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小小芦笙手 教学设计 (2)

文档属性

名称 我是小小芦笙手 教学设计 (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8.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西师大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18-03-17 09:24: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我是小小芦笙手》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学唱《我是小小芦笙手》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学唱《我是小小芦笙手》,能用欢快、活泼的演唱并表演,感受苗族儿童幸福快乐的童年生活。 2、通过教学活动中的多次对比演唱,认识降记号,体会、感知降记号在乐曲中带来的音乐色彩变化。
3、学会用断气连的方法以及气息连贯的方法,表现歌曲欢快的情绪。
三、教学重、难点
认识降记号。
四、教学准备
钢琴、教学CD、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时间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1.新课引入—发声练习
教学行为
(1)、老师范唱。【单手弹旋律。】
(2)、男同学模唱。
教学行为
1、老师再次示范,学生模唱。
2、老师用体态语引导学生唱好大三度,调整好歌唱状态。
老师说这是苗族小女孩儿,她的服饰真漂亮。看,头上还戴了好看的“头饰”这种样式的发卡。来听听她的招呼声有什么不一样。
教学行为
(1)老师范唱,女同学模唱。
(2)老师提醒学生仔细聆听钢琴旋律,并用体态语引导学生唱好小三度。
老师说大家感受到,谁的声音更明亮一些,谁的声音更柔美一些。
老师说那咱们先用歌声邀请他们吧。就用刚才这两句。【进行移调练声。】
环节目标:通过练声,运用对比、实践的方法,在老师的范唱和体态语的帮助下,初步感受降记号,同时调整好歌唱状态。
二、学习歌曲
(一)
初听。【录音范唱。】
1、感受歌曲的情绪
2、老师说这么好听的歌曲,咱们用掌声邀请他们再唱一次。谁会用这样的节奏鼓掌呢。仔细听老师的示范。
教学行为
1、老师示范,用手拍出正确节奏。学生模仿。
老师说你们可真热情,小小芦笙手再次出来表演啦。
2、复听。【录音范唱。】
教学行为
老师指歌单,学生有意识地看歌单。
老师说好听吗。再次有节奏地鼓掌。
环节目标:在聆听歌曲的同时,练习并学会拍付点八分节奏。
3、第三次听,初步感受乐段。【老师双手弹奏一遍旋律,不反复,不唱。】
老师:咱们再听一遍,边听边看歌谱,并思考那部分听起来是表现‘小男孩’的形象
,哪部分又表现‘小女孩儿’的形象。
老师:说你的理由呢。
老师说这首歌一共分为几个乐段。
学生说三个。
环节目标:在聆听的过程中,初步感受旋律、调式不同所带来的不同音乐色彩。
5、第四次听,继续感受乐段。【老师单手弹旋律,不唱。】
老师说这一次,请大家边听老师弹得琴声,边思考这道选择填空题吧。
节奏【
舒展、密集】 音乐色彩
【明快、柔美】
环节目标:在聆听的过程中,再次感受不同乐段各自的特点。
(二)学习第一乐段。
老师:我们先来学习第一乐段。
注意,用高位置,轻快的读出来。最后这一句有附点吗?(学生:没有。)再读一遍,加上动作。(出示课件。)
教学行为:
1老师示范第一句节奏,读的时候用高位置、声断气连的方法,并读出四二拍的强弱规律。
2老师引导学生加上动作。
老师:我们用声断气连的方法,把歌词带进去演唱。
教学行为:
1老师一手弹旋律,一手指挥。
2继续引导学生用声断气连的方法唱好歌曲。
3学生感受歌曲的情感,有感情地演唱。
环节目标:感受歌曲欢快、活泼的情绪,用声断气连的方法表现欢快活泼的音乐风格。唱好附点八分音符。
(三)学习第二乐段。
老师:刚才老师唱的是第二乐段。咱们来合作一下,视唱旋律。
教学行为:
老师范唱,学生唱完第一乐段后,直接跟唱。
老师:大家还记得小女孩的发卡吗?请你们听一听,唱一唱,想一想,有了这个记号,音高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老师:有了这个‘‘b’’记号,音在原有的基础上降低了半音,这个记号称之为‘降记号’。
老师:第一至第四句连起来。注意到这些圆滑线了吗?我们还能用刚才声断气连的方法演唱吗?
老师:说得真好!咱们跟着琴声轻声视唱。
老师:全班带上歌词,跟着小女孩的脚步走起来!
环节目标:认识降记号,唱好音准;用较连贯的声音来演唱第二乐段。
(四)学习的三乐段。
老师:拿起喜爱的芦笙,吹呀跳呀,这是怎样的心情?
教学行为:
1、老师接唱第三乐段。
2、学生视唱旋律。
3、带歌词演唱。
4、加上感情。
(五)完整演唱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