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安徽中考专题四 考点七 材料分析与探究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2018安徽中考专题四 考点七 材料分析与探究 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2.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3-16 19:10: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16张PPT。 考点七 材料分析与探究 近年来,材料分析与探究题频频出现在部分省市的中考语文试卷中。这类题目要求考生对文字材料(含图表)进行整体阅读、综合分析、深入探讨、精心提炼,然后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结论。信息提取与概括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的话题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学生要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新闻信息的筛选与提炼题应运而生。近几年来,这类试题频繁出现于全国各地中考试卷中。
考查方式:处理新闻、概括内容、提炼观点、图表表述、给事物下定义……涉及记叙性语段信息提取、说明性语段信息提取、议论性语段信息提取、图表信息提取。典例 (2017·湖北黄石)东楚中学开展了“方言上舞台”活动,下面是小沾同学为这个活动写的消息,还差一个标题,请你帮他拟一个。
保护方言有利于保护汉语的古音古义,弘扬地方特色文化。为此,东楚中学于3月20日在学校大礼堂举办了一次别开生面的以展示方言魅力为主题的会演活动,学校八、九年级各班用方言展示了唱歌、演情景剧、讲故事、说笑话等二十多个精彩节目。这次节目表演形式别具一格,现场的笑声、掌声、喝彩声不绝于耳,让大家充分感受了方言雅俗共赏的独特魅力。
标题:  (不超过16个字)?
[思路点拨]概括标题,也就是对消息所含信息的提取与概括。消息其实就是记叙文,介绍的对象是“东楚中学”,做的事是“举办……活动”,具体点就是“魅力方言会演活动”。抓住这些就可顺利概括标题了。
[参考答案] 东楚中学举办魅力方言会演活动(或:东楚魅力方言上舞台)【方法归纳】
(1)锁定导语。
(2)抓导语中的关键词,一般的表达形式为“谁干什么”或“什么怎么样”。
(3)整合确定主干。
(4)完善答案,即把整合的句子读一读,再根据具体情况或增或删。
如果消息如典例中的内容,可以简单地归纳为:提取时要注意什么人(或单位组织)做了什么事,或者什么人(单位组织)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做了什么事,结果怎么样。材料分析
对材料进行分析,关键要读懂材料,从现象入手分析材料,抓住问题的本质,找出关键词,从而得出结果。安徽中考对此类试题的设置,常是同时提供2~3则材料,让考生围绕一个中心加以区别取舍,并说明理由。典例1 (2010·安徽)初中毕业前,班级开展了以“红烛颂——献给老师的歌”为主题的系列活动。为参加以“辛勤的园丁”为主题的演讲活动,一个同学搜集了下面三则材料,其中有一则不符合要求,请你帮他找出来,并说明理由。
材料一 明代文学家宋濂,自幼刻苦学习,乐以忘忧,求学时十分尊重老师,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虚心求教,最终学有所成。
材料二 北京实验二小霍懋征老师,在几十年的教学生涯中,一直工作在第一线,80岁的时候还上讲台进行示范教学。
材料三 甘肃会宁县汉家岔乡教师王建林,坚持在贫困山村任教22年,他把自己比喻为山上的树,时日越久,扎根越深。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所给的三则材料中,材料二、材料三的主角都是老师,符合“辛勤的园丁”的演讲主题;而材料一是从宋濂的视角出发,讲他刻苦学习、尊重老师,与演讲主题无关。
[参考答案] 材料一不符合要求。因为演讲活动的主题是“辛勤的园丁”,而材料一的主题是“勤学尊师”。典例2 某班开展了“游在津沽”综合性学习活动,下面是某同学为活动搜集的四则材料。请你按照要求,回答下面的问题。
材料一 近年来,天津市旅游业在持续发展中日益凸显“文化旅游”的品牌效应。“老城津韵”“杨柳古镇”“溥仪旧居”“津卫摇篮”“大沽烟云”等八条独具津门文化特色的游览线路,吸引了海内外的大量游客。
材料二 天津市的旅游业发展迅猛,在国内外的知名度连年提高。“海河风光游”“游览‘五大道’”“全景式乡村游”“滨海旅游黄金100天”等特色项目的开发,进一步提升了天津的旅游形象。
材料三 根据国家旅游局的统计,2015年中国公民出境旅游1.2亿人次,旅游消费1045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2%和16.7%。在全球经济普遍不景气的背景下,这一数字更具震撼性。
材料四 
天津市近三年入境游客数量和外汇收入统计表
  
上面四则材料中,与天津市近年来旅游业的发展无关的一则是      。?
[思路点拨]此题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通读材料,可以看出材料一、材料二、材料四都在描述天津市旅游业的发展状况;而材料三列举的是中国公民出境旅游的数据,介绍的是全国旅游业的发展状况。所以,答案为材料三。
[参考答案] 材料三【答题步骤】
1.认真审题,明确要求
读题时一定要仔细,弄清题干要求,特别要注意围绕特定的主题来甄别材料。
2.阅读材料,捕捉信息
首先,要整体感知材料,把握大的主题和方向。然后,可以采用从材料中提取关键词的方法,把握主要人物、主要事迹等,从而判断所给材料是否符合主题。
3.依据题干,规范答题
指明哪则材料不符合要求,有时还需结合材料分析说明理由,注意语言要准确精练。材料探究
材料探究题取材广泛,融合各种知识,主要考查考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考生在整体阅读材料的前提下,进行探究发现,并最终形成自己的观点。首先,要读懂材料,知道“是什么”;其次,要细读材料,思考“为什么”,这要求考生能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最后,归纳材料,明确“怎么办”。典例 (2017·甘肃白银)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播出后好评不断。某班也开展与朗读有关的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探究下面材料,说说朗读有什么好处?
材料一 美国著名亲子阅读专家吉姆·崔利斯是两个孩子的父亲,他坚持为孩子们朗读。在他看来,朗读是最简单、最直接、最有效的情感交流方式。
材料二 我们总是羡慕那些口若悬河即兴演讲的人,仰慕那些说话头头是道有条有理的人,喜欢那些文采飞扬出口成章的人。但是人的口才也不是天生的,它是练出来的。一个人口头说话的能力怎样训练?我觉得最直接的途径就是朗读。如果我们面对一篇现成的文字尚不能大声流利地读出来,难道还能指望即兴地说出流利的话吗?
材料三 我们大声朗读,品味诗词文章的语言美,领略诗词文章的节奏美,欣赏诗词文章的韵律美,领悟诗词文章的情感美,体会诗词文章的意境美,从而感受中国语言文字和语言艺术的魅力。
[思路点拨]所给的三则材料均围绕“朗读”展开,分别从三个方面说明了朗读的好处,从材料中提取关键信息概括即可。
[参考答案] 示例:朗读是最简单、最直接、最有效的情感交流方式;朗读能锻炼口才;朗读能感受中国语言文字和语言艺术的魅力。【方法归纳】
1.文字材料探究题答题的基本方法
(1)问原因(探究因果关系)。根据材料中交代的事情起因或结果,顺藤摸瓜,就能得出探究结果或探得原因。
(2)抓关键。题目提供的材料总有一个中心,为了突出中心,有时材料中会设有关键性的语句,抓住这些关键语句就能把握材料的精髓,从而准确理解材料,探究出正确结论。
2.探究复杂材料的常见方法
(1)异中求同法。相异的材料,有时是形异而实同的,因此,对于多则材料,可从寻找材料间的共同点入手进行分析。
(2)同中求异法。相同的材料,从它们的相同点出发可以探究结论,但往往缺乏深度;而从相同材料中寻求它们之间的不同点,却往往能挖掘出深度,得出正确结论。1.综合性学习。(6分)
材料一 近几年,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各种实用的手机软件也应运而生。针对学生群体的多款作业软件也异军突起,并凭借强大的自动解题功能,受到学生的追捧。不少学生将“帮做作业”软件视为一种快捷的学习手段。
材料二 “帮作业、大眼作业、作业通、问他作业、学霸君”……只要从手机应用商店搜索“作业”两个字,就能找到十几个解题的软件。“10个伙伴9个都在用”“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作文搜索,高分作文随手拈来”……
材料三 初二学生小华说,他们班大部分有智能手机的同学都下载了这些作业软件,只要拿起手机对着题目拍个照,上传上去,快的话几分钟内就可寻求到最佳的解题方案。用软件来问作业也成为时下学生交流的时髦方式。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上述三则材料所表达的主要内容。(2分)
作业软件种类多、操作简便,备受众多学生青睐。(或:作业软件已成为众多学生使用的快捷学习方式)(2分)
(2)针对众多学生使用“作业软件”这件事,初三(1)班准备开展“作业软件使用利弊谈”班会活动,请你从利弊两个角度各陈述一条理由。(4分)
示例:①(利)网络上资源丰富,“作业软件”可以解决很多疑难问题;方便、快捷;运用得当,是课堂学习的有益补充;可以呈现同一题的不同解题方案。(答出一点即可,2分)②(弊)一遇到问题就使用“作业软件”,久而久之会让学生丧失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产生依赖心理;对于自觉性(自控力)差的学生来说,“搜作业”就变成了纯粹的“抄答案”。(答出一点即可,2分)2.某校八年级(2)班以“感受母爱”为主题举行综合性学习活动。下面是此次活动搜集的几则材料,请你仔细阅读回答问题。(3分)
材料一 你入学的新书包有人给你拿,你雨中的花折伞有人给你打,你爱吃的三鲜馅有人给你包,你委屈的泪花有人给你擦。啊!这个人就是娘,这个人就是妈!(张俊以、车行《母亲》)
材料二 我母亲走进走出,料理年夜饭,谢灶神,压岁钱等事,只当作不曾看见这一群人。到了近半夜,快要“封门”了,我母亲才走后门出去,央一位邻居本家到我家来,每一家债户开发一点钱。做好做歹的,这一群讨债的才一个一个提着灯笼走出去。(胡适《我的母亲》)
材料三 我自己有了孩子,才明白把五个孩子拉扯大哪里是简单的事情。但是,我很少听见她谈论其中的辛苦,她一定以为这种辛苦是人生的天经地义,不值得称道也不需要抱怨。(周国平《用什么来报答母爱》)
材料四 有一回,我摇车出了小院,想起一件什么事又返身回来,看见母亲仍站在原地,还是送我走时的姿势,望着我拐出小院去的那处墙角,对我的回来竟一时没有反应。(史铁生《我与地坛》)
  以上四则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母亲辛劳的一则是 材料四 。原因: 材料四主要突出的是母亲的慈爱 。(3分)?3.(2017·长沙)阅读下面的材料,写出一个从材料的主要角度探究出的道理。(4分)
一杯水的重量
老师拿起一杯水,问:“这杯水的重量是200克,各位可以将这杯水端在手中多久?”
很多人都笑了:“200克而已,拿多久又会怎么样?”
老师没有笑.他接着说:“拿一分钟,各位一定觉得没问题;拿一小时,可能觉得手酸;拿一天呢? 一个星期呢?那可能得叫救护车了。”大家又笑了,不过这回是赞同的笑。
老师继续说道:“一杯水,随着所拿时间的延长,它的重量也在发生变化,其实这杯水很轻,但你拿得越久,就觉得越重。所以,我们必须适时放下这杯水,休息一会儿再拿起,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拿得更久。”
其实,在我们的人生中也经常会遇到这样一杯“水”,我们该怎样对待呢?
人都会有或多或少的压力,适当地放松一下,然后再重新拿起,才能承担得更久。
示例:只有会适时释放压力的人才能更好地承受压力。(只要能从“适时释放压力能更好地承受压力”或“会释放压力才能避免小压力变大压力”的方面回答即可;4分)4.班级开展以“诚信——立命之本”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活动中有一些问题,请你参与解决。下面是活动中教室宣传栏上关于诚信的名言警句,请你选择最喜欢的一则,并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简要分析喜欢它的原因。(3分)
①言之信,信必果。(孔子)
②伟大人格的素质,最重要的是一个“诚”字。(鲁迅)
③诚信在社会上是无往不利的一把剑,走到哪里都应该带着它。(三毛)
示例一:我最喜欢第①则。运用对偶的句式,从语言和行动两方面来谈诚信的重要性,朗朗上口,简洁易记。示例二:我最喜欢第②则。运用作比较的方法,强调诚信是人格素质中最重要的。
示例三:我最喜欢第③则。运用比喻修辞,把“诚信”比作一把利剑,生动形象地揭示了诚信的力量。
(选择1分,原因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