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米和毫米 例1》
《认识分米和毫米》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了一定的用尺度量能力的基础之上进行教学的。对于新的计量单位毫米,学生通过使用直尺,已经有了一些感性认识,计量单位分米虽然不常用,但它对学生理解长度单位间的十进关系是很有必要的。 新的课程标准的根本目的在于为个体的发展服务。个性的和谐,理性的培养,情操的陶冶,身心发展的平衡等都是新课程标准所追求的目标。基于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除了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这个知识目标外,重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存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简单的推理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在操作中培养学生的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知识与能力目标】
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观察、比较和实际测量的过程中,建立和内化分米和毫米的概念。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学会估测,提高估测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活动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分米和毫米,建立分米和毫米的表象并进行内化。使学生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教学难点】
学生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使分米和毫米的表象内化,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教具:
教学课件、实物投影、各种用分米、毫米做单位进行测量的物品。
学具:
一条1分米长的纸条,1分硬币,磁卡,1厘米、1米的纸条,直尺,白纸1叠、米尺。
(一)游戏导入,激趣引入
1.出示身高图。
规则:一名同学在一张纸上写下一个“1-100”的数,让其他同学猜。
问:你知道这个小朋友在干什么吗?(量身高)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小朋友的身高是多少,齐读:1米32厘米
这里面用到了两个什么单位?(长度单位)分别是什么?(板书:米 厘米)
2、复习米和厘米。
1米有多长?用手比划一下1米有多长,贴出1米纸条。问:你感觉1米比较怎样?所以我们一般用米作单位来测量一些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
1厘米有多长?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贴出1厘米的纸条。问:你感觉1厘米的长度怎样?所以我们一般用厘米作单位来测量一些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3、今天我来学习另外两个长度“分米”和“毫米”。
(二)主动探索,交流共享
1、认识分米
⑴出示文具盒图,用尺子量一量。
⑵课件出示:1分米放大图。
⑶通过课件演示,1厘米、1厘米出现红色线段,让学生数一数,再比较红线段与蓝线段的关系。请学生说一说。
得出结论,板书:1分米=10厘米。
⑷学生用直尺量一量1分米长的纸条。
⑸出示30厘米的直尺放大图,出示1分米、2分米、3分米线段图。
⑹课件展示画1分米线段的方法。
演示时强调从0刻度线开始画起。
演示完,学生试画。
⑺在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1分米。
出示1拃(zhǎ)长的图片,让学生量一量自己的一拃比1分米长还是比1分米短。
再量一量自己的手掌长度是多少厘米,比1分米多几厘米?
⑻我们知道了分米和厘米的关系,那么分米和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在米尺上能不能找到1分米呢?出示米尺图,指名回答。
数一数,米尺上一共有几个1分米?出示:1米里面有()个1分米。回答后演示:10。
指名说说米和分米的关系。板书:1米=10分米
用米尺量一量课桌的长边和短边分别是几分米?
2、认识毫米
⑴导入。
师:你能说说数学书厚多少吗?
师演示操作方法,学生合作量一量。得出结论:数学书厚度不到1厘米。
⑵揭示。
为了看得更清楚,老师拿来了一个放大镜(出示),发现数学书的厚度连一厘米都不到,说明我们还需要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毫米。板书:毫米。
⑶认识1毫米。
放大1厘米。 用课件演示1毫米的长度。
师:在直尺上,1厘米中间有一些比较短的刻度线,把1厘米分成了一些小格。每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演示从刻度线0到第一根小短线就是1毫米。
⑷演示厘米与毫米间的进率。
一格一格数,数到5毫米时停下,问:这根刻度线有什么不同之处?指出:从刻度线0到这根刻度线就是5毫米。演示5毫米。继续往下数。填空:1厘米里面有( )个1毫米。
你知道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了吗?板书:1厘米=10毫米
在你的直尺上找一找1毫米,你感觉1毫米比较怎样?怎样数比较方便?(用笔尖数)学生数一数。
⑸找一找生活中大约1毫米的长度。
什么东西的长度或厚度是1毫米呢?
师示范量5角硬币的方法,学生同桌合作。用同样的方法量1元硬币、银行卡的厚度,再量一量多少张白纸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三)应用反馈,巩固新知
1、想想做做第1题。
⑴说出橡皮和回形针的长度各是多少毫米?并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数的?想想怎样看更方便。
⑵量出图形每条边的长。
学生独立测量。汇报交流。
⑶先估一估自己的课桌和凳子的高大约是几分米,然后小组合作量一量课桌和凳子的高分别是多少厘米?各接近几分米?
2、想想做做第2题。
在( )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⑴铁钉长2( )。
⑵床长2( )。
⑶大米宽2( )。
⑷黄瓜长2( )。
让小朋友独立选择,在交流时先让学生用手势表示自己选择的长度单位,然后在小组里交流为何选这样的长度单位。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又认识了两个新朋友,它们是谁?都是什么单位?它们之间的关系你知道吗?读一读。
略。
《单位换算 例3》
本课教学内容是教材第55-56页例3和想想做做。作为计量长度的单位,在日常的生活、生产和进一步的数学学习中,分米和毫米的使用频率要比米、厘米低一些。考虑到这一点,课标和教材对分米和毫米的教学要求也相应地比米、厘米低一些。这种教学要求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不要求学生建立像厘米和米那样清晰的实际长度表象,只要求相对合理地把握分米和毫米的实际长短。第二,不要求学生用分米和毫米作单位估计物体或线段的长短,只要求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合理选择有关长度单位进行交流。第三,不要求学生用分米和毫米作单位进行实际测量,只要求学生用厘米和米作单位进行测量时,会用“几厘米几毫米”“几米几分米”去表述测量结果。教学时,要注意准确把握教学要求,以免增加学生不必要的负担。
【知识与能力目标】
在测量活动中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并且学会估算,提高估算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组织有效的学习活动,在活动中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活动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并且学会估算,提高估算能力。
【教学难点】
低级单位向高级单位换算。要在学生活动过程中将进率内化,通过各种测量、估计、尝试的活动,逐步提升应用能力。
教具:
教学课件、实物投影、各种用分米、毫米做单位进行测量的物品。
学具:
一条1分米长的纸条,1分硬币,磁卡,1厘米、1米的纸条,直尺,白纸1叠、米尺。
(一)复习导入,激趣引入
1.我们学习过哪位长度单位,用手比划比划。
米、分米、厘米、毫米。
2、想一想、填一填。
1米 =( )分米 10厘米=( )分米 1厘米=( )毫米
(二)主动探索,交流共享
1、出示例3.
请小朋友每人拿一支笔芯,用直尺量一量,有多长?
师:同样的笔芯,有的小朋友量得是6厘米,有的小朋友量得是60毫米,这是怎么回事?(学生自由说)
小结:许多小朋友都说6厘米和60毫米是一样长的,6厘米就等于60毫米。那为什么6厘米=60毫米呢?你是怎么想的?在小组里说一说你的想法。
师:因为1厘米=10毫米,6厘米就有6个10毫米,也就是60毫米。所以6厘米=60毫米。
2、试一试
师:一张电脑桌的高是多少厘米呢?同桌合作,量一量。(学生活动)
师:小朋友测量电脑桌的高是70厘米,如果用分米作单位是多少分米呢?你是怎么想的?(先在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小结:1分米=10厘米,70厘米有7个10厘米,就是7分米。
3、师:我这儿还有一块橡皮,量得它的长度是30毫米;房间的门,量得它的高度是20分米。你能完成下面的填空吗?
30毫米=( )厘米 20分米=( )米
(同桌交流,选一题说说自己的想法,相互做出评价,全班交流。)
(三)应用反馈,巩固新知
1、“想想做做”1
学生独立完成。
汇报交流。
2、“想想做做”2
先量一量每个图形中各条边长是多少厘米,再说一说用毫米作单位是多少毫米?填写在书上。
3、“想想做做”3
独立完成,做完后跟同桌交流你的想法。
4、“想想做做”4。
让学生独立完成说说是怎样换算的?
5、“想想做做”5
哪条线段长?先估一估,再量一量。
学生独立估计、测量。
汇报交流。
6、“想想做做”6
先估计这两条线段各长几厘米,跟同桌说说,然后量一量,看谁估计得准?最后再同桌交流用毫米作单位是多少毫米?
(四)课堂总结
1、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吗?跟小组的同学合作得怎样?
2、课外实践活动:拿一瓣蒜头,放在盛有少量水的盘子里。先看看它几天后开始发芽,再记录发芽后一周内蒜叶的生长情况。完成蒜叶生长情况记录表,过一段时间全班交流。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