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食说课稿

文档属性

名称 日食说课稿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5.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09-03-26 15:32: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日食(一课时)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日食》。下面我将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重难点分析、教学过程分析等几个部分来介绍我的教学设计。
本节课选自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第三章第六节的第一课时。它的主要内容为:日食的形成原理、日食的过程和类型。在本章中学生已经了解了地球、太阳和月球,并认识了月相,知道它是由太阳、地球和月球的位置变化引起的。本节课联系了已有知识并将对其进行深入和补充。同时它又为月食、地球自转等各后续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而对学生来说,他们在1—6年级《科学》的学习中对日食知识已有初步的了解,但对日食的成因、分类以及形成过程的认识还是远远不够的,而且也缺乏足够的物理光学知识。但从年龄特点上来看,初一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对天文和自然现象也比较感兴趣。具备一定的科学思维能力,已经知道了探究的一般步骤和方法。可是,对于探究实验的设计、探究结论的得出等内容的学习还有一定的难度。
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立为以下几点。学生通过观察、模拟实验、看图等各种方式了解日食的类型、过程及形成时间和日、地、月的位置关系,从而培养自己正确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以上是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来确定的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及课标的要求,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日食的形成原因、过程和类型。难点为:日食的形成原因。
针对学生的特点并充分发挥科学这门课的实验探究特色,我将采用以实验探究为主、启发诱导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中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下面我将重点介绍我的教学过程。
首先播放视频:2008年8月1日我国新疆地区的日食实况,来引入新课。由此让学生体会到日食的壮观,激发学习兴趣。再请学生讲讲:你认为什么是日食,归纳日食的正确概念,并了解了学生的知识基础水平。人类对日食这一特殊天文现象的认识又经历了怎样的过程呢?介绍古越南人、古阿根廷人、古阿拉伯人和古中国人对日食的认识,特别介绍我国传统文化中日食的形象。由此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加人文素养。现代人类对日食又有怎样新的认识?由学生各抒己见,谈谈自己的了解。再请学生思考:对于日食,你还想了解些什么?利用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来激发对学习的兴趣,并引导他们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要善于发现问题。
天体模型是对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一大考验,对初一的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这里我首先提出这样的一个问题:小物体能不能吧大物体遮蔽?让学生人人动手,举起手掌,放在眼前一定距离除,闭上一只眼,看前方的屏幕,改变手不同的方位:抬高过头顶、在头部右侧、水平向中间移动、缓慢向眼睛移动观察看到的情景有何不同。这个活动原理和日食的形成相同,也是学生在生活中经常碰到但没有注意的现象。以他们已有的知识作为新内容学习的生长点,会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样的活动相信对学生会有一定的启发。在此基础之上,再要求学生根据日食的概念和生活经验来建立假设,既降低了知识点的难度,又是知识迁移的过程。学生四人为一小组讨论:产生日食的原因,并利用自己身体的各个部分和其他简单物体来分别代表太阳、地球和月球来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这是探究的假设和验证的环节,具有一定的难度。通过合作学习相互间取长补短,将难题分解为分摊在几个学生身上,同时养成思考、解决问题的习惯。邀请1到2组学生介绍他们的猜想和验证的实验。这是一个分享的过程。每个人经历的不同会导致思考问题方向的不同。但对于一个集体来说,这是一种宝贵的资源要充分利用。在演示过程中发现不足之处和值得提倡的地方。再为学生提供实验方案:在PPT上画一个很大的太阳,然后让学生把自己的头当做地球,拳头当做月球,面向PPT,使手臂直立,拳心向头部,进而使拳心朝向不变让拳头逆时针绕着头转过去,并提供三种位置关系,在观察过程中及时记录所看到的现象。让学生体会到科学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复杂的科学知识其实可以用我们的肢体语言进行简单地诠释,同时也为同学们平时的结题提供了一种很好的途径。根据所得出的三个图形,得出日食的三种类型。再引导学生利用同样的方法模拟日全食的整个过程,并用多媒体演示这个过程。以此为基础,考虑日偏食和日环食的过程。
什么时候能观测到日食,又要如何正确得进行观测呢?提供我国近几年能观察到日食的时间和地点的表格,要求学生观察,找出共同点:都发生在农历初一。由学生自己来解释原因。经过前面的模拟实验和月相的有关内容的学习,这对学生来说并不难,但也考验了他们运用、迁移、归纳知识的能力。那是不是每个农历的初一都可以观察的日食呢?由此引入对地球和太阳轨道的介绍。最后向学生介绍观察日食的正确方法,注重安全教育。
然后是思维体操的环节:若我们能到月球上居住,那么能不能看到日食现象?若能看到,则这种日食和地球上观察到的日食的形成原因有何不同?通过这样一个问题,既回顾了知识点,又将它们在具体问题中加以运用和体现。是学生自我总结的过程,也是知识点运用、迁移的过程。
本节课我以“走进日食—探究日食—观测日食”为设计主线,把各个知识点连贯起来。结合各种教学方法和现代化教学手段,并利用手掌、拳头等肢体动作,充分挖掘肢体语言在教学中的运用功效。学生在“兴趣—探究—发现—归纳—应用”的过程中探索发现知识和规律,并内化为能力。实现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到,学生学习的辅导者,兴趣的激发者的角色转化。充分体现将课堂交给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作业布置:
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写一篇介绍日食的科普小论文,可以课外查找资料充实内容。