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资源问题及其表现
矿产资源问题
——————— 情景导入先思考 ——————
中东有石油,中国有稀土。稀土又称“工业维生素”“新材料之母”,我们身边的很多物品,无论是手机,还是自行车、汽车、空调等以及许多尖端科技领域,都离不开稀土的应用。
然而,由于过去非法开采、盗采现象严重,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严重,我国稀土的资源优势并没有变为经济优势,业内人士更是叹息“好东西卖出土豆价”。
思考探究:我们如何才能合理开采和使用稀土?
提示:加强管理、合理规划、节约、高效利用。
——————— 基础知识要记牢 ——————
1.矿产资源的概念
自然界中经过一定地质成矿作用,在地表或地壳中富集起来的、具有工业利用价值的有用矿物或元素。
2.矿产资源的属性
不可再生资源。
3.开发利用的前景
(1)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技术手段的提高,矿产资源利用的深度、广度不断扩大。
(2)矿产资源正在面临迅速耗竭的危险。
4.煤炭问题
煤炭的开发利用往往会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
——————— 重点难点掌握好 ——————
煤炭开发利用带来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1.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煤炭在开采、运输、存放、加工、利用过程中,都可能对环境产生比较显著的不利影响,如下表所示:
2.解决问题的主要措施
(1)在能源开发与使用中,环境保护措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同时投入使用。要防止各种有机、无机污染物在资源开发过程中进入大气、水体、土壤。
(2)在矿区生产中保护耕地,合理利用土地。因开采煤炭而扰动、破坏土地,造成地面塌陷时,由采矿者负责进行复垦,恢复到可利用状态。
(3)对煤炭进行深加工和精加工,包括发展煤炭洗选加工,实现脱硫,推广洁净煤技术等。
(4)实行能源结构改革,在化石燃料中尽可能使用天然气。
——————— 方法技巧很重要 ——————
解决资源短缺问题的分析思路
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在地区资源利用中出现的问题,尤其是资源短缺问题,解决措施需要从“开源”“节流”两方面着手。
所谓“开源”,即增加资源供应来源,可以是同种资源,通过加大勘探开发而增加产量;也可以是其他资源,如煤炭供应紧张,可以增加石油供应,火电供应不足,可以发展风电、核电等。
所谓“节流”,即节约,减少浪费,提高利用率。节流一方面是从生产中进行,通过提高生产技术,改善生产方式等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损耗;另一方面是从生活中进行,每个人都应行动起来,从身边小事做起,不浪费一滴水,随手关灯等。
——————— 应用体验不可少 ——————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认识和利用资源的深度和广度在不断加强。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资源属于非可再生资源的是( )
A.气候资源 B.森林资源
C.太阳能资源 D.矿产资源
2.内燃机的出现标志着世界能源进入( )
A.木柴时代 B.煤炭时代
C.石油时代 D.核能时代
解析:1.D 2.C 第1题,气候资源、森林资源和太阳能资源为可再生资源或能源,矿产资源为非可再生资源。第2题,内燃机的出现标志着世界能源进入石油时代。
煤作为一种常规能源,随时代及科技进步,其利用方式也多种多样。读图,回答3~5题。
3.对消费地而言,最清洁且已大规模使用的方式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4.用煤来发电(火电站)与水力发电(水电站)的主要不同是( )
A.火电站建设周期短,运转时投资少
B.火电站污染空气,水电站不会破坏生态环境
C.水电站综合效益高,运转成本低
D.水电站建设周期短,投资少
5.结合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的实际情况,下列利用方式中,具有战略前景的是( )
A.发电 B.气化
C.洗净 D.煤变油
解析:3.B 4.C 5.D 第3题,煤作为能源,发热率低,污染大;用煤发电对消费地来说很清洁。第4题,水电站建设周期较长,但发电成本较低。第5题,我国煤炭资源丰富,石油资源相对紧张,煤变油是一条很好的措施。
P32问题提示 1.我国的煤炭净有效储量为0.10×1012 t,煤炭采出率约30%,每年产煤1.5×109 t,还可开采的年限为:0.10×104×30%/15=20(年)。
为了延长煤炭的开采年限,可通过技术措施,增加煤炭探明储量和净有效储量,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加强地质勘探研究,提高煤炭采出率;加强技术改造,提高煤炭的利用率,节约煤炭资源;大力开发新能源,减少对煤炭资源压力。
2.煤炭在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煤炭开采导致地表植被破坏:如露天开采会引起滑坡、崩塌;井下采煤会导致大片地下采空区地面塌陷;煤炭及煤矸石的大量堆积,占用大量土地;矿山排水对土壤、水源及周围环境造成污染等。
(2)运输与存放:运输过程中可能会污染空气、水与土壤;煤炭堆放占用土地,还可能导致自燃,污染环境。
(3)利用:煤炭燃烧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造成全球温室效应增强,气候变暖;产生大量一氧化碳、粉尘及多种芳烃化合物,污染空气;释放二氧化硫和氮氧化合物,导致酸雨的形成,污染水源、土壤,破坏水生生态系统,危害森林生态系统和农田农作物等。
解决煤炭开发利用中问题的主要措施是:在煤炭开发利用的同时,注重环境保护措施的建设,防止各种污染物进入大气、水、土壤等;在矿区生产中应保护耕地,合理利用土地,实施矿区土地复垦工程,增加矿区耕地面积;对煤炭进行深加工和精加工,包括发展煤炭洗选加工,实现脱硫,推广洁净煤技术;开展煤炭综合利用,对煤炭燃烧后的废气回收再利用;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减少煤炭的能源利用比例,加大清洁能源和新能源的利用比例。
土地资源危机
——————— 情景导入先思考 ——————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主持的一份新的研究报告中指出,过去的45年中,由于农业活动、砍伐森林、过度放牧而造成中度和极度退化的土地达1.2×108 hm2,约占地球上有植被地表面积的11%;世界旱地面积约3.27×109 hm2,受沙漠化影响的就有2.0×109 hm2,占旱地总面积的61%之多。世界上大部分地区都存在土壤侵蚀问题,每年流失土壤达2.5×1010 t,高出世界上土壤再造速度数倍。
思考探究:材料中反映耕地资源减少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农业活动、砍伐森林、过度放牧、土地荒漠化、土地侵蚀和水土流失等。
——————— 基础知识要记牢 ——————
1.土地资源的概念
在地形、气候、植被、土壤和水文等多种要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自然资源。
2.土地资源的属性
(1)可再生自然资源:在土地承载力范围内合理利用。
(2)不可再生自然资源:过度利用或利用不当。
3.我国土地资源
(1)构成特点:
①山地多,平地少,干旱和高寒区域大,耕地面积有限,且分布不均;②人口多,人均耕地少。
(2)问题:人地矛盾十分尖锐。
(3)土地资源危机的主要表现:
①耕地减少和退化;②荒漠化与水土流失;③土地污染;④土壤次生盐渍化。
——————— 重点难点掌握好 ——————
我国的土地资源问题
1.我国耕地资源的现状
(1)人均耕地少,分布不均衡。
(2)耕地质量差,退化严重。
(3)耕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耕地利用低。
(4)耕地面积呈下降趋势。
2.我国耕地减少的主要原因
(1)国民经济建设(道路、城市、工矿、乡村等)占用耕地。
(2)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工程。
(3)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4)耕地退化(荒漠化、水土流失等)。
(5)自然灾害等导致耕地减少。
3.我国耕地退化的表现、原因及危害
表现 产生原因 危害
水土流失 地形、土壤、气候、植被等自然因素;不合理的垦殖等破坏植被的人为因素 土地生产力下降,农业减产
土地荒漠化 气候干旱、多大风,风沙侵蚀严重;滥垦滥挖、过度放牧、乱砍滥伐造成植被破坏 沙漠面积扩大、耕地减少、风沙危害、沙尘暴等
土地盐碱化 干旱、半干旱地区大水漫灌,地下水位上升;沿海地区过度抽取地下水导致海水倒灌 耕地退化、农业减产
土地酸化 酸雨、大量施用部分酸性化肥 土壤酸度增大、土壤板结
土壤污染 大气、水污染;工业、生活固体污染物堆放;农业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等 间接污染水源、食品,危害人体健康
4.我国不同地区的土地退化现象
地区 土地退化现象
西北地区 以土地荒漠化(风蚀)、草场退化为主
北方地区 以不合理的灌溉引起的盐渍化和土壤侵蚀为主
南方地区 以土壤侵蚀和污染造成的土地质量下降为主
青藏地区 以寒漠化为主(土地荒漠化的一种)
5.土地退化的防治(以土壤侵蚀为例)
主要原因 人类经济活动对土地施加的压力过大,使自然状态下较脆弱的环境被破坏
防治的原则 建立“防、治、用”相结合的体系,强调将防治工作与消除贫困、土地的合理开发利用相结合,贯彻预防为主,使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防治措施 生物措施 因地制宜,退耕还林,退耕还草,恢复生态林,营造经济林,加强对栽树种草的科学管理
工程措施 水利工程有修建水库、灌渠等;水土保持工程有修梯田、淤地坝等
农牧业措施 在突出农田基本建设的基础上,采用各种保护耕地、提高肥力的措施
——————— 应用体验不可少 ——————
目前我国人均耕地仅有1.43亩,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40%。近7年来,全国耕地减少了1亿亩。其中1 300多万亩是有灌溉设施的良田。下图为近年来耕地减少的因素构成图。读图完成1~2题。
1.下列现象的发生对耕地造成直接危害的是( )
①气候变暖 ②水土流失 ③赤潮 ④沙尘暴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下列行为违背科学发展观的是( )
①占用基本农田,种植经济林和果树,以增加农民的收入 ②在低湿、涝洼地挖鱼塘,筑台田,充分利用水土资源 ③城市开发区的规模不断扩大,数量不断增多 ④建立以绿洲为中心的生物工程防护体系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1.D 2.C 第1题,水土流失和沙尘暴直接将地面表土冲走或吹走,降低了土壤肥力,造成土地退化。第2题,基本农田是肥力高、质量好的耕地,不能作他用;城市开发区的建设也要依据少占农田或不占农田的原则进行适度开发。
3.(全国卷Ⅰ)坡耕地上的切沟由流水侵蚀而成。下图为切沟景观。指出切沟对坡耕地的危害,并提出防治措施。
解析:切沟对坡耕地的危害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加大土壤侵蚀量,降低土壤的肥力;二是使耕地起伏加大,不利于机械化耕作。防治措施可从调整耕作方式、修建引水排水设施、填埋等方面分析。
答案:危害:切沟分割土地,损坏耕地,妨碍耕作(严重时可阻断交通);加大土壤侵蚀量(切沟形成后,水流集中,冲刷能力增强,水土流失加剧)。
防治措施:调整耕作方式,防止水流集中(如等高耕作、间作、修地埂等);修建引水排水设施(如修建排水沟等);(在水流集中区域)设置障碍(如草地,灌丛等);在切沟中修建拦水坝(谷坊);切沟填埋。
P34活动提示 1.内蒙古科尔沁地区由富饶的大草原变成沙地的主要原因是:人口增长及工农业经济发展引起的滥垦草地、砍伐森林等不合理的活动,导致地表植被和土壤遭受破坏,表土在风力作用下迅速沙化。
2.在科尔沁地区建立自然保护区,地表植被不断增加,保护了当地的生物和生态系统,维持了生态平衡,减弱了风沙侵蚀而导致的土地沙化,促进了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实现了区域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水资源问题
——————— 情景导入先思考 ——————
思考探究:漫画中反映了什么问题?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淡水资源短缺。原因:①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②人口增长,工农业发展,需水量增加;③人类对淡水资源的污染和浪费严重。
——————— 基础知识要记牢 ——————
1.水资源的重要性
(1)是维系人类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2)工农业生产和城市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源。
(3)国家安全与全球和平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战略资源。
2.水资源的属性
可再生资源。
3.全球水危机的表现
(1)数量:水资源的消耗量急剧增加,而可支配量减少。
(2)质量:工农业和城乡发展,造成严重的水污染,导致水质下降。
(3)分配:水资源的使用和分配的不平等性日趋严峻。
——————— 重点难点掌握好 ——————
我国的水资源问题
1.我国水资源短缺严重原因
分类 具体原因
自然原因 空间分布不均 南多北少,东多西少
季节分配不均 夏秋多,冬春少
年际变化大 受夏季风进退和强弱的影响,部分地区出现年际缺水现象
与耕地资源分布不协调 耕地资源北多南少,水资源分布是南多北少
人为原因 人均占有水资源少 人口数量大
水资源利用不当 浪费严重
污染严重
2.解决措施
措 施 目 的
开源 修筑水库 调节水资源的季节分配
开渠引水 解决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
合理开发与提取地下水 防止过度开采地下水造成地表下陷
海水淡化 解决沿海城市淡水不足
人工降雨 增加降水量
节流 发展节水农业 提高用水效率,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节约用水
污水资源化
提高节水意识
——————— 应用体验不可少 ——————
浙江是“江南水乡”,但水乡亦愁水。结合漫画“挥汗如雨”,完成1~2题。
1.造成浙江省水资源短缺的自然原因是( )
A.时空分布不均 B.需求结构不合理
C.人均拥有量少 D.生产利用效率低
2.漫画中人类过度的行为最可能导致( )
A.水质下降 B.地面沉降
C.降水增多 D.土壤酸化
解析:1.A 2.B 第1题,浙江位于东部季风区,其水资源短缺的自然原因是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第2题,图中显示的是开发地下水,过度开采地下水会导致地面沉降。
3.我国人均水资源量只有2 180 m3(2002年),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北方和西部部分地区已出现重度缺水。结合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我国水资源存在的问题有哪些?
(2)针对水资源的分布特点,我国已利用京杭运河(图乙)作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把长江流域丰富的水资源调往华北地区。根据对东线调水路线的调查发现,该线路调水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是污染问题,其中A、B、C三个河段中污染最严重的是哪一段?为什么?
解析:第(1)题,结合图甲,联系生活实际作答。第(2)题,A为长江三角洲地区,这里人口、城市众多,工农业发达,生活和生产污水排放的多,加上陆地面积狭小,污染相对较重。
答案:(1)水资源短缺;时空分布不均;浪费严重;污染严重;利用效率低。
(2)A河段。原因:工农业发达;人口稠密;船舶多;生产污水、生活污水的无节制排放;陆地面积狭小;虽然降水十分丰富,但地表水缺乏。
一、选择题
近年来,我国稀土资源由于滥采贱卖,储量占世界总储量比重已从十年前的70%下降至目前的50%,我国稀土资源面临“缩水”,亟待保护。据此完成1~2题。
1.我国稀土资源“缩水”的原因主要是( )
①滥采贱卖 ②地方利益驱使下无计划大肆开采 ③开采中浪费严重 ④恢复耕地占用矿产用地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我国矿产资源的优势主要表现在( )
A.多伴生矿,易于综合利用
B.矿产资源分布不均,但集中成片,可建立区域性矿产基地
C.矿产资源丰富,但资源不能配套
D.有色金属、稀土矿、煤及一些金属矿储量丰富
解析:1.A 2.D 第1题,据材料分析可知,我国稀土资源“缩水”的原因主要有滥采贱卖、无计划大肆开采和开采中浪费严重所致。第2题,我国矿产资源多伴生矿,不易综合利用;矿产资源分布不均、矿产分布区和加工消费区不能配套,这是我国矿产资源的劣势。
读我国某地区土地退化示意图,回答3~5题。
3.该区土地退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流水侵蚀 B.风力侵蚀
C.物理风化 D.化学溶蚀
4.从气候特征的相似性来说,该图可以用来表示我国土地退化的区域是( )
A.我国的黄土高原地区
B.我国内蒙古、青海、宁夏等省区
C.我国西北内陆地区
D.我国的南方低山丘陵区
5.为避免进一步土地退化,应采取的有效措施是( )
A.加快城市化进程,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B.大力引水灌溉,发展农业生产
C.解决当地群众生活用能,严禁砍伐
D.鼓励人们向外迁移,减轻土地压力
解析:3.B 4.C 5.C 本题组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及我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形成原因、地区分布及治理措施。该图柱体表示土地退化的原因,柱面表示土地退化程度。由柱体长度比例可知,该区土地退化以风力侵蚀为主,结合我国区域自然特征,应位于西北内陆地区。该区土地退化的人为原因为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其措施应解决当地群众生活用能,严禁砍伐,保护植被。
某面积较小的岛国为改变淡水供给不足的状况,规划在填海地段建地下水库。将收集的雨水和地表径流,通过灌注井储存于地下含水层,需要时回抽补充地面供水。据此回答6~7题。
6.提出此项规划,是因为该国( )
①用水量大 ②降水丰富 ③干旱少雨 ④污染严重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7.为解决淡水供给不足问题,现阶段该国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
①节约用水 ②国内跨流域调水 ③人工降水
④循环用水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6.A 7.D 第6题,根据“面积较小的岛国为改变淡水供给不足的状况……收集的雨水和地表径流”可知,该国用水量大,降水丰富。第7题,该岛国面积小,人工降水不能完全解决淡水不足的问题;该岛国河流少,流程短,不适合跨流域调水;合理的措施是节约用水与循环用水。
二、综合题
8.地下水供水比例指地下水供水量与总供水量的比值。下图示意2000~2009年北京市供水状况。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说出2000年后地下水供水比例的变化及其原因。
(2)说明北京大量开采地下水带来的后果及应采取的措施。
解析:第(1)题,直接据图中地下水供水比例曲线分析可知,地下水供水比例先上升后下降,原因是由于2004年前地表供水量持续下降,但2004年后其他水源供水量上升。第(2)题,从开源与节流两方面分析应采取的措施。
答案:(1)先上升后下降。2000~2004年,地表水供水量持续下降;2004~2009年其他水源供给量上升。
(2)地下水位下降,地面沉降,生态环境恶化。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建设跨流域调水工程,开发新水源;丰水期时开展地下水回灌;提高地下水保护意识;加强管理,防止滥采地下水。
9.粮食问题引发全球广泛关注,我国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阅读下图回答问题。
(1)说明a、b、c三省人均耕地数量少的共同原因。
(2)据图找出我国人均耕地数量不容乐观的三条理由。
解析: 第(1)题,通过读图可知a、b、c分别为浙江省、福建、广东省,主要分布在浙闽丘陵、两广丘陵,山地、丘陵比重大,平原比重小。位于东南沿海,人口密度大,人口多,人均耕地少。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工业用地增加,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非农业用地比重大,所以人均耕地减少。第(2)题,主要是审题读图,把图上的信息变成文字总结出来。绝大多数省级行政区的人均耕地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一些省级行政区的人均耕地已经在警戒线以下;人均耕地面积呈下降趋势。
答案:(1)山地、丘陵比重大(平原比重小);人口密度大;非农业用地比重大(城市化水平高)。
(2)绝大多数省级行政区的人均耕地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一些省级行政区的人均耕地已经在警戒线以下;人均耕地面积呈下降趋势。(共41张PPT)
表现 产生原因 危害
水土
流失 地形、土壤、气候、植被等自然因素;不合理的垦殖等破坏植被的人为因素 土地生产力下降,农业减产
土地荒漠化 气候干旱、多大风,风沙侵蚀严重;滥垦滥挖、过度放牧、乱砍滥伐造成植被破坏 沙漠面积扩大、耕地减少、风沙危害、沙尘暴等
土地盐碱化 干旱、半干旱地区大水漫灌,地下水位上升;沿海地区过度抽取地下水导致海水倒灌 耕地退化、农业减产
土地
酸化 酸雨、大量施用部分酸性化肥 土壤酸度增大、土壤板结
土壤
污染 大气、水污染;工业、生活固体污染物堆放;农业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等 间接污染水源、食品,危害人体健康
地区 土地退化现象
西北地区 以土地荒漠化(风蚀)、草场退化为主
北方地区 以不合理的灌溉引起的盐渍化和土壤侵蚀为主
南方地区 以土壤侵蚀和污染造成的土地质量下降为主
青藏地区 以寒漠化为主(土地荒漠化的一种)
主要
原因 人类经济活动对土地施加的压力过大,使自然状态下较脆弱的环境被破坏
防治的原则 建立“防、治、用”相结合的体系,强调将防治工作与消除贫困、土地的合理开发利用相结合,贯彻预防为主,使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防治措施 生物
措施 因地制宜,退耕还林,退耕还草,恢复生态林,营造经济林,加强对栽树种草的科学管理
工程
措施 水利工程有修建水库、灌渠等;水土保持工程有修梯田、淤地坝等
农牧业
措施 在突出农田基本建设的基础上,采用各种保护耕地、提高肥力的措施
分类 具体原因
自然
原因 空间分布不均 南多北少,东多西少
季节分配不均 夏秋多,冬春少
年际变化大 受夏季风进退和强弱的影响,部分地区出现年际缺水现象
与耕地资源
分布不协调 耕地资源北多南少,水资源分布是南多北少
人为
原因 人均占有水资源少 人口数量大
水资源利用不当 浪费严重
污染严重
措 施 目 的
开
源 修筑水库 调节水资源的季节分配
开渠引水 解决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
合理开发与提取地下水 防止过度开采地下水造成地表下陷
海水淡化 解决沿海城市淡水不足
人工降雨 增加降水量
节
流 发展节水农业 提高用水效率,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节约用水
污水资源化
提高节水意识第三节 资源及生态环境保护
自然资源保护
——————— 情景导入先思考 ——————
中国地质科学院最新发表的报告指出,除了煤之外,中国所有矿产资源都处于紧张状态。中国的主要油田都已接近生产结束期。到2020年,中国需要进口5.0×108 t原油和1.0×1011 m3天然气,分别占中国消费量的70%和50%。报告预计,今后20年,中国将短缺3.0×109 t铁、5.0×108 ~6.0×108 t铜和1.0×108 t铝。
思考探究:材料中反映了我国资源的什么问题?
提示:资源短缺。
——————— 基础知识要记牢 ——————
1.资源问题产生
(1)自然资源系统内部组成:土地、气候、水、生物资源等在不同区域的组合与相互匹配,构成了不同的资源类型和资源结构。
(2)自然资源系统外部矛盾:存在着人口与资源之间的矛盾,即资源问题。
2.我国资源问题的地区差异
(1)北方:地多水少。
(2)南方:地少水多,能源不足。
(3)东部:人地矛盾。
(4)西部:水土资源不匹配。
(5)华北:人地与水土矛盾叠加。
3.自然资源问题的影响因素
人口数量、科技发展、生产力水平以及人类生活水平等。
4.资源问题的影响
(1)资源利用不当造成的环境污染,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2)资源因掠夺性开发而迅速退化甚至枯竭,影响人类社会发展。
5.资源保护措施
(1)不可再生资源:
①加强节约和综合利用;②加强资源勘测,增加后备储量;③积极寻找新的替代品。
(2)可再生资源: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在利用过程中促使其不断更新。
——————— 重点难点掌握好 ——————
我国不同地区自然资源问题的空间分布
地区 自然资源优势 自然资源劣势 资源问题
北方 土地资源多,能源和铁矿丰富 水资源缺乏,磷矿、有色金属矿少 地多水少,水土配合不佳
南方 水资源丰富,有色金属、磷矿丰富 土地资源少,能源缺乏 地少水多,易发生洪涝灾害
东部 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 土地资源缺乏 人地矛盾突出
西部 能源资源丰富 干旱缺水 水土资源不匹配,水资源是限制农业生产的瓶颈
华北地区 平原面积广阔 降水相对较少,水资源短缺 人地矛盾,水土配合不佳,人口与资源矛盾加剧
[拓展提升]
南方地少水多,但仍存在水资源紧缺问题。究其原因是在南方部分人口稠密地区,由于河流水污染与湖泊富营养化等原因,使水质不能符合要求,也存在淡水资源短缺问题。
——————— 应用体验不可少 ——————
在自然资源系统内部,土地、气候、水和生物资源等不同区域的组合与相互匹配,构成了不同的类型与资源结构。据此完成1~2题。
1.上图法国、中国、美国和加拿大四国电力结构图,下列选项中国家名称与图中顺序相符的是( )
A.美国、法国、加拿大和中国
B.美国、法国、中国和加拿大
C.加拿大、美国、中国和法国
D.法国、加拿大、中国和美国
2.在下列城市郊区能源利用的正确措施是( )
A.大同郊区利用核能
B.包头郊区利用地热能
C.重庆郊区利用太阳能
D.乌鲁木齐郊区利用太阳能
解析:1.A 2.D 第1题,据图分析可知,④图以火电为主,为我国电力结构图,②图以核电为主,为法国电力结构图。第2题,大同郊区利用火电,包头郊区地热资源较少,重庆郊区太阳能资源较少,乌鲁木齐郊区太阳能丰富可利用太阳能资源。
由于世界人口继续增长,经济持续发展,对水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世界水资源形势将更加严峻。有必要通过开源和节流措施逐步解决缺水问题。据此回答3~4题。
3.下列不属于开源措施的是( )
A.海水淡化 B.修筑水库
C.改进灌溉技术 D.人工降雨
4.下列措施中不属于我国解决水资源供需不平衡的主要措施的是( )
A.海水淡化 B.开发水源
C.进行生态环境建设 D.采取全面节水措施
解析:3.C 4.A 第3题,开源是开辟水源,主要包括修筑水库、开渠引水、合理开发与提取地下水、废水处理再利用、海水淡化、人工降雨等,改进灌溉技术属于节流措施。第4题,因为现有技术条件下成本太高,实施海水淡化不是我国解决水资源供需不平衡的主要措施。
P43问题提示 牧民“愁”是因为牧民为了短期的经济利益,尽可能多地放牧牲畜,造成超载放牧,引起草原退化、沙化,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最终导致草场载畜量降低,从而形成新一轮的超载放牧,形成恶性循环,牧民的收入越来越低;牧民“乐”是因为会宁县当地的牧民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对草场这种可再生资源在利用过程中注重保护和更新,草场质量及牧草产量大幅提高,载畜量提高的同时还可发展舍饲圈养,牧民增产增收。实现了在保护自然资源存量的前提下发展经济,不断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形成了良性循环。
通过以上两种循环发展模式现状,我们从中应认识到对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应遵循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利用,并在利用中不断更新发展,保护现有的资源和生态环境,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建设
——————— 情景导入先思考 ——————
基塘农业是珠江三角洲的居民将低洼易涝处挖成池塘饲养鱼类,挖出的塘泥堆于周围,称为“基堤”。基堤上种植桑树、甘蔗、果树等,与鱼塘结合分别称为桑基鱼塘、蔗基鱼塘、果基鱼塘等。基塘互相促进,既能防洪,又能增加收入,而农作物在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物料,还可投入池中作为饲料,提高了资源利用率,使农副产品更多样化,是一种具有生态特色的农业经营方式。
思考探究:从基塘生产可以看出我们应如何合理发展农业生产?
提示:因地制宜,充分合理地利用当地的自然条件发展农业生产。
——————— 基础知识要记牢 ——————
1.农村生态建设
(1)概念:是指运用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通过有效的生态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使农村生态经济系统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
(2)内容:
①农村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②农林产业结构合理调整;③农业资源多层与高效利用;④乡镇企业污染管理;⑤农村肥料、饲料、燃料建设;⑥发展生态型庭院经济;⑦生态农业或持续农业体制建设;⑧小流域综合治理;⑨生态村建设。
2.城市生态建设
(1)城市生态建设:是通过运用生态学原理,实施生态工程,对城市进行的规划、设计、实施和管理,以达到或基本实现生态城市目标的综合性建设。
(2)城市生态系统:
①概念:在人类活动支配下,以人为核心的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复合体。
②特点:a.生物组成部分以人为主体;非生物组成部分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
b.对资源的利用效率较低,分解功能不完全,大量物质和能量常以废物的形式输出,易造成环境问题。
c.自我调节和自我维持能力都较弱。
(3)完善城市生态建设的措施:
①加强城市生态建设和保护。
②做好城市生态立法、景观布局、城市绿化、环境污染防治和城市灾害预警、城市环境卫生和城市资源配置等工作。
——————— 重点难点掌握好 ——————
农村生态建设与城市生态建设的对比
内 容 生态系统的特点 生态建设方向
农村生态建设 农村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农林产业结构合理调整、农业资源多层与高效利用、乡镇企业污染管理,农村肥料、饲料、燃料建设,发展生态型庭院经济、生态农业体制建设、小流域综合治理和生态村建设 ①为提高农业生态系统加入的辅助能源是经过加工的能源而非自然能量;②人工管理降低了生物多样性,使系统的特定生物产量最大;③系统中的主要生物在人工选择下形成;④系统受外部人为力量有目的的控制 重点搞好农田生态系统的高产、高效、持续发展;注重生态农业和持续农业体制建设;搞好小流域综合治理和生态村建设
城市生态建设 城市生态建设和保护、城市生态立法、景观布局规划、园林绿化、污染防治、城市灾害预警、城市环境卫生、城市资源配置等 ①系统以人为主体,非生物组成由自然和人工环境组成;②系统资源利用效率低、分解功能差,造成大量废物、废能的排放,易造成环境污染;③系统的自我调节和维持能力弱 加强生态建设与保护,努力做好城市生态立法、景观布局、城市绿化、环境污染防治、城市灾害预警、城市环境卫生、城市资源配置工作
[拓展提升]
我国几个地区成功的生态农业建设
(1)华北平原——山东禹城的“鱼塘—台田”模式。
(2)南方低山丘陵——江西千烟洲的“丘上林草丘间塘,缓坡沟谷果鱼粮”的立体农业模式。
(3)珠江三角洲——“基塘农业”。
(4)黄土高原——小流域综合治理 。
——————— 应用体验不可少 ——————
1.“十三五”时期,大力发展生态友好型农业,要在确保粮食安全,不断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同时,显著提高农业资源保护水平和利用效率,加快治理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有效恢复和增强森林、草原、湖泊、湿地等生态系统功能,逐步减缓生物多样性衰减速度。下列有关发展生态农业的主要目的说法正确的是 ( )
①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②实现农业的高产、优质和高效
③防止水土流失和荒漠化 ④保护生物多样性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解析:选D 发展生态农业的主要目的是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范畴,实现农业的高产、优质和高效,防止水土流失和荒漠化也属于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范畴。
2.城市森林是城市生态系统重要组成部分,关于城市生态系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在人类活动支配下,以人为核心的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复合体
B.城市生态系统由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两部分组成
C.城市生态系统比自然生态系统对资源的利用效率高
D.城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和自我维持能力都较强
解析:选A 城市生态系统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它对资源的利用效率较低,自我调节和自我维持能力都较弱。
3.(山东高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植被浅沟常布置在城市道路两侧、不透水地面的周边和大面积绿地内等处,可与城市雨水管网或集水池相连,其表面一般种草进行覆盖。下图为植被浅沟示意图。
指出植被浅沟在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植被浅沟在收集雨水、净化雨水、减少城市内涝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答案:收集雨水(提高雨水的利用率;增加可利用水资源量);补充地下水(增加下渗);净化雨水;减轻城市内涝;调节小气候(美化环境)。
P46问题提示 1.农村生态庭院经济的各种模式,使物质和能量的流动尽可能多的流向人类生产和生活,废弃物得到了充分的利用,提高了物质养分的利用率,并且把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农村经济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但促进了经济发展,增加了农民的实际收入,而且还保护了生态环境,维护了农业生态平衡。
P47问题提示 搞好城市发展规划,加快改造城市基础设施、景观及生活服务体系的建设和改造;发挥独特的自然和民族风情等旅游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保护当地名胜古迹;发展节水农业和特色农业;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控制城市规模。
一、选择题
地处渤海之滨的河北沧州市,水资源供应十分紧张,经济发展受到制约。为了解决供水问题,不得不超采地下水,成为我国“成长”最快的地下水漏斗群之一,沧州市中心地面整体沉降1.68 m。据此回答1~3题。
1.河北沧州的地下水漏斗群可能造成的危害是( )
A.引起地面下降,危害建筑物安全
B.导致地下水污染并引发构造地震
C.不会影响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D.将导致当地降水量大幅度减少
2.为防止地下水漏斗群的进一步增大,应采取的积极措施是( )
A.关闭需水量大的工业
B.雨季时把地表水回灌到地下漏斗区
C.缺水时向地下灌入海水,以提高地下水位
D.将水泥浆灌入地下漏斗区,防止地面进一步沉降
3.要确保城市用地的可持续利用,具体措施是( )
A.尽量使城市外延扩张
B.废去旧城,另建新城
C.充分利用城市闲置和废弃地
D.多建商品房,降低房价
解析:1.A 2.B 3.C 第1题,超采地下水易引起地面下沉,危害地表建筑物的安全,不会导致构造地震,也不会引起当地降水量的变化,但会影响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第2题,为防止地下漏斗群的进一步扩大,可以适当控制需水量大的企业的用水量,但不可以关闭。灌入海水,会引起地下水水质下降,还会引起土壤的盐碱化。将水泥浆灌入地下漏斗区,虽能防止地面进一步沉降,但会使土壤结构改变,影响水体循环。第3题,使城市用地可持续利用的措施应是充分利用城市闲置和废弃地。
目前全球有11亿人缺乏安全饮水,每年有500多万人死于与水有关的疾病。预计到2025年,全球2/3的人口将生活在不同程度的缺水地区。有资料表明,伴随水资源危机而出现的“环境难民”在1998年达到2 500万人,第一次超过“战争难民”的人数。据预测,在2025年之前,由水荒导致的难民多达1亿人。根据上述材料,完成4~5题。
4.世界性水资源紧张的主要原因是( )
A.人类不合理地开垦荒地
B.酸雨和臭氧层的破坏
C.气候变化
D.工农业发展和人口增长
5.在目前状况下,缓解水资源紧张的主要方法是( )
A.减少浪费和污染
B.加强海水淡化
C.发展生态农业
D.修建水库和跨流域调水
解析:4.D 5.A 第4题,局部地区的水资源紧张主要是由于水资源分布不均,而全球性水资源紧张则主要是由于生产、生活对水的需求增长过快。第5题,目前条件下缓解水资源紧张重点放在节流上,即减少浪费和污染。
生态城市建设是促进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下图表示生态城市建设面临的三条道路。K1表示生态环境质量安全警戒线,K2表示生态环境质量恶化警戒线。读图,完成6~7题。
6.我国生态城市建设中最不可取的道路是( )
A.K2线 B.AC曲线
C.AD曲线 D.AB曲线
7.生态城市建设的核心是协调好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为解决我国北方城市冬季采暖期耗煤带来的问题,可采取的措施是( )
A.因地制宜利用地热等清洁能源,使空气洁净
B.大量使用家庭空调制暖,使用方便
C.在煤炭资源丰富地区集中供热,再输送到采暖城市
D.减少煤炭使用量,增加石油消费比重
解析:6.D 7.A 第6题,从图中可以看出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生态环境质量K2线没有变化;AC曲线和AD曲线生态环境质量先降低后升高;AB曲线的生态环境质量持续下降,这是最不可取的。第7题,要解决我国北方城市冬季采暖期耗煤带来的问题,保持城市清洁,就要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使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
二、综合题
8.目前,我国农业部正在实施“生态家园富民计划”,重点建设以农村户用沼气为纽带的各类生态农业模式。其中“四位一体”模式是我国北方典型的生态农业模式,它将沼气池、猪舍、蔬菜栽培与日光温室有机地组合在一起。读我国北方“四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及结构图,回答下列问题。
(1)日光温室为沼气池、猪舍、蔬菜创造适宜的________、________条件;猪的呼吸、沼气燃烧为蔬菜提供________(气体)。蔬菜的光合作用又为猪的生长提供________(气体),猪和人的粪便进入沼气池,产生沼气,为农户提供________,还产生沼渣、沼液,为蔬菜提供________。
(2)简要分析在我国农村,推广实施各类生态农业模式的重要意义。
解析:第(1)题,直接据图文材料分析即可。第(2)题,从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三方面分析。
答案:(1)温度 湿度 二氧化碳 氧气 燃料(能源) 有机肥料
(2)建立良性生态系统(或形成生态良性循环),达到农业生产过程清洁化和农产品无害化;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生态城市模式是一种理想模式,技术与自然充分融合,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最大限度保护。
材料二
(1)图中“城市病”的表现有哪些?形成该“城市病”的“病因”又是什么?
(2)试从环境、交通、能源利用等方面设想,如何将你所生活的城市改造为生态城市?
解析:本题以建设生态城市为背景,考查城市在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原因以及建设生态城市的方法。表现可从图中得出答案,原因主要是城市发展过快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城市规划不合理。建设生态城市可从环境保护、交通布局、能源利用等方面分析。
答案:(1)环境质量下降,交通拥堵,居住条件差,就业压力大。城市发展过快,城市规模过大;城市规划不合理;城市发展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等。
(2)环境方面:经济发展以清洁生产为主;合理布局有污染的企业。交通方面: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增加立交桥等交通设施。能源利用方面:使用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节能减排。(共27张PPT)
地区 自然资源优势 自然资源劣势 资源问题
北方 土地资源多,能源和铁矿丰富 水资源缺乏,磷矿、有色金属矿少 地多水少,水土配合不佳
南方 水资源丰富,有色金属、磷矿丰富 土地资源少,能源缺乏 地少水多,易发生洪涝灾害
东部 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 土地资源缺乏 人地矛盾突出
西部 能源资源丰富 干旱缺水 水土资源不匹配,水资源是限制农业生产的瓶颈
华北
地区 平原面积广阔 降水相对较少,水资源短缺 人地矛盾,水土配合不佳,人口与资源矛盾加剧
内 容 生态系统的特点 生态建设方向
农村生态建设 农村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农林产业结构合理调整、农业资源多层与高效利用、乡镇企业污染管理,农村肥料、饲料、燃料建设,发展生态型庭院经济、生态农业体制建设、小流域综合治理和生态村建设 ①为提高农业生态系统加入的辅助能源是经过加工的能源而非自然能量;②人工管理降低了生物多样性,使系统的特定生物产量最大;③系统中的主要生物在人工选择下形成;④系统受外部人为力量有目的的控制 重点搞好农田生态系统的高产、高效、持续发展;注重生态农业和持续农业体制建设;搞好小流域综合治理和生态村建设
内 容 生态系统的特点 生态建设方向
城市生态建设 城市生态建设和保护、城市生态立法、景观布局规划、园林绿化、污染防治、城市灾害预警、城市环境卫生、城市资源配置等 ①系统以人为主体,非生物组成由自然和人工环境组成;②系统资源利用效率低、分解功能差,造成大量废物、废能的排放,易造成环境污染;③系统的自我调节和维持能力弱 加强生态建设与保护,努力做好城市生态立法、景观布局、城市绿化、环境污染防治、城市灾害预警、城市环境卫生、城市资源配置工作第二节 生态问题及其表现
全球性的生态危机
——————— 情景导入先思考 ——————
“十”字架的沉重
思考探究:(1)漫画反映了什么问题?
提示:该漫画反映的主要环境问题为森林破坏。
(2)这种问题会导致哪些严重的后果?
提示:这样造成的后果主要有:①生态失调;②环境恶化;③导致洪水频发;④水土流失加剧;⑤土地沙化;⑥河道淤塞;⑦全球温室效应增强等。
——————— 基础知识要记牢 ——————
1.生态危机的表现
水土流失、森林和草原破坏、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锐减等。
2.生态危机的成因
(1)人为原因:人类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强度影响环境。
(2)自然原因:相对脆弱的自然生态系统自身稳定性差。
3.脆弱的生态系统
(1)脆弱的自然生态系统特点:自身稳定性差,抗外界干扰能力低,破坏后恢复比较困难。
(2)危弱生态系统的分布区:
人口密集区和经济活动频繁的地区,特别是人为作用力和自然作用力强烈叠加的地带。例如,海陆交界带、河流变迁带、山地平原过渡带、绿洲荒漠交界带、农牧交错带、城乡交接带、地质灾害易发区、水土流失严重区、污染影响严重区。
——————— 重点难点掌握好 ——————
全球性生态危机的原因
——————— 应用体验不可少 ——————
人们把森林称作“大自然的总调度室”。据此回答1~2题。
1.亚马孙平原热带雨林遭到破坏后,不属于其产生的影响是( )
A.水土流失加剧 B.全球温室效应增强
C.生物多样性减少 D.南极臭氧空洞扩大
2.提倡“免用一次性木筷”的出发点是( )
A.减少个人经济支出 B.减少固体垃圾
C.减少木材的消耗量 D.移风易俗
解析:1.D 2.C 第1题,根据森林的作用可知热带雨林遭到破坏后,会造成水土流失加剧、全球温室效应增强、生物多样性减少等后果,臭氧层空洞是氟利昂的排放引起的。第2题,提倡“免用一次性木筷”的主要目的是减少木材的消耗量,减轻对森林资源的破坏。
3.(全国卷Ⅱ)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华秋沙鸭为我国一级重点保护鸟类,目前全球只有1 000只左右。中华秋沙鸭生活在河流与小型湖泊等湿地中,主要以淡水鱼、虾等为食。以长白山某河流作为繁殖地的中华秋沙鸭种群,春季为50余只,秋季迁徙时,数量增至200只左右。但只有近百只到达赣东北的越冬地,而第二年春季只有50余只返回繁殖地。
分析中华秋沙鸭在迁徙途中不断死亡,导致数量减少的可能原因,并提出保护对策。
解析:中华秋沙鸭迁徙途中不断死亡,导致数量减少的可能原因应从迁徙路线上缺少休憩和觅食地、误食被污染的食物、人或动物的猎杀等方面分析;保护对策应从恢复湿地、治理污染、严禁猎杀、进行观察与保护、做好宣传等方面分析。
答案:可能原因:迁徙路线上缺少湿地等休憩和觅食地,疲劳饥饿致死;食用了被污染的鱼虾;人或动物的猎杀等。
保护对策:在迁徙路线上建设与恢复湿地,使湿地间距小于单日迁徙距离;治理水体污染;严禁猎杀;在迁徙路线上建立观测点,组织志愿者观察与保护;做好保护中华秋沙鸭的宣传工作等。
P39问题提示 1.非洲荒漠化问题特别严重的原因有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自然原因是气候干旱,降水少;人为原因是人口增长及生产力水平落后,存在乱垦滥伐,过度放牧以及森林植被破坏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加剧了荒漠化的进程,生态环境持续恶化。
2.南美洲大面积森林尤其是热带雨林地区的原始森林遭到砍伐,首先,会破坏森林地区的生态系统,造成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系统失调、环境恶化、洪涝灾害频繁发生、水土流失加剧、土地沙化、河道淤塞等环境问题;其次,热带雨林遭到破坏还会导致全球植物的光合作用减弱,空气中的氧气减少和二氧化碳增加,温室效应增强,温度升高,造成地区气候干旱,影响农业生产。
南美地区积极恢复被破坏的热带雨林,增加植被覆盖率,对改善该地区生态系统,调节全球气候,提高热带雨林地区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国的生态危机
——————— 情景导入先思考 ——————
曾经“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内蒙古大草原是多么的让人心生向往。然而,如今草原美景在内蒙古的许多地方已再难以见到。有人调侃到现在的内蒙古高原“天苍苍,野茫茫,老鼠兔子没处藏”。
思考探究:如今草原美景在内蒙古的许多地方再难以见到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原因在于草地的退化,这里有自然原因,更多的是人为原因。人们为了养活不断增长的人口和提高生活水平,不断地增加牲畜的数量,出现牧场超载现象,而对牧场的管理不足,就导致了草地的不断退化和沙化现象。
——————— 基础知识要记牢 ——————
1.我国生态危机的现状与危害
(1)现状:范围仍在扩大,程度在加剧,危害在加重。
(2)危害:严重制约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威胁国家生态环境安全。
2.我国生态危机产生的原因
除自然因素外,主要是由于不合理的资源开发利用引发的。此外,在大规模工程建设中,如果环保措施不力,也会引发生态问题。
3.案例——长江流域的生态问题
河段 主要生态问题 原因
上游 水土流失 森林破坏、陡坡开垦
中游 湿地萎缩 围湖造田
下游 河流污染 生产、生活排污
——————— 重点难点掌握好 ——————
我国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的分布、成因及其防治措施
生态问题 主要分布区 自然原因 人为原因 防治措施
森林破坏 东北、西南、华南林 区 等 森林火灾、 虫 害 乱砍滥伐、毁林垦荒、重采轻育 封山育林、合理采伐、采育结合、退耕还林、改变林区的经济结构
草原退化 内蒙古、青海、宁夏、新疆等 地处内陆,降水少,气候干旱 过度放牧、过度垦 殖 退牧还草、封育草场、舍饲养禽、建设“草库伦”
湿地萎缩 东北三江低地、湖滨海滨、高原湖泊等 气候干旱、蒸发加剧、泥沙淤积 土壤侵蚀、环境污染、围湖造田、引水灌溉、河流改道等 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退耕还湖、停止围垦
生物多样性锐减 林区、草原、近海海域等 物种自然灭绝 过度捕猎、砍伐森林、开垦湿地及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加剧等 建立自然保护区、建立生态走廊、采育结合、合理砍伐、合理放牧、实行“休渔”制度
土壤侵蚀 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等 地形复杂,坡度大;降水季节变化大,夏季暴雨集中 过度砍伐、过度开垦 退耕还林、还草,植树种草,农林牧综合治理
土地荒漠化 西北、华北干旱半干旱地区 降水少,气候干旱 过度放牧、过度砍伐、过度樵采、工矿建设不合理及水资源利用不合理等 解决当地群众的生活用能问题,严禁砍伐,合理放牧,保护天然草场
——————— 应用体验不可少 ——————
下图是我国“十二五”中规划的生态功能区(以保护林草、湿地和生物多样性等为主的区域)分布图。结合图文材料,回答1~2题。
1.对下列各组生态功能区自然环境共同特点的描述,符合实际的是( )
A.ab—草原广布、温差大
B.bf—地表崎岖、降水少
C.ce—光照充足、风沙小
D.dg—气候湿润、林地多
2.下列生态功能区中,规划目的以保护湿地、涵养水源为主的是( )
A.c B.d
C.e D.f
解析:1.D 2.C 第1题, 本题考查了我国不同区域的突出自然环境特征,意在考查学生对我国不同区域自然环境特征的理解能力。由图可知,a生态功能区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这些地区气候的大陆性强,温差大,降水少,草原较少;b生态功能区位于河西走廊,地表并不崎岖;f生态功能区位于东部季风区,受夏季风的影响,降水并不少;ce生态功能区的晴天多,光照充足,但c地区多风沙;d生态功能区位于东北北部山区,g生态功能区位于东南丘陵地区,两地区气候都较湿润,且都是我国森林的主要分布区。第2题,本题考查了我国不同生态功能区的突出功能,意在考查学生结合区域特征进行分析、判断的能力。根据图中的位置可知,e生态功能区位于青藏高原,是长江、黄河的发源地区,该地区地势高,蒸发、下渗量较小,地表多湿地,将此地规划为生态功能区,其主要目的是保护湿地、涵养水源。
“洪水一大片,枯木几条线”,是对洞庭湖现状的真实写照。据此回答3~4题。
3.造成洞庭湖现状的主要原因是( )
①泥沙淤积 ②蒸发加强 ③围湖造田 ④降水减少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4.洞庭湖变化对环境的不利影响是( )
①洪涝灾害加剧 ②耕地面积减少 ③破坏当地生态系统 ④酸雨危害加重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解析:3.C 4.D 第3题,围湖造田会导致洞庭湖萎缩。长江中上游的水土流失,导致河湖泥沙淤积,湖水变浅,也会使洞庭湖萎缩。第4题,洞庭湖萎缩导致其调蓄洪水的能力降低,加剧洪涝灾害,也会破坏当地的生态系统;但会使耕地面积有所增加;酸雨与湖泊面积减少无关。
P41问题提示 1.我国的生态问题类型多样,世界大部分生态问题在我国同样存在,如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森林破坏、草原退化、湿地萎缩、生物多样性锐减等问题均比较严重。这些生态问题的产生有自然原因,但更重要的是人为原因,如人类不合理活动产生的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砍伐、水资源利用不当、围湖造田等。
一、选择题
1.下列属于相对脆弱的自然生态系统的是( )
A.绿洲荒漠交界带 B.水土流失严重区
C.地质灾害易发区 D.高寒带生态系统
解析:选D 相对脆弱的自然生态系统常见的有海岛生态系统、干旱区生态系统和高寒带生态系统等。
2.下列属于非洲的荒漠化问题特别严重的自然原因是( )
A.气候干旱 B.乱垦滥伐
C.过度放牧 D.破坏植被
解析:选A 非洲北部为热带沙漠气候,降水稀少,气候干旱,荒漠化问题特别严重;乱垦滥伐、过度放牧和破坏植被为人为原因。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沙漠化土地面积不断扩大,河北怀来沙漠离北京天安门已不足70 km。我国形成的沙漠化土地有85%是滥垦、滥牧和滥伐森林的结果;10%是水资源利用不当和工矿建设破坏林草造成的;5%是沙丘入侵农田和草场所致。据此完成3~4题。
3.这些沙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 )
A.华南、华东和华北地区
B.西北、西南和东北地区
C.西北、东北和华北地区
D.东北、华北和西南地区
4.这些沙漠化土地的形成( )
A.主要是人类对土地进行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使植被受到破坏所致
B.是人类发展工农业所致
C.主要是由于降水减少,蒸发加剧
D.是由于气候干旱,沙丘不断向农牧业土地推进
解析:3.C 4.A 第3题,沙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和具有旱害的半湿润地区,在我国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第4题,由材料可知,我国形成的沙漠化土地有85%是滥垦、滥牧和滥伐森林的结果。
位于长江中上游的某茶场,茶园面积600亩,每年四月、七月、十一月要锄草三次,久而久之,茶园“消瘦”了。同时,锄草需要大量劳动力,困惑之际,茶场主人想到“羊喜吃嫩草,却不吃嫩茶”,于是把羊引进茶园,既节约人力、物力,又保持了水土,肥沃了茶园,可谓一举两得。据此完成5~7题。
5.长江中上游植被破坏后,给下游地区带来的危害是( )
A.泥沙淤积河、湖,洪水排泄不畅,致使洪涝灾害频繁
B.水土流失日趋严重
C.气候恶化,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D.河流径流的季节变化减小
6.根据长江流域地理特征可以推知,三次锄草中,水土流失最严重的是( )
A.四月、七月 B.四月
C.七月 D.十一月
7.茶园“消瘦”的主要原因是( )
A.缺乏分解者
B.缺少枯枝落叶
C.土壤中有机质被微生物分解
D.表层土壤被大量冲走
解析:5.A 6.C 7.D 第5题,长江中上游植被破坏后,导致水土流失加重,河流含沙量增大,因而造成下游淤积严重,洪水排泄不畅,致使洪涝灾害频繁。第6题,长江流域降水夏季最为集中,在暴雨冲刷下,水土流失严重,因此四月、七月、十一月相比,水土流失最严重的是七月。第7题,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茶园“消瘦”的主要原因是水土流失造成的表层土壤被大量冲走。
二、综合题
8.读荒漠化形成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图表示的是________引起的荒漠化,乙图表示的是______________导致的_______生态问题,最终导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择甲图或乙图,根据图中所示的原理,叙述荒漠化的形成过程。
解析:直接据图分析可知,甲图过度开采地下水,地下水位下降,植物枯死,引起土地荒漠化。乙图给水过多,地下水位抬升,蒸发加强,地表积盐,植被稀疏,从而导致土地荒漠化。
答案:(1)过度开采地下水 给水过多 土壤盐渍化 荒漠化
(2)甲图。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地表土壤缺水而使植物枯死,土地荒漠化产生。(乙图。大水漫灌、只灌不排,导致地下水位上升,溶解在水中的矿物质,经水分蒸发过程而在地表积累,使土地不适合植物生长而植被稀疏,土地荒漠化产生。)
9.2013年3月8~9日,沙尘天气横扫我国西北和华北地区,局部地区出现沙尘暴和强沙尘暴天气。下图是此次沙尘天气影响范围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此次沙尘天气过程,a地与b、c两地相比,a地沙尘更强的自然原因是什么?
(2)沙尘天气对b区农业生产的影响有哪些?
解析:第(1)题,题目要求回答的是“自然原因”,可从气候、植被、沙源等方面分析。第(2)题,题目要求回答的是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可从对农作物、土地数量和质量等方面思考。
答案:(1)气候干燥,地表植被稀少;风力强;沙源多。
(2)毁坏农作物;土地沙化;肥力下降;影响植物生长。(共25张PPT)
河段 主要生态问题 原因
上游 水土流失 _________、陡坡开垦
中游 湿地萎缩 __________
下游 河流污染 生产、生活排污
生态问题 主要分布区 自然原因 人为原因 防治措施
森林破坏 东北、西南、华南林 区 等 森林火灾、 虫 害 乱砍滥伐、毁林垦荒、重采轻育 封山育林、合理采伐、采育结合、退耕还林、改变林区的经济结构
草原退化 内蒙古、青海、宁夏、新疆等 地处内陆,降水少,气候干旱 过度放牧、过度垦 殖 退牧还草、封育草场、舍饲养禽、建设“草
库伦”
生态问题 主要分布区 自然
原因 人为原因 防治措施
湿地萎缩 东北三江低地、湖滨海滨、高原湖泊等 气候干旱、蒸发加剧、泥沙淤积 土壤侵蚀、环境污染、围湖造田、引水灌溉、河流改道等 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退耕还湖、停止
围垦
生物多样性锐减 林区、草原、近海海域等 物种自然灭绝 过度捕猎、砍伐森林、开垦湿地及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加剧等 建立自然保护区、建立生态走廊、采育结合、合理砍伐、合理放牧、实行“休渔”制度
生态问题 主要分布区 自然原因 人为原因 防治措施
土
壤
侵
蚀 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等 地形复杂,坡度大;降水季节变化大,夏季暴雨集中 过度砍伐、过度开垦 退耕还林、还草,植树种草,农林牧综合治理
土
地
荒
漠
化 西北、华北干旱半干旱地区 降水少,气候干旱 过度放牧、过度砍伐、过度樵采、工矿建设不合理及水资源利用不合理等 解决当地群众的生活用能问题,严禁砍伐,合理放牧,保护天然草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