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65张PPT。第10课 短新闻两篇第四单元 新闻和报告文学《别了,“不列颠尼亚”》1997年7月1日,是一个彪炳史册的日子。这一天的
零点,全世界都在谛听从东方响起的庄严的钟声。它响
彻寰宇,向五湖四海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
香港行使主权!这是中华民族雪百年耻辱、长民族志气、振国家声威的喜庆时刻。历史已经铭记这一刻,我们每一个华夏儿女也将铭记这一刻。《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它是60年前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杀人工厂”。
男人、女人、老人、儿童,没有人能逃脱魔爪,就算
幸存下来的,也终日守着痛苦的梦魇,无法自拔。绞
刑架、毒气杀人浴室和焚尸炉,还有死难者的声声哀鸣和仓库里的遗物,都在诉说着集中营的惨绝人寰。我们悄悄记录,免得打扰到那些受到伤害的人。为了死难者,为了幸存者,还有和平。《包身工》20世纪初的中国,生活着这样的一个特殊的工人
阶层,住的是十七八个人挤在一起的鸽笼,吃的是豆
腐渣熬成的稀汤和烂菜叶,但她们干的却是每天十二
三个小时繁重的纱厂劳动。没有阳光,没有欢笑,甚至也不能拥有自己——这就是包身工。从20世纪的三十年代起,一个伟大的剧作家一直向人们含泪诉说着包身工的苦难生活。《飞向太空的航程》谁能让世界五分之一的心灵随着他的节奏跳动?
谁能从前所未有的高度见证中国实力的飞跃?他在苍
穹画出龙的轨迹,升空日行一万里,巡天遥看一千
河。他就是杨利伟——第一个圆了中国民族几千年飞天梦的人。预读先学 ——读文本内容,学基础知常识精读研析 ——读课文题点,析思路明答案内容索引多读厚积 ——读素材美文,积素养提技能预读先学 —— 读文本内容,学基础知常识一、音正形准语言知识积累1.给下列加颜色的字注音
(1)单音字
①祷告( )
②撰写( )
③步履( )
④婆娑( )⑤窒息( )
⑥焚烧( )
⑦凝重( )
⑧绞刑( )zhì
fén
nínɡ
jiǎodǎo
zhuàn
lǚ
pó suō(2)多音字①塞塞住( )
要塞( )
塞责( )②泊停泊( )
湖泊( )③卡卡车( )
卡住( )④载记载( )
载歌载舞( )sāi
sài
sè bó
pōkǎ
qiǎzǎi zài⑤场官场( )
打场( )⑥降下降( )
投降( )chǎnɡ
chánɡjiànɡ
xiánɡ2.给下列形似字组词(1)履( )
覆( )(2)撰( )
馔( )(3)瘁( )
悴( )
萃( )
淬( )
粹( )(4)绞( )
校( )
皎( )
佼( )
姣( )步履
覆盖撰写
酒馔鞠躬尽瘁
憔悴
荟萃
淬火
纳粹绞刑
校正
皎洁
佼佼者
面容姣好(1)易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婆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绿树成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不由自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理解运用二、词语积累国家或军队更换旗子,指政权性质发生变化或投向敌方。盘旋舞动的样子;枝叶扶疏的样子;眼泪下滴的样子。形容树木枝叶茂密,遮蔽了阳光。由不得自己;控制不了自己。判断下列加颜色成语的运用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这里阳光明媚,绿树成阴,在集中营大门附近,孩子们在追逐游戏。( )
(2)事实上,被我们诗意地美化为“中华民族大团圆”的春运潮,对于广大农民工来说实乃有不由自主的被迫感。( ) √×与后面的“被迫感”矛盾(1)临近·邻近
二者都表示靠近、接近,但使用对象不同。“临近”表时间上的接近,“邻近”表位置上的接近。
①在与商业大厦________的电信大厦上,有一张巨幅手机广告,画面十分夸张。
②在期末考试________的时候,部分同学往往会出现一种焦虑紧张的情绪,其实这是正常的。邻近临近辨词填空(2)终身·终生
终身:一生,一辈子(多就切身的事而言);特指婚姻。终生:一生。
酒后驾车付出的代价是惨痛的,一旦出事故,轻则受皮肉之苦,重则________残疾甚至失去生命。身体上的残疾,给自己造成精神上的打击,留下________的遗憾和永久的伤痛。终身终生(3)引人注目·招摇过市
二者都有“引人注意”的意思。“招摇过市”指故意在公众场合张大声势,引人注意,这个意思是“引人注目”所没有的。“招摇过市”是贬义词,“引人注目”是中性词。
①最近不少网友反映,马路上经常有不挂牌的改造车__________,像疯狂的老鼠一样左右乱窜,给交通安全带来隐患。
②这次的观测之所以这么__________,是因为在这之前有媒体宣称,美国宇航局的发现可能宣布外星人的存在。招摇过市引人注目有关“和平、统一”的名句
1.战争是地狱之子,和平是艺术的保姆。 ——(英)莎士比亚
2.金钱是战争的筋骨,和平是财富的源泉。 ——(法)拉伯雷
3.和平优于战争,是因为和平时儿辈埋葬父辈,战争时父辈埋葬儿辈。
——(英)培根
4.战争的形象,是流血、痛苦和死亡。 ——(俄)托尔斯泰
5.所有的母亲都憎恨战争。 ——(古罗马)贺拉斯
6.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唐)李白三、名言警句一、作者简介文本常识积累《别了,“不列颠尼亚”》的署名为周婷、杨兴,实际上作者是四人:周树春、杨国强、徐兴堂、胥晓婷。这是他们四人的合称,他们都是新华社记者。
罗森塔尔,1922年出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后到美国求
学并加入美国国籍。他在纽约市立学院上学时就是校报
通讯员。1944年进入《纽约时报》后长期从事国际新闻
报道,先后常驻印度、波兰、瑞士和日本,并于1960年获得普利策新闻奖。
二、背景展示《别了,“不列颠尼亚”》: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通过签订《南京条约》,强行割让和租借中国香港岛、九龙、新界等地区。为实现祖国统一和反对霸权主义,中国政府
和英国政府经过22轮外交谈判,确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将在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这是中华民族的一大盛事,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文章出色地记录了英国查尔斯王子和末代港督彭定康乘“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游轮撤离香港时的最后历史时刻。《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奥斯维辛集中营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建立的最大的集中营,被称为二战期间纳粹德国最大的“杀人工厂”,据统计有400万人在这里遭到杀害。这篇消息是美国记者罗森塔尔战后访问奥斯维辛集中营博物馆之后采写的,发表之后,各大报纸争相转载,并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成为新闻史上的佳作。三、文化常识新 闻
新闻,也叫消息,是指通过报纸、电台、广播、电视台等媒体途径所传播信息的一种称谓。是记录社会、传播信息、反映时代的一种文体。新闻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就其广义而言,除了发表于报刊、广播、互联网、电视上的评论与专文外的常用文本都属于新闻之列,包括消息、通讯、特写、速写(有的将速写纳入特写之列)等等。狭义的新闻则专指消息,消息是用概括的叙述方式,以较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让别人了解。新闻的基本特点是迅速及时、内容真实、语言简明,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几个部分。有时,结语可以省略,但标题、导语、主体是新闻必不可少的。导语放在开头,概述新闻的主要内容或事实,鲜明地揭示新闻的中心。写法上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评论等。精读研析 —— 读课文题点,析思路明答案教师用书独有学习目标课堂导语脉络梳理学习目标
《别了,“不列颠尼亚”》:
1.了解特写消息与一般消息的异同。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品味本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1.了解新闻报道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
2.理解新闻写作中记者的感情蕴含其中的写法。
3.培养阅读新闻作品的能力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课堂导语
《别了,“不列颠尼亚”》:
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家国情怀”都是每一个民族的精神主线。香港回归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举国欢腾。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吸引了世界各大媒体的目光。为了记下这一大盛事,四位新华社记者通力合作,真实、准确地描绘了这难忘的时刻。据了解,在有关香港回归的新闻报道中,本文是最出色的一篇新闻作品,曾经在第八届中国新闻奖评选活动中获得一等奖。今天,就让这篇著名的《别了,“不列颠尼亚”》带领我们回到1997年6月30日至7月1日的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现场,一起来重新感受那激动人心的场面。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我们上节课刚刚学完《别了,“不列颠尼亚”》,它在选材方面特别新颖,而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在当时的美国也引起了极大的轰动,还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新闻奖,它有什么特别之处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文章。脉络梳理整体感知《别了,“不列颠尼亚”》
1.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这篇特写性消息,集中地描写了英国撤离香港那一天的几个具有典型性的场景,表
达了13亿中国人民对英国一个半世纪的殖民地统治结束后的无比欣喜之情。
B.文章中,英国的告别仪式之所以被称为“日落仪式”,是因为“象征英国管治结束
的告别仪式”发生的时间是在“晚6时15分”。
C.“‘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描写出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
康乘船驶离香港的情形,暗示了这艘船及船上的人永远不能再以征服者的姿态出现
在这片土地上。
D.最后一段采用今昔对比的形式,陈述了香港殖民统治开始和结束的时间。“156年5
个月零4天”说明了中国人民对香港回归的期盼之深,直接抒发了胜利的自豪之情。
E.彭定康“最后一次离开了港督府”,这“最后一次”既回答了彭定康“面色凝重”
的原因,又写出了中国人民收复香港的兴奋和英国失去香港的失落。答案√√整体感知《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2.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标题是一个充满悬念的否定句。作为一篇新闻稿,却以“没有什么新闻”为题,故
意利用矛盾设置悬念,既吸引读者,又蕴含深意。
B.布热金卡是世界上最可怕的旅游中心,游客们到这里来,都是为了通过访问这个曾
经的人间地狱,向死难者致敬。
C.文章4~5段介绍了集中营的方位、居民、环境、历史等概况,以确凿的事实证明这
里曾经是“杀人工厂”。
D.文章第5段援引了奥斯维辛集中营司令官的个人回忆录这一要点,他在被处决前写
下的回忆录中说,有400万人死在集中营里。
E.文章第6段呼应标题,交代写作动机:出于记者职业的神圣使命感,出于对遇难者在
天之灵的告慰,必须向世人报道他所见到的奥斯维辛。解析答案√√解析 B项布热金卡“也许”是世间最可怕的旅游中心,且游客各有目的。
D项“400万人死在集中营里”不一定出自回忆录。1.“别了,‘不列颠尼亚’”这一标题的含义有哪些?课堂互动答案 标题有两层意思。
(1)字面意思是,参加完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消失在茫茫的南海夜幕中,这是现实的场景。
(2)深层意思是,“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终被洗刷。 答案2.《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穿插了哪些背景材料?为什么要穿插这些材料? 答案答案 (1)背景材料的穿插:
①在香港飘扬了150多年的英国米字旗。
②末任港督告别了这个曾居住过25任港督的庭院。
③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
④代表英国女王统治了香港5年的彭定康登上带有皇家标记的黑色“劳斯莱斯”。
⑤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一个多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过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⑥156年前,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
⑦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终结。
⑧从1841年1月26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港岛。
⑨一共过去了156年5个月零4天。
⑩大英帝国从海上来。
(2)穿插这些背景材料是为了交代香港过去的相关史实,便于读者了解那段历史并理解这样做的原因。
3.《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的主体部分有哪几个细节描写?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答案 细节1:雏菊花在怒放
细节2: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
细节3:睡觉的盒子
细节4:微笑的姑娘
细节5:跪下的参观者
主体部分按照先整体概述,后局部分说的顺序展开。从参观者见闻的角度,依参观点转换的顺序进行报道,即按毒气室→焚尸炉→死囚牢→女牢房→灰砖房→长廊→地下室的顺序,择要记录参观者的印象。 答案4.《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突破了“客观报道”“零度写作”的框框,把在奥斯维辛访问时的感受当作文章的主要内容来写,字里行间灌注了个人的情感,因此成为新闻史上的佳作。试列举文句并分析感受。 答案答案《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有不同的译本,另一译本的题目为“布热金卡:阳光明媚,花香鸟语”。从新闻的角度看,这样修改好不好?为什么?问题争鸣争论话题将本文题目“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改为“布热金卡:阳光明媚,花香鸟语”好不好?
甲方观点:好。
甲方辩词:答案 辩论提示:甲方可以从新闻的内容谈起,这个题目体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反映了作者对今天的布热金卡的感受,表达了文章的主要意思,更能体现出布热金卡的变化。 答案乙方观点:不好。
乙方辩词:答案 乙方可以从“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一题目的合理性说起,这是一个合事理的题目,它的反常能激发读者的好奇心,使新闻的可读性大大提高;在那个众所周知的地方不再有恐怖的新闻发生,这本身就是最好的新闻事实,是一个显著的、天翻地覆的事物变动,能引起读者的深层思考。 答案多读厚积 —— 读素材美文,积素养提技能(1)1997年7月1日是一个彪炳史册的日子。这一天的零点,在所有人的眼睛里都是崭新的日出,所有的礼炮都是世纪的钟声。伴随着这钟声,一张张绽开的笑脸,一首首热情的颂歌,将那手中挥舞的红旗、翻飞的红扇,化作那新鲜的、含露的、芳香的扎根在中华大地的第一朵紫荆。百年期盼,世纪大典,饱经沧桑的中华民族迎来了香港的回归。香港在漂泊了一百多年后,终于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素材运用1.课本素材点击文本(可用于“中国崛起”“综合国力与国际地位”“战争与和平”“祖国统一”“呼唤”“实力与尊严”“圆梦”等写作观点和写作话题中。)
(2)①布热金卡应当是个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的地方,因为这里曾经是人间地狱。
②1958年8月,距离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已有13年,时间已磨平了残酷的战争造成的创伤,但德国法西斯在二战期间残酷地屠杀被占领国家人民的集中营还在警醒着世人,集中营内的牢房、毒气室、鞭刑柱、焚尸炉无不向人们诉说着德国法西斯的滔天罪行。(可用于“历史在这里沉思”“战争”“和平”“忘记与铭记”“和谐”等写作话题中。当今的局部战争接连不断,军备竞争向着高尖端方向发展,伊拉克时而响起爆炸声,海湾上空弥漫着战争的阴云,这一切不禁让我们思考:和平离我们到底有多远?战争究竟有多残酷?“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牢房”“毒气室”“鞭刑柱”“焚尸炉”,“南京大屠杀”的累累白骨,不正在无言地诉说着曾经的一切吗?)(1)香港、澳门回归后的繁荣安定,充分证明了一国两制方针的正确性,和平安定乃大势所趋。前不久,国民党主席连战的大陆之行,为祖国的统一大业、社会的安定发展推波助澜。祖国的繁荣富强需要安定,社会安定需要统一,而完成统一大业的最佳途径是和平谈判,共创辉煌前景!不论是祖国的统一,还是国家的繁荣昌盛,人民的幸福安康,都离不开安定的社会环境。因而共建和谐社会方兴未艾。党中央站在历史的高度提出营建和谐社会的方针,国人备受鼓舞;科学发展观的落实,广得民心。 (说《安》)运用示例(2)当历史的车轮碾过奥斯维辛,听到的是男人的怒吼与女人的尖叫,看到的是母亲的哭泣与孩子的惊恐。而今,奥斯维辛的天空湛蓝而且透明,一排排高耸的建筑直插云霄,似要打破这里的宁静。
难道时间已将历史风化,坚忍的犹太民族已似“一笑泯恩仇”?没有!不但犹太人没有忘记那曾经的苦难,德国人民也没有忘记。每当犹太纪念日那天,德国总理总是跪在营前,默默悔过。男儿跪地惊天动地,更何况是总理,而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没有忘记。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任时间长河滚滚不息,他们没有忘记。犹太人没有忘记,因为他们知耻而后勇,于是在诺贝尔奖面前,他们经常是胜利者。德国人没有忘记,因为他们把昨日的罪过,当作今日的教训,防止明日的错误。全世界人民都没有忘记,因为和平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渴望。
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谁都不想让奥斯维辛的哥特式建筑真正打破世界的宁静,但这也不会影响到我们忘记其中的伤痕,它只会作为我们的一个和平的标志,以示警钟长鸣。现在的犹太民族早得到了公正的对待,但他们也未曾将自己的历史忘掉,即使那是一段令人不堪回首的记忆。古人云:“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於人曰浩然,佩乎塞苍冥。”犹太人正是凭着这一股浩然之气,将心中的愤怒转化成一股复兴民族的决心。不要以为不声不语的他们已将历史忘却,时间永远不会使有些记忆风化,就像叶延滨永远不会将荒野无灯的感触忘记一样,奥斯维辛也永不会将屈辱的历史遗忘,即使时间不断轮回。
那天,奥斯维辛警钟长鸣;那天,犹太人民饱含热泪;那天,记忆流经这和平的世界;那天,和平在向那极端的功利者和道貌岸然的战争者宣判。胜利的钟声会在和平者的心中响彻整个胸膛。
时间永远不会将奥斯维辛风化在记忆底层!
(《当记忆流经奥斯维辛》)三岁小难民遇难照片“最揪心画面”引反思2.课外素材海滩上,男孩穿着红色T恤衫和蓝色短裤,脸
朝下趴着,成为难民危机中的“最揪心画面”。
这张叙利亚3岁男童偷渡溺亡、伏尸土耳其
海滩的照片引发了全球媒体和社交网络的关注。照片在网上流传的同时,也引发了关于新闻伦理的争议:如此赤裸裸地拍摄的死难者尸体的照片是否应该被刊登? “把照片拍下来,表达这具小小身体的无声呐喊。”德米尔是土耳其的一名记者兼摄影师。过去12年里,她一直在报道难民危机,也拍摄了不少死去的难民,但是从来没有一张照片引发如此巨大的影响力。
“我拍到过很多难民坐上橡皮筏,试图从博德鲁姆偷渡到希腊的科斯岛。这段不远的路程不无危险,而艾兰也并不是第一个葬身这里的。在这片区域工作的摄影师,早就习惯了海岸边一艘艘翻船的残骸。”然而当天的一幕还是让她震惊了。事发当天,她正穿越土耳其的一处海滩,在现场拍摄一群坐上橡皮筏离岸的巴基斯坦难民,却远远发现几具尸体被冲上了岸。当她走近时才发现,“那些是孩子们的尸体”。她和同事最先发现了艾兰的尸体,小男孩身穿红色T恤衫、蓝色短裤和黑色鞋子,趴在沙滩上,脸朝下浸在水里,海浪拍打着他毫无生气的脸。德米尔愣住了,“我无法为他做什么,无法让他复活,唯一能做的事就是把他们的照片拍下来,让土耳其和全世界都看到”。
现在,这无声的呐喊回荡在世界各地,照片出现在全球媒体和新闻网站的头条,让席卷欧洲的难民危机成为讨论的热点。这些照片也被社交媒体放大,由艾兰身体的漫画已经变成了一种深刻的文化基因。【选材感言】照片迅速传遍欧洲各国的社交网站,成为难民危机爆发以来的“最揪心画面”,引起广泛的震惊和反思。英国《每日邮报》惊呼:“人间惨剧的一个小小遇难者!”艾兰·库尔迪弱小的身躯在无言地诉说着难民的无助和战争的残酷,全世界热爱和平的人们无法忽视眼前正在上演的悲剧。无论何时何地,愿每个生命都能获得应有的尊严。
【请你思考】你觉得该素材能运用到那类话题文章中?美文深读核心亮点:写法、语言(一)作文命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曾经的绿水青山,如今却变成了荒漠戈壁。
是谁打破了宁静的世界,却让战火烧透人类的家园?
是谁抹去了孩童的欢笑,却让泪水淘尽生命的硝烟?
是谁偷走了皎洁的月光,却让烈火烧出地狱般的辉煌?
是谁遮住了人类的视野,让白鸽的羽毛插满秃鹰血腥的身躯?
是谁蒙蔽了智慧的认知,让繁花般的生命如此落英飞撒?历史是由一次又一次的战争相连而成,人的天赋就是进行永无息止的战争。而战争每天都在毁灭生命,毁灭财富。没有和平,就没有人的幸福,就没有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为了能有永久的和平,人类必须正视战争造成的苦难,思考如何制止战争。
请以“守望和平”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自选文体,诗歌除外。守望和平
①打开书本,回望历史的天空,硝烟滚滚,枪炮轰鸣,战火熊熊。60多年前的一幕幕又现眼前:
②中国,东北某村庄,烈火熊熊……
③苏联,斯大林格勒,硝烟涨天……
④法国,诺曼底海滩,血肉横飞……
⑤凄厉的轰炸,遍野的哀号,刺眼的鲜血,堆积的尸体,倾颓的房屋……[先读佳作][思悟亮点]⑥幽静的小路,路边排满死尸,一个孩子若无其事地走过……
⑦废墟中无助的孩子声嘶力竭地哭喊,这哭喊能撕碎人的灵魂。他似乎在呼唤战场上生死未卜的父亲,呼唤空袭中支离破碎的母亲。对家庭而言,战争夺去了全部。(1)
⑧战争!战争给世界给人民带来的是毁灭性的巨变,死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心灵的摧残。(1)②~⑦段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提示 运用了排比段的手法。充分地罗列了历史事件,使语言有气势。提示⑨合上书本,心乱如麻,久久难以平静。仰望同一片蓝天,立足同一块土地,呼吸同样的空气,感受同样的友爱,为何要彼此杀戮,在杀戮中远离安宁,远离和平,远离人性呢?(2)(2)第⑨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提示 运用排比句,呼应开头。用一个问句暗示下面的内容,起过渡作用。提示⑩忽然,窗外传来一阵刺耳的脏话,两个男生为了走路时不小心的碰撞而大打出手。同校同学,同窗读书,朝夕相伴,为点小事互不相让。其实,彼此宽容些,勇于认错,是可以避免许多争斗的。(3)(3)写出这两个同学打架的示例,有何用意?提示 从身边的小事得出一个结论,找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彼此宽容些,勇于认错,是可以避免许多争斗的。”提示?个人如此,国家间也是如此。(4)
?1970年,德国总理勃兰特访问波兰,跪倒在华沙犹太人殉难者纪念碑前,向600万犹太亡灵真诚忏悔;联邦德国首任总理阿登纳上任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向“宿敌”法国真诚地道歉,因此赢得了法国的宽容,为法德和解奠定了基础,也为欧洲和平做出了贡献。1985年5月8日是德国投降纪念日,当时的西德总统魏茨泽克发表讲话,认为德国在战后四十年一直将这一天定为“战败日”是不妥(4)第?段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提示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提示的,“今天我们大家应当说,5月8日是解放的日子,它把我们大家从国家法西斯主义的统治中解放了出来”。2005年5月,德国总理施罗德给俄罗斯报纸撰文,对纳粹德国发动的侵略战争给俄罗斯及其他各国人民造成的伤害表示道歉。德俄两国政府均强调,“绝对不要再有战争,绝对不要再有暴力”。无论是德国人还是俄罗斯人,都有义务和责任“永远记住那场战争”,两国将共同为加强欧洲乃至全世界的安全与稳定而努力。一个勇于认错、敢于承担责任的民族能得到所有人的宽容与谅解,彼此间忘记仇恨,铭记战争的伤痛,就能够共同努力,让惨痛的历史不再重演。(5)
?如今,和平是全世界共同的声音。但是,世界许多角落还有硝烟,还有杀戮,许多角落仍有不和谐的声音。如何守护今天难得的和平生活,如何展望全人类的和平未来?德国人的真诚、忏悔,各国人民的宽容、谅解已经做出了最好的指引。(5)详写德国的一系列做法,目的是什么?提示 是在告诉人们一个道理:勇于认错、敢于承担责任是获得宽恕和谅解的前提,宽容和谅解又是和平的基础。提示?忘记仇恨,铭记伤痛,不让历史重演,是每个地球人的责任!(6)(6)总的来看,本文在写法和语言上有什么突出特色?提示 写法上:本文运用以小见大的写法,反思历史,汲取教训,通过一件日常小事折射出守望和平的大道理,一滴水见太阳,佐以充实的论证素材,旗帜鲜明地指出中心论点,勤于思考,很有现实意义。语言上:语言整散结合,有气势,能深入、励志人心,发人深省。提示本课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