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人类环境
环境及其分类
——————— 情景导入先思考 ——————
地球是生命的摇篮,是人类的家园。当人类第一次离开地球,在太空遥望自己的家乡时,才惊讶地发现,在目前已知的宇宙星体中,唯有我们人类的家园——地球,才是一颗蔚蓝色的星球。地球上的一切生命赖以生存的大气和水,使我们的地球成为一颗蔚蓝色的星体、充满生命的星体。我们透过澄澈的阳光看到这个世界的美丽:天地间一片云霞蒸腾、吐故纳新,清新的空气迎面吹拂,叠翠的山峦、明净的河水、蔚蓝的天空永远向人类展示着勃勃生机。这就是我们的地球,我们共同的家园。
思考探究:我们所说的人类环境是指材料中所描述的环境吗?
提示:不是。材料中描述的环境是指自然环境,我们所说的人类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 基础知识要记牢 ——————
1.环境的概念
围绕着人类的外部世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和物质条件的综合体。
2.环境的分类
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
含义
由地球上的各种自然要素组成,又称天然环境
是指人类根据生活与生产需要,对自然环境进行加工改造后的环境,又称人工环境
分类
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生物环境和地质环境等
居住环境、生产环境、交通环境、文化环境和旅游环境等
变化
地球上纯自然环境已不多见
随着科学发展、社会进步以及人类活动在深度和广度上的不断扩大,社会环境的内容正在不断丰富
与人类的关系
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小,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主要条件
是通过人类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创造的
——————— 重点难点掌握好 ——————
一、环境概念的理解
我们讨论的环境,是指以人为中心的周围一切事物,即围绕着人群的空间,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体,是指人类以外的整个外部世界。生物科学和生态学通常所称的环境是以生物为中心的,环境就是围绕着生物有机体的周围一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随着主体的不同,环境的各个组成要素或成分均可互为环境。人类与生物之间就是互为环境,离开中心事物的环境是没有意义的。
“环”,环绕,指周围;“境”,境况,指事物的境况。环境是指周围事物的境况。以人为中心事物,周围事物就是其他生物和非生命物质;以生物为中心事物,周围事物就是其他非生命物质。
二、天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的区别与联系
类型
区别
联系
受人类干预程度
范围大小变化趋势
天然环境
天然环境受人类的影响小,景观特征基本保留自然面貌,其中的物质交换和能量传递等都基本上按自然规律进行
天然环境如某些原始森林地区、人迹罕至的荒漠、冰原地区、大洋中心区等,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其范围日益缩小
天然环境和人工环境都是人类环境的组成部分,都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必要条件。天然环境是人工环境的基础,人工环境是在天然环境的基础上形成的
人工环境
人工环境则在人类活动的强烈影响下,景观特征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而人工环境如种植园、城市、工业区等,其范围日趋扩大
[易误辨析]
天然环境并不是不受人类影响的环境。随着科技不断发展,地球上的每一个地区几乎都留下了人类的痕迹。受人类影响较轻微,仍保留着天然生态特点的环境都可称为天然环境。例如,原始森林受酸雨影响而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但由于森林的原始生态功能没有发生变化,所以它仍然属于天然环境。
——————— 应用体验不可少 ——————
读中心事物与环境的关系图,回答1~2题。
1.图中中心事物一般指( )
A.地球
B.人或人类
C.矿产
D.大气圈
2.有关图中周围事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可分为天然环境和人工环境两类
B.仅指天然环境
C.仅指人工环境
D.因水土流失而形成的石山劣地不属于周围事物
解析:1.B 2.A 第1题,该图表示中心事物与环境的关系,中心事物一般指人或人类。第2题,人类以外的生物要素和非生物要素都可以看作人类的环境。根据人类对其影响程度,可将环境分为天然环境和人工环境。
风水是关于生存环境的学问,风水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包括天文、地理纬度、山川、地貎、河流、植被、气象、信风等;社会环境比较好理解,孟母三迁就是迁的社会环境,还不是一般的社会环境,而是社会文教环境。根据以上材料回答3~4题。
3.下列环境属于社会环境的是( )
A.格陵兰岛上的冰川 B.天山天池
C.城市立交桥 D.西西伯利亚的沼泽
4.下列环境属于风水环境中自然环境的是( )
A.城市环境 B.梯田
C.高山草甸 D.黄河大堤
解析:3.C 4.C 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主要区别是看受人类影响的多少。由人类创造的环境是社会环境;不受或少受人类影响的为自然环境。
环境与自然资源的关系
——————— 情景导入先思考 ——————
骆驼刺主要分布在内陆干旱地区,被誉为沙漠勇士。它是骆驼的牧草,所以又称骆驼草,是一种低矮的地表植物。骆驼刺具有抗寒、抗旱、耐盐和抗风沙的特性,并具有适应性强、分布广、面积大的特点,在防止土地遭受风沙侵蚀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思考探究:图中骆驼刺的根系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提示:根系发达。荒漠中干旱少雨,生活在荒漠的骆驼刺根系发达,可以吸收到土壤深层的水分,这样才能存活。
——————— 基础知识要记牢 ——————
1.环境与自然资源
(1)自然资源概念:是指存在于自然界中,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能够被人类利用的物质和能量。
(2)环境与自然资源的关系:
①环境与自然资源都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②环境影响资源的类型以及利用状况。
③自然资源开发对环境产生巨大影响。
2.环境与生态系统
(1)生态系统的组成:
(2)环境与生物的关系:
①任何生物都不能脱离环境而生存。
②生物对环境产生明显的改造作用。
(3)生态系统的自我调控能力:
①结构完整、功能健全的生态系统,自我调控能力较强,可容纳较多的污染物质而不至于造成环境污染。
②结构缺损、功能失调的生态系统,自我调控能力很弱,即使接纳少量污染物质,也可能导致环境污染发生。
——————— 重点难点掌握好 ——————
一、环境与自然资源的关系
关系
表现
具体内容
结论
相互联系
环境与自然资源都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在自然界中,很多自然资源本身就是环境要素,而大部分环境要素也是自然资源
只有保护好环境和资源,才能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
相互影响
环境对自然资源的影响
影响资源的类型以及利用状况,环境的改变也会对资源利用产生影响
人类在利用资源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环境因素,顺应自然变化规律并作出适当调整
自然资源开发对环境产生巨大影响
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活动,会对环境造成直接或间接的损害,甚至导致严重的环境退化
保护资源是环境保护最重要的手段之一,而环境保护的基本内容之一就是保护资源
环境退化反过来又削弱了某些自然资源的更新能力,使其不能被人类永续利用
二、环境与生态系统的关系
关系
具体表现
举例
任何生物都不能脱离环境而生存
环境影响生物的生理过程、形态构造和地理分布
在干旱地区生长的仙人掌,叶片退化为刺状,茎粗大
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个体发育和行为等都与其生存环境相适应,即生物对环境具有指示作用
睡莲指示湿生环境、仙人掌指示荒漠环境
生物对环境产生明显的改造作用
环境的形成和演变过程中,生物全程参与
土壤中的微生物、动物等对土壤环境的形成和演变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生物对环境的改造作用
生物对环境的作用
表现
改变大气圈
原始大气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甲烷、氢、氨和水汽。如今大气的成分以氮气和氧气为主,这种成分的改变是生物等生命活动参与的结果。大气中的氧气主要来自植物的光合作用,氮气一部分是由微生物分解释放出来的
改变水圈
生物参与了水循环,改变了陆地的水分状况。同时,陆地水的化学成分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受生命有机体的制约
改变岩石圈
生物出现以后,加快了岩石的风化,促进了土壤环境的形成和演变
改变生态环境
绿色植物,特别是森林,具有强大的环境效益。表现为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保护农田、吸烟滞尘、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减弱噪音、调节气候等各个方面
——————— 应用体验不可少 ——————
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据此回答1~2题。
1.读下图,指出其中符合自然资源概念的图例是( )
2.下列有关环境影响资源的类型及其利用状况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森林、草原等各种类型的土地资源,都是在特定条件下的地质、气候等多种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
B.环境的改变不会对资源利用产生影响
C.在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水分和热量组合关系的改变,会引起资源利用状况的改变
D.人类在利用资源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环境因素
解析:1.B 2.B 第1题,由自然资源的概念知自然资源存在于自然界中可得出答案。第2题,环境的改变会对资源的利用产生影响。
3.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自然资源是指存在于________中,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能够被人们利用的________。
(2)结合上图及所学的知识,说说环境与自然资源之间的关系。
解析:第(1)题,主要是考查了自然资源的概念。第(2)题,结合图示和所学内容从环境对自然资源的影响和自然资源对环境的作用两方面思考。
答案:(1)自然界 物质和能量
(2)环境与自然资源都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环境影响资源的类型及利用状况;自然资源的开发对环境产生巨大的影响。
P6问题提示 1.稀土矿的开发,使矿区的植被遭到破坏,同时由于开采技术含量低,乱采滥挖,且回收率低,资源浪费现象严重,造成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危机。
2.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过程中如果没有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处理好,必然会产生一系列环境问题。因此,在开发利用资源的同时,人类还应更多的考虑环境因素,顺应自然变化规律并适当调整人类自身的不合理行为,实现资源、经济、生态效益的统一,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环境与人类的关系
——————— 情景导入先思考 ——————
元阳梯田位于云南省元阳县的哀牢山南部,是哈尼族人世世代代留下的杰作。元阳哈尼族人开垦的梯田随山势地形变化,因地制宜,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绵延整个红河南岸的红河、元阳、绿春及金平等县,仅元阳县境内就有17万亩梯田,是红河哈尼梯田的核心区。元阳哈尼梯田生态系统呈江河-森林-村寨-梯田四度同构的结构,这种人与自然高度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就是千百年来哈尼族人生息繁衍的美丽家园。民族学家认为:在争取天时、地利并与生态环境协调相处方面,没有任何社会集团能拿出超出哈尼梯田的作品。
思考探究:上述材料反映了怎样的人地关系?
提示:人与自然高度协调。
——————— 基础知识要记牢 ——————
1.环境与人类关系的发展
(1)原始社会:人类主要靠采集和狩猎维持生存,人类依赖自然环境。
(2)农业社会:人类从事种植业和畜牧业,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
(3)工业社会:人类掠夺性开采资源,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不协调。
(4)当代社会: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人类寻求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2.环境与人类的关系
(1)人类生存发展要占据一定的空间,并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
(2)人类新陈代谢和生产、生活消费活动的废弃物要排放到环境中,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中的废弃物具有一定的自净能力。
(3)人类既是环境的创造物,又是环境的塑造者。
——————— 重点难点掌握好 ——————
一、环境与人类关系的发展
历史时期
生产特点
人地关系
原始社会
生产力水平低,以采集和渔猎为主
依赖自然
农业社会
伐林垦田、取木建筑
顺应自然、改造自然
工业社会
掠夺式开发资源,排放大量废物
征服自然、人地对立
当代社会
反思慎行、破坏治理并存
谋求人地关系的协调
二、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一方面,人类依赖于自然界而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人类可以改造环境,环境反作用于人类。
(1)内圆表示占有一定空间的人类社会,内、外圆之间的空间表示人类社会周围的环境。
(2)箭头①②表示人类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
(3)箭头③④表示人类将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的产物,以废弃物的形式排放到环境中去。
(4)箭头⑤⑦表示人类通过生活、生产活动对环境产生的影响。这个影响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资源,使环境得到保护或改善;二是人类活动违背自然规律,如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排泄物具有的容纳和清除能力),使环境质量下降、恶化。
(5)箭头⑥⑧表示受到人类活动影响的环境把它受到的影响反过来作用于人类本身。这种反馈作用,一种是良性的,将使人类获得可持续发展。另一种是恶性的,会产生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甚至危及人类生存的环境问题。
—————— 方法技巧很重要 ——————
图示法理解人类与环境的良性发展与恶性发展
——————— 应用体验不可少 ——————
黄梅戏《天仙配》中唱道“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据此回答1~2题。
1.材料中描述的现象应发生在( )
A.原始社会 B.农业社会
C.工业社会 D.当代社会
2.该社会发展阶段,人地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们依赖环境,主要从事采集、渔猎活动
B.人类试图主宰自然,征服自然
C.环境问题主要为局部性的生态破坏
D.人类已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解析:1.B 2.C 第1题,材料描述的是农业社会时期典型的男耕女织的生产活动。第2题,农业社会时期,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逐渐增强,在局部地区出现了生态破坏问题。
下图为不同历史时期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图①时期,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态度主要是( )
A.崇拜 B.依赖
C.征服 D.友好
4.下列图序中,符合人地关系思想历史演变的是( )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①③② D.②③①
解析:3.C 4.B 第3题,从图①中可知人类大规模地开发环境应对应工业文明阶段,人类对自然的态度是征服自然。第4题,图②主要突出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应为采猎文明时期,图③即表现出人对环境的影响,又表现出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应为后工业文明时期,即谋求人地和谐,故选B。
5.读图,回答问题。
(1)人类通过生产劳动改造自然环境的同时也受到自然环境的________。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________和________。人类社会通过________活动和________活动向环境中排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类同周围的环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该图显示,人类社会一方面从自然环境中通过生产劳动获取物质与能量,另一方面向自然环境中排放废弃物;自然环境一方面为人类社会提供生存空间以及物质与能量,另一方面对人类社会具有反馈作用。
答案:(1)反馈作用 生存空间 物质、能量 生产消费 生活消费 新陈代谢产物和废弃物
(2)互相制约、互相影响(或对立统一)的
一、选择题
环境是指围绕着人类的外部世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和物质条件的综合体。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关于人类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人类环境是指人类周围的非生物物质
B.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C.人类是环境的产物
D.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是环境的塑造者
2.下列关于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不受人类影响的环境才是自然环境
B.受人类影响的环境都是社会环境
C.人类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D.人类环境又称为自然环境
解析:1.A 2.C 第1题,人类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都包括生物物质和非生物物质,如自然环境中的生物环境,社会环境中的农田、果园等。第2题,人类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不受人类影响或少受人类影响的环境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是通过人类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创造的,并不是所有受人类影响的环境都是社会环境。
3.资源开发对环境产生影响,下列有关资源开发与环境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资源的开发必然产生环境的破坏
B.环境的破坏不会影响某些自然资源的更新能力
C.保护资源是保护环境重要的手段之一
D.环境保护就是保护资源
解析:选C 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活动,会对环境造成直接或间接的损害,环境退化反过来又削弱了某些自然资源的更新能力,保护资源是保护环境最重要的手段之一,也是环境保护的基本内容之一。
环境与生态系统之间关系密切。据此回答4~5题。
4.环境影响着生物的生理过程、个体形态和地理分布,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仙人掌——水湿环境
B.莲——干旱环境
C.仙人掌——叶子变成细刺,根系很发达
D.莲——根系很发达,以便吸收水分
5.关于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叙述,正确的是( )
①现在大气中的氮、氧主要来自生物作用 ②生物的出现,加快了岩石的风化,促进了土壤的形成 ③绿色植物参与水循环,改善了陆地的水分条件 ④绿色植物改善生态环境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解析:4.C 5.D 第4题,仙人掌指示荒漠环境,莲指示湿生环境,莲根系并不发达。第5题,现在大气中氮、氧主要来自生物作用;生物的出现加快了岩石风化,促进土壤的形成;绿色植物参与水循环,改善了陆地的水分条件;绿色植物改善生态环境。
我国一些城市在绿化过程中,耗费巨资移植大树进城,据统计,移植大树的成活率不超过60%。据此回答6~7题。
6.移植大树成活率低的最主要原因是( )
A.病虫害防治不力 B.移植过程中受损伤
C.生存环境的改变 D.人为破坏严重
7.大量移植树木对树木原生地可能造成的影响有( )
①加剧水土流失 ②诱发地质灾害 ③影响生态环境 ④增加地表水的下渗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解析:6.C 7.A 生存环境的改变是导致移植大树成活率较低的主要原因。植被具有涵养水源的作用,大量移植树木会使原生地植被覆盖率降低,减少地表水的下渗,影响生态环境。
二、综合题
8.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自然界,植物、动物、微生物等各种________共同组成生物环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共同组成非生物环境。
(2)说明生物环境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关系。
解析:第(1)题,据题意分析可知,植物、动物、微生物等各种生物群落共同组成生物环境,直接据图分析可知,阳光、空气、水和土壤共同组成非生物环境。第(2)题,据图分析可知,生物环境与非生物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答案:(1)生物群落 阳光 空气 水 土壤
(2)生物群落(生物环境)及其生存环境(非生物环境)之间,以及生物群落内不同生物种群之间不停地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构成了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
9.下图为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人类文明中发生了三次转换,形成了四个时期,每个时期文明结构不同。图中坐标横轴为社会生产力结构,纵轴为社会生产力水平。横轴刻度分别表示:原始社会时期为农业与狩猎采集劳动力之比,农业社会时期为狩猎采集与农业劳动力之比,工业社会时期为工业与农业劳动力之比,知识社会时期为工农业与知识产业劳动力之比。圆圈代表工具制造革命、农业革命、工业革命和知识革命(包含信息革命和生态革命)等。
(1)根据材料,关于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判断正确的是( )
A.人地关系是不可能和谐的
B.农业社会时期人地关系最和谐
C.人类一直在努力使人地和谐
D.知识社会和原始社会人地关系较为和谐
(2)原始社会时期,人类对环境的破坏________,人地关系是________;农业社会时期,环境问题开始________,人地关系开始不和谐;工业社会时期,环境问题开始________;知识社会时期,人类开始重新认识人地关系,努力使其和谐发展。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人地关系发展的过程:由图可知原始社会人类对环境的破坏较小,人地关系基本和谐,农业社会环境问题开始加剧,工业社会进一步恶化,知识社会人类开始谋求人地协调发展。
答案:(1)D
(2)较小 基本和谐 严重(加剧) 恶化
课件42张PPT。第三节 当代面临的环境问题
全球性环境问题
——————— 情景导入先思考 ——————
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森林砍伐最严重的国家,每年平均约有2×106 hm2森林被无情砍伐。随着木材和棕榈油需求的增大,20世纪70年代印度尼西亚的森林砍伐进程加快。专家认为,该国家在20世纪50年代拥有约1.6×108 hm2森林,现在却不到4.8×107 hm2。
思考探究:除材料中印度尼西亚森林锐减外,当今人类社会的发展还面临哪些主要的环境问题?
提示: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遭到破坏、水体污染、酸雨蔓延、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 基础知识要记牢 ——————
1.全球气候变暖
(1)成因:人类活动,特别是工业活动的影响,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浓度增加,温室效应增强。
(2)危害:对地球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产生不利影响。
2.臭氧层遭到破坏
(1)严重地区:南极、北极、欧洲和我国青藏高原上空。
(2)臭氧层破坏现象及原因:人类向大气中大量排放氯氟烃是臭氧层遭破坏的主要原因。
(3)危害:到达地面的紫外线辐射增强,使大气层温度发生变化,导致气候异常,影响生态环境的平衡。
3.酸雨蔓延
(1)概念:酸碱度(pH值)低于5.6的各种大气降水。
(2)原因:人类燃烧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向大气中排放硫氧化物和氮氧化合物等酸性气体所致。
(3)危害:草木枯萎、湖泊酸化、良田变成荒漠、建筑物遭到腐蚀,被称为“空中死神”。
(4)蔓延:英国→欧洲和北美洲→全世界。
4.森林锐减
(1)森林作用:能够净化空气、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以及维持全球生态平衡,被誉为“大自然的调度室”。
(2)锐减原因:人为的滥砍乱伐、森林火灾、酸雨污染等。
(3)表现:全球森林面积急剧减小。
5.水体污染
(1)原因:人类生产与生活排放大量污水。
(2)危害:大量人口因缺乏安全的饮用水而致病;由于海洋污染,使赤潮等生态灾害频发;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构成重大威胁。
6.土地荒漠化面积扩大
(1)分布:干旱、半干旱和具有旱害的半湿润地区。
(2)成因:气候变化和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
(3)危害:导致耕地沙化,生产能力减弱或丧失。
7.生物多样性遭破坏
(1)原因:森林被毁、草原遭破坏、环境受到污染以及人类对野生动物的大量捕杀。
(2)危害:许多珍稀的生物种群已经或者濒临灭绝,影响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8.垃圾污染与危险废物转移
(1)垃圾污染:
①特点:数量庞大、增长速度快、范围广。
②危害:占用土地、污染大气、传播疾病、通过雨水淋溶污染农田和地下水等。
(2)危险废物转移:工业垃圾及有毒废弃物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 重点难点掌握好 ——————
全球性环境问题的防治
环境问题 防治措施
全球气候变暖 ①减少燃烧化石燃料,降低CO2的排放量;②大面积植树造林,降低CO2浓度;③开发新能源,改善能源结构;④发展技术,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⑤加强国际合作,全球共同行动;⑥提高全民环保意识;⑦加强法制建设
臭氧层破坏 ①减少并逐步禁止氟氯烃等消耗臭氧物质的排放;②发展技术,使用新型制冷剂;③加强国际合作,全球共同行动;④提高全民素质,注重环境保护
酸雨蔓延 ①减少燃烧化石燃料,减少酸性气体的排放;②提高科学技术,开发新能源,改善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率;③加强国际合作;④加强法制建设;⑤提高全民环保素质
森林锐减 ①加强立法,对森林资源加强保护,禁止滥砍乱伐森林;②提高全民环保意识,树立以保护环境为荣,破坏环境为耻的观念;③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④努力发展经济,改变森林分布区贫困现状;⑤植树造林,扩大森林覆盖率;⑥建立自然保护区,封山育林、退耕还林
水体污染 ①减少生产、生活的污水排放量;②提高生产技术,节约工业、农业用水量;③对污水进行净化处理,实行废水达标排放;④提高全民节水意识和环保意识;⑤加强法制建设和执法力度;⑥加强海洋环境管理
土地荒漠化 ①保护好现有森林,植树种草;②建设防护林,防风固沙;③退耕还林,退耕还草,退耕还坡;④控制载畜量;⑤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加强管理等
生物多样
性遭破坏 ①保护森林,防止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②禁止滥捕乱杀野生动物,建立自然保护区
垃圾污染与危险废物转移 ①加强管理,控制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②加强法制建设;③提高全民环保意识
——————— 应用体验不可少 ——————
赤潮是某些浮游生物暴发性繁殖引起水色异常和水质恶化的现象。赤潮的出现和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有关。据此完成1~3题。
1.引发赤潮的污染物主要为( )
A.重金属盐 B.氮、磷营养物
C.固体废弃物 D.泄露的石油
2.赤潮暴发的海域一般( )
A.水温偏高、风力偏大
B.水温偏低、风力偏大
C.水温偏高、风力偏小
D.水温偏低、风力偏小
3.赤潮多发的海域位于( )
A.赤道附近 B.大洋中部
C.中、低纬近海 D.高纬近海
解析:1.B 2.C 3.C 第1题,浮游生物的暴发性繁殖和生长是赤潮发生的原因,而浮游生物的生长需要营养物质,四个选项中只有B选项的内容是营养物。溶解在水中的氮、磷等物质过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浮游生物疯狂生长,形成赤潮,B选项正确;重金属盐毒性高,可能会导致浮游生物死亡,A选项错误;固体废弃物没有溶解在水中,浮游生物不能直接吸收,C选项错误;泄露的石油会形成油膜,隔绝空气中的氧气,导致水体缺氧,不利于浮游生物生长,D选项错误。第2题,水温高,浮游生物生长活跃;风力小,水体运动缓慢,不利于污染物扩散,污染物浓度高为浮游生物的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C选项正确。第3题,赤潮的出现和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有关。中、低纬度近海地区水温较高,且人口稠密,工业比较发达,排放的污染物多,为浮游生物生长提供了营养物质,C选项正确;赤道地区虽然水温高,风力小,但人口少,排放的污染物少,A选项错误;大洋中部受人类污染少、高纬近海水温低,不利于浮游生物生长,B、D选项错误。
近些年来由于环保措施得到有效执行,南极洲上空的臭氧洞正在不断缩小,预计到2050年之前,这个“臭名昭著”的巨大空洞就可以完全被“填补”上了。据此回答4~5题。
4.有关臭氧层破坏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人类使用电冰箱、空调释放大量的硫氧化物和氮氧化合物所致
B.臭氧主要分布在近地面的对流层,容易被人类活动所破坏
C.臭氧层空洞的出现,将使世界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发生变化
D.保护臭氧层的主要措施是逐步减少破坏臭氧层物质的排放
5.“南极臭氧空洞不断缩小”这一现象说明( )
A.大气对人类排放的有害气体的自净能力增强
B.人类已经不必关心臭氧空洞等环境问题
C.环境与发展问题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
D.50年后,全球气候变暖等大气环境问题都得到解决
解析:4.D 5.C 第4题,臭氧层破坏是由于人类使用电冰箱、空调释放大量的氯氟烃化合物的所致,因此,保护臭氧层的主要措施是逐步减少破坏臭氧层物质的排放。臭氧层主要分布在低层大气的平流层,臭氧空洞的出现,导致辐射到地面的紫外线增加,还使大气层温度发生变化,导致气候异常,影响生态环境的平衡。全球气候变暖往往使世界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发生变化。第5题,臭氧层破坏属全球性环境问题,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
当代环境问题的主要特点和树立正确的环境伦理观
——————— 情景导入先思考 ——————
在青藏铁路建设中,我国首次引入了国外野生动物通道的理念,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设计了3种基本类型的野生动物通道。
思考探究:预留野生动物通道体现了人与自然的什么关系?
提示:青藏铁路修建从维护生态环境价值出发,体现了尊重与善待自然。
——————— 基础知识要记牢 ——————
1.当代环境问题的主要特点
(1)当代环境问题的发展趋势:
①区域性——全球性。
②小规模——大规模。
③宏观损害——微观损害。
④环境污染——全面的生态破坏。
(2)当代环境问题的主要特点:
①环境问题的全球性;②环境问题的综合性;③环境问题的累积性;④环境问题的社会性。
2.树立正确的环境伦理观
(1)环境伦理:主要是指人对自然的伦理。它涉及人类在处理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时,什么是人类正当、合理的行为,以及人类对于自然应当承担怎样的义务等道德问题。
(2)正确的环境伦理观:
环境伦理观 要求 原因
尊重与善待自然 必须做到尊重地球上一切生命物种,尊重自然生态的和谐与稳定,顺应自然规律 自然环境既是人类的生存环境,又给人类提供多种多样的资源
关心个人并关心人类 关心个人必须首先服从于关心全人类的大局 环境问题不仅仅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而且涉及人与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利益与关系的调整
着眼当前并思虑未来 坚持可持续发展思想 人类能意识到对后代承担道德义务与责任
——————— 重点难点掌握好 ——————
当代环境问题的主要特点
当代环境问题除主要表现为全球性、综合性、累积性、社会性等主要特点外,与历史上的环境问题相比较还具有以下特点:
特 点 表 现 举 例
危害的不
可预见性 全球性环境变化是一个规模极大、时间很长的过程,难以在实验室中模拟,环境污染对人体的危害,一般是经过一段较长的潜伏期后才表现出来 农药DDT被试验证明具有卓越的杀虫特性,但在大规模使用几十年后,才发现它进入了食物链的各个环节,损害一些动物和人类的健康
过程的不
可逆性 由于科技的进步,人类具有了大规模干预环境的能力,使环境中经长期演化形成的物理、化学、生物过程发生改变,而其中有些过程是不可逆的 原始森林被砍伐后,人们可以重新造林,但是人工林中的动植物、微生物乃至土壤,绝不可能恢复到原始森林本来的面貌
——————— 应用体验不可少 ——————
当代环境问题具有全球性、综合性、累积性和社会性的特点。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环境问题不能够反映当代环境问题的规模全球性特点的是( )
A.臭氧层破坏问题 B.生物多样性锐减问题
C.海洋污染问题 D.水土流失问题
2.不能正确反映当代环境问题发展变化趋向的是( )
A.分布范围:区域性——全球性
B.发生规模:小规模——大规模
C.损害程度:宏观损害——微观损害
D.问题类型:环境污染——局部的生态破坏
解析:1.D 2.D 第1题,水土流失属于区域性环境问题,一般不会扩展到全球。第2题,当代环境问题正从区域性向全球性、小规模向大规模、宏观损害向微观损害、环境污染向全面的生态破坏方向发展。
人类在长期与环境的共存和斗争中逐渐认识了环境。据此回答3~4题。
3.传统的环境观认为( )
A.人与环境之间应和谐相处
B.自人类学会制造第一件工具开始,就开始了对自然的征服,但是只有到了工业社会,人类才真正实现了征服自然的愿望
C.人类不是自然界的主人
D.天人合一
4.下列观点符合新的环境观的是( )
A.技术进步能解决人类面临的所有问题
B.人类的发展来自于对自然的征服
C.人类活动都会给生物体带来灾难
D.人类对自然的保护就是对自身的保护
解析:3.B 4.D 第3题,传统的环境观认为人类是自然界的主人,人类主宰自然、征服自然。第4题,新的环境观认为人类和环境应和谐相处,人类要合理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实现天人合一。
一、选择题
读图,回答1~2题。
1.全球“温室效应”的形成和下列哪些过程有关( )
A.ab B.ac
C.bd D.bc
2.近年来,“温室效应”加剧所带来的环境问题是( )
①全球海平面上升 ②导致两极地区及陆地上高山冰雪消融 ③城市形成光化学烟雾 ④全球河流径流量减少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解析:1.C 2.A 第1题,全球“温室效应”的形成主要是由于CO2和水汽增多,从而吸收地面放出的绝大部分长波辐射,再通过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从而造成全球变暖,即bd过程。第2题,“温室效应”造成的全球气候变暖,使极冰融化、海平面上升,导致生态系统失调,使干旱、洪涝等灾害事件增加。光化学烟雾的形成与汽车尾气排放物有关;全球气候变暖使部分地区降水增多,因而不会使全球河流径流量减少。
读漫画——天使也迷茫,完成3~4题。
3.该漫画所反映的问题是( )
A.大气污染严重 B.水污染严重
C.土壤污染 D.臭氧层破坏
4.解决这一问题的措施中,最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是( )
A.禁止煤作为工业原料
B.先将煤转化为电,再供给本地工业
C.大量进口天然气替代煤
D.开发洁净煤技术,清洁燃烧
解析:3.A 4.D 第3题,从漫画中可知为大气污染。第4题,开发洁净煤技术,清洁燃烧可以减轻大气污染程度。
当代环境问题日趋严峻,环境问题出现一些新的发展趋势和特点。据此完成5~6题。
5.下列环境问题属于微观损害的是( )
A.烟雾弥漫
B.河水变浊
C.森林消失
D.有害物质在食物链中的传递、毒化作用导致基因突变
6.下列环境问题体现了环境问题的社会性的是( )
A.臭氧层空洞使全球受到紫外线辐射增强带来危害
B.核泄漏、电磁波辐射引发的环境问题
C.航天飞行引发的太空垃圾
D.跨国水污染
解析:5.D 6.D 第5题,烟雾弥漫、河水变浊、森林消失属于宏观损害。第6题,有些环境问题成为引发国际争端的导火索,特别是跨国环境污染,使各国在承担环境义务、污染转嫁等问题上,经济产生矛盾并引发激烈的政治冲突,体现了环境问题的社会性。
7.下列符合正确的环境伦理观的是( )
A.草原发展畜牧业,牲畜数量越多越好
B.山地、丘陵植树造林,严禁砍伐
C.封山育林,定期开禁
D.大量使用化肥、农药,促进农业高产、稳产
解析:选C 超载放牧会造成草场退化;山地、丘陵植树造林可保持水土,为得到更好的效益可以伐育相结合;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会造成土壤污染、水污染。故A、B、D都不符合正确的环境伦理观的基本要求。
二、综合题
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据英国《每日电讯报》2013年11月12日报道,中国拒绝了英国几百吨生活垃圾的入关。这些垃圾已被运回英国。
(1)这些洋垃圾可能带来哪些危害?
(2)面对日益增多的洋垃圾,我国应该采取哪些应对措施?
解析:第(1)题,洋垃圾可能会占用土地,污染土壤、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农田和生态破坏。第(2)题,应对措施从管理、减少、治理和预防等方面分析。
答案:(1)环境污染(土壤污染、水体污染等)、生态破坏。 (2)加强监督管理;预防和打击废弃物的非法越境转移;提高人们的防范意识。
9.(山东高考)下图为我国华北平原某沿海地区景观剖面示意图,图中海岸为沙质海岸。读图回答问题。
(1)分别说明图中甲乙丙三处植被的主要生态功能。
(2)近年来,该地区的荒草地不断开垦为农田,指出可能产生的主要环境问题。
解析:第(1)题,从图中看,甲处位于山区,防护林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功能;乙处为沿海防护林,再结合沙质海岸可看出该处防护林具有降低风速、阻挡风沙的功能;丙处位于沙质海滩上,此处植被具有固沙阻浪的功能。第(2)题,荒草地不断开垦为农田,会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海岸侵蚀加剧,造成土地盐碱化和水质恶化。
答案:(1)甲: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乙:降低风速、阻挡风沙;丙:固沙阻浪。
(2)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地盐碱化,水污染。
课件30张PPT。生态生存环境人与人地区与地区可持续发展第二节 环境问题及其实质
环境问题及其分类对应学生用书P7
——————— 情景导入先思考 ——————
沱沱河是金沙江源头一段的称呼,全长375 km。在想象中,它应该是清澈的,笔者20年前见到的它,也确是一江清流,碧绿如玉。然而现在,沱沱河的冰川融水流经50多千米后,便开始渐渐浑浊,河水带有盐碱味儿。到了再下段的通天河,就已是浊浪滚滚,酷似黄河了。源头两岸由于森林被毁,地表裸露,造成冰川退缩,雪线上升,沼泽干涸,草甸退化,狂风一来,飞沙走石,天昏地暗。
——《谁来保卫母亲河?》
思考探究:文章中描述了哪些环境问题?
提示: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盐碱化、土地荒漠化、冰川萎缩等。
——————— 基础知识要记牢 ——————
1.环境问题的概念
(1)狭义:在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作用下,环境向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方向变化而导致的一系列问题。
(2)广义:包括人为原因和自然原因产生的环境问题。
2.环境问题的分类
(1)按表现形式: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2)按照发生的先后顺序以及发生机制: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
——————— 重点难点掌握好 ——————
环境问题的分类
1.按表现形式
环境污染
生态破坏
形成原因或含义
人类向环境中排放大量废弃物,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导致环境质量下降,易对人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引起的对环境的破坏,导致环境退化,从而影响人类的生产与生活
举例
大气污染、水体污染等
森林毁坏、土地荒漠化、物种灭绝和自然景观破坏
典型地区
发达国家、城市地区
发展中国家、农村地区
相互关系
①两种环境问题都会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产生不利影响;
②环境污染可能导致生态破坏,生态破坏也会影响环境污染的发生及其后果
2.按照发生的先后顺序以及发生机制
类型
主要原因
举例
相互关系
原生环境问题
自然界本身,没有或很少有人为因素
自然灾害如地震、海啸、台风、干旱、泥石流等
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彼此叠加,形成“复合效应”
地方病如低氟区的龋齿、高氟区的氟骨症、缺碘引起的甲状腺肿大
次生环境问题
人类不适当的生产和消费活动
工农业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
人类不合理利用资源所引起的生态破坏
[拓展提升]
环境问题与自然灾害的关系
环境问题和自然灾害都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甚至危及人类的生存,自然灾害主要是由自然原因引起的,而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都会引发环境问题。自然灾害只是环境问题的一个方面,二者的关系如右图所示。
——————— 应用体验不可少 ——————
根据环境问题的含义及分类,完成1~2题。
1.下列关于环境问题表现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资源短缺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
B.环境污染在发展中国家更严重
C.总体上看,发展中国家生态破坏更严重
D.全球环境变化不包括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2.下列属于原生环境问题与次生环境问题“复合效应”结果的是( )
A.华北地区春季降水少,多大风扬沙天气
B.日本海底地震引发的海啸冲击沿海地
C.南方丘陵地区山地荒芜,水土流失加剧
D.我国夏季东南沿海台风带来的狂风、暴雨和风暴潮天气
解析:1.C 2.C 第1题,资源短缺是一个全球现象;发达国家经营规模大,消耗资源和排放废弃物都多,环境污染较发展中国家严重;发展中国家人口多且增长快、经济粗放、人口素质低、环境意识淡薄,生态破坏更严重;全球环境变化与前三者并非对立,也不并列,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都可能引起全球环境变化。第2题,A项中华北地区降水少引发的沙尘天气主要与自然因素有关,但人类不合理的活动也会使沙尘天气频繁发生;B项中海底地震主要是由自然因素所致;D项中台风引发的狂风、暴雨和风暴潮并不是由人类活动所致,故以上三项所述内容属于原生环境问题。而C项中丘陵山地荒芜与人类不合理活动有关,所引发的水土流失加剧属于原生环境问题与次生环境问题“复合效应”结果。
环境问题按表现形式,可分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按照发生的先后顺序以及发生机制,可分为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据此回答3~4题。
3.下列现象属于环境污染的是( )
A.生物多样性减少
B.汽车尾气造成的光化学烟雾
C.土地荒漠化
D.西北灌溉农业地区的土地盐碱化
4.下列问题不属于次生环境问题的是( )
A.我国北方土地荒漠化扩大
B.热带雨林锐减
C.俄罗斯境内陨石坠落,造成1 000多人受伤
D.城市噪声污染
解析:3.B 4.C 第3题,汽车尾气排放使大气中的污染物增加,在紫外线的照射下发生光化学污染,属于环境污染问题。第4题,俄罗斯境内陨石坠落属于自然界本身原因造成的灾害,属于原生环境问题。
P10问题提示 当前人类面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
由于它们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造成的。
环境问题的发展对应学生用书P8
——————— 情景导入先思考 ——————
思考探究:漫画中反映的环境问题主要出现在人类发展的哪一时期?这一时期环境问题状况如何?
提示:工业文明。地区性、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进一步加剧。
——————— 基础知识要记牢 ——————
1.不同历史时期的环境问题
历史时期
人类活动
主要环境问题
采猎文明
从事原始的采集和狩猎活动
以气候危机和食物危机为代表的生态问题
农业文明
开始自觉、有效地利用自然资源
水土流失、土壤盐渍化和荒漠化
工业文明
掠夺式开发资源,排放大量废物
地区性、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2.人类与环境问题的关系
(1)人类与环境问题相伴而生。
(2)人类在不断认识和解决环境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
3.环境问题的新特点
大范围、高危害。
——————— 重点难点掌握好 ——————
环境问题的发展
不同历史时期,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人对环境的影响不同,环境问题也表现出显著的差异性。
——————— 应用体验不可少 ——————
1.环境问题成为全球性的问题是从( )
A.采猎文明时期开始 B.农业文明时期开始
C.工业文明时期开始 D.现代文明时期开始
解析:选C 工业文明时期由于生产规模的扩大,从自然界中获取的资源和向环境中排放的废弃物日益增多,使全球问题日益严重,开始成为全球性问题。
不同历史时期的环境问题不同,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影响也不一样。据此完成2~3题。
2.下列所述的历史时期的人类活动,对环境破坏最严重的是( )
A.春秋时代的封山育林
B.农业文明时期的农业灌溉
C.工业文明时期的生产生活排污
D.原始社会时期的驯养牲畜
3.下列关于环境问题发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人类与环境问题相伴而生
B.人类在不断认识和解决环境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
C.往往是旧的环境问题得到解决,新的环境问题才可能产生
D.人类正在积极寻求适当的途径和方式解决环境问题,以促进人类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解析:2.C 3.C 第2题,工业革命后,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工业生产和城市居民生活排放的“三废”大量进入环境,当进入环境的污染物超出环境的自净能力时,便造成环境污染,对环境破坏最严重。第3题,环境问题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往往是旧的环境问题尚未解决,新的环境问题又不断产生。
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和实质
——————— 情景导入先思考 ——————
海伦娜岬角位于智利南端。奇怪的是在那里几乎所有的动物都是瞎子。猎人可以轻而易举地拎起瞎了眼的野兔,将其带回家去享口福;河里捕到的鱼多数是盲鱼;瞎了眼的野生鸟类常常飞进当地居民的院子里或房间里,成为人们的美味佳肴。下图为南极上空臭氧空洞变化示意图。
思考探究:结合图文材料分析出现动物“瞎眼”的原因?
提示:南极上空臭氧层空洞面积不断扩大,强烈紫外线射向地表,对地表生物造成了伤害。
——————— 基础知识要记牢 ——————
1.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1)巨大的人口压力:人口基数庞大,增长率高,大量索取资源,破坏了生态平衡。
(2)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加快了资源的耗竭速度,导致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3)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为了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不惜以损害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的增长,在全球范围内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
2.环境问题的实质
从本质上讲,环境问题就是资源问题、发展问题。
3.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
是在人类中心主义指导下的传统发展模式和生活方式。
4.解决环境问题的出路
转变观念和发展模式,寻求与自然相和谐的、健康的和高质量的生活方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 重点难点掌握好 ——————
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和实质
环境问题是伴随着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和发展问题而出现的,其中,人口问题是根本,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是直接原因,发展问题是本质。
1.庞大的人口压力
2.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3.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
[拓展提升]
环境问题产生的实质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另一方面是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本身的自净能力。
——————— 方法技巧很重要 ——————
图示法记忆环境问题的实质
——————— 应用体验不可少 ——————
读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关系图,回答1~3题。
1.18世纪60年代开始工业化起飞的国家中,最能典型地反映这种关系的城市是( )
A.柏林 B.伦敦
C.圣彼得堡 D.旧金山
2.根据这种关系发展中国家应该认识到( )
A.环境污染不可避免,应采取“先污染、后治理”的策略
B.后工业化阶段环境问题会自然解决
C.保护环境至关重要,必须杜绝兴建排污量大的企业
D.可以采取措施减少或避免发展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
3.这种关系反映了环境质量的提高主要取决于( )
A.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
B.人的认识能力的不断提高
C.发展中国家工业化战略的不断调整
D.发达国家环保政策的不断调整
解析:1.B 2.D 3.A 第1题,伦敦工业革命发生的时间符合题目的要求,其他城市要晚。第2题,A项明显是不能采取的策略;B项“自然解决”是不可能的;C项“杜绝兴建”不符合经济发展需要,因为发展是第一位的,采取治污措施才是根本所在;D项是既实现了发展又不走弯路的正确认识。 第3题,环境问题是发展问题,是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因此也必须在发展过程中解决。
当人类活动违背了自然规律,或者其规模、强度超过了环境所能承受的限度,就会对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从而导致各种环境问题。据此完成4~5题。
4.下列有关人口增长与环境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口增长过快,人类大量索取资源,导致环境污染加重
B.人口增长过快,进入环境的废物超出环境的自净能力,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
C.人口基数大,物质生产部门种类增加和规模扩大,造成严重的生态危机
D.人口增长率高,无节制地砍伐森林获取木材,生态环境恶化
5.下列有关资源利用与环境问题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人类对可再生资源利用超过其补给、再生和繁殖需要时间,恢复困难
B.人类对不可再资源利用的过程就是耗竭过程
C.落后地区,人口素质低,意识淡薄,盲目毁林开荒、扩大耕地面积,造成环境污染
D.过度放牧可能导致草地退化,甚至土地荒漠化
解析:4.D 5.C 第4题,人口增长过快,人类大量索取资源,导致了资源短缺和生态破坏,同时增加向环境排放的废弃物且超出环境的自净能力,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第5题,落后地区,人口素质低,生态意识淡薄,盲目毁林开荒、扩大耕地面积,结果造成严重生态破坏。
一、选择题
1.下列问题不属于环境问题的是( )
A.干旱地区土地沙漠化扩展
B.城市化进程加快
C.大气污染
D.热带雨林遭到大规模砍伐
解析:选B 城市化进程加快为人类活动,不属于环境问题。
2.下列环境问题属于原生环境问题的是( )
①地震 ②海啸 ③甲状腺肿大 ④台风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选A 原生环境问题包括自然灾害如地震、海啸、泥石流、台风、干旱等,还包括一些地方病如甲状腺肿大等。
阅读下列诗句,完成3~5题。
①英国令人毛骨悚然的煤烟云飘然而至……城市如同面对中世纪的教皇。(挪威·易卜生)
②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李白·《秋浦歌》)(注:秋浦在今安徽省贵池县西,在唐代时是著名的银和铜的产地之一)
③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④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上述诗句描述的环境问题是生态破坏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4.诗句①描述的景色是与下列哪幅图片描述的一致( )
A.甲 B.乙
C.丙 D.丁
5.诗句②描述的景象不会带来的环境问题是( )
A.植被破坏 B.土地荒漠化
C.水土流失 D.酸雨
解析:3.C 4.D 5.B 第3题,英国与挪威远隔北海 ,煤烟云中的SO2等酸性气体可随西风扩散,形成酸雨;银、铜等有色金属的冶炼需要大量的煤炭和木材,产生大量的有毒气体和固体废弃物;诗句③描述的是荒漠景观;诗句④描述的是气候特征。第4题,诗句①描述的是酸雨。甲图表示水资源短缺,乙图表示水污染,丙图表示毁林开荒,丁图表示酸雨。第5题,安徽地处我国东部季风区,不会出现土地荒漠化。
读下图,回答6~7题。
6.这幅漫画说明( )
A.山区的经济发展必须以旅游资源开发为中心
B.过度砍伐森林,使水土流失严重,湖泊面积缩小,生态平衡失调,导致经济受损
C.山区交通落后,开发旅游资源十分困难
D.山区旅游开发不能建设度假村
7.下列各项中,可以使漫画所示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是( )
A.从外地引水,发展该地水上度假村
B.开展滑沙、沙浴等活动,发展旅游业
C.进行沙疗、建立疗养院
D.植树造林,几年后发展林果加工厂
解析:6.B 7.D 第6题,直接据图分析可知,这幅漫画说明了过度砍伐森林,使水土流失严重,湖泊面积缩小,生态平衡失调,导致经济受损。第7题,植树造林、恢复植被,提高植被覆盖率,减轻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
二、综合题
8.下图为我国南方某山区有关环境问题产生的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给这幅图加上适当的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产生以上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解析:该图反映了人口增长过快与生态环境恶化之间的恶性循环,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人口问题。
答案:(1)人口增长和开垦荒地引起的恶性循环示意图
(2)人口增长过快,人口素质较低。
9.读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所示经济发展水平与环境污染程度都较低的阶段是________,A~C阶段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B阶段二者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经济不断增长,环境污染程度较低的理想年代,应是图中所示的________阶段。
(2)一些发达国家的环境污染水平处于C点之后,其原因有哪些?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A阶段以前环境污染与经济发展水平都较低,A~C阶段环境污染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同步增长,C~B阶段由于人类对环境问题的深刻认识,被迫改变经济增长方式以谋求人地关系的和谐,环境污染程度逐步降低。
答案:(1)A以前 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水平同步增加(或经济高速发展,环境污染加剧) 经济不断增长的同时,环境污染程度降低 B以后
(2)增加环保投入;工业技术进步;产业结构调整等。
课件37张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