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记》同步练习
一、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完成1—3题。
这样布置后,它打开了它的云库,拔给这区域的,有倏来倏去的云,扑溯迷离的雾,绮丽多采的霞光,雪浪滚滚的云海。云海五座,如五大洋,汹涌澎湃。被雪浪拍击的山峰,或被吞没,或露或巅,沉浮其中。然后,大自然又毫不悭吝地赐予几千种植物。它处处散下天女花和高山杜鹃。它还特意托风神带来名贵的松树种子,播在险要处。黄山松铁骨冰肌;异萝松天下罕见。这样,大自然把紫红的峰,雪浪云的海,虚无缥渺的雾,苍翠的松,拿过来组成了无穷尽的幻异的景。
1.给文中加点的字注音。
(1)倏(???? )???? (2) 绮(????? )???? (3)悭(????? )
2.从文中找出3处错别字,并加以改正。
(1)???????(2)??????? (3)
3.你能把下列空缺的诗句填写出来吗?
担崖夹石柱,????????? ,伊昔升绝顶,????????? 。(李白)
二、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完成4—6题。
文殊院正南前方,天蝎星座的全身,如飞龙一条,伏在面前,一动不动,等人骑乘,便可起飞。而当我在静静的群峰间,暗蓝的宾馆里,突然睡醒,轻轻起来,看到峰峦还只有明暗阴阳之分时,黎明的霞光却渐渐显出了紫蓝青绿诸色。初升的太阳透露出第一道光芒。从未见过鲜红如此之红,也从未见过鲜红如此之鲜。一刹间火球腾空,凝眸处彩霞掩映,光影有了千变万化,空间射下百道光柱。万松林无比绚丽,云谷寺豪光四射。忽见琉璃宝灯一盏,高悬始信峰顶。奇光异彩,散花坞如大放焰火。焰火正飞舞。那喑呜变色,叱咤的风云又汇聚起来。笙管齐鸣,山呼谷应。风急了。西海门前,雪浪滔滔。而排云亭前,好比一座繁忙的海港,码头上装卸着一包包柔软的货物。我多么想从这儿扬帆出海去。可是暗礁多,浪这样险恶,准可以撞碎我的帆桅,打翻我的船。我穿过密林小径,奔上左数峰。上有平台,可以观海。但见浩瀚一片,了无边际,海上蓬莱,尤为诡奇。我又穿过更密的林子,翻过更奇的山峰,蛇行经过更险的悬崖,踏进更深的波浪。一苇可航,我到了海心的飞来峰上。游兴更浓了,我又踏上云层,到那黄山图上没有标志,在任何一篇游记中无人提及, ??? 的云中。仅在岩缝间,松根中,雪浪褶皱里,载沉载浮,我到海外去了。浓云四集,八方茫茫。忽见一位药农,告诉我,这里名叫海外五峰。他给我看黄山的最高荣誉,一枝灵芝草,头尾花茎俱全,色泽鲜红如珊瑚。他给我指点了道路,自己缘着绳子下到数十丈深谷去了。他在飞腾,在荡秋千。黄山是属于他的,属于这样的药农的。我又不知穿过了几层云,盘过几重岭,发现我在炼丹峰上,光明顶前。大雨将至,我刚好躲进气象站里。黄山也属于他们,这几个年轻的科学工作者。他们邀我进他们的研究室。倾盆大雨倒下来了。
4.填入文中横线上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没有小径,没有航线,根本没有石级,没有方向
B.根本没有石级,没有小径,没有航线,没有方向
C.没有方向,根本没有石级,没有航线,没有小径
D.没有航线,没有小径,没有方向,根本没有石级
5.“琉璃宝灯一盏”比喻什么?“散花坞如大放焰火”中的“大放焰火”又是比喻什么?
(1)“琉璃宝灯一盏”比喻:?????????????????????????????????????
(2)“大放焰火”比喻:?????????????????????????????????????
6.作者写“一位药农”“气象工作者”,不是闲笔。联系全文,说说作者的目的何在?
答:??????????????????????????????????????????????????????????????????????
三、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完成7—10题。
江轮挟着细雨,送我到肇庆。冒雨游了一遭七星岩,走得匆匆,看得蒙蒙。赶到鼎湖山时,已近黄昏。雨倒是歇住了,雾漫得更开。山只露出窄窄的一段绿脚,齐腰以上,宛如轻纱遮面,看不真切。眼不见,耳则愈灵。过了寒翠桥,还没踏上进山的途径,泠泠淙淙的泉声就扑面而来。泉声极清朗,闻声如见山泉活脱迸跳的姿影,引人顿生雀跃之心。身不由己,循声而去,不觉渐高渐幽,已入山中。
进山方知泉水非此一脉,前后左右,草丛石缝,几乎无处不涌,无处不鸣。山间林密,泉隐其中,有时,泉水在林木疏朗处闪过亮亮的一泓,再向前寻,已不可得。那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使我想起在家散步时,常常绕我膝下的爱女。每见我伸手欲揽其近前,她必远远地跑开,仰起笑脸逗我;待我佯作冷淡而不顾,她却又悄悄跑进,儇我腰间。好一个调皮的孩子!
山泉作娇儿之态,泉声则是孩子如铃的笑语。受泉声的感染,鼎湖山年轻了许多,山径之幽曲,竹木之青翠,都透着一股童稚的生气。使进山之人如入清澈透明的境界,身心了无杂尘,陡觉轻快。行至半山,有一补山亭。亭已破旧,无可驻目之处,惟亭内一楹联:“到此已无尘半点,上来更有碧千寻”,深得此中精神,令人点头会意。
站在亭前望去,满眼确是一片浓碧。远近高低,树木枝缠藤绕,密不可株,沉甸甸的湿绿,犹如大海的波浪,一层一层,直向山顶推去。就连脚下盘旋曲折的石径,也印满苔痕,点点鲜绿。踩着潮润柔滑的石阶,小心翼翼,拾级而上。越向高处,树越密,绿意越浓,泉影越不可寻,而泉声越发悦耳。怅惘间,忽闻云中传来钟声,顿时,山鸣谷应,悠悠扬扬,在雨后宁静的暮色中,相互应答着,像是老人扶杖立于门前,召唤着嬉戏忘返的孩子。
入夜,山中万籁俱寂。借宿寺旁客房,如枕泉而眠。深夜听泉,别有一番滋味。泉声浸着月光,听来格外清晰。白日里浑然一片的泉鸣,此时却能分出许多层次: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那清脆如弹拨者,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那厚重如倍司轰响者,应为万道细流汇于空谷;那雄浑如铜管齐鸣者,定是激流直下陡壁,飞瀑落入深潭。至于泉水绕过树根,清流拍打着卵石,则轻重缓急,远近高低,各自发出互不相同的音响。这万般泉声,被一支看不见的指挥棒编织到一起,汇成一曲奇妙的交响乐,在这泉水的交响之中,仿佛能够听到岁月的流逝,历史的变迁,生命在诞生、成长、繁衍、死亡,新陈代谢的声部,由弱到强,渐渐展开,升腾而成为主旋。我俯身倾听着,分辨着,心神犹如融于水中,随泉而流,游遍鼎湖。又好象泉水汨汨滤过心田,冲走污垢,留下深情,任我品味,引我遐想。啊,我完全陶醉在泉水的唱歌之中。说什么“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我却道,“山不在名,有泉则灵”。蕴育生机,滋润万木,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
这一夜,只觉泉鸣不绝于耳,不知是梦?是醒?
梦也罢,醒也罢。我愿清泉永在。我愿清泉常鸣。
7.“像老人扶杖立于门前,召唤着嬉戏忘返的孩子”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意在说明什
么?
答:????????????????????? ????????????????
8.山泉本无生命,而作者却把它变成了一个感人至深的艺术形象,根据文意,概括这一形
象的特点。
???????????????????????????????????????
9.第五段中写山泉“汇成一曲奇妙的交响乐”,这乐声的弦律是怎样变化的?
答:?????????????????????????????????????
10.徐迟在《黄山记》中写道“我们这江山,这时代,正是这样,属于少数人的幸福已属于多数人”“胜境已成为公园,决处已经逢生”,表达了人类在大自然面前的自豪感。从“人与自然的关系”角度思考,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为什么?
?
参考答案
基础知识达标
一、1.(1)shū? (2)qǐ? (3)qiān
2.溯——朔;采——彩;渺——缈。
3.菡萏金芙蓉??下窥天目松
二、4.B
5.(1)升到空中的太阳。(2)霞光四射。
6.他们是黄山的真正主人,他们的身上体现了人类攀登探索黄山,征服改造大自然的精神。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课后能力提升
三、7.(1)比喻
(2)①钟声的沉稳悠长? ②泉声的欢快清亮? ③钟鸣泉应的神韵???
8.①山泉有活脱迸跳的姿影、有清脆悦耳的声音;②山泉能蕴育生机,滋润万木,净化人的心灵;③山泉是一首绚丽的生命交响乐。(意思对即可)?
9.由弱到强,渐渐展开,升腾而成为主弦。
10.略。
?
参考答案
基础知识达标
1、C 2、D 3、A 4、B 5、C 6、C 7、B
课堂巩固练习
8、(3)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6)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
9、同“缺”; 涨; 实在; 连续;顺流而下;冲荡;早晨。
10、⑴从、由;如果⑵长时间地;长度大
11、(1)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见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见月亮。(2)春冬季节,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深潭映山石林木的倒影。⑶空荡的山谷里传来回声,悲哀婉转,很长时间才消失。
课外阅读拓展
12、(1)山除水急三峡景;山峻水清三峡美。(2)抓住了有代表性事物猿。突出了凄清肃杀的气氛。(3)湍急 两岸猿声啼不住(4) 一是突现了三峡秋季凄清肃杀的环境特点;二是突现三峡山高、峡长、岭连的地形特点。(5)理由①水流急 原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理由②落差大 原句: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课件20张PPT。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黄 山 记徐 迟黄山四绝新课导入奇
松怪
石云
海温
泉黄山奇松新课导入云海奇观新课导入险新课导入走近作者 本篇课文是一篇构思别致、艺术性和思想性俱佳的游记。认真阅读《黄山记》,写出每部分的内容大意。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第一部分:黄山景物的特色:云海、奇松、温泉、飞瀑,突出“奇、险” 是全文的总起。
第二部分:写黄山的登山史。分三阶段:史前,唐宋,元明清以后。
第三部分:按游踪写登天都峰的过程,点明题旨:“属于少数人的幸福已属于多数人。”
第四部分:黄山四大景观:云海、苍松、日出、摄身光。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第一部分写了黄山景物的什么特点?第三段在第一部分中起了什么作用? 黄山景物的特点:云海、奇松、温泉、飞瀑,写出黄山“奇、险”的特点。
它是全文的总起。品读课文,理解内容 文章对云海的描写哪些词语最富表现力?动词:飞升、飘拂、弥漫
形容词: 漂泊无定、变化多端、瞬息万变 品读课文,理解内容 云雾或散或聚,群峰忽隐忽现;刚才是倾盆大雨,迷天雾,而千分之一秒还不到, 全部散去了。/ 云海滚滚,直拍宾馆前面的崖岸,吞没诸峰,有的成了小岛,有的游泳在雪浪花间。/ 雪浪滔滔 / 浩瀚一片,了无边际 / 浓云四集,八方茫茫。 作者怎样描写在风的作用下云海的千姿百态,后面还有哪些句子直接描写云海? 品读课文,理解内容 这些描写表现了“云海”怎样的特点?
这些描写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奇、幻 —— “海” 比喻、排比、夸张。 品读课文,理解内容第二部分的内容是如何展开的? 分三阶段(史前,唐宋,明清以后)写黄山的登山史,呼应第一部分黄山的“险”,为后文写今天黄山化险为夷作反衬(伏笔),表明时代不同,风景区已能为全民所享用;品读课文,理解内容黄山的传说:
据《黄山志》记载:上古时代,轩辕黄帝打败了九黎族和炎帝族,初步统一了北方以后,开始想求长生不老。于是,就向大臣容成子、浮丘公请教炼丹之术。浮丘公对他说: “炼成金丹,必资山水。山水灵秀,丹药易成。 臣尝遍历名岳,唯黟山 ( 黄山原名黟山 ) 为神仙都会, 山高林茂,可资炭炼药,灵泉甘美,能煮石成丹。”黄帝很高兴,便同容成子、浮丘公一道来到山灵水秀的黟山,烧炭炼丹。经八甲子而成,黄帝吞下七粒后,身轻体爽,至温泉沐浴时, 白发变黑。于是天降白龙,三人骑龙升天而去。这段神话传说虽然荒诞离奇,但是,由于黄山风光秀美,石怪松奇,雄峰插天,云雾缭绕,身临其境,的确给人以飘飘欲仙之感,这个传说与人们的感受和遐想相合拍, 因此, 即使穿凿附会,也容易为人们所接受。到了唐朝, 由于统治阶级推崇道教,又为了纪念轩辕黄帝,故天宝六年 ( 公元 747 年 ) , 由唐玄宗下令,将“黟山”改为“黄山”。 品读课文,理解内容1、快速阅读课文第四部分,分别找出描写云海、奇松、日出和摄身光的句子和词语。2、每组分别推荐代表朗读找出来的句子。 云海奇观 黄山奇松 日出奇景奇妙的摄身光品读课文,理解内容“我们这江山,这时代,正是这样,属于少数人的幸福已属于多数人。”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悟读课文,体会主旨构思选材:选择最能突出黄山特色的几种景物重 点描写(自然之景,人文之景),详略得当。
一般游记的写法: 时空线索,从登山写起,由远及近,由下而上。描写方法:移步换景、定点换景、定景换点、点面结合。直接描写、间接描写、细描、白描、动静结合。 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融为一体。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衬托、对比、夸张、排比。回归全文,总结写法语言句式:多用短句和排偶句(叙述、描写)。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