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人教版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课件(共4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17-2018学年人教版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课件(共43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8-03-17 16:12: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3张PPT。2017-2018学年人教版部编本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6课北宋的政治【学习目标】1、掌握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理解中央集权加强的历史趋势。
2、通过对赵匡胤为什么要实施集权的原因,和具体的措施的分析,培养学生总结归纳、抓住重点的学习能力。
3、通过学习北宋重文轻武的政策,知道宋代文教事业与重文轻武政策的密切关系,理解国家政策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4、认识到赵匡胤的举措带来的问题——他的集权措施有失偏颇,导致宋朝的积贫积弱,认识到在封建时代,君主的权利是在不断加强的,任何封建统治者都跳不出这个历史的铁律。
【重点难点】学习重点:
赵匡胤改革的措施;
导致重文轻武的后果
学习难点:
赵匡胤集权措施的结果和影响。时间:建立者:都城:东京(开封)建立事件:陈桥兵变,
“黄袍加身”960年赵匡胤宋朝的建立相关史事 赵匡胤是后周禁军的统帅,负责防守京师。960年初,朝廷派他北上抵抗辽军。军队行至开封以北的陈桥驿时,谋士和诸将拿出预备好的黄龙袍披到赵匡胤身上,叩头便拜,口称“万岁”,赵匡胤就这样当了皇帝。北宋统一中原和南方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1)军事方面: 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对军队的调动;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削弱宰相权力;分割宰相的军政、 财政大权;(2)行政方面:(3)地方(财权)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设置通判分知州的权利;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根据材料,说说通判的的职权和作用。《宋史·职官志》记载: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指知州、知府等地方长官)通签书施行”。知州向下属发布的命令必须要通判一起署名方能生效。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皆可裁决,但须与知州通签文书施行。通判是兼行政与监察于一身的中央官吏。宋初为加强对地方官的监察和控制,防止知州职权过重,宋太祖创设“通判”一职。由皇帝直接委派,辅佐郡政,但有直接向皇帝报告的权力。相关史事 宋朝重文轻武,主要是为了压抑武将,防止武将跋扈,但不是轻视武备乃至军队。事实上,宋朝对军队是极为重视的,每年的军费开支约占财政支出的七八成,军队人数最多时达到120多万。 武将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慨?为什么当时的人不以从军为荣? 宋初的大将曹翰写下一首《退将诗》,有“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之句;当时有谚语曰:“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宋朝重文轻武,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压抑武将,防止武将跋扈。 1、赵匡胤当皇帝的第二年,大臣赵普针对“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的状况,提出:“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赵普所说的“权”“钱”“兵”,指的是什么?宋太祖对此采取了哪些措施?“权”领兵权;“钱”收税权;“兵”调兵权。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对军队的调动;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2、对下列关于宋朝重文轻武
的表述作出正误判断。中央机构的要职由文人出任。
文臣主持国家的军事大权。
派文人担任地方的知州。
知州的权力很大,不受牵制。
扩大科举考试录取的名额。
武将只有调动军队的权力。√×√√√×北宋是否完成了国家的统一?为什么?
没有完成统一。
原因:
北宋统一了中原和南方地区,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但在祖国辽阔的土地上,同北宋并立的还有契丹族建立的辽、党项族建立的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 辩证认识北宋重文轻武的政策。
(1)积极影响:
①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及经济的发展。
②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2)消极影响:
①文臣掌兵,不熟悉军务,而将不专兵,兵无常帅,严重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这也导致了北宋在与少数民族的战争中多次失利。
②重文轻武形成了以士大夫为主的官僚集团,但由于政治机构重叠,相互牵制,官吏冗多,人浮于事,既导致政府办事效率下降,又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材料研读:
(1)《宋史·职官志》记载: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指知州、知府等地方长官)通签书施行”。根据材料,说说通判的的职权和作用。
职权:
辅佐知州或知府等地方长官处理州府公事。
作用:
有监察地方官吏之权,加强中央对地方官的监察和控制,防止知州职权过重。(2)宋初的大将曹翰写下一首《退将诗》,有“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之句;当时有谚语曰:“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武将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慨?为什么当时的人不以从军为荣?
宋朝时武将的地位和待遇低
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课后活动
赵匡胤当皇帝的第二年,大臣赵普针对“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的状况,提出:“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赵普所说“权”“钱”“兵”,指的是什么?宋太祖对此采取了哪些措施?
权:指行政权。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实施三年一换制度;设置通判以分知州或知府等地方长官的权力。
钱:指财权。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由中央掌控;设置转运使。
兵:指兵权。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用文官担任地方要职,甚至主持军务。请回答:
(1)从材料一中找出赵普建议赵匡胤加强中央集权的原因和措施的语句。
原因:方镇太重,君弱臣强;
措施: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赵匡胤称帝的第二年,大臣赵普针对“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的状况,提出“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2)根据所学知识,指出北宋初期治国方略,并分析其利弊。
方略: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内患。
利弊:巩固了统治,保持了社会的安定,有利于经济发展;但使政府机构重叠,办事效率低下,增加了财政支出,军队战斗力低下。
(3)识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是怎样发展科举制的。
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材料二
材料三 “国家用人之法,非进士及第者,不得美官。”
——魏泰《东轩笔录》
(4)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材料三中的现象与宋朝实行的哪一国策有关?
重文轻武的国策。北宋建立巩固960年赵匡胤加强中央集权重文轻武知识小结知识小结1.“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都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皇帝,其中建立北宋的“宋祖”是(  )
A.刘备    B.李世民    C.杨坚    D.赵匡胤
2.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统一了中原和南方地区的是(  )
A.北宋 B.南宋 C.辽 D.元朝DAD3.河南省开封市附近有一个著名景点——“陈桥驿兵变遗址”。假若让你写一篇关于此景点的导游词,你最应该阅读下列哪一人物的传记(   )              
A.寇准
B.赵匡胤
C.岳飞
D.赵构B4.右图的连环画讲述的是宋朝的一位皇帝用这种办法解除了一些大将和节度使的权力,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他是(   )
A.宋太祖   
B.宋太宗
C.宋真宗   
D.宋高宗A5.下图反映了北宋哪一方面的政治改革措施(   )
A.削弱相权
B.加强中央集权
C.改革科举制度
D.重文轻武的政策B6.人物评价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以下对如图所示宋太祖评价正确的有(   )
①发动“陈桥驿兵变”,建立了北宋王朝 ②通过“杯酒释兵权”,加强了中央集权 ③建立科举考试制度,完善了人才选拔 ④采取“崇文抑武”策略,提高了文人地位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D7.秦汉时期,丞相一职由一人担任,隋唐时期三省长官都是丞相,到北宋相当于丞相的官员就更多了。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日益加强
B.皇权进一步加强
C.丞相权力不断削弱
D.民主政治逐渐完善B8.“既非副贰,又非属官,故常与知州争权。每云:‘我是郡监,朝廷使我监汝!’举动为其所制。”材料描述的是(    )
A.秦朝的御史大夫
B.西汉的诸侯王
C.唐朝节度使
D.北宋的通判D9.“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元戎不知将校之能否,将校不识三军之勇怯,各不相管辖”,此类现象最有可能出现于(   )
A.汉朝 B.隋朝
C.唐朝 D.宋朝D10.北宋时,“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凯歌而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及矣”。这反映了当时政府(  )
A.渴望收复幽蓟地区 B.崇武抑文
C.委派文官主持军务 D.重文轻武D11.下列对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影响的表述,不确切的是(   )
A.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
B.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
C.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D.宋朝的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D12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显德七年正月初一,风闻契丹和北汉联兵南下,后周宰相范质等人不辨真假,匆忙派遣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抵御。初三夜晚,大军哗变,将士于隔日清晨拥立赵匡胤为帝……他先后两次“杯酒释兵权”,解除禁军将领及地方藩镇的兵权,解决自唐朝中叶以来地方节度使拥兵自擅的局面……?材料一中的“显德七年”具体是哪一年?当时将士是在哪里拥立赵匡胤为帝的?
?
?
(2)材料一中赵匡胤“解除禁军将领及地方藩镇的兵权”的目的是什么?为了达成此目的,他在中央采取了哪些措施?
?答案:960年;陈桥驿。
答案:加强中央集权。措施:采取分化事权的方法,削弱相权;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材料二:有宋一代,文士地位的显赫尊崇是历代都不曾有过的……宋朝大力发展科举,彻底取消了门第限制,社会各阶级的优秀子弟都被允许应试入仕。提倡读书,重用文人,这里既有“不能马上治天下”的客观需要,更重要的是以此来抑制武将权势。因此,历宋一朝,高级官员都使用文人,就连专门掌管全国军事的枢密院长官枢密副使也大都是由文官担任的。(3)材料二反映了宋朝的什么政策?结合赵匡胤的经历谈谈宋朝实行这一政策的原因及其积极作用。 重文轻武的政策。
原因:
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避免武将篡夺政权等。
积极作用:
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