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山镇中学七年级下册科学第一章1~3节测试
出卷人:冯敏
班级 学号 姓名
一、我会选(每小题2分,共50分)
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人的嗅觉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得更加灵敏
B.光和声的传播都需要物质
C.我国政府规定白天在居民区内噪声不能高于50分贝
D.四种基本味觉是在舌头的味蕾中产生的
2. 运动会上100米终点计时员听到发令枪声时开始计时则( )
A.成绩比实际的要好B.成绩比实际的要差 C.成绩与实际的相符 D.无法判断
3. 1964年,美国空军F104喷气式飞机作超音速飞行实验时,一个农场的10000只鸡中有6000只在飞机的轰鸣声中突然死亡。造成这个危害的原因是( )
A.飞机发出的超声波 B.飞机发出的次声波
C.飞机发出的强烈的噪声 D.喷气发动机产生的废气
4.根据所说,请判断下列最有可能造成“神经性耳聋”的是( )
A.外耳溃烂化浓 B.鼓膜破裂 C.中耳发炎 D.耳蜗病变
5.以下措施不能达到减弱噪声目的的是( )
A.摩托车上安装消声器 B.在公路和住宅间建造20m高的屏障
C.街头设置噪声监测仪 D.机场工作人员佩带有耳罩的头盔
6. 人的听觉形成于 ( )
A、耳蜗 B、听觉感受器 C、听神经 D、脑部听觉中枢
7.星期天,小明和几位同学一起到寺庙游玩,他们在敲大古钟时发现,停止对大钟的撞击后,大钟“余音未止”。他们分别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小明认为一定是大钟的回音;小刚认为有“余音”说明大钟仍在振动;小东认为是因为人的听觉发生“延长”的缘故;小丁认为大钟虽然停止振动,但空气仍在振动。他们的几种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小明 B.小刚 C.小东 D.小丁
8.右图中,老师用同样的力吹一根吸管,并将它不断剪短,他在研究声音的( )
A.响度与吸管材料的关系 B.音调与吸管材料的关系
C.音调与吸管长短的关系 D.音色与吸管粗细的关系
9.参照右下图分析判断:“遇到巨大声响迅速张口以免被震破的、将鼓膜的振动传到内耳的、将外界声波刺激转变为神经冲动的、将神经冲动传到大脑皮层听觉中枢的”结构依次是( )
A.④①⑦⑧ B.④②⑥⑧
C.④③⑧⑤ D.④①⑥⑤
10.吃棒冰时,人感觉冰凉,且舌头有点发麻。这是由( )
A.舌的温度感觉引起的
B.舌的味觉引起的
C.舌的痛觉引起的
D.多种刺激综合作用后产生的感觉引起的
11. “孔子闻韶音,三月不知肉味”中的“闻韶音”和“知肉味”分别属于人的( )
A嗅觉和味觉 B听觉和视觉 C听觉和味觉 D触觉和味觉
12.唐诗《枫桥夜泊》中“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一句包含了一些声学知识。下列对其中声现象的解释中,错误的是( )
A.根据音调,船上的人知道是钟发出的声音
B.钟声通过空气传播到客船
C.根据音色,船上的人知道是钟发出的声音
D.钟声是由钟的振动产生的
13.CCTV歌手大赛,有一道辨听题:“先听音乐,后判断该音乐是哪种乐器演奏的”这主要考查歌手对乐器的鉴别能力,依据是( )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声速
14.临街居民在窗户上常安装双层波力,这样做主要是为了( )
A保证安全 B 增加亮度 C更加美观 D 隔离噪声
15.俗话说:“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室久而不闻其臭”,从生理学角度来看,这种现象说明( )
A人的嗅觉中枢不发达 B人的嗅觉中枢适应
C人的嗅觉中枢破坏 D人的嗅觉中枢失灵
16.引起传导性耳聋的病变部位是( )
A鼓膜和听小骨 B前庭和耳蜗 C内耳和听神经 D听觉中枢
17.某人坐汽车会晕车,主要原因是( )
A汽油味太重 B车速过快 C汽车的震动 D内耳的前庭和半规管过于敏感
18.下列有关于声音的理解中正确的是( )
A只要物体振动就能够听到声音
B声音在水中传播的最快
C耳朵能听见声音是由于声波能激起人的神经振动
D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可以大于或小于340米/秒
19. 放爆竹和礼花时,若你在一旁观看,最好张开嘴或捂住耳朵、闭上嘴。这种做法主要是为了( )
A. 保护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 B.保持鼓膜内外气压平衡
C.使咽鼓管张开,保护听小骨 D.防止听觉中枢受损伤
20.我们曾体验过以下一些声现象,其中能说明声音产生原因的是( )
A.放在钟罩内的闹钟正在响铃,把钟罩内的空气抽出后,铃声明显变小
B.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平静水面,会在水面激起水波
C.站在河岸上大声说话,会吓跑正在河边游动的鱼
D.在一根长钢管的一端敲击一下,从另一端可听到两次敲击声
21. 某人对着山谷对面的山峰喊了一声,1.5秒后听到了回声,求人与山峰之间的距离为( )(假设当时空气的温度为15℃)
A 510米 B 500米 C 255米 D 250米
22. 蛇没有耳朵的,但是我们都知道“打草惊蛇”这一成语。使蛇离开的原因是( )
A.打草时,草及周围的地面发生了振动,蛇感到危险而离开
B.蛇的舌头能探测人的气味,故“知趣”地离开
C.蛇有探测红外线的能力,故“知趣”地离开
D.蛇的皮肤被草弄的痒痒的,被迫离开
23.在汽车行驶的途中,即使我们闭上眼睛也可以感受到车子向右转还是向左转,加速还是刹车,这是因为( )
A我们耳朵的听觉十分灵敏可以听到汽车行驶的声音
B耳蜗中位觉感受器
C通过身体的各种感觉感受到的
D前庭和半规管的作用
24. 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俗话说“隔墙有耳”,说明固体也能传声
B.“震耳欲聋”主要说明声音的音调高
C.“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
D.用超声波清洗钟表等精密仪器,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
25. 以下各项中属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的是:( )①隆隆的雷声预示着一场可能的大雨 ②声纳捕鱼 ③超声波碎石 ④B超探病 ⑤用声波来清洗眼镜片 ⑥用听诊器了解病人心、肺的情况
A.①⑤⑥ B.②③④ C.③⑤ D.①②④⑥
二、我会填(每空1分,共30分)
21. 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 米/秒,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
米/秒。声音 (能”或“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我们总是先看见闪电后听到雷声是因为 。
22. 双耳效应:主要是为了辨别 。
23.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 ,如果停止,发声也停止;“山间铃响马帮来”这句话中,铃响是由于铃受金属珠子的撞击产生 而发出声音 。
24. 音调:是指声音的 ,音调的高低和发声物体的振动 有关。物体在_____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频率的单位是_____。物体振动越快,发声频率越 , 越高。
25.读耳的结构,完成下列题目:
⑴②是 ,它的功能是 ;
⑵④是 ,它的功能是 ;
⑶当⑥受损时,造成的是
耳聋。
26. 听觉的形成过程:声波→耳廓→外耳道→ → 鼓室→听小骨→ 内的听觉感受器→ →大脑的 。
27. 舌能辨别的四种基本味觉是: 、 、 、 。对甜味最敏感的是 ,对苦为最敏感的是 ,对甜最敏感的是 ,对酸最敏感的是 。
.三、探究(每空1分,共10分)
28.某兴趣小组课外探究“人耳怎样听到声音的”,小强等同学运用肥皂膜代替人耳的鼓膜进行了这样的实验,如图所示,请回答:
(1)当喇叭发声时,观察到肥皂膜随着振动,从而联想到人耳之 所以听到的声音是由于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的 。
(2)实验中小强发现当人说话的声音强弱不变时,肥皂膜与喇叭之间的距离越近,肥皂膜的振动就越厉害,甚至破裂。由此联想到声音的响度跟人与声源的 有关。
29. 小明想比较几种材料(衣服、锡箔纸、泡沫塑料)的隔音性能,除了待检测的材料外,可利用的器材还有:音叉、机械闹钟、鞋盒。在本实验中适合作声源的是 ;小明将声源放入鞋盒内,在其四周塞满待测材料。他设想了两种实验方案,你认为最佳的是_________。
A、让人站在距鞋盒一定距离处,比较所听见声音的响度。
B、让人一边听声音,一边向后退,直至听不见声音为止,比较此处距鞋盒的距离。
通过实验得到的现象如表格所示,则待测材料隔声性能由好到差的顺序为_______________。
30.声音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为了认识声音,某班级的科学探究小组设计并进行了如下探究实验。
实验一:使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溅起了水花;
实验二:用细线把一个小铃铛悬挂在软木塞的下端,并置于烧瓶中,摇一摇烧瓶,会听到清晰的“叮当”声。然后取下软木塞,点燃酒精棉花球放入瓶中,待火熄灭后,迅速塞紧软木塞,再摇一摇烧瓶,听到瓶内的小铃铛的响声比原来的小很多。
实验三:支起自行车,一手转动自行车的脚踏板,另一只手则拿一硬纸片并让纸片的一头伸入到自行车后轮的辐条中,随着车轮转速的加快,纸片发出的声音会越来越尖。
(1)以上三个实验中,实验 表明发声物体在振动。
(2)实验二表明: 。
(3)实验三表明: 。
31. 小明学了“光”和“声波”这两部分内容后做了如下的知识归纳表,表中 和 __________的说法是错的.(填写表中序号)
种类 光 声波
传播速度 ①真空中光的传播速度是 3 ×108m/s ②声波在固、液、气三态中的传播速度相同
传播介质 ③光的传播一定要有介质 ④声波传播一定要有介质
应用事例 ⑤植物的生长要靠阳光 ⑥超声波用于清洁物品
四、计算(每题5分,共10分)
32. 一辆汽车朝山崖匀速行驶,在离山崖700米处鸣笛,汽车沿直线方向向前行驶40米后,司机恰好听到刚才鸣笛的回声,求汽车行驶的速度。(此时气温约为15℃)
33.某同学甲把耳朵贴在884米长的铁管的一端,另一名同学在铁管的另一端敲一次铁管,甲先后听到两次响声,这两次响声约相差2.43秒?问声音在金属管中的传播速度是多大?(此时气温约为15℃)
马山镇中学七年级下册科学第一章1~3节测试答案
一、我会选(每小题2分,共50分)
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人的嗅觉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得更加灵敏
B.光和声的传播都需要物质
C.我国政府规定白天在居民区内噪声不能高于50分贝
D.四种基本味觉是在舌头的味蕾中产生的
2. 运动会上100米终点计时员听到发令枪声时开始计时则( A )
A.成绩比实际的要好B.成绩比实际的要差 C.成绩与实际的相符 D.无法判断
3. 1964年,美国空军F104喷气式飞机作超音速飞行实验时,一个农场的10000只鸡中有6000只在飞机的轰鸣声中突然死亡。造成这个危害的原因是( C )
A.飞机发出的超声波 B.飞机发出的次声波
C.飞机发出的强烈的噪声 D.喷气发动机产生的废气
4.根据所说,请判断下列最有可能造成“神经性耳聋”的是( D )
A.外耳溃烂化浓 B.鼓膜破裂 C.中耳发炎 D.耳蜗病变
5.以下措施不能达到减弱噪声目的的是( C )
A.摩托车上安装消声器 B.在公路和住宅间建造20m高的屏障
C.街头设置噪声监测仪 D.机场工作人员佩带有耳罩的头盔
6. 人的听觉形成于 ( D )
A、耳蜗 B、听觉感受器 C、听神经 D、脑部听觉中枢
7.星期天,小明和几位同学一起到寺庙游玩,他们在敲大古钟时发现,停止对大钟的撞击后,大钟“余音未止”。他们分别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小明认为一定是大钟的回音;小刚认为有“余音”说明大钟仍在振动;小东认为是因为人的听觉发生“延长”的缘故;小丁认为大钟虽然停止振动,但空气仍在振动。他们的几种说法中正确的是( B )
A.小明 B.小刚 C.小东 D.小丁
8.右图中,老师用同样的力吹一根吸管,并将它不断剪短,他在研究声音的( C )
A.响度与吸管材料的关系 B.音调与吸管材料的关系
C.音调与吸管长短的关系 D.音色与吸管粗细的关系
9.参照右下图分析判断:“遇到巨大声响迅速张口以免被震破的、将鼓膜的振动传到内耳的、将外界声波刺激转变为神经冲动的、将神经冲动传到大脑皮层听觉中枢的”结构依次是( D )
A.④①⑦⑧ B.④②⑥⑧
C.④③⑧⑤ D.④①⑥⑤
10.吃棒冰时,人感觉冰凉,且舌头有点发麻。这是由( D )
A.舌的温度感觉引起的
B.舌的味觉引起的
C.舌的痛觉引起的
D.多种刺激综合作用后产生的感觉引起的
11. “孔子闻韶音,三月不知肉味”中的“闻韶音”和“知肉味”分别属于人的( C )
A嗅觉和味觉 B听觉和视觉 C听觉和味觉 D触觉和味觉
12.唐诗《枫桥夜泊》中“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一句包含了一些声学知识。下列对其中声现象的解释中,错误的是( A )
A.根据音调,船上的人知道是钟发出的声音
B.钟声通过空气传播到客船
C.根据音色,船上的人知道是钟发出的声音
D.钟声是由钟的振动产生的
13.CCTV歌手大赛,有一道辨听题:“先听音乐,后判断该音乐是哪种乐器演奏的”这主要考查歌手对乐器的鉴别能力,依据是( C )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声速
14.临街居民在窗户上常安装双层波力,这样做主要是为了( D )
A保证安全 B 增加亮度 C更加美观 D 隔离噪声
15.俗话说:“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室久而不闻其臭”,从生理学角度来看,这种现象说明( B )
A人的嗅觉中枢不发达 B人的嗅觉中枢适应
C人的嗅觉中枢破坏 D人的嗅觉中枢失灵
16.引起传导性耳聋的病变部位是( A )
A鼓膜和听小骨 B前庭和耳蜗 C内耳和听神经 D听觉中枢
17.某人坐汽车会晕车,主要原因是( D )
A汽油味太重 B车速过快 C汽车的震动 D内耳的前庭和半规管过于敏感
18.下列有关于声音的理解中正确的是( D )
A只要物体振动就能够听到声音
B声音在水中传播的最快
C耳朵能听见声音是由于声波能激起人的神经振动
D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可以大于或小于340米/秒
19. 放爆竹和礼花时,若你在一旁观看,最好张开嘴或捂住耳朵、闭上嘴。这种做法主要是为了( B )
A. 保护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 B.保持鼓膜内外气压平衡
C.使咽鼓管张开,保护听小骨 D.防止听觉中枢受损伤
20.我们曾体验过以下一些声现象,其中能说明声音产生原因的是( B )
A.放在钟罩内的闹钟正在响铃,把钟罩内的空气抽出后,铃声明显变小
B.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平静水面,会在水面激起水波
C.站在河岸上大声说话,会吓跑正在河边游动的鱼
D.在一根长钢管的一端敲击一下,从另一端可听到两次敲击声
21. 某人对着山谷对面的山峰喊了一声,1.5秒后听到了回声,求人与山峰之间的距离为( C )(假设当时空气的温度为15℃)
A 510米 B 500米 C 255米 D 250米
22. 蛇没有耳朵的,但是我们都知道“打草惊蛇”这一成语。使蛇离开的原因是( A )
A.打草时,草及周围的地面发生了振动,蛇感到危险而离开
B.蛇的舌头能探测人的气味,故“知趣”地离开
C.蛇有探测红外线的能力,故“知趣”地离开
D.蛇的皮肤被草弄的痒痒的,被迫离开
23.在汽车行驶的途中,即使我们闭上眼睛也可以感受到车子向右转还是向左转,加速还是刹车,这是因为( D )
A我们耳朵的听觉十分灵敏可以听到汽车行驶的声音
B耳蜗中位觉感受器
C通过身体的各种感觉感受到的
D前庭和半规管的作用
24. 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B )
A.俗话说“隔墙有耳”,说明固体也能传声
B.“震耳欲聋”主要说明声音的音调高
C.“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
D.用超声波清洗钟表等精密仪器,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
25. 以下各项中属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的是:( D )①隆隆的雷声预示着一场可能的大雨 ②声纳捕鱼 ③超声波碎石 ④B超探病 ⑤用声波来清洗眼镜片 ⑥用听诊器了解病人心、肺的情况
A.①⑤⑥ B.②③④ C.③⑤ D.①②④⑥
二、我会填(每空1分,共30分)
21. 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 3 ×108 米/秒,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 340 米/秒。声音 不能 (能”或“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我们总是先看见闪电后听到雷声是因为 光的传播速度比声音快 。
22. 双耳效应:主要是为了辨别 声源的方向和位置 。
23.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 振动 ,如果停止,发声也停止;“山间铃响马帮来”这句话中,铃响是由于铃受金属珠子的撞击产生 振动 而发出声音 。
24. 音调:是指声音的 高低 ,音调的高低和发声物体的振动 频率 有关。物体在1秒内_____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频率的单位是___赫兹__。物体振动越快,发声频率越 大 , 音调 越高。
25.读耳的结构,完成下列题目:
⑴②是 耳廓 ,它的功能是 收集声波 ;
⑵④是 鼓膜 ,它的功能是 产生振动 ;
⑶当⑥受损时,造成的是 神经性
耳聋。
26. 听觉的形成过程:声波→耳廓→外耳道→ 鼓膜 → 鼓室→听小骨→ 耳蜗 内的听觉感受器→ 听神经 →大脑的 听觉中枢 。
27. 舌能辨别的四种基本味觉是: 酸 、 甜 、 苦 、 咸 。对甜味最敏感的是 舌尖 ,对苦为最敏感的是 舌根 ,对酸最敏感的是 两侧中间部 ,对咸最敏感的是 两侧前部 。
.三、探究(每空1分,共10分)
28.某兴趣小组课外探究“人耳怎样听到声音的”,小强等同学运用肥皂膜代替人耳的鼓膜进行了这样的实验,如图所示,请回答:
(1)当喇叭发声时,观察到肥皂膜随着振动,从而联想到人耳之 所以听到的声音是由于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的 振动 。
(2)实验中小强发现当人说话的声音强弱不变时,肥皂膜与喇叭之间的距离越近,肥皂膜的振动就越厉害,甚至破裂。由此联想到声音的响度跟人与声源的 远近 有关。
29. 小明想比较几种材料(衣服、锡箔纸、泡沫塑料)的隔音性能,除了待检测的材料外,可利用的器材还有:音叉、机械闹钟、鞋盒。在本实验中适合作声源的是 机械闹钟 ;小明将声源放入鞋盒内,在其四周塞满待测材料。他设想了两种实验方案,你认为最佳的是____ B _____。
A、让人站在距鞋盒一定距离处,比较所听见声音的响度。
B、让人一边听声音,一边向后退,直至听不见声音为止,比较此处距鞋盒的距离。
30.声音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为了认识声音,某班级的科学探究小组设计并进行了如下探究实验。
实验一:使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溅起了水花;
实验二:用细线把一个小铃铛悬挂在软木塞的下端,并置于烧瓶中,摇一摇烧瓶,会听到清晰的“叮当”声。然后取下软木塞,点燃酒精棉花球放入瓶中,待火熄灭后,迅速塞紧软木塞,再摇一摇烧瓶,听到瓶内的小铃铛的响声比原来的小很多。
实验三:支起自行车,一手转动自行车的脚踏板,另一只手则拿一硬纸片并让纸片的一头伸入到自行车后轮的辐条中,随着车轮转速的加快,纸片发出的声音会越来越尖。
(1)以上三个实验中,实验 一 表明发声物体在振动。
(2)实验二表明: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
(3)实验三表明: 振动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
31. 小明学了“光”和“声波”这两部分内容后做了如下的知识归纳表,表中 ③ 和 ______②____的说法是错的.(填写表中序号)
种类 光 声波
传播速度 ①真空中光的传播速度是 3 ×108m/s ②声波在固、液、气三态中的传播速度相同
传播介质 ③光的传播一定要有介质 ④声波传播一定要有介质
应用事例 ⑤植物的生长要靠阳光 ⑥超声波用于清洁物品
四、计算(每题5分,共10分)
32. 一辆汽车朝山崖匀速行驶,在离山崖700米处鸣笛,汽车沿直线方向向前行驶40米后,司机恰好听到刚才鸣笛的回声,求汽车行驶的速度。(此时气温约为15℃)
(700+700-40)/340=40米
40÷4=10米/秒
33.某同学甲把耳朵贴在884米长的铁管的一端,另一名同学在铁管的另一端敲一次铁管,甲先后听到两次响声,这两次响声约相差2.43秒?问声音在金属管中的传播速度是多大?(此时气温约为15℃)
设声音在金属管中的传播速度是V
884米÷340米/秒-884米÷V=2.43秒
V=5200米/秒
(第8题)
(第9题)
(第8题)
(第9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