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四年级下册1《古诗词三首》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四年级下册1《古诗词三首》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3-15 20:46: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古诗词三首》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洞庭、青螺、敬亭山”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3、学习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教学难点:
学习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独坐敬亭山
一、揭示诗题,读题解题
1、了解诗人:同学们知道李白吗?你们对李白有哪些了解呢?教师相机补充资料。(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我国唐代的伟大诗人。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音律和谐多变。他是屈原之后我国最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与杜甫并称“李杜”。)
2、你能够背诵李白的哪些诗?
3、教师指名背诵,根据学生的诵读,随机点拨,如:
《静夜思》——一个乡愁满怀的李白。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个重情义的李白。
《望庐山瀑布》——一个寄情山水的李白。
4、小结: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李白的诗。教师相机板书课题。
5、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题。引问:“敬亭山”前面有个“独坐”,你认为该怎样读?
6、学生自由读,并说说这样读的理由。
7、教师小结:从诗题中的“独”字,我们感受到了李白当时很孤独,所以读时语气要轻,速度要慢,来,我们一起读一下课题。全班齐读。
二、初读古诗,学习字词
1、过渡:请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把古诗读两遍,做到字音准确,语句通顺。
2、学生自由练习,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3、教师出示词语进行检测,指名读,开火车读。
课件出示词语:众鸟 独去闲 两不厌 敬亭山
4、学习生字“亭”。
播放课件:(字理识字)读“亭”字时应注意什么?“亭”是什么样的?(尖顶,角飞翘,下面有柱子。)怎样记“亭”字?(画亭的样子)“亭”字的一点像亭尖,“口”字像亭尖下面的部分,飞起的角像秃宝盖,“丁”字像亭檐及柱子,“丁”不要写成“子”。
5、指导书写“亭”。
(1)教师示范书写“亭”,讲解书写要领:点正,横短;秃宝盖宜写宽;“丁”竖钩正直。
(2)同学们在生字表下照着写一遍。
6、过渡:同学们字音读得很准确,你能试着把古诗读得正确、流利吗?
7、指名朗读古诗。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请同学们再读古诗,边读边想想这首诗的意思。遇到不懂的词语,可以借助书下注释或者利用工具书,还可以联系上下句来解决。如果仍有疑问可以做好标记,在小组里交流讨论,小组成员共同解决。
2、小组内说一说自己读懂了哪些诗句,还有哪些弄不懂的地方。
3、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重点词语的意思。(众鸟:许多鸟。高飞尽:都高高地飞走了。孤云:孤单的云。独:独自。闲:悠闲。相看:互相看。不厌:不满足。)
4、教师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引问: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要问?
预设:为什么会相看两不厌?为什么只有一朵云飘来飘去?为什么这里的鸟都飞走了?
四、深入研读,领悟意境
1、为了更深入地理解古诗意境,让我们再次走进古诗。齐读古诗题目,你认为古诗是围绕哪个字写的?(独)“独”可以组成什么词?这些词说的都是同一个意思,那就是——(孤单、单独、只有一个人。)
2、古诗中也突出了一个“独”字,从哪些词可以看出只有李白一个人?一句一句地读,一个一个地画。
3、学生自由圈画,教师巡视。
4、指名汇报。
“飞尽”说明一只鸟也没有了;“独去”说明云也飘走了。
5、教师导学:鸟飞走了,云也越飘越远,这是怎样的敬亭山?(冷清、清净)李白心里会怎么想?(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6、过渡:好一个“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游历了那么多的名山,现在为什么只有敬亭山?(孤独)
7、教师引问:在生活中,鸟飞了,云飘走了是很正常的事,可在李白的眼里却认为“高傲的鸟、云是弃他而去”,这是为什么呢?
8、学生自由说说自己的理解。
9、教师导学:适当地了解古诗的写作背景,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件出示,介绍背景:李白少年时就博览群书,以才闻名天下。但他遭受权贵迫害,李白写这首诗的时候,已被朝廷贬官整整10年了,长期的漂泊,生活的坎坷和艰辛使他感到孤独。
10、教师为学生配乐引读:
师:李白,孤身一人,流落他乡,饱尝世间辛酸苦楚——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此时,人看着山,山看着人,人陪伴着山,山陪伴着人——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11、课堂练笔,体会诗人情感。
教师导学:李白,你有什么话要对敬亭山说;敬亭山,你又有什么话要对李白说。
(1)播放音乐,课件出示:
李白深情地看着敬亭山,轻轻地对它说:“________________。”
敬亭山深情地看着李白,轻轻地对他说:“________________。”
(2)学生想象,完成小练笔。
(3)学生汇报,教师引导学生再读诗句。
12、积累背诵古诗。
五、联系拓展,安慰孤愁
1、补充《秋浦歌》: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从《秋浦歌》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李白?从哪读出的?
2、安慰诗人:
背诵《静夜思》,李白你不要孤愁,你时刻想着家乡的亲人,家乡的亲人此时也正想着你。
背诵《赠汪伦》,李白你不要孤愁,因为你不忘故人,你的好朋友汪伦同样也思念着你呢。
背诵《望庐山瀑布》,李白你不要孤愁,你一生游历过许多名山大川,此时庐山的瀑布也正想着你呢!
李白啊,李白,你永不孤独,因为时隔千载的今天,我们仍在大声诵读你那不朽的诗篇——《独坐敬亭山》。
第二课时
望洞庭
一、创设情境,感知诗文
1、导入: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今天,我们一起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湖的美景。(板书:洞庭)
2、课件展示洞庭湖风光,教师结合图片进行简介。(洞庭湖古称“云梦泽”,为我国第二大淡水湖,号称“八百里洞庭湖”。洞庭湖的意思就是神仙洞府,其最大的特点便是湖外有湖,湖中有山,渔帆点点,芦叶青青,水天一色,鸥鹭翔飞。春秋四时之景不同,一日之中变化万千。著名诗人范仲淹来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经典之作。)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秋月图。
师:你看到了什么景物?你能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
4、过渡:洞庭湖的景色非常迷人,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
5、多媒体播放配乐朗诵,师将课题补充完整。
二、质疑问难,自悟诗意
1、要求学生自读全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汇报读,正音。
3、回忆理解诗句内容的方法。(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读资料等。)
4、自主选用以上方法在小组内说说诗句的意思。
5、过渡:通过交流,你读懂了哪些诗句,谁愿意和大家说一说?
6、学生自由汇报,教师相机点拨相关词语的意思。(相:相互。和:和谐。镜:铜镜,比喻洞庭湖水面。镜未磨:未被磨拭过的铜镜。遥望:远望。)
7、过渡:现在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8、课件展示画面,教师讲述古诗大意,学生对出诗句。
师:在月光皎洁的秋夜,洞庭湖的波光和皎洁的月光互为映衬,显得那么和谐、宁静。
——(生接)湖光秋月两相和。
师:烟波浩渺的洞庭湖上没有一丝风,水面平静得似一面没被磨过的镜子。
——(生接)潭面无风镜未磨。
师:远远望去,君山碧绿如翡翠,山点缀着水,水环抱着山。
——(生接)遥望洞庭山水翠。
师:君山的影子倒映在水中,就像是在白银似的盘子里放进的一只小巧玲珑的青螺。
——(生接)白银盘里一青螺。
三、聚焦景色,丰富画面
1、品味“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多媒体出示)
(1)你读出时间了吗?(秋天的夜晚:“秋月”)
(2)结合课文插图说说你看到了哪些景物。
(3)这里藏着一个比喻,你读出来了吗?(把“潭面”比作“铜镜”)
(4)这铜镜还没有打磨呢,有些模糊,有些迷蒙,为什么?
(5)你能把你感受到的美景介绍给大家听吗?(引导学生语言描述想象中的美景。)
(6)请你用朗读来表达内心的感受。指名读,师生评价。(轻轻地读、读出柔和的美)
(7)教师引读,升华情感。
引读:秋月的清辉静静地洒在湖面,湖面好像披上了一层薄薄的轻纱——
多么宁静啊!一起来读——
洞庭湖在朦胧的月光的笼罩下,泛起点点银光,此时是那么温柔,一起读。
(8)小结:一个“和”字让人有多少遐想啊!“和”字就是这首诗的“眼睛”,叫诗眼。
2、品味“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多媒体出示)
(1)诗中的“白银盘”指什么?“一青螺”又指什么?闭上眼睛,边读边想象,感受洞庭山水的美。你想象到了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感悟比喻的修辞方法运用得形象、生动、巧妙。)
(2)图片出示君山,师简介君山的传说。(君山风景秀丽,它是洞庭湖上的一个孤岛,岛上有72个大小山峰,相传4000年前,舜帝南巡病故,他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追之不及,攀竹痛哭,眼泪滴在竹上,变成斑竹。后来两妃死于山上,后人建成二妃墓。二人也叫湘妃、湘君,为了纪念湘君,就把洞庭山改为君山了。君山现有古迹二妃墓、龙涎井、柳毅井、飞来钟等。)
(3)你能通过朗读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吗?同桌互读评价。
(4)指名读。(以评促读,引导学生读出韵味,逐步提升读的质量。)
(5)品味独特的比喻:末句改为“君山好像一青螺”好像更清楚,这样改行吗?
(6)再看插图,齐声诵读后两句。
四、借助资料,感悟诗情
教师过渡:一切景语皆情语,让我们透过这首诗来了解一下作者。
(一)用自己的话把你搜集到的有关作者的资料介绍给大家,教师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适当补充。
1、作者的才学。
2、政治生活上的不得志。
3、屡遭打击而始终不屈的意志。(结合本诗感受作者虽然被贬却依然满眼美景,乐观豁达,热爱生活的平和心态。)
(二)入情入境地朗读,读出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试背诵。
五、欣赏名句,感受美景
(一)拓展诗句,从多个角度感受洞庭之美。
1、课件出示相关诗句:
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题君山》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洞庭湖上清秋月,月皎湖宽万顷霜。——韩偓《洞庭玩月》
白水连天暮,洪波带日流。风高云梦夕,月满洞庭秋。——李端《宿洞庭》
2、教师简介诗意,学生齐声诵读。
3、选择自己喜欢的诗句尝试积累背诵。
(二)口语表达《我眼中的洞庭湖》。
1、课件播放洞庭湖图片。
2、学生挑选感兴趣的图片进行说话练习。
3、全班交流。
第三课时
忆江南
一、创设意境,释题入情
1、教师播放《忆江南》歌曲,请学生欣赏后,谈谈感受。
2、课件出示江南相关资料,指名读,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江南。
江南山清水秀,景色宜人。这里小桥流水,河湖交错,水网纵横;古镇小城,田园村舍,古典园林,如诗如画;啼莺流转、柳绿花红,令人心旷神怡。这就是我们的水乡——(江南)。
3、过渡:唐朝大诗人白居易曾在苏杭为官,江南的旖旎风光给他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回到洛阳多年以后,他对江南依然魂牵梦绕,六十七岁那年,写下了一组绝唱——《忆江南》,板书课题。
4、教师范读古诗,引问:请同学们听一听,想一想:它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古诗有什么区别?
5、学生自由发表见解,明晰诗与词的不同。
诗的每一句字数都是相同的,词的句子有长有短。诗一般是四句,五言七言居多,而词的写法是根据词牌确定的。
6、教师小结:词又名曲、曲子、曲子词。也就是为曲所填的词。由于词的长短不一,还被称作长短句。“忆江南”是词牌名,它与音乐曲谱有关,而与词的内容一般没有什么联系,作词者只是依谱填词。而白居易的这首词,内容恰与词牌相吻合。此时他身在洛阳,写的又是自己对江南春色的记忆,或许这正是作者选此词牌来抒写自己江南情结的用意所在吧。
二、疏通词句,整体把握
1、过渡:这么美的词,想读吗?
2、学生自由读词,练习读正确、读流利。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读给别人听,看谁读得最好。
3、学生采用找伙伴、找老师共读,同桌对读,小组分配读等形式,汇报朗读情况。
4、指名读整首词,重点指导学生读好“谙”的读音,读好这首词的节奏。
5、指导书写生字“谙”,教师范写,讲清书写要领。
谙:“立”的第二横长,与横中线重合,“日”瘦小。
6、学生在田字格中练习书写。
7、引导学生再读词,通过查找资料,借助注释,按照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己理解词的意思,并画出难理解的句子。
8、学生汇报,全班交流质疑,教师相机点拨。
旧:从前,指作者年轻时游过杭州。
曾:曾经。
谙:熟悉。
蓝:一种植物,叶蓝绿色,可提取青蓝色染料。
红胜火: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形容红花更红,像燃烧的火焰。
绿如蓝: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春天的江水如蓝草一样碧绿。
三、品词赏句,想象悟情
过渡:“忆”是什么意思?(回忆、思念)
(一)教师引导学生赏析忆景。
1、教师导学:诗人忆的是江南的什么呢?
2、学生回答“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3、教师引问:读这两句词,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4、学生重点围绕“红与绿的映衬之美”展开交流。
5、教师引读:春天百花盛开,太阳出来了,使鲜艳的江花更红得耀眼。春天的江水碧绿,而红艳艳的阳光洒满了江岸,更显得绿波粼粼。这红与绿相互映衬,于是红的更红,绿的更绿。所以作者由衷地说——
6、学生接读——江南好。
7、过渡:如此景致,作者是听别人说的,还是自己亲眼看到的?你从哪儿知道的?理解“旧曾谙”。
8、教师导学:曾经,诗人在这迷人的江畔做过什么?
9、学生自由想象。
(二)教师引导学生赏析忆人。
1、过渡:诗人忆的仅仅是江南的景吗?
2、教师课件出示资料:诗人曾在江南做官十年,为人民做了很多好事,当地百姓和他的感情很深。后来,他生病了,不得不卸任苏州刺史一职,在他离任回洛阳时,苏州的人们不舍得让他走,都哭着为他送行。他的好友刘禹锡曾在《白太守行》中写道:“苏州十万户,尽作婴儿啼。”
3、教师引问:忆的还是什么?(江南的人)
4、教师引读:带着江南人民对诗人的爱戴,读——能不忆江南?
带着诗人对江南人民的思念之情,读——能不忆江南?
带着诗人对江南春色的无限眷恋之情,读——能不忆江南?
带着诗人那忘不了、抹不掉的江南情,读——能不忆江南?
(三)教师引导学生赏析忆情。
1、过渡:一个“忆”字勾起了诗人对江南的深深思念,于是他又写了其二和其三,我们一起来赏读一下。
忆江南(其二)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忆江南(其三)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2、学生自由读。
3、教师引导学生说说从这两首词中读懂了什么。
4、教师引读:江南景色秀丽迷人,江南人民情深义重,这叫诗人怎能忘记?
5、学生读词。
6、教师引导学生背诵诗词。
7、学生齐背全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