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二年级下人教版7 万以内数的认识1000以内数的认识教案(4份)

文档属性

名称 数学二年级下人教版7 万以内数的认识1000以内数的认识教案(4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8-03-16 05:52:12

文档简介

100以内数的认识 (P75~P78)
编写意图
(1)例1是在学生掌握了计数单位“一”“十”“百”及其之间关系的基础上编排的,重在进一步认识计数单位“百”,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体会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关系。
(2)教材编排了实际操作数小立方体的活动。经过将一个个的小立方体结构化,使学生充分体会“十进”思想,感知更大的数的组成。其中,前两幅图所呈现的是学生的已有知识,重点在于第三幅图中新的计数单位“千”的引入及3幅图所呈现的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关系。
(3)“做一做”在学生已有数数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分别一个一个(前两题)、一十一十地数数,用以突破学生数数时的难点。同时,也可以深化学生对计数单位的认识,再次感受十进关系。
教学建议
(1)数形结合,构建“千”的模型。
要注意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充分地数小正方体,感悟到数数方式的多样:一个一个地数,一十一十地数。进而通过“如果小正方体数量非常多,要继续往下数,怎么数比较快?”体会数较大的数时可以一百一百地数,10个一百是一千,即图中的一个大正方体,建立“千”的直观模型。之后应注意引导学生根据直观模型的变化,说说自己的发现,直观认识计数单位及其之间的关系,掌握数数的方法和规律,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
(2)让学生充分地数数,突破数数难点。
为了深化学生的理解,教学完例1后,应注意结合“做一做”,让学生运用不同的计数单位“数”,突破遇到拐弯数时不知道下一个数是多少的难点。可以正着数,也可以倒着数;可以抽象地数,也可以数点子等图中实物,让学生感受不同的数分别有多少,同时培养学生的数感。
编写意图
(1)例2在数数的基础上,教学1000以内数的组成,进而教学读数和写数。此外,还特别突出了数感的培养。
(2)具体来说,本例题的编排分为4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呈现了问题和点子图,既引出让学生用计数单位数数的过程,又使学生感觉到图中的点子密而多,所以这个数应该比较大。第二个层次呈现了学生用计数单位“百”去圈(数数)的过程,圈了两个 “百”,剩下3个“十”,5个 “一”,合在一起得到点子数——二百三十五。第三个层次要求学生用齐性的、直观结构化的小棒表示出这个数,清楚地看出数的组成。第四个层次是对照小棒图,在齐性、结构化的计数器位)上拔珠表示数,再对照计数器上的数位写出和读出数。
(3)从问题出发,从直观到抽象,既体现了读、写数的必要性,又理顺了知识间的关系,最后抽象出读、写数的方法。
教学建议
(1)充分利用直观培养学生的数感。
为了使学生直观而又深入地认识数,教学中除了要用好计数器这一可以展示数的内部结构的教具外,还应用好点子图和小棒,使学生从数概念的各个方面认识数,体验到表示数的多种方式,进而培养学生的数感。
(2)在数数活动中突出计数的本质——用计数单位去数。
教学时,应注意引导学生经历用计数单位一、十、百数数的过程,体验引入较大的计数单位的必要性,感受几个百、几个十、几个一用加法相结合来表达一个三位数的方式。
(3)以数的组成为基础,感受读、写数的本质。
为使学生更好地读、写数,应让学生在圈点子、摆小棒和拨珠表示数时,边操作边叙述,打牢数的组成的知识基础。在学生读、写数之后,应让学生说说是怎么读写的,突出方法。
编写意图
(1)“做一做”安排了两个题目巩固数的组成、写数的知识。完成第2题时应注意突出四百、六百零五和二百九十这3个数的写法,以突破写数难点,为后面总结写数的方法积累经验。
(2)例3通过让学生对照数轴数彩点并有所发现,达到如下3个目的:一是使学生经历用“百”数较大的数的过程,加深对计数单位及其之间关系的认识;二是学会用多种方式表达和描述1000,加深学生对1000这个数及“千”这个计数单位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数感;三是以彩点图使数轴直观化(数形结合),进一步认识数轴,体会数序,同时提供后面练习的素材。
教学建议
(1)运用直观模型,深化理解。
教学例3时,可先借助彩点图让学生充分地数、圈、填,在活动中感悟1000有多大。之后再呈现数轴,通过填数深化学生对计数单位“千”及其与百、十的关系的认识。最后通过问题“通过数彩点和填数的活动,你有什么发现?”引发学生思考。
(2)在交流中培养数感。
在独立思考后,应让学生充分地交流,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发现,如1000里有100个10、800和200合起来是1000等,培养学生的数感。
(3)用好数轴,逐步抽象。
学生以前已接触过数轴,这里是进一步认识。教学时应利用彩点图认识其上刻度的含义,形数结合,逐步抽象出数1000和计数单位“千”“百”“十”,认识到数轴表示数的方法及其便捷。之后也可以多用数轴进行一些数学活动,使学生逐渐熟悉、喜爱数轴。
编写意图
(1)例4是根据《标准 (2011)》的要求新增加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认识算盘,在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体会其直观形象、体现数位特征的特点;会用算盘表示数,深化学生对万以内数的认识。
(2)相应地,教材分两个层次编排。第一个层次用直观图展示了算盘的结构,给出了算盘各部分的名称,说明一颗上珠表示5,一颗下珠表示1,让学生体会古人“以一当五”的创举。第二个层次是在算盘上表示数,分为两步:第一步是确定个位档及其他数位档的方法,教材呈现了两种方法,其中第一种是常用的,一般把最右边的一档定为个位,向左数第二档是十位……引导学生建立数位图的表象;第二步是在相应档位上拔珠靠梁表示数,使学生知道1~4各数用下珠表示、5用一颗上珠表示、6~9各数以上珠和下珠共同表示、0用空档表示,最后实现用算盘表示数与读、写数的转换。
教学建议
(1)借助算盘进一步了解“位值制”。
算盘半直观半抽象的特点有利于学生深化对位值制的理解。为此,在让学生用算盘表示数时:应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如何确定个位档,其他数位分别在哪里等,深化学生对数位的认识;拨珠时,说说每个珠子表示的意义,加深学生对不同数位上的数的意义的理解。进而巩固学生对万以内数的认识。
(2)应适当介绍拨珠的指法。
教材中虽然没有介绍拨珠的指法,但教师在进行示范时指法应该正确,边拨边说自己用哪些手指协作拨珠的:通常用右手的拇指、食指和中指三个手指协同拨珠,拇指把下珠向上拨;食指把下珠向下拨。中指把上珠向下拨和向上拨。但这些不严格要求学生掌握。
(3)结合“你知道吗”介绍背景知识。
课前可让学生收集算盘的知识,为教学作准备。学完例4后可结合“你知道吗”,使学生了解相关数学发展史,促进学生的理解。
1000以内数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6~77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数圆点、小棒、方木块等数数活动,使学生理解1000以内数的组成。
2.使学生初步体会读数、写数的一般规律,同时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数感。
3.通过了解生活中的数据信息,使学生感受到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同时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正确读、写1000以内的数。
教学难点:体会读、写数的方法或本质。
教学用具:课件,学生练习用的小卷子,小棒,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引入新课
1.复习计数单位及两个相邻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关系
教师(用课件呈现下图):一个一个地数,10个一是多少?
教师(用课件呈现下图):十个十个地数,10个十是多少?
教师(用课件呈现下图):一百一百地数,10个一百又是多少?
2.复习数位顺序表
教师:一、十、百、千这些计数单位分别对应着下面这些数位(散乱地呈现如下数位名称),现在这些淘气的数位找不到家了,谁能来帮帮它们?
千 个 十 百
位 位 位 位
学生从右向左将它们按顺序摆放好。具体如下。
……








教师:这是一个数位顺序表。在这个数位顺序表里其实还住着很多其他数位,我们以后会慢慢地认识它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1000以内的数。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2
教师(用课件出示如下圆点图):老师这里有一些圆点,你能估一估它们大约有多少个吗?
教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教师:很好!那你们估得准不准呢?下面就请大家数一数,看看到底一共有多少个圆点。
教师:数完的同学先和同桌说说你是怎么数的。
教师组织全班交流,重点在于比较不同数法的异同,突出用“百’’数较大的数的优点。
教师:看来大家都比较喜欢这种数法(用课件动态出示如下图片),因为它数起来很方便,还不容易出错。10个10就是100,先圈出一个100,再圈出一个100,还剩3个十和5个一。那一共有多少个圆点呢?
学生:2个一百是二百,3个十是三十,5个一是五。合起来是二百三十五个圆点。
教师:你们用了一个词——合起来,很好。那除了这种方法外,你还能用其他方法表示出二百三十五吗?
教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表示的?
学生1:我用小棒图,摆出了2个百,3个十和5个一。
学生2:我在计数器上拨出了2个百,3个十和5个一。
……
教师:观察几种不同的表示这个数的方式,你能发现什么?
教师:对,它们都表示由2个百,3个十和5个一组成的数。
教师:对照这些直观图,你能试着读出并写出这个数吗?
学生尝试读、写数,完成后汇报交流,教师适时追问学生是怎么想的,并随学生汇报板书如下。
教师(用课件出示如下图片):老师这里还有一些方木块,它们合在一起也表示了一个数,请你先在计数器上拨出它们所表示的数。
教师:谁来说一说这里有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
学生:有4个百,6个十和8个一。
教师:你能读、写出这个数吗?
学生先在练习本上写数并读出来,之后汇报。教师注意追问学生是怎么想的。
2.教学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
教师(用课件出示如下图片):这些小棒也表示了一个数,请你先在计数器上拨出来这个数,再说一说这个数的组成,并和同桌试着读一读。
学生试读后教师组织全班交流,重点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读二百三十。
教师(小结):计数器的个位没有珠子,我们不读。
教师:我们会读这个数了,那该怎么写数呢?请你先试着写一写。
教师组织学生交流,以问题“计数器个位没有珠子,写数时个位什么也不写,直接写23可以吗?”启发学生思考。
教师:对了,虽然个位没有珠子,但是我们在写数的时候要用0占好个位的位置。
教师板书“写作:230”。
教师:像这样零不读、但写数时要用0占位的数还有吗?
教师:你能举出例子吗?请在计数器上拨出这个数。
教师(找一个学生拨的数展示):他拨的数是多少?你能说说他拨的数的组成吗?
教师挑一些数,让学生读、写数,如340、200、180、1000……
学生独立书写,教师巡视,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出现的问题。
3.教学中间有“0”的数的读法
教师(用课件出示如下图片):这些小棒组成了一个数,这个数是由什么组成的?
学生:这个数是由2个百、5个一组成。
教师:请在计数器上表示出这个数,再自己试着读一读。
教师:根据计数器上的珠子数,我们把这个数读作“二百五”,合适吗?为什么?
学生:不合适,这样就有些分不清到底是两个百和五个十,还是两个百和五个一了。
教师:那这个数到底应该怎样读呢?
学生:我觉得0应该读出来,应该读作“二百零五”。
教师:在这里十位没有珠子,我们读的时候应该读出这个0,也就是读作“二百零五”。
教师板书“读作:二百零五”
教师:你能写出这个数吗?请你先试着写一写。
学生尝试,教师巡视,把握学生的情况并进行监控,重点突出数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要用0占位。并板书“写作:205”。
教师:像这样的零读出来的数还有吗?
教师:你能举出例子吗?在计数器上拨一拨。
教师:他拨的数是多少?这个数是由什么组成的?你能读一读这个数并写出来吗?
学生写出304、501等。
学生独立书写,教师巡视,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出现的问题。
4.总结有“0”的读法
教师:这个“0”可真淘气,一会儿读出来,一会儿不读。观察下我们刚才读写的这些数。你能说说什么时候“0”读零,什么时候不读吗?
学生独立观察思考后进行小组讨论。
学生汇报,并明确:像230、340、200、180、1000这样0在末尾的时候,就不读。像205、304、501这样,0在中间的时候,我们就要读出“零”。
教师:在书写时,你有什么要提醒其他同学的吗?
学生:当0在末尾时,我们虽然不读出来,但是一定要写“0”占位。
5.总结千以内数的读写方法
教师:请同学认真观察一下上面这些数的读法和写法,你能试着说一说我们应该怎么读、写千以内的数吗?
学生1:读数和写数都是从百位开始的。
学生2:用计数器表示这些数时,有一些是中间没有珠子的,写的时候就用0占位,读的时候直接读零。
学生3:有一些末尾没有珠子的,写的时候就用0占位,读的时候不用读出来……
教师(小结):我们读和写千以内的数时,应从最高位起(也就是说从左边起);读数时,百位是几就读几百,十位是几就读几十,个位是几就读几;如果中间有一个0就直接读零,末尾无论有多少个0都不读。写数时,几百就在百位上写几,几十就在十位写几,几个就在个位写几,哪一个数位上一个计数单位都没有,就要写0占位。
6.教学例3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观察点子图,你能用最快的方法数出有多少个彩点吗?
学生1:我先圈(数)出了100,然后发现一共有10个100。10个100是1000。所以就有1000个彩点。
学生2:我是在数线上数的,有9个100就是900,下面有它已经标好的100,900和100合起来是1000。
教师:同学们的方法都很好,都准确地数出了有1000个彩点。那通过数彩点,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1:知道1000里有10个100,有100个10,有1000个1。
学生2:我发现1000个彩点可真多啊!数线很有用,很简单地就可以表示1000这么大的数。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
先在计数器上拨出下面各数,再写出来。
一百八十七 四百 三百二十
六百零五 二百九十 八百四十六
2.纠错练习
四百二十六 写作:426
九百八十 写作:98
503 读作:五百三
四、总结全课,拓展延伸
教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了1000以内的数。认识这些数,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运用数进行表达和交流,认识我们周围的世界。今后我们还会学习更多更大的数,你们有兴趣吗?
第七单元 万以内数的认识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体验数的产生和作用,能在现实情境中感受大数的意义。
2.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读、写万以内的数,理解各数位上的数字表示的意义,并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千、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万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能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
3.使学生会用万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能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同时,会在算盘上表示出万以内的数。
4.结合现实素材使学生认识近似数,能结合具体情境体会使用近似数的意义,进一步形成数感。
5.使学生能进行整百、整千数加、减法的口算,会在实际情境中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简单的估算,体会估算在生活中的作用,积累解决问题的基本经验。
6.使学生在认数的过程中,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进一步感受十进位值制思想,感受数学的简洁。同时,使学生体验自主探究获得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内容安排及其特点
1.教学内容和作用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万以内数的认识,主要包括:1000以内数的认识;10000以内数的认识;口算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用估算解决问题。具体教材结构如下。

对于整数的认识,教材是分4个阶段编排的。学生已经在一年级上学期,学习了20以内各数的认识,这是认数教学的第一阶段;在一年级下学期,学习100以内各数的认识,这是认数教学的第二个阶段;本学期将认数范围由100以内扩展到万以内,学生认识万以内的数,这是认数教学的第三阶段;在四年级上学期,认数范围由万以内扩展到亿以上,学生学习大数的认识,这是认数教学的第四个阶段。在这4个阶段中,万以内数的认识是整数认识的主要内容。因为这一阶段的认数,包含了整数认识的所有要素,如数的表示、满十进一的进位制、数位、各个数位上数字所表示的值等,学生也将认识从“一”到“万”的计数单位,包含了一个完整的数级。因此,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十分重要,它不仅是认识更大的自然数和大数计算的基础,而且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同时,这部分内容也是培养学生数感的非常重要的素材。
为此,教材的编者非常重视本单元内容的编排。在内容上,本单元继续突出了对“计数单位”的认识,并使学生在用计数单位计数的过程中,进一步感知、理解“十进制”“位值制”两个基本概念,从而使认数知识逐步积累。同时,由于这个时期的学生,思维形式已经开始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但在抽象的过程中,仍然需要借助大量的形象感受,因此,教材充分借助了直观图、带数位的计数器等,让学生借助形象感受适时、适当的进行抽象,让学生切实打好基础。
2.教材编排特点
与实验教材相比,修订后的教材在本单元的编排上体现了如下几个特点。
(1)理顺例题间的关系,优化教材编排结构。
在具体内容的编排上,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一些关于整数的重要概念,教材根据儿童已有的经验及心理发展的规律,仍然按照从易到难、螺旋上升的编排原则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段编排:先教学1000以内的数,再教学10000以内的数并整理出数位表,最后以整百、整千数加减法的口算和解决问题加深学生对数的认识。其中认数部分,各个例题之间的关系更加清楚,先是数数并认识计数单位(含整理数位顺序表),在数数的基础上认识数的组成,读、写数,同时,为了加深学生对“1000”这个特殊数的认识,教材特别设置了例题,使学生通过操作活动,从多角度认识、表达1000,培养了学生的数感。
此外,根据《标准( 2011)》的要求,教材新增加了认识算盘、用算盘表示数的例题,既渗透了中国传统的数学文化,又为学生认识数位、体会“位值制”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工具和途径。
(2)注重让学生经历运用计数单位数数的过程。
数(shù)来源于数(shǔ)。因此,学生认数离不开数数的过程。教材在编排上,特别注意让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如,1000以内数的认识中从例1开始,就让学生借助计数单位 “一(个)”“十”“百”数数,既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又体会“十进制”。紧接着的“做一做”,分别让学生利用计数单位“一”一个一个地数、利用计数单位“十”一十一十地数,深化学生的理解。例2更是让学生灵活运用计数单位数数,体会数的组成,理解数的含义。后面多个例题也都是采用了同样的编排思路,使学生在数数的过程中,更深刻地理解数。
(3)注重借助多种模型,由直观到抽象,帮助学生理解数的意义。
鉴于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学生在认数的过程中离不开直观的模型。“形”作为学生学习的载体,能将抽象的数形象化,可以较好地沟通数的意义、数感的培养和读、写数方法的联系。为此,教材在本单元中提供了各种直观模型,如几何模型、点子图、小棒、带数位的计数器、数轴等,从直观到半直观半抽象再到抽象,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的基础上掌握数概念中诸多重要但又较抽象的内容。如,在认识几百几十几时,教材首先呈现了整齐排列的很多圆点让学生数,让学生亲历数数的过程;再借助摆半结构化的小棒的操作,让学生体会235的组成;然后对照小棒在带数位的计数器(直观的数位表)上拨算珠,与操作小棒相对比,体会一个算珠放在不同的位置上,可以实现以一当十、以一当百的飞跃,从而使数位的知识更直观化;最后,学生对照带数位的计数器写数和读数,体会读、写1000以内的数的方法。就这样,使学生在具体的数学活动中,深入浅出,逐渐建立起抽象的数和现实中的数量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的意义,理解十进位值制。
(4)注重数感的培养。
课改以来,从《标准(实验稿)》到《标准( 2011)》,从教材到教学,都非常注重对学生数感的培养。修订后的教材从一年级开始,更是注重对学生数感的培养。结合人们对数感的深入认识以及本单元教学内容的特点,本单元对数感培养的落实更细化了。具体体现为:专门安排了例3用于培养学生的数感;基本上各个例题、各个练习,都尽量体现了对学生数感的培养,如例2,练习十六第4题、第5题,例6……这样,有利于学生直观感受到相应的数到底有多少,并使学生通过交流从多角度去理解数,进而强化了直观感知的数和抽象的数之间的联系,落实了数感的培养。
(5)借助具体情境理解数的意义,加强数与生活的联系。
从数量抽象到数,离不开直观的现实情境。在编排时,教材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使学生感受到更大的数的引入来源于实际生活的需要,体会数的意义。例如:1000以内和10000以内的数的认识,都安排了包含有现实的、具有挑战性问题的主题图;练习中也呈现了现实而有数学意义的插图,包括城市和农村,生产和生活,学校、社会和大自然,插图中都尽量蕴含了丰富的数字信息和数学问题。既使学生体会到数的产生与发展都是生活实践的需要,又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许多实际问题的解决都与数有关,进而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悟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愿望和信心。
三、教学建议
为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我们应尽量做到以下几点。
(1)抓住重要活动,突出教学重点,切实解决教学难点。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结合相应教学内容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增强教学的实效性。本单元的教学难点有三个方面:一是数数过程中,接近整百、整千时拐弯处的数如何数的教学;二是体会多位数中数位的意义以及相邻数位之间的十进关系的教学;三是如何读写中间、末尾有0的数。
为切实解决难点的教学,应把握住本单元的重要活动——用计数单位数数,让学生充分经历数数的过程,并变换多种形式数数,可以一个一个地数,也可以十个十个地数,还可以一百一百、一千一千地数。在数数的过程中,自然可以突出上述前两个教学难点,为后续学习作好准备。
读数、写数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同时又各自有着相应的教学难点。剖开来说,由于读数、写数都能体现出“位值制”思想。如“980”和“890”,虽然都写了三个数字“8”“9”“0”,但由于其所在位置不同,这三个数字表示的意义也不同,不同的“位置”体现出了不同的“计数单位”,这是学生理解的重点和难点。读数则是利用数位和计数单位读。可以看出,数的组成、数位等知识是读数、写数的重要知识基础。为切实完成重点和难点的教学,应抓住其知识基础,进行突破。
(2)抓住核心概念,掌握数的意义c
万以内数的认识是认数的第三阶段,但它的基本原理始终是“十进位值制计数法”。十进位值制计数法的核心就是“满十进一”的进位制和位值制,这是引领本单元内容的两个基本概念。其他的概念如计数单位、数的组成、数的读写、比较大小等都是由这两个概念来确定它们的含义的。因此,在教学中应突出“满十进一的进位制和数位意义的教学,使学生理解如下两个方面。首先是,一个一个地数,每满10个,就应向十位进一;一十一十地数,每满10个,就应向百位进一;一百一百地数,每满10个,就应向千位进一;一千一千地数,每满10个,就应向万位进一,由此引出计数单位“一(个)” “十”“百”和新的计数单位“千”和“万”。其次是,每个数的大小是由数字本身和它所在数中的位置决定的。在掌握这两个方面的基础上,其他内容的教学就水到渠成了。
(3)利用认数工具,培养学生数感。
教材在本单元中提供了丰富的认数工具。首先是直观的、齐性的学具,如点子图、小棒、小立方体等,这些学具直接用眼睛看不出有多少,但可以将这些学具“结构化”:10个一列、10列一面,10面一体,强调“十进制”,这样的直观结构化的过程能使学生感受到十进制。其次是齐性、逻辑结构化的学具,如计数器和算盘,即使珠子相同,但珠子所在位置不同,每个珠子所表示的意义也就不同,从而有利于学生逐步地掌握数的内部结构。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则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首先是通过现实素材感受万以内数的意义,体会万以内的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其次是会用多种方法表示数,能用万以内的数进行表达和交流;最后是能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估数。
两相对照,教师为落实数感培养的几个方面,应根据不同学具的作用有效地运用它们,将 “数”和“形”紧密结合起来,以“形”感知、理解、表达数,即从多个角度用多种方式认识数,进而逐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当然,既然数感是对数的一种感悟,它就不会像知识、技能的习得那样立竿见影,它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常抓不懈。
(4)注意数学活动的有效性。
本单元在教学中会进行较多的操作活动,如数一数、拨一拨、圈一圈、猜一猜、写一写、比一比、说一说等,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协调活动,为学生积累基本的活动经验。作为教学的组织者,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活动时应注意以下问题。首先是根据教学需要选好每次活动的素材。如数数的小棒和木块、点子图,读数和写数活动中的计数器、算盘等。其次是应注意活动的实效性。为此,教师必须根据教学目标,明确让学生活动的目的,并将之传达给学生,避免学生盲目地“动”和低效地“动”。此外,还要设计好要学生思考的问题,做到思考与操作结合,“一动一得”或者“一动多得”。最后,应引导学生及时将具体的活动抽象为相应的数学方法,只有做到这一步,才说明实现了数学教学的目的。
(5)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
使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育的总体目标之一。为实现这个总体目标,在本单元每节课的教学中,教师都应尽量做到沟通生活、选好数据,以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这样,才能在关注学生相关知识获得的同时,关注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参与活动的情绪、独立思考、求真务实等态度方面的发展。
(6)建议用12课时教学。
认识算盘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8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直观认识算盘,知道算盘各部分的名称,学会用算盘记数和数数。
2.经历用算盘表示数、数数的操作过程,掌握用算盘记数的方法,初步渗透位值思想。
3.了解算盘的历史,知道算盘是我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对算盘的热爱。
教学重点:认识算盘,会用算盘表示数。
教学难点:带有上珠的数的读、写。
教学准备:课件、算盘。
教学过程
一、介绍算盘的历史
1.引入
教师:现在,老师请同学们猜一个谜语(叙述下面的谜面)。
一座城,四面墙,一群珠宝里面藏。
如用小手拨一拔,噼里啪啦连声响。
学生猜一猜之后,教师出示算盘图,揭示谜底:算盘。
2.介绍算盘的历史(配合课件)
教师(呈现第78页“你知道吗”中的图文):在很久很久以前,人们开始用石子记数,后来用木棍或者竹签记数(就是算筹),再后来人们用摆珠子的方式记数,它是用小棍子把珠子串起来,用上面蓝色的珠子表示5,下面黄色的珠子表示1,再合起来表示数。像这样就表示563。后来这种记数和计算的工具,就慢慢地改进成了现在用的算盘。
教师用课件出示算盘并播放如下配音:算盘是我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我们的祖先在600多年前就已经发明了算盘,开始用算盘进行计算,一直流传到现在。所以算盘是我国的优秀文化遗产。算盘还传到了日本、朝鲜、美国等许多国家以及东南亚、欧洲等地区。
(设计意图: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猜谜语引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步感受算盘的特点。再通过介绍算盘的历史,让学生知道算盘是我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化的一大贡献,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认识算盘
1.了解算盘各部分的名称
教师:同学们,看来小小的算盘背后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既然它这么有魅力,我们一起来认识认识它吧。
(1)教师介绍名称。
教师出示算盘,让学生观察并了解算盘的结构,最后呈现如下画面,由小精灵介绍算盘的框、梁、档、算珠。
(2)通过游戏巩固。
教师(出示大算盘):看来大家都认识了算盘,下面我们来玩一个“看谁说得快”的游戏,我指着算盘的某个部分,请你快速说出它的名称。
教师用手指出框、梁、档、算珠,要求学生迅速说出其名称。
教师:很好,下面请同桌两人一组,也玩一玩这个游戏吧。
(3)认识上珠和下珠。
教师:仔细观察算盘上的算珠,你能发现什么?你有什么问题吗?
教师:我们来看看小精灵是怎么回答的。
由小精灵介绍上珠和下珠的名称,并介绍其作用,最后出示如下图。
教师:很好,现在谁来说说,梁上面的算珠叫什么?_颗上珠表示多少?
学生:梁上面的算珠叫上珠。一颗上珠表示5。
教师:梁下面的算珠叫什么?一颗下珠表示多少?
学生:下珠。一颗下珠表示1。
教师:大家都记住了吗?如果忘记了,我们可以听听“算盘歌”(播放如下算盘歌)。
一把小算盘,四周围满框,横卧一根档,竖着许多梁,
梁上是上珠,梁下是下珠。一颗上珠表示5,一颗下珠表示1。
教师:下面请同桌两人一组,先一人随便拨一颗算珠,另一人说出这个算珠表示几。然后两人互换。
2.在算盘上表示1~10各数
教师:看来,大家都知道上珠和下珠表示的意思了。那下面你能用它们来表示1~9各数吗?
教师:看来大家很有信心,我们就来试一试。
师:怎样表示1、2?
师:怎样表示5?
师:怎样表示9?
学生随教师说进行活动,必要时可进行讨论,汇报时应说清为什么。最后教师应在大算盘上依次拨出1~9各数(拨珠时注意指法),使学生明确:1、2、3、4可以用相应个数的下珠表示;5一般不用5个下珠表示,而是用1个上珠表示;6、7、8、9依次在5的基础上,即1颗上珠的基础上添上1、2、3、4个下珠。
教师:很好,那老师现在有一个问题,我想在算盘上表示10,应该怎么办呢?请大家讨论一下,试着拨一拨。
学生讨论后组织汇报,教师结合学生汇报,重点说明:10一般不用个位上1个上珠和5个下珠(或2个上珠)表示,而是用十位上1个下珠表示。这一点和在计数器上表示数是一致的,体现了十进制计数法的原理。
(设计意图:通过儿歌的形式帮助学认识算盘的上、下珠,初步了解用算盘表示1~10各数的方法。同时加深了对算盘结构特点的认识。)
3.了解如何定位
教师:现在明确了怎么在算盘上表示10,那该怎样拨珠呢?
教师:怎样在算盘上确定哪个是十位呢?同学们可以说说自己的想法。
预设1:选择最右边的一档作为个位,向左数第二档是十位,第三档是百位……
预设2:选择从右数第三档作为个位,向左依次是十位、百位……
预设3:可以选择任意一档作个位,然后依次往左分别为十位、百位、千位等。
教师(小结):在算盘上计数,首先要确定某一档作个位并做上记号,再从个位向左数,依次是十位、百位……定位是用算盘记数的特殊要求,而我们一般把最右边的一档定作个位。
教师:下面请你想想,把最右边的一档作为个位有什么好处?
学生:方便,不用特别说明就知道哪个档是个位了。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交流使学生明确:算盘上哪一档都可以定为个位,但需要作上记号;只要个位确定下来,其余的数位也就确定了;但一般选最右面一档作为个位。)
4.用算珠表示数
教师:知道了算珠的意义,也知道了怎样确定数位,你们会用算盘上的算珠表示下面的数吗(呈现如下几个数)?
6 513 808
教师让学生利用自己的算盘分别表示数,并请3名学生到讲台上的大算盘上拨出上面3个数。之后通过交流,使学生认识到:用算盘上的算珠表示数时要先确定个位,个位上拨上几表示几个,十位上拨上几表示几十……某个数位上是O,则不拨珠以空档表示。
5.拨珠的指法
教师:刚才老师注意了同学们拨珠时手指的用法,发现大家怎样拨珠的都有。你们知道吗?用手指拨珠时还有小窍门呢。
(1)坐姿。
教师:打算盘时,同学们脚要放正,还要挺起胸膛。头稍低手放平,双手拨更聪明。(注,意:教师应边说边示范。)
(2)手指。
教师:拨入下珠时用大拇指,拨去下珠时用食指,拨入上珠和拨去上珠都用中指。(注意:教师应边说边示范。)
教师:好,现在请同桌两人一组,一人说一个数另一人拨,5个数后再交换。
学生自己活动,教师巡视并进行具体指导:端身正坐,两脚放平,头微前倾,胸离桌一拳,算盘应放在离课桌边10~15厘米处。拨珠要用手指的指尖,用力适当,避免算珠反弹或落子。
(设计意图:通过小精灵的介绍和听儿歌等不同方式,使学生逐步了解算盘的结构特点,并通过动手操作拔珠学会用算盘表示多位数的方法。还可以细致指导学生打算盘的坐姿,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习惯和态度。)
三、巩固练习
1.猜一猜
下面几个谜语都与算盘有关,请同学们猜一猜它们分别是什么?
(1)猜猜我是谁,它有四条边,最爱帮助人,不让珠乱跑。(框。)
(2)猜猜我是谁,虽然只有它,本领却很多,一个可顶五。(上珠。)
(3)猜猜我是谁,它是二条线,横在框里面,管住上下珠。(梁。)
(4)猜猜我是谁,它有许多根,穿着小珠子,噼里啪啦响。(档。)
2.练一练
教币:在算盘上拨出下面各数。
254 180 309 600
3.完成练习十六第11题
把相同的数连起来。
(设计意图:通过基本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熟悉算盘的结构特点和用算盘表示多位数的方法,能够熟练地读写算盘上的多位数。)
4.欣赏各种算盘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作为工具、工艺品、装饰用品和具有收藏价值的算盘,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算盘的喜爱之情,感受算盘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弘扬民族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课堂总结
教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算盘。知道了它是中国传统的计算工具,也是中国古代的一项重要发明,在阿拉伯数字出现前一直作为广为使用的计算工具而存在。而且啊,它的神奇之处不仅在于它能表示数,用它还可以进行加减乘除的计算呢!熟练的珠算计算并不逊于计算器,尤其在加减法方面。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继续查找一些资料,发现更多的关于算盘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