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温习旧知
1.填一填。
2+2+2=□×□=□×□
4+4=□×□=□×□
2.把20本练习册平均分给5人,每人分得 本;每人分4本,可以分给 人。
(1)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时,用乘法计算较简便。
(2)把一些物品分成若干份,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求平均分的结果时,用除法计算。
预习新课
1.根据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填空。
(1)23×37=851 (2)2394÷63=38
851÷37=( ) 38×63=( )
851÷23=( ) 2394÷38=( )
2.直接写出得数。
0÷39= 42-42= 5-0=
100×0= 0+399= 52+0=
(1)积=因数×因数 因数=积÷
(2)商=被除数÷除数
除数=被除数÷
被除数= ×
(3)若被除数÷除数=商……余数,则有被除数= × +
练习反馈
1.填一填。
被除数
除数
商
余数
160
5
42
4
15
250
15
因数
因数
积
32
64
34
510
18
504
2.一个数除以16没有余数;如果这个数除以18,商是17,余数是14。那么这个数是16的多少倍?
3.(培优题)一个乘法算式中,如果第一个因数增加2,积就增加24;如果第二个因数减少3,积就减少48。原来的这个乘法算式的积是多少?
参考答案:
温习旧知 1. 2 3 3 2 4 2 2 4
2. 4 5
预习新课 1.(1)23 37 (2)2394 63
2.0 0 5 0 399 52
练习反馈 1.左边:第一行:32 0 第二行:183 第三行:16 10
右边:第一行:2048 第二行:15 第三行:28
2.18×17+14=320
320÷16=20
答:这个数是16的20倍。
3.24÷2=12
48÷3=16
16×12=192
答:原来的这个乘法算式的积是192。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温习旧知
将下面的竖式补充完整。
2326 1954
+ 275 - 236
加法的笔算方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
减法的笔算方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1,在本位加10再减。
预习新课
根据每小题中已知的算式,直接写出另外两道算式的结果。
(1)220+50=270
270-220=( ) 270-50=( )
(2)390-130=260
390-260=( ) 130+260=( )
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1)和= +
加数= -
(2)差= -
减数= -
被减数= +
练习反馈
1.填一填。
加数
5370
421
加数
429
1108
和
1012
727
被减数
5927
44380
减数
1257
472
差
34380
528
2.计算下面各题,并用你喜欢的方法验算。
460+328 547-239 1442-624
3.填一填。
78-( )=64 ( )-126=58 ( )+56=188
4.(培优题)某工厂一车间和二车间共有300人,二车间和三车间共有297人,一车间和三车间共有293人。三个车间各有多少人?
参考答案:
温习旧知
预习新课 (1)50 220 (2)130 390
练习反馈 1.左表:583 6478 306
右表:4670 10000 1000
2.788 308 818
3.14 184 132
4.一共有:(300+297+293)÷2=445(人)
一车间:445-297=148(人)
二车间:445-293=152(人)
三车间:445-300=145(人)
答:一车间有148人,二车间有152人,三车间有145人。
有括号的混合计算
温习旧知
先想一想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67-4×15 25×3+14 24-36÷6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预习新课
计算下面各题。
(320-120)÷50+15 125×[96÷(20-8)]
= ÷50+15 =125×[96÷ ]
= +15 =125×
= =
(1)在含有小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 里面的。
(2)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 里面的,再算 里面的。
练习反馈
1.请你帮助下面的算式选择正确的运算顺序。
(1)(750÷12+24)×20 (2)720÷(12+24)×20
(3)720÷[(12+24)×20] (4)720÷12+24×20
①除和乘、加 ②除、加、乘 ③加、乘、除 ④加、除、乘
2.先在方框中填入适当的数,再列出综合算式。
3.计算下面各题。
162-125÷(18+7) 600÷[(85-80)×3] 225×[240÷(78-62)]
4.(培优题)给下面的算式添上恰当的运算符号,使等式成立。
30 2 3 6=1 32 16 8 40=1
5 7 3 32=1 45 5 8 5=1
参考答案:
温习旧知 7 89 18
预习新课 左列:200 4 19 右列:12 8 1000
练习反馈 1.(1)② (2)④ (3)③ (4)①
2.60 900 [15×(35+25)]÷12
5 19 13×[95÷(23-18)]
200 8 (800-600)÷25×4
3.157 40 3375
4.30÷[(2+3)×6]=1 (32+16-8)÷40=1
(5×7-3)÷32=1 (45-5)÷(8×5)=1
(以上答案不唯一)
租船问题
预习新课
28名同学去划船,每条小船坐4人,租金16元;每条大船坐8人,租金24元。请完成下面几种租船方案。
①大船0条,小船( )条,租金( )元。
②大船( )条,小船0条,租金( )元。
③大船( )条,小船( )条,租金最少,为( )元。可以发现,租船方案不同,总的租金也不同。
最佳租船方案要先租租金便宜的船,若船有空位,要进行调整,考虑租另一条船。调整时要做到多租租金便宜的,少租租金贵的,且尽量坐满,没有空位。
练习反馈
1.学校组织四年级的160名同学去参观市博物馆,有下面两种车可供租用。怎样租车最省钱?
2.星星游泳馆有以下两种购票方案。
(1)成人5人,儿童3人,选哪种方案合算?
(2)成人3人,儿童5人,选哪种方案合算?
3.(培优题)用载质5吨和3吨的大、小卡车往城市运29吨蔬菜,要求一次运完。已知大卡车每辆每次的运费是800元,小卡车每辆每次的运费是600元,怎么租车比较合算?
参考答案:
预习新课 ①7 112 ②4 96 ③3 1 88
练习反馈 1.160÷30=5(辆)……10(人)
150×5+120×1=870(元)
150×4+120×2=840(元)
840<870,租4辆大车和2辆小车最省钱。
2.(1)15×5+10×3=105(元) 12×(5+3)=96(元)
96<105,方案二合算。
(2)15×3+10×5=95(元) 12×(5+3)=96(元)
95<96,方案一合算。
3.29÷5=5……4
5×800+2×600=5200(元)
4×800+3×600=5000(元)
5000<5200,故租4辆大卡车,3辆小卡车较合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