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科学第一章复习提纲
第一节:感觉世界
1、人的感受器有:视觉感受器、听觉感受器、嗅觉感受器、味觉感受器、痛觉感受器、触觉感受器、冷觉和热觉感受器。
2、人的感觉器官有:眼、耳朵、鼻、舌、皮肤等;不同的感觉器官中有不同的感受器。
3、人类有五种基本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的感觉(触觉、痛觉、冷觉、热觉,其中冷觉和热觉又可统称为冷热觉;皮肤的各种感觉都具有警示和保护作用, 痛觉的作用最大).
4、对热觉最敏感的部位是手背,对触觉最敏感的部位是指尖。
5、嗅觉的形成:气味→嗅觉神经末梢(接收刺激)→嗅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形成嗅觉)
嗅觉的特点:①长时间处于某种味道的环境中,会因为大脑的嗅觉中枢适应(疲劳)而闻不出这种味道;②嗅觉敏感的程度因年龄,动物种类和气味种类等的不同而不同。
6、舌头表面的每个味蕾上都有味觉细胞和味觉神经。
味觉的形成:食物→口腔(食物中的化学物质溶于唾液)→味觉细胞(接受刺激)→味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形成味觉)。
7、舌的不同部位对味道的敏感性不同
味道 酸 甜 苦 咸
敏感区域 舌侧(中) 舌尖 舌根 舌侧(前)
8、进行P5的“舌的不同部位对味道的敏感性不同”活动时,在每吸入一种溶液前都用清水漱口,以排除上一次实验的影响(或干扰)。
9、感觉的互通性:人对环境中的多种刺激作出反应时,不同感觉间有互相干扰性、互补性.
味觉感受器对液态物质的刺激特别敏感;麻、辣、涩等味觉是多种刺激综合后产生的感觉;味觉、嗅觉等各种感觉密切相关。
第二节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1、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2、声音发生的条件:振动;声音传播的条件:需要介质;声音传播的方式:声波。
3、传播速度:声音的传播速度与温度、传播介质有关。温度越高,声音的传播速度越快;声音在固态物质中传播得最快,液态其次,气态最慢。在空气中(150C),传播速度为340m/s。
4.传播实质:把声源的振动传播出去。遇到障碍物,声波将发生反射,形成回声。
第3节耳和听觉
1、耳的主要(总的)功能:听觉和保持身体平衡。位觉感受器在前庭和半规管中(解释晕船、晕车现象)。
2、耳的结构和各部分的功能:
3、听觉产生过程:耳廓(收集声波)→外耳道→鼓膜(将声波转化为振动)→听小骨(将声波扩大并传导)→耳蜗(接受刺激、产生信息)→听神经(传导信息)→大脑(产生听觉)。
4、遇到巨大的响声时,迅速张嘴或捂紧双耳是使鼓膜内外气压保持平衡,避免鼓膜被震破。
5、乐音的三个特征:
音调--声音的高低(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响度--声音的强弱(振动幅度越大、离声源越近,响度就越大)
音色:是人们对声音质的感觉。(与发声体的性质、形状、发声方法有关)
6、物体在1秒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单位是赫兹(Hz)。人的发声频率大约在65赫兹到1100赫兹之间;听觉频率大约在20赫兹到20000赫兹之间。高于20000赫兹的声波叫做超声波,低于20赫兹的声波叫做次声波。
7. 噪声。
狭义上讲凡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振动所发出的声音,均属于噪声;从声波对人的干扰讲,凡是环境中不需要的声音都可判定为噪声。
预防噪声:控制噪声声源、减弱噪声传播、防止噪声进入耳朵。
8.听觉的减弱与丧失:人的听觉与人的年龄有关,年龄越大,听觉能力越弱,直到丧失。
鼓膜、听小骨受到损伤或发生障碍会造成传导性耳聋;耳蜗、听觉中枢和与听觉有关的神经损伤会造成神经性耳聋。
第四节光和颜色
1、正在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如太阳、燃烧着的蜡烛、开着的电视的屏幕、萤火虫等。
2、光的传播特点: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光在同一种均匀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①小孔成像②影子的形成③月食、日食④步枪瞄准、列队排整齐)。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最快(3×108m/s),空气中次之。光年是长度单位。1光年=3×108米/秒×365×24×3600秒=9.4608×1015米。
3、光的色散:白光经三棱镜折射后,彩色光带中颜色的顺序:红、橙、黄、绿、蓝、靛、紫。其中紫色光的折射角最大,红光最小。所以白光是复色光,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多种单色光混合而成。
4、看不见的光:①红外线的应用:红外测温仪、红外夜视仪、红外遥感、红外摄像仪、红外望远镜。
②紫外线的应用:荧光效应、杀菌、消毒。
5、物体颜色:
a) 透明的物体的颜色由透过它的色光颜色决定(其他色光被吸收)
b) 不透明的物体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颜色决定(其他色光被吸收)
注意:白色物体反射所有照射在它表面的光,黑色物体则能吸收所有照射在它表面的光。
第五节光的反射和折射
1、光的反射:光从一种均匀的物质射到另一种物质的表面上时,
光会改变传播方向,又返回到原先的物质中。
2、光的反射定律:
①光反射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②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
③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β=α )
【注意】入射角是指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反射角是指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垂直射入时,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三线重合,反射角和入射角都为0°。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不能说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光路具有可逆性。
3、在科学上往往用一个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传播路线和方向。
这样的直线称为光线,箭头的指向表示光的传播方向。
4、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镜面反射:黑板的反光、后视镜、化装镜
漫反射:电影屏幕、植物、墙壁、衣服等
5、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所成的像是虚像,
(光的反射现象) 像和物离镜面的距离相等,
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像与物的连线和镜面垂直。
像和物体以镜面对称
【注意】平面镜中所成像的大小只和物体本身大小有关,和距离没有关系
蜡烛发出的光经镜面反射进入眼中,感觉反射的光线好像是从虚像的位置发射出来的。
凸面镜 凹面镜
6、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如:汽车观后镜)。凹面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如:太阳灶)。
7、光的折射:光从一种透明物质斜射入另一种透明物质时,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
(注意:当光垂直入射到界面时,传播方向不变)
8、光的折射定律:
①光折射时,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②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
③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透明物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γ < α)
④当光从其他透明物质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γ > α)
【注意】①折射角是指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②垂直射入界面时,入射光线、折射光线、
法线三线重合,折射角和入射角都为0°。
③光发生折射时,光路也具有可逆性。
④在界面上发生折射的同时也发生了反射。
8、从河岸上看水中的物体觉得浅,从水中看河岸上的树觉的高。
第六节眼和视觉
1、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有会聚光线的作用。(凹面镜也有会聚光线的作用)
2、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有发散光线的作用。(凸面镜也有发散光线的作用)
3、有关凸透镜成像的几个概念:
●焦点F:凸透镜能将太阳光(平行光)会聚成一点,这点叫做焦点。
●焦距f:焦点到凸透镜中心的距离。(凸透镜有一对实焦点,而凹透镜有一对虚焦点)
●物距u:透镜到物体的距离。
●像距v:透镜到像的距离.
4、凸透镜成像规律(P30)
① ② ③
④ ⑤
V 表示像距的绝对值.
5、球与折光系统:
结构 功能
眼 睑 随时闭合,保护眼睛
附 睫毛 遮挡雨水、灰尘
属结构 泪腺、鼻泪管 分泌泪液,润滑,除尘杀菌;与鼻子相通
眼肌 使眼球灵活转动
外 角膜 和房水、晶状体、玻璃体一起形成折光系统
膜 巩膜 坚韧外壳,保护眼球
眼 眼球 由 虹膜 中央是瞳孔,可根据光线强弱调节瞳孔的大小
壁 膜 睫状体 睫状肌调节晶状体的曲度,改变眼球的焦距
球 脉络膜 给眼球提供营养
内膜 视网膜 上有感光细胞,接受光刺激,产生兴奋
内容物 房水、晶状体、玻璃体 和角膜一起形成折光系统
眼球由眼球壁(包括角膜、巩膜、视网膜等)及其内容物(包括晶状体和玻璃体等)组成。
眼的折光系统由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组成。
视觉的形成:物体射出的光线经折光系统的折射,在视网膜上形成物像(倒立缩小的实像),经视神经传入大脑,形成视觉。
6、虹膜的作用:调节瞳孔的大小,可以控制进入眼球内的光线的强弱。
7、近视和远视的原因及矫正(图见P33-34)
近视眼形成的原因:晶状体曲度过大或眼球前后径过长使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
远视眼形成的原因:晶状体曲度过小或眼球前后径过短使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后方.
8.色盲:人类不能辨别颜色的现象,它是由先天遗传决定的。
根据不能辨别的颜色种类,色盲可以分为红色盲、红绿色盲、黄蓝色盲和全色盲。
盲点是视神经在视网膜上穿过的地方,无感光细胞.
人的盲点位于眼中间的近鼻侧。
9.保护眼睛:近视大多数是因为长期用眼不科学造成的。青少年正处于身体的发育期,应该养成正确的用眼习惯。
第七节信息的获取和利用
1、信息反映的是事物的状态、特性的变化。
2、获取、处理信息的途径:
外界事物 → 感受器 → 传入神经 → 神经中枢 → 传出神经 → 效应器
3、用于获取、传递、处理和利用信息的技术称为信息技术。
4、电磁波是信息传递的重要载体。电磁波包括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γ射线等。光也是一种电磁波。紫外线可以杀菌消毒,还能是荧光物质发光,用来鉴别纸币真伪;X射线在医学上可以诊断疾病;γ射线可以杀死肿瘤细胞。
5、不论是嗅觉、味觉、视觉、听觉,它们形成的部位都在大脑。
β
α
α
γ
γ
α
α
β
γ
空气
水
近视及矫正
远视及矫正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