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八首》同步练习
一、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饮酒》
(1)表现诗人投身到清新的大自然中的无限喜悦之情的句子:
(2)把主观对客观的感受写得异常真切自然的句子:
(3)本诗的主旨句是:
(4)写山间晚景,表明诗人归返田园的惬意情怀的句子:
2.《过故人庄》
(1)写田家热情好客的句子:
(2)写田家美丽风光的句子:
3.《滁州西涧》
(1)以飞转流动之势,衬托闲淡宁静之景的句子:
(2)描摹空山无人的寂寞春景的句子:
4.《江雪》
最能体现诗人情趣旨向的句子:
5.《西江月 遣兴》
与孟子的“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一句相对应的句子:
6.《题李凝幽居》
(1)推敲二字典故出自句子:
(2)以动衬静,衬托出四野的静谧荒寂的句子:
二、赏析下列诗句。
1.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2.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三、诗句仿写。
诗人王宜振在《初春》中有这样的诗句:?春天在我的心上荡漾,?春天在弯弯的小路倘佯。?春天的风筝驮着一片阳光,?春天的脚步总是那么匆忙。?
你也有自己对春天的认识吧?仿写这节诗句,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吧!?
四、诗词鉴赏。
早寒江上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渡, 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 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 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 平海夕漫漫。
1.首联描绘出怎样的景象?有何作用?
2.颈联主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3.任选一个角度赏析“迷津欲有问, 平海夕漫漫。”
参考答案
基础达标训练
一、1.(1)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3)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4)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2.(1)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2)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3.(1)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2)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5.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5.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
6.(1)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2)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课后能力提升
二、1.小扣,是轻轻地扣,而久扣不开,仍然一直“小扣”可见诗人的细心与耐心的,他很珍惜园子的宁静,也许正是有这样一颗怜惜春色的心,才会发现墙头那令人惊喜的春意吧!)
2.“争暖树”生动地描画了早莺的活动,给读者以广阔的想象空间:树是因天气暖了起来,是黄莺在树上感觉到了暖气,还是黄莺的争鸣,造成了树林间热闹的氛围呢?总之,这一情形使早春充满了生机。)?
三、春天在我的眸中闪烁/?春天在青青的山梁滑过/?春天的杨花轻舞不肯坠落/?春天的身后总留万顷烟波?
四、1. 草木枯黄凋零,鸿雁南飞,北风呼啸,江上充满寒意。这句写景渲染了肃杀凄凉的气氛,烘托思乡愁绪。
2. 表达诗人身在他乡,思念亲人、家乡之情及因无法回乡的凄凉、无奈之情,与此同时,也表达了又想做官又想归隐的矛盾心情。
3. 这两句诗寓情于景,把思归的哀愁和前路茫茫的愁绪寄予在迷茫的黄昏江景之中。(其他角度言之成理均可)
课件9张PPT。导入新课柳宗元(公元773年—819年),字子厚,汉族,河东(现山西运城永济一带)人,[1] 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 “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柳宗元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走近作者江 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千山鸟飞绝,周围的群山诗意:许多山岭看不到一只飞鸟。化诗为文,品析意境断绝,没有了万径人踪灭。所有的道路诗意:条条道路上都不见人走动留下的
脚印。化诗为文,品析意境消失,看不见孤舟蓑笠翁,孤零零的一条小船诗意:孤单单的小船上,有个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渔翁。化诗为文,品析意境独钓寒江雪,寒冷的江面上诗意:独自一人冒着满天飞雪在寒冷的江面上钓鱼。化诗为文,品析意境悟读课文,理解主旨诗歌勾勒出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寄托了作者何种情感 人物形象:不畏严寒,遗世独立,披着蓑衣,带着斗笠,在风雪中垂钓的老者形象。
寄托了作者因政治上的失意,孤独落寞,向往归隐的心境。课件7张PPT。导入新课走近作者韦应物(737~792),中国唐代诗人。汉族,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因出任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其诗多写山水田园,清丽闲淡,和平之中时露幽愤之情。反映民间疾苦的诗,颇富于同情心。是中唐艺术成就较高的诗人。
韦应物是山水田园诗派诗人,后人每以王孟韦柳并称。其山水诗景致优美,感受深细,清新自然而饶有生意。而《西塞山》景象壮阔,则显示韦诗雄豪的一面。 怜——喜爱,怜惜。 开篇将幽草、黄鹂并提,用“独怜”的字眼,很明显表露了诗人安贫守节,不高居媚时的胸襟。 品读课文,体会意境 舟自横 这里需要联系着作者的身世来理解它的深意了! 韦应物出生官宦家庭,享受着世袭特权,早年是唐玄宗的皇家卫队中的一员,过着骄奢腐化的生活。经历了安史之乱后,他深受震撼,发奋读书,27岁中进士,走上了仕途。做过滁州、江州、苏州等地的刺史。他深为中唐政治腐败而忧虑,也十分关心民生疾苦,但他无能为力。这首诗就委婉表达了他的心情。 品读课文,体会意境 舟自横 诗中的“舟自横”蕴含着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以及对自己无所作为的忧伤。 品读课文,体会意境 《滁州西涧》是唐代诗人韦应物的一首写景七绝。作者任滁州剌史时,游览至滁州西涧,写下了这首诗情浓郁的小诗。此诗写的虽然是平常的景物,但经诗人的点染,却成了一幅意境幽深的有韵之画,还蕴含了诗人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与忧伤情怀,也就是作者对自己怀才不遇的不平。(主旨) 总结全文,理解主旨课件8张PPT。导入新课 这首诗作于天宝十二载(753)秋游宣州时,距他于天宝元年(742)被迫辞官离开长安已有整整十年时间了。长期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写作背景 这期间,他写了大量的借游山、饮酒的方式排遣苦闷的诗,也写了许多寄情山水、倾诉内心情感的诗。此诗写独坐敬亭山时的情趣,正是诗人带着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与寂寞的感情,到大自然怀抱中寻求安慰的生活写照。写作背景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李 白感情朗读,整体感知再读课文,化诗为文群鸟高飞无影无踪,孤云独去自在悠闲。你看我,我看你,彼此之间两不相厌, 只有我和眼前的敬亭山了。说说这首诗的主题思想? 此诗表面是写独游敬亭山的情趣,而其深含之意则是诗人生命历程中旷世的孤独感。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力和巧妙的构思,赋予山水景物以生命,将敬亭山拟人化,写得十分生动。作者写的是自己的孤独和自己的怀才不遇,但更是自己的坚定,在大自然中寻求安慰和寄托。品读课文,理解主旨回忆你熟悉的诗词,找出和“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悟读课文,拓展延伸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
——辛弃疾课件7张PPT。导入新课辛弃疾(公元1140年-1207年),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公元1207年秋,辛弃疾逝世,年68岁。著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走近作者 辛弃疾二十二岁时,就在沦陷区的北方举起抗金义旗,为义军首领耿京掌书记,并劝耿京南向联络宋廷。后耿京为叛徒张安国所杀,辛弃疾率五十骑,将张安国劫出金营,解送南宋的建康斩首。这时的辛弃疾,豪气干云。但入南宋后,由于南宋小朝廷对外屈辱求和,主张抗金的辛弃疾不是沉沦下僚,就是被派往远离前线的后方去任职,不能发挥他抗金的志向与才能,最后还被废退家居,过着闲居生活达十八年之久。《西江月·遣兴》这首词,大概是在他废退闲居时作品。写作背景酒醉之时我暂且贪图欢笑,哪有工夫再去发愁受苦?我近来才感觉到那些古人的书,如果都信了它们,就完全没有用处。昨晚我在松树边醉倒,笑问松树:“我醉得怎么样呀?”我怀疑松树走过来要将我搀扶,赶快用手推它说:“去你的吧!”初读课文,化诗为文1.醉后竟与松树对话,问松树自己醉得如何,这是醉态之一。2.以松树为友,可见知音极少。自己醉后摇晃,却以为松树摆动;明明是自己扶着松树站起来,却说松树要扶他,这是醉态之二。3.最后是用手推开松树,命令它走开。表现独立不倚的倔强性格,这是醉态之三。 但这不拘形迹的醉态,实际上也都是表现对当时现实的一种反抗。品读课文,体会意境课文怎样写醉态?表达了什么感情? 《西江月·遣兴》是辛弃疾一首有名的小词,选自《稼轩长短句》。词人借醉酒而大发牢骚,表达自己对现实社会和自身处境的不满。抒发了词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伤感和愤慨,呈现出词人的耿介、旷达的性格。总结全文,理解主旨课件9张PPT。导入新课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现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孟浩然的诗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后人把孟浩然与盛唐另一山水诗人王维并称为“王孟”,有《孟浩然集》三卷传世。走近作者
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感情朗读具鸡黍 ——杀鸡做饭。
合 ——环绕。
郭 ——外城。
轩 ——这里指窗子。
把酒 ——端起酒杯。
待到 ——等到。
过 ——访问。
故人 ——老朋友。
庄 ——村庄。初读课文,理解诗义老朋友预备丰盛的饭菜,邀请我到他好客的农家。翠绿的树林围绕着村落,苍青的山峦在城外横卧。推开窗户面对谷场菜园,手举酒杯闲谈庄稼情况。等到九九重阳节到来时,再请君来这里观赏菊花。再读课文,化诗为文读了此诗,你知道它讲述了一件什么事?品读课文,体会意境 孟浩然接受一位老朋友的邀请,来到乡村做客的事。 你是怎样理解“桑麻”,?发挥你的想象,请你说一说诗人和老朋友会聊一些什么??那么,除了农事他们还会聊什么呢?品读课文,体会意境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诗人与老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对淳朴乡村生活的向往与热爱。总结全文,探究主题课件10张PPT。导入新课刘长卿 (709~约780)中国唐代诗人。字文房。玄宗天宝进士。德宗建中二年任随州(今属湖北)刺史,世称刘随州。
他生平坎坷,有一部分感伤身世之作,但也反映了安史乱后中原一带荒凉凋敝的景象。以五七言近体为主,尤工五言。五律简练浑括,于深密中见清秀。五绝如《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江中对月》、《送灵澈上人》,以白描取胜,饶有韵致。走近作者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刘长卿日暮苍山远,
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
风雪夜归人。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日暮苍山远苍茫的山太阳下山了,远处只见一片苍茫的山。化诗为文,整体感知天寒白屋贫被白雪覆盖的茅屋。 天空忽然下起了大雪,我正在着急时,忽然发现不远处有一间破旧的被雪覆盖的茅屋。化诗为文,整体感知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狗叫夜间归来的人 我急忙走上前去,迎接我的是柴门外的狗叫声。主人开门一看,风雪夜迎来投宿的人。化诗为文,整体感知太阳快要落山了,远处的山灰蒙蒙的一片。
在寒冷的风雪中,从眼前那简陋的茅舍可以知道主人家非常贫穷。
忽然从柴门外传来了狗的叫声。
大概是芙蓉山主人在风雪夜回来了吧。化诗为文,整体感知 这首诗历来解释不同,主要分歧是对“归”的理解。一种意见认为“归”是诗人的来到,另一种意见是芙蓉山主人风雪夜归。你是如何理解的?请说说理由。品读课文,体会意境远 近静动 诗歌写出了风雪之夜天气的严寒,旅人的孤独,以及茅屋的清贫。悟读课文,理解主旨课件9张PPT。导入新课贾岛(779——843),字阆仙,自称碣石山人,范阳(今河北涿州)人。早年屡试进士不中,出家为僧,法名无本。后遇韩愈,还俗应举,却终未及第。做过长江主簿、普州司仓参军等小官。在诗歌创作上追求奇巧,专以雕琢推敲为工,铸字炼句取胜,风格奇僻凄寂,与孟郊并称“苦吟”诗人,对后世影响较大。有《长江集》传世。走近作者 题李凝幽居 贾岛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感情朗读 首联写友人李凝幽居的环境。诗人沿着一条杂草丛生的小径走去,寻访友人幽居之处;小径通向荒芜的小园,周围很少有人居住。暗示了李凝的隐士身份。 品读课文,理解首联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颔联写幽居的静寂。友人幽居之处旁有一池塘,池塘边有树,诗人来到门外,轻叩门扉。月夜之下一片宁静,敲门声惊动了树上的鸟儿,它们发出了声响,或飞出盘旋一阵又回到巢中。(以动衬静) 品读课文,理解颔联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颈联写回归路上所见。诗人走过一座小桥,视野开阔起来,依稀分辨得出原野上斑斓的色彩;夜风轻拂,云脚飘移,让人觉得仿佛山石在移动。诗人反说此景,别具特色,因为“石”并未动,是“云”在动。一说古人认为云“触石而生”,故称石为“云根”,所以在这里,“移石”和“动云根”是同一意思。这样更显出了环境的幽深而迷人。品读课文,理解颈联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品读课文,理解尾联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尾联点明诗的主旨:我暂且离去了,但不久会再来,不负共同归隐的诺言。前三联是写景叙事,作为铺垫,最后方托出此一主旨,即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这首诗通过写友人李凝居所的清幽环境,表达了诗人悠闲自得的情趣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主旨) 总结全文,理解主旨课件10张PPT。导入新课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东晋著名诗人、辞赋家、散文家。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出生于一个沦落的仕宦家庭。二十九岁时出任江州祭酒,不久就辞官归隐。后来,又出任彭泽令。郡里派督邮到县里来,县使叫他束带迎接。他说:“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就离职还乡。这时他41岁。以后再没做官。死时63岁。他的作品现存的有诗120首散文六篇,辞赋3篇。作者简介 据说,《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一定与饮酒的事情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20年(417年)。此诗写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写作背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饮酒感情朗读 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没有世俗交往的喧闹。问先生为什么能做到这样?因为自己的精神超凡脱俗,所以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偏僻安静起来。在东边的篱笆下采摘菊花,无意中看见郁郁葱葱的庐山,境与意和有悠然自得的兴趣。傍晚山色秀丽,飞鸟结伴而来。此时此地的隐居生活有真正的意趣,想辩说出来,却忘记该怎样用言语表达。化诗为文从《饮酒》诗的开头四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可以看出陶渊明当时怎样的心情? 住在众人居住的地方,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这在当时确实是不易做到的。从封建社会直至今天,权力、地位、财富、荣誉,常常是人们所追求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已成了普遍现象。惟独作者却是个例外。
因而生出第三句的设问:“问君何能尔?”这实在是个令人惊奇而关注的问题。作为自答结果的第四句更妙:“心远地自偏。”我的心灵思想远离了那争名夺利的社会官场,超脱了世俗,疏远了奔波于世俗的车马客,因而我的所居之处也变得僻静了。?? 作者刚从官场中退隐,一种脱离污浊的由衷之喜溢于言表,他为自己的正确选择而自我欣慰,其心情当然是舒畅愉快的。诗歌赏析“悠然见南山”的“见”有的版本作“望”,能说说两种版本的优劣吗? “见”是漫不经心地看一下,而“望”却是眼睛有意盯住看。这就是说“望”是有意识的注视,“见”是无意识的瞥见。用“见”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所以苏东坡也说:如果是“望”,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诗歌赏析本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这首诗主要写陶渊明自己在乡村里悠然自得的归隐生活。他离开了污浊的官场,心里觉得十分清静,因为心中远离了尘俗的牵缠了。他自由地种种花采采菊,偶尔抬头看到南山的美景,感到生活过得非常悠闲和舒适,充分表达出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悠闲自得、恬淡闲适、自由自在农村淳朴生活的向往和热爱。诗歌赏析解释下列红色的字:(1)悠然见南山 (2)山气日夕佳(3)飞鸟相与还(4)欲辩已忘言1、……的样子2、气象、景色3、一起4、辨别、说明随堂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