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颂 》课件(共2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黄河颂 》课件(共29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3-16 08:20: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9张PPT。返回首页导航栏 光未然(1913—2002),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原名张光年。湖北省光化县人,代表作品有《黄河大合唱》(歌词)、诗集《雷》《五月花》《光未然诗存》等。他的诗激情澎湃,气势雄伟,善于以华美的形象包蕴艰难突进的大时代的激流。 返回首页导航栏写作背景 1938年11月武汉沦陷后,我国现代著名诗人光未然(即张光年)带领抗敌演剧三队,从陕西宜川县的壶口附近东渡黄河,转入吕梁山抗日根据地。途中亲临险峡急流、怒涛旋涡、礁石瀑布的境地,目睹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聆听了悠长高亢、深沉有力的船夫号子。次年1月抵达延安后,一直酝酿着《黄河》词作,并在当年除夕联欢会上朗诵了这部诗篇。
作者的创作意图是希望在抗日战争时期,激发起人民对中华民族的热爱和誓死保卫家园的民族意识。虽然其创作年代已与我们相去甚远,但那奔放、豪迈、铿锵有力的诗句和强烈的情感,至今读起来仍然能引起我们的共鸣,唤起我们作为中华民族炎黄子孙的自豪感。返回首页导航栏 《黄河颂》是著名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第二乐章的歌词,同时也可当作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现代诗来读。《黄河大合唱》是诗人光未然为配合音乐家冼星海创作的大型民族交响乐而写的组诗。
在这一乐章中诗人站在山巅,向黄河唱出了赞歌。他歌颂黄河气势宏伟,源远流长,并且要以他为榜样,像他一样伟大坚强。诗人歌颂黄河就是歌颂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顽强奋斗的精神与不屈的意志。
通过反复诵读,感受黄河雄壮的气魄和中华民族伟大坚强的精神是本课学习的重难点。返回首页导航栏pò péng pài xiè lán zhuó píng zhàng diān 字词认读bǔ zī zhǎng zhù 返回首页气魄 ( )山巅 (    )澎湃 (    )泻 ( )狂澜 ( )浊流 ( )屏障 (      )哺育 ( )滋长 (    )筑 ( )字形辩析障 嶂 哺 捕 魄 魂 zhàng zhàng bǔ bǔ pò hún 屏障 层峦叠嶂 哺育 追捕 魂魄 灵魂 返回首页
澎湃 :
哺育 :
屏障 :
形容波浪互相撞击;比喻声势浩大,气势雄伟。 (人和事物)表现出的某种力量和形势,气势 。喂养;培养,教养。像屏风那样遮挡着的东西(多指山岭、岛屿等)。 词语释义气魄 :返回首页中


zhōng 中心       fā   分发多音多义返回首页fà   理发zhòng 中暑 【品析】把黄河比喻为“中华民族的摇篮”,是因为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主要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滋养了世代炎黄子孙。 1 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五千年的文化,/从你这儿发源;/多少英雄的故事,/在你的身边扮演!返回首页导航栏 2 啊!黄河!/你是伟大坚强,/像一个巨人/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用你那英雄的体魄/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 【品析】把黄河比喻为“民族的屏障”,既写出了黄河天险在地理上的战略意义,也写出了黄河的伟大坚强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城防。 返回首页导航栏 【品析】这是一个比喻句(暗喻),把黄河比喻为一个巨人,黄河主流是巨人的躯干,黄河流域中的无数条支流就是“巨人”身上千万条“铁的臂膀”。这是从表面上理解。从深层理解,黄河如一个巨人,“一泻万丈,浩浩荡荡”体现了气势磅礴、勇不可挡的气度和力量,正足以激发民族的精神和信念。 3  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返回首页导航栏疑难探究
   歌词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1.  【点拨】 “啊!黄河!”反复出现,把歌词主体部分从“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到“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分为三个层次,依次是: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由实到虚,环环相扣,逐步深入。 返回首页导航栏如何理解黄河是“摇篮”,是“屏障”?   【点拨】这里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因为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滋养了世代炎黄子孙。所以,把黄河比喻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十分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黄河对于中华民族的重要作用。另外,把黄河比喻为“民族的屏障”,侧重了从黄河对中华民族保卫作用而言的,从地理位置来看,黄河天险可以作为军事屏障,从实际意义来讲,黄河的伟大坚强精神,更足可以成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更是中华民族抵御外辱的制胜法宝。 2疑难探究
返回首页导航栏  如何理解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点拨】对 “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这一句,首先应该明确句中的“臂膀”指的是什么。从全句来看,这是一个比喻句,把黄河比喻为一个巨人,黄河主流是巨人的躯干,黄河流域中的无数条支流就是“巨人”身上千万条“铁的臂膀”。其次,应该和上文结合起来理解,如此巨人,“一泻万丈,浩浩荡荡”体现了气势磅礴、勇不可挡的气度和力量,正足以激发民族的精神和信念。 3.疑难探究
返回首页导航栏 如何把握《黄河颂》语言上的特点?  4. 【点拨】这首歌词写得明快雄健,节奏鲜明,音节洪亮。以短句为主,兼以长句。长短结合,自由奔放并且错落整齐。在韵脚上,隔二三句押韵,形成了自然和谐的韵律。同时,十分注意刻画黄河形象,注意营造歌词的画面之美:“黄河滚滚”“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等句,在读者面前展开一幅宏大的波澜壮阔的雄伟图画。 疑难探究
返回首页导航栏修辞  
反复 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特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这种辞格叫反复。反复具有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分清层次,加强节奏感等多方面的修辞作用。
例如:
  一个浪,一个浪
  无休止的扑过来
  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
  被打成碎沫、散开……    (艾青《礁石》)
返回首页导航栏
反复可分为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两类。
一、连续反复
连续反复是接连重复相同的词语或句子,中间没有其他词语出现。
例如:
  周总理,我们的好总理,你在哪里呵,你在哪里?(柯岩《周总理,你在哪里》)
例中的“你在哪里呵,你在哪里?”是句子反复,表达了人民怀念周总理的深厚感情。返回首页导航栏
二、间隔反复
间隔反复是相同词语或句子的间隔出现,即有别的词语或句子隔开。
例如:
  雪降落下来了,像柳絮一般的雪,像芦花一般的雪,像蒲公英的带绒毛的种子在风中飞,雪降落下来了。(郭风《松坊溪的冬天——写给孩子们》)
间隔反复不仅可以隔着句子,有时甚至可以隔着段落,或者整个的诗节。有时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交错使用,可以表现感情由一般到强烈的发展变化。
例如:
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鲁迅《记念刘和珍君》)返回首页导航栏
  感叹句主要是表达感叹语气的。所以,带有浓厚的感情的句子叫感叹句。例如:
  太好啦!多么幸福的生活啊!真没劲!孩子,可苦了你哪!
  感叹句表示快乐、喜悦、惊讶、悲哀、赞赏、愤怒、厌恶、恐惧、醒悟、斥责、鄙视、无可奈何、意外等浓厚的感情。其表达的感情是强烈的,也是多种多样的,感叹句一般用降语调。
  1.有的感叹句由叹词构成。又叫叹词非主谓句。不过,叹词句往往作为始发句,要跟后续句组成句群。语法感叹句 返回首页导航栏  2.有时是用一个名词(“天”、“妈”、“娘”、“上帝”或名词性短语等)跟“啊”结合起来表示感叹。这些名词往往感叹语气词结合起来表示感叹,这时名词便失去实在的意思,成了纯粹的感叹语,作用同叹词。例如:
  天哪,这么大呀!我的妈呀,你到底来了!上帝啊,你睁开眼睛看看吧,这是个什么样的世道啊!
  3.有的感叹句只是一句口号,有的是祝词。例如:
  为民族解放事业献身的英雄们永垂不朽!祝您生活幸福,万事如意!
  返回首页导航栏 4.更多的感叹句是句尾有语气词或常有副词、代词“多、多么、好、真、太、可、这么、怎样、什么、何等”等跟语气词配合使用。句末带感叹语气词,这是常用的表达感叹语气的方式。如:
  长城,我心中伟大的长城啊!
  此外,有主语和谓语的感叹句还往往采用倒装句的形式,来突出对谓语部分的感叹。如:
多么伟大啊,我们的时代的歌手!太好啦,这项计划!放心吧,妈妈!返回首页导航栏  这首诗的画面呈现了黄河立体的美,远近结合,纵横相接,全方位展现了黄河独特的美(雄浑的美、壮阔的美、蜿蜒的美),使我们真切感受到黄河的磅礴气势、勇不可挡的气度和力量,这足以激发每一位华夏儿女的民族精神和信念。呈现画面的立体美
返回首页导航栏  这首诗的语言壮美,尤其是修辞的运用,使得语言生动形象,极富感染力。例如:把黄河比喻为“中华民族的摇篮”,说明是黄河哺育滋养了世代炎黄子孙;把黄河比喻为“民族的屏障”,既写了黄河天险在地理上的战略意义,也写出了黄河的伟大坚强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精神上的城防;把黄河比喻为一个巨人,那“千万条铁的臂膀”就是黄河的无数支流。语言壮美返回首页导航栏           黄河颂  
      光未然
序曲──────→ 主体 ──────→尾声
伟大坚强的精神   望─→颂    学习黄河精神
                 
望 俯瞰全景          颂 养育了中华民族   
  纵向描绘  保卫了中华民族             
  横向描绘 激励了中华民族返回首页导航栏课堂小结
    这首歌词写得明快雄健,节奏鲜明,音节洪亮。以短句为主,兼以长句。长短结合,自由奔放并且错落整齐。在韵脚上,隔二三句押韵,形成了自然和谐的韵律。同时,十分注意刻画黄河形象,注意营造歌词的画面之美:“黄河滚滚”“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等句,形成一幅宏大的波澜壮阔的雄伟图画!返回首页导航栏       黄河概述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海拔4500米的约古宗列盆地。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注入渤海,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75万平方公里。返回首页导航栏黄河沿途流经名胜有:
  壶口瀑布──黄河在这里以雷霆万钧之势,奔腾过来,咆哮而去,壶口瀑布既是黄河的象征,更是中华民族不惧艰险,勇于开拓,勇往直前精神的象征。“风在吼,马在啸,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这雄壮的歌声唱出了黄河的风采,更唱出了中华民族的战无不胜,奋发图强的英雄气概。 返回首页导航栏 龙门──流传“鲤鱼跳龙门”的故事就源于此。这里水流湍急,相传鲤鱼如果能跳过龙门就可成龙。这个传说表达了人们对付出艰苦努力后到达理想境界的美好愿望,也激励着中华儿女顽强拼搏,奋斗不息。这里相传是大禹治水所凿开的一条峡口,因而又称禹门口。
  黄河水和黄河精神哺育了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在古老的黄河流域,演出了一幕幕壮丽辉煌的剧目,回报母亲河的养育之恩。 返回首页导航栏 冼星海(1905—1945),中国作曲家。曾用名黄训、孔宇。祖籍广东番禺,1905年6月13日生于澳门,1945年10月30日卒于莫斯科。在冼星海短促的一生中,创作生活约10余年,共作歌曲数百首,创作了《救国军歌》《夜半歌声》《茫茫的西伯利亚》《热血》《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等许多优秀曲目。其代表曲目《黄河大合唱》是近代中国音乐史上的里程碑。 返回首页导航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