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和视觉(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

文档属性

名称 眼和视觉(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434.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09-02-17 19:05:00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绍兴市马山镇中学科学组集体备课预案
七年级下册 执笔人:屠小琴 施教教师: 总第 课时
课题名称:眼和视觉(二)
知识与技能目标:能通过实验研究凸透镜成象的规律,并了解规律在生活中的运用。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凸透镜成像实验培养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能力、总结归纳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在生产、生活和社会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凸透镜成象规律、透镜的应用。
教学难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
实验器材:小黑板、光具座、蜡烛、火柴等
教学过程: 备课组意见记录及个性化备案
1、复习引入:师:我们已经学过两种透镜,你怎样判断一个透镜是否是凸透镜呢?生:可以用手摸,中间厚,边缘薄师:请看图,你能说出有关凸透镜的名词吗?生:光心(透镜的中心称为光心O)生:焦点(平行光经凸透镜会聚的点称为凸透镜的焦点, F左右各一个),生:主光轴(过焦点和光心的直线叫主光轴)生: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称为焦距f)师:我们把焦点的位置成为一倍焦距处师:如果焦距是15cm,在主光轴上离光心30厘米处我们可以叫做什么呢?生:两倍焦距处师:两倍焦距处,我们就用2F表示,左右各一个。我们用2f表示两倍焦距2、引入新课:师:平面镜能成像,凸透镜能成像吗?如果能,所成的像有什么特点呢?(教师手举放大镜示意)学生活动一:手拿凸透镜看书上的字生:字变大了,成正立、放大的像,师:凸透镜只能成放大、正立的像吗?生:不一定。照相机所成的像是缩小的像。师:凸透镜所成的像有时放大有时缩小,有时正立有时倒立,凸透镜成像到底有什么规律呢?我们一起通过自己实验来探究一下。老师出示光具座并介绍(重点:光具座上的刻度、光屏;光具座上的物体、透镜、光屏都是可以移动的)、蜡烛,凸透镜f=10cm。教师分配任务:全班分成四个大组,每个大组一个独立的任务,分别为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放大的像,缩小的像,倒立的像,正立的像。师:我们把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称为物距,用字母u表示,那么像到透镜的距离可以称为什么呢?生:象距师:象距我们可以用字母v表示师:同学们完成任务后请记录此时的物距和象距。教师出示小黑板数据记录表格组 别任务物距u(cm)象距v(cm)AB缩小组成缩小的像123放大组成放大的像123倒立组成倒立的像123正立组成正立的像123师:完成你的任务后,把你组的数据记录在小黑板上。学生开始动手实验,教师巡视提醒注意:在光具座上从左向右依次放好蜡烛、凸透镜的光屏,并要使三者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使像呈现在光屏的中央)(正立组同学始终无法在光屏上得到正立的像。教师要求其他三组同学也来试一试,同样也无法完成。)师:看来,我们无法在光屏上得到正立的像,那么把光屏拿掉,通过透镜同学们能不能得到正立的像呢?在蜡烛的同侧看到一个放大的正立像。记录此时的物距,但象距无法测量。师:我们把这种能光屏接收的像称为实像,把不能用光屏接收的像称为虚像,正立的像无法用光屏接收,这是什么像?生:虚像师:刚才我们前三组同学都在光屏上找了的所要求的像,这些都是什么像?生:实像师:它们有什么规律吗?生:正立的像是虚像,无法用光屏接收生:实像可能是放大的,也可能缩小,但都是倒立的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实验,每组同学都得到了一组数据,请同学们小组合作讨论一下凸透镜所成的像与物距应该有些什么规律呢? 生:倒立时物距大,正立时物距小,生:缩小时物距大,放大时物距小师:还有补充吗?生:我们发现成缩小像时,物距都要比20cm大,生:成放大像时,物距比20cm小,比10cm要大。师:还记得吗,我们实验的凸透镜焦距是多少?生:10cm师:两倍焦距呢?生:20cm师:同学们能不能在结论中把它们说进去呢?生:当物距比两倍焦距大时,像是缩小的、倒立的,是实像生:当物距在一倍焦距和两倍焦距之间时,像是放大的、倒立的,也是实像生:当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时,像是正立的、放大的,是虚像师:我们如果用符号表示物距的话,我们可以把同学们归纳的结论表示如下(1)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当f〈u〈2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3)当u教学反思: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绍兴市马山镇中学科学组集体备课预案
七年级下册 执笔人:屠小琴 施教教师: 总第 课时
课题名称:眼和视觉(一)
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观察了解透镜及其分类,知道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2、学会画凸透镜和凹透镜特殊的光线及光路图。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凸/凹透镜的结构特点,归纳他们的特点,并通过练习作图,养成良好的作图习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进一步体会凸/凹透镜结构与凸/凹透镜功能相适应的基本理念。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凸/凹透镜的结构特点,凸/凹透镜特殊光线的要求
教学难点:凸/凹透镜特殊光线的要求
实验器材:凸透镜、凹透镜、尺
教学过程: 备课组意见记录及个性化备案
引入新课在上节课的实验中,我们把一根筷子插入水中,通过仔细的观察,看到了很多的现象。请同学回顾一下,你从水面上方看,从烧杯的侧面水平看,分别看到怎样的现象?看到水中部分比水上部分粗,也就是水中部分被放大了,这杯水相当于一个放大镜。(二)进行新课1.透镜 出示放大镜:它是透明的,所以叫做透镜。常见的光学仪器有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等,望远镜.显微镜内部都有透镜。出示各种透镜,请学生对它们进行分类。我们把中间比边缘厚的透镜叫凸透镜;中间比边缘薄的透镜叫凹透镜。透镜不一定是由玻璃制成的,可以由一切透明的物质制成,比如塑料、水、冰等。让学生观察自己戴的近视眼镜是哪一种镜。(凹透镜)这些透镜有什么作用呢?2、透镜的作用你能通过实验的方法说明凸透镜与凹透镜有不同的功能吗?凸透镜的作用:学生实验1:让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拿一张白纸在它的另一侧来回移动,直到纸上的光斑变的最小、最亮。学生实验2:再做上面的实验,纸上还能得到最小最亮的光斑吗?(1)凸透镜对光线起会聚作用,也叫会聚透镜。介绍:焦点:凸透镜能将平行光线会聚一点,这点叫做凸透镜的焦点。(有两个实焦点)透镜的光心与主轴:透镜的中心叫光心O;通过透镜两边圆心的直线O1O2。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用f表示。想一想:根据光路的可逆性从凸透镜焦点处发出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光线将会 结论:从凸透镜焦点处发出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射出将两幅图进行对比,启发学生理解凸透镜的会聚作用不是看折射光线是否相交,而是体现在凸透镜使光线互相“靠近”了。凸透镜的作用:演示:用激光演示器演示凹透镜使光线变得发散。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后变得发散,因此凹透镜也叫发散透镜由光路可逆原理可知,射向凹透镜对方焦点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将平行于主光轴射出。指出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体现在凹透镜使光线互相“远离”了。如果原来的入射光线能相交,那么经过凹透镜的折射将延迟相交。3、透镜的作图:学生作图练习: 1)平行光通过凸透镜、凹透镜后的光线;2)经过焦点后的光线通过凸透镜、凹透镜的光路;3)在虚线处填上适当的透镜。 课堂小结: 形状:中央厚边缘薄的透镜 凸透镜 作用: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 光路图:(略)透镜 形状:中央薄边缘厚的透镜 凹透镜 作用: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 光路图:(略)课后拓展:1、讨论:能不能用冰和阳光来取火?2、在如图甲、乙所示的虚线方框内各放置一个透镜,发光点S发出的两束光通过透镜前后的方向如图所示,则( ) ?A.甲为凹透镜,乙为凸透镜 ?B.甲、乙都为凸透镜
 ?C.甲为凸透镜,乙为凹透镜 ?D.甲、乙都为凹透镜
教学反思:
F
F
F
F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绍兴市马山镇中学科学组集体备课预案
七年级下册 执笔人:屠小琴 施教教师: 总第 课时
课题名称:眼和视觉(三)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眼球的结构及各部分的功能,能说出视觉的形成过程;
2、了解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并知道近视和远视的矫正方法
3、树立保护眼睛和用眼卫生的意识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眼球模型、观察同桌的眼睛培养的观察能力;通过对眼睛各个部分的作用的分析培养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保护眼睛和用眼卫生的意识。
教学重点: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方法
教学难点:视觉的形成
实验器材:眼球结构模型
教学过程: 备课组意见记录及个性化备案
眼的结构:师:眼是我们重要的感觉器官。据统计,大脑中约有90%的信息来自于眼。你知道眼是如何看见物体的呢?先让我们学习眼的有关知识。活动一:观察同桌同学的眼睛,你能看到哪些部位 :眼睑、睫毛、巩膜、瞳孔、虹膜、泪腺管(不同肤色的人虹膜的颜色不同。)用手电照射右眼,虹膜和瞳孔,观察瞳孔有什么变化?瞳孔有什么作用?结论:在光亮的环境里,瞳孔能控制进入眼睛的光线的多少。虹膜的作用是调节瞳孔的大小。眼的主要部分是眼球,解剖眼球模型:分析眼的各结构的名称。(角膜、瞳孔、晶状体、虹膜、玻璃体、巩膜、视网膜、房水等)二、视觉的形成:你知道眼睛是如何看到物体的 回忆照相机成像的原理,眼睛是一个最好的天然照相机。折光系统: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相当于光屏1、为什么无论较近还是较远的物体,正常人都能看清?(晶状体的曲度由睫状肌的收缩和舒张进行调节,从而改变整个折光系统的焦距f)2、当一个人从低头看书到抬头望向远方时,他的晶状体曲度如何变化?3、看近处物体时,眼球处于疲劳状态还是放松状态?视网膜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孩子刚出生的时候,看上去都是倒像,6个月后就适应了!)回忆嗅觉的形成过程,说说视觉是怎样形成的:进入眼球内的光线,经过折光系统后在视网膜上形成物像,同时感光细胞受到光线的刺激产生兴奋,神经冲动沿着视神经传到大脑,在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形成视觉。三、人类视觉上的限制虽然眼能接受许多信息,可是我们的视觉仍然存在一定的限制。谁能说一说我们的视觉存在哪些缺陷?请几位学生说说。(近视眼一定距离外就看不到东西,还有远视、散光、色盲等。)这种限制有的是人为造成的,有的是每个人都存在的,有的是遗传的。我们来做二个实验亲身体验一下我们的视觉限制。(一)正常眼的限制同桌同学配合进行测量实 验:(1)将课本放在桌上,凝视这一页上的任意一个字。慢慢将眼移近,直至字体开始看不清楚为止。请同桌帮你用尺量一下这时你的眼与课本的距离。这便是你眼睛的近点,近点是 厘米。戴眼镜的同学则将眼镜取下做同样的实验,近点是 厘米。 我们来看看戴眼镜的同学和不戴眼镜的同学的近点有什么区别 (2)请同桌帮你拿起课本,凝视同一个字,同桌慢慢将书本远离你,直至你觉得这字开始看不清楚为止。这时量一下你与课本间的距离,这就是你的眼具有分辨力的最远距离是 厘米。戴眼镜的同学将眼镜取下做同样实验,具有分辨力的最远距离是 厘米。 我们再来看看戴眼镜的同学和不戴眼镜的同学的远点有什么区别 小 结:由以上两个实验,我们可以知道正常眼的视觉限制是怎样的 (人的眼睛看不到太远的或太近的物体)(3)竖直拿起课本,置于距双眼30厘米处,看书上的加号和圆点。 遮掩你的左眼,右手拿着课本,用右眼凝视左边的加号,你的右眼仍能看见右边的圆点吗?继续用右眼凝视加号,慢慢地移近课本,你发现了什么?当课本移到某一距离时,右边的圆点 (消失,仍然存在);把课本再向前移动时,圆点 (消失,重现)。现在遮掩右眼,改用左眼凝视右边的圆点,然后慢慢移近课本,你有发现了什么?小 结:由实验3说明了视网膜上存在无感光细胞的部位吗 我们把它称为盲点。盲点是视神经在视网膜上穿过的地方,无感光细胞(二)近视 请近视的同学说说近视眼看物体的特点。近视是怎么形成的 学生讨论说一说,(可能说到用眼过度,坐姿不正等。)这些不好的习惯会直接造成眼球什么样的变化 学生讨论。(近视的原因主要是眼球的前后径过长或晶状体曲度过大,使来自远处物体的光线聚焦在视网膜前使物象模糊不清。) 我们大部分同学戴的眼镜是近视眼镜,就是用来矫正视力的,它是哪种透镜?如何起到矫正视力的作用?简单介绍。(三)远视远视眼看物体的特点。(能看清远处的物体,看不清近处的物体)以近视为对照讲解远视的原因及其矫正。(四)色盲 拿一些辨色卡,请学生认一认,说一说色盲。讨论为什么色盲者不可以担任驾驶或其他需要辨别颜色能力的工作?五、爱护眼睛,保护视力 学生在小学时已有这方面的知识,讨论如何保护视力? 光线须充足:光线要充足舒适,光线太弱而因字体看不清就会越看越近。阅读时间勿太长:无论做功课或看电视,时间不可太长,以每三十分钟休息片刻为佳。多做户外运动:经常眺望远外放松眼肌,防止近视,向大自然多接触青山绿野,有益于眼睛的健康。营养摄取应均衡:不可偏食,应特别注意维生素B类(胚芽米、麦片酵母)之摄取。坐姿要端正:不可弯腰驼背,越靠近或趴着做功课易造成睫状肌紧张过度,进而造成近视。睡眠不可太少,作息有规律:睡眠不足身体容易疲劳,易造成假性近视。 小结:略课外作业:1、眼球的折光系统由( )(A)角膜、虹膜、瞳孔和晶状体组成(B)角膜、瞳孔、晶状体和玻璃体组成(C)角膜、瞳孔、房水、晶状体组成(D)角膜、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组成2、我们通常说的蓝眼睛是指人的眼球中( )(A)角膜是蓝色的(B)虹膜是蓝色的(C)晶状体是蓝色的(D)玻璃体是蓝色的3、人眼相当于凸透镜,当人观察物体时,物体在视网膜上形成的像是( )A 正立缩小的虚象B 正立缩小的实象C 倒立缩小的虚象D 倒立缩小的实象4、在眼球中,感受光线刺激的感受器位于( )A 角膜 B 晶状体 C 视网膜 D 脉络膜5、在视神经中,传导的神经冲动来自( )A、感光细胞 B、晶状体 C、视网膜 D、视觉中枢6、人的视觉形成是在( )A、视网膜 B、眼球 C、脊髓 D 大脑皮层
教学反思:
一、眼 的 结 构
眼 球
(主要)
附属结构:眼肌、眼睑、结膜、泪腺管
内容物:
眼球壁
晶状体、房水、玻璃体
外膜
中膜
内膜:
角膜:透明
巩膜:白色、坚固
睫状体:调节晶状体曲度
虹膜:中有瞳孔
视网膜、有感光细胞
眼的折光系统:角膜
房水
晶状体
玻璃体
脉络膜:营养、吸收阳光
正常眼
近视眼
近视眼矫正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