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难探索与建设成就》同步练习
基础题
一、选择题
1.新中国经历了若干历史时期,以下历史时期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 巩固新生政权--初建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探索—改革开放
B. 初建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探索—改革开放—巩固新生政权
C. 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探索—改革开放—巩固新生政权-初建社会主义
D. 改革开放—巩固新生政权--初建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探索
2.“一铲能铲千层岭,一担能挑两座山,一炮能翻万丈崖,一钻能通九道湾。两只巨手提江河,霎时挂在高山尖。”这首民谣创作的时代背景应是( )2·1·c·n·j·y
A. 土地改革 B. 农业合作化高潮
C. “大跃进”运动 D.三大改造
3.“兰考有民谣,盛赞好书记,故道黄河东流去,留下一片黄沙地。党为了咱除‘三害’,派来了好书记……你永远活在俺心里。”民谣中的好书记指的是( )
A. 邓稼先 B. 焦裕禄 C. 雷锋 D. 邓小平
4.在我国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时期,广大人民和干部中涌现出大批先进人物,如王进喜、邓稼先、焦裕禄等,他们分别被誉为(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A. 铁人、两弹元勋、党的好干部 B. 党的好干部、两弹元勋、铁人
C. 党的好干部、铁人、人民公仆 D. 人民公仆、党的好干部、两弹元勋
5.在学习和研究历史的过程中,我们往往要对众多的历史事件、历史要素进行关联分析.下列史实之间具有因果关系的是( )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①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 ②抗美援朝--人民政权巩固
③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④大跃进运动--新中国第一部宪法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能力题
一、选择题
1.比较“大跃进”运动和“文化大革命”,相同点是( )
A. 都反映了广大群众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的迫切愿望
B. 都是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
C. 都说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充满艰辛
D. 都是对民主和法制的严重践踏
2.新中国成立以来,广大人民和干部中涌现出大批先进人物。下列人物与荣誉称号搭配不正确的是( )【出处:21教育名师】
A. “铁人”——雷锋 B. “两弹元勋”——邓稼先
C. “党的好干部”——焦裕禄 D.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3.曾有报刊不切实际地宣传“某人民公社小麦亩产10万公斤”“一棵白菜250公斤”。这种宣传应出现在( )
A. 土地革命时期 B. 三大改造时期
C. “大跃进”时期 D. 改革开放时期
4.新中国成立以来,为促进农村生产的发展,政府对农村生产关系进行了多次调整。其中事与愿违的调整是( )www.21-cn-jy.com
①土地改革 ②农业合作化运动 ③人民公社化运动
A. ① B. ② C. ②③ D. ③
5.1956-1976年,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也出现严重失误。出现失误的原因是( )
A. 全党缺乏领导大规模经济建设的经验
B. 人民群众缺乏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C. 各地频繁发生洪水、干旱等自然灾害
D. 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包围、封锁
二、材料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6年中共八大指出,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材料二 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出当时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应该是什么?
(2)材料二所说的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有什么积极作用?又存在什么问题?
(3)这个总路线开始实施后,党中央为了加快建设速度又发动的两大运动是什么?
提升题
一、选择题
1.1958年,中国大地上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全国大约出动9000万人,大搞“小(高炉)、土(土法炼钢、炼铁)、群(群众运动)”。小土炉、小高炉遍地开花,全民大炼钢铁运动在全国掀起。这一现象应该出现在下列哪一时期
A. 土地改革时期
B. “一五计划”时期
C. “大跃进”运动时期
D. “文化大革命”时期
2.在学习和研究历史的过程中,我们往往要对众多的历史事件、历史要素进行关联分析.下列史实之间具有因果关系的是( )【版权所有:21教育】
①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 ②抗美援朝--人民政权巩固
③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④大跃进运动--新中国第一部宪法.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3.比较“大跃进”运动和“文化大革命”,相同点是( )
A. 都反映了广大群众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的迫切愿望
B. 都是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
C. 都说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充满艰辛
D. 都是对民主和法制的严重践踏
4.某地一大宅院门上挂着的一副对联依稀可辨:“放开肚皮吃饱饭,鼓足干劲搞生产”,横批是“多快好省”。这副对联最早应该书写于( )2-1-c-n-j-y
A. 20世纪50年代末 B. 20世纪60年代初
C. 20世纪70年代末 D. 20世纪70年代末
二、材料题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5.历史的瞬间定格为永恒。下列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召开的重要会议,为中国革命和建设指明了方向。结合年代尺示意图,回答问题。
(1)根据年度尺完成下列表格。
关键词
开天辟地
生死攸关
伟大转折
会议名称
(2)中共八大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写出一例探索中出现的严重失误。
(3)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改革开放的开端。写出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成就各一例。
(4)中共十五大确立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回顾党的历史,你有什么感悟?
答案和解析
基础题
一、选择题
1.【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土地改革运动和抗美援朝,巩固了新生政权;开始了初建社会主义,中央人民政府编制和实施了一五计划,进行三大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20世纪50---70年代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探索,出现了严重失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开始了改革开放。A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A。
点睛:抓住题干关键词“新中国经历了若干历史时期”是解题的关键,巩固新生政权、初建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探索、改革开放。21cnjy.com
2.【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信“一担能挑两座山”,由此判断民谣创作的时代背景在“大跃进”运动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谣很明显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客观发展规律。1958年的“大跃进”运动出现的浮夸风,选项C符合题意;而选项A.土地改革,使农民获得土地,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选项B农业合作化高潮,是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所以选项AB与题意无关;故选C。21·世纪*教育网
3.【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焦裕禄1962年被调到河南省兰考县担任县委书记。时值该县遭受严重的内涝、风沙、盐碱三害,他坚持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的领导工作方法,同全县干部和群众一起,与深重的自然灾害进行顽强斗争,努力改变兰考面貌。他身患肝癌,依旧忍着剧痛,坚持工作,被誉为“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公仆”。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铸就了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故选B。
4.【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的是我国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先进人物。铁人王进喜、两弹元勋邓稼先、党的好干部焦裕禄均是当时的杰出代表。所以答案选Awww-2-1-cnjy-com
5.【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取得了解放战争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人民志愿军发动了抗美援朝战争,巩固了人民政权,为新中国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我国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转变,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的基本建立,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958年的大跃进运动是社会主义探索的一次重大失误,新中国第一部宪法颁布于1954年,两者毫无关系,没有因果关系;符合题意的是①②③,故选A。
能力题
1.【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由于对建设社会主义缺乏经验,又急于求成,所以1958年错误发动了大跃进运动;毛泽东发动这场“大革命”的出发点是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维护党的纯洁性和寻求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但他当时对党和国家的政治状况的错误估计,以至于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和国家、人民造成了严重灾难。比较“大跃进”运动和“文化大革命”,相同点是都说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充满艰辛。C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C。
2.【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涌现出许多英雄模范人物,有“党的好干部”焦裕禄;“两弹元勋”邓稼先;“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铁人”王进喜,A项错误,故此题选A。21教育网
3.【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中“小麦亩产10万公斤,一棵白菜250公斤”,可知这是大跃进时期的浮夸风的表现,大跃进运动是我国在社会主义探索时期出现的严重失误。故选C。
4.【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土地改革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农业合作化运动使农民走上了集体化道路,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的发展;人民公社化运动由于使工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国家和人民遭到建国以来未曾有过的经济困难。由此分析ABC不合题意,故此题选D。
5.【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缺少经验,又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在1956~1976年,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也出现“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等严重失误。因此,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选A。
二、材料题
6.【答案】(1)土地改革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答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也可)。
(2)土地改革运动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3)经济建设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实事求是;制定政策要适合本国国情,走自己特色的道路。
【解析】(1)依据材料信息:1952年底,全国近三亿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土地。存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被彻底推翻可知,这是我国1950年开始的土地改革运动;依据材料信息:一切财产由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大办公共食堂可知,这是1958年开始的人民公社化运动;依据材料信息:农民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可知,这是改革开放后在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1·cn·jy·com
(2)依据所学可知,土地改革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人民公社化运动由于使工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国家和人民遭到建国以来未曾有过的经济困难;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调动了农民生产经济性,极大地提高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21*cnjy*com
(3)开放性题目,依据所学可知,经济建设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实事求是;制定政策要适合本国国情,走自己特色的道路。21*cnjy*com
提升题
一、选择题
1.【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中的关键信息“1958年”“全民大炼钢铁运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8年党中央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跃进是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大幅度的提高计划指标,它表现在工业上首先是要求钢产量指标翻一番,还提出赶超英国的口号,为达到这一目标,在全国范围掀起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运动。许多工厂,农村学校机关,建起小高炉炼铁、炼钢,毁掉不少山林,也影响其他行业,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因此题干中这一现象应该出现在“大跃进”运动时期,故选C。
2.【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取得了解放战争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人民志愿军发动了抗美援朝战争,巩固了人民政权,为新中国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我国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转变,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的基本建立,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958年的大跃进运动是社会主义探索的一次重大失误,新中国第一部宪法颁布于1954年,两者毫无关系,没有因果关系;符合题意的是①②③,故选A。
3.【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由于对建设社会主义缺乏经验,又急于求成,所以1958年错误发动了大跃进运动;毛泽东发动这场“大革命”的出发点是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维护党的纯洁性和寻求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但他当时对党和国家的政治状况的错误估计,以至于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和国家、人民造成了严重灾难。比较“大跃进”运动和“文化大革命”,相同点是都说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充满艰辛。C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C。【来源:21cnj*y.co*m】
4.【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多快好省”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8年,为了更好更快的进行经济建设,党中央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所以答案选择A。
材料题
5.【答案】(1)
关键词
开天辟地
生死攸关
伟大转折
会议名称
中共一大
遵义会议
十一届三中全会
“大跃进”运动或人民公社化运动;
对内改革: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在城市,成功进行国有企 业的改革。对外开放:建立上海浦东新区、建立深圳经济特区,成为对外开放的“窗口”等。(例举符合题意即可)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邓小平理论;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等。(有理即可)
【解析】(1)依据所学可知,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1935年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是中国革命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上来的重大决策,党的历史的伟大转折;
(2)依据所学可知,由于建设社会主义缺乏经验,又急于求成,1958年党和政府错误发动了“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
(3)依据所学可知,对内改革: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在城市,成功进行国有企 业的改革。对外开放:建立上海浦东新区、建立深圳经济特区,成为对外开放的“窗口”等;
(4)依据所学可知,1997年中共十五大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
(5)开放性题目,依据所学可知,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