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第2课 诗两首 (共5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第2课 诗两首 (共51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3-17 11:39: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51张PPT。第2课 诗两首第一单元 泛舟诗词的海洋 预读先学 ——读文本内容,学基础知常识精读研析 ——读课文题点,析思路明答案内容索引多读厚积 ——读素材美文,积素养提技能预读先学 —— 读文本内容,学基础知常识一、音正形准语言知识积累1.给下列加颜色的字注音
(1)单音字
①彳亍(   )     
②惆怅(   )
③颓圮(  )
④河畔(  )
⑤青荇(  )
⑥长篙(  )⑦漫溯(  )
⑧沉淀(  )
⑨斑斓(  )
⑩笙箫(   )
?彷徨(   )chì chùchóu chànɡpǐpànxìnɡsùdiànlánshēnɡ xiāoɡāopánɡ huánɡ(2)多音字①巷巷道(  )
雨巷(  )②色彩色(  )
色子(  )③散散打(  )
散步(  )④悄悄悄话(  )
悄声(  )hànɡ
xiànɡsè
shǎisǎn
sàn qiāo
qiǎo⑤载记载(  )
载重(  )zǎi
zài2.给下列形似字组词(1)溯(  )
朔(  )(2)颓(  )
杞(   )(3)淀(  )
绽(  )(4)徨(  )
惶(  )漫溯
朔风颓圮
杞人忧天沉淀
绽放彷徨
惊惶(1)哀怨:________________
(2)彳亍:________________
(3)凄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颓圮:____________悲伤而含怨恨。哀伤;(声音)悲哀而婉转。理解运用二、词语积累坍塌,破败。走走停停的样子。(1)寂寥·寂寞
二者都有孤寂的意味。寂寥:寂静;空旷。多用来形容环境。寂寞:孤单冷清;清静,寂静。多用来形容心情。
例句:为了寻找新世纪能源之光,青海煤炭地质105勘探队在海拔4 062米________的祁连山高地,苦守________,披星戴月,忍辱负重,默默苦干了5年多,终于成功钻获天然气水合物。寂寥寂寞辨词填空(2)斑斓·灿烂
二者都有“非常好看”的意思。强调的侧重点不同。“斑斓”指灿烂多彩,专指色彩。“灿烂”指明亮华丽的样子,也形容文辞华美或事业辉煌、美好。
例句:①这些五彩________的玛瑙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
②太阳出来了,天地间一片________辉煌。斑斓灿烂1.课文名句
《雨 巷》
(1)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2)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3)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三、名言警句《再别康桥》
(1)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2)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2.课外名句
戴望舒名言
(1)你是叶儿,我是那微风,我曾爱你在枝头,也爱你在街中。来啊,你把你微风吹起,我将我残叶的生命还你。
(2)星来星去,宇宙运行,春秋代序,人死人生,太阳无量数,太空无限大,我们只是倏忽渺小的夏虫井蛙。
(3)我夜坐听风,昼眠听雨,悟得月如何缺,天如何老。徐志摩名言
(1)如果你想攀登高峰,切莫把彩虹当作梯子。
(2)走着走着,就散了,回忆都淡了;看着看着,就累了,星光也暗了;听着听着,就醒了,开始埋怨了;回头发现,你不见了,突然我乱了。一、作者简介文本常识积累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今余杭)人。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翻译家。被称为“雨巷诗人”,叶圣陶评价他“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作品主要有小说《债》《卖艺童子》和《母爱》,诗集《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等。
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宁人,现代诗人、散文家。作品主要有诗集《志摩的诗》《猛虎集》《云游集》《翡冷翠的一夜》。二、背景展示《雨巷》: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血腥的“四·一二”大屠杀之后。因投身革命曾被捕的诗人,面对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隐居在江苏松江朋友家,孤独中嚼味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夜坐听风,昼眠听雨”,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可生活贫乏,整天“窗头明月枕边书”,诗人只能在“旧时的脚印”“青春的彩衣”和星光下的盘桓中寻求慰藉。个性的轻柔、忧郁和时代的重压,使《雨巷》成为现实黑暗和理想幻灭在诗人心中的投影,贮满了彷徨失望和感伤痛苦的情绪。《再别康桥》:1920年10月至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剑桥大学。康桥(剑桥大学所在地)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7月底的一个夏天,他在英国哲学家罗素家中逗留一夜之后,一个人悄悄来到康桥找他的英国朋友。遗憾的是他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熟悉的康桥在默默等待他,一幕幕过去的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现……11月6日,在归途的南中国海上,面对汹涌的大海和辽阔的天空,徐志摩展纸执笔,记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切身感受。三、文化常识现代诗派
现代诗派是20世纪30年代初出现的诗歌流派,在自由主义文学思潮激荡下,自觉追求“纯诗”艺术美,得名于1932年5月施蛰存创办的《现代》杂志。代表诗人有戴望舒、卞之琳、施蛰存、何其芳等人。他们继承和发展了象征派的诗歌主张,提倡写作“纯然的现代的诗”,作品大多不讲究诗形的整齐和韵脚,而以口语和自由的形式表现情绪的节奏,追求诗的散文美,以意象繁复、内涵丰富、组合奇特著称,形成朦胧而晦涩的诗风。诗作多表现诗人瞬间的情绪和遐想,被称为“意象抒情诗”。新月派
新月派是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受泰戈尔《新月集》影响。该诗派大体上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自1926年春始,主要成员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饶孟侃、孙大雨等。1927年春,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人创办新月书店,次年又创办《新月》月刊,新月派的主要活动转移到上海,这是后期新月派。新加入成员有陈梦家、方玮德、卞之琳等。提倡新格律诗,主张“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与诗的形式格律化,后期新月派提出了“健康”“尊严”的原则,坚持超功利的、自我表现的、贵族化的“纯诗”的立场,讲求“本质的醇正、技巧的周密和格律的严谨”。精读研析 —— 读课文题点,析思路明答案教师用书独有学习目标课堂导语脉络梳理学习目标
1.学习鉴赏诗歌语言的基本方法,仔细揣摩优美的诗句,品味诗歌语言之美。
2.理解诗歌的情感,分析情感与语言之间的深刻关系,体会优美的意境所造就的艺术效果。课堂导语
1.《雨巷》导语:
一到阴雨的天气,天是湿漉漉的,地是湿漉漉的,让我们的心情不由得也有几分湿漉漉的。雨总是带给我们一些莫名的忧郁、无可名状的哀伤,但这种微妙的情绪又很难准确把握,用语言传神地表达,“雨巷诗人”戴望舒非常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下面,就让我们共同走进《雨巷》。2.《再别康桥》导语: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脉络梳理整体感知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雨巷》运用了象征的手法。诗中的“我”“雨巷”“姑娘”并非是对生
活的具体写照,而是充满了象征意味的抒情形象。
B.《雨巷》诗中借江南小巷的阴沉来象征当时社会的黑暗;“我”在黑暗中
迷失了方向,找不到出路,充满了迷惘和绝望。
C.《再别康桥》诗人把自己对母校的深情融进了悄悄别离时那富有特色的形
象和想象中,形成了一种轻柔、明丽而又俊逸的格调。
D.《再别康桥》运用比喻、拟人、借代等修辞手法,写出了康桥那特有的优
美景色,表达了自己那追梦般的思念之情。
E.《再别康桥》全诗四行一节,诗行排列错落有致;每句字数基本为六七字,
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每节押一韵,呈现出明显的旋律感。解析答案√√解析  B项“迷失了方向”,说法欠妥;“绝望”错误。
D项这首诗在修辞手法的运用上有比喻(“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彩虹似的梦”),有拟人(“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有顶针(“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有反复(“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没有借代。《雨巷》
1.在《雨巷》中,作者为了能营造出这种朦胧的意境采用了哪些意象(或者说是景物)?请找出并解析。课堂互动答案 雨巷、油纸伞、篱墙。首先看题目,这首诗最明显的意象就是“雨巷”: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再加上蒙蒙细雨,两边是静默的人家,偶尔有人匆匆走过,意境充满了朦胧美。
再看“油纸伞”,有一种古典、神秘、怀旧的感觉。
还有“颓圮的篱墙”,更有一种破败、凄凉之感。这两个意象和“雨巷”一起构成了一个凄清、破败、空寂的意境,是这个故事发生和主人公出现的一个大的背景。 答案2.《雨巷》中有这样的诗句,“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的,/我身旁飘过这女郎”,能否将句中的两个“飘”字改为“走”字?为什么?答案 不能。
因为姑娘不是真实存在的,而是作者想象出来的,想象中的人物是没有“重量”的;而且“飘”字与前面的“梦”字构成了最佳组合。
总之,“飘”字生动地描写出了诗人幻想中的“丁香姑娘”飘忽、朦胧的特点。所以,“飘”字不能改为“走”字。 答案《再别康桥》
3.在《再别康桥》中,你觉得哪些词语或句子的运用体现了作者的匠心? 答案答案 (1)“招摇”。青荇随水流晃动的姿态在诗人眼里是轻松自在的,又仿佛在招手欢迎。“招摇”用拟人手法,表达了青荇的多情可爱。
(2)“漫溯”。既可见作者对康桥的依恋,又显现了诗人的潇洒风采,也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3)“轻轻”和“悄悄”。“轻轻”侧重客观状态,而“悄悄”着重主观意向,写出诗人不愿扰乱康河原有的恬静与美丽,更显对康桥的一往情深,营造了寂然无声、依依惜别的氛围。
(4)比喻句。“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沉淀着彩虹似的梦”。4.《再别康桥》的开头一节是“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结尾一节是“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轻轻”与“悄悄”可以互换吗?答案 不可以。
“轻轻”放在第一节,为全文定下轻灵、潇洒的调子,为下文抒写自己对母校“彩虹似的梦”做铺垫;而“悄悄”放在结尾一节,与上节中的“沉默”相呼应。
开头“轻轻”重在表达来时心情的欢欣愉悦,结尾“悄悄”重在表达去时情感的黯然神伤。 答案关于诗人在《再别康桥》中情感表达的高潮部分,有人认为是第5节,有人认为是第6节,你的看法呢?
我的观点:问题争鸣 答案争论话题答案 (1)第5节的理由:在本节中,诗人对母校的爱恋之情达到了高潮。诗人似乎已经忘记他要告别康桥了,想撑着一支长篙,泛舟到青草更青处去寻找他“彩虹似的梦”,到了晚上归来时,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诗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由此可见,诗人快乐到了极点。
(2)第6节的理由:在本节中,诗人的惜别之情达到了高潮。诗人沉浸在美好的梦境中,一个“但”字把诗人也把读者从梦境中回忆中拉回到了现实。在现实中“放歌”是不可能的了,美好的时光已经过去,“我”现在只能悄悄地只身离去。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本节别情缕缕,离绪重重,诗人的惜别之情达到了高潮。多读厚积 —— 读素材美文,积素养提技能(1)戴望舒热切关注着时局的发展,他积极参加各种进步活动。1927年,大革命失败,革命处于低潮。作者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雨巷》就是这种心情的真实反映。戴望舒虽为文人,但一心爱国,可用于“理想”“精神家园”“人生境界”“爱国”“气节”“责任”等相关写作主题。素材运用1.课本素材点击文本(2)《再别康桥》这首诗,写下了诗人重返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出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可用于“怀旧”“人生的一种经历”等相关写作主题。(示例一)理想是路,引你走向黎明。现代诗人戴望舒在《雨巷》中塑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借这个美好的人物形象,表达了自己对理想的追求。诗人写这首诗时,全国正处于白色恐怖之中,他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在迷惘和失望中仍不放弃对理想的追求。爱因斯坦说:“不管时代的潮流和社会的风尚怎样,人总可以凭着自己高尚的品质,超脱时代和社会,走自己正确的道路。”再看另一位诗人流沙河,他在20世纪50年代被打成了“右派”分子,遭遇不公正待遇二十余年,但他始终怀着对未来的憧憬,战胜坎坷,最终运用示例走过了人生那段黑暗的时光。他在诗中说:“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向黎明。”
(示例二)如果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份美好,那么康桥就是徐志摩心中的美好所在,虽然这份美好有一丝哀愁,一丝忧伤。康桥,留下了徐志摩太多的回忆和牵挂,不知是康桥属于徐志摩,还是徐志摩属于康桥,外人很难读懂其中的奥秘。正如我们不知是屈原属于汨罗江,还是汨罗江属于屈原一样。不过我们却知道,这份美好一定值得珍惜,值得守护。所以屈原在“举世皆浊我独清”时,制芰荷以为衣,集芙蓉以为裳,浅唱低吟,信步江边,怅忆平生;陶潜在看透官场污浊时,种豆于南山之下,虽芳草萋萋,豆苗稀少,他却依然乐此不疲。心中的美好,或许是一份想念,或许是一种信念,或许是其他支持自己前行的力量。让我们都守护好自己心中的那份美好,唯有如此,我们的人生才会充满阳光,才会一路灿烂。江志国:守望“麻风岛”
曾经,麻风病为不治之症,人们常常闻之色变。然而,湖北省黄冈市团风县麻风病医院院长江志国却以守护“麻风岛”的信念独自坚持了三十多年,并在这里创造了不凡的业绩。
麻风岛三面环水,一面靠山,方圆十几里少有人烟,几乎与世隔绝。1970年9月,江志国被派到这里任团风县麻风病医院院长。一名老医生问:“年轻人,你犯什么错误了?到了这里,就是到鬼门关了!”看似幽默的话里流露出了担忧的意味。2.课外素材起初,病人们只能挤在几间破旧腥臭的茅草棚里,年轻的陪护人员因不堪忍受这样恶劣的环境纷纷选择离开,只剩下一些年老的人员。不仅人力资源有限,物资资源更加紧缺,没路,没水,没电,甚至夜晚时还有野兽来踢门。
江志国带领全院职工和有劳动能力的病人,种树、开荒、盖房等,使荒凉的小岛有了生机,病人全部住进了砖房。
江志国的工作也得到了妻儿的支持,他的妻子童秋香是医院最老的护士,每逢丈夫外出不在家,她就在门上吊一个铁桶,隔半小时敲几下,给自己壮胆。30多年来,她一直无微不至地照顾着麻风病人,为他们打针发药、缝补衣服、清洗被褥,从无怨言。麻风病院曾经历了两次灭顶之灾,先是被龙卷风摧毁,后是被洪水淹没。在与龙卷风抗衡的过程中,江志国发现烂腿的易以波还留在危险处,便毫不犹豫地冲回去救他;洪水即将淹没小岛时,他每天亲自划船往返8趟,从天不亮运到天黑,整整拉了40万块红砖来加固河堤。他的行动深深打动了每个麻风病人,如今他们团结互助,亲如一家。【选材感言】面对谈虎色变的麻风病,他满怀仁爱之心,毅然走向那个被隔离的边缘世界,去履行医者救死扶伤的神圣职责。他用人性的光辉驱散了世俗的冷漠,也照亮了我们的心灵。选择崇高的理想难能可贵,一如既往地奉行崇高的理想弥足珍贵,江志国以崇高的理想建立了一座希望之岛,一片神圣的净土。
【请你思考】你认为该素材能运用到哪类话题文章中?美文深读核心亮点:拟题、点题(二)作文命题:暑假,我们可以放下课本,背起行囊,行走四方,过一种别样的生活——读一本自己想读的书,去自己想去的地方。努力实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愿望。
据此,你有何感想?请写一篇作文。要求: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②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带一本书去旅行(1)(2)
①徐志摩在《翡冷翠山居的话》中曾言:“你不但不需游伴,每逢这样的游行,你也不必带书。”无论他是出于何种考量,我总也无法赞同他的话。旅行,心灵的旅行,是怎么也少不了一本书的。(3)1.拟题精准
(1)题目如何显示了原材料的核心内容?提示 原材料提示:“背起行囊,行走四方,过一种别样的生活——读一本自己想读的书”,题目高度概括了原材料的中心意思。提示[先读佳作][思悟亮点](2)结合材料和文章内容,说说题目命题的巧妙之处。提示 题目涵盖了原材料命题意图,同时高度概括了文章的中心内容和主题。提示2.点题巧妙
(3)第①段是如何点题的?运用了什么手法?提示 开头段落开门见山,直接点题,运用了引用的手法,引用徐志摩的原话引出话题。②我们有幸生活在这样一个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享受着物质生活的优待,这是一个幸运的时代。然而,我们同时又是可悲的,上天给了我们太多,多到我们无法完全吸收。所以,物欲横流,人心思变。整日生活在浮躁的空气下,你难道不烦闷吗?于是,旅游业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兴起,为了满足都市男女的生活需要。然而,这种旅游真是我们心灵的放松之法吗?恐怕不是。③我们要走出都市,去旅行,而不是旅游。旅行,是一种灵魂的行走与心灵的释放,并不如旅游来得无所顾忌。
④去游行,不要忘记带一本书。不要嫌重怕累,因为你感到累的绝不是因为一本书。何况,既是灵魂的行走,又何来劳累一说呢?那是游玩者才有的苦恼。一本书,不要太厚,不要太晦涩,能看即可。这时可不要说要从书里学些什么,这只是心灵的佐料罢了。在车上看一看,在饭后品一品,有此功效,足矣!脱去了“人类进步的阶梯”的外衣,书,只是一本书而已,会给你欢笑,会给你泪水,会让你的灵魂涤净。
⑤当你行走在大地上的时候,舍下手机等通讯工具是再好不过的了。这些,只会让你在尘世中迷茫,看不清自己。勇敢地舍下它,抛却俗世的干扰,岂不妙哉!只要带一本书就好了,你不会觉得被隔绝于世界之外。因为你还有它,它会陪伴你,使你不至于孤单失伴。⑥携一本书,去旅行。你在这世界上,寂寞时,便不寂寞;穷困时,不穷困;苦恼时,有安慰;迷失时,有方向。这,大概就是人生之极境了吧!(4)
⑦朋友,试着去走出浮华,去旅行吧!背起行囊,带一本书,卸下枷锁,尽情地享受灵魂的行走。(5)
(4)阅读③~⑥段,说说这部分内容是如何呼应点题的。提示 四个段落分别从四个方面点题,旅行的目的、过程需要、带书的优点、带书旅行的收获。层次井然,点题精准。提示(5)分析画线句子的含义。提示 画线句子呼应开头,发出倡议,“走出浮华”“卸下枷锁”,带一本书有如此好处,何乐不为!这也应该是本文的写作目的。提示本课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