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岳阳楼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登岳阳楼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6.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3-16 11:18: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17张PPT。登岳阳楼 “尝过岳阳楼,观子美诗,不过四十字耳,其气象闳放,涵蓄深远,殆与洞庭争雄,所谓富哉言乎者。太白、退之辈,率为大篇,极其笔力,终不逮也。杜诗虽小而大,余诗虽大而小。”
——(唐庚《子西文录》)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
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
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
凭轩涕泗流。 起句以“昔闻”与“今上”对应,看似平常,却颇有深意。在平淡的叙述中,寄予了无限的感触。
“昔”,当指诗人的青年时代,又值“开元盛世”,歌舞升平,诗人既闻洞庭之名,必有向往之意,可惜未能一游;如今山河残破,疮疾满目,而诗人也到暮年,历尽人生坎坷,却有幸登楼,怎能不百感交集呢?但诗人只叙事,不说情,把情留给读者自己去品味。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
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
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
凭轩涕泗流。 疆域辽阔的吴楚大地不能包容反而被洞庭湖一断为二,它不在天地之间,倒像乾坤浮在它的水面,日月星辰漂浮其中。只10个字,就写出了洞庭湖的水势浩淼无边无际。 这两句都是写洞庭水,境界宏阔。一是极写水面的宽阔,二是极写水的力量。能够割裂大地,能够浮动乾坤,这是极写它的力量。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
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
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
凭轩涕泗流。 这两句写出了洞庭湖水势浩淼无边无际的壮阔,使我们从中感受到诗人抱负的伟大,胸襟的宏阔,也就能理解诗人在自己孤舟飘零、穷愁潦倒之际,何以能心忧战事,以致于潸然泪下了。怪不得前人评此联说:“虽不到洞庭者读之,可使胸次豁达。”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
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
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
凭轩涕泗流。坼·浮
“坼”字,诗人写得有力,仿佛洞庭万顷波涛、千层巨浪,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显示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
“浮”字,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在诗人的笔下,洞庭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漂荡起落,一派雄浑壮阔的图景展现在读者眼前。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
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
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
凭轩涕泗流。 此联叙写个人景况,诗人自离茨州之日起,全家人都生活在船上,实际上已无家可归,亲朋已经“无一字”,无所依托,这又加重了诗人自伤飘泊的感情。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
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
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
凭轩涕泗流。 诗人没有停留在个人痛苦上,他以国事为念。因此,当他站在岳阳楼上“凭轩”远眺时,联想到当时吐蕃犯边的情况,不禁潸然泪下了。
这个抒情结尾将诗的思想内容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凭轩”二字又巧妙地照应了第二句,以此结束全诗恰到好处。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
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
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
凭轩涕泗流。首联寄托感慨(点题)
颔联描写景象(眼前景)
颈联叙述身世(眼前事)
尾联增添苦楚(心中事)洞庭水、岳阳楼——辽阔雄伟
吴楚、乾坤日月——开阔博大
孤舟——孤单漂泊意象:洞庭水、岳阳楼、吴楚、乾坤日月、孤舟
意境:沉雄悲壮、博大深远
情感:身世之悲、家国之忧 意象意境情感雄浑阔大的意境
面对洞庭湖,诗人的视野扩大到吴楚乃至于整个宇宙,这样的境界,如果不是胸中有大丘壑,是写不出来的。这样的气象雄浑,内涵丰富,远非他人所能及。是杜甫诗中的五律名篇,前人称之为盛唐五律第一。
章法严密
前一层写登楼和洞庭湖景观,后一层抒发忧国忧民的悲怆情怀。正是前一层的登楼和壮阔景象为诗人对国家战事和前途的担忧作好了铺垫。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作者登楼为什么会流泪?可看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因为作者在岳阳楼上凭栏远眺北方,想到长年不息的战火,想到饱经战乱之苦的百姓,所以才涕泪纵横,难以抑制;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颔联写洞庭湖的壮阔景象,衬托了作者心忧天下的博大胸襟,洞庭湖的阔大与作者胸襟的博大相得益彰;颈联写个人的不幸遭遇,但是在个人遭遇与国家命运之间,作者却置个人于度外,从而更加突出了作者“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颔联写的是在岳阳楼上看到的洞庭湖广阔无边、水势浩瀚的雄奇壮观阔大景象,而颈联写的却是作者身世的孤苦和处境的凄凉,两者对于表达中心思想分别有什么作用?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星随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
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
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
徒有羡鱼情。
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刘长卿的“叠浪浮元气,中流没太阳”和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为咏唱洞庭湖景色的三大名联。但前人认为,孟、刘二人“于此气力已尽,而杜诗下文绰有余力”。
杜诗从个人的痛苦转想到国家的多难,意境更为开阔,立意更为高远,胸襟更为豁达。 杜甫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
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