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归鹿门歌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夜归鹿门歌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9.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3-16 11:12: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12张PPT。 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人称孟襄阳。少有大志,然仕途潦倒困顿,一生怀才不遇,以隐士终身,故世又称“孟山人”。
其诗每无意求工而清超越俗,清闲浅淡中,自有泉流石上,风来松下之音。系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第二掌门人,与第一掌门人王维并称“王孟”。走近作者 夜归鹿门歌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鹿门,即鹿门山,在湖北襄阳,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眷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走近作品 天色已近黄昏,山寺里的钟声响起,渔梁渡口人们争着过河,喧闹不已。行人沿着沙岸向江村走去,我也乘着小舟返回鹿门山。皎洁的月光照映着鹿门山,山树一片迷朦。忽然,仿佛不知不觉就到了庞公曾隐居的地方,也到了我现在的栖身之地。如门的山岩、松间的小路幽幽静静,只有隐者独自来去,与这美妙的大自然融为一体。 走近作品 诗歌中选择了哪些意象?展开联想从意象的归类中你看到了几幅景象?构成了怎样的意境?
【意象】:山寺、鸣钟、渡头、江村、夜月、烟树、岩扉、松径
【画面】:
江边景:江边有人来人往的喧嚣;江边有小贩的叫卖;江边有讨价还价的争执;江边有红尘的离愁别恨;江边有……( 喧哗嘈杂)
山中景:山中有悠然的钟声;山中有朦胧的月光;山中有烟云缭绕的树木;山中有开在岩石上的门;山中有松林间的小路;山中有远离红尘的隐士……(幽静冷清)
置身诗境
文中作者的情感是什么?

两种归途,两种选择,通过对比,表现出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怡然自得的心情。缘景明情 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隐逸的道路。
题曰“夜归鹿门”,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在表明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现景 呈现诗中所绘之景
析景 分析特点
摹形 描摹形象
溯情 推求感情
缘景明情黄昏江景图·月夜山景图
世俗的杂乱喧嚣·山寺的超然僻静
归心似箭·潇洒超脱
向往隐逸生活
江边傍晚山寺不时传来悠然的钟声,渡口人们抢渡回家的喧闹的动态景象。诗人在船头凝望沉思——一叶扁舟飘然归向鹿门。朦胧的山树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显得格外美妙。而岩穴的山门和松间的小路也显得格外寂寥幽静,让诗人陶醉。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屏弃世俗生活而安于孤独隐逸的情感。营造出幽美恬淡的意境。 体味意境结合全诗,试赏析本诗的对比艺术
??? ?前四句中,“山寺”句以钟鸣衬托隐居地环境的清幽,而这又与争渡的喧嚣形成鲜明的对比;人“向江村”,我“归鹿门”,更是表现了诗人与世人的相异之处。 ???? 后四句中,静态的环境描写与动态的人物描摹形成对比,比出了诗人与前贤的相通之处,表现了诗人对于先贤的仰慕之情,从而塑造了一个孤高的隐者形象。 思考探究怎样理解诗歌最后两句的意思,能否把“惟”换成“还”? ????
不能。这首诗的最后两句,营造了一个非常清幽的自然环境,但在这样的环境中,还有人在活动,“惟有幽人夜来去”。这就使人在这幅高士隐居图中,除了感受到诗人隐逸超脱的情趣外,还感受到在这种情趣的下面,藏着诗人进仕无望所引发的一点愤郁不平之气。 思考探究 有人说“渔梁渡头争渡喧”中的“争”字,用的很妙,你同意吗?为什么?
同意
“争”意为:争先恐后之意。
“争”字仿佛让我们看到了江边争先恐后的行人,听到了江边小贩的叫卖、讨价还价的争执 ,只一“争”字,把江边那种 喧哗嘈杂的景象表现的淋漓尽致,表达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喜悦。思考探究(1)明确观点
(2)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3)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4)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赠孟浩然
李白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我敬重孟先生的庄重潇洒,他为人高尚风流倜傥闻名天下。少年时鄙视功名不爱官冕车马,高龄白首又归隐山林摒弃尘杂。明月夜常常饮酒醉得非凡高雅,他不事君王迷恋花草胸怀豁达。高山似的品格怎么能仰望着他?只在此揖敬他芬芳的道德光华!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