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_2018学年高中生物专题2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同步备课课件(打包5套)新人教版选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2017_2018学年高中生物专题2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同步备课课件(打包5套)新人教版选修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8-03-15 21:33:50

文档简介

(共44张PPT)
专题整合提升
专题2 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
知识系统构建
热点考题集训
规律方法整合
内容索引
知识系统构建
基础知识
实验操作
结果分析与评价
微生物
的培养
与应用
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
培养基
①_________
② 的制备
纯化大肠杆菌
研究思路
实验设计
土壤中分解尿素的
细菌的分离与计数
筛选④_____
统计⑤ 数目
设置对照
⑥ 取样
样品的⑦_____
微生物的培养与观察
③___________
稀释涂布平板法
无菌技术
培养基
平板划线法
菌株
菌落
土壤
稀释
基础知识
实验设计
微生物的培养
与应用
分解纤维
素的微生
物的分离
纤维素与纤维素酶
⑧ 的筛选
⑨_________
  ↓
 选择培养
  ↓
 涂布培养:⑩ 染色法
  ↓
 纯化培养
纤维素分解菌
土壤取样
刚果红
必背要语
1.实验室常用煮沸消毒法、巴氏消毒法和使用紫外线或化学药剂进行消毒,常用的灭菌方法有灼烧灭菌、干热灭菌和高压蒸汽灭菌等。
2.微生物接种最常用的方法是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长期保存菌种可以采用甘油管藏法。
3.稀释涂布平板法常用来统计活菌的数目,但统计结果往往比实际活菌数目低。
4.只有能合成脲酶的微生物才能分解尿素,因此可用尿素作唯一氮源的选择培养基分离该细菌。
5.鉴定分解尿素的细菌的方法是在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中加入酚红指示剂,据是否变红进行判断。
7.刚果红与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当纤维素被分解后,培养基中会出现以纤维素分解菌为中心的透明圈。
规律方法整合
整合一 常见的消毒灭菌方法比较
方法 操作过程 应用范围
煮沸消毒法 100 ℃煮沸5~6 min 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
巴氏消毒法 在70~75 ℃煮30 min或在80 ℃煮15 min 牛奶、啤酒、果酒和酱油等不宜进行高温消毒的液体
化学药剂
消毒法 用体积分数为70%~75%的乙醇、碘酒涂抹,来苏水喷洒等 用于皮肤、伤口、动植物组织表面消毒,空气、手术器械、塑料或玻璃器皿等
紫外线
消毒法 30 W紫外灯照射30 min 接种室空间消毒
灼烧灭菌法 酒精灯火焰灼烧 微生物接种工具如接种环、接种针或其他金属用具等,接种过程中试管口或锥形瓶口等
干热灭菌法 干热灭菌箱160~170 ℃加热1~2 h 玻璃器皿(如吸管、培养皿等)、金属用具等凡不适宜用其他方法灭菌而又能耐高温的物品
高压蒸汽
灭菌法 100 kPa、121 ℃维持15~30 min 培养基及多种器材、物品
例1 下列有关微生物培养与应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A.天然培养基是指直接取自自然界不需加工的培养基
B.接种前需对培养基、培养皿、接种环、实验操作者的双手等进行严格
的灭菌处理
C.大肠杆菌的纯化培养过程包括培养基的配制和纯化大肠杆菌两个阶段
D.分离分解尿素的细菌时,尿素是培养基中唯一的氮源和碳源
答案
解析
解析 天然培养基是成分不明确的培养基,并不是不需加工配制的培养基;实验操作者的双手需进行消毒处理;分离分解尿素的细菌时,尿素是唯一氮源但不是唯一的碳源。
例2 微生物培养过程中,要十分重视无菌操作,现代生物学实验中的许多方面也要进行无菌操作,以防止杂菌污染,请分析下列操作,错误的是
①煮沸消毒可以杀死微生物的营养细胞和部分芽孢 ②接种操作要在酒精灯火焰附近进行 ③家庭制作葡萄酒时要将容器和葡萄进行灭菌 ④培养基要进行高压蒸汽灭菌 ⑤加入培养基中的指示剂和染料不需要灭菌
A.① B.②③ C.③④ D.③⑤
答案
解析
解析 无菌操作包括消毒和灭菌。需进行消毒处理的有操作人员的双手等,需进行灭菌的有器皿、培养基、添加剂(指示剂或染色剂)等。煮沸可以杀死微生物的营养细胞和一部分芽孢,属于消毒;为防止空气中的杂菌污染,接种时要在酒精灯火焰附近进行;家庭制作葡萄酒时所利用的微生物是葡萄表面的酵母菌,故不能灭菌;培养基常进行高压蒸汽灭菌。故③⑤操作错误。
整合二 微生物的纯化培养技术
1.技术流程
2.流程解读
(1)无菌技术:主要指消毒和灭菌,实验中对操作者和操作空间进行消毒,对实验用具和培养基进行灭菌。实验过程中严格遵循无菌技术。
(2)倒平板:待培养基冷却到50 ℃左右时,在酒精灯火焰附近倒平板。
(3)平板划线法:通过接种环在琼脂固体培养基表面连续划线,将聚集的菌种逐步稀释分散到培养基表面,培养后获得由单个菌体繁殖形成的菌落,从而实现菌种的纯化培养。
(4)稀释涂布平板法:先将菌液进行系列梯度稀释后涂布平板,在稀释度足够高的菌液里,聚集在一起的微生物将被分散成单个细胞,从而在培养基表面形成单个菌落,实现菌种的纯化培养。
易错易混
(1)自然界中多种微生物混杂在一起,研究菌种时需要将它们分离开来,微生物的纯化培养技术实现了菌种的分离。
(2)平板划线法操作简单,常用于微生物的分离;稀释涂布平板法操作复杂,稀释度足够高时,培养基上生长的菌落大都是由单个细菌形成的,除用于微生物的分离外,还可进行细菌的计数。
例3 1943年,曾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美国科学家鲁里亚和德尔布吕克设计实验,研究大肠杆菌的抗噬菌体突变是发生在接触噬菌体之前还是之后。请阅读以下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培养皿中培养基的基本配方:
配方 蛋白胨 乳糖 KH2PO4 水 琼脂 20%伊红水溶液 0.325%美蓝水溶液 pH
含量 10 g 10 g 2 g 1 000 mL 25 g 20 mL 20 mL 7.2~7.4
(1)在培养基中加噬菌体的作用是 ;加伊红与美蓝的目的是 。
解析 噬菌体与大肠杆菌的关系为寄生,有些大肠杆菌对噬菌体具有抗性,利用加噬菌体的培养基将其筛选出来。伊红美蓝培养基用于特异性鉴别大肠杆菌,其在此培养基上的菌落呈深紫色。大肠杆菌的同化作用类型为异养型,所以培养基中加了乳糖等含碳有机物。由于生物的变异具有不定向性,且通过图示可以看出,将A试管中10 mL菌液先均分到50支试管中再培养24 h以后涂布到50个含噬菌体的平板上,菌落数有了明显差异,说明抗性发生了差异;B试管中10 mL菌液先一起培养24 h后再均分为50份分别涂布,结果各培养基菌落数相当,则说明假设一成立。若假设二成立,则A、B两组所有培养基中菌落数应无显著差异。通过培养基上菌落差异,可以推断出大肠杆菌抗噬菌体变异时间的早晚。A5菌落数为103,A4为7,说明A5变异时间早,经过大量的繁殖,具有抗性的个体远远多于A4。
选择具有抗噬菌体突变的大肠杆菌
便于识别大肠杆菌菌落
答案
解析
(2)由于大肠杆菌的同化作用类型是 ,因此,在培养基中还加入了一些相应的物质,其中 是大肠杆菌生长的主要碳源, 是氮源。
(3)从生态学的角度看,噬菌体与大肠杆菌这两种生物之间的关系是 。
(4)该实验有两个假设:
假设一:大肠杆菌的抗噬菌体突变发生在大肠杆菌与噬菌体接触之前。
假设二:大肠杆菌的抗噬菌体突变发生在大肠杆菌与噬菌体接触之后。
你认为图中的实验结果支持上述哪个假设: ,如果另一个假设成立的话,实验结果应该是: 。
(5)在这个实验设计中,研究者根据培养皿中菌落数的差异推断,从而证明假设的成立。请你分析出现A4和A5实验结果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异养型
乳糖
蛋白胨
寄生
假设一
A、B两组所有培养基中菌落数没有显著差异
抗噬菌体变异发生的时间A5比A4早,具有抗噬菌体突变的大肠杆菌数较多,培养皿中出现的菌落数就多
答案
整合三 有关分解尿素的细菌和纤维素分解菌的比较
1.对比分析尿素分解菌和纤维素分解菌的分离和鉴定
尿素分解菌的分离 纤维素分解菌的分离

理 提供有利于目的菌株生长的条件(如营养、温度、pH等),同时抑制其他微生物的生长,常用选择培养基筛选
过程 土壤取样→样品稀释→培养与观察 土壤取样→选择培养→梯度稀释→将样品涂布于含刚果红(CR)鉴别纤维素分解菌的培养基上→挑选产生透明圈的菌落→进一步鉴定
鉴定 酚红指示剂(变红) 刚果红(产生透明圈)
培养基 选择培养基:固体培养基,尿素为唯一氮源 选择培养基:液体,富含纤维素
鉴别培养基:固体,加入刚果红
2.分解尿素的细菌和纤维素分解菌的分离流程比较
分离流程 分解尿素的细菌 纤维素分解菌
土壤取样 选择富含有机质的土壤 选择富含纤维素的环境
选择培养 不进行选择培养 液体选择培养基,增加纤维素分解菌的浓度
梯度稀释 梯度稀释到104、105、106倍 梯度稀释101~106倍
涂布平板 涂布到选择培养基 涂布到鉴别培养基
菌种鉴定 培养基中加入酚红指示剂 培养基中加入刚果红染色剂
例4 下列关于尿素分解菌和纤维素分解菌的分离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前者需要以尿素为唯一的氮源,后者需要以纤维素为唯一的碳源
B.尿素分解菌能产生脲酶,纤维素分解菌能产生纤维素酶
C.两个过程中都需要梯度稀释
D.刚果红染色法也可以用于鉴定尿素分解菌
答案
解析
解析 两种细菌的分离都用到选择培养基,分离尿素分解菌的培养基以尿素为唯一氮源,分离纤维素分解菌的培养基以纤维素为唯一碳源,A正确;
两种细菌分别产生脲酶和纤维素酶,B正确;
由于在样品中细菌的浓度较大,所以都要进行梯度稀释,C正确;
刚果红染色法仅能用于纤维素分解菌的鉴定,D错误。
热点考题集训
1.在培养基中加入青霉素可以抑制细菌和放线菌;在缺乏氮源的培养基上大部分微生物无法生长;在培养基中加入10%NaCl溶液。利用上述选择培养基依次能从混杂的微生物群体中分离出
A.金黄色葡萄球菌、硝化细菌、放线菌
B.固氮细菌、大肠杆菌、放线菌
C.霉菌、固氮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
D.固氮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放线菌

解析 青霉素可以抑制细菌和放线菌,在添加青霉素的选择培养基上可以筛选分离真菌;在缺乏氮源的培养基上可以筛选分离固氮微生物;加入10%NaCl溶液的培养基可以筛选分离金黄色葡萄球菌,C项正确。
2
3
4
1
5
7
8
9
6
10
答案
解析
2.3个培养皿中分别加入10 mL不同成分的培养基,然后接种相同的大肠杆菌样液。培养36小时后,计数菌落数,结果如下表。下列选项不正确的是
答案
解析
培养皿 培养基成分 菌落数
Ⅰ 琼脂、葡萄糖 35
Ⅱ 琼脂、葡萄糖、生长因子 250
Ⅲ 琼脂、生长因子 0
A.该实验采用的是固体平板培养基
B.该实验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接种
C.Ⅰ和Ⅱ对照,说明大肠杆菌的生长不需要生长因子
D.Ⅱ和Ⅲ对照,说明大肠杆菌的生长需要糖类

2
3
4
1
5
7
8
9
6
10
2
3
4
1
5
7
8
9
6
10
解析 培养基中添加了琼脂且能观察到菌落,因此本实验采用的是固体平板培养基,A项正确。
对大肠杆菌进行菌落计数用的是稀释涂布平板法,B项正确。
Ⅰ和Ⅱ对照,Ⅰ中菌落数比较少,说明生长因子能促进大肠杆菌的生长,C项不正确。
Ⅱ和Ⅲ对照,缺少葡萄糖的培养基中大肠杆菌不能生长,说明大肠杆菌的生长需要糖类,D项正确。
3.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是纯化微生物的两种常用方法,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都要将菌液进行一系列的梯度稀释
B.平板划线法是将不同稀释度的菌液通过接种环在固体培养基表面连续
划线的操作
C.稀释涂布平板法是将不同稀释度的菌液倒入液体培养基进行培养
D.都会在培养基表面形成单个菌落
答案
解析
解析 平板划线法不需要进行梯度稀释,稀释涂布平板法是将不同稀释度的菌液涂布到固体培养基的表面。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都能在培养基表面形成单个菌落。

2
3
4
1
5
7
8
9
6
10
4.下列能选择出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培养基是
A.KH2PO4、Na2HPO4、MgSO4·7H2O、葡萄糖、尿素、琼脂、蒸馏水
B.KH2PO4、Na2HPO4、MgSO4·7H2O、葡萄糖、琼脂、蒸馏水
C.KH2PO4、Na2HPO4、MgSO4·7H2O、尿素、琼脂、蒸馏水
D.KH2PO4、Na2HPO4、MgSO4·7H2O、牛肉膏、蛋白胨、琼脂、蒸馏水

答案
2
3
4
1
5
7
8
9
6
10
解析
解析 要想分离尿素分解菌,应把尿素作为培养基中的唯一氮源。而B项中无氮源,C项中无碳源,D项中牛肉膏、蛋白胨都可以作为氮源。
5.淀粉酶可通过微生物发酵生产获得,生产菌株在含有淀粉的固体培养基上可释放淀粉酶分解淀粉,在菌落周围形成透明圈。为了提高酶的产量,研究人员欲利用诱变育种的方法获得能产生较多淀粉酶的菌株。下列实验步骤中不正确的是
A.将生产菌株分为两组,实验组用一定剂量的诱变剂处理,对照组不处理
B.制备含水、淀粉、氮源和无机盐等成分的固体培养基,并进行灭菌处理
C.把实验组的菌株接种于多个配制好的培养基上,同时接种对照组,相
同条件下培养
D.观察两组菌株的菌落周围是否出现透明圈,选出有透明圈的菌株即为
所需菌株

答案
解析
2
3
4
1
5
7
8
9
6
10
2
3
4
1
5
7
8
9
6
10
解析 利用诱变育种的方法获得能产生较多淀粉酶的菌株,需要设置对照实验,实验组用诱变剂处理,对照组不处理,从而选出淀粉酶产量高的菌株,A项正确;
筛选菌株需要将菌种接种到固体培养基上,培养基需在接种前进行灭菌处理,B项正确;
为保证实验结果可靠、可信,要进行重复实验,即将菌种接种在多个培养基上,C项正确;
产淀粉酶的菌株在菌落周围都形成透明圈,而产量高的菌株形成的透明圈大,因此应选择透明圈大的菌株进行培养。
6.现有两种固体培养基,已知其配制时所加的成分和含量如下表,用这两种培养基分别去分离土壤中的两种微生物,你认为它们适于分离
答案
解析
2
3
4
1
5
7
8
9
6
10
成分 KH2PO4 MgSO4·7H2O NaCl CaSO4·2H2O CaCO3 葡萄糖 纯淀粉
甲培养基 0.02% 0.02% 0.02% 0.01% 0.5% 0.5% 2%
乙培养基 0.02% 0.02% 0.02% 0.01% 0.5% - -
A.甲培养基适于分离自养型自生固氮菌;乙培养基适于分离异养型自生固氮菌
B.甲培养基适于分离异养型自生固氮菌;乙培养基适于分离自养型自生固氮菌
C.甲培养基适于分离酵母菌;乙培养基适于分离真菌
D.甲培养基适于分离自养型共生固氮菌;乙培养基适于分离异养型共生固氮菌

2
3
4
1
5
7
8
9
6
10
解析 固氮菌中能独立生存的是自生固氮菌。甲培养基中含有有机碳源(葡萄糖和淀粉),无氮源,由此推出该培养基适于分离异养型的自生固氮菌;乙培养基中不含碳源,也不含氮源,所以可用来分离自养型的自生固氮菌。
7.下图表示从土壤中分离能降解酚类化合物对羟基苯甲酸的微生物的实验过程。下列与该实验相关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实验中所用的培养基①②③④均属于选择培养基
B.图中Ⅰ、Ⅱ过程实现了对目标微生物的稀释
C.统计⑤处培养基中的菌落数并不一定代表接种到④上的活菌数
D.在⑤处培养基上形成菌落的微生物同化作用类型为异养型

2
3
4
1
5
7
8
9
6
10
答案
解析
2
3
4
1
5
7
8
9
6
10
解析 该实验的目的是从土壤中分离能分解对羟基苯甲酸的微生物,所以使用的培养基为选择培养基,A项正确。
图中Ⅰ、Ⅱ过程为选择培养,目的是增大所分离的微生物的浓度,B项错误。
⑤处的菌落数往往比活菌的实际数目低,原因是一个或多个活菌繁殖后形成一个菌落,C项正确。
所分离的微生物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长繁殖,所以该微生物的同化作用类型为异养型,D项正确。
8.焦化厂活性污泥中富含难降解的有机物苯甲酰肼,是当前焦化行业环保治理的难题。某同学通过查阅资料发现可通过细菌生物降解方法处理焦化厂污染物。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配制以苯甲酰肼作为唯一碳源的选择培养基进行筛选
B.利用平板划线法可以对初步筛选出的目的菌进行纯化
C.逐步提高培养基中苯甲酰肼的浓度可以得到高效降解污染物的优质菌株
D.应该从农田土壤中筛选目的菌
答案

2
3
4
1
5
7
8
9
6
10
9.有机农药苯磺隆是一种除草剂,长期使用会污染环境。研究发现,苯磺隆能被土壤中某些微生物降解。分离降解苯磺隆的菌株和探索其降解机制的实验过程如图甲、乙所示。
2
3
4
1
5
7
8
9
6
10
(1)微生物生长繁殖所需的主要营养物质有碳源、水、 四类,该实验所用的选择培养基只能以苯磺隆作为唯一碳源,其目的是_______

2
3
4
1
5
7
8
9
6
10
氮源和无机盐
使能利
解析 微生物生长繁殖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包括碳源、氮源、水和无机盐四类。根据题意可知,土壤中某些微生物有降解苯磺隆的能力,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索其降解机制,因此,需要从土壤中分离出有降解苯磺隆能力的微生物,故选择培养时为了排除其他碳源的干扰,培养基中唯一碳源只能是苯磺隆。
答案
解析
用苯磺隆的微生物能正常生长繁殖
(2)纯化菌株时,通常使用的划线工具是 。划线的某个平板培养后,第一划线区域的划线上都不间断地长满了菌,第二划线区域所划的第一条线上无菌落,其他划线上有菌落。造成划线无菌落可能的操作失误有 。
2
3
4
1
5
7
8
9
6
10
接种环
①接种环灼烧后未冷却;②划线未从第一区域末端开始
解析 纯化菌株时,通常使用的划线工具是无菌接种环。划线的平板培养后,发现第一划线区域的划线上不间断地长满了菌落,第二划线区域所划的第一条线上无菌落,而其他划线上有菌落。造成此现象的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是接种环灼烧后未冷却,菌种接触到高温的接种环而死亡;二是划第二划线区域第一条线时未从第一区域末端开始。
答案
解析
(3)为探究苯磺隆的降解机制,将该菌种的培养液过滤离心,取上清液做图乙所示实验。该实验的假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该实验设计是否合理?为什么? 。
2
3
4
1
5
7
8
9
6
10
目的菌株能分泌降解苯磺隆
不合理,缺少空白对照
解析 根据图乙所示实验中的上清液加入蛋白酶溶液推测,实验目的是探究目的菌株是否能分泌降解苯磺隆的蛋白质,实验设计不合理之处是缺少不加蛋白酶溶液、其他条件相同的空白对照。
答案
解析
的蛋白质
10.2015年与我国女科学家屠呦呦平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是爱尔兰科学家威廉·坎贝尔和日本药物科学博士大村智,他们二人的贡献是发现了一种新的药物,名为阿维菌素,其衍生产品降低了河盲症和淋巴丝虫病的发病率,同时还能有效对抗其他寄生虫病,治疗效果显著。大村智从土壤样品中分离链霉菌的新菌株,在实验室内通过成千上万链霉菌培养物筛选出一些较有发展前途的菌株,这就是阿维菌素的来源。请回答下列问题:
2
3
4
1
5
7
8
9
6
10
(1)制备链霉菌培养基时,在各成分都溶化后和分装前,要进行的是_______
和灭菌,对培养基进行灭菌的常用方法是 。倒平板时要待平板冷凝后,将平板倒置,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①的接种方法是将聚集的菌种进行 后,分散到培养基的表面。在培养基上接种时接种环需通过灼烧灭菌,完成图中划线操作,共需要灼烧接种环 次。图②表示的是用 法接种培养后得到的结果。
调节pH
高压蒸汽灭菌法
2
3
4
1
5
7
8
9
6
10
防止培养皿盖上的冷凝水珠
落入培养基造成污染,并防止培养基水分过快地挥发
逐步稀释
4
稀释涂布平板
答案
(3)在纯化过程中,在固体培养基上划线分离后,经培养,在划线的末端出现 ,表明目的菌已分离纯化。
(4)该小组将得到的菌株接种到液体培养基中并混匀,一部分进行静置培养,另一部分进行振荡培养。结果发现:振荡培养的细菌比静置培养的细菌生长速度快。分析其原因是:振荡培养能提高培养液的 的含量,同时可以使菌体与培养液充分接触,提高 的利用率。
不连续单个菌落
溶解氧
2
3
4
1
5
7
8
9
6
10
营养物质
答案(共36张PPT)
第4课时 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一)
专题2 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
学习导航 
1.阅读教材P14“(一)培养基”,掌握培养基的作用、分类及营养成分。
2.阅读教材P15“(二)无菌技术”,区分消毒和灭菌,掌握不同物品的
灭菌方法。
重难点击 
1.了解培养基的基本知识。
2.学会无菌操作的基本知识。
一、培养基
当堂检测
二、无菌技术
内容索引
一、培养基
基础梳理
1.概念:人们按照微生物对 的不同需求,配制出供其_________
的营养基质。
2.种类
3.成分
(1)主要成分:水、 、氮源、 。
(2)其他成分:还需要满足微生物生长对 、特殊营养物质以及 的要求。
培养基
↓加入______
培养基
氧气
营养物质
生长繁殖
液体
凝固剂
固体
碳源
无机盐
pH
(3)填表完成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的营养构成
培养基组分 提供的主要营养
牛肉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蛋白胨 ___________________
NaCl ________
H2O 氢元素、氧元素
碳源、氮源、磷酸盐和维生素
碳源、氮源和维生素
无机盐
(4)某些微生物生长还需要特殊的条件,填表完成培养下列微生物时所需要的特殊条件
培养的微生物 需要满足的其他要求
乳酸杆菌 培养基中添加_______
霉菌 将pH调至_____
细菌 将pH调至_____________
厌氧微生物 需要提供 条件
维生素
酸性
中性或微碱性
无氧
1.培养基的成分与作用
(1)试根据微生物的同化作用类型将微生物进行分类。
问题探究
答案 分为自养型微生物和异养型微生物。
答案
(2)试从碳源和氮源的角度分析不同类型的微生物所需的培养基成分的特点。
自养型微生物 异养型微生物
碳源 CO2、NaHCO3等无机物 _____________
氮源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尿素、蛋白质等有机物
糖类等有机物
NH3、硝酸盐等无机物
答案 牛肉膏和蛋白胨都可以为微生物提供碳源和氮源。
2.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
(1)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中提供碳源和氮源的物质各是什么?
答案 主要提供碳源的是牛肉膏,主要提供氮源的是蛋白胨。
(2)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中主要提供碳源和主要提供氮源的物质各是什么?
答案
归纳总结 
培养基的成分及功能
营养要素 含义 作用 主要来源
碳源 凡能提供所需碳元素的物质 构成生物体细胞的物质和一些代谢产物,有些是异养生物的能源物质 无机碳源:CO2、NaHCO3等;
有机碳源:糖类、脂肪酸、花生饼粉、石油等
氮源 凡能提供所需氮元素的物质 合成蛋白质、核酸以及含氮的代谢产物 无机氮源:NH3、铵盐、硝酸盐等;
有机氮源:尿素、牛肉膏、蛋白胨等
生长因子(特殊营养物质) 生长必不可少的微量有机物 酶和核酸的组成成分 维生素、氨基酸、碱基等
水 在生物体内含量很高,在低等生物体内含量更高 不仅是优良的溶剂,而且可维持生物大分子结构的稳定 培养基、大气、代谢产物等
无机盐 为微生物提供除碳、氮元素以外的各种重要元素,包括某些大量元素 细胞内的组成成分;生理调节物质;某些化能自养菌的能源;酶的激活剂 培养基、大气等环境
拓展应用
1.下列关于培养基的说法正确的是
A.培养基是为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提供营养的基质
B.培养基只有两类:液体培养基和固体培养基
C.除水以外的无机物只能提供无机盐
D.无机氮源不可能提供能量
解析 根据培养基的物理性质,可分为液体培养基、半固体培养基和固体培养基,在液体培养基中加入不同量的凝固剂如琼脂可形成半固体或固体培养基;除水以外的无机物如NH4HCO3,既可以是碳源,也可以是氮源,不仅仅提供无机盐;无机氮源有时也能提供能量,如NH3可以为硝化细菌提供能量。
答案
解析
方法链接
培养基的种类
分类标准 培养基种类 培养基特点 作用
物理性质 固体培养基 外观固态 微生物的分离、计数等
半固体培养基 容器放倒不致流出,剧烈振动则破散 观察微生物的运动、鉴定菌种等
液体培养基 呈液态 常用于工业生产
功能 选择培养基 允许特定种类的微生物生长,同时抑制或阻止其他微生物生长 选择、分离
鉴别培养基 根据微生物的代谢特点,在培养基中加入某种指示剂或化学药品 鉴定
成分 天然培养基 化学成分还不清楚 工业上大规模的微生物发酵生产
来源 合成培养基 化学成分完全了解 在实验室用来对微生物分析
2.下列培养基配方中能作为选择培养基、鉴别培养基的依次是
A.①③ B.②①
C.②④ D.③①
答案
解析
原料 ① ② ③ ④
蛋白胨/g 10 10 10 10
乳糖/g 5 5 5 5
蔗糖/g 5 5 5 5
KH2PO4/g 2 2 2 2
伊红/g 0.4
美蓝/g 0.065
琼脂/g 10 20
NaCl/g 20
蒸馏水/mL 1 000 1 000 1 000 1 000
解析 在培养基中加入伊红和美蓝,可以用来鉴别是否存在大肠杆菌,有伊红和美蓝的培养基为鉴别培养基。高浓度的食盐可以抑制多种细菌的生长,但不影响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从而可以将金黄色葡萄球菌分离出来,有高浓度食盐的培养基为选择培养基。
答案 主要为微生物提供碳源、氮源和维生素。
一题多变
(1)表格中的蛋白胨主要为微生物提供何种营养成分?
答案 可以为微生物提供碳源和能源。
(2)乳糖和蔗糖在培养基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
答案 乳糖和蔗糖。
(3)如果用培养基培养某种自养微生物,则该配方中的哪种物质可以去除?
题后总结
有关培养基营养物质的四点提醒
(1)培养不同的微生物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可能不同。
①自养型微生物的培养基主要以无机营养为主。
②异养型微生物的培养基主要以有机营养为主。
(2)对异养微生物来说,含C、H、O、N的化合物既是碳源,又是氮源、能源。
(3)微生物需要补充生长因子,是由于缺乏合成这些物质所需要的酶或合成能力有限。
(4)微生物需要量最大的是碳源。能合成含碳有机物的是自养型,反之则为异养型。
二、无菌技术
基础梳理
1.目的:获得 培养物。
2.关键:防止 的入侵。
3.两种无菌技术的比较
比较项目 消 毒 灭 菌
作用强度 较为 的理化因素 的理化因素
作用程度 杀死物体表面或内部的 微生物 杀死物体内外的_____
的微生物
所有
纯净
外来杂菌
温和
强烈
部分
芽孢和孢子 一般不能杀灭 能杀灭
适用对象 操作空间、活体生物材料、操作者衣着和双手 操作工具、玻璃器皿、培养基等
常用方法 消毒法、 消毒法、_____
消毒法、 消毒法 法、 灭菌法、
灭菌法
高压蒸汽
煮沸
巴氏
化学
药剂
紫外线
灼烧灭菌
干热
1.“无菌操作”与人们的生活休戚相关,无时无处不在。在日常生活、生产实践、自身健康防护中,有哪些“无菌操作”的例子?
问题探究
答案 日常生活、生产实践、自身健康防护中“无菌操作”的例子分别有:
(1)被褥、鞋袜要常晒;肉制品储存时用盐腌等。
(2)家畜阉割后,要在其伤口处涂抹一些酒精或白酒;初冬杨树树干涂刷生石灰水等。
(3)打针时,注射部位要用酒精棉球擦洗,一般要在其伤口处涂抹一些碘酒。
答案
2.消毒和灭菌的原理是什么?消毒和灭菌都能杀死所有的微生物吗?是否适用于所有的生物和物品?
答案 (1)都是使微生物的蛋白质变性,借此杀死微生物。
(2)灭菌可杀死处理材料中的全部微生物(包括芽孢和孢子),而消毒仅能杀死物体表面或内部的部分微生物(一般不包括芽孢和孢子)。
(3)不是,无菌技术既要考虑效果,又要考虑操作对象的承受能力。例如,活体生物材料、操作者的双手等只能消毒,而不能灭菌。
答案
答案 还能有效避免污染环境以及操作者自身被微生物感染。
3.无菌技术除了用来防止实验室的培养物被其他外来微生物污染外,还有什么目的?
答案 在酒精灯火焰附近进行接种或倒平板,目的是造成一个无菌环境,避免操作过程中受到杂菌的污染。
4.无论是接种微生物还是制备培养基中的倒平板,都要在酒精灯火焰附近进行,请简述理由。
答案
拓展应用
3.高温灭菌的原理是
A.每种微生物生长的最适温度是一定的
B.微生物对于高温环境不适应
C.高温破坏了微生物细胞内的蛋白质、核酸,影响其生命活动
D.高温降低了环境中氧的浓度
答案
解析
解析 高温的致死作用主要是使微生物的蛋白质和核酸等重要生物大分子物质发生不可逆转的变性。
4.培养基、培养皿、接种环、实验操作者的双手、空气、牛奶所采用的灭菌或消毒方法依次是
①化学消毒 ②灼烧灭菌 ③干热灭菌 ④紫外线消毒 ⑤高压蒸汽灭菌 ⑥巴氏消毒法
A.⑤③②①④⑥ B.①②③④⑤⑥
C.⑥②③④①⑤ D.③④②①⑥⑤
解析 培养基用高压蒸汽灭菌;培养皿能耐高温,需用干热灭菌;接种环可用灼烧灭菌达到迅速彻底的灭菌效果;实验操作者的双手可用化学药剂进行消毒,如用酒精擦拭双手;对空气可用紫外线消毒;为了不破坏牛奶的营养成分,可采用巴氏消毒法对其进行消毒。
答案
解析
答案 因为刚刚灼烧后的接种环温度较高,马上接触菌液会将菌种杀死。
一题多变
(1)接种环灼烧灭菌后为什么不能立即接触菌液?
答案 还要依据无菌操作的对象。
(2)选择无菌操作方法的依据除了无菌操作的目的外还有什么?
答案
特别提醒
(1)酒精消毒液中酒精浓度对效果的影响:70%的酒精杀菌效果最好。原因是浓度过高,菌体表面蛋白质变性过快而凝固成一层保护膜,酒精不能渗入其中;浓度过低,杀菌能力减弱。
(2)无菌技术措施的选择原则
①考虑效果:灭菌的效果比消毒要好。
②考虑操作对象的承受能力:活体生物材料、操作者的手等只能采用消毒的方法,而不能采用灭菌的方法。
课堂小结
固体
液体
碳源、氮源、水、无机盐
当堂检测
2
3
4
5
1
1.不同的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需求各不相同。下列对一种以CO2为唯一碳源的自养型微生物营养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A.氮源物质为该微生物提供必要的氮元素
B.碳源物质也是该微生物的能源物质
C.无机盐是该微生物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
D.水是该微生物的营养要素之一

答案
解析
解析 该微生物以CO2为唯一碳源,但CO2不能为微生物提供能量,不属于能源物质。
2
3
4
1
5
2.自养微生物与异养微生物的培养基的主要差别是
A.碳源 B.氮源
C.无机盐 D.生长因子

答案
解析
解析 自养微生物能够利用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不利用现成的含碳有机物;而异养微生物只能利用现成的含碳有机物,所以它们的主要区别是碳源不同。
3.下列关于灭菌和消毒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灭菌是指杀灭环境中的一切微生物的细胞、芽孢和孢子
B.消毒和灭菌实质是相同的
C.接种环用灼烧法灭菌
D.常用的灭菌方法有加热法、过滤法、紫外线法、化学药品法
解析 灭菌与消毒是两个概念。灭菌的原理是使蛋白质凝固变性,含水分较多者,其凝固所需温度较低。灭菌时要根据不同的材料选用不同的灭菌方法,如接种环用火焰灼烧法,培养基用高压蒸汽灭菌法,还有加热法、过滤法、紫外线法、化学药品法等。消毒是指使用较为温和的物理或化学方法杀死物体表面或内部的部分微生物(不包括芽孢和孢子)。

2
3
4
1
5
答案
解析
2
3
4
1
5
4.不同的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需求各不相同,但一般都需要水、碳源、氮源和无机盐。下列有关微生物所需营养物质的描述,正确的是
A.氮源物质只能为该微生物提供必要的氮元素
B.有些碳源也可以给微生物的生长提供能源
C.无机盐是微生物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所以无机盐越多越好
D.固体培养基中不含水分

答案
解析
2
3
4
1
5
解析 含氮的有机物既可给微生物提供氮元素,也可给微生物提供能源。含碳的有机物既可给微生物提供碳元素,也可给微生物提供能源。微生物生长需要无机盐,但不是越多越好,过多会导致培养基渗透压过高,使微生物因失水过多而不能生存。固体培养基中也含有水分,因为含有凝固剂琼脂,所以呈固态。
5.下列实验材料和用具的无菌操作中,适合使用消毒方法的是 ,适合使用灭菌方法的是 。
①培养基 ②外植体 ③操作者双手 ④锥形瓶 ⑤接种环 ⑥牛奶 ⑦工作台 ⑧培养皿
②③⑥⑦
①④⑤⑧
2
3
4
1
5
答案(共48张PPT)
第5课时 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二)
专题2 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
学习导航 
1.通过阅读教材P16~17“(一)制备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掌握配
制培养基的步骤和倒平板操作的过程。
2.结合教材P18~19“(二)纯化大肠杆菌”,理解并掌握利用平板划线法
和稀释涂布平板法来纯化微生物的方法。
重难点击 
1.掌握制备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的方法。
2.学会用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纯化微生物。
一、制备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
当堂检测
二、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技术
内容索引
一、制备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
基础梳理
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是细菌培养中常用的一种培养基,大肠杆菌的纯化就是用的该培养基。
1.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的成分及各成分提供的营养
培养基组分 提供的主要营养物质
牛肉膏5.0 g 碳源、氮源、磷酸盐和维生素
蛋白胨10.0 g 碳源、氮源和维生素
NaCl 5.0 g 无机盐
蒸馏水定容至1 000 mL 氢元素、氧元素
2.制备步骤
(1)培养基的配制
计算:根据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 的比例,计算配制100 mL培养基时
各成分的用量

称量

0.5 g牛肉膏:比较黏稠,用 称取
1 g :易吸潮,要 (牛肉膏也是)
0.5 g NaCl
2 g_____
琼脂
配方
称量纸
蛋白胨
迅速称取
溶化


:1 moL的NaOH、pH试纸,将pH调为7.4 ~7.6

牛肉膏和称量纸+水
  ↓加热溶化后取出称量纸
加蛋白胨和NaCl
  ↓微火加热、不断搅拌
溶解后加 (需不断用玻棒搅拌,防止琼脂糊底而导致烧杯破裂)
  ↓
熔化后,补加蒸馏水至 mL
调节pH
琼脂
100
:趁热分装到洁净锥形瓶中

加棉塞:用棉花不用脱脂棉,脱脂棉吸水

包扎:外包 纸,且挂标签
牛皮
分装
(2)灭菌
(3)倒平板
①将 的培养皿放在 的桌面上,右手拿装有培养基的锥形瓶,左手拔出棉塞。
②右手拿锥形瓶,使瓶口 。
③用左手将培养皿打开一条 的缝隙,右手将锥形瓶中的培养基倒入培养皿,左手立即盖上培养皿的皿盖。
④等待平板冷却凝固后,将平板 。
①培养基: 灭菌
②培养皿: 灭菌
倒过来放置
高压蒸汽
干热
灭过菌
火焰旁
迅速通过火焰
稍大于瓶口
1.填表比较溶化时两次使用玻棒搅拌的目的
问题探究
操作 搅拌的目的
往烧杯中加入蛋白胨和氯化钠后用玻棒搅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加入琼脂,加热使其熔化的过程中使用玻棒搅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防止琼脂糊底而导致烧杯破裂
促使蛋白胨和氯化钠溶解
答案 琼脂是一种多糖,在98 ℃以上熔化,在44 ℃以下凝固,倒平板时高于50 ℃则会烫手,低于50 ℃时若不及时操作,琼脂会凝固。可以用手触摸盛有培养基的锥形瓶,感觉锥形瓶的温度下降到刚刚不烫手时,就可以进行倒平板了。
2.倒平板时的注意事项
(1)培养基灭菌后,需要冷却至50 ℃左右时,才能倒平板的原因是什么?你用什么办法来估计培养基的温度?
答案
答案 通过灼烧灭菌,防止瓶口的微生物污染培养基。
(2)分析右图,回答①、②问题:
①为什么需要使锥形瓶的瓶口通过火焰?
答案 平板冷凝后,皿盖上会凝结水珠,凝固后的培养基表面的湿度也比较高,将平板倒置,既可以使培养基表面的水分更好地挥发,又可以防止皿盖上的水珠落入培养基造成污染。
②从防止杂菌污染的角度思考,平板冷凝后将平板倒置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
答案 未接种的培养基在恒温箱中保温一段时间后,如果无菌落生长,说明培养基制备成功、合格,未受到污染。
(3)怎样判断制备的培养基是否合格、成功,是否受到污染?
答案
拓展应用
1.某学校开展大肠杆菌培养活动,首先对实验室进行清扫和消毒处理,然后准备各种原料和用具。请回答下列问题:
(1)对买回来的菌种进行扩大培养,首先制备试管培养基,写出制备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所需的原料: 。
(2)微生物在生长过程中对各种成分需求量不同,配制培养基时各成分要有合适的 。在烧杯中加入琼脂后要不停 ,防止 。
(3)将配制好的培养基分装到试管中,加棉塞后若干支试管一捆,包上牛皮纸并用皮筋勒紧放入 中灭菌。灭菌完毕后拔掉电源,待压力表的压力自然降到0时,将试管取出。如果棉塞上沾有培养基,此试管应 。
牛肉膏、蛋白胨、蒸馏水、NaCl、琼脂
比例
搅拌
琼脂糊底引起烧杯破裂
高压蒸汽灭菌锅
废弃
答案
2.制备各种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关于倒平板的具体描述正确的是
①待培养基冷却至40 ℃左右时,在酒精灯火焰附近倒平板 ②将灭过菌的培养皿放在桌面上,左手拔出棉塞 ③右手拿锥形瓶,使瓶口迅速通过火焰 ④用左手的拇指和食指完全打开皿盖 ⑤右手将锥形瓶中培养基倒入培养皿,左手立即盖上培养皿的皿盖 ⑥等待平板冷却5~10 s,将平板倒过来放置,使皿盖在下,皿底在上
A.①③④⑤ B.④⑤⑥ C.③⑤ D.①②④⑥
答案
解析
问题导析
问题导析 (1)培养基灭菌后,需冷却至 左右时才能倒平板,原因是琼脂在44 ℃以下凝固。
(2)倒平板的过程要在 附近进行。
答案
返回上页
酒精灯火焰
50 ℃
返回上页
解析 琼脂是一种多糖,在98 ℃以上可溶解于水,在44 ℃以下凝固,倒平板时高于50 ℃则会烫手,低于50 ℃时若不能及时操作,琼脂会凝固。无菌操作应贯穿于操作的全过程,皿盖全打开则空气中的微生物会进入培养基。等待平板冷却凝固(大约需5~10 min)后,将平板倒过来放置,使皿盖在下,皿底在上。
答案 要对培养基进行高压蒸汽灭菌,对培养皿进行干热灭菌,酒精灯火焰旁属于灼烧灭菌。
一题多变
倒平板的过程需要进行无菌操作,在培养基的制备过程中,还有哪些环节需要进行无菌操作?
答案
二、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技术
基础梳理
1.纯化大肠杆菌
(1)平板划线法
①原理:通过接种环在琼脂固体培养基表面 的操作,将聚集的菌种逐步 到培养基的表面。
②步骤
接种环灭菌:将接种环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直至烧红

连续划线
稀释分散
取菌种


a.在酒精灯 冷却接种环,并打开盛有菌液的试管的_____
b.将试管口通过 达到消灭试管口杂菌的目的
c.将已 的接种环伸入菌液中,沾取一环菌液
d.将试管口 ,并塞上棉塞
火焰旁
棉塞
火焰
冷却
通过火焰
平板
划线


培养:将平板 ,放入培养箱中培养
a.左手将皿盖打开一条缝隙,右手把沾有菌种的接种环迅速伸入平
板内,划 条平行线,盖上皿盖。注意 。
b.灼烧接种环,待其冷却后,从第一区域 开始往第二区
域内划线。重复以上操作,完成三、四、五区域内划线。注意不
要将最后一区的划线与 相连
三至五
不要划破培养基
划线的末端
第一区
倒置
(2)稀释涂布平板法
①原理:将菌液进行一系列的 ,然后将不同稀释度的菌液分别涂布到琼脂固体培养基的表面,进行培养。
梯度稀释
②步骤
Ⅰ.系列稀释操作
a.编号为101~106试管中分
别盛有 水。
b.用移液管吸取 培养
的菌液,注入101倍稀释的试管中,得到稀释菌液。
c.从101倍稀释的试管中吸取1 mL稀释液,注入102倍稀释的试管中。依次类推,完成菌液的稀释。
注意 移液管要经过灭菌,并且操作应在酒精灯火焰附近完成。
9 mL
1 mL
Ⅱ.涂布平板操作
涂布器消毒:将涂布器浸在盛有 的烧杯中

取菌液:取少量菌液滴加到 表面

涂布器灭菌:将沾有少量酒精的涂布器在火焰上引燃,待酒精
燃尽后, 8~10 s

涂布平板:用涂布器将 均匀涂布在培养基表面,涂布时
可转动培养皿,使菌液分布均匀
酒精
培养基
冷却
菌液
2.菌种保藏
比较项目 临时保藏 甘油管藏
适用范围 的菌种 的菌种
培养基 培养基 培养基
保藏温度 4 ℃ -20 ℃
具体方法 接种到固体斜面培养基上→适宜温度下培养→ 冰箱中保藏 甘油瓶中装入甘油后 →将菌液转移至甘油瓶中→混匀后冷冻箱中保存
频繁使用
长期保存
固体斜面
液体
4 ℃
灭菌
1.平板划线操作注意事项
(1)平板划线法接种菌种时,哪些操作可防止杂菌污染?
问题探究
答案 ①接种前将接种环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
②划完一个区域后,将接种环灼烧,冷却后再划下一区域。
③接种环沾取菌液时,要将试管口、棉塞等通过火焰。
④划线时将培养皿打开一条缝隙,将沾有菌种的接种环迅速伸入平板内。
答案
(2)在灼烧接种环之后,为什么要等其冷却后再进行划线?
答案 避免接种环温度太高,杀死菌种。
答案 操作的第一步灼烧接种环是为了避免接种环上可能存在的微生物污染培养物。每次划线前灼烧接种环是为了杀死上次划线结束后,接种环上残留的菌种,使下一次划线时,接种环上的菌种直接来源于上次划线的末端,从而通过划线次数的增加,使每次划线时菌种的数目逐渐减少,以便得到菌落。
(3)为什么在操作的第一步以及每次划线之前都要灼烧接种环?
答案 需要。划线结束后灼烧接种环,能及时杀死接种环上残留的菌种,避免细菌污染环境和感染操作者。
(4)在划线操作结束时,仍然需要灼烧接种环吗?为什么?
答案
答案 划线后末端含有的细菌数目较少,每次从上一次的末端开始划线能够使细菌的数目随划线次数的增加而逐渐减少,最终分散成单个的细菌。
(5)在做第二次划线以及其后的操作时,为什么总是从上一次划线的末端开始划线?
答案 最后一次划线已经将细菌稀释成单个的细胞,如果与第一次划线相连则增加了细菌的数目,得不到纯化的效果。
(6)为何最后一次划线不能与第一次划线相连?
答案
答案 应从操作的各个细节保证“无菌”。例如,酒精灯与培养皿的距离要合适,吸管头不要接触任何其他物体,吸管要在酒精灯火焰附近等。
2.稀释涂布平板操作注意事项
(1)涂布平板的所有操作都应在火焰附近进行。结合平板划线与系列稀释的无菌操作要求,想一想将菌液滴加到培养基上时应如何进行无菌操作?
答案 培养未接种培养基的作用是对照。未接种的培养基在恒温箱中保温1~2 d后无菌落生长,说明培养基的制备是成功的;若有菌落生长,说明培养基灭菌不彻底,或培养基被污染,需要重新制备。
(2)操作结束后,为什么要将一个未接种的培养基和一个接种的培养基放在一起培养?未接种的培养基表面是否有菌落生长很关键。如果有菌落生长,说明了什么?
答案
归纳总结 
两种接种方法比较
平板划线法 稀释涂布平板法
用途 一般用于菌种的纯化 一般用于筛选菌株
优点 可对混合菌进行分离 可以计数
缺点 不能计数 较麻烦,平板干燥效果不好;若菌液浓度大则长不出单菌落
培养结果
拓展应用
3.稀释涂布平板法是微生物培养中常用的一种接种方法。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操作中需要将菌液进行一系列的梯度稀释
B.需将不同稀释度的菌液分别涂布到固体培养基表面
C.不同浓度的菌液均可在培养基表面形成单个菌落
D.操作过程中对培养基和涂布器等均需进行严格灭菌处理
答案
解析
解析 稀释涂布平板法要先将菌液进行一系列的梯度稀释,A项正确;
只有在稀释度足够高的菌液中,聚集在一起的微生物才被分散成单个细胞,从而能在培养基表面形成单个菌落,故而要将不同稀释度的菌液分别涂布平板,B项正确、C项错误;
在稀释涂布过程中,为防止杂菌污染,要对培养基和涂布器等进行严格灭菌处理,D项正确。
答案 为保证结果准确,每个稀释度的菌液一般涂布3个平板,并对结果取平均值。
一题多变
(1)B项中不同稀释度的菌液一般涂布几个平板为宜?
答案 将接种后的培养基和一个未接种的培养基都放入适宜温度的恒温箱中,培养12 h和24 h后,观察培养基上的菌落情况,若未接种的培养基上无菌落生长,则证明操作是成功的;否则不成功。
(2)如何证明该接种过程是成功的?
答案
答案 可能是稀释度不够,聚集在一起的微生物没能被分散成单个细胞。
(3)题中如果不同稀释度的菌液接种后都不能得到单细胞菌落,原因可能是什么?
答案 菌落种类和数目增多。
(4)如果不进行D项操作,培养基上的菌落可能有哪些变化?
答案
4.图甲是稀释涂布平板法中的部分操作,图乙是平板划线法操作结果。
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甲中涂布前要将涂布器灼烧,
冷却后才能取菌液
B.对于浓度较高的菌液,如果甲
中的稀释倍数仅为102,则所
得的菌落不是由单一的细胞或孢子繁殖而成
C.乙中培养皿中所得的菌落都符合要求
D.乙中的连续划线的起点是上一次划线的末端
答案
解析
问题导析
问题导析 (1)对菌液进行稀释时,菌液中菌体的浓度越高,则稀释的倍数也要 ,菌体的浓度低时,则稀释的倍数不必 。
(2)高温会杀死菌体,所以一些经过高温或灼烧灭菌的器材需要 后才能接触菌种。
(3)平板划线法的多次划线中,菌体 ,即不同划线处的________
不同,所以形成的菌落并非全部是由单个菌体繁殖而成的。
越高
太高
冷却
越来越少
菌体数目
答案
返回上页
返回上页
解析 灼烧后的接种环如果没有冷却就接触菌种,会将菌体杀死,A正确;
稀释倍数过低,会导致多个菌体聚集在一起繁殖成菌落,B正确;
平板划线法中一般最后一次划线的末端处形成的菌落才是由单一的细胞或孢子繁殖而成,这种菌落才符合要求,C错误;
连续划线中,除了第一次划线外,每一次划线的起点是上一次划线的末端,目的是使得菌体密度越来越小,保证最后划线末端处的菌落是由单一的细胞或孢子繁殖而成。
答案 决定稀释倍数及划线次数的因素是菌液的浓度,如果菌液的浓度较高则需要高倍数的稀释,所划线次数也要较多,否则就可以低倍稀释或减少划线次数。
一题多变
稀释倍数和划线次数是两种接种方法的关键,决定稀释倍数和划线次数的因素是什么?
答案
拓展提升
两种接种方法中,只有稀释涂布平板法才适合对细菌进行计数的原因
只要稀释倍数足够高,则稀释涂布平板法中形成的每个菌落都是由单一菌体繁殖而成的,即一个肉眼看不见的细菌对应着一个可以看见的菌落,可以通过统计菌落的数目推测出细菌的数目。而平板划线法中除了最后一次划线末端处的菌落是由单一的细菌繁殖而成的,其他每个菌落往往是由多个细菌一起繁殖而成,即一个菌落并非对应着一个细菌,所以不适合用于细菌的计数。
课堂小结
称量
倒平板
平板划线法
稀释涂布平板法
当堂检测
2
3
4
5
1
1.制备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的步骤是
A.计算、称量、倒平板、溶化、灭菌
B.计算、称量、溶化、倒平板、灭菌
C.计算、称量、溶化、灭菌、倒平板
D.计算、称量、灭菌、溶化、倒平板

答案
解析
解析 制备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应先根据需要计算各成分用量,然后称量、溶化、灭菌、倒平板。
2
3
4
1
5
2.平板冷凝后,要将平板倒置,其原因是
A.接种时再拿起来方便
B.在皿底上标记日期等方便
C.正着放置容易破碎
D.防止皿盖上的冷凝水落入培养基造成污染

答案
解析
解析 平板倒置主要是防止皿盖上的水珠落入培养基造成污染。
3.如图是微生物平板划线示意图,划线的顺序为1→2→3→4→5。下列操作方法正确的是
A.操作前不用进行任何处理
B.划线操作必须在火焰上进行
C.在5区域中才可以得到所需菌落
D.在1、2、3、4、5区域中划线前后都要对接种环灭菌
解析 划线之前应对接种环灭菌;划线操作在酒精灯火焰旁进行;从1区域至5区域菌落密度越来越小,可能会在3、4、5区域得到所需菌落。

2
3
4
1
5
答案
解析
4.分离纯化大肠杆菌最常用的方法是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下列有关这两种方法的叙述错误的是
A.均将大肠杆菌接种在固体培养基的表面
B.获得的每个菌落均是由一个细菌繁殖而来的子细胞群
C.都应在火焰附近进行操作,以防止杂菌污染
D.稀释分散菌种的原理不同,均能达到分离纯化大肠杆菌的目的

解析 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时,如果稀释得当,在平板表面或琼脂培养基中就可出现分散的单个菌落,这个菌落可能是由一个细菌细胞繁殖形成的。平板划线中最后一次划线的末端处形成的菌落才是由单一的细胞或孢子繁殖而成,这种菌落才符合要求。
2
3
4
1
5
答案
解析
5.下表是从土壤中分离纯化土壤细菌的培养基配方。请回答下面的问题。
解析 培养微生物的培养基中一般含有水、无机盐、碳源、氮源和生长因子。牛肉膏、蛋白胨既是碳源又是氮源;培养基在接种前必须灭菌处理。
(1)培养基的类型很多,但培养基中一般都含有水、碳源、 和无机盐。上述培养基配方中能充当碳源的成分是 。培养基配制完成以后,一般还要调节pH并对培养基进行 处理。
氮源
牛肉膏和蛋白胨
试剂 用量 试剂 用量
牛肉膏/g 5 琼脂/g 20
蛋白胨/g 10 水/mL 1 000
NaCl/g 5 — —
灭菌
2
3
4
1
5
答案
解析
(2)分离纯化微生物最常使用的接种方法是 和 。
平板划线法
稀释涂布平板法
2
3
4
1
5
答案
解析
解析 微生物的接种方法包括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两种。
(3)假设培养结束后,发现培养基上菌落连成一片,可能的原因是什么?(列举两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稀释倍数不够,菌液的浓度太高;划线时,划完第一次没有灭菌又接着划第二次;培养过程灭菌不严格,受到微生物的污染
解析 多种因素都会导致接种的菌种密度较大,没有形成单一的菌落。(共50张PPT)
第6课时 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数
专题2 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
学习导航 
1.通过分析具体培养基的配方,归纳选择培养基的选择作用,理解筛
选微生物的原理。
2.结合实验设计,分析微生物数量测定实验中产生偏差的原因及解决
措施,学会微生物的计数方法,并对培养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
重难点击 
1.研究培养基对微生物的选择作用,进行微生物数量的测定。
2.能利用选择培养基分离细菌,运用相关技术解决生产生活中有关微
生物的计数问题。
一、研究培养基对微生物的选择作用
当堂检测
二、进行微生物数量的测定
内容索引
一、研究培养基对微生物的选择作用
基础梳理
1.筛选菌株
(1)自然界中目的菌株的筛选
①原理:根据目的菌株对 的要求,到相应的环境中去寻找。
②实例:能产生耐高温的Taq DNA聚合酶的 就是从热泉中筛选出来的。
(2)实验室中目的菌株的筛选
①原理:人为提供有利于 生长的条件(包括营养、温度、pH等),同时 其他微生物生长。
②实例:从土壤中筛选能分解尿素的细菌。
③方法:利用 培养基进行微生物的筛选。
选择
生存环境
Taq细菌
目的菌株
抑制或阻止
2.选择培养基
(1)概念:允许 种类的微生物生长,同时 其他种类微生物生长的培养基。
(2)举例:筛选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选择培养基是以 为唯一氮源,按物理性质归类为固体培养基。
尿素
特定
抑制或阻止
1.筛选分解尿素的细菌的选择培养基
下面是本课题使用的培养基的配方,请分析:
问题探究
KH2PO4 1.4 g
Na2HPO4 2.1 g
MgSO4·7H2O 0.2 g
葡萄糖 10.0 g
尿素 1.0 g
琼脂 15.0 g
将上述物质溶解后,用蒸馏水定容到1 000 mL
答案 碳源是葡萄糖,氮源是尿素。
(1)在培养基的配方中,为微生物的生长提供碳源和氮源的分别是什么物质?
答案
答案 该选择培养基的配方中,尿素是培养基中的唯一氮源,因此,只有能够利用尿素的微生物才能够生长。
(2)分离分解尿素的细菌的选择培养基是如何进行选择的?
答案 分解尿素的微生物能合成脲酶,而脲酶可将尿素分解成氨,从而为微生物提供氮源。
(3)为什么只有能分解尿素的微生物才能在该培养基上生长?
答案 增设牛肉膏蛋白胨基础培养基并进行涂布平板操作,如果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上的菌落数明显多于选择培养基上的菌落数,则说明选择培养基的确起到了筛选能分解尿素的细菌的作用。
2.设计对照实验
(1)如何设计对照实验验证该选择培养基的确筛选到了能分解尿素的细菌?
答案 设置一个未涂布平板的能筛选分解尿素的细菌的选择培养基。
(2)如何设计对照实验验证所用的选择培养基没有受到污染?
答案
归纳总结 
选择培养基的分类
(1)利用营养缺陷型选择培养基进行的选择培养:通过控制培养基的营养成分,使营养缺陷型微生物不能正常生长。
(2)利用化学物质进行的选择培养:在完全培养基中加入某些化学物质,利用加入的化学物质抑制某些微生物的生长,同时选择所需的微生物。
(3)利用培养条件进行的选择培养:改变微生物的培养条件(如高温、特殊pH等),筛选特定微生物。
拓展应用
1.下列有关微生物筛选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用全营养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筛选大肠杆菌
B.用高NaCl的培养基筛选抗盐突变菌株
C.含酚红的尿素培养基筛选鉴别出分解尿素的菌株
D.利用高温条件筛选耐热的Taq细菌
答案
解析
解析 全营养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常用于大肠杆菌的培养,该培养基对微生物无选择作用,A项错误。
抗盐突变菌株具有耐高盐的能力,因此可以利用高NaCl的选择培养基进行选择培养,B项正确。
分解尿素的菌株会分解尿素形成氨,使培养基pH升高,因此可以利用含酚红的尿素培养基筛选鉴别出分解尿素的菌株,C项正确。
利用高温条件可以筛选耐热的Taq细菌,D项正确。
2.下表是微生物培养基的成分。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答案
解析
A.此培养基可用来培养自养型微生物
B.此表中的营养成分共有三类,即水、无机盐、氮源
C.若除去①,此培养基可培养圆褐固氮菌
D.培养基中若加入氨基酸,则它可充当碳源、氮源和生长因子
编号 ① ② ③ ④ ⑤
成分 (NH4)2SO4 KH2PO4 FeSO4 CaCl2 H2O
含量/g 0.4 4.0 0.5 0.5 100 mL
解析 由题知,该培养基成分中含有水、无机盐、氮源,但不含含碳有机物,可用来培养自养型微生物,选项A、B均对;
圆褐固氮菌同化类型为异养型,培养基中必须存在含碳有机物,所以该培养基不能用来培养圆褐固氮菌,C错。
技巧链接
选择培养基的常见类型
(1)分离微生物所用的选择培养基一定是固体培养基,因为菌落只能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成。
(2)常见的选择培养基
①加入青霉素可以分离出酵母菌和霉菌。
②加入高浓度的食盐可得到金黄色葡萄球菌。
③无氮源培养基可以分离固氮微生物。
④以石油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可以分离能消除石油污染的微生物。
⑤将培养基放在高温环境中培养,可以分离耐高温的微生物。
二、进行微生物数量的测定
基础梳理
1.统计菌落数目
(1)方法: 。
(2)统计依据:当样品的 足够高时,培养基表面生长的一个菌落,来源于样品稀释液中的一个 。通过统计平板上的菌落数,就能推测出样品中大约含有多少活菌。
(3)操作
①设置重复组,增强实验的说服力与准确性。
②为保证结果准确,一般选择菌落数在 的平板进行计数。
③统计的菌落数往往比活菌实际数目 。
活菌计数法、显微镜直接计数法
稀释度
活菌
30~300

(4)计算公式:每克样品中的菌株数=(C÷V)×M,其中C代表某一稀释度下平板上生长的 ,V代表涂布平板时所用的 ,M代表 。
2.设置对照
(1)对照实验:是指除了 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2)主要目的:排除实验组中 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提高实验结果的可信度。例如,为了确认培养基是否被杂菌污染,需以不进行接种的培养基培养作为空白对照。
平均菌落数
稀释液的体积(mL)
稀释倍数
被测试条件
非测试因素
3.实验操作流程
(1)土壤取样
①取样原因:土壤有“微生物的 ”之称,同其他生物环境相比,土壤中的微生物数量 ,种类 。
②土壤要求:富含 ,pH接近 且潮湿。
③取样部位:距地表约 的土壤层。
(2)样品稀释
①稀释原因:样品的 直接影响平板上生长的 。
②稀释标准:选用一定稀释范围的样品液进行培养,以保证获得菌落数在 之间,便于计数。
天然培养基
最大
最多
有机质
中性
3~8 cm
稀释程度
菌落数目
30~300
(3)微生物的培养与观察
①培养:根据不同微生物的需要,控制适宜的培养 和培养时间。
②观察
a.观察方法:每隔24 h统计一次菌落数目,最后选取菌落数目稳定时的记录作为结果。
b.菌落的特征:包括菌落的 、 、隆起程度和 等。
(4)菌种鉴定
①原理:细菌合成的 将尿素分解成氨,使培养基的 增强。
②方法: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中加入 指示剂,培养某种细菌后,若指示剂变 ,可初步鉴定该种细菌能够分解尿素。
温度
形状
大小
颜色
脲酶
碱性
酚红

4.操作提示
(1)无菌操作
①取土样的用具在使用前都需要 。
②实验操作均应在 进行。
(2)做好标记:本实验使用的平板和试管比较多,为避免混淆,使用前应标明培养基的 、 以及平板上培养样品的 等。
(3)制定计划:对于耗时较长的生物实验,要事先制定计划,以便提高_________。
灭菌
火焰旁
种类
培养日期
稀释度
工作效率
右面是土壤中尿素分解菌的分离与计数的实验流程示意图,请结合教材提供的资料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试写出分离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实验流程
问题探究
答案 土壤取样→样品稀释→取样涂布→微生物培养→观察并记录结果→细菌计数。
答案
答案 不真实。为增加实验的说服力与准确性,应设置重复实验,在同一稀释度下涂布3个平板,统计结果后计算平均值。
2.统计菌落数目
甲、乙两位同学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测定同一土壤样品中的细菌数。在对应稀释倍数为106的培养基中,得到以下两种统计结果。
(1)甲同学在该浓度下涂布了一个平板,统计的菌落数为230,该同学的统计结果是否真实可靠?为什么?
答案
答案 不合理。微生物计数时,如果实验中出现重复实验的结果不一致的情况,应分析实验过程中可能的影响因素,找出差异的原因,而不能简单地舍弃后进行计数。
(2)乙同学在该浓度下涂布了3个平板,统计的菌落数分别为21、212、256,该同学将21舍去,然后取平均值。该同学对实验结果的处理是否合理?为什么?
答案
答案 105的稀释度下取0.1 mL涂布的三个平板上的菌落数在30~300之间,计算其平均值为(212+234+287)/3≈244。进一步可以换算出1 g样品中活菌数为(244÷0.1)×105=2.44×108。
(3)某同学在三种稀释度下吸取0.1 mL的菌液涂布平板,统计菌落数,得到以下的数据,试计算1 g样品的活菌数。
答案
平板
稀释度 平板1 平板2 平板3
104 320 360 356
105 212 234 287
106 21 23 18
答案 当两个或多个细菌连在一起时,平板上观察到的只是一个菌落。
(4)为什么统计的菌落数比活菌的实际数目低?
答案
答案 可能是他选择的土壤样品不同于其他同学;也可能是培养基受到了污染或操作失误。
3.对照实验设计的分析
分析教材P22“设置对照”中的实例,探讨下列问题:
(1)在A同学确定自己操作无误的情况下,A同学得出的菌落数多于其他同学的原因可能有哪两种?
答案
答案 ①其他同学用与A同学一样的土样进行实验,如果结果与A同学一致,则证明A同学操作无误;如果结果不同,证明A同学存在操作失误或培养基的配制有问题;
②将A同学配制的培养基在不加土样的情况下培养作为空白对照,以判断培养基是否受到污染。
(2)如何设计对照实验帮助A同学排除上述两个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
答案
答案 土壤中各种微生物的数量是不同的,为获得不同类型的微生物,就需要按不同的稀释度进行分离。
4.微生物数量测定的实验设计
(1)为什么分离不同的微生物要采用不同的稀释度?
答案 每隔24 h统计一次菌落数目,选取菌落数目稳定时的记录作为结果。
(2)本实验中应如何统计培养基上生长的菌落数?
答案 ①培养基、锥形瓶、试管、铲子、信封等,需要进行灭菌。
②称取土壤要在火焰旁进行。
③稀释土壤溶液的每一步操作都要在火焰旁进行。
(3)实验中的无菌操作主要有哪些?
答案
归纳总结 
分离尿素分解菌操作中的注意事项
(1)在实验操作中,每个步骤都要注意无菌操作,以防培养基被污染,影响实验效果。
(2)样品稀释液的最佳浓度为获得每个平板上有30~300个菌落,这个稀释度细菌一般为104、105、106倍稀释液,放线菌一般为103、104、105倍稀释液,真菌一般为102、103、104倍稀释液。
(3)为排除非测试因素(培养基)的干扰,实验需设置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进行空白对照。
(4)每一稀释倍数的菌液都至少要涂布3个平板,作为重复实验,求其平均值,若其中有菌落数与其他平板悬殊过大的,需要对该平板重新制作。
拓展应用
3.如图为“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和计数”实验中样品稀释示意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4号试管中稀释液进行平板培养得
到的菌落平均数一定恰为5号的10倍
B.5号试管的结果表明每克该土壤中
的菌株数目为1.7×108个
C.在用移液管吸取菌液进行梯度稀释时,可用手指轻压移液管上的橡皮头,
吹吸三次,使菌液与无菌水充分混匀
D.某一稀释度下至少涂3个平板,该实验方法统计得到的结果常会比实
际活菌数目高
答案
4.自然界中的微生物往往是混杂生长的。人们在研究微生物时一般要将它们分离提纯,然后进行数量的测定。下面是对大肠杆菌进行数量测定的实验,请回答有关问题。
(1)实验步骤
①制备稀释倍数为102、103、104、105、106的系列稀释液。
②为了得到更加准确的结果,应选用 法接种样品。
③适宜温度下培养。
稀释涂布平板
答案
(2)结果分析
①测定大肠杆菌数目时,在对应稀释倍数为106的培养基中,得到以下几种统计结果,与事实更加接近的是 。
A.一个平板,统计的菌落数是230
B.两个平板,统计的菌落数是220和260,取平均值240
C.三个平板,统计的菌落数分别是400、212和256,取平均值289
D.四个平板,统计的菌落数分别是210、260、240和250,取平均值240
答案
②一同学在稀释倍数为106的培养基上测得平板上菌落数的平均值为212,那么每毫升样品中的菌落数约是(涂布平板时所用的稀释液体积为0.2 mL)

③用这种方法测定菌体密度时,实际活菌数量要比测得的数量 (填“多”或“少”),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解析
问题导析
1.06×109个

当两个或多个细菌连在一起时,平板上观察到的只是一
个菌落
问题导析 (1)因为题中操作的目的是对大肠杆菌进行数量的测定,所以接种的方法是 。
(2)测定活菌数量时,选择的平板越多误差 ,且选择的平板要能形成
个菌落。
(3)所做的多个平板中,如果其中一个平板中菌落的数目明显___________
其他几个平板,则说明该平板不符合要求,应 或舍弃。
答案
返回上页
稀释涂布平板法
越小
30~300
多于或少于
重做
返回上页
解析 (1)若对大肠杆菌进行计数,则需要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接种样品。
(2)①应选取多个菌落数相差不大的平板进行计数,取其平均值。
②212÷0.2×106=1.06×109(个)。
③因为一个菌落可能由两个或多个细菌连在一起生长而成,所以实际活菌数量要比测得的数量多。
答案 低。因为稀释倍数太低,则大部分菌落是由多个细菌繁殖而成,所以测定的菌落的数值要偏低。
一题多变
(1)如果某同学的稀释倍数仅为104,则测定的数值要比题中测定的数值高还是低?为什么?
答案 ①培养基被污染,一些菌落是由杂菌繁殖而成的;
②接种过程中由于操作不当感染了杂菌;
③取菌液时没有摇晃,导致所取菌液中细菌个体浓度偏大等。
(2)第(2)问第①小题C项中菌落数为400的平板不符合要求,试分析该平板中菌落数目多于其他平板的可能的原因。
答案
技巧链接
用稀释涂布平板法计数微生物的方法
(1)稀释涂布平板操作要求:按照平行重复的原则,每一稀释度的菌液涂布3个或3个以上的平板。
(2)计数的时机:当各平板上菌落数目稳定时进行计数。
(3)选择可用于计数的平板:选择菌落数在30~300之间的平板(相同稀释度的平板均符合该特点)进行计数,然后取平均值。
课堂小结
目的菌株
稀释涂布平板法
显微镜直接计数法
当堂检测
2
3
4
5
1
1.选择培养基是根据某一种或某一类微生物的特殊营养要求或对一些物理、化学抗性而设计的培养基。利用这种培养基可以将所需要的微生物从混杂的微生物中分离出来。为选择酵母菌和硝化细菌,应选用的培养基分别为
A.伊红美蓝培养基、含青霉素的培养基
B.含青霉素的培养基、含氨的无机培养基
C.含氨的无机培养基、含青霉素的培养基
D.含青霉素的培养基、伊红美蓝培养基

答案
解析
2
3
4
5
1
解析 酵母菌是真菌,通常可以用含青霉素的培养基进行选择培养,因为青霉素能够抑制细菌生长,但不能够抑制真菌生长。硝化细菌为自养型生物,能够利用氨转变为亚硝酸和硝酸所释放的能量把无机物转变为有机物以维持自身生命活动,利用含氨的无机培养基可进行选择培养。
2
3
4
1
5
2.下列操作步骤顺序正确的是
①土壤取样 ②称取10 g土样,加入盛有90 mL无菌水的锥形瓶中 ③吸取0.1 mL土壤溶液进行平板涂布 ④依次稀释至101、102、103、104、105、106、107稀释度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①→②→④→③ D.①→④→②→③

答案
3.在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中加入酚红指示剂的目的是
A.筛选出能分解尿素的细菌
B.对分离的菌种作进一步鉴定
C.作细菌的营养成分
D.如指示剂变蓝就能准确地认定该菌能分解尿素
解析 筛选出能分解尿素的细菌用选择培养基即可,不需要加指示剂。加入指示剂的培养基,目的是对要分离的菌种作进一步的鉴定。

2
3
4
1
5
答案
解析
4.从土壤中分离以尿素为氮源的细菌,下列实验操作不正确的是
A.将土壤用无菌水稀释,制备103~106倍的土壤稀释液
B.将不同浓度的土壤稀释液涂布于不同平板上
C.用加入刚果红指示剂的选择培养基筛选分解尿素的细菌
D.从周围出现红色环带的菌落中挑取能够分泌脲酶的菌株

解析 用加入酚红指示剂的鉴别培养基可以鉴别分解尿素的细菌。
2
3
4
1
5
答案
解析
5.尿素是一种重要的农业肥料,但若不经细菌的分解,就不能更好地被植物利用。生活在土壤中的微生物种类和数量繁多,同学们试图探究土壤中微生物对尿素是否有分解作用,设计了以下实验,并成功筛选到能高效降解尿素的细菌(目的菌)。培养基成分如下表所示,实验步骤如图所示。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2
3
4
1
5
KH2PO4 Na2HPO4 MgSO4·7H2O 葡萄糖 尿素 琼脂
1.4 g 2.1 g 0.2 g 10.0 g 1.0 g 15.0 g
将上述物质溶解后,用蒸馏水定容到1 000 mL。
解析 植物组织培养的培养基中需要含有氮、磷、钾及锌、铜、钼、铁等元素,需要蔗糖为植物细胞提供能量,还需要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等植物激素。
(1)此培养基 (填“能”或“不能”)用于植物组织培养,理由是

不能
缺少植物激素(或缺少植物需要的一些营养成分)
2
3
4
1
5
答案
解析
KH2PO4 Na2HPO4 MgSO4·7H2O 葡萄糖 尿素 琼脂
1.4 g 2.1 g 0.2 g 10.0 g 1.0 g 15.0 g
(2)培养基中加入尿素的目的是 ,这种培养基属于 培养基。
筛选目的菌
选择
2
3
4
1
5
答案
解析
解析 该培养基中尿素是唯一的氮源,只有能利用尿素的微生物才能生长,属于选择培养基。
(3)“目的菌”生长所需的氮源和碳源分别来自培养基中的 和 ,实验需要振荡培养,原因是 。
解析 “目的菌”生长所需的氮源和碳源分别来自培养基中的尿素和葡萄糖,分解尿素的微生物是需氧型微生物,所以在培养过程中需振荡。
尿素
葡萄糖
为目的菌提供氧气
KH2PO4 Na2HPO4 MgSO4·7H2O 葡萄糖 尿素 琼脂
1.4 g 2.1 g 0.2 g 10.0 g 1.0 g 15.0 g
(4)图中将细菌转到固体培养基上时,可采用
或 在含尿素的
培养基上接种,获得单菌落后继续筛选。初步
筛选出来的菌种还需要用生化的方法作进一
步的鉴定:在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中
加入 指示剂,接种并培养初步筛选的菌种,若指示剂变成 色,则可准确说明该菌种能够分解尿素。
平板划线法
稀释涂布平板法
2
3
4
1
5
答案
解析
解析 在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中加入酚红指示剂,培养利用尿素的细菌后,如果pH升高,指示剂将变红,由此可准确地鉴定该种细菌能够分解尿素。
酚红

(5)在实验中,下列材料或用具需要灭菌的是
,需要消毒的是 。(填序号)
①培养细菌用的培养基与培养皿 ②玻棒、
试管、锥形瓶和吸管 ③实验操作者的双手
①②

2
3
4
1
5
答案
解析
解析 微生物培养时,一切环境、物质、用具、
器材都要消毒或灭菌。
(6)实验结束后,使用过的培养基应该进行 处理后,才能倒掉。
灭菌
解析 为避免实验后培养基中的微生物污染环境,使用过的培养基必须经过灭菌处理后才能丢弃。(共40张PPT)
第7课时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
专题2 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
学习导航 
1.结合教材P27“基础知识”,掌握纤维素酶的种类和作用及纤维素分
解菌的筛选方法。
2.阅读教材P28“实验设计”,理解并掌握纤维素分解菌的筛选过程及
刚果红染色法的原理。
3.阅读教材P30“课题延伸”,掌握纤维素酶的测定方法。
重难点击 
1.简述纤维素酶的种类及作用。
2.掌握从土壤中分离某种特定微生物的操作技术。
3.分析分离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实验流程,弄懂实验操作的原理。
一、纤维素分解菌的筛选
当堂检测
二、尝试从土壤中分离出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
内容索引
一、纤维素分解菌的筛选
基础梳理
1.纤维素与纤维素酶
(1)纤维素:下图所示为纤维素的结构式。
①基本组成单位: 。
②分布:主要分布在植物 等器官的细胞壁。
葡萄糖
根、茎、叶
(2)纤维素酶
①组成:是一种复合酶,至少包括三种酶,即C1酶、CX酶、葡萄糖苷酶。
葡萄糖苷酶
C1酶和CX酶
2.纤维素分解菌的筛选
(1)方法: 。
①方法一:先培养 ,再加入 进行颜色反应。
②方法二:在 时就加入刚果红。
倒平板
刚果红染色法
微生物
刚果红
(2)原理
纤维素+刚果红→红色复合物
↓纤维素酶
纤维二糖和葡萄糖,不能和刚果红形成红色复合物

以 为中心的透明圈
纤维素分解菌
问题探究
答案 纤维素酶中的C1酶、CX酶使纤维素分解为纤维二糖,葡萄糖苷酶将纤维二糖分解成葡萄糖。
1.纤维素酶
(1)纤维素酶是如何将纤维素分解的?
答案 设计对照实验。取两支试管,分别加入等量的滤纸条和缓冲液,在一支试管中加入纤维素酶,另一支试管中加入等量蒸馏水,振荡反应一段时间后,可观察到加入纤维素酶的试管中滤纸条被水解,而加入蒸馏水的试管中滤纸条没有变化。
(2)如何设计实验证明纤维素酶能分解纤维素?
答案
答案 筛选目的菌株应该到有利于目的菌株生长的环境中寻找。
2.纤维素分解菌的获得
(1)为什么要在富含纤维素的环境中寻找纤维素分解菌?
答案 将滤纸埋在土壤中能使纤维素分解菌相对聚集,实际上是人工设置纤维素分解菌生存的适宜环境。
(2)为什么将滤纸埋在土壤中可以提取到目的菌?
答案
答案 液体培养基,因为配方中无凝固剂。液体培养基与微生物的接触更密切,微生物更容易从培养基中获得营养物质,因此可以快速增加微生物的浓度。
3.分析教材P29“纤维素分解菌的选择培养基配方”,回答下列问题:
(1)此配方是液体培养基还是固体培养基?为什么选择此类培养基?
答案 有选择作用。本配方中富含纤维素,更适合能够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大量繁殖。对照实验可以用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培养微生物。若选择培养基上微生物数量明显少于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上微生物的数量,则说明培养基起到了选择作用。
(2)这个选择培养基对微生物是否具有选择作用?怎样设计对照实验证明你的观点?
答案
归纳总结 
(1)培养基特点:纤维素分解菌的选择培养用的是富含纤维素的培养基,而不是以纤维素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
(2)培养结果:由于培养基中加入了酵母膏和水解酪素等,因此培养基上除得到大量的纤维素分解菌外,也有其他微生物的存在。
(3)进一步筛选:需根据微生物的菌落特点继续进行鉴别培养以筛选到纤维素分解菌。
(4)选择培养的实质:纤维素分解菌的选择培养实质是富集培养,以便得到大量的目的微生物。
纤维素分解菌的富集培养
拓展应用
1.下列关于纤维素酶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纤维素酶只有一种,只能将纤维素分解为葡萄糖
B.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至少包括C1酶、CX酶和葡萄糖苷酶三种组分
C.纤维素可被纤维素酶水解成葡萄糖,为微生物提供营养物质
D.分解纤维素的细菌、真菌和放线菌,都是通过产生纤维素酶来分解纤
维素的
答案
解析
解析 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一般认为至少包括三种组分——C1酶、CX酶和葡萄糖苷酶,其中C1酶和CX酶将纤维素分解为纤维二糖,葡萄糖苷酶将纤维二糖分解为葡萄糖。
答案 能。纤维素分解菌分解纤维素只是为了利用纤维素作为碳源,其他有机物若可提供碳源,也可以生存。
一题多变
(1)上题中分解纤维素的细菌能否在不含纤维素但富含其他有机物的环境中生存?为什么?
答案 不在细胞中分解纤维素。多数细胞不能直接吸收纤维素,一般来说,纤维素酶都是分泌到细胞外分解纤维素的。
(2)题中纤维素酶也在微生物细胞内分解纤维素吗?为什么?
答案
2.分析右表培养基的配方,请回答下面的问题。
纤维素分解菌的选择培养基:
将上述物质溶解后,用蒸馏水定容到1 000 mL。
(1)此培养基配方中为微生物提供碳源的主要是
、氮源是 。
(2)此配方为 培养基(根据物理状态)配方。
(3)此培养基选择出的微生物主要是__________

组分 含量
纤维素粉 5 g
NaNO3 1 g
Na2HPO4·7H2O 1.2 g
KH2PO4 0.9 g
MgSO4·7H2O 0.5 g
KCl 0.5 g
酵母膏 0.5 g
水解酪素 0.5 g
答案
解析
问题导析
纤维素粉
NaNO3、酵母膏、水解酪素
液体
纤维素分
解菌
问题导析 (1)该培养基中 是主要的碳源,所以可以用于筛选_____

(2)由于该培养基中没有加入 ,所以为液体培养基。液体培养基中微生物与营养成分的接触更充分,可以提高微生物的代谢效率。
答案
返回上页
琼脂
纤维素
纤维
素分解菌
返回上页
解析 该培养基的主要碳源是纤维素粉,氮源有NaNO3、酵母膏、水解酪素。因没有凝固剂成分,因此,该培养基从物理状态上看属于液体培养基。因该培养基仅以纤维素粉为主要碳源,因此,可用于选择培养纤维素分解菌。
答案 当土壤中纤维素分解菌的浓度很高时,可以省略选择培养这一步骤。
一题多变
(1)从土壤中分离纤维素分解菌时,哪种情况下可以省略选择培养?
答案 可以提供碳源、氮源和生长因子。
(2)本题中的培养基配方中的酵母膏可以为微生物提供什么成分?
答案 不是,纤维素是主要的碳源,另外,酵母膏和水解酪素也可以提供少量的碳源。
(3)该培养基中纤维素是否为唯一的碳源?
答案
二、尝试从土壤中分离出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
基础梳理
1.实验流程
土壤取样:选择富含 的环境

选择培养:用富含 的选择培养基扩大培养

:依次稀释101~106倍

涂布平板:将样品涂布到 纤维素分解菌的培养基上

挑选产生 的菌落
纤维素
纤维素
梯度稀释
鉴别
透明圈
2.实验操作注意事项
(1)土壤取样时要选择富含 的环境。
(2)选择培养的方法:用富含 的选择培养基。
目的:增加 的浓度。
(3)梯度稀释的目的:能获得单个菌落。
(4)涂布平板时要选择 纤维素分解菌的培养基。
(5)挑选产生 的菌落。
纤维素
纤维素
纤维素分解菌
鉴别
透明圈
3.菌种的进一步鉴定
(1)鉴定原理:为确定透明圈内的菌落是纤维素分解菌,需要进行发酵产_________的实验。
(2)发酵方法:有 发酵和 发酵两种。
(3)纤维素酶的测定方法:一般是对纤维素酶分解 等纤维素后所产生的 进行定量的测定。
纤维素酶
液体
固体
滤纸
葡萄糖
问题探究
答案 刚果红染色剂。
1.鉴别纤维素分解菌的培养基
(1)鉴别纤维素分解菌时需在培养基中添加什么物质?
答案
答案 ①鉴别培养基是在培养基中加入某些特定的作用底物和指示剂,观察微生物生长过程中分解底物所释放的不同产物,通过指示剂的反应不同来鉴别微生物;选择培养基是在培养基中加入某些物质,以促进目的菌的生长繁殖,同时抑制其他杂菌的生长繁殖。
②选择培养的培养基中没有加入琼脂,所以属于液体培养基,而鉴别培养基一般为固体培养基。
(2)鉴别培养基和选择培养基在目的和物理性质方面的区别是什么?
答案
答案 方法一更容易区分纤维素分解菌和其他杂菌。即先培养微生物,再加入刚果红进行颜色反应,所显示的颜色反应基本上是纤维素分解菌的作用。方法二中有些微生物具有降解色素的能力,它们在生长过程中会降解刚果红,也会使培养基上形成透明圈,与纤维素分解菌不易区分。
2.鉴别方法——刚果红染色法
从显色结果上看,两种刚果红染色法中哪种染色法更容易区分纤维素分解菌和其他杂菌?
答案
答案 产生透明圈的菌落可能是能产生纤维素酶的微生物,也可能是能降解刚果红的菌种,所以需要进一步鉴定。
3.透明圈的形成
(1)对分离的纤维素分解菌作进一步的鉴定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 纤维素分解菌分解纤维素产生的纤维二糖和葡萄糖,不能与刚果红形成红色复合物,而出现以纤维素分解菌为中心的透明圈。
(2)简要概述筛选纤维素分解菌时透明圈是如何形成的。
答案 分解尿素的细菌能够将尿素分解成氨,加入酚红指示剂后会变红,也会形成以尿素分解菌为中心的红色的圈。
(3)向含有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培养基中加入酚红指示剂,会出现类似的圈吗?
答案
归纳总结 
两种刚果红染色法的比较
比较
项目 方法一 方法二
先培养微生物,再加入刚果红 在倒平板时加入刚果红
优点 显示出的颜色反应基本上是纤维素分解菌的作用 操作简单,不存在菌落混杂
缺点 操作繁琐,刚果红会使菌落之间发生混杂 有些微生物会降解刚果红,形成透明圈,与纤维素分解菌相混
拓展应用
3.下列有关刚果红染色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刚果红可以在细菌菌落形成前倒平板时加入
B.刚果红可以在菌落形成后加入
C.刚果红在菌落形成前倒平板时加入,加入的刚果红不需要灭菌
D.在菌落形成后加入刚果红时,刚果红不需要灭菌
解析 刚果红可以在细菌菌落形成前倒平板时加入,也可以在菌落形成后加入,若在细菌菌落形成前倒平板时加入刚果红,则所加刚果红要进行灭菌,以防杂菌的侵入,影响纤维素分解菌菌落的形成;若在菌落形成后加入刚果红,则不需要灭菌。
答案
解析
4.研究人员成功地从土壤中筛选到能产生纤维素酶的微生物,请就如何从土壤中获得纤维素分解菌回答以下问题:
(1)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一般认为它至少包括三种组分,即C1酶、CX酶和 酶。
葡萄糖苷
答案
解析
解析 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包括C1酶、CX酶和葡萄糖苷酶。
(2)若获得纯净的菌株,常采用平板划线法进行接种,此过程所用的接种工具是 ,操作时采用 灭菌的方法。
接种环
解析 常用的接种工具是接种环,操作时采用灼烧的方法灭菌。
灼烧
(3)刚果红可以与纤维素等多糖形成红色复合物,但并不与 和
发生这种反应。常用的刚果红染色法有两种:第一种是先培养微生物,再加入刚果红进行颜色反应;第二种是在 时就加入刚果红。
纤维二糖
答案
解析
解析 刚果红不与纤维二糖和葡萄糖发生反应。
葡萄糖
倒平板
(4)如果观察到产生 的菌落,说明可能获得了纤维素分解菌。为了确定是纤维素分解菌,还需要进行 的实验。纤维素酶的测定方法一般是对纤维素酶分解滤纸等纤维素后所产生的 进行定量的测定。
透明圈
解析 刚果红与纤维素反应呈红色,纤维素分解菌产生的纤维素酶会将纤维素分解而不能与刚果红染液反应呈红色,在菌落周围会出现透明圈。为了确定是纤维素分解菌,还需要进行发酵产纤维素酶的实验。纤维素酶的测定方法一般是对纤维素酶分解滤纸等纤维素后所产生的葡萄糖进行定量的测定。
发酵产纤维素酶
葡萄糖
答案
解析
易错易混
关于纤维素分解菌筛选的三个易错警示
(1)纤维素分解菌的选择培养基中的碳源并不只有纤维素,其中酵母膏和水解酪素也可起碳源的作用。
(2)在纤维素分解菌的选择培养基中生长的不只有纤维素分解菌。因此,选择培养后要进行鉴别培养,才能获得纤维素分解菌。
(3)出现透明圈的菌落也不一定是纤维素分解菌。
课堂小结
多糖
葡萄糖苷酶
刚果红染色法
梯度稀释
透明圈
当堂检测
2
3
4
5
1
1.加工橘子罐头,采用酸碱处理脱去中果皮(橘络),会产生严重污染。目前使用酶解法去除橘络,可减少污染。下列生长在特定环境中的4类微生物,不能产生所用酶的是
A.生长在麦麸上的黑曲霉
B.生长在酸奶中的乳酸菌
C.生长在棉籽壳上的平菇
D.生长在木屑上的木霉

答案
2
3
4
1
5
2.当纤维素被纤维素酶分解后,会在培养基中出现一些透明圈,这些透明圈是
A.刚果红与纤维素形成的复合物
B.纤维素分解后的葡萄糖
C.由纤维素酶聚集在一起形成的
D.以纤维素分解菌为中心形成的

解析 刚果红与纤维素反应形成红色复合物,当有纤维素分解菌生长时,菌落周围的纤维素被分解,形成透明圈。
答案
解析
3.在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实验中,为了判断选择培养基是否起到了对纤维素分解菌的选择作用,需要设置的对照是
A.未接种的只有纤维素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
B.未接种的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
C.接种了的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
D.接种了的只有纤维素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

2
3
4
1
5
答案
4.通过分离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实验,对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进行了初步的筛选,这只是分离提纯的第一步,还需要进行
A.发酵产纤维素酶的实验
B.提取纤维二糖的实验
C.浓缩纤维素分解菌的实验
D.提取葡萄糖的实验

解析 为确定得到的是纤维素分解菌,还需进行发酵产纤维素酶的实验,纤维素酶的测定方法一般是采用对纤维素酶分解滤纸等纤维素后产生的葡萄糖进行定量测定。
2
3
4
1
5
答案
解析
5.下图为分离并统计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实验流程,据此回答下面有关问题:
2
3
4
1
5
(1)要从富含纤维素的环境中分离纤维素分解菌,从高温热泉中寻找耐热菌,这说明 。
解析 选择菌种是分离、纯化、扩大培养细菌的前提和基础,其基本原理就是根据菌株对生存环境的要求,到相应环境中去寻找。
根据目的菌株对生存环境的要求,到相应的环境中去寻找
答案
解析
解析 纤维素分解菌的培养,必须在以纤维素为
主要碳源的培养基上进行。要想说明选择培养基的作用,需设立对照实验:将纤维素粉换成葡萄糖,进行菌落数比较,可见后者菌落数较多,说明以葡萄糖为碳源的培养基与以纤维素为碳源的培养基在微生物培养中的作用不同。
(2)某同学根据需要,配制了纤维素分解菌的选择培养基,成分如下,整个实验过程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如果将其中的纤维素粉换成 ,菌落数
,即可说明选择培养基的作用。
葡萄糖
明显多于选择培养基上的菌落数
组分 含量/g
纤维素粉 5
NaNO3 1
Na2HPO4·7H2O 1.2
KH2PO4 0.9
MgSO4·7H2O 0.5
KCl 0.5
酵母膏、水解酪素 适量
2
3
4
1
5
答案
解析
(3)本实验宜采用 法而不使用平板划线法,原因是该法可以根据稀释体积计算每克样品中的细菌数。
稀释涂布平板
2
3
4
1
5
答案
解析
解析 由题意知,本实验不仅要分离出土壤中的纤维素分解菌,同时还要统计每克土壤样品中的纤维素分解菌的细菌数,因此不能用平板划线法接种,而要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接种。因为前者无法统计出每克样品中细菌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