳孔 B.晶状体 C.视网膜 D.角膜
2. 下列光具有对光有会聚作用的是( )
A.穿衣照的平面镜 B.看小昆虫用的凸透镜 C.凹透镜 D.以上三种都有
3. 让平行光通过一块透镜后,总无法使平行光会聚于一点,则这是个( )
A.凹透镜 B.凸透镜 C.凹镜 D.无法确定
4.下面透镜中属于凸透镜的是( )
A.②④ B.①② C.①②④⑤ D.①②④
5.透镜的焦距是指( )
A.焦点到透镜中心的距离 B.焦点到透镜中心的距离的1/2倍
C.焦点到透镜中心的距离的2倍 D.透镜的半径
二.简答题
6.眼睛是我们从外部世界获得信息的重要通道,人从外部世界获得的信息中,由眼睛获取的约占____
7.眼球的光学结构很像照相机,整个球壳如同 ,晶状体相当于____________,视网膜相当于________________。
8.视网膜上有_____________细胞,它们能接受_________信息,并通过__________把信息传递给______________,于是我们就看到了物体。
9.凸透镜对光有______________作用,凹透镜对光有______________作用。
10.放在凸透镜焦点的光源,其发散的光,经过凸透镜后就变成____________。放在凹凸镜焦点的光源,其发散的光,经过凹透镜就变得______________。
五.学后反思
凸透镜 中间厚、边缘薄 具有会聚作用
凹透镜 中间薄、边缘厚 具有发散作用
六.课后作业
1.关于凸透镜对光线的作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光通过凸透镜会变成平行光 B.对平行于主光轴光线才有会聚作用
C.对任何光束都有会聚作用 D.对成像的光束都有会聚作用
2.在图2-8中的方框内填上合适的透镜。
3.根据图2-9所示的两透镜的入射光线或折射光线,分别画出相应的折射光线或入射光线。
4.凸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会聚在一点,这点叫做__________。它到透镜中心的距离叫__________。凸透镜有__________个这样的点。
5.小舜想通过凸透镜得到一束平行光,他应该把蜡烛烛焰放在凸透镜的__________处。
6.当小玲在观察阳光通过甲、乙两副眼镜在地面上形成的光斑时,发现两副眼镜形成的光斑不同。阳光通过眼镜甲形成的光斑的中间较四周亮,而阳光通过眼镜乙形成的光斑中间较四周暗,由此可以判断眼镜甲是____透镜,眼镜乙是_____透镜(实验中眼镜离地面较近)
7.今天,我们大多数人都使用数码相机而很少使用传统相机.两种相继在结构上比较,最本质的改动是( )
A.凸透镜 B.光圈
C.胶片 D.金属材料变成了塑料
8.图2—10中画出了一束光线通过透镜前后的方向,并标出了该透镜的焦点F。请在图中恰当的位置上画出适当的透镜,并画出透镜的主光轴。
9.给你一个透镜,你能判断它是不是凸透镜吗 根据你所学的光学知识,简要写出你的判断方法。
10.烈日下的一个周末,几个同学到郊外春游。待点火时,他们发现忘记带火柴了。他们带的只有绳子、玻璃、石头、放大镜、勺子、叉子、纸、干木柴、食品等物品,请你帮他们想一想,能用什么办法取火,并简述理由。
11.小舜学了有关透镜的知识后,想到了一个问题:凸透镜具有会聚作用,如果让平行光通过厚度不同的凸透镜,它们对光线的会聚会有什么不同呢 于是小舜在实验室用一束平行光分别经过凸透镜A、B、C,得到如图2—11所示的光路图。
根据小舜的实验现象,你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
初中科学八年级(下)助学稿
编写人:翁爱莉 审核人:黄立荣
班级 学号 姓名
第二章第三节 眼、凸透镜成像(第2课时)
一、学习目标:
1.知道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并用其特点说明凸透镜的日常应用。
2.会通过实验测凸透镜的焦距,并养成仔细观察、记录和质疑的好习惯。
3.知道实像和虚像的区别。
二、课前预习:
1.用放大镜来观察手表的零件,那么,放大镜和零件间的距离必须__________(填“>”、“=”或“<”)焦距。
2.把一张透明塑料纸铺在桌上。用筷子在塑料纸上滴一个水珠(直径约5毫米),双手平拿着塑料纸,透过水珠看报纸上的字是__________(填“缩小”或“放大”)了的__________像。(填“实”或“虚”)。
3.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中应调整光源、凸透镜、光屏的高度,使光源、凸透镜、光屏的中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平面镜成像是___________成像,凸透镜成像是____________成像。(填“折射”或“反射”)
三、课内导学:
探究凸透镜的成像特点
(一)提出问题:
(二)建立假设:(1)凸透镜成像的性质可能 因素有关;
(2)凸透镜成像的性质可能 因素有关。
(三)实验与收集证据
1.选择一个凸透镜,测量并记录它的焦距f= 厘米。
2.组装调整仪器:
用蜡烛作物体,一块毛玻璃板作光屏,承接蜡烛的像。将蜡烛、凸透镜、光屏按照一定的次序放在桌面上,然后以凸透镜中心高度为基准,调整毛玻璃屏和蜡烛的高度,使它们的高度基本相等,并且利用三角底座,把它们调整在一条直线上,在三角底座旁放一把刻度尺。
3.以凸透镜为基准,向烛台方向量出一倍焦距、两倍焦距的距离并作出标记。将烛台放在离凸透镜尽可能远的位置(大于两倍焦距),移动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使光屏上出现一个蜡烛清晰的倒立、缩小的像时,测量这时的物距和像距。改变蜡烛离凸透镜的距离,移动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仍使光屏上出现一个蜡烛清晰的倒立、缩小的像时,测量这时的物距和像距。
4.改变蜡烛离凸透镜的距离,移动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使光屏上出现一个蜡烛清晰的倒立、等大的像时,测量这时的物距和像距。
5.改变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使光屏上出现一个蜡烛清晰的倒立、放大的像时,测量这时的物距和像距。改变蜡烛离凸透镜的距离,移动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仍使光屏上出现一个蜡烛清晰的倒立、放大的像时,测量这时的物距和像距。
6.
像的性质 实验次数 物距/cm 像距/cm
倒立、缩小的像 1
2
倒立、等大的像 3
倒立、放大的像 4
5
7.将蜡烛靠近凸透镜,使得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当通过凸透镜观察到蜡烛正立、放大的像时,测量这时的物距。在成像处放一块光屏,能在上面观察到蜡烛的像吗?
8.总结成像的规律:
当物距 焦距时,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 像;
当物距 焦距时,凸透镜成倒立、等大的 像;
当物距 焦距时,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 像;
当物距 焦距时,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 像。
注意:
1、成像物体用点燃蜡烛的烛焰比较好,这样得到的像较清晰,学生也容易辨别它的正倒。
2、实验时,先确定烛焰与透镜的距离(U),然后再来回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烛焰的焰心的清晰像时,才读出像的位置(V)。
3、要多次改变物距,通过对成像情况的反复观察和比较,引导学生总结出成像规律,必须避免一次实验就得出结论的不科学做法。
4、像的位置确定后记下像的各个特点,如位置,大小,正倒,虚实等等。
5、当烛焰移到凸透镜焦点以内形成放大虚像时,让学生先用光屏去接,不会出现在屏上,说明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形成的,是判别像的虚实的主要方法之一。
四、当堂训练:
1. 选择题
1.用凸透镜观察物体,看到一个正立放大的像,这是( )
A.光的反射现象 B.光的直线传播现象 C.光的折射现象 D.光的镜面反射现象
2.在利用蜡烛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点燃蜡烛放在距凸透镜15cm处,在凸透镜另一侧上观察到蜡烛的清晰的像,这个像一定是( )
A.倒立、放大的实像 B.倒立、缩小的实像
C.正立、放大的虚像 D.正立、放大的实像
3.当物体通过凸透镜所成的像是虚像时,则物距一定是( )
A.大于2倍焦距 B.大于焦距 C.在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 D.小于焦距
4.下列事例中能看到物体实像的是( )
A.在岸边看到水中游动的鱼 B.在水下通过潜望镜看到水面上的景物
C.在电影院看到银幕上的电影 D.通过放大镜看到报纸上的字
5.小明对凸透镜成像的性质作了以下的猜想①于凸透镜的焦距有关②于物距有关③与像距有关④与凸透镜的焦距和物距有关。他的猜想中与事实相符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二.简答题
6.凸透镜有许多应用,照相机是利用物距为__________时,成____________来拍照的;放大镜是利用物距为__________时,成___________的像来观察物体的;幻灯机是利用物距为___________时,成______________来放幻灯片。
7.小明做凸透镜成像的试验,如图所示,
⑴蜡烛与凸透镜成像的距离叫做___________,在屏上成清晰的像时,屏与凸透镜的距离叫做___________。
⑵为了使想成在光屏的中央,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应怎么调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他把蜡烛放在2倍焦距的地方,逐渐远离凸透镜,移动光屏,观察像的大小及像到凸透镜的距离。他发现:物距增大时,像____________,像距___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⑷当物距_________时,屏上没有像,这时应怎么观察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分析题
8..如将一块凸透镜用黑纸蒙住一半,还能成像吗?成的像是否和没有蒙住时一样呢?
五.学后反思
六.课后作业
1.完成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表
2.如图2-8所示,在研究凸透镜的成像实验中,若将点燃的蜡烛依次放在d、b、c、d四处,其中蜡烛放在__________处得到的实像离凸透镜最远,放在__________处得到实像最小。
3.照相机前面的镜头相当于一个__________,来自物体的光经过照相机镜头后会聚在胶卷上,形成一个__________像。
4.在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凸透镜的焦距是10厘米,如果物体位于凸透镜前面20厘米处,则用光屏在凸透镜的另一侧可以攘收到__________、__________的实像。
5.如图2-9是一台投影仪的示意图,(1)图中A是__________,它的作用是__________,B是__________,它的作用是__________。(2)投影片放在哪个地方 在图中把它标出来。
6.下列不属于透镜应用是( )
A.照相机 B.放大镜 C.投影仪 D.潜望镜
7.利用凸透镜不可能得到的像是( )
A.倒立、缩小的 B.倒立、放大的 C.正立、放大的 D.正立、缩小的
8.把凸透镜当作放大镜来观察物体时,必须把物体放在( )
A.凸透镜的焦点以内 B.凸透镜的2倍焦距处
C.凸透镜的1倍焦距与2倍焦距之间 D.凸透镜的2倍焦距以外
9.一个发光的“上”字,正对着凸透镜放置,在凸透镜的另一侧的光屏上形成了“上”字的像。那么在如图2-10所示的各图中,此“上”字的像正确的是( )
10.用投影仪投影幻灯片时,想使屏幕上的字大一些,可采用的方法是( )
A.使投影仪远离屏幕,同时将镜头移近胶片一些
B.使投影仪靠近屏幕,同时将镜头远离胶片一些
C.只需将投影仪远离屏幕
D.只需将投影仪靠近屏幕
11.在“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当蜡烛远离凸透镜移动一倍焦距的距离后,蜡烛通过凸透镜成放大、倒立的实像,则蜡烛原来通过凸透镜所成的像一定是( )
A.放大正立的 B.放大倒立的 C.缩小正立的 D.缩小倒立的
12.小舜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突然想到,若将透镜的下半部用纸遮住,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呢 小文说:在屏上可能只得到物体上半部分的像。小武说:能得到不清晰的完整的像。小舜则认为可以得到物体完整的像,但亮度减弱了。究竟谁说得对呢,他们通过实验得到了正确的答案。
(1)小舜、小文、小武在这个探究过程中体现了哪几个科学探究过程
(2)你认为谁的答案是正确的
13.削冰取火--------冰透镜:我国西汉《淮南万毕术》中记载:“削冰命圆,举以向日,以艾承其影,则得火。”冰遇阳光会融化,冰透镜对着太阳却能聚光使艾绒着火。利用家中的条件,试着做一个冰透镜,检验上面的说法,并回答下面时问题:
(1)冰透镜实际上是用冰制成的__________透镜,你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__。(2)冰遇火会融化,冰透镜对着太阳却可以取火,为什么
初中科学八年级(下)助学稿
主备人 陈莉 审核人____黄立荣
班级 学号 姓名__________
第2章§2.4视觉(第一课时)
一 、学习目标:
1、通过模型和图片的观察,理解人的眼睛构造特点与功能的关系。
2、了解人的视觉怎样形成
二、课前预习:
1、瞳孔的周围有__________,它由________构成,能根据光线的强弱随时调节中央______________。当光线强时,虹膜扩张,瞳孔__________;当光线弱时,虹膜收缩,瞳孔____________。
2、当我们看远处的物体时,眼睛周围的肌肉收缩,晶状体的凸度__________,相当凸透镜的焦距________,远处物体的光线就正好聚焦在___________上。形成物体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像。
3、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能接受到物体的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的信息转换为可在视神经中传输的信息,通过__________把这些信息传入脑中,再通过大脑的整合作用,使我们形成视觉。
三、课内导学:
认识眼球的结构(演示眼球的模型或展示眼球的图片)
能指出眼球中的瞳孔、虹膜、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视神经。
1、活动:观察同桌同学的虹膜
(1)虹膜在 ________ 周围,由_______构成。不同肤色的人颜色是不同的,你同学的虹膜颜色是__________。
(2)观察:用手电筒照射右眼,右眼的瞳孔有什么变化?
2、阅读课本P35,思考:为什么我们的眼既能看见近处的物体,又能看到远处的物体呢?
3、人的视觉形成:外界物体发射来的光线经瞳孔进入眼球内部,再经过晶状体的折射,穿过玻璃体,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物像,物像刺激了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感光细胞产生神经冲动,沿着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在视觉中枢形成视觉。形成物像的部位_____________;形成视觉的部位______________。
4、阅读视网膜上的倒像
出生的婴儿睁眼看到的物体是正的还是倒的?____________________
5、活动:验证盲点的存在
阅读小资料:神奇的眼
5、活动:用单眼和双眼观察并讲解感觉为何不一样。
四、当堂训练:
1.我们的眼睛既能在明亮的阳光下看清物体,也能在较暗的地方看清物体,这是因为瞳孔大小是能随时调节的,对瞳孔调节的是 ( )
A.晶状体 B.角膜 C.虹膜 D.玻璃体
2.视网膜上分布有许多感光细胞,感光细胞最为敏感的是 ( )
A.只是光信息 B.只是颜色信息
C.物体大小的信息 D.光亮度和颜色信息
3.下列关于盲点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盲点是视神经与视网膜的结合处 B.盲点是没有视神经的地方
C.盲点在人看不到的物体上 D.只有盲人才有盲点
4.要使眼睛看到物体,则( )
A.这个物体必须是光源 B.这个物体一定在发光
C.肯定有光由物体进入人眼 D.物体肯定在反射太阳光
5.观察图2-12眼球的结构,填写各部分名称。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E.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学后反思
1、人的视觉形成:外界物体发射来的光线经______进入眼球内部,再经过_________的折射,穿过玻璃体,在____________上形成清晰的物像,物像刺激了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感光细胞产生神经冲动,沿着__________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在视觉中枢形成视觉。
2、人既能看远物也能看近物,是因为晶状体的凸度会改变,看远物时,晶状体凸度_______,
看近物时,晶状体凸度_______。
六、课后作业:
1.眼睛好像一架照相机,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 一个__________ ,它把来自物体的光会聚在___________,形成物体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像。2.瞳孔的周围有___________,它由_______构成,能根据光线的强弱随时调节中央_________。当光线强时,虹膜扩张,瞳孔____________;当光线弱时,虹膜收缩,瞳孔____________。3.物体在人眼的视网膜上所成的像是_________立的(填“正”或“倒”)。4.当我们看远处的物体时,眼睛周围的肌肉收缩,晶状体的凸度_________,相当于凸透镜的焦距变__________(填“长”或“短”)。5.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把它接受到的物体的光亮度和颜色的_____________转换为可在视神经中传输的___________,通过视神经把这些_________传入大脑,再通过大脑的整合作用,使我们形成____________。聋哑人和盲人由于失去听觉和视觉,所以只能用手势语言和触摸方式来接受______________。6.眼球中的晶状体与周围的肌肉相连,根据肌肉的收缩程度,晶状体的凸度会改变,当先看远物再看近物时,晶状体的凸度变化是 ( )
A.不变 B.变大 C.变小 D.不能确定
7.用单眼和双眼分别数图2-13框内的黑点,并用笔尖碰触黑点,把你的感受写下来。
8.验证盲点的存在:按图2一14闭上你的左眼,用右眼凝视图中的“X”字母左右移动眼睛的位置,你可以发现右侧白色的大圆从你的视野中消失。用直尺粗略测出盲点到
眼睛的距离__________________。你能对所进行的实验提出两个问题吗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观察颜色:
(1)用红颜料把
右边的方框
涂成红色;
(2)用眼睛凝视它60秒,在这过程中不要移动或眨眼睛;
(3)现在凝视一张白纸;
(4)感受:你看白纸时看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看到 的颜色和刚才的颜色有怎样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能用一句话把刚才的感受总结出来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用一张纸卷一个圆筒,把一端放在右眼前,将左手放在圆筒外端的左侧,手掌正对双眼,睁开双眼看远处的物体,试画出你所看到的现象。你认为造成这种视觉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初中科学八年级(下)助学稿
主备人 陈莉 审核人__黄立荣
班级 学号 姓名__________
第2章§2.4视觉(第二课时)
一 、学习目标:
1、理解近视眼、远视眼形成的光学原理及其矫正原理
2、增强用眼卫生的意识和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
二、课前预习:
1、近视眼所表现出来的现象是什么?
2、通常又用什么方法来矫正?
3、近视眼镜是凸透镜还是凹透镜?
4、近视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来自远处物体的光线聚焦在视网膜前使物像模糊不清。5、远视眼应配戴_____________来矫正。
三.课内导学:
(一)、校对课前预习中的1、2、3.
(二)、近视眼及其矫正
活动:模拟近视眼的实验。用凸透镜代表眼的晶状体,光屏看作是视网膜,在凸透镜的前方放置近视眼镜,把蜡烛放在凸透镜的两倍焦距之外,调整光屏和透镜之间的距离,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此时代表近视患者戴上眼镜看清了远处的烛焰
1、记录此时透镜到光屏的距离s1=____________
2、取下近视眼镜后,观察光屏上像_______________
3、移动光屏使光屏上的像清晰,记录此时透镜到光屏的距离s2=____________
4、比较s1___________s2
结论:近视患者看不清远处的物体是因为经过晶状体调节后,远处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的___________(前/后)方,其眼的缺陷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_________________ 来矫正。
近视眼的矫正
(三)、远视眼及其矫正
远视眼的缺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矫正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远视眼的矫正
(四)、聋哑人和盲人的信息接收
聋哑人通过_______________接受信息,盲人通过 _______________ 接收信息。
(五)、阅读动物的眼
四、当堂训练:
1、下列四幅图,分别表示远视成像情况和矫正做法的是 ( B )
2、人的眼睛像一架神奇的照相机,外界物体在视网膜上所成的像是___________的实像
(选填“正立”或“倒立”)。
3、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能把接收到的物体的 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的信息转换为可在视神经中传输的信息,通过__________,把这些信息传入___________中,再经过大脑的整合作用,使我们形成视觉。
4、填眼球结构图:
(1)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
5、患近视眼的同学应佩带________(填“凸”或“”)透镜凹制成的眼镜。
6、近视眼是指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使远方某点的光
会聚在视网膜的__________面 (填“”或“后”),而远
视眼则正好相反。所以,近视眼应用___________进行矫正,
远视眼应用___________进行矫正。五、学后反思
1、近视眼的缺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配戴______________矫正
2、远视眼的缺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配戴______________矫正
五、学后反思
六、课后作业:
1.人眼晶状体的调节,如图2-11所示。在A、B、C、D四种光路中,描述正常眼的成像情况的是__________;描述近视眼的成像情况的是__________;描述远视眼的成像情况的是________。
2.小舜同学制作了一个眼球模型如图2-12所示,模型中凸透镜
相当于晶状体,烧瓶的后壁相当于视网膜,烧瓶里放入透明液
体表示玻璃体,则图示表示的眼球模型和应采取的矫正措施
分别是( )
A.近视眼模型,用凸透镜矫正
B.远视眼模型,用凹透镜矫正
C.近视眼模型,用凹透镜矫正
D.远视眼模型,用凸透镜矫正
3·如图2-13所示,近视眼是________,应戴____________镜;远视眼是___________,应戴_____________镜。
4.眼球折光系统的成像原理类似于( )
A.放大镜 B.投影仪 C.照相机 D.平面镜
5.动物的眼经历了由__________ 到___________的进化过程,它们都有与各自环境的适应性, 这种适应性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果。
6.眼睛是人与外界环境交流信息的窗口,我们应从哪些方面来保护自己的眼睛
7.老花镜的度数等于它的焦距的倒数乘100,小舜爷爷的老花镜戴着正合适,但不知道 老花镜的度数,你能帮小舜设计一个测老花镜度数的最简单的方法吗
所用器材:
操作步骤:
计算公式:
8.请你调查一下你所在的班级有多少同学患近视,近视学生的比例是多少 调查一下你所在学校八年级一个班近视学生的比例是多少 七年级一个班近视学生的比例是多少 分析学生近视的原因,并提出正确用眼的方法。你能和同学一起给校长写一封信,倡议推广你的方法吗
阅读与思考
9.人类和动物的眼睛很像一架照相机,但眼睛与照相机的不同之处是:人的眼睛是通过调节焦距来获得清晰的像,普通照相机是通过改变像距使像变得清晰。
由眼睛的调节作用所能看清的最远点,叫远点。正常人的远点在极远处。眼睛所能看清最近的点,叫近点。正常人的近点约距眼lOcm。看物体时间较长也不易感到疲劳的距离叫明视距离,正常眼的明视距离为25cm。从眼的光心向物体两端所引的两条直线的夹角叫视角,视角越大,对物体的观察就越清楚。
请同学们根据上述短文回答以下问题:
(1) 人眼能看到的像是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像,眼睛与照相机的不同之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正常眼睛观察距离为_________________最佳距离为_____________。
初中科学八年级(下)助学稿
主备人 黄 军 审核人 黄立荣
班级 学号 姓名
第五节 视觉的延伸(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 通过探究活动掌握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 理解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3. 学会平面镜在生活和技术中的应用。
二、课前预习:
1、回忆光的反射规律:①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________两侧;②________角等于___________角;③____________线、_____________线和____________线在同一平面上。
2、补全下列光路图。
3、当你站在平面镜前时,你在平面镜中能看到自己的像,镜中的你与你本人一样大吗?____________;当你远离平面镜时,镜中的你将会__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请你结合课本中的实验,说说如何才能用实验说明你的观点?
4、你知道哪些地方用到平面镜吗?请举例说明。
三.课内导读:
(一)平面镜成像
1、平面镜的作用:
(1)平面镜可以改变光的_______________;
(2)平面镜可以___________。2、平面镜的成像规律
【探究活动】 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
[问题] 平面镜成像时,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有什么关系?像的位置与物体的位置有什么关系?
[猜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
(1) 如图,将一张方格纸(围棋布)铺在桌面上,以一块玻璃板作为平面镜竖立在纸面上,并与某一横线重合,画出玻璃板所在的位置,做好标记。
(2)将一只棋子放在方格纸上某一纵横线的交叉点上,观察平面镜中棋子的像。
【讨论】 如何确定平面镜所成棋子像的位置?然后进行操作实验,并在方格纸上记录下像所在的位置。
(3)把棋子的位置换到另外一个交叉点上,重复上述步骤,记录下像的位置。
【比较】①棋子像与棋子的大小相等吗?
②棋子的位置与棋子像的位置是否在同一条纵线上?
③棋子到玻璃板的距离和棋子像到平面镜的距离是否相等?
【结论】 通过实验可知,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像和物的大小________________;
(2)像在镜面的___________方,物到镜面的距离与像到镜面的距离__________,
(3)物和像的连线与镜面__________________。
(二)平面镜成像的原理(为什么成像?)
(1)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___________(填“反射”或“折射”);
(2)从A点作出两条光线,作出发射光线进入人眼,此时人眼感觉光线是从镜后的A’点发出的,而实际A’并无光线发出,A’就是A的虚像
【结论】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所成的像是虚像。
(三)利用平面镜成像作图
【利用】①平面镜成像的特点;②反射光线相当于虚像直接发出的光线。
【例题】完成图(1)的光路图
[方法一]:根据光的反射规律
[方法二]:利用平面镜成像作图:①利用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像到镜面的距离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作出点光源S的像S’。②把S’与入射点相连并延长(注意虚实线)
【练一练】根据下图中的两条反射光线作出点光源S的位置。
(四)平面镜的应用:潜望镜
四.当堂训练:
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们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实验时,采用了替代的办法,用_________________替代点燃的蜡烛的像,实验时观察到两者完全重合,此现象表明________________;同时我们把实验物体和它的像用直线连接起来,并比较它们到平面镜的距离,得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论。
3、“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光的现象,如做光学游戏形成的“手影”;民间皮影戏的“皮影”;湖岸景色在水中形成的“倒影”;春游时的“摄影”等。以下列出的“影”与物理知识对应不正确的是( )
A。手影——光的直线传播 B。摄影——凸透镜成像
C.倒影——平面镜成像 D.皮影——光的反射
4、在平面镜中看到一辆汽车里竖直放置的平面镜而去,汽车在平面镜中的像是( )
A。大小不变正立的实像 B。大小不变正立的虚像
C.越来越小的正立的实像 D。越来越小的正立的虚像
5、我们经常提到的像①小孔成像②平面镜成像③放大镜成像④电影银幕上的像 其中( )
A属于实像的是①②③ B属于虚像的是②③
C由于反射而成的像是②④ D 由于折射而成的像是①③④
6、一支铅笔跟水平桌面的夹角为60°,而它在平面镜中的像与铅笔成90°角,那么,平面镜中水平的桌面夹角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
7、某人以0.5m/s的速度远离平面镜,则他在镜中的像以__________m/s的速度_________(填“靠近”或“远离”)人。
8、如图2-17所示,点光源S发出的某条光线经平面镜
M反射后,恰好通过A点。试作出相应的光路图。
9.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的大小,取决于( )
A.镜面的大小 B.观察者的位置 C.物体的大小 D.物体与镜面间的距离
10.检查视力时,眼睛和视力表应相距5m。现将视力表挂在平面镜前2m处,小明从平面镜中看视力表上的符号,则小明离平面镜的距离应是( )
A.2m B.3m C.2.5m D.5m
五、学后反思:
(1)像和物的大小________________;
(2)像在镜面的___________方,物到镜面的距离与像到
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 镜面的距离__________;
(3)物和像的连线与镜面__________________。
(4)平面镜成_______像
2、平面镜的成像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平面镜的应用,例如:_______________。
六、课后作业:
1、物体在平面镜中成____像 ,像和物的大小_____,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_______.
2、某同学身高1.5m,站在竖直的平面镜前1.2m处,平面镜的高度为1.1m,则人的像高是_________m,人到像的距离是___________ m。
3、平面镜所成的像是______像,它能用__________观察,不能在___________成像。
4、在下图中画出物体在平面境中的像。
5、一面平面镜与水平桌面成45°角固定在水平桌面上,如图2-18所示。一小球以1m/s的速度沿桌面向平面镜匀速滚去,则小球在平面镜里的像( )
A.以1m/s的速度做竖直向上的运动 B. 以1m/s的速度做竖直向下的运动
C.以2m/s的速度做竖直向上的运动 D. 以2m/s的速度做竖直向下的运动
6、人站在平面镜前,能看到境内他的全身像和周围景象的像。当人后退时( )
A.他在平面镜中的视野变小,他的像也变小
B.他在平面镜中看到景物的视野范围变大,他的像也变大
C.他在平面镜中的视野变大,像的大小保持不变
D.他在平面镜中的视野变小,观察到的景物减少,他在镜中所成的像保持不变
7、一块平面镜的厚度为d,当人的手指紧贴在镜面时,手指和手指在镜中的像之间的距离是( )
A. B. C. D.0
8、下图画的是一个物体在平面镜中成像的四个图,其中正确的是( A )
9、猴子看见水中的“月亮”,就要去捞,结果什么也没捞到。关于水中的“月亮”离水面的远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月亮”就在水面上 B.和猴子眼睛到水面的距离相等
C.等于井中月的深度 D.和天上月亮到水面的距离相等
10、舞蹈教室有一面非常大的平面镜,如图2-20所示。甲、乙、丙、丁四位学生在教室内排练舞蹈,当老师从外面进入到图示位置时,他能从平面镜中看到的学生是 ( )
A.甲 B.甲、乙 C.乙、丙 D.丁
初中科学七年级(上)助学稿
主备人:王伯君___审稿人:黄立荣
班级:_______ 学号: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2.5 视觉的延伸(二)
(一)学习目标:
1.通过预习和实验了解球面镜的 特点和应用。
2.通过预习和小组讨论了解望远镜的光学结构,能定性说明两个凸透镜之间的关系。
3.通过老师介绍了解显微镜的光学结构,能定性说明显微镜的原理。
4.关注光学技术的发展,领悟光学技术对人类视觉的作用。
5.关注光污染的危害。
(二)课前预习:
1. 人类探究和洞察宇宙需要用到_________________,要了解微观世界需要用到_____________。
2. 天文望远镜分两类:一类是__________________,它的原理是使用____________________个凸透镜,一个靠近人的眼睛的叫_____________镜,另一个叫________________镜;还有一类望远镜叫_________________,它主要是利用______________来聚光的。我们观察物体时,看到物体的大小与人眼的_____________有关。当物体移动时,物体对我们眼的______________加大,因此,能够看清物体。
(三)课内导学:
一.球面镜
1.生活中除了平面镜外还有求球面镜,分为__________和_________。
2.生活中哪些是凸面镜?哪些是凹面镜?它们对光线起什么作用?可以用什么方法证明?((小组讨论,得出结论,可以进行实验)
3.汽车上的观后镜为什么用凸面镜而不用平面镜?
4.小结:凸面镜的成象特点是什么?
二.望远镜和显微镜
通过P44活动了解
1.折射式望远镜的主要结构有哪些?原理是什么?缺陷有哪些?
2.反射式望远镜的优点是什么?
3.观察P45图2.5.13显微镜的光学结构,讨论显微镜的主要结构是什么?
4.显微镜的制作原理是什么?
5.阅读P45光污染,回答什么是光污染?
(四)当堂训练:
1. 显微镜的目镜和物镜相当于两个不同焦距的______________,某显微镜目镜有10×、20×,物镜有40×、80×,则此显微镜的最大放大倍数是_______________。
2. 显微镜的结构图(图2-14),填各部分名称。
1____________;2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5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_。
3.科学家把天文望远镜安装在大气层外,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使用显微镜时,被观察的物体经过___________次放大,第一次放大与____________原理相同,说明被观察物体应放在物镜的___________________之间,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像;第二次放大与______________原理相同,成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像。
5.使用望远镜时,物镜的作用与_____________原理相同,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像;目镜的作用和___________原理相同,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像。
6.下列关于天文望远镜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让更多的光射入物镜中 B.力求把物镜的口径加大
C.采用焦距很大的凸透镜作物镜 D.增大观察的视角
(五)学后反思:
1.了解球面镜的特点。
2.了解望远镜和显微镜的原理
3.关注社会中各种光污染的危害
六、课后作业:
1.“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光的现象,如做光学游戏形成的“手影”;民间皮影戏的“皮影”;湖岸景色在水中形成的“倒影”;春游时的“摄影”等。以下列出的“影”与物理知识对应不正确的是( )
A.手影——光的直线传播 B.摄影——凸透镜成像
C.倒影——平面镜成像 D.皮影——光的反射
2.在平面镜中看到一辆汽车里竖直放置的平面镜而去,汽车在平面镜中的像是( )
A。大小不变正立的实像 B。大小不变正立的虚像
C.越来越小的正立的实像 D。越来越小的正立的虚像
3.我们经常提到的像①小孔成像②平面镜成像③放大镜成像④电影银幕上的像 其中( )
A属于实像的是123 B属于虚像的是23
C由于反射而成的像是24 D 由于折射而成的像是134
4。物体在平面镜中像的大小决定于 ( )
A物体到镜面的距离 B平面镜的大小 C物体的大小 D观察者的位置
5.如图是研究平面镜成像的试验装置。某同学按下列步骤进行操作:
⑴将一款玻璃板竖直架在一把直尺上面 ⑵取两支长短、粗细相同的蜡烛,点燃其中的一支放在玻璃板前的直尺上,可以看到玻璃板后出现蜡烛的像 ⑶把另一支未点燃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至看上去它跟像完全重合 ⑷在直尺上记录点燃的蜡烛在玻璃板的距离和未点燃的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改变物距,重做上面的实验。其中根据步骤③可得到的结论是
A像的大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
B 像和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C 物体在平面镜里成的像是虚像
D 像到镜面的距离等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
二。简答题
6.物体在平面镜中成____像,像和物的大小_____,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_______.
7.折射式双筒望远物镜的作用是使远处的物体在________成实像,再通过目镜的_______作用,使我们观察的____加大,从而看清物体.
8.反射式天文望远镜,主要是利用______来聚光,目前最大的反射式天文望远镜口径有_____米,通过本领强,有利于观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天体。
9.显微镜主要用于观察_______的物体,天文望远镜用于观察__________的物体,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发明与发展,大大地________人的视野。
10.填显微镜结构名称
(1)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
11.使用显微镜时,如物镜40倍,目镜用10倍,则放大_______倍.比较40倍的物镜与12.5倍的物镜,焦距较大的是________.
三.分析题
12.请在右图中根据光的反射原理作出平面镜前的箭头在平面镜中的像
13.平面镜有哪些用途 在生活和生产中哪些地方用到平面镜
2.1 形成视觉的条件,光的反射(第一课时)答案
课内导学:
探究1:1发光 不发光2不能看到挡板后面的物体3.箱内没有光,无法看到后面的物体
探究2:光的传播线路发生改变,而且随光束的方向变化而变化
例1 C 例3 逆 5 例4 B
当堂训练:
2 C 3 C 4 100 5 发光 反射光 光传播 眼睛
6.反射 遵守 7同种 不改变 可逆
课后作业:1 C 2 A 3 D 4 A 5 D 6 A 7 B
8 AO I BO r 变小 60 60 120
第二节 光的折射答案
课前预习:1。反射、折射2。入射光线、法线、法线、小于、增大、0
课内导学: 活动1: 向上 不是 笔直的 活动2:不变 是 靠近
例1:D 例2:B
当堂训练:1反射、折射 2入射光线、法线、法线、小于、增大、0
3A 4B 5 GC HD HB ∠EHD ∠AHB
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
2.60° 48° 上 下 3.光的折射 高 光的折射
4.折射 虚像 水中射到空气中 偏离 浅 5.折射 反射
6.D 7.A 8.C 9.C 10.B. 11A
12.不是 高于 折射 高于 13.D 14B 15不是 .2
16第一次:靠近法线。第二次:偏离法线
倒水后发生折射,硬币反射的光在界面处折射,折射光线偏离法线,人沿着折射光的方向看就看到了硬币,感觉到硬币位置升高了
凸透镜 中间厚、边缘薄 具有会聚作用
凹透镜 中间薄、边缘厚 具有发散作用
五.课后作业:
第二章第三节 眼、凸透镜成像(第1课时)答案
课前预习:1.会聚、焦点2.厚、薄、会聚、薄、厚、发散
课内导学:
3.中间薄边缘厚对光有 发散作用
4.中间厚边缘薄对光有 会聚作用
5.瞳孔相当于照相机上的光圈,晶状体相当于照相机上的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照相机上的胶片。
当堂训练:1. B 2.B 3.A 4.D 5.A 6.90% 7.平行光、更发散
8.感光、光、视神经、大脑 9.会聚、发散 10. 球形的暗箱、凸透镜
课后作业:1C 4. 焦点、焦距、2 5.凸、凹 6.焦点 7C
9. 1.通过观察,中间厚边缘薄的是凸透镜
2.能使太阳光会聚的是凸透镜
3.用光屏能承接到实像的是凸透镜
4.可以作为放大镜使用的是凸透镜
10.用放大镜聚光取火。或用岩石撞击取火
11.凸透镜越厚,焦距越短
五.课后作业
第三节 眼、凸透镜成像(第2课时)答案
课前预习:
1.(<) 2.(放大、虚) 3.(在一条高度上) 4.(反射、折射)
课内导学:实验:(凸透镜的焦距)(物体到透镜的距离)
(凸透镜成像的特点与哪些因素有关)
当堂训练: 1C 2 A 3D 4C 5D
6.(u>2f 缩小倒立实像 u7. (物距、像距)(它们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
(变小 变小) (u8. 能成像,像比原来暗一些。
课后作业:2.b d
3.(凸透镜、倒立缩小的实像) 4.(倒立、等大)
5.(平面镜 将光反射到光屏上、凸透镜、将幻灯片成放大的实像
6.D 7.D 8.A 9.B 10.A 11.A
12.提出问题-----猜想------进行实验---得出结论
小舜
13.(凸透镜、会聚太阳光)
冰透镜是一个凸透镜,它对光线起到会聚作用;太阳光近似于平行光线,会被会聚到一点上,这一点具有极高的温度,可以引燃一些易燃物;取火。
§2.4视觉(第一课时)答案
课前预习:
1.虹膜 肌肉 瞳孔 缩小 放大
2.减小 变长 视网膜 倒立缩小的实像
3.光亮度 颜色 视神经
课内导学:
1、活动:1.瞳孔 肌肉 黒色 右眼瞳孔缩小
2.这是因为眼的晶状体的凸度会改变,看远物时,晶状体凸度变小,看近物时,晶状体凸度3.变大 4倒立 5视网膜 大脑
当堂训练: 1. C 2. B 3. A 4. D
5. 晶状体 瞳孔 视网膜 玻璃体 虹膜
学后反思: 1.(瞳孔 晶状体 视网膜 视神经) 2. 变小 变大
课后作业: 1.凸透镜 胶片 倒立缩小实像
2.虹膜 肌肉 瞳孔的大小 变大 缩小
3.倒 4.减小 长
5.信息 信息 信息 视觉 信息 6C
7.单眼很困难的碰触黑点,双眼很轻松
§2.4视觉(第二课时)答案
课前预习: 1.凸透镜 2.戴凹透镜的眼镜 3.凹透镜
4.晶状体曲度过大 眼球前后径过长 5. 看不清远处的景物
课内导学: (略)
当堂训练:1.B 2.倒立 3.凹透镜 凸透镜
4.晶状体 视网膜 玻璃体 视神经
5.凹 6.前 光亮度 颜色 视神经 大脑
课后作业:1. A D B 2. C 3. 甲 凹透镜 乙 凸透镜
4.C 5. 简单 复杂 自然选择 不断进化
9. 倒立缩小实像 人眼是通过调节焦距来获得清晰的像 ,照相机是通过改变像距使像变得清晰的 10cm到远处 25cm
第五节 视觉的延伸(第一课时)答案
课内导读: 1.传播方向 成像
当堂训练:
2. 未点燃的蜡烛 物像等大 像和物的连线和镜面垂直,它们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3 .D 4. B 5.B 6. 75或15 7. 0.5 远离 9.C 10. B
课后作业: 1 虚 眼 光屏 2.1.5 2.4 3. 虚 相等 垂直
5 .B 6. D 7 A 8 A 9 D 10 D 11 A
§2。5 视觉的延伸(二)答案
课前预习:1.望远镜,显微镜
2.视角,视角 折射式望远镜,两,目镜,物镜,反射式望远镜,凹面镜
课内导学:1. 凸面镜,凹面镜 3凸面镜
二.望远镜和显微镜:
结构:由两个焦距不同的凸透镜组成,目镜的焦距短,物镜的焦距长,物镜的焦点和目镜的焦点重合
原理:远处的星体通过物镜成像在焦点以外靠近目镜焦点的地方,再通过目镜的放大作用使观察的视角得到放大,从而看清远处物体的像
缺陷:投机口径不能很大,聚合能力有限
2.反射式望远镜的优点:
口径大,通光本领强,更有利于观测遥远深处暗物的天体
当堂训练:1. 凸透镜,160
3. 防止大气层的干扰,增加通光性有利于观测宇宙遥远深处暗物的天体
4. 2,幻灯机,1倍焦距到2倍焦距间,倒立放大的实像,放大镜,正立放大的虚
5. 照相机,倒立缩小的实像,幻灯机,倒立放大的实像 6 A
课后作业:1 D 2 B 3 B 4 C 5 A
6. .虚,相等垂直 7. 焦点附近,放大,像
8 凹面镜,10,遥远深处暗物的天体
9. 微小,庞大,扩大
10. 目镜 粗准焦螺旋 细准焦螺旋 物镜 载物台 反光镜
11. 400,后者
i
r
30
40
60
A
B
图(1)
①
②
甲
丁
老师
丙
乙
1
3
2
4
5
6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