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材解读

文档属性

名称 青岛版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材解读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青岛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8-03-17 23:26: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106张PPT。一年级科学教材解读临沂高都小学
尹婧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 以学生生活经验扩展为主线, 以学生探究能力、思维能力培养为辅线进行整体构建。一、以学生学生生活经验的扩展为主线,以学生探究能力、思维能力为辅线,整体构建教科书内容。 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认知基础,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生理特点。以学生为中心,
以探究为重点,
以生活为探究对象物质科学领域●先认识感官后认识仪器
●先认识物体特征后认识材料特征
●先物体后物质
●先特殊后普遍
●先分散后集中生命科学领域●先认识植物后认识仪器
●先整体后局部
●先现象后规律
●先宏观世界后微观世界
●先外部形态后内部构造
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由近到远
由周期性现象到周期性规律
由短期观察到中长期观察
技术与工程领域以技术的产生、发展、应用为主线
技术改变生活、技术改造自然、技术影响社会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
由简单到复杂
由低级到高级
由静态固化到动态变化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为辅线,提高学生的探究水平低年级探究技能主要围绕观察、描述、交流、分类、猜想、比较、预测、排序等技能进行。 为了将探究技能辅线的设置落到实处,根据学习目标和探究技能目标,教材中设计了“卡通小博士+探究技能”的形象呈现在探究活动之中。 为了让学生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教材设计了“卡通路标+方法指导”的想象以根据探究活动的需要给予方法指导。以“问题式”、“探究式”激发思维、引领思维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泡泡语二、以模块化结构建构各课教学活动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拓展活动 从生活与经验中提出问题,带着问题进行准备。
内容:背景资料、活动材料、心理准备等。
形式:搜集、采集、制作、调查、访问、考察、利用网络等。 课前活动 经历以探究为主的课堂学习活动。
提出问题
猜想与假设
制订计划
观察、实验、制作
搜集整理信息
思考与结论
表达与交流 课外延伸活动
内容:更加深入的探究和实践活动。
形式:观察、实验、制作、调查、种植养殖、科普宣传等。课堂活动课后活动“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科学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三大模块结构图三、以融合性的“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科学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4方面的目标为评价依据,设置单元评价,促进学生发展。单元评价更具实效化四、模块化设置“技术与工程”单元,在活动中完成课程目标“技术与工程”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根据新课标“技术与工程”领域的要求设置的。技术是指“技术研究”,工程是指“工程实践”。
“技术研究”以“问题与猜测”、“探究与实践”、“拓展与创新”3个模块化教学环节构建
“工程实践”以“问题与创意”、“设计与制作”、“拓展与创新”3个模块化环节进行编排。 “问题与猜测”模块旨在通过设置真实的教学情境,引发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对感兴趣的问题作出合理猜测或创意想象。 “探究与实践”或“设计与制作”模块是活动的主体部分,以活动载体,让学生通过活动了解日新月异的科技产品,体验科技带来的便利,简单经历技术发明的过程;让学生亲历动手做的过程感受制作的成功和乐趣等。 “拓展与创新”模块是学生四维空间和活动空间两方面的延伸。五、增加“法治在线”栏目提升学生法治素质(一年级下册)内容概述
第一单元《我们一起学科学》是绪论单元,起着把学生领进门的作用,让学生知道科学课的学习内容与学习方法。通过《走进科学课》让学生认识科学课上需要进行观察、实验等探究活动。《我的“小问号”》旨在让学生亲历提出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感悟到进行探究科学要具有问题意识,要敢于提出问题,要会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以及学习科学课的兴趣。第二单元《我们怎么知道》是方法单元。观察是学生认识事物最直接的方式,也是一种最基本认知活动。观察什么?怎样观察?怎样进行观察。第三单元《玩中学》是在第二单元基础上让学生继续使用感官去观察;引导学生初步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会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第四单元《水》,水是常见的、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物质。水常常成为学生玩耍的对象,在玩耍中他们会发现很多有趣的现象,产生很多与水有关的问题。 第五单元《工具是个好帮手》设置了《放大镜》和《我的削笔刀》,学生通过认识和使用重要的观察工具——放大镜,初步了解使用工具可以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学生通过使用削笔刀,初步感受科技产品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第一单元 我们一起学科学科学探究目标:提出问题、表达交流、反思评价
科学态度目标:探究兴趣、实事求是、追求创新、合作分享。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科学技术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落实课标要点我们一起学科学科学探究科学知识科学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初步感知观察、实验是学习科学、探究科学的重要方法。?善于观察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
?在教师的引导下,能从对具体现象与事物的观察、比较中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对身边的科学现象充满兴趣。
?能通过做实验感知探究活动的乐趣,对科学保持好奇心和探究热情。?通过亲历观察、实验活动感知科学存在于日常生活之中。
? 感知科学就在身边单元学习目标单元思维导图在科学课上进行观察、实验、制作、养殖等活动。 玩玩具、提出问题。走进科学课我们一起学科学我的“小问号”在生活中提出问题观察活动:叶子的样子。实验活动:小鱼的变化。记录自己的问题。初步感知观察、实验是学习科学、探究科学的重要方法。
善于观察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在教师的指导下,能从观察树叶活动、小纸鱼试验中发现问题。
能通过观察树叶和小纸鱼实验活动感知科学探究的乐趣,对科学保持好奇心和探究热情。
通过观察、实验感知科学就在身边。学习目标1.走进科学课活动准备
明确课堂探究需要做好的准备:利用文字、图片等使学生明确探究活动的典型材料,为学生课前准备提供导向。
设计目的:让学生知道上科学课要做好相关准备。
活动过程
科学课上做什么?
我们一起做一做。拓展活动
拓展知识:让学生从小故事中了解科学家
的工作精神,树立榜样意识。
设计目的:将课堂探究延伸到课后,引导
学生拓宽视野、丰富知识。感知生活中有许多科学问题。
在教师的指导下,能从具体现象与事物中的观察、比较中提出感兴趣的问题。
愿意倾听别人的问题。
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感知科学就在身边。学习目标2.我的“小问号”活动准备
提供一定的准备范围或导向:学生自主选择、准备自己喜欢的玩具。
设计目的:把课堂探究提前到课前;为课堂探究提供充足的材料。
活动过程
玩一玩,提出问题
观察生活,提出问题
拓展活动
拓展知识:引导学生观察校园,提出问题。
设计目的:课堂探究延伸到课后,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物体,养成提出科学问题的习惯。 “科学殿堂” 让学生回忆自己曾经做过的活动,并针对活动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反思空间”引导学生反思自己提出的问题,增强问题意识,直到提出问题的重要性;设计目的是给学生创造一个思维空间,让学生谈谈对科学课的认识或对科学课上某一个活动的认识。第二单元 我们怎么知道落实课标要点?通过观察描述物体的轻重、薄厚、表面粗糙程度、形状等特征。
?识别眼、耳、鼻、舌、皮肤等器官。科学知识?识别眼、耳、鼻、舌、皮肤等器官。
?知道物体有轻重、厚薄、颜色、表面粗糙程度、形状等特征。
?知道皮肤可以感觉到物体的干与湿、冷与热、薄与厚、粗糙与光滑等。
?知道鼻子可以分辨多种气味。
?知道舌头可以尝出多种味道。
?了解观察方法不同,观察结果可能会不同。
单元学习目标科学探究?教师指导学生观察眼睛、耳朵、皮肤、鼻子、舌头等器官。
?教师通过看外观、听不同、摸区别、闻气味、尝味道等活动指导学生利用多种感觉器官观察物体的形态特征,并用语言初步描述这些特征。科学态度?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生活中常见的七巧板、松树、水果、复印纸等物体的外在特征表现出探究兴趣。
?能围绕观察多种多样的水果这一主题尝试多角度、多方式的认识水果。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学习保护感觉器官的方法,增强珍爱生命的意识。鼻子和舌头的外部特征眼睛的功能观察的方法借助多种感觉器官观察皮肤的外部特征耳朵的外部特征辨别声音眼睛的外部特征摸一摸,辨认物体闻和尝的方法皮肤的感知眼镜的保护我们怎么知道3.看一看6.闻一闻 尝一尝5.摸一摸4.听一听单元思维导图听声音,猜物体学习目标1.知道眼睛可以看到物体的颜色、形状等;了解观察的方法不同,结果可能会不同。
2.能通过观察认识眼睛的外部特征。
3.能对生活中常见的七巧板、松树、花生等物体的外部特征表现出探究兴趣。
4.意识到保护眼睛的重要性,注意卫生保健。3.看一看活动准备提供一定的准备范围:图片显示要准备的材料——镜子、七巧板。
设计目的:把课堂探究延伸到课前。学生可以根据学习需,选择性、创造性地进行准备。活动过程*看一看我们的眼睛
*我们的眼睛有哪些本领?
*用不同的方法观察,有哪些发现?
*怎样保护我们的眼睛?拓展活动拓宽知识:找一找,图中有哪几种动物。
设计目的: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学习目标1.知道耳朵是我们的听觉器官,耳朵可以辨别声音。
2.在教师的指导下,能通过观察认识耳朵的外部特征。
3.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能对生活中的多种声音表现出探究兴趣。
4.听一听【活动准备】
指出一定的准备范围:图片显示要准备的材料——瓶子、手电筒、石子、啥子。
设计目的:指导学生课前进行准备活动,提高学生做好课前准备的意识。
【活动过程】
*观察我们的耳朵。
*敲一敲,听一听它们的声音是不同的。
*猜一猜,塑料瓶里有什么?【拓展活动】
观察活动:听一听,是什么发出的声音?
设计目的: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用耳朵辨别不同的声音,培养学生在生活中收集信息的能力;让学生认识到观察物体的方法有很多,在观察时要利用多种感觉器官。学习目标1.知道皮肤可以感觉到物体的薄与厚、粗糙与光滑、干与湿、冷与热等。
2.在教师的指导下观察、认识皮肤这一感觉器官。
3.通过交流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
4.了解学过的观察物体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5.摸一摸【活动准备】
明确需要准备的材料:利用图片让学生明确探究活动需要的材料——水彩笔、毛巾、复印纸、纸板等。
设计目的:把探究延伸到课前使学生可以有选择地、创造性地进行准备。
【活动过程】
*观察我们的皮肤。
*说一说,摸到的是什么。
*摸一摸,有什么发现。【拓展活动】
观察活动;蒙上眼睛,摸一摸,分辨出爸爸、妈妈。
设计目的:将探究活动延伸到课外、由知识拓展成应用,既将本节知识内化,又可以通过探究活动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还增进学生同父母的感情。学习目标1.知道鼻子是我们的嗅觉器官,舌头是我们的味觉器官;鼻子可以分辨多种气味,舌头可以尝出多种味道。
2.能利用多种感觉器官观察水果的形态特征并能用语言初步描述这些特征。
3.能围绕“观察水果”这一主题尝试多角度、多方式认识水果。
4.意识到保护鼻子、舌头的重要性,注意卫生保健。6.闻一闻  尝一尝【活动准备】
指出一定的准备范围:以图片的形式展示活动过程所用到的物体——筷子、镜子、苹果、橘子。
设计目的: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利用身边的工具观察事物一样可以学科学、做科学。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
【活动过程】
*观察我们的鼻子舌头。
*闻一闻它们的气味。
*尝一尝它们的味道。
*观察水果,说一说它们的特点。【拓展活动】
拓展知识:在校园看一看花的颜色,闻一闻花的气味。
设计目的:运用学到的观察方法,观察校园里的花卉并描述特征。【知识乐园】
本单元所学主要内容以挂有苹果的树呈现,5个苹果代表5种观察方法,即看一看、听一听、摸一摸、闻一闻、尝一尝。树的周围分散着5种感觉器官的图片,意在让学生形成系统化思维。
【科学殿堂】
教科书呈现了学生用鼓槌分别敲击锣的中心和边缘,意在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 反思空间】
本环节呈现了3个学生交流的场景,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头脑风暴进行反思,总结成功与不足,培养合作分享、不断改进的意识。第三单元 玩中学根据物体的外部特征对物体进行简单分类
知道推力和拉力是常见的力。
知道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
描述磁铁可以直接或隔着一段距离对铁、镍等材料产生吸引作用。落实课标要点科学知识?列举生活中常用的不同的外形的磁铁;知道磁铁能直接或者隔着物体吸引铁、镍等材料。
?力能使物体形状发生改变。
?知道推力和拉力都是力。
?能根据物体的外部特征对物体进行简单分类。单元学习目标科学探究?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玩磁铁、捏彩泥、玩小车和把物体分类,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利用多种感官直接感知或利用简单工具观察物体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能用语言初步描述玩磁铁、捏彩泥、玩小车和把物体分类等活动中观察到的信息,并学会简单的记录方法。科学态度?通过玩磁铁、捏彩泥、玩小车和把物体分类等活动,学生学会合作、交流和分享。
?能在游戏中体验学习的快乐。
?能关注科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知道科技产品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便利。能够通过观察活动认识生活中常见磁铁的形状;知道磁铁可以直接吸引铁,也可以隔着物体吸引铁。
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利用多种感官直接感知、体验、观察;学会描述磁铁吸引铁的现象,学会做简单的表述和记录,并得出结论。
学会合作、交流和分享,能在游戏中体验学习的快乐;关注科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寻找生活在哪里用到了磁铁;知道与磁铁有关的科技产品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便利。学习目标7.玩磁铁【活动准备】
提供一定的准备范围或导向:图示是准备的典型材料——曲别针和塑料直尺。
设计目的:把探究活动提前至课前,作好材料与心里两个方面的准备。
【活动过程】
*多种多样的磁铁。
*玩一玩,有什么发现?
*磁铁隔着物体能不能吸引铁?
*找一找,磁铁还能吸引周围那些物品。【拓展活动】
实践应用:了解生活中哪里用到了磁铁,体会磁铁的应用。
设计目的:课堂探究延伸到课后,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认识,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学习目标1.知道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了解生活中力改变物体形状的现象。
2.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通过观察、比较提出与力有关的、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能用感官观察力使物体形状改变的现象;能简要描述力改变物体形状的探究过程与结论,并与学生交流。
3.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彩泥的形变现象表现出探究兴趣;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信息;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能按要求进行合作探究。
4.了解生活中常见物品形状的改变与生活的联系;初步了解力改变物体的形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8.玩彩泥【活动准备】
提示准备的实验物品和制作材料:彩泥、彩纸、毛巾、橡皮筋等。
设计目的:把探究活动提到课前,学生可以根据实践情况准备实验材料。
【活动过程】
*玩一玩彩泥,有什么发现?
*试一试,它们的形状能不能改变。
*做一做。【拓展活动】
观察活动:找一找生活中力改变物体形状的现象。
设计目的:把探究活动延伸到课外,培养学生课外探究的习惯,同时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都有科学。学习目标1.知道推或拉可以让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推和拉都用到了力;知道推力和拉力是生活中常见的力。
2.意识到证据对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3.在观察周围事物的基础上提出问题,通过动手操作寻找证据,并解释交流所获得的信息。
4.了解生活中汽车等常见的科技产品给人类带来的便利。9.玩小车【活动准备】
提出一定的准备范围:让学生将自己的玩具小车带到课
堂上玩一玩。
设计目的:把探究活动提前到课前。学生可以根据实际
情况准备材料。
【活动过程】
*想办法让小车动起来。
*小游戏。
*我们这样玩一玩。【拓展活动】
拓展活动:找一找,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推力或拉力。
设计目的:把课堂探究延伸到课外,寻找生活中的推力与拉力。学习目标1.能根据物体的外部特征对物体进行简单的分类。
2.能把探究过程中学到的分类方法运用于新的情境中,对事物进行分类。
3.尝试多角度、多种方式对事物进行分类。
4.初步了解分类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10.分一分【活动准备】
提出准备的导向:学生身边常见的物品,如积木等。
设计目的:把探究活动提到课前,让学生作好材料和心理上的准备。
【活动过程】
*观察这些积木,试着把它们分一分。
*给铅笔分类,有几种分发?
*整理自己的书包,把书包里的物品分类。【拓展活动】
观察活动:整理家里的玩具、分类摆放。
设计目的: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践,整理自己的生活用品,体验分类摆放的好处。将分类探究活动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知识乐园】
使学生形成可视化的知识网络,培养系统性思维。
【科学殿堂】
巩固本单元所学内容,加深对磁铁能吸引铁的认识。
【反思空间】
引领学生参与讨论,进行反思,总结自己学习过程中的成功与不足,培养学生合作、分享、交流的意识以及不断改进、完善的思想。第四单元 水落实课标要点?观察并描述水的颜色、状态、气味等特征。
?知道有些物质能够溶解在一定量的水里,如食盐和白糖等;有些物质很难溶解在水里,如沙和食用油等。单元学习目标科学知识??知道水的颜色、气味、状态等特征。
??知道有些物质容易溶解在水里、有些物质很难溶解在水里。科学探究?能运用观察、比较的方法认识水的基本特征。
?能对与溶解有关的问题作出猜想。
?能运用多种感官或者简单的工具观察水的特征及溶解现象。?尝试用多个角度、多种方式认识水。
?能通过对比试验感知水的基本特性。对水科学保持好奇心和探究热情。科学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初步意识到水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溶解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学习目标 1.知道水会流动,具有流动性。
2.通过设计运水方案,知道科学探究要围绕已提出和聚焦的问题设计研究方案。初步了解水的流动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3.在探究过程中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讨论,尊重他人的情感和态度。树立节约用水的意识。11.运水游戏【活动准备】
提供一定的准备范围或导向:海绵、勺子
设计目的:把课堂探究提到课前。学生可以根据学习需要有选择地、创造性地进行准备。
【活动过程】
*想办法把水从一个水槽运到另一个水槽。
*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水流动的现象。【拓展活动】
探究活动:利用水流让小水轮转起来吧!
设计目的: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把探究活动延伸到课外。学习目标运用多种感官观察水的颜色、状态、气味等。
在教师指导下,运用观察、比较等方法,借助简单的工具观察水的形状特征。
在教师的指导下,尝试多角度、多方式地认识水的特点。
初步意识到水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12.认识水【活动准备】
提出准备范围或建议:白醋、牛奶、橙汁。
设计目的:把课堂探究活动提前,引领学生作好材料和心理上的准备。
【活动过程】
*水是什么样的?
*辨一辨,哪一杯是清水。
*把水倒进不同的容器里,有什么发现?【拓展活动】
探究活动:说一说,我们周围哪里有水。
设计目的:将课内探究活动延伸至课外。观察周围环境哪里有水,意在拓宽学生视野,唤起学生保护水的意识。学习目标知道有些物质在水里容易溶解,有些物质在水里很难溶解。
能对物质是否溶解作出猜想,并进行实验验证。
体验到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
意识到利用溶解可以改善生活,了解溶解在生活中的应用。13.水变咸了【活动准备】
提出一定的准备范围:食盐、白糖、勺子、筷子。
设计目的:把课堂探究活动提前,课前让学生做好材料和心理上的准备。
【活动过程】
把食盐放到放到水里,有什么发现?
把白糖放到水里,有什么发现?【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把食盐倒入盘子里,放在窗台上,每天进行观察,会有什么发现?
设计目的:培养学生中长期科学探究能力,将探究活动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学习目标知道什么是溶解现象。
在教师指导下,观察并描述食盐和白糖在水里的变化。
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能对食盐、白糖在水中的溶解现象表现出探究兴趣。
了解溶解在生活的应用。14.把它们放到水里【活动准备】
提出一定的准备范围:准备小苏打、沙子、勺子,为研究物质在水里溶解做好准备。
设计目的:把课堂探究活动提前,课前让学生做好材料和心理上的准备。
【活动过程】
*它们在水里能溶解吗?
*冲一杯饮料。【拓展活动】
探究活动:
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溶解。
设计目的:
了解溶解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学以致用的能力。【知识乐园】
以“说一说,找联系”为活动引领。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比较水和牛奶,知道水是没有颜色的;通过观察比较水和醋,知道水是没有气味的;通过观察比较水和白糖水,知道水是没有味道的……
【科学殿堂】
“想一想,我们喝的饮料里可能溶解了什么”引导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的饮料。
【反思空间】
引导学生通过交流反思本单元的学习收获,培养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增强合作、分享交流的意识。落实课标要点? 体会生活中的科技产品给人们带来的便利、快捷和舒适。
? 认识常见工具、了解其功能;使用工具对材料进行简单加工;描述肉眼观察和简单仪器观察的不同。单元学习目标科学知识?知道用肉眼观察和使用放大镜观察效果的不同。
?体会铅笔刀、卷笔刀、手摇转笔刀给人们带来的便利、快捷和舒适。
?能举例说出生活中常见的科技产品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便利。科学探究?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动手操作掌握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在教师的指导下能用语言初步描述
使用放大镜与肉眼观察的效果的不同。
?在教师的指导下能用语言初步描述对3种削笔刀进行体验后的感受。科学态度?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放大镜、削笔刀表现出探究兴趣。
?乐于表达、讲述自己使用放大镜、削笔刀的感受;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信息。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了解生活中常见的科技产品及其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便利。学习目标知道用肉眼观察和使用放大镜观察效果的不同。
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放大镜的使用方法;能用语言初步描述使用放大镜观察与用肉眼观察效果的不同。
乐于表达、讲述自己在体验活动中的感受;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信息。
了解使用工具可以给人类生活带来便利。15.放大镜【问题与猜测】
提出问题、引发猜想:图示两个学生分别在观察指纹和树叶,让学生意识到想要把物体观察得更清楚,可以借助适宜的工具。
设计目的: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对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大胆猜想。
【探究与实践】
*认识放大镜。
*使用放大镜。【拓展与创新】
实践与应用:放大镜在生活中的应用。
设计目的:让学生了解放大镜在生活中的应用,意识到工具是我们的好帮手,是人类感官功能的延伸。学习目标体会不同种类的削笔刀给我们的学习生活带来的便利、快捷。
举例说出生活中常见的科技产品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快捷和舒适。
在教师的指导下,能用语言初步描述对削笔刀体验后的感受。
乐于表达、讲述自己在体验活动中的感受;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信息。16.我的削笔刀【问题与猜测】
问题与猜测:展示削好的若干彩笔及3种不同的削铅笔工具的图片,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进行有依据的猜测。
设计目的: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问题意识。
【探究与实践】
*我们来体验。
*说说我们的感受。【拓展与创新】
观察思考:观察不同时期科技产品,意识到科技产品的变化给人们带来便利、舒适和快捷。
设计目的:生活即教育,生活中有科学,使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科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领学生的申辩能力及创新意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