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 克和千克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等活动,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1千克=1000克,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使学生初步了解天平和常用的用“千克”作单位的秤,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3.在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的基础上,会以此为标准估量物体的质量,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同时体会学习质量单位的必要性,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二、内容安排及其特点
1.教学内容和作用
测量(计量、度量)产生于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需要,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进行量化把握的手段和方法。而对物体质量的把握离不开质量单位。在实际生活中,学生对轻、重的概念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轻重,但不一定能进行量化比较。如,二年级学生知道自己的体重轻于父母的体重,会用掂量的方式比较一些物体的轻重,知道平时买东西时用台秤或盘秤称等。
本单元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具体的教学内容包括:认识质量单位“克”及相应的测量工具——天平;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及相应的常见测量工具;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具体的知识结构如下表:
从编排层次来说,关于量的内容的编排,整套教材的编排有着相似的结构,例如本单元的编排层次和二年级上册认识长度单位的基本上一致。具体到本单元,编排为如下4个层次。
(1)主题图。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教材主题图呈现了超市的情境,以此唤起学生相关的经验,使学生初步感受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在生活中的应用。
(2)例1。借助生活中的实物认识较小的质量单位“克”,在通过掂一掂的活动形成直观感受后,认识称较轻的物品的测量工具——天平,并继续借助天平使学生对1克形成直观感受。
(3)例2。编排结构与例1相似,仍然借助生活中常见的实物感受“千克”,并直接揭示 克和千克的关系,借助多种手段加强学生对“千克”实际质量的直观感受。
(4)例3。教学解决问题,要求学生借助前面学习中积累的直观感受和经验,通过估量解 决问题,深化本单元知识的学习。
2.教材编排特点
在教材的编排上,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教学内容本身的特点,本单元体现了如下一些特点。
(1)借助学生熟悉的超市情境及日常事物,基于学生对质量单位的已有认知进行编排。
不管是农村地区的学生还是城市的学生,都多多少少有些买东西称重的经验。教材根据 《标准(2011)》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主题图呈现了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在超市购物称重,以此唤起学生相关的生活经验,引出质量单位的教学“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质量单位克或千克。”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同时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另外,在认识克和千克时,为了使学生认识到不同质量单位的适用情况,教材选择学生熟悉的身边事物,如口香糖、菊花茶和小袋瓜子,大桶洗衣液、一箱苹果等,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克和千克分别用于计量较轻的物体和较重的物体。诸如此类编排还有很多,它们都体现了让学生在现实、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数学知识含义的编排思想。
(2)注重通过各种活动帮助学生感受1克和1千克,为估量作好准备。
学生虽然在生活中都接触过与质量有关的事实,已经有了初步的物体轻重的观念,但是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其原因之一,可能在于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学生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身体的感觉感知。为此,教材在本单元中设计了多种方式的活动体验,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对1克和1千克的实际“大小”的直观感知,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起鲜明的“表象”,进而为后面进行合理估测建立好标准。如,在让学生直观感受1克时,教材不仅让学生借助掂一掂2分硬币的活动进行实际感受,更重要的是借助天平称物的活动,将1克的实际大小转化为直观的黄豆的数量,再通过掂一掂加以巩固;又如,在让学生感受1千克的实际大小时,又使其直观地转化为2袋盐的质量,并通过用不同形式的秤称出1千克的洗衣粉、西红柿的数量,再掂一掂进行感受与直观化呈现。这些活动,都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克和千克,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注重估测方法的教学,以逐步培养学生的估量能力。
鉴于《标准(实验稿)》的要求以及进行估量教学的好处,教材在编排常见的量时,一直非常注重对学生估量能力的培养。根据在实验教材使用过程中的情况,修订教材为落实对学生估量能力的培养,更是在编排上进行了细化,突出了估量的方法,进而使学生在学会灵活运用的基础上形成估测策略。如,第101页的“做一做”,通过让学生以1克为标准,估一估物品轻重的方式,使学生初步体会估量的方法——先选择一个自己熟悉的标准,再用这个标准去估“量”。第103页的“做一做”则更进一步,让学生在找准标准的基础上,学会通过实际测量反思自己的估量结果,逐步调整,最终培养自己准确的估量能力。最后则通过解决问题的教学,让学生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灵活应用估量的方法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估测的意识,同时积累了估量的经验,进一步巩固了估测方法。此外,教材在练习中又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让学生灵活进行估量,目的是使学生形成估测策略。
(4)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将抽象的术语转换为学生能理解的“有多重”“轻重”等生活语言。
克和千克是常见的质量单位。虽然“质量”这个词是规范的数学或物理名词,但在生活中人们一般不用,而采用“重量”这个词(尽管在物理上这两个词的含义并不相同)。因此,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也很少接触到“质量”“质量单位”这种规范的表述。为了避免在教学时给学生带来理解上的困难,教材弱化了对于“质量”这个名词的使用,一般用“有多重”“轻重”等生活化的语言来进行表述,“质量单位”这个名词也只在主题图和练习中用了两次。
三、教学建议
根据修订后的教材编排情况,以及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对于本单元的教学提出如下教学建议,供教师教学时参考。
(1)注重联系生活实际教学,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
克与千克虽然在生活中普遍运用并经常出现在学生的视野中,但对于学生来说可能就是一种生活现象,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和真切地关注。在教学时,需要将这种生活经验变成教学资源。也就是说,教师应将学生置入与学习新知相关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自然地实现由生活到数学的转化。如,教师可充分利用教材主题图,或者让学生在课前进行相关的收集工作,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中的素材去认识克和千克的不同作用,使课内、课外互补,以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
(2)注重设计各种有效的活动,让学生具体感知1克、1千克的物品实际有多重,逐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
“1克、1千克的物品实际有多重”这种观念的建立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为了更好地突破这一难点,让学生更好地建立相应的质量观念,教材设计了掂一掂、称一称、找一找等活动。教学时,教师应在明确其教学目的的基础上,加以充分地利用。同时,教师也应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活动素材,如,如果让学生感受克时找不到2分硬币,可以用当地常见的、学生熟悉的1克的东西代替,如1克黄豆等。这样,不仅有身体的感受,还有对物品数量的感受,对1克的质量的感受就更生动了。因此,教师在设计体验活动时,是否能很好地能落实教学目标是确定活动有效性的标准。
(3)注重对学生估量方法的指导,切实使估测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
如前所述,所谓计量(测量),就是把一个未知量同一个作为标准的同类量进行比较的过程。而估量,本质上也是计量,同样少不了估量时用于比较的标准,只是这个标准可能不是1克或1千克,而可能是学生熟悉的10克或100克、500克等物品的质量。进而学生再用自己选定的标准去“量”。修订后的教材正是基于这样的思想编排的。为此,教师应将这种思想体现在自己的教学上。如,教学完例1后,应注意通过“做一做”让学生体会将1克作为估量标准进行估量时的准确性,必要时可以设计给出估计标准与不给估计标准的形式,使学生通过对比体会标准的作用。又如,完成第103页“做一做”的第2题后,可以让估得准的学生说说自己的估计的方法等,使学生理解应先选定标准后再进行估“量”的方法。
最后,通过这样的多次活动,让学生经历不断地调整的过程,同时丰富学生心目中可以用来作为估量的标准的“质量表象”,如身边熟悉的一个或一些物品的质量等,逐步形成估测的策略,培养估量能力。
(4)建议用2课时教学。
解决问题
温习旧知
8千克=( )克 7000克=( )千克
2800克+200克=( )千克
3千克+1600克=( )千克( )克
克和千克都是常用的质量单位,1千克=1000克。
预习新课
妈妈买了9个石榴,估一估大约重多少千克。如果 个石榴重1千克,那么要估计9个石榴有多重,可以用 法计算: 。
估计质量时,先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一个估计的标准,再根据物品的 来确定质量。
练习反馈
1.王阿姨买了30个桃。
(1)如果5个桃重1千克,这些桃重多少千克?
(2)如果6个桃重1千克,这些桃重多少千克?
2.蔬菜超市上午卖出36个茄子,大约卖出了多少千克?
3.称一称6个鸡蛋的质量,估一估30个鸡蛋大约重多少。
4.学校食堂买来18千克鱼,每条鱼重2千克,每条鱼的大小都差不多,这些鱼大约有多少条?
参考答案
温习旧知 8000 7 3 4 600
预习新课 3 除 9÷3=3(千克)
练习反馈
1.(1)30÷5=6(千克)
答:如果5个桃重1千克,这些桃重6千克。
(2)30÷6=5(千克)
答:如果6个桃重1千克,这些桃重5千克。
2.4个茄子重1千克。 36÷4=9(千克)
答:大约卖出了9千克。
3.6个鸡蛋大约重300克。 30÷6=5 300+300+300+300+300=1500(克)
答:30个鸡蛋大约重1500克。
4.18÷2=9(条)
答:这些鱼大约有9条。
认识克
温习旧知
在较重的动物右边的□里画“√”
比较物品轻重的方法:(1)可以用手掂一掂,感受一下,比较压手的就重一些。(2)可以用天平来称量,下沉一端的物品重,上翘一端的物品轻。
预习新课
中的200克表示饼干的 。一个鸡蛋的质量可以用 来进行称量,如称得一个鸡蛋约重50 。
计算比较轻的物品,常用“ ”( )作单位。较轻的物品的质量常用 称量。
练习反馈
1.按要求圈一圈。
(1)圈出比1克轻的物品。 (2)圈出接近1克的物品。
2.下面的物品重多少?
3.一个鸡蛋重多少克?
4.一个乒乓球重多少克?
参考答案
温习旧知 (从上到下)
预习新课 质量 天平 克
练习反馈
1.提示:(1)圈羽毛;(2)圈花生。
2.500 800 300
3.50+10=60(克)
答:一个鸡蛋重60克。
4.206-200=6(克) 6÷2=3(克)
答:一个乒乓球重3克。
认识千克
温习旧知
圈出大约重8克的物品。
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g)作单位。较轻的物品的质量常用天平称量。
预习新课
对的画“√”,错的画“×”。
(1)一袋糖重500克,2袋糖重1千克。 ( )
(2)一个羽毛球约重5千克。 ( )
(3)小明的体重是30千克。 ( )
计量比较重的物品,常用“ ”( )作单位。1千克= 克。
练习反馈
1.在合适的答案右边的括号里画“√”。
(1)下面哪种物品可能重1千克?
(2)3名三年级的小学生大约一共重多少千克?
1000千克( ) 32千克( ) 100千克( )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质量单位。
3.给小动物排队。(写质量)
2千克 200克 200千克 60千克 30千克
按从轻到重排一排:
4.这些小动物能一次过河吗?
2000克 1500克 2500克
参考答案
温习旧知 提示:圈铅笔
预习新课 (1)√ (2)× (3)√
练习反馈
1.(1)(√ )( )( ) (2)( )( )(√ )
2.克 千克 克
3.200克<2千克<30千克<60千克<200千克
4.2000+1500+2500=6000(克)=6(千克)
6千克<8千克,所以能一次过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